a35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1
責任編輯:任芳頡 版面設計:任芳頡、董美 A35 專刊 2016 年 12 月 15 日(星期四) 聯合國日前將中國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也是中國獲得的第 31 項世界非物 質文化遺產。在二十四節氣的申遺工作中,政協委員們奔走呼 籲。在 2015 年全國兩會上,駐疆全國政協委員、新疆誠和誠律師 事務所主任潘曉燕向大會提交了《關於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申報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建議提案》,推動政府重視二十四節氣申 遺工作。在申遺成功後,潘曉燕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時指出,申遺 不僅僅是加入聯合國非遺名錄或名冊,而是為了提高人們對文化 遺產的重視,為了更好地傳承其蘊含的文化傳統。「申遺只是一 種手段,傳承民俗文化要『接地氣』,只有與老百姓生活銜接, 才能讓二十四節氣中蘊含的習俗和文化內涵更好地傳承下去。」 節氣傳承啟示改革發展要因時而動 香港文匯報 · 人民政協專刊記者 任芳頡 北京報道 十四節氣形成於中國黃河流域,以觀察該區域的天 象、氣溫、降水和物候的時序變化為基準,作為農耕 社會生產生活的時間指南逐步為全國各地所採用,並逐漸得 到擴散和傳播,最終為多民族所使用、共享。「『小暑打 雷、大暑破圩』『過了驚蟄節,春耕不停歇』『驚蟄一犁 土,春分地如篩』『清明前後,種瓜點豆』這些農諺是有規 律可循的,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準確性,並且影響着千家萬戶 的衣食住行。」潘曉燕說。 承載中國傳統文化 潘曉燕指出,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的智慧, 是中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在傳統的農業社會裡對指 導農業生產非常重要,同時也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尊重自然、 順應自然規律和適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體現出國際社會對保護傳統知識與 實踐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將文化融入社會、經濟和環境的 可持續發展的重視。既是現代人對古人智慧的一種肯定,同 時也使中國的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承和保護,具有極強的文化 價值與現實意義。 隨着現代科技的發展,人類對氣候、天氣的預測與利用的 水平也越來越高,二十四節氣對於農事的指導功能確實有所 減弱,儘管時間已經過去了數千年,二十四節氣在延續過程 中所產生的「誤差」卻很小,現在的農田作物耕種仍沒有脫 離原來的節氣規律。潘曉燕說:「在今天,廣大農村農民群 眾還在運用二十四節氣,掌握天氣氣候規律,安排日常生產 生活,順應農時,爭取農業豐收。」 節氣融入百姓生活 二十四節氣的影響不只限於農事耕作,而是已經全面滲透 進我們的生活。潘曉燕表示,很多地方的百姓會按照「小雪 醃菜,大雪醃肉」來準備自己的生活物資;「清明吃青團、 立秋勿吃瓜」的風俗也依舊流行。尤其是每年到了冬至時 節,到底是應該吃餃子還是吃湯圓,南北方的網友幾乎每年 都要「論戰」一番,這些都是二十四節氣在現代社會仍舊深 具影響力的證明。 二十四節氣既是古人智慧的一種結晶,同時也充分體現了 中國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和適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二十四節氣將天文、物候、農事、民俗完美結合,這與我 們現在所提倡的重視自然規律和生態保護、追求可持續發展 的理念不謀而合,具有極強的現實價值和意義。並且,從文 化含義的界定上看,二十四節氣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如果對 其進行深入研究,對現代氣象學和科技發展可能會有所幫 助。」潘曉燕說。 非遺傳承任重道遠 「春雨驚春清榖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 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現在還有多少人會背這首二十四節 氣歌?「隨着現代化浪潮的衝擊,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生活 方式的變化,那些與我們息息相關、原汁原味的文化記憶和 民族傳統,正在離我們遠去。」潘曉燕憂心地說。 「對一個民族來說,非遺是珍貴的傳統文化記憶和精神血 脈的延續;對於整個人類而言,是滋養心靈的精神家園。二 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是對古人智慧的一種肯定,同時也使中 國的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承和保護。」潘曉燕表示,讓非遺面 向未來,是傳承文化的需要,也是保持文化多樣性和持續性 發展的需要。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只是一個開始,傳承和保護工作依然 任重道遠。潘曉燕表示,二十四節氣不只是中國的優秀傳統 文化,同時也是全世界、全人類共同的優秀文化元素,希望 有關機構積極實施系列保護措施,認真履行各項義務和責 任,讓更多的國家、地區、組織和個人挖掘、研究、認識、 了解二十四節氣這一知識體系及其實踐活動,並創造條件確 保相關社區和群體在保護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吸引更多的 年輕人加入到傳承與保護的行列中來,激發其積極性和自覺 性,使二十四節氣這一重要的文化遺產在當代社會文化生活 中煥發出新的活力。 「『春雨驚春清榖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 降,冬雪雪冬小大寒。』28 個字說明了 12 個月,表述了 365 天,相傳了 2,000 年,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為什麼這麼精確? 為什麼這麼精練?因為它是大眾的文化,是民族的智慧,是 實踐着的真理,不僅規範 了我們的行為,而 且啟迪了我們的思 想 。 」 2015 上,全國 政協委員、中共北京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市人大常委會 副主任牛有成也曾陳述了二十四節氣的重要性,啟迪發展需 尊重規律,注意大自然「第三隻手」,並呼籲繼承和發揚中 華民族精神。 發展需遵循規律不可揠苗助長 在牛有成看來,凝結着先人智慧的二十四節氣,不僅影響 着中國幾千年的生產生活,對中國的改革發展也有啟示。他 表示,發展要講究節奏。二十四節氣展現了自然的節奏:春 生、夏長、秋收、冬藏,植物該發芽時發芽,該結果時結 果。「這啟示人們發展要遵循規律、講究節奏,不能急於求 成,否則就會拔苗助長、竭澤而漁,出現不切實際的『大躍 進』。」 牛有成說,改革需依時而動。「農諺講,『榖雨前後,種 瓜點豆』。說的是榖雨節喜雨,土壤濕潤,氣候回暖,種豆 育秧正是時候。一旦錯過,費時費力,事倍功半。改革發展 也要學會依時而動,所謂天時地利人和,講的是時機,核心 是成本。」此外,增長不能忽視生態環境。牛有成表示,只 憑政府和市場「兩隻手」還不夠,要想可持續,必須注意大 自然這「第三隻手」,即生態環境。 古代節氣警示當今發展要重生態 當前,中國空氣、水、土壤的「健康狀況」均已亮起「紅 燈」。官方數據顯示,2014 年冬天創下平均霧霾天數 52 年之 最,近六成地下水水質差,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達 19.4%。 「事實證明,經濟總量不僅取決於市場能量,依託於政府力 量,更受制於生態容量。生態雖然決定不了增長速度,但能 控制增長速度。因為容量決定總量,這是鐵律。」牛有成 說。 牛有成表示,農耕時代,靠天吃飯,就要掌握氣象、適應 氣候。在工具極為有限的條件下,靠雙腳追蹤候鳥、憑雙眼 觀察作物,困難重重,但先人們不屈不撓,一代又一代反覆 觀測、完善,終於總結出天地呼應、人物相宜、時空順暢的 二十四節氣。這是先輩們不屈不撓的探索精神。 牛有成說,二十四節氣「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 天」。聯想到大數據,二十四節氣堪稱鼻祖,2,000 年前就能 預測未來。大家都有感受,立春一近,天氣轉暖;秋分一 過,白天變短;冬至一到,晝夜時間逐漸相反。誰掌握了二 十四節氣,誰就可以「草船借箭」。這不是算命、也不是演 義,這是精益求精的結果。 「二十四節氣是無數人的集體智慧結晶,體現了我們民族 的精神。正因這種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獻精神,才有了國家興 亡、匹夫有責,也才有了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牛有成建 議,要完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整合部門職能,特別是 要吸納綜合經濟部門參與,系統挖掘傳統文化在思想、經 濟、科技等方面的價值。同時,嚴格生態紅線管理制度。繪 製「生態資源現狀圖」和自然資產負債表,搞好生態規劃, 發揮好生態的控制性作用。 11 月 30 日, 在埃塞俄比亞首 都亞的斯亞貝 巴,中國與會代 表慶祝「二十四 節氣」列入聯合 國教科文組織人 類非物質文化遺 產代表作名錄。 新華社 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中國民間有「春分到、蛋兒俏」的 諺語,多地舉行「立蛋」活動。 新華社 在香港,「驚蟄」民間傳統流行「打小人」。2009 年更 被《時代》周刊視為「亞洲安慰心靈的最佳事物」之一。 記者黃偉邦 攝 二十四節氣表。 新華社 處暑忙秋,田間地頭一派秋忙景象。 新華社 西安大明宮重現唐代冬至日祭天禮。 新華社 中國古人將太陽周年運動軌跡 劃分為24等份 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統稱: 它指導着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 是中國傳統曆法體系及其 相關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國際氣象界 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 「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列入 列入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中國項目 的中國項目 2001年 昆曲 批准時間 遺產項 名稱 2003年 2005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3年 2016年 古琴 藝術 新疆維吾爾 木卡姆藝術 蒙古族長調民歌 中國傳統桑蠶織技藝 福建南音 南京雲錦織造技藝 宣紙傳統製作技藝 貴州侗族大歌 粵劇 格薩(斯)爾 龍泉青瓷傳統煉製技藝 熱貢藝術 藏戲 瑪納斯 甘肅花兒 西安鼓樂 中國朝鮮族農樂舞 中國書法 中國篆刻 中國剪紙 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 端午節 媽祖信俗 中國雕版 印刷技藝 蒙古族呼麥 中醫 針灸 京劇 中國 皮影 中國 珠算 二十 四節 始自 2001 年昆曲被納入世界首批「人類口 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到目前為止,包 括「二十四節氣」在內,中國已經共有總計 31 個項目列入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名錄,7 個項目列入了急需保護名錄,1 個項 目入選了優秀實踐名冊,這個總數處於世界 第一的位置。在這期間,政協委員們為申 遺、保護非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2003 年,古琴藝術申遺成功。被稱為「古 琴委員」的高培芬,先後提交了《非物質文 化遺產應制定保護法規》、《加強對非物質 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定期培訓》等提案。 2013 年 3 月,她又撰寫了《制止非物質文化 遺產申報立項造假,制定防範懲戒措施》的 提案,提出建立監督機制,進一步細化「非 遺」立項標準等一些防範懲戒措施和建議。 提案不但引起有關部門的關注,民眾也積極 舉報假「非遺」。 政協推動中國非遺申報 2008 年,全國政協委員陳立德在政協十一 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提出 《關於促成 泉州南音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提案》,希 望國家重視泉州南音保護工作,支持、推動 和促成泉州南音成功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 產。2009 年 10 月,福建南音申遺成功。 從 2004 年起,全國政協委員諾爾德首次提 出了《格薩爾》申遺的提案,建議國家有關 部門組織力量,把《格薩爾》史詩申報為世 界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 年起,他又以全國 人大代表的身份提出類似內容的建議。2009 年 10 月,《格薩爾》和熱貢藝術一起列入世 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我國還專門成 立了《格薩爾》工作領導小組,有五個部 委、七個省區共同參與此項工作。 政協委員成為非遺保護主力軍 2009年,中國雕版印刷技藝申遺成功。 2013 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著名導演馮小 剛表示要把雕版印刷術傳承下去,並稱其為 中國文化傳承的寶貴財富。 為推動申遺作出貢獻的政協委員還有很 多:2008 年,全國政協委員、著名作家趙麗 宏提交提案,將中國書法藝術向聯合國申報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 年 10 月,書法申 遺成功;湖北省秭歸縣多位政協委員為端午 節申遺,經過多年奔走收集材料撰寫提案, 於 2008 年 10 月遞交聯合國,2009 年 10 月, 端午節申遺成功;2008 年 1 月,福建省政協 委員楊崢嶸在福建省政協會議力推媽祖文化 申遺,2009 年 10 月媽祖信俗申遺成功。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

Upload: others

Post on 17-Oct-2020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A35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延續傳統文化血脈pdf.wenweipo.com/2016/12/15/a35-1215.pdf2016/12/15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中的政協力量 聯合國日前將中國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

■責任編輯:任芳頡 ■版面設計:任芳頡、董美

A35 專刊 2016年12月15日(星期四)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中的政協力量

聯合國日前將中國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也是中國獲得的第31項世界非物

質文化遺產。在二十四節氣的申遺工作中,政協委員們奔走呼

籲。在2015年全國兩會上,駐疆全國政協委員、新疆誠和誠律師

事務所主任潘曉燕向大會提交了《關於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申報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建議提案》,推動政府重視二十四節氣申

遺工作。在申遺成功後,潘曉燕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時指出,申遺

不僅僅是加入聯合國非遺名錄或名冊,而是為了提高人們對文化

遺產的重視,為了更好地傳承其蘊含的文化傳統。「申遺只是一

種手段,傳承民俗文化要『接地氣』,只有與老百姓生活銜接,

才能讓二十四節氣中蘊含的習俗和文化內涵更好地傳承下去。」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延續傳統文化血脈

延續傳統文化血脈 節氣傳承啟示改革發展要因時而動

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記者任芳頡北京報道

二十四節氣形成於中國黃河流域,以觀察該區域的天象、氣溫、降水和物候的時序變化為基準,作為農耕

社會生產生活的時間指南逐步為全國各地所採用,並逐漸得到擴散和傳播,最終為多民族所使用、共享。「『小暑打雷、大暑破圩』『過了驚蟄節,春耕不停歇』『驚蟄一犁土,春分地如篩』『清明前後,種瓜點豆』這些農諺是有規律可循的,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準確性,並且影響着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潘曉燕說。

承載中國傳統文化潘曉燕指出,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的智慧,

是中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在傳統的農業社會裡對指導農業生產非常重要,同時也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和適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體現出國際社會對保護傳統知識與

實踐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將文化融入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視。既是現代人對古人智慧的一種肯定,同時也使中國的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承和保護,具有極強的文化價值與現實意義。隨着現代科技的發展,人類對氣候、天氣的預測與利用的

水平也越來越高,二十四節氣對於農事的指導功能確實有所減弱,儘管時間已經過去了數千年,二十四節氣在延續過程中所產生的「誤差」卻很小,現在的農田作物耕種仍沒有脫離原來的節氣規律。潘曉燕說:「在今天,廣大農村農民群眾還在運用二十四節氣,掌握天氣氣候規律,安排日常生產生活,順應農時,爭取農業豐收。」

節氣融入百姓生活二十四節氣的影響不只限於農事耕作,而是已經全面滲透

進我們的生活。潘曉燕表示,很多地方的百姓會按照「小雪醃菜,大雪醃肉」來準備自己的生活物資;「清明吃青團、

立秋勿吃瓜」的風俗也依舊流行。尤其是每年到了冬至時節,到底是應該吃餃子還是吃湯圓,南北方的網友幾乎每年都要「論戰」一番,這些都是二十四節氣在現代社會仍舊深具影響力的證明。二十四節氣既是古人智慧的一種結晶,同時也充分體現了

中國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和適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二十四節氣將天文、物候、農事、民俗完美結合,這與我們現在所提倡的重視自然規律和生態保護、追求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不謀而合,具有極強的現實價值和意義。並且,從文化含義的界定上看,二十四節氣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如果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對現代氣象學和科技發展可能會有所幫助。」潘曉燕說。

非遺傳承任重道遠「春雨驚春清榖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

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現在還有多少人會背這首二十四節氣歌?「隨着現代化浪潮的衝擊,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生活方式的變化,那些與我們息息相關、原汁原味的文化記憶和民族傳統,正在離我們遠去。」潘曉燕憂心地說。「對一個民族來說,非遺是珍貴的傳統文化記憶和精神血

脈的延續;對於整個人類而言,是滋養心靈的精神家園。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是對古人智慧的一種肯定,同時也使中國的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承和保護。」潘曉燕表示,讓非遺面向未來,是傳承文化的需要,也是保持文化多樣性和持續性發展的需要。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只是一個開始,傳承和保護工作依然任重道遠。潘曉燕表示,二十四節氣不只是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同時也是全世界、全人類共同的優秀文化元素,希望有關機構積極實施系列保護措施,認真履行各項義務和責任,讓更多的國家、地區、組織和個人挖掘、研究、認識、了解二十四節氣這一知識體系及其實踐活動,並創造條件確

保相關社區和群體在保護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傳承與保護的行列中來,激發其積極性和自覺性,使二十四節氣這一重要的文化遺產在當代社會文化生活中煥發出新的活力。

「『春雨驚春清榖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28個字說明了12個月,表述了365天,相傳了2,000年,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為什麼這麼精確?為什麼這麼精練?因為它是大眾的文化,是民族的智慧,是

實踐着的真理,不僅規範了我們的行為,而且啟迪了我們的思

想。」2015年 兩 會上,全國

政協委員、中共北京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牛有成也曾陳述了二十四節氣的重要性,啟迪發展需尊重規律,注意大自然「第三隻手」,並呼籲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精神。

發展需遵循規律不可揠苗助長在牛有成看來,凝結着先人智慧的二十四節氣,不僅影響

着中國幾千年的生產生活,對中國的改革發展也有啟示。他表示,發展要講究節奏。二十四節氣展現了自然的節奏: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植物該發芽時發芽,該結果時結果。「這啟示人們發展要遵循規律、講究節奏,不能急於求成,否則就會拔苗助長、竭澤而漁,出現不切實際的『大躍進』。」牛有成說,改革需依時而動。「農諺講,『榖雨前後,種

瓜點豆』。說的是榖雨節喜雨,土壤濕潤,氣候回暖,種豆育秧正是時候。一旦錯過,費時費力,事倍功半。改革發展也要學會依時而動,所謂天時地利人和,講的是時機,核心是成本。」此外,增長不能忽視生態環境。牛有成表示,只憑政府和市場「兩隻手」還不夠,要想可持續,必須注意大自然這「第三隻手」,即生態環境。

古代節氣警示當今發展要重生態當前,中國空氣、水、土壤的「健康狀況」均已亮起「紅

燈」。官方數據顯示,2014年冬天創下平均霧霾天數52年之最,近六成地下水水質差,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達19.4%。「事實證明,經濟總量不僅取決於市場能量,依託於政府力量,更受制於生態容量。生態雖然決定不了增長速度,但能控制增長速度。因為容量決定總量,這是鐵律。」牛有成說。牛有成表示,農耕時代,靠天吃飯,就要掌握氣象、適應

氣候。在工具極為有限的條件下,靠雙腳追蹤候鳥、憑雙眼觀察作物,困難重重,但先人們不屈不撓,一代又一代反覆觀測、完善,終於總結出天地呼應、人物相宜、時空順暢的二十四節氣。這是先輩們不屈不撓的探索精神。牛有成說,二十四節氣「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

天」。聯想到大數據,二十四節氣堪稱鼻祖,2,000年前就能預測未來。大家都有感受,立春一近,天氣轉暖;秋分一過,白天變短;冬至一到,晝夜時間逐漸相反。誰掌握了二十四節氣,誰就可以「草船借箭」。這不是算命、也不是演義,這是精益求精的結果。「二十四節氣是無數人的集體智慧結晶,體現了我們民族

的精神。正因這種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獻精神,才有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也才有了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牛有成建議,要完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整合部門職能,特別是要吸納綜合經濟部門參與,系統挖掘傳統文化在思想、經濟、科技等方面的價值。同時,嚴格生態紅線管理制度。繪製「生態資源現狀圖」和自然資產負債表,搞好生態規劃,發揮好生態的控制性作用。

■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中國與會代表慶祝「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新華社

■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中國民間有「春分到、蛋兒俏」的諺語,多地舉行「立蛋」活動。 新華社

■■在香港,「驚蟄」民間傳統流行「打小人」。2009年更被《時代》周刊視為「亞洲安慰心靈的最佳事物」之一。

記者黃偉邦 攝

■■二十四節氣表。新華社

■■處暑忙秋,田間地頭一派秋忙景象。 新華社 ■■西安大明宮重現唐代冬至日祭天禮。 新華社

中國古人將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

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統稱:

它指導着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是中國傳統曆法體系及其

相關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列入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中國項目的中國項目2001年

昆曲

批准時間

遺產項名稱

2003年 2005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3年 2016年

古琴藝術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蒙古族長調民歌

中國傳統桑蠶織技藝福建南音南京雲錦織造技藝宣紙傳統製作技藝

貴州侗族大歌粵劇格薩(斯)爾龍泉青瓷傳統煉製技藝

熱貢藝術藏戲瑪納斯甘肅花兒

西安鼓樂中國朝鮮族農樂舞中國書法中國篆刻

中國剪紙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端午節媽祖信俗

中國雕版印刷技藝

蒙古族呼麥

中醫針灸京劇

中國皮影

中國珠算

二十四節氣

始自2001年昆曲被納入世界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到目前為止,包括「二十四節氣」在內,中國已經共有總計31個項目列入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7個項目列入了急需保護名錄,1個項目入選了優秀實踐名冊,這個總數處於世界第一的位置。在這期間,政協委員們為申遺、保護非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03年,古琴藝術申遺成功。被稱為「古琴委員」的高培芬,先後提交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應制定保護法規》、《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定期培訓》等提案。2013年3月,她又撰寫了《制止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立項造假,制定防範懲戒措施》的提案,提出建立監督機制,進一步細化「非遺」立項標準等一些防範懲戒措施和建議。提案不但引起有關部門的關注,民眾也積極舉報假「非遺」。

政協推動中國非遺申報2008年,全國政協委員陳立德在政協十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提出《關於促成泉州南音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提案》,希望國家重視泉州南音保護工作,支持、推動和促成泉州南音成功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10月,福建南音申遺成功。從2004年起,全國政協委員諾爾德首次提

出了《格薩爾》申遺的提案,建議國家有關部門組織力量,把《格薩爾》史詩申報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起,他又以全國人大代表的身份提出類似內容的建議。2009年10月,《格薩爾》和熱貢藝術一起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我國還專門成立了《格薩爾》工作領導小組,有五個部委、七個省區共同參與此項工作。

政協委員成為非遺保護主力軍2009年,中國雕版印刷技藝申遺成功。

2013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著名導演馮小剛表示要把雕版印刷術傳承下去,並稱其為中國文化傳承的寶貴財富。為推動申遺作出貢獻的政協委員還有很

多:2008年,全國政協委員、著名作家趙麗宏提交提案,將中國書法藝術向聯合國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10月,書法申遺成功;湖北省秭歸縣多位政協委員為端午節申遺,經過多年奔走收集材料撰寫提案,於2008年10月遞交聯合國,2009年10月,端午節申遺成功;2008年1月,福建省政協委員楊崢嶸在福建省政協會議力推媽祖文化申遺,2009年10月媽祖信俗申遺成功。

「「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