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116
1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Upload: ally

Post on 05-Jan-2016

15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2 download

DESCRIPTION

第二篇. 针织物组织与产品设计. 第一章 纬编花式组织. 知识点 纬编针织物组织的表示方法 提花组织的结构特点、特性、编织方法与成圈过程 集圈组织、添纱组织、衬垫组织、衬纬组织、毛圈组织、长毛绒组织、菠萝组织、纱罗组织、波纹组织的结构特点、特性以及编织要点 常用复合组织的种类、结构特点、特性和编织要点. 第一节 纬编针织物组织的表示方法. 一、线圈结构图 二、 意匠图 三、 编织图 四、 三角排列图. 一、线圈结构图. 1 、定义: 用图形来表示线圈在织物内的形态,简称线圈图。. 2. 特点. 直观:能够清晰地看出针织物结构单元在织物内的连接与分布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第二篇

1

第二篇针织物组织与产品设计

Page 2: 第二篇

2

第一章 纬编花式组织

知识点 纬编针织物组织的表示方法 提花组织的结构特点、特性、编织方法与成圈过程 集圈组织、添纱组织、衬垫组织、衬纬组织、毛圈

组织、长毛绒组织、菠萝组织、纱罗组织、波纹组织的结构特点、特性以及编织要点

常用复合组织的种类、结构特点、特性和编织要点

Page 3: 第二篇

3

第一节 纬编针织物组织的表示方法

一、线圈结构图 二、意匠图 三、编织图 四、三角排列图

Page 4: 第二篇

4

一、线圈结构图 1 、定义: 用图形来表示线圈在织物内的形态,简称线圈图。

Page 5: 第二篇

5

2. 特点

直观:能够清晰地看出针织物结构单元在织物内的连接与分布

绘制复杂,仅适用于较简单的织物 主要用于教学和研究

Page 6: 第二篇

6

二、意匠图

1. 定义:在意匠纸(方格纸)上用规定的符号表示出织物内针织物结构单元的类型、色彩及其组合规律。(如下图)

Page 7: 第二篇

7

1. 意匠纸中每一方格代表一个针织物结构单元,它可以表示不同含义(1)表示不同颜色、不同纱线编织的线圈; (2)表示不同性质的结构单元。

2. 意匠格中所用符号的含义没有统一的标准,必须要在使用时注明其含义;

3. 一般只需反映织物的一个完全组织,且必须至少反映一个完全组织;

4. 在双面织物中,意匠图通常只反映织物的正面效应,如需反映反面效应,则必须画反面意匠图。

Page 8: 第二篇

8

2. 特点

比线圈结构图简单明了,易于在生产中使用

不能反映出针织物结构的具体形态,且难以反映双面织物的编织情况

Page 9: 第二篇

9

三、编织图 (一)定义:

将织物组织的横断面形态,按编织顺序和织针编织情况,用图形表示的一种方法。

Page 10: 第二篇

10

编织图的图形符号 纬编针织物花色组织常用成圈、集圈、浮线

组合而成,所以织针的编织情况通常可分为成圈、集圈、浮线三种;

按照织物结构的要求,织针可以处于编织(工作)状态;也可以把织针从针槽内取出,把织针从针槽内取出称为抽针;

对于双面织物,要根据织物结构的要求确定上下针的对应关系。

Page 11: 第二篇

11

编织图的图形符号

Page 12: 第二篇

12

举例

Page 13: 第二篇

13

2. 特点

能够清晰地表示纱线在织针上的编织情况,特别是可以表示上下针(前后针)的编织情况

特别适合于双面结构花型的表示 不适合于大提花花型的表示

Page 14: 第二篇

14

四、三角排列图

1. 定义:根据编织情况在每一路排列三角种类,用以表示舌针纬编机织针的工作情况以及织物的结构,一般用于多针道针织机。

Page 15: 第二篇

15

2. 三角配置表示方法

成圈、集圈和不编织的三角配置表示方法

注:当三角不编织时,有时可用空白来取代符号“ -”

三角配置方法

三角名称 表示符号

成圈

针盘三角

针筒三角

集圈

针盘三角

针筒三角

不编织

针盘三角 —

针筒三角 —

Page 16: 第二篇

16

第二节 提花组织与编织

Page 17: 第二篇

17

一、提花组织的结构与分类

1 、定义——将纱线垫放在按花纹要求所选择的某些织针上编织成圈,而未垫放纱线的织针不成圈,纱线呈浮线状浮在这些不参加编织的织针后面所形成的一种花色组织。

2 、结构单元:线圈+浮线 3 、分类:单面提花组织 双面提花组织

Page 18: 第二篇

18

提花组织织物

Page 19: 第二篇

19

1. 色织提花: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纱线编织而成,当一种色纱成圈时,其他纱线以浮线的形式存在于成圈纱线的后面。

(一)单面提花组织

在单针床针织机上形成的提花组织。 可分为色织提花和结构提花(素色提花)。

Page 20: 第二篇

20

特点

在每一横列,每枚针应该且仅形成一个线圈; 二色提花,每一横列由两根纱线编织而成; 三色提花,每一横列由三根纱线编织而成; 四色提花,每一横列由四根纱线编织而成; 织物反面有浮线,又叫有虚线提花。

Page 21: 第二篇

21

2. 素色提花(结构提花):由单一颜色纱线通过浮线和拉长线圈形成结构花纹效应,如凹凸、褶裥等。

Page 22: 第二篇

22

(二)双面提花组织

在双针床针织机上编织的提花组织。通常在织物的一面形成色彩花纹效果。根据其反面效果不同可分为不同类型。

Page 23: 第二篇

23

1 .横条反面双面提花组织

特点 正面一横列由两根(两色提花)

或三根(三色提花)纱线编织而成;反面一横列由一根纱线编织而成;

正面形成所要求的花纹,反面形成横条纹;

正面纵密 / 反面纵密 =1/2 (两色提花)或 1/3 (三色提花);

采用色纱数越多,正反面线圈密度差异越大;

正面花纹不清晰,易漏底。

在编织反面线圈时,每一成圈系统所有上针全都参加编织,织物反面呈横条纹状外观。又称完全提花组织。

Page 24: 第二篇

24

2 .芝麻点反面双面提花组织 正面按照花纹要求进行选针编织;反面上针一隔一进行编织,反面由两根纱线形成一个横列。又叫不完全提花。

特点: 反面呈芝麻点外观; 正面纵密 / 反面纵密 =1/1 (两色提花)或 2/3 (三色

提花) 正反面线圈密度差异较小,不易漏底;

Page 25: 第二篇

25

( 1 )两色芝麻点提花

Page 26: 第二篇

26

( 2 )三色芝麻点提花

Page 27: 第二篇

27

3. 空气层提花

织物两面反向选针提花。织物正面按照花纹需要选针编织,织物反面与正面选针相反,正面编织时,反面不编织;正面不编织时,反面选针编织。

特点: 织物两面密度相差小,无漏底现象; 织物两面颜色互补; 在织物中形成空气层效应,易起皱; 需在两个针床都能选针的机器上编织。

Page 28: 第二篇

28

( 1 )满针空气层

织物反面满针编织。

Page 29: 第二篇

29

( 2 )抽针空气层

织物反面隔针编织。

Page 30: 第二篇

30

提花组织特性: 1 、由于提花组织中存在有浮线,因此延伸性较小,单面组织的反面浮线不能太长,以免产生抽丝疵点。对于双面组织,由于反面织针参加编织,因此不存在浮线的问题,即使有也被夹在织物两面的线圈之间;

2 、由于提花组织的线圈纵行和横列是由几根纱线形成的,因此它的脱散性较小。这种组织的织物较厚,平方米重量较大;

3 、由于提花组织一般几个编织系统才编织一个提花线圈横列,因此生产效率较低,色纱数愈多,生产效率愈低。

Page 31: 第二篇

31

二、提花组织的成圈过程 (一)单面提花组织的成圈过程

单面提花组织编织方法

1 .( 1 )成圈针 1 、 3 沿挺针三角上升到退 圈最高点,旧线圈从针钩里退到针杆上并垫上新纱线; ( 2 )针 2 不上升、不退圈,也不钩取新纱线;2 ( 1 ) 1 、 3 针下降,将新喂入的纱线弯曲成圈并穿过旧线圈; ( 2 )针 2 仍处于静止状态,旧线圈由牵拉力作用被拉长成大约 2倍大小;新纱线以直线段浮在拉长线圈的后面。

Page 32: 第二篇

32

(二)编织提花织物的走针轨迹

成圈 不编织

虚线 1:被选上成圈的织针针踵轨迹。

虚线 2:未选上成圈的织针针踵轨迹。

Page 33: 第二篇

33

第三节 集圈组织

Page 34: 第二篇

34

一、定义和分类

1. 定义:

集圈组织 (tuck

stitch) 是一种在针织物的某些线圈上,除套有一个封闭的旧线圈外,还有一个或几个悬弧的花色组织,其结构单元由线圈与悬弧组成。

集圈组织结构

Page 35: 第二篇

35

2. 分类

按单双面来分,可分为单面集圈组织和双面集圈组织

按悬弧多少来分,可分为单列、双列、多列集圈组织

按参加集圈的针数分,可分为单针、双针、三针集圈

Page 36: 第二篇

36

(一) 单面集圈组织

1. 定义:单面集圈组织是在平针组织的基础上进行集圈编织而形成的一种组织。

单面集圈组织

Page 37: 第二篇

37

2. 特点 利用集圈单元在平针中的排列形成花色

效应 利用多列集圈形成凹凸网眼效应 利用几种色纱与集圈单元组合形成色彩

效应 利用集圈悬弧来减少单面提花组织中浮

线的长度

Page 38: 第二篇

38

利用集圈单元在平针中的排列可形成各种结构花色效应。 斜纹效应

根据集圈单元在平针线圈中有规律排列,形成斜纹效应。

采用单针双列集圈,斜纹明显。

3. 结构效应

具有斜纹效应的集圈组织

Page 39: 第二篇

39

凹凸小网孔效应 利用单针双列或单针多列集圈形成凹凸不平的织物 集圈的悬弧愈多,织物表面的凹凸效应愈明显,小孔也愈大

具有凹凸小孔效应的集圈组织

Page 40: 第二篇

40

色彩花纹效应 在集圈组织中,由于悬弧被正面圈柱覆盖,在织物正面不能看见悬弧,只显示在反面

当采用色纱编织时,凡是形成悬弧的色纱,在织物的正面将被拉长线圈所遮盖,在正面只呈现成圈纱的色彩效应

←具有彩色花纹效应

的集圈组织

Page 41: 第二篇

41

(二)双面集圈组织

1. 定义:双面集圈组织是在罗纹组织和双罗纹组织的基础上进行集圈编织而形成的。

2. 作用:形成花色效应;在双层织物组织中,集圈还可以起到一种连接作用。

Page 42: 第二篇

42

3. 常见组织

( 1 )半畦编组织:只在织物的一面形成集圈,

两个横列完成一个循环。

半畦编组织

Page 43: 第二篇

43

( 2 )畦编组织:集圈是在织物的两面形成 的,两个横列完成一个循环。

畦编组织

Page 44: 第二篇

44

二、集圈组织的编织方法与走针轨迹

1. 编织方法—选针 织针 1 、 3被选中,上升到退圈高度 -- 成圈

织针 2被选中上升到集圈(即不完全退圈)高度—集圈

集圈组织编织方法

Page 45: 第二篇

45

2. 走针轨迹 虚线 1 为编织成圈的走针轨迹,织针处于完全退圈高度

(图 2 ) 虚线 2 为编织集圈的走针轨迹,织针处于不完全退圈高度

(图 3 )

编织集圈组织的走针轨迹

Page 46: 第二篇

46

三、集圈组织编织工艺实例 以多针道变换三角圆纬机编织单面集圈组织为例:

• 图( 1)中,第 1、 3横列编织集圈与成圈,第 2、 4

横列全 部成圈• 该组织只需要两种织针、两条针道的三角,图( 2)( 3)

Page 47: 第二篇

47

第四节 添纱组织 一、添纱组织的定义与分类1. 定义 添纱组织 (plating stitch) 是指针织物上的全部线圈或部分线圈由两根纱线形成的一种组织。

←1 - 纱线 1

←2 - 纱线 2

Page 48: 第二篇

48

2. 分类

添纱组织可分为全部线圈添纱和部分线圈添纱两类。

( 1 )全部线圈添纱组织:织物所有线圈均由二个线圈重叠而成。织物一面由一种纱线显露,另一面由另一种纱线显露。例如:简单添纱组织,交换添纱组织。

Page 49: 第二篇

49

交换添纱组织:根据花纹要求相互交换两种纱线在织物正面和反面的相对位置 。

罗纹添纱组织:以 1+1 罗纹为地组织形成的添纱组织。

交换添纱组织结构

罗纹添纱组织结构

1- 纱线 1 ; 2- 纱线2

Page 50: 第二篇

50

( 2 )部分线圈添纱组织:在地组织内,仅有部分线圈进行添纱,有绣花添纱和浮线(架空)添纱两种。

绣花添纱组织结构

绣花添纱组织:将与地组织同色或异色的纱线沿纵向覆盖在织物的部分线圈上形成的一种局部添纱组织。

地纱

添纱

Page 51: 第二篇

51

浮线添纱组织(又称架空添纱组织),是将与地组织同色或异色的纱线沿横向覆盖在织物的部分线圈上而形成的一种部分添纱组织。

浮线添纱组织结构

1- 地纱; 2- 添纱

Page 52: 第二篇

52

二、添纱组织的编织方法(一)编织条件及影响因素1 、编织条件 采用特殊的纱线喂入装置以便同时喂入地纱和添纱。并在垫纱和成圈过程中,保证面纱在织物正面,地纱在织物反面。2 、成圈过程中纱线相对位置的分析垫纱时,必须保证添纱靠近针背,地纱靠近针钩。添纱垫纱横角 < 地纱垫纱横角。

Page 53: 第二篇

53

添纱与地纱的相互配置 地纱与添纱的垫纱 编织添纱组织专用导纱器

添纱组织的编织方法

注: 1- 地纱; 2- 添纱

Page 54: 第二篇

54

3 、影响因素:( 1 )垫纱角(见 2 )( 2 )织针和沉降片的外形( 3 )纱线的性质:线密度、摩擦系数、 刚度等( 4 )线圈长度( 5 )纱线张力、牵拉张力和纱线粗细等

Page 55: 第二篇

55

织针外形对编织添纱组织的影响 图( 1 )为普通织针,真够内侧不平,垫在针钩内侧的两种纱线,随织针下降,易翻滚错位,影响覆盖效果。

图( 2 )中织针的针钩内侧较直,在成圈时两种纱线的相对位置较为稳定,适合添纱组织的编织。 ( 1 ) ( 2 )

Page 56: 第二篇

56

(二)成圈过程

2 、交换添纱组织的成圈过程( 1 )采用辅助沉降片的成圈 过程:• 普通沉降片和辅助沉降片, 插在同一槽内起翻转两种纱 线的作用。• 成圈(弯纱)前,纱线 1 在 针钩内侧,成圈(弯纱)时, 纱线 2 紧贴针钩内侧。

1 、全部线圈添纱组织的成圈过程与平针组织相同,仅采用专门的导纱器和织针。

3-辅助沉降片; 4- 织针; 5普通沉降片

Page 57: 第二篇

57

图( 1 )表示开始垫纱时织针与沉降片的位置。图( 2 )表示正常添纱编织。图( 3 )表示沉降片向右运动,织针下降过程中纱线的翻转。

( 2 )采用特殊沉降片的成圈过程

1- 纱线 1 ; 2- 纱线 2

Page 58: 第二篇

58

3 、绣花添纱组织的成圈过程

( 1 )编织绣花的线 2 即面纱与

地纱 1 不穿在同一导纱器

上。

( 2 )绣花纱有专用的导纱片。

( 3 )绣花纱导纱片根据花纹要

求进入垫纱位置。

1-导纱片 2-绣花线 3-导纱片受选片机构

Page 59: 第二篇

59

4 、浮线(架空)添纱组织的成圈过程

( 1 )地纱 1 垫纱位置低,使所有的织针能垫纱编织。( 2 )面纱 2 垫纱位置高,被选上的织针(根据花纹要 求) 可以同时垫上面纱与地纱;未被选上的织针,其面 纱在该织针的针背后成浮线,从而形成浮线添纱 组织。

1- 地纱 2- 面纱 3 、 4- 织针

Page 60: 第二篇

60

第五节 衬垫组织

一、衬垫组织的定义与分类1. 定义 衬垫组织( fleecy stitch, laying-in stitch, laid-in stitch )

是以一根或几根衬垫纱线按一定的比例在织物的某些线圈上形成不封闭的悬弧,在其余的线圈上呈浮线停留在织物反面的一种花色组织。其基本结构单元为线圈、悬弧和浮线。

2. 分类 ( 1 )平针衬垫组织( two-thread fleecy ):以平针为地组织 ( 2 )添纱衬垫组织( three-thread fleecy ):面纱和地纱编织平针

组织,衬垫纱周期地在织物的某些圈弧上形成不封闭的悬弧。

Page 61: 第二篇

61

二、衬垫组织的编织方法

(一)平针衬垫组织

1 、结构形式:• 平针衬垫组织以平针为 地组织,如图所示。• 图中 1 为地纱编织平针 组织。• 图中 2 为衬垫纱,它按 一定的比例编织成不封 闭的 圈弧悬挂在地组 织上。

1- 地纱 2- 衬垫纱

Page 62: 第二篇

62

2 、编织方法:

• 单面多针道针织机上编 织。• 编织一个横列采用两路 成圈系统:第一路编织 平针地组织,第二路编 织衬垫纱。 • 右图中,织针排列和三 角配置,四路编织一个 完全组织。

平针衬垫组织的编织工艺

Page 63: 第二篇

63

(二)添纱衬垫组织

1 、形成方式:1 )面纱和地纱编织平针组织。2 )衬垫纱夹在面纱和地纱之间。

2 、特点:1 )衬垫纱不显示在织物的正面。2 )从而改善了织物的外观。 1- 面纱 2- 地纱 3- 衬垫纱

Page 64: 第二篇

64

添纱衬垫组织可在钩针和舌针的针织机上编织。1 )机件:• 单面四针道舌针圆纬机• 双片颚的沉降片• 编织一个横列需要三个成圈系统2 )成圈过程( 1 )喂入衬垫纱• 编织衬垫纱的织针根据垫纱比的要求上升,如图( 1 )中实线织

针 轨迹 I中 1 的位置,其余的织针不上升,如图( 1 )中虚线织针

轨 迹Ⅱ。 1 、 4 、 7…… 上升的高度如图 (2) 所示。• 衬垫纱 D 垫入后,沉降片向针筒中心运动,使衬垫纱弯曲,衬

垫纱 从针钩移到针杆上,如图 (3) 所示。

3、添纱衬垫组织的编织工艺

Page 65: 第二篇

65

Page 66: 第二篇

66

添纱衬垫组织编织方法动画演示

Page 67: 第二篇

67

( 2 )喂入面纱

• 两种高度的织针随针筒的回转,在三角的作用下,织针下降 至图 (1) 中 3 的位置,使面纱纱线 E 喂入,如图中 (4) 所示。

• 所有的织针继续下降至图 (1) 中 4 的位置,织针1 、 4 、 7……

上的衬垫纱 D脱圈在面纱 E 上,如图中 (5) 所示。此时,衬垫 纱在沉降片的上片颚上。

Page 68: 第二篇

68

( 3 )喂入地纱• 针筒继续回转,所有的织针上升至图 (1) 中 5 的位置,此时面纱形

成的线圈仍然在针舌上,然后垫入地纱 F ,如图中 (6) 所示。• 织针下降至图 (1) 中 6 的位置,织针、沉降片与三种纱线的相对关

系如图中 (7) 所示。• 织针继续下降至 (1) 中 7 的位置时,织针下降到最低点,针钩将面

纱和地纱一起在沉降片的下片颚上穿过旧线圈,形成新线圈。此时,衬垫纱就被夹在面纱和地纱之间,完成一个横列编织。

• 图( 2 ) ~ ( 8 )显示了成圈过程中织针与沉降片的运动。• 当织针位于图( 8 )的位置时,又可以继续下一个横列的编织。

Page 69: 第二篇

69

第六节 衬纬组织

一、衬纬组织的定义1. 定义 衬纬组织( weft insertion

stitch )是在纬编基本、变化或花色组织的基础上,沿纬向衬入一根不成圈的辅助纱线而形成的。衬纬组织一般多为双面结构,

纬纱加在双面织物的中间。

衬纬组织结构

Page 70: 第二篇

70

二、衬纬组织的特性和用途 1 、衬纬组织的特性取决于地组织和纬纱的性质。 2 、当纬纱采用弹性纱线时,可增加织物的横向弹性,

织物用来制作无缝内衣、袜品、领口、袖口等,但裁减时易回缩,不适合做裁减缝制的衣服。

3 、当采用非弹性纬纱时,织物结构紧密,尺寸稳定,延伸性小,适宜做外衣;若纬纱处于正、反层夹层空隙中,织物的保暖性好。

Page 71: 第二篇

71

三、衬纬组织的编织方法• 编织衬纬组织的关键是将纬纱仅喂入到上、下织针的背面,使 其不参加编织,纬纱被夹在圈柱中。• 采用特殊的喂纱嘴 6 。• 在织针出筒口进行退圈前,把纬纱喂入上、下织针的针背后。• 当上、下织针垫上新纱线成圈后,纬纱夹在上、下圈柱之间。

衬纬组织编织原理

1 、 2- 上、下

针运动轨迹

3-导纱孔

4-导纱器

5-喂纱孔

6-喂纱器

Page 72: 第二篇

72

第七节 毛圈组织一、毛圈组织的定义与分类1. 定义 毛圈组织 (plush stitch) 是由平针线圈和带有拉长沉降弧的毛圈线圈组合而成的一种花色组织。

2. 分类( 1 )普通毛圈( unpatterned plush )

组织:每一只毛圈线圈的沉降弧都被拉长形成毛圈。

( 2 )花式毛圈组织:通过毛圈形成花纹图案和效应的毛圈组织。可分为提花毛圈组织,浮雕花纹毛圈组织,高度不同的毛圈组织等。

Page 73: 第二篇

73

(一)普通毛圈组织

( 1 )满地毛圈——把每一路每枚针都将地纱和毛圈纱编织成圈而且使毛圈线圈形成拉长沉降弧的结构。非满地毛圈并不是每一个毛圈线圈都有拉长的沉降弧。

( 2 )正包毛圈——地纱线圈显露在织物正面,并将毛圈纱线圈覆盖的一种形式。 优点:防止在穿着和使用过程中毛圈纱被从正面抽出,尤其适合于要对毛圈进行剪毛处理的天鹅绒织物。

( 3 )反包毛圈——毛圈纱线圈显露在织物正面,将地纱线圈覆盖住,而织物反面仍是拉长沉降弧的毛圈。 优点:对正反两面的毛圈纱进行起绒处理,形成双面绒织物。

Page 74: 第二篇

74

(二)花式毛圈组织

( 1 )提花毛圈组织 每一线圈横列除了有地纱外,还有两根或两根以上的毛圈色纱。它可以是满地或非满地毛圈结构。

( 2 )浮雕花纹毛圈组织 利用毛圈可以在织物表面

形成浮雕花纹效应,为非满地毛圈结构。

浮雕花纹毛圈意匠图

Page 75: 第二篇

75

形成毛圈花纹的原理与浮雕毛圈相似,不同的是,浮雕毛圈组织中平针线圈由较低的毛圈来代替,形成两种不同高度的毛圈。具有高、低毛圈形成的花纹效应。

( 4)双面毛圈组织

织物两面都形成有毛圈的一种组织。• 纱线 1编织地组织• 纱线 2形成正面毛圈• 纱线 3形成反面毛圈

双面毛圈组织结构

( 3 )两种不同高度的毛圈组织

Page 76: 第二篇

76

二、毛圈组织的特性与用途 特性 1 、织物较紧密,毛圈松散易转移 2 、具有良好的保暖性与吸湿性 3 、产品厚实,柔软

用途 适于制作毛巾毯、睡衣、浴衣以及休闲服等。

Page 77: 第二篇

77

三、毛圈组织的编织方法

( 一 ) 毛圈的成圈机件1 、导纱器 与编织添纱组织相似,两个导纱孔。1- 地纱,垫入位置较低;2- 毛圈纱,垫入位置较高。

编织毛圈组织用导纱器

Page 78: 第二篇

78

( 1 )地纱 1 和毛圈纱2 可分别在沉降片的片颚和片鼻上进行弯纱。( 2 )若要改变毛圈的高度,需要更换片鼻高度不同的沉降片。( 3 )不同型号的毛圈针织机所用的沉降片结构不一定相同。

2 、沉降片

←毛圈的形成

←一种特殊的毛

圈沉降(片

鼻较长、较

宽)

Page 79: 第二篇

79

(二)普通毛圈的编织

1 - 脱圈沉降片 2 - 握持毛圈沉降片

以图示双沉降片编织普通毛圈组织为例

双沉降片结构

Page 80: 第二篇

80

成圈过程

( 1 )织针上升退圈 -图( 1 )• 针 1 上升退圈。• 垫纱前,两片沉降片相对运动;握持毛圈沉降片 4 向针筒中心挺进,其片鼻伸入前几个毛圈 2 中去,抽紧,使毛圈高度均匀。

•脱圈沉降片 3 略向外退,放松地纱线圈。

Page 81: 第二篇

81

( 2 )垫入地纱和毛圈纱 - 图 2• 地纱 5 通过导纱孔 6 垫入,垫入位置较低;• 毛圈纱 7 通过导纱孔 8 垫入,垫入位置较高;• 握持毛圈沉降片 4 和脱圈沉降片 3 都向外退出。( 3 )弯纱成圈

• 两片沉降片都朝针筒中心运动直到弯纱结束。• 毛圈纱 7 在握持毛圈沉降片 4 的点 9 上弯纱。• 地纱 5 在握持毛圈沉降片 4 的搁持边沿 10

与脱 圈沉降片 3 的斜边沿 11 (见图( 4 ))的相交 点 12 处弯纱。

Page 82: 第二篇

82

1 、编织方法:( 1 )通过选针,编织提花毛圈组织。( 2 )通过选择沉降片,可以编织浮雕花纹毛圈。2 、选针编织提花毛圈( 1 )采用双沉降片和预弯纱技术进行 编织。( 2 )双沉降片的结构(如图示)。 1- 毛圈沉降片 2-握持沉降片

(三)花式毛圈的编织

某种双沉降片结构

Page 83: 第二篇

83

( 3 )编织两色提花毛圈组织时织针与双沉降片的 运动轨迹及其配合。

Page 84: 第二篇

84

① 起始位置

位置 A ,对应图( 1 ),织针 1的针头大约与握持沉降片 4 的片颚6 相平齐。

② 垫入地纱

位置 B ,对应图( 2 ),所有织针上升到退圈最高点,地纱 28 垫入针钩,握持沉降片 4 略向针筒中心移动以握持住旧线圈。而毛圈沉降片9 向外退出为导纱器 30让出空间。

( 4 )编织过程

Page 85: 第二篇

85

③ 地纱预弯纱

位置 C ,对应图 (3) ,织针结束下降,旧线圈 29 将针舌关闭,但不脱圈。在织针下降过程中,地纱搁在沉降片的片鼻边沿 7 上预弯纱,与此同时,毛圈沉降片 9

向中心运动,用片鼻握持住预弯纱的纱线28 。

④ 被选中的针垫入第一色毛圈纱 位置 D 和 D’ ,对应图( 4 )、( 5 ), 被选中的织针上升被垫入第一色毛圈 纱 31 ,此时地纱 28夹在握持沉降片边 沿 7 与毛圈沉降片片鼻 12之间,而旧线 圈被片喉 8握持。

Page 86: 第二篇

86

⑤ 第一色毛圈纱预弯纱 : 位置 E 和 F ,对应图 (6)

(7) ,织针下降钩住毛圈纱 31 ,使其搁在毛圈沉降片 9 的边沿 11 上预弯纱,形成毛圈。

此时,预弯纱的地纱 28 在张力作用下被握持在毛圈沉降片片鼻 12之下。织针再次处于“集圈”位置。

Page 87: 第二篇

87

⑥ 被选中的织针垫入第二色毛圈纱

位置 G 和 G’ ,图 (8) 、

(9) ,织针再次进行选针,上升退圈,并垫入第二色毛圈纱 33 ,毛圈沉降片略向针筒中心移动,将第一色毛圈纱推向针背。

Page 88: 第二篇

88

⑦ 第二色毛圈纱预弯纱 位置 H 和 J ,对应图

( 10 )( 11 ),织针下降,第二色毛圈 33 纱搁持在毛圈沉降片边沿 11 上预弯纱形成毛圈。

Page 89: 第二篇

89

⑧ 旧线圈脱在预弯纱的 地纱和毛圈上形成新线圈 位置 K ,对应图( 12 )

织针下降,钩住纱线穿过 位于握持沉降片边沿 6 上

的旧线圈 29 ,形成封闭的新线圈。

Page 90: 第二篇

90

第八节 长毛绒组织

1. 定义 凡在编织过程中用纤维束与地

纱一起喂入而编织成圈,同时纤维以绒毛状附在针织物表面的组织,称为长毛绒组织(high-pile fabric) 。

2. 分类 长毛绒组织可分为普通长毛绒

和提花或结构花型的长毛绒。

一、长毛绒组织的定义与分类

普通长毛绒组织结构

Page 91: 第二篇

91

二、长毛绒组织的特性与用途 1 、特性: 纤维留在织物表面的长度不一,可以做成毛 绒和毛干两层 手感柔软 保暖性和 耐磨性好 比天然毛皮轻 不易被虫蛀 2 、用途: 用于服装、动物玩具、拖鞋、装饰织物等。

Page 92: 第二篇

92

三、长毛绒组织的编织方法

1 、梳理装置——由输入辊罗拉 1 和 3 、梳理辊 4 、钢丝滚筒 5

组成,纤维毛条 2 由输入辊输送到梳理辊 4 上。2 、毛条喂入装置——借助特殊形状的钢丝 6 ,滚筒 5 从梳理辊4 上去过纤维束 8 ,并将其输入退圈织针 7 的针钩。

Page 93: 第二篇

93

3 、编织过程——吸风管A 将散乱纤维吹走,织针进入垫纱成圈区域时,针逐渐下降,从导纱器 B 中喂入地纱;地纱与纤维束共同编织形成长毛绒织物,地纱处于长毛绒织物的工艺正面,纤维束的两个头端露在长毛绒组织的工艺反面。

4 、提花或结构花型长毛绒——可通过电子或机械选针机构,对经过每一纤维束梳入区的织针进行选针,使选中的织针退圈并获取相应颜色的纤维束 。

Page 94: 第二篇

94

第九节 菠萝组织

一、定义和分类1 、定义 菠萝组织 (pelerine stitch, eyelet stitch) 是新线圈在成圈过程中同时穿过旧线圈的针编弧与沉降弧的纬编组织。

2、分类 单面菠萝组织 双面菠萝组织

Page 95: 第二篇

95

1 、编织方法:

编织菠萝组织时,将旧线圈的沉降弧转移到相邻的针上借助于专门的钩子或扩圈片完成。右上图 1 为双侧扩圈片, 2 为扩大的沉降弧, 3 和 4位针盘针。

2 、移圈机件:右下图为移圈钩子,包括片踵 1 、片肩 3 、片尖 4 和弯弧 5 。

二、菠萝组织的编织工艺

Page 96: 第二篇

96

( 1 )选择移圈钩子并使其片尖伸到针筒针的握持平面线;( 2 )针筒针编织线圈横列;( 3 )钩子向外推动沉降弧 H 并把它引向如图中( 3 )所示的下针钩平 面线;( 4 )针筒针上升,穿过被移圈钩子扩展的沉降弧,使沉降弧 H 套到 针筒针上,如图中( 4 );( 5 )钩子撤回到不工作位置,并使针筒针移到起始位置。

3 、编织过程

Page 97: 第二篇

97

第十节 纱罗组织

一、纱罗组织的定义与分类1.定义: 纱罗组织 (loop transfer stitch) 是在纬编基本组织的基础上,按照

花纹要求将某些针上的针编弧进行转移,即从某一纵行转移到另一纵行。

2.分类: ( 1 )单面纱罗组织 ( 2)双面纱罗组织

Page 98: 第二篇

98

( 1 )单面纱罗组织

图中第Ⅱ横列,针 2 、 4 、 6 、 8上的线圈转移到针3 、 5 、 7 、 9 上,第Ⅲ横列中的 2 、 4 、 6 、 8 针将空针垫纱,在织物表面,那些纵行暂时中断,从而形成孔眼。

移圈是在部分针上相互进行的,移圈处的线圈纵行并不中断,这样在织物表面形成扭曲状的花纹纵行。

单面网眼纱罗组织

单面绞花纱罗组织

Page 99: 第二篇

99

在针织物两面进行移圈,即将一个针床上的线圈移到另一个针床与之相邻的针上,或者将两个针床上的线圈分别移到各自针床的相邻针上。

( 2 )双面纱罗组织

一个针床向另一个针床移圈的双面纱罗组织

同一针床移圈的双面纱罗组织

Page 100: 第二篇

100

二、纱罗组织织物的特性和用途

1 、特性 可以形成孔眼、凹凸、纵行扭曲等花色效应 透气性较好 纱罗组织的移圈原理可以用来编织成形针织

物,改变组织结构 2 、用途 主要用于生产毛衫、妇女时尚内衣等产品。

Page 101: 第二篇

101

三、纱罗组织的编织方法 1 、编织方法: 将下针 1 上的针编弧 5 转移到上针 3 上。

( 1 )下针 1 先上升到高于退圈位置,针编弧 5 被扩张;

( 2 )上针 3 径向外移穿过扩圈片及针编弧 5 ;

( 3 )下针 1 下降,将针编弧 5 留在上针 3 上。 纱罗组织的编织方法

Page 102: 第二篇

102

( 1 )针盘与针筒三角均有成圈系统和移圈系统;

( 2 )每三路中有一移圈系统;

( 3 )上针与下针的对位(罗纹对位→移圈对位);

( 4 )采用同步成圈或滞后成圈方式,以滞后为主。

2 、成圈系统

移圈时上下织针的对位

Page 103: 第二篇

103

I:起始位置。Ⅱ:上、下针开始退圈,

上针为不完全退圈。Ⅲ:下针退圈→扩圈;

上针头与下针针背平齐,可阻挡下针上的旧线圈随针上升,有利于下针的退圈。

3 、移圈过程

Page 104: 第二篇

104

Ⅳ :下针上升,利用扩圈片上的台阶将扩展的线圈高于上针,上针外移,针头穿进扩展的线圈中。

Ⅴ:下针下降,针舌关闭;上针受圈,完成转移。 Ⅵ :上针向针筒中心移动,带着转移过来的线圈回到起始位置。

Page 105: 第二篇

105

第十一节 波纹组织

1.定义: 波纹组织是由倾斜线

圈形成波纹状的双面纬编组织。

2.分类: ( 1 )罗纹波纹组织 ( 2 )集圈波纹组织 罗纹波纹组织 集圈波纹组织

一、波纹组织的定义与分类

Page 106: 第二篇

106

(一)罗纹波纹组织 1+1 罗纹波纹组织是在编织

1+1 罗纹时,每一横列交替地将一只针床相对于另一针床向左或向右移过一个针距,形成具有曲折效应的线圈纵行。

右图上的波纹组织移动 1 针距,右图下的波纹组织移动 2 针距,下图的外观曲折显著。

为了形成明显的曲折凸纹效应,一般采用复合罗纹。

Page 107: 第二篇

107

(二)集圈波纹组织

集圈波纹组织是以畦编组织为基础组织,在织物正面形成曲折花纹,反面为直的纵条纹。

Page 108: 第二篇

108

二、波纹组织的编织方法

1 、图( 1 )织针编织成 1+1 罗纹。

2 、图( 2 )前针床向右移过一个针距后,垫上纱线 b ,形成一个线圈横列。针 1 、 3 、 5和针 2 、 4 、 6 形成交叉的线圈,使线圈倾斜。 罗纹波纹组织编织方法

(一)罗纹波纹组织的编织过程

Page 109: 第二篇

109

(二)畦编波纹织物的编织过程 图( 1 )表示垫上纱线 a 后,针 1 、 3 形成线圈,

针 2 、 4 不脱圈,垫上纱线 a 不形成线圈,而呈悬弧,即集圈。图( 2 )表示前针床向右移过一个针距,则针 1 处于针 2 、 4之间,垫上纱线 b ,针 1不脱圈,则形成集圈,针 2 、 4 形成线圈。重复编织,可形成波纹组织。

集圈(畦编)波纹组织编织方法

Page 110: 第二篇

110

第十二节 复合组织

一、定义与分类1.定义 复合组织( combination stitch )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

的纬编组织复合而成。 2. 分类 复合组织可分为单面和双面复合组织。双面复合组织

中,根据上、下织针的排针配置不同,又可分为罗纹型和双罗纹型复合组织。

Page 111: 第二篇

111

1 、集圈—平针复合组织(两面织物)

• 在织物两面由不同品种的纱线形成不同的风格。

• 图中 4 路一个循环,1 、 3 路 由涤纶丝编织集圈线圈, 2 、4 路由棉纱编织平针线圈。

二、常用的几种复合组织

Page 112: 第二篇

112

2 、罗纹复合组织(双面乔其纱)

罗纹复合组织由正反面线圈纵行根据花纹的需要进行排列而形成,正反面线圈纵行排列不同,则组成不同风格的织物。

右图由一种纱线编织而成,从图中看出排针为罗纹对针,反面线圈由上针高低踵织针相间编织而成,形成的织物具有很强的立体绉纹效应。

Page 113: 第二篇

113

3 、平针—罗纹复合组织(胖花组织)

• 胖花组织( blister )是按照花纹要求将单面线圈架空地配置在双面纬编地组织中的一种双面纬编组织。

• ( 1 ) 单胖组织( single-blister )• 针筒针在织物一个完整线圈横列中仅有一次单面

编织。

Page 114: 第二篇

114

图中平针与罗纹组织分别由两种不同的色纱编织。图中( 1 )为单胖组织的线圈图,图中( 2 )为编织图和意匠图。每两路编织一个横列,一个完全组织为 4个横列, 4 个纵行, 1 、 3 、 5 、 7 路编织罗纹地组织,由一种纱线编织。 2 、 4 、 6 、 8 路编织平针胖花线圈,由另一种纱线编织。由于胖花线圈浮在罗纹地组织上,凸出在织物表面,故有胖花之称。

Page 115: 第二篇

115

( 2 )双胖组织( double-blister )

针筒针在织物一个完整线圈横列中连续两路单面编织,根据色纱数多少也可分为素色和多色。

图中( 1 )为双胖组织的线圈图,图中( 2 )为编织图和意匠图。该图与单胖组织图相比,每一横列中,双胖组织的平针线圈比单胖组织多编织一次,因此,双胖组织的凸纹效应、立体感就比单胖组织明显。双胖组织的克重、厚度比单胖组织高。

Page 116: 第二篇

116

( 4 )平针—衬纬—罗纹复合组织(绗缝组织)

在平针组织、衬纬组织、罗纹组织的基础上复合而成的一种组织。

图中 1 、 3 、 5 、 7 、 9 、 11路纱线编织罗纹组织, 2 、 4 、6 、 8 、 10 、 12 路纱线编织平针线圈组织, a,b,c 为衬纬纱线,被罗纹线圈夹在其中,为平针线圈遮盖。上针的高低踵均参加编织,衬纬纱线是在编织罗纹时衬入的,并不参加成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