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 2016年5月8日 星期日 值班主任:周华岚 文化周刊 主编:杨道...

1
作为一名学者型的口述历史工 作者,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王 献军从事的是民族史方向的学术研 究。2001年,刚来到海南的王献军 在一次偶然中接触了黎族文身,专业 的敏锐度让他察觉,黎族文身应当有 许多的故事可以挖掘。 “黎族文身对大家来说是一个很 神秘的部分,但是我翻阅了很多资 料,发现在书本上只能找到三千来字 去介绍黎族文身”,王献军想,黎族妇 女文身的原因及象征意义,包含了黎 族人民的情感和生活习惯在内,只是 外人所知甚少罢了。 王献军决定通过用口述历史的 方法来完成:“让纹过身的黎族妇女 去描述所经历的种种。” 之后经过近10年筹划,王献军 的口述历史工作于2010年展开。 当时王献军带着几名研究生和一名 黎语翻译,9次奔赴海南黎区进行 调查。期间经历诸多艰险,但他们 从未放弃口述历史的调查工作。 到目前 ,王 献 军 的 口 述 历 史 形 成了调研报告《海南黎族文身口述 史研究》,即将出版作品《海南岛黎 族的敦煌壁画—黎族文身》和已 经出版了的简装版《黎族文身》和精 装版《黎族文身》CD 碟片,通过文字 和影像等不同的形式,展现成果。 其中,9次采访包含了406名文身女 性的口述资料,整理出的字数达到 31万字,大大地丰富了黎族文身的 文字、图片、影像资料。 此外,口述历史在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保护上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今 年第二届海南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海南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就展出了儋州 调声、崖州民歌、海南八音器乐、琼剧、 黎族“三月三”节等近 30 个海南省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这些项目中,出现了不少代表 性的传承人,如儋州调声代表性传 承人唐宝山、黎族民歌代表性传承 人王妚大、临高人偶戏代表性传承 人王春荣等等,正是通过口口相传 的方式,继承着这些精彩绝伦的文 化瑰宝。而传承人们以精湛的表演 赢得了认可,形成的作品也被记录 下来,这也保障了这些非物质文化 遗产不至于流失。 4月22日,海南出版社与知和 行书局为世界读书日而举办的“我 是作者”读书沙龙上,海南日报资深 记者蔡葩与听众分享了她的阅读与 从事口述历史工作的经历。 作为海南文化与南洋文化的挖 掘者和写作者,蔡葩从事口述历史 工作已经十几年。 说起与口述历史的结缘,蔡葩 说,这源于2000年时海南媒体报 道的一则报道 —海南有一位隐 居的末代格格。“我从不起眼的消 息中发现口述历史线索,判断格格 背后的历史价值:一位末代格格, 嫁给海南人,而这个海南人正是孙 中山总统府中文秘书,他们的婚姻 是宋庆龄促成的。关键是,格格的 手中存有孙中山先生亲手书写的 一幅对联……这些元素构成了一 个多么丰富的口述历史题材。于 是,2000 年 12 月,经多方寻访,我 终于在海口和平南建山里一座低 矮的平房里,找到年已96岁的格 格。”蔡葩说。她不仅看到了一个 王朝衰落之时山河动摇、皇家子弟 的命运起伏,还看到一百年来中国 历史的变迁与个人的命运是如此 紧紧相连。 2002 年,《海南日报》开辟了《似 水流年》专栏,蔡葩成为该专栏的主 要作者,从《海口名媛吴玉琴》、《文化 大师陈序经》到《五层楼的海上旧 梦》、《繁花凋落黎明前》等等,蔡葩在 为栏目写作的同时,系统记录被访者 更为丰富的人生,借此机会开始自己 的口述历史工作。 “在我的阅读经历里,冯骥才先 生的一句话对我有着长久的效力。 他说,对于历史,抢救比研究更重 要。”蔡葩说。从 2002 年开始,她陆续 完成了一些口述历史工作,也出版了 一些口述历史作品集—《有多少优 雅可以重现》《风从南洋来》等。今 年,她的新著《骑楼之约》《民国男生 女生》也即将与读者见面。 近几年,口述历史在中国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图书出版界出现了“图说史 大出风头,口述史一枝独秀”的新格局,各出版社以发行“口述历史”书刊为时尚,电视 台、网站也纷纷以口述历史为名,推出各种各样的口述历史影像,受到观众追捧。在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海南的文化正呈现多元化。而口述历史的方式, 正是抢救历史人文、充实海南文化版图的重要手段。 口述历史 口述历史在英文中叫Oral History,或 者 称 History by Word of mouth。这个术语最 初 由 美 国 人 乔·古 尔 德 于 1942 年提出, 1948 年被美国现代口述 史学的奠基人、哥伦比亚大学的 阿兰·内文斯教授加以运用并推 广,在欧美很热门,出版了很多 有影响的著作。可以说,是内文 斯教授发明了这个名词,但口述 历史的做法古今中外都有,比如 《史记》和《马可波罗游记》。而 且,就哥伦比亚大学来讲,口述 史出成果最多最有影响力的是 华人著名学者唐德刚先生(已 故),他的《胡适口述自传》《李宗 仁回忆录》等成为口述历史的经 典著作,对口述历史的发展有很 大的贡献。 相关链接 故宫考古新成果: 元皇宫遗址 就在“紫禁城”内 5月5日,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发布了 一组考古成果,包括首次发现的元代地层、大 型宫殿建筑遗址、宫廷御用瓷器碎片埋葬坑 等。其中,元代地层是近两年来故宫考古的突 破性发现。 在王朝更迭中,被埋藏在地下数百年的元代 大内,也就是元朝皇宫,近日在故宫博物院内露 出端倪—隆宗门西发现的一组建筑遗存中,发 现的瓷片、瓦片等将地层时代回溯至了元代。 这一发现在故宫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作 用,对研究紫禁城元明清三代和北京城中轴线 变迁,乃至紫禁城历史及中国古代建筑史均具 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文化点击 口述历史 口述历史, ,留住海南珍贵记忆 留住海南珍贵记忆 “时间等不起”的口述历史 “对于历史,抢救比研究更重要” 本报记者 刘梦晓 陈蔚林 口口相传留住非物质文化瑰宝 网友“夜泊 2009”是一名民间口 述历史工作者,他的真实名字是林芳 华,是一名年轻的海员。出生于乐东 佛罗的他从小对传统古建筑即感兴 趣,在关注古建筑的历史价值之余, 一直致力于对本土历史文物、古迹古 建、民间人物故事和传统技艺的挖掘 和整理,也渐渐地迷上了古建筑主人 背后的故事。 2013年,“夜泊2009”在乐东黎 族自治县发现了黄埔学子的踪迹,这 让他对这些戎马一生的英雄故事着 了迷。但几番寻找,“夜泊2009”发现 乐东籍黄埔老人都已去世。 “我的口述历史工作做得太晚 了,”在蔡葩和“夜泊 2009”交流的过 程中,常能感受到他们的这股着急而 又略带自责的情绪。据“夜泊 2009” 的调查,距今最近的一名乐东籍黄埔 学子吉承灏老人于2013年去世,那 是在他开展口述历史工作之前,如果 对乐东黄埔学子的事情发现的能再 早一些,“我就能听到老人亲口讲述 那段海南青年热血澎湃、英勇壮烈、 救国图存的英雄往事,可惜,现在已 经不能了。” 对于昔日黄埔学子的生活和经 历,“夜泊2009”如今只能向他们的后 人了解,对他们的口述进行实录,希望 能从他们的口中知道更多的历史真 相;那些历经种种风云依然保存完好 的物品也佐证着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事 情。经过采访和收集,去年年底,“夜 泊 2009”整理出了 48 位乐东籍黄埔 学子的资料,其中有一部分照片。 在王献军教授看来,口述历史可 以“详史之略、补史之缺、匡史之谬、 续史之遗、辩史之正误,”对一些鲜为 人知的事情与很多史学界有争议的 问题也做了解答,可现实的情况正如 “夜泊 2009”所担心的那样,时间等 不起,生命等不起,口述对象的生命 在消逝。 在 4 月 22 日晚上的读书沙龙上, 蔡葩对海南的口述历史充满了热情 的展望。她认为,口述历史是一项重 大的系统文化工程,期待更多有志者 的加入:“我们对自己所生活的时代 负有历史责任,记录我们的时代,传 播我们的声音,不要辜负历史给予我 们的良好机遇!” 路中林 5月5日上午,著名作家陈忠实遗 体告别仪式在西安市殡仪馆举行,上 千人赶往现场为其送行。 马尔克斯曾说过: “死亡使生命成 为命运。”万人空巷的送行,已直观地反 映出陈忠实在大众心目中的分量。作 为从事纯文学创作的作家,陈忠实本人 多次表示“纯文学还停留在‘圈内’”,这 更加深了下面这一问题的意义,即:陈 忠实为何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 陈忠实的影响力,源于其“四十 年如一日”的创作实践,特别是《白鹿 原》这部小说,立足于渭北平原的小 村庄,展示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时代变 迁史。而如此宏大的体量和思考,却 不至令人望而却步,这无疑是因为作 者切中了文学的本质、把握了创作的 规律。文学需积极介入生活,勇于面 对问题,才能引发思考、启人心智。 现实主义的文学取向需要作家更富 于思考,对生活、对民族、对历史形成 自己的见解。《白鹿原》一开始并未获 得广泛推崇,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坚 持己见”的创作与当时的“时尚趣味” 不相一致。“性”和“生存”这些直击人 性的主题,陈忠实也丝毫不予回避, 相反,正是这些主题使他的生活积累 和持久思考得到更为显豁的表达,并 最终获得人们的认可。有人责难《白 鹿原》隐藏着不合时宜的“历史循环 论”,其实,小说中的不同角色虽各有 立场,但很难说谁代表作者的意见, 更何况,中国文学素来讲究“言外之 意”,作家并不强行给读者灌输特定 结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陈忠 实”,作家不会要求读者对自己所说的 一切照单全收。具体到《白鹿原》这样 一部以“民族的生存秘史”作为研究对 象的作品,其直白的描述便已超越任 何肤浅的“终极解释”,而读者也能从 中获得对“事实”更为直观的体验。正 是这种开放性,让《白鹿原》少了纯文 学中令人遗憾的“隔阂之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 上指出: “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 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 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 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一切轰动 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 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追求文学的 “人民性”,决不能纸上谈兵。陈忠实 之所以有如此广泛的读者群,除了因 其立意开放,还在于他在遣词造句上 也努力做到“雅俗共赏”。《白鹿原》如 是开篇: “白嘉轩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 里娶过七房女人”,有笑话说,绝大多 数年轻人在书摊上看了这个开头便决 定把书买下来了。 “人民不是抽象的符 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 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 的冲突和挣扎。”总书记的讲话令人击 掌。文学如果不能“引逗”人们的兴 味,又如何算得上文学呢?陈忠实的 文字便极少故作深沉,反而常常不吝 惜展示自己看似粗俗、实则直率的一 面,而这恰恰是最难能可贵的品质。 陈忠实的影响力源于何处 文化评弹 200余万字三卷本 《中国石刻艺术 编年史》出版 2016年1月,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研 究员向以鲜历六年寒暑完成的三卷本《中国石 刻艺术编年史》由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200 余万字,近 300 幅精美图片,它填补 了目前学界尚无以编年史的形式研究石刻艺 术的空白。 既重视石刻的文献价值,又关注石刻作品 的艺术手法、艺术成就以及风格变迁等,是《中 国石刻艺术编年史》最为学界称道之处。 以石头为载体,通过人的劳动加工而成的 产品或作品,均可称之为石刻,包括生产工具、 生活用具、建筑构件、艺术品、以石头为载体镌 刻的文字材料等。而向以鲜则试图发掘冰冷 石头背后跳动的艺术脉搏。 按照黑格尔在《美学》中的表述,一切艺术 的发展脉络,都可以简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严峻、理想和愉悦。“在黑格尔看来,各种艺术, 都要经历这样的‘进化’,即由象征型(严峻)经 过古典型(理想)然后达到浪漫型(愉悦)的发 展过程。”向以鲜的三卷《编年史》也因此分为 严峻卷,包括先秦编、秦汉编和魏晋南北朝编; 理想卷,包括隋朝编、唐朝编和五代十国编;愉 悦卷,包括两宋编(含辽金西夏)、元朝编和明 清编。 (据四川日报) “太像了!几乎是一模一样!”5月3日, 四川泸州市叙永县民间艺人余航用手工仿制 的当地“国宝”建筑—春秋祠竣工,吸引了 众多关注的目光。令人称奇的是,这座“国 宝”建筑竟然是用4万余根竹签及少量竹筷 镶嵌而成。 余航打造的竹签版“春秋祠”长 145 厘米、 宽40厘米、高30厘米,再现了“春秋祠”的观音 殿、六角亭、曲桥及小池、正殿等主要建筑。 除柱子及其他少数装饰用的是竹筷或其 他材料外,建筑的门窗、地板、屋脊等全都用竹 签镶嵌而成。 “做这个建筑的原料,就是烧烤用的竹签、 502 胶水和少量的竹筷。”余航告诉记者,烧烤 签和竹筷做春秋祠这个建筑,简单地说,就是 把烧烤签、竹筷用胶水粘在一起。听起来似乎 很简单,做起来就没这么容易了。 春秋祠位于四川省叙永县(叙永镇)县城 内的盐店街,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主要供奉 关羽,因关羽喜读《左氏春秋传》而得名。 整个建筑坐南向北,呈长方形布局。主要 建筑有乐楼、回廊、戏台、曲桥等。整个建筑以 精湛的木雕艺术著称,被誉为“川南木雕瑰宝”。 2006 年 5 月 25 日,春秋祠作为清代古建 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名单。 (中新) 四川艺人用竹签 嵌出“国宝”建筑 竹签版“春秋祠”。 苏忠国 摄 陈忠实(手绘) 2000 年 蔡 葩 采 访 了 末 代格格 爱 觉 新 罗·恒 荣。图为格格年轻时的照片。 值班主任:周华岚 主编:杨道 美编:石梁均 A07 文化周刊 2016年5月8日 星期日 HAI NAN RI BAO · WENHUAZHOUKAN

Upload: others

Post on 20-Jan-2020

3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作为一名学者型的口述历史工作者,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王献军从事的是民族史方向的学术研究。2001年,刚来到海南的王献军在一次偶然中接触了黎族文身,专业的敏锐度让他察觉,黎族文身应当有许多的故事可以挖掘。

“黎族文身对大家来说是一个很神秘的部分,但是我翻阅了很多资料,发现在书本上只能找到三千来字去介绍黎族文身”,王献军想,黎族妇女文身的原因及象征意义,包含了黎

族人民的情感和生活习惯在内,只是外人所知甚少罢了。

王献军决定通过用口述历史的方法来完成:“让纹过身的黎族妇女去描述所经历的种种。”

之后经过近10年筹划,王献军的口述历史工作于 2010 年展开。当时王献军带着几名研究生和一名黎语翻译,9 次奔赴海南黎区进行调查。期间经历诸多艰险,但他们从未放弃口述历史的调查工作。

到目前,王献军的口述历史形

成了调研报告《海南黎族文身口述史研究》,即将出版作品《海南岛黎族的敦煌壁画——黎族文身》和已经出版了的简装版《黎族文身》和精装版《黎族文身》CD碟片,通过文字和影像等不同的形式,展现成果。其中,9次采访包含了406名文身女性的口述资料,整理出的字数达到31万字,大大地丰富了黎族文身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

此外,口述历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今

年第二届海南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就展出了儋州调声、崖州民歌、海南八音器乐、琼剧、黎族“三月三”节等近30个海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这些项目中,出现了不少代表性的传承人,如儋州调声代表性传承人唐宝山、黎族民歌代表性传承人王妚大、临高人偶戏代表性传承人王春荣等等,正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继承着这些精彩绝伦的文化瑰宝。而传承人们以精湛的表演赢得了认可,形成的作品也被记录下来,这也保障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至于流失。

■■■■■ ■■■■■ ■■■■■

4 月 22 日,海南出版社与知和行书局为世界读书日而举办的“我是作者”读书沙龙上,海南日报资深记者蔡葩与听众分享了她的阅读与从事口述历史工作的经历。

作为海南文化与南洋文化的挖掘者和写作者,蔡葩从事口述历史工作已经十几年。

说起与口述历史的结缘,蔡葩说,这源于 2000 年时海南媒体报道的一则报道——海南有一位隐居的末代格格。“我从不起眼的消息中发现口述历史线索,判断格格背后的历史价值:一位末代格格,

嫁给海南人,而这个海南人正是孙中山总统府中文秘书,他们的婚姻是宋庆龄促成的。关键是,格格的手中存有孙中山先生亲手书写的一幅对联……这些元素构成了一个多么丰富的口述历史题材。于是,2000 年 12 月,经多方寻访,我终于在海口和平南建山里一座低矮的平房里,找到年已 96 岁的格格。”蔡葩说。她不仅看到了一个王朝衰落之时山河动摇、皇家子弟的命运起伏,还看到一百年来中国历史的变迁与个人的命运是如此紧紧相连。

2002年,《海南日报》开辟了《似水流年》专栏,蔡葩成为该专栏的主要作者,从《海口名媛吴玉琴》、《文化大师陈序经》到《五层楼的海上旧梦》、《繁花凋落黎明前》等等,蔡葩在为栏目写作的同时,系统记录被访者更为丰富的人生,借此机会开始自己的口述历史工作。

“在我的阅读经历里,冯骥才先生的一句话对我有着长久的效力。他说,对于历史,抢救比研究更重要。”蔡葩说。从2002年开始,她陆续完成了一些口述历史工作,也出版了一些口述历史作品集——《有多少优雅可以重现》《风从南洋来》等。今年,她的新著《骑楼之约》《民国男生女生》也即将与读者见面。

近几年,口述历史在中国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图书出版界出现了“图说史大出风头,口述史一枝独秀”的新格局,各出版社以发行“口述历史”书刊为时尚,电视台、网站也纷纷以口述历史为名,推出各种各样的口述历史影像,受到观众追捧。在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海南的文化正呈现多元化。而口述历史的方式,正是抢救历史人文、充实海南文化版图的重要手段。

口述历史

口述历史在英文中叫 OralHistory,或 者 称 History byWord of mouth。这个术语最初由美国人乔·古尔德于 1942年提出,1948年被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的奠基人、哥伦比亚大学的阿兰·内文斯教授加以运用并推广,在欧美很热门,出版了很多有影响的著作。可以说,是内文斯教授发明了这个名词,但口述历史的做法古今中外都有,比如

《史记》和《马可波罗游记》。而且,就哥伦比亚大学来讲,口述史出成果最多最有影响力的是华人著名学者唐德刚先生(已故),他的《胡适口述自传》《李宗仁回忆录》等成为口述历史的经典著作,对口述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

相关链接

故宫考古新成果:

元皇宫遗址就在“紫禁城”内

5月5日,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发布了一组考古成果,包括首次发现的元代地层、大型宫殿建筑遗址、宫廷御用瓷器碎片埋葬坑等。其中,元代地层是近两年来故宫考古的突破性发现。

在王朝更迭中,被埋藏在地下数百年的元代大内,也就是元朝皇宫,近日在故宫博物院内露出端倪——隆宗门西发现的一组建筑遗存中,发现的瓷片、瓦片等将地层时代回溯至了元代。

这一发现在故宫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作用,对研究紫禁城元明清三代和北京城中轴线变迁,乃至紫禁城历史及中国古代建筑史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扫描二维码

关注《文化周刊》

文化点击

口述历史口述历史,,留住海南珍贵记忆留住海南珍贵记忆

“时间等不起”的口述历史

“对于历史,抢救比研究更重要”

■ 本报记者 刘梦晓 陈蔚林

口口相传留住非物质文化瑰宝

网友“夜泊2009”是一名民间口述历史工作者,他的真实名字是林芳华,是一名年轻的海员。出生于乐东佛罗的他从小对传统古建筑即感兴趣,在关注古建筑的历史价值之余,一直致力于对本土历史文物、古迹古建、民间人物故事和传统技艺的挖掘和整理,也渐渐地迷上了古建筑主人背后的故事。

2013年,“夜泊2009”在乐东黎族自治县发现了黄埔学子的踪迹,这让他对这些戎马一生的英雄故事着

了迷。但几番寻找,“夜泊2009”发现乐东籍黄埔老人都已去世。

“我的口述历史工作做得太晚了,”在蔡葩和“夜泊2009”交流的过程中,常能感受到他们的这股着急而又略带自责的情绪。据“夜泊2009”的调查,距今最近的一名乐东籍黄埔学子吉承灏老人于2013年去世,那是在他开展口述历史工作之前,如果对乐东黄埔学子的事情发现的能再早一些,“我就能听到老人亲口讲述那段海南青年热血澎湃、英勇壮烈、

救国图存的英雄往事,可惜,现在已经不能了。”

对于昔日黄埔学子的生活和经历,“夜泊2009”如今只能向他们的后人了解,对他们的口述进行实录,希望能从他们的口中知道更多的历史真相;那些历经种种风云依然保存完好的物品也佐证着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事情。经过采访和收集,去年年底,“夜泊2009”整理出了48位乐东籍黄埔学子的资料,其中有一部分照片。

在王献军教授看来,口述历史可

以“详史之略、补史之缺、匡史之谬、续史之遗、辩史之正误,”对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与很多史学界有争议的问题也做了解答,可现实的情况正如

“夜泊2009”所担心的那样,时间等不起,生命等不起,口述对象的生命在消逝。

在4月22日晚上的读书沙龙上,蔡葩对海南的口述历史充满了热情的展望。她认为,口述历史是一项重大的系统文化工程,期待更多有志者的加入:“我们对自己所生活的时代负有历史责任,记录我们的时代,传播我们的声音,不要辜负历史给予我们的良好机遇!”

■ 路中林

5月5日上午,著名作家陈忠实遗体告别仪式在西安市殡仪馆举行,上千人赶往现场为其送行。

马尔克斯曾说过:“死亡使生命成为命运。”万人空巷的送行,已直观地反映出陈忠实在大众心目中的分量。作为从事纯文学创作的作家,陈忠实本人多次表示“纯文学还停留在‘圈内’”,这更加深了下面这一问题的意义,即:陈忠实为何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

陈忠实的影响力,源于其“四十年如一日”的创作实践,特别是《白鹿原》这部小说,立足于渭北平原的小村庄,展示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史。而如此宏大的体量和思考,却

不至令人望而却步,这无疑是因为作者切中了文学的本质、把握了创作的规律。文学需积极介入生活,勇于面对问题,才能引发思考、启人心智。现实主义的文学取向需要作家更富于思考,对生活、对民族、对历史形成自己的见解。《白鹿原》一开始并未获得广泛推崇,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坚持己见”的创作与当时的“时尚趣味”不相一致。“性”和“生存”这些直击人性的主题,陈忠实也丝毫不予回避,相反,正是这些主题使他的生活积累和持久思考得到更为显豁的表达,并最终获得人们的认可。有人责难《白鹿原》隐藏着不合时宜的“历史循环论”,其实,小说中的不同角色虽各有立场,但很难说谁代表作者的意见,

更何况,中国文学素来讲究“言外之意”,作家并不强行给读者灌输特定结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陈忠实”,作家不会要求读者对自己所说的一切照单全收。具体到《白鹿原》这样一部以“民族的生存秘史”作为研究对象的作品,其直白的描述便已超越任何肤浅的“终极解释”,而读者也能从中获得对“事实”更为直观的体验。正是这种开放性,让《白鹿原》少了纯文学中令人遗憾的“隔阂之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

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追求文学的“人民性”,决不能纸上谈兵。陈忠实之所以有如此广泛的读者群,除了因其立意开放,还在于他在遣词造句上也努力做到“雅俗共赏”。《白鹿原》如是开篇:“白嘉轩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有笑话说,绝大多数年轻人在书摊上看了这个开头便决定把书买下来了。“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总书记的讲话令人击掌。文学如果不能“引逗”人们的兴味,又如何算得上文学呢?陈忠实的文字便极少故作深沉,反而常常不吝惜展示自己看似粗俗、实则直率的一面,而这恰恰是最难能可贵的品质。

陈忠实的影响力源于何处文化评弹

200余万字三卷本

《中国石刻艺术编年史》出版

2016年1月,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研究员向以鲜历六年寒暑完成的三卷本《中国石刻艺术编年史》由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出版。200余万字,近300幅精美图片,它填补了目前学界尚无以编年史的形式研究石刻艺术的空白。

既重视石刻的文献价值,又关注石刻作品的艺术手法、艺术成就以及风格变迁等,是《中国石刻艺术编年史》最为学界称道之处。

以石头为载体,通过人的劳动加工而成的产品或作品,均可称之为石刻,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建筑构件、艺术品、以石头为载体镌刻的文字材料等。而向以鲜则试图发掘冰冷石头背后跳动的艺术脉搏。

按照黑格尔在《美学》中的表述,一切艺术的发展脉络,都可以简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严峻、理想和愉悦。“在黑格尔看来,各种艺术,都要经历这样的‘进化’,即由象征型(严峻)经过古典型(理想)然后达到浪漫型(愉悦)的发展过程。”向以鲜的三卷《编年史》也因此分为严峻卷,包括先秦编、秦汉编和魏晋南北朝编;理想卷,包括隋朝编、唐朝编和五代十国编;愉悦卷,包括两宋编(含辽金西夏)、元朝编和明清编。 (据四川日报)

“太像了!几乎是一模一样!”5月3日,四川泸州市叙永县民间艺人余航用手工仿制的当地“国宝”建筑——春秋祠竣工,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令人称奇的是,这座“国宝”建筑竟然是用4万余根竹签及少量竹筷镶嵌而成。

余航打造的竹签版“春秋祠”长145厘米、宽40厘米、高30厘米,再现了“春秋祠”的观音殿、六角亭、曲桥及小池、正殿等主要建筑。

除柱子及其他少数装饰用的是竹筷或其他材料外,建筑的门窗、地板、屋脊等全都用竹签镶嵌而成。

“做这个建筑的原料,就是烧烤用的竹签、502胶水和少量的竹筷。”余航告诉记者,烧烤签和竹筷做春秋祠这个建筑,简单地说,就是把烧烤签、竹筷用胶水粘在一起。听起来似乎很简单,做起来就没这么容易了。

春秋祠位于四川省叙永县(叙永镇)县城内的盐店街,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主要供奉关羽,因关羽喜读《左氏春秋传》而得名。

整个建筑坐南向北,呈长方形布局。主要建筑有乐楼、回廊、戏台、曲桥等。整个建筑以精湛的木雕艺术著称,被誉为“川南木雕瑰宝”。

2006年5月25日,春秋祠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中新)

四川艺人用竹签嵌出“国宝”建筑

竹签版“春秋祠”。 苏忠国 摄

陈忠实(手绘)

2000 年蔡葩采访了末代格格——爱觉新罗·恒荣。图为格格年轻时的照片。

《有多少优雅可以重现》

《黎族文身口述档案》

值班主任:周华岚主编:杨道 美编:石梁均

A07 文化周刊2016年5月8日 星期日

HAI NAN RI BAO · WENHUAZHOUK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