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 让更多人铭记他们的付出 -...

1
这些年,志愿队不断发展壮大,微信群里已有100多位队 员,他们都是通过网络集结起来的,职业也是五花八门,教师、律 师、企业家、公务员、自由职业者等都有,经常参加活动的有五六 十人。 志愿者默默关爱着这些抗战老兵,他们中有些人已去世。 健在的抗战老兵,平均年龄超过了 95 岁,最年轻的 90 岁,最年长 的103岁。 “我们如何努力,都赶不上老人离开的速度,这就是一场与 时间的竞赛。我们只希望,能尽可能多地记录下宁波抗战老兵 的故事,尽最大努力从精神与物质层面给老兵们抚慰和资助,让 更多人能了解、记得这些老兵。”志愿队负责日常事务的郭女士 说,这些年,志愿队遇到了很多爱心机构和爱心人士,比如中华 社会救助基金会、深圳龙越基金会、廖有章爱心基金会、外贸哥 老贺等团体或个人,他们都与抗战老兵结对,进行资助;再比如, 同泰嘉陵浙东抗战老兵纪念园,园方免费为老兵提供安息之地, 以供后人缅怀, “大家都在为老兵们尽一份心力。” 又到了抗战胜利纪念日,志愿队照例要开展全市范围的慰 问活动,走访看望每一位健在的抗战老兵,发放红包及慰问物 资。问及最近的安排,他们说,8 月 15 日,定居宁海的王义青老 兵和失散多年的亲人见了面,他一直要再回湖北老家看看,“这 很可能是老人最后一趟回老家了,我们还在策划安排,希望能圆 满完成老人的心愿。” 记者 王思勤 图片由志愿者队伍提供 “让我们带走所有的苦难……” 抗战老兵一句话,众人瞬间泪目 让更多人铭记他们的付出 “抗战时期,老兵们为保家卫国,义无反顾,如今我们 做的这些,都是义不容辞的事。”这是宁波关爱抗战老兵志 愿队的创始人徐军在接受采访时,说的第一句话。 2009 年,徐军看到了一则新华社的新闻《老兵回家》, 被老兵的抗战经历深深打动,于是,他有意识地在江浙一 带寻找抗战老兵,“一开始,我只想看看当年的抗战老兵 如今生活过得怎样,希望能向他们表达自己的敬意。” 现实当中毫无线索,于是他将目光转向网络。通过 网络搜索,联系上了天台的关爱抗战老兵服务队,并积极 参加天台那边的志愿活动。 渐渐地,徐军发现宁波也有不少志同道合的伙伴,他 们通过“关爱抗战老兵网”和本地论坛相识,并在 2011 年 组织成立了“宁波关爱抗战老兵志愿队”。 “刚成立时,队里只有十几个人,主要活动就是寻访 在宁波定居的抗战老兵。”志愿队队长罗志闻告诉记者, 寻访过程十分艰难,如同大海捞针,“抗战胜利已过了这 么多年,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少年,如今也都成了耄耋老 人。我们没别的办法,只能一边向黄埔军校同学会打听 线索,一边在网上发帖或在村镇的宣传窗张贴海报,进行 寻访。” 关爱老兵,是义不容辞的事 老兵们更渴望得到认可和尊重 寻访之初,队员们没找到什么确切线索,而志愿队关 爱的第一位老兵,竟是自己找上门的。 2011年的端午节,志愿队队员接到了一个老人的电 话,对方说自己叫孟加凌,是抗战老兵,志愿者如果有空, 可以过去聊聊。队员们听闻消息都非常激动,马上带着 慰问品走进了老人的家。 原来,孟加凌是天台人,如今定居在宁波的儿子家, 因为回天台扫墓时听战友说起,宁波也有关爱抗战老兵 志愿队,回到宁波后就拨通了电话。老人对队员们说,抗 战爆发后,他投笔从戎,抗战胜利后,他就回老家务农了。 临别前,队员们送给孟老一枚“抗战胜利纪念章”,表 达敬意。老人接过纪念章,有些激动,有些哽咽,“你们送 我这么多东西,这个纪念章最珍贵。” 队员们也是事后才知道,这枚纪念章在老人心中的 意义有多大—年已九旬的他穿上了冬天御寒的军大 衣,胸前别上纪念章,特地跑到了照相馆,拍了一张照片 留念。 由此,大家都明白了,相较于物质上的关心,抗战老 兵们更渴望得到的是认可和尊重。 抗战老兵的一句话,让志愿者泪奔 孟老之后,志愿队接连找到多位抗战老兵,队里的志愿服务 内容也不断衍生开来,包括日常走访、节日慰问、结对资助、建立 档案、留下肖像等。 已故的老兵任根德,让志愿队的队员们印象深刻。“任老出 生在上海,祖籍宁波,抗战爆发后参军,还参与了 1940 年 7 月的 戚家山保卫战。”徐军说,2012 年,中国传媒大学“口述历史”项目 组联系志愿队,希望能采访健在的老兵,记录抗战历史,“我们刚 跟任老提起,他二话不说就答应了,90岁高龄的他跟着我们坐车 赶到奉化,接受了6个小时的采访拍摄。回程路上,老人却说并 不辛苦,他为国家做再多的事,都是应该的。” “抗战时期,任老为国家舍生忘死,和平年代,他生活节俭, 将省下的钱全部用于资助贫困学生。过世后,老人还将遗体无 条件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如此无私奉献、充满大爱的老人,值 得我们所有人感佩、纪念。”徐军说。 罗志闻告诉记者,在关爱抗战老兵的这些年,他已经不记 得流过多少次泪水,“有一位抗战老兵张爷爷,生活过得十分清 苦,我们上门资助时,他却让我们把这笔钱带给真正有需要的 人。” “还有一位老兵祝爷爷,他说完自己的抗战经历后,只讲了 一句话,让当时去的所有队员都流泪了。老人说,‘让我们这一 代带走所有的苦难,孩子们幸福就好’……”说到这,罗志闻的眼 眶又湿润了,“老人早已看淡得失荣辱,但我们后辈,却永远不能 忘记他们的付出。” 与时间竞赛,让更多的人记得他们 2018 9 3 星期一 责编/董富勇 顾华达 美编/雷林燕 照排/汪金莲 A04 铭记 功勋 在为宁波籍抗战飞行员卓志元寻亲的过程中,宁波关爱抗战老 兵志愿队的志愿者们不辞辛劳、奔波寻访,寻亲成功后,他们仍未停 下探寻的脚步,想找到更多卓志元的资料,让英烈的故事更加充实。 很多市民都对这支志愿队充满敬意,当然,也很好奇:它到底是 支怎样的队伍,队员是些什么样的人,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坚持?昨 天,记者采访了志愿队的骨干,倾听他们与抗战老兵的故事。 1 2 3 4

Upload: others

Post on 18-Jan-2021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A04 让更多人铭记他们的付出 - cnnbdaily.cnnb.com.cn/nbwb/images/2018-09/03/A4/nbwb20180903A4.pdf · 关爱老兵,是义不容辞的事 老兵们更渴望得到认可和尊重

这些年,志愿队不断发展壮大,微信群里已有100多位队员,他们都是通过网络集结起来的,职业也是五花八门,教师、律师、企业家、公务员、自由职业者等都有,经常参加活动的有五六十人。

志愿者默默关爱着这些抗战老兵,他们中有些人已去世。健在的抗战老兵,平均年龄超过了95岁,最年轻的90岁,最年长的103岁。

“我们如何努力,都赶不上老人离开的速度,这就是一场与时间的竞赛。我们只希望,能尽可能多地记录下宁波抗战老兵的故事,尽最大努力从精神与物质层面给老兵们抚慰和资助,让更多人能了解、记得这些老兵。”志愿队负责日常事务的郭女士说,这些年,志愿队遇到了很多爱心机构和爱心人士,比如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深圳龙越基金会、廖有章爱心基金会、外贸哥老贺等团体或个人,他们都与抗战老兵结对,进行资助;再比如,同泰嘉陵浙东抗战老兵纪念园,园方免费为老兵提供安息之地,以供后人缅怀,“大家都在为老兵们尽一份心力。”

又到了抗战胜利纪念日,志愿队照例要开展全市范围的慰问活动,走访看望每一位健在的抗战老兵,发放红包及慰问物资。问及最近的安排,他们说,8月15日,定居宁海的王义青老兵和失散多年的亲人见了面,他一直要再回湖北老家看看,“这很可能是老人最后一趟回老家了,我们还在策划安排,希望能圆满完成老人的心愿。”

记者 王思勤图片由志愿者队伍提供

“让我们带走所有的苦难……”抗战老兵一句话,众人瞬间泪目

让更多人铭记他们的付出

“抗战时期,老兵们为保家卫国,义无反顾,如今我们做的这些,都是义不容辞的事。”这是宁波关爱抗战老兵志愿队的创始人徐军在接受采访时,说的第一句话。

2009年,徐军看到了一则新华社的新闻《老兵回家》,被老兵的抗战经历深深打动,于是,他有意识地在江浙一带寻找抗战老兵,“一开始,我只想看看当年的抗战老兵如今生活过得怎样,希望能向他们表达自己的敬意。”

现实当中毫无线索,于是他将目光转向网络。通过网络搜索,联系上了天台的关爱抗战老兵服务队,并积极参加天台那边的志愿活动。

渐渐地,徐军发现宁波也有不少志同道合的伙伴,他们通过“关爱抗战老兵网”和本地论坛相识,并在2011年组织成立了“宁波关爱抗战老兵志愿队”。

“刚成立时,队里只有十几个人,主要活动就是寻访在宁波定居的抗战老兵。”志愿队队长罗志闻告诉记者,寻访过程十分艰难,如同大海捞针,“抗战胜利已过了这么多年,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少年,如今也都成了耄耋老人。我们没别的办法,只能一边向黄埔军校同学会打听线索,一边在网上发帖或在村镇的宣传窗张贴海报,进行寻访。”

关爱老兵,是义不容辞的事

老兵们更渴望得到认可和尊重

寻访之初,队员们没找到什么确切线索,而志愿队关爱的第一位老兵,竟是自己找上门的。

2011年的端午节,志愿队队员接到了一个老人的电话,对方说自己叫孟加凌,是抗战老兵,志愿者如果有空,可以过去聊聊。队员们听闻消息都非常激动,马上带着慰问品走进了老人的家。

原来,孟加凌是天台人,如今定居在宁波的儿子家,因为回天台扫墓时听战友说起,宁波也有关爱抗战老兵志愿队,回到宁波后就拨通了电话。老人对队员们说,抗战爆发后,他投笔从戎,抗战胜利后,他就回老家务农了。

临别前,队员们送给孟老一枚“抗战胜利纪念章”,表达敬意。老人接过纪念章,有些激动,有些哽咽,“你们送我这么多东西,这个纪念章最珍贵。”

队员们也是事后才知道,这枚纪念章在老人心中的意义有多大——年已九旬的他穿上了冬天御寒的军大衣,胸前别上纪念章,特地跑到了照相馆,拍了一张照片留念。

由此,大家都明白了,相较于物质上的关心,抗战老兵们更渴望得到的是认可和尊重。

抗战老兵的一句话,让志愿者泪奔

孟老之后,志愿队接连找到多位抗战老兵,队里的志愿服务内容也不断衍生开来,包括日常走访、节日慰问、结对资助、建立档案、留下肖像等。

已故的老兵任根德,让志愿队的队员们印象深刻。“任老出生在上海,祖籍宁波,抗战爆发后参军,还参与了1940年7月的戚家山保卫战。”徐军说,2012年,中国传媒大学“口述历史”项目组联系志愿队,希望能采访健在的老兵,记录抗战历史,“我们刚跟任老提起,他二话不说就答应了,90岁高龄的他跟着我们坐车赶到奉化,接受了6个小时的采访拍摄。回程路上,老人却说并不辛苦,他为国家做再多的事,都是应该的。”

“抗战时期,任老为国家舍生忘死,和平年代,他生活节俭,将省下的钱全部用于资助贫困学生。过世后,老人还将遗体无条件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如此无私奉献、充满大爱的老人,值得我们所有人感佩、纪念。”徐军说。

罗志闻告诉记者,在关爱抗战老兵的这些年,他已经不记得流过多少次泪水,“有一位抗战老兵张爷爷,生活过得十分清苦,我们上门资助时,他却让我们把这笔钱带给真正有需要的人。”

“还有一位老兵祝爷爷,他说完自己的抗战经历后,只讲了一句话,让当时去的所有队员都流泪了。老人说,‘让我们这一代带走所有的苦难,孩子们幸福就好’……”说到这,罗志闻的眼眶又湿润了,“老人早已看淡得失荣辱,但我们后辈,却永远不能忘记他们的付出。”

与时间竞赛,让更多的人记得他们

2018年

9月

3日

星期一

责编/董

富勇

顾华达

美编/雷

林燕

照排/汪

金莲

A04

铭记功勋

在为宁波籍抗战飞行员卓志元寻亲的过程中,宁波关爱抗战老兵志愿队的志愿者们不辞辛劳、奔波寻访,寻亲成功后,他们仍未停下探寻的脚步,想找到更多卓志元的资料,让英烈的故事更加充实。

很多市民都对这支志愿队充满敬意,当然,也很好奇:它到底是支怎样的队伍,队员是些什么样的人,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坚持?昨天,记者采访了志愿队的骨干,倾听他们与抗战老兵的故事。

1

2

3

4

鄞州塘溪童村的抗战老兵童玉才和来看望

他的志愿者互致敬礼。

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