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48 為題組¸年度指定... · web...

17
試試試試 101 試 試試試試試 試試 試試 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一。,,。體,。,,。, 17 試試試試試試試(D)試試 試試 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 試試試 ,; 1-1試試 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 ,,, 試 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 (試試 16-18 試試試試試試試 33-35 試 iPod) 試試試 試 。: 20 試試試 》。 99試 試 試 ,,試試 試 試試 》。 試試試試試 ,,;, 101試 試 試 一,(試試 30-32)試 試 試 ,,。 試試 、: 1.試 1960 試 試 試 試 試 ,,。,? (A)試試試試(B)試試試試(C)試試試試(D)試試試試 試試D 試試 -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試試 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試試試 試 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 , , 。 ,一 , 2.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 (A)試試(B)試試(C)試試(D)試試 試試B 試試 -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試試試試 :,,(試) 試試 ;,(試)試 試試試試 ,,、(試) 試試試試 ;、,,(試)試 3.試 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386 試 試 202 試 試 352 試 試 7 試試試試試 試試 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體 。一 ? (A)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B)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C)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D)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試試A 試試試 :一-試試試試試 試試試試試試 :,,一,(A) 試試 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試試試 ;,,,, ,。 「」 4.試 試試試試 試試試試試試 一。,,,? (A)試(B)試(C)試(D)試 試試C 試試 -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試 試試 試試 「」 (試)試 試試試 ,; (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Upload: others

Post on 26-Dec-2019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47-48 為題組

試題分析:

101年為地理科九五課綱,最後一屆的指考考題。雖然長文題數量不多,但是題組的題幹敘述冗長,容易造成學生閱讀的困難。整體來說,鑑別度應尚可。但是,部分題目的文字敘述不清,易造成學生判斷誤解。例如,選擇題17的正確答案選項(D)「海岸易受地震影響,土石崩落路面」就是錯誤的觀念,造成蘇花路段土石崩落的主因並非地震,而是與豪雨有關才對;非選1-1題提到的「土壤鬆軟」,也是與內營力的影響無太大相關,但卻硬要學生填寫內營力的作用,實在是大大的錯誤。

本年度的考題,出現許多新聞議題考題,這部分乍看之下,可能對考生來說難以作答。但是,若多看幾遍題目,並能結合地理課本中的關鍵字與區域特色判斷後,應是屬於容易作答的題目(題號16-18的蘇花改與題號33-35的iPod)。建議學生平時可以閱讀《新聞地理:完全看懂時事的20堂地理課》等課外書籍。非選擇題第三大題與99年指考選擇第四題相當類似,建議學生在準備大考時,務必要熟稔歷屆大考試題,也可參閱三民出版社的《地理科歷屆大考試題分類解密》。

在各冊題目的分配上,此次的比例分配較平均,並無偏重高三的應用地理;區域地理的題目,與101年度學測一樣,再度出現非洲地區(題號30-32)考題,而其餘地區的考題大多與通論地理有關,需要考生加強環境與區域特色的連結能力方能答題。

壹、選擇題:

1.自1960年代起,臺灣開始在不同的地區,選擇適合當地生長的作物或牲畜發展農業專業園區。臺灣農業專業園區的興起和發展,與該時期哪項現象的關係最密切?

(A)勞力老化(B)地層下陷(C)土地退化(D)交通革新

答案:D

題幹出處:第四冊-臺灣農業的發展及轉型

解析:交通革新帶來時空收斂,使得各地的農業產品,藉由便利的交通互通有無。因此,一地農業活動的發展,就會更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1960年代後,中山高速公路的興建,促進臺灣南、北的交通連接,也就形成了多處的農業專作區。

2.若全球氣候暖化加劇,則在不考慮其他的因素下,下列哪些地理界線的變化最有可能發生?(甲)高山的森林與草原界線海拔高度上移;(乙)高山雪線的海拔高度下降;(丙)葡萄、橄欖栽培北界向高緯度推移;(丁)稻、麥生長分界向低緯度推移。

(A)甲乙(B)甲丙(C)乙丁(D)丙丁

答案:B

題幹出處:第六冊-環境變遷(一)全球暖化

解析:全球暖化使地表增溫,因此高山植物的生長界線,會往高海拔地區上移(甲);而溫帶作物的生長範圍,也會向高緯度擴張(丙)。

但是,增溫會造成冰雪消融與冰河消退,因此會造成高山雪線向高海拔上移、冰河前緣退縮(乙);對於稻、麥等各種作物而言,因地表溫度上升後,應該皆會向高緯度的地區擴張(丁)。

3.美國威斯康辛州中南部林地和草原有機質分布的調查顯示:「林地每英畝的有機質總量386噸,其中202噸貯存於林木中;草原每英畝的有機質總量352噸,其中只有7噸貯存於草體」。透過此一資料可獲得下列哪項推論?

(A)森林的生態系統較草原脆弱(B)森林區的土壤層較草原深厚

(C)森林的生物總量較草原繁多(D)森林區的開發歷史較草原早

答案:A

題幹出處:第一冊-自然景觀帶

解析:從文中判斷,林地中的有機質大多存在林木中,一但遭受破壞,就難以回復(A);草地則相反,因為大部分的有機質存在土壤中,所以草原植被受到破壞後,對生態的影響較小,故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來形容此景。

4.圖一為某地的港口形勢圖。港口開築後,圖中甲乙丙丁四處,何處最可能因海岸侵蝕加劇,而需要堆放消波塊以防止海岸後退?

(A)甲(B)乙(C)丙(D)丁

答案:C

題幹出處:第六冊-環境變遷(一)海岸變遷

解析:此港口的堤防造成「突堤效應」,所以(丙)位於沿岸流的下游側,將無法獲得沿岸流所帶來的河口輸砂供給;而(乙)地則是位於突堤效應的堆積側。

5.臺灣國家公園的選定,主要參考下列哪幾項條件?

(甲)具有特殊景觀,或重要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棲地者;

(乙)具有重要之文化資產及史蹟,其自然及人文環境富有文化教育意義者;

(丙)具有地廣人稀之低度開發,保有相對完整之地理環境者;

(丁)具有天然育樂資源,風貌特異者。

(A)甲乙丙(B)甲乙丁(C)甲丙丁(D)乙丙丁

答案:B

題幹出處:第六冊-地景保育

解析:根據《國家公園法》的設立目的是為了保護國家特有的自然風景、野生物及史蹟,並供國民之育樂及研究。其選定標準如下:

(1)具有特殊自然景觀、地形、地物、化石及未經人工培育自然演進生長之野生或孑遺動植物,足以代表國家自然遺產者(甲)。

(2)具有重要之史前遺跡、史後古蹟及其環境富教育意義,足以培育國民情操,而由國家長期保存者(乙)。

(3)具有天賦育樂資源,風景特異,交通便利,足以陶冶國民性情,供遊憩觀賞者(丁)。

6.非洲東部在30年來,至少每十年會出現一次飢荒,最近一次是2011年,受災人數高達1240萬,其中以衣索比亞、吉布地、肯亞和索馬利亞等國問題最為嚴重。除了人為因素外,非洲東部飢荒頻率高的現象,和該地哪項氣候特色關係密切?

(A)乾濕季節分明(B)終年高溫炎熱(C)雨量變率較大(D)日照時數較少

答案:C

題幹出處:第三冊-非洲

解析:衣索比亞、吉布地、肯亞和索馬利亞這些國家位於「撒赫爾」地區。「撒赫爾」位於撒哈拉沙漠南部雨量稀少的半乾燥草原氣候。此區近年因人口增加與過度的放牧,造成土壤侵蝕與嚴重的沙漠化。加上年雨量變率大(C),所以容易發生水旱災,導致飢荒災害。

7.照片一為臺灣某地的天主堂。該教堂的整體建築風格,最能顯示臺灣的何種人文特色?

(A)文化呈多元色彩

(B)原住民族社眾多

(C)老年人口比率高

(D)區域發展不均衡

答案:A

題幹出處:第三冊-非洲

解析:天主教屬於西方文化,但照片中的教堂卻已融入東亞文化中的牌樓、磚瓦與對聯,呈現文化融合的多元性(A)。

第8-9題為題組

◎2009年,中國人口約13.3億,有6.2億人居住在都市。都市人口中,低收入者約占55%,中等收入者約占37%。據預測,中國都市中等收入的人口比例將逐年增加,2019年可能超過低收入人口比例,2023年前後甚至可能突破50%。請問:

8.2009年,中國的都市化程度最接近下列哪個數字?

(A)6%(B)37%(C)45%(D)55%

答案:C

題幹出處:第四冊-中國的人口與都市

解析:都市化程度為「都市化程度=都市人口∕全國人口%」。根據文中所述,2009年中國人口約13.3億,有6.2億人居住在都市→6.2∕13.3%=46.6%,因此最接近的答案為選項(C)。

9.「都市人口中,中等收入之比例逐年增加」的預測,可推論中國未來的都市發展會有可能出現下列哪種變化?

(A)城鄉關係緊密(B)貧富差距縮小(C)都市規模擴大(D)都市階層複雜

答案:B

題幹出處:第四冊-中國的人口與都市

解析:中等收入的比例增加,顯示出高、低收入的比例相對減少,故貧富差距會縮小(B)。

第10-11題為題組

◎圖二是東亞某日天氣圖,圖中等值線為等壓線,數值單位為百帕(hPa)。請問:

10.該圖最可能是下列哪個節氣前後某日的天氣圖?

(A)驚蟄(國曆3月6日左右)

(B)立夏(國曆5月6日左右)

(C)立秋(國曆8月8日左右)

(D)寒露(國曆10月8日左右)

答案:A

題幹出處:第一冊-氣候與水文

解析:從氣壓圖判斷,高壓的所在有兩處,一處在西伯利亞、一處在太平洋。而且太平洋高壓有增強的趨勢,所以在日本一帶形成暖鋒,且當下的冷鋒剛過境臺灣。可判斷此時應為冬、春之際,故選項(A)的時節最接近。

11.根據該天氣圖所提供的資訊,下列哪些最可能是該日氣象報告的內容?

(甲)臺灣受西南氣流影響,各地午後會有雷陣雨

(乙)冷鋒正往臺灣接近,未來數日天氣逐漸轉冷

(丙)臺灣各地早晚氣溫偏低,沿海低地慎防寒害

(丁)臺灣海峽東北季風強勁,海面船隻多加注意

(A)甲乙(B)甲丁(C)乙丙(D)丙丁

答案:D

題幹出處:第一冊-氣候與水文

解析:由西伯利亞高壓附近的等壓線方向判斷,此時的臺灣吹東北季風(丁);且因冷鋒已經離開,臺灣正籠罩在冷氣團下,所以本島沿海可能會發生寒害(丙)。

選項(甲)中提到的西南氣流,主要出現在臺灣夏季,所以氣壓圖的亞洲大陸應該會顯示出L;選項(乙)指的冷鋒,在氣壓圖中已經在臺灣島的南方,所以此時應是冷鋒過後。

第12-13題為題組

◎照片二是某地的地形景觀。請問:

12.該種地形景觀的塑造,和下列哪種地形作用的關係最密切?

(A)堆積作用(B)風化作用

(C)崩壞作用(D)岩溶作用

答案:B

題幹出處:第一冊-地形

解析:由照片中的塊狀岩石地形及無植被覆蓋等條件判斷,當地應為氣候乾燥的荒漠景觀。所以,在乾燥氣候下,推斷當地主要的營力來自於風化作用(B)。

13.該種地形景觀在下列哪些環境中最容易出現?

(甲)位居信風帶背風側;(乙)沿海有寒、暖流交會;(丙)曾遭大陸冰河長期覆蓋;(丁)終年受副熱帶高壓籠罩;(戊)深居內陸,周圍又有高山屏障;(己)夏熱冬暖、年溫差不大,夏乾冬雨。

(A)甲乙丁(B)甲丁戊(C)乙丙己(D)丙戊己

答案:B

題幹出處:第一冊-地形

解析:呈上題,這題要選擇乾燥氣候區的條件,所以選擇(甲)位居信風帶背風側;(丁)終年受副熱帶高壓籠罩;(戊)深居內陸,周圍又有高山屏障(B)。

第14-15題為題組

◎北美洲的人口約占全球5%,二氧化碳排放量卻超過全球25%。二氧化碳排放量高居不下的原因有二:其一、龐大的用電需求,每年燃燒化石燃料發電而排放的二氧化碳,占總排放量40%以上;其二、各種運輸工具燃燒大量汽油,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占總排放量的26%左右。請問:

14.北美洲用電需求龐大,與下列哪項區域特色的關連性最密切?

(A)區域發展不均,居民貧富差距大(B)工商業高度發展,都市化程度高

(C)農場規模大,作物商品化程度高(D)文化包容色彩強,多元人口移入

答案:B

題幹出處:第三冊-美國

解析:題目提到美國的人口比例低,但是耗電量卻大,顯示出工業化與都市化的程度高,導致人均用電量高(B)。下圖為美國與全球人均用電量變化圖(Y軸單位為千瓦小時):

圖片來源:Google

15.北美洲因交通運輸而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主因為何?(甲)城郊化顯著;(乙)鐵路網密度高;(丙)都市住商分離明顯;(丁)土地空間競爭激烈;(戊)產業轉型快速。

(A)甲丙(B)乙戊(C)丙丁(D)丁戊

答案:A

題幹出處:第三冊-美國

解析:美國都市化程度高且住商分離明顯(丙),受到土地面積廣大且郊區範圍較遠的影響(甲),通勤圈的範圍也較大。因此,交通運輸距離長,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第16-18題為題組

◎圖三是蘇花公路改善計畫圖的部分路段。民國90年代末期,政府爲解決蘇花公路災害頻仍的問題,擬定改善計劃。計劃中新闢路線長38.4公里,分隧道(23.4公里)、橋樑(8.5公里)、平面道路(6.5公里)三種工程類型。請問:

16.圖三中武塔隧道到谷風隧道的山地地形,其絕對高度的空間差異為何?

(A)北高南低(B)北低南高(C)西高東低(D)西低東高

答案:B

題幹出處:第五冊-國土

解析:南澳溪位於宜蘭縣境內,所以為北方;和平溪為宜蘭與花蓮縣的分界,所以為南方。從圖中的剖面圖判斷,北低南高(B)。

17.在蘇花公路38.4公里的改善工程中,占路線長度比例最高的工程類型,最可能是避免下列哪種災害問題的發生?

(A)海浪侵蝕沿岸海階,掏空公路路基(B)沿岸地層下陷顯著,公路路基凹陷

(C)暖化造成海面上升,淹沒公路路面(D)海岸易受地震影響,土石崩落路面

答案:D

題幹出處:第五冊-國土

解析:蘇花公路改善工程中,隧道的比例最高。這是因為此段海岸受到構造活動與地質的影響,坡度陡峭且岩石破碎,因此容易受到豪雨或地震引發落石災害(D)。

18.下列哪一項蘇花公路改善工程的法制步驟,符合現行國土規劃的規範?

(A)依區域計畫法必須通過政府核定開發許可

(B)透過獎勵容積率增加本工程基地開放空間

(C)提高本工程建蔽率以增進道路使用之效益

(D)本工程完工後須經環境影響評估才能通車

答案:A

題幹出處:第五冊-國土

解析:蘇花公路改善工程的相關上位計畫為「東部永續發展綱要計畫」、「東部區域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草案)」、「臺北與東部地區間運輸系統發展政策評估說明書」及「臺灣地區城際陸路運輸系統發展策略-東部區域」,所以必須依區域計畫法通過政府核定開發許可(A)。

選項(B)的獎勵容積率增加,通常用在改善人口密度高且開放空間不足的地區;選項(C)提高建蔽率與道路的使用效率無關;選項(D)應改為在進行工程前,必須先通過環境影響評估。

第19-20題為題組

◎照片三是臺灣四種原生樹木的樹葉照片,這四種樹木的天然分布具有明顯空間差異。請問:

19.導致臺灣這四種樹木分布具有明顯空間差異的最主要因素為何?

(A)高度(B)坡度

(C)緯度(D)雨量

答案:A

題幹出處:第一冊-自然景觀帶

解析:(甲)照片的葉片小且較厚、(丁)照片的葉片呈現針狀,而(乙)(丙)葉片較大且較薄。因此,可以判斷(甲)位於臺灣海濱,所以需有耐旱、耐鹽的機能;而(丁)則是屬於針葉林的杉類樹木,所以位於高海拔處;(乙)(丙)則是位於中、低海拔的闊葉林。

20.灰化土壤為冷溫帶地區最常出現的土壤,它最可能出現在哪種樹木的分布區?

(A)甲(B)乙

(C)丙(D)丁

答案:D

題幹出處:第一冊-自然景觀帶

解析:灰化土主要分布於針葉林的地區,所以答案為(丁)照片的選項(D)。

第21-23題為題組

◎中南美洲各國受地形、洋流和盛行風的影響,氣候類型多樣。殖民式經濟色彩濃厚,產業發展多以出口為導向。一些國家為了追求經濟成長,擴張耕地以發展農、牧業,導致熱帶雨林遭到大面積砍伐。砍伐雨林不僅對全球氣候造成衝擊,也使中南美洲生物多樣性降低。請問:

21.除了巴西以外,下列哪些中南美洲國家,也可能砍伐雨林以增加耕地?

(A)智利、委內瑞拉(B)巴拉圭、烏拉圭

(C)墨西哥、阿根廷(D)厄瓜多、尼加拉瓜

答案:D

題幹出處:第三冊-中南美洲

解析:厄瓜多位於赤道附近,而尼加拉瓜位於中美洲南部,兩地皆屬於熱帶雨林性氣候。下圖為中南美洲氣候分布圖:

22.中南美洲因砍伐雨林而導致許多動物棲息地遭到嚴重破壞,生物多樣性降低。此一事實最可能對當地農業活動造成下列何種影響?

(A)殺蟲劑需求量增加(B)灌溉用水需求量減少

(C)有機肥料需求量減少(D)農業勞動力供應量增加

答案:A

題幹出處:第三冊-中南美洲

解析:在生物鏈被破壞後,生態多樣性會降低,相對的也讓部分物種數量增加,例如蚊、蟲之類。因此,農民就需要大量使用殺蟲劑(A)。

23.下列哪些事實,最足以解釋「中南美洲殖民式經濟色彩濃厚」?

(甲)大部分國家平均國民所得屬中高或中低所得國家。

(乙)低緯地區熱帶栽培業發達,中緯地帶畜牧業鼎盛。

(丙)都市化程度雖高,但首要型的都市體系型態普遍。

(丁)從1980至2010年,平均HDI由0.573增加為0.704。

(戊)輸出以農牧礦產品為主,輸入以工業產品為大宗。

(A)甲乙丙(B)甲乙丁(C)乙丙戊(D)丙丁戊

答案:C

題幹出處:第三冊-中南美洲

解析:「殖民式經濟」的產業活動,主要是以廉價的熱帶栽培業或畜牧、採礦業產品出口為主,再進口昂貴的工業產品(乙、戊),因而在沿海地區容易發展成首要型的港埠型都市(丙)。但一般而言,因為貿易不對等,所以此類型的國家經濟發展多屬中低所得收入。

第24-26題為題組

◎中國於2010年公布了《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該規劃的主要目標是,企圖掌握長江三角洲地區當前面臨的有利機遇,在2020年以前發展成以上(滬)為核心的九個發展帶,包括:(1)沿滬寧(南京)和滬杭甬(寧波)線、(2)沿長江線、(3)沿杭州灣線、(4)沿黃、東海線、(5)沿寧湖杭線、(6)沿太湖線、(7)沿東隴海線(連雲港經徐州、洛陽、西安到蘭州的鐵路線)、(8)沿運河線、(9)沿溫麗金衢線等;並建構成大、中、小規模的都市體系,以發揮協調發展的功能。表一是《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的都市體系表。請問:

24.依中國公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其都市體系的建構,所依據的立論基礎為何?

(A)推拉因素(B)中地理論(C)依賴式經濟(D)環境負載力

答案:B

題幹出處:第四冊-中國的人口與都市

解析:從《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的體系,可以看出大規模的都市數量少,小規模的都市數量多,這種都市分布型態與中地理論的中地等級高、數量少概念相符(B)。

25.從天然資源分布和勞動力供需的角度判斷「大力發展勞力密集型產業,積極發展對外貿易,建設資源加工產業基地。」的發展策略,最可能出現在下列哪個發展帶?

(A)沿太湖線發展帶(B)沿東隴海線發展帶

(C)沿杭州灣發展帶(D)沿滬寧和滬杭甬線發展帶

答案:B

題幹出處:第四冊-中國的產業

解析:文中強調要發展對外貿易,而在「沿東隴海線發展帶」一帶,可透過連雲港連結內陸廉價勞力與天然資源,所以此帶最適合(B)。

26.下列哪些事實最可能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當前面臨的有利機遇」?

(甲)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乙)製造業產品的生命週期日益縮短;(丙)國際能源與原物料價格不斷上漲;(丁)低技術勞工國際遷移現象日趨頻繁;(戊)跨國企業投資方向向亞太地區轉移;(己)亞太地區區域合作與交流日益密切。

(A)甲戊己(B)乙丁戊(C)乙丙己(D)丙丁戊

答案:A

題幹出處:第四冊-中國的產業

解析:(乙)(丁)是不利長三角地區發展的條件。

第27-29題為題組

◎2004年和2007年,歐盟兩度東擴,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維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中歐十國」和塞浦路斯、馬爾他相繼加入歐盟。「中歐十國」加入歐盟後,以「歐洲工廠」作為階段性的發展策略。利用歐盟提供的大量經費補助,積極發展基礎建設,改善投資條件,吸引全球各大汽車產業和高科技電子產業的製造與組裝工廠進駐,使國家經濟快速起飛,其中又以捷克因地理位置適中,經濟發展表現最為亮眼。請問:

27.捷克發展工業過程中,曾發生過化學工廠排放化學藥劑至河川的工安問題,引起位於河川下游國家的緊張。和捷克發生河水污染國際紛爭的國家最可能是下列何國?

(A)法國(B)芬蘭(C)德國(D)義大利

答案:C

題幹出處:第三冊-歐洲

解析:捷克為歐洲的內陸國之一,與德國、奧地利、斯洛伐克和波蘭為鄰。因為地勢較四周高,所以河川多流向鄰國。其中,發源於捷、德邊境,流經首都布拉格市後,進入德國(C)的易北河最為知名。

圖片來源: 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Ez-map.png

28.「中歐十國」加入歐盟,除了互蒙其利的誘因外,還和近二十餘年來,下列哪項結構性的改變關係最密切?

(A)勞工遷移頻繁,跨國社會空間成形(B)金融風暴,全球經濟成長速率趨緩

(C)中國經濟起飛,新興資本市場出現(D)蘇聯集團解體,華沙公約組織解散

答案:D

題幹出處:第三冊-歐洲

解析:繼1990年蘇聯解體(D)、東西德統一退出華沙公約組織後,1991年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正式宣布解散。此後,中歐與東歐等國的經濟型態逐漸由計畫性經濟轉變為自由市場經濟。

29.從「歐洲整體」的尺度來看,中歐十國定位為「歐洲工廠」的階段性發展策略,與這些國家擁有下列哪兩項產業發展的區位優勢有關?

(A)豐沛的資金、多樣的原料(B)溫暖的氣候、便捷的交通

(C)先進的技術、充足的動力(D)廉價的勞工、廣大的市場

答案:D

題幹出處:第三冊-歐洲

解析:中歐十國在1990年後,才逐漸轉變國家經濟型態,所以經濟狀況普遍低落。但也因如此,所以擁有廉價勞工與廣大的市場(D),也就成為歐盟東擴後的有利發展條件。

第30-32題為題組

◎圖四是甲、乙、丙、丁四地氣候圖,分別代表不同的氣候區。請問:

30.2012年4月,總統曾訪問我國在非洲的4個友邦,但赤道附近的聖多美普林西比,因該國元首另有行程,以致總統未能造訪該國。該國位於哪個氣候圖代表的氣候區內?

(A)甲(B)乙(C)丙(D)丁

答案:B

題幹出處:第三冊-非洲

解析:文中說明「赤道附近的聖多美普林西比」,所以可判斷當地屬於熱帶雨林性氣候。熱帶雨林性氣候的特色為全年高溫多雨,無明顯乾濕季(B)。

31.四地氣候圖所代表氣候區的國家,何者在21世紀初期,平均的人類發展指標(HDI)最高?

(A)甲(B)乙(C)丙(D)丁

答案:C

題幹出處:第一冊-氣候與水文;第三冊-世界的劃分

解析:「21世紀初期,平均的人類發展指標(HDI)最高」的國家主要位於中緯度地區,尤其是以西方文化區為主。因此,可以判斷這些國家大多位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地區。而溫帶海洋性氣候的特色為夏涼冬暖,全年有雨、冬雨較多(C)。

32.以下四種景觀,依序最可能出現在哪個氣候圖所代表的氣候區內?

(一)大片森林遭受破壞,大力發展油棕、可可、橡膠、甘蔗等熱帶栽培業。

(二)天然植物以耐旱的草類為主,開墾成的農田,則多為一望無際的麥田。

(三)夏季森林枝繁葉茂、濃蔭密蓋;秋天樹葉轉黃、轉紅,漫山斑斕多彩。

(四)羚羊、斑馬等成群地覓食,外圍則有獅子、花豹等肉食動物伺機獵食。

(A)甲乙丙丁(B)乙甲丙丁(C)丙丁乙甲(D)丁甲丙乙

答案:B

題幹出處:第三冊-非洲

解析:如下表:

題目的文字敘述

氣候類型

氣候特徵

(一)大片森林遭受破壞,大力發展油棕、可可、橡膠、甘蔗等熱帶栽培業

熱帶雨林氣候

全年高溫多雨,無明顯乾濕季

(二)天然植物以耐旱的草類為主,開墾成的農田,則多為一望無際的麥田

溫帶大陸性氣候

冬冷夏熱,年溫差大,降水集中夏季

(三)夏季森林枝繁葉茂、濃蔭密蓋;秋天樹葉轉黃、轉紅,漫山斑斕多彩

溫帶海洋性氣候

全年有雨、冬雨多

(四)羚羊、斑馬等成群地覓食,外圍則有獅子、花豹等肉食動物伺機獵食

熱帶莽原氣候

全年高溫,乾溼季分明

第33-35題為題組

◎美國蘋果電腦公司所開發的iPod系列產品在全球市場熱賣。該產品的記憶體來自韓國,硬碟出自日本,視訊處理器由美商提供,半導體幾乎都在臺灣生產,整機組裝則在中國進行。iPod系列產品的成功,主要經由現有零組件的改良和創意組裝,如iPod系列透過iTunes軟體進行音樂下載服務,第一年便售出7,000萬首以上的歌曲,不但帶動iPod系列產品的銷售業績,也迫使唱片業者面臨轉型的威脅。請問:

33.下列哪個概念,最適合用來解釋iPod系列產品的生產形式?

(A)產品規格化(B)全球在地化(C)空間分工鏈(D)跨國社會空間

答案:C

題幹出處:第五冊-產業國際分工

解析:從「該產品的記憶體來自韓國,硬碟出自日本,視訊處理器由美商提供,半導體幾乎都在臺灣生產,整機組裝則在中國進行」可判斷iPod的生產依賴全球分工(C)。

34.iPod系列產品在全球市場成功熱賣,反映現代產業的哪項特質?

(A)資本移動快速(B)知識經濟勃興(C)空間移轉快速(D)區域結盟緊密

答案:B

題幹出處:第五冊-產業國際分工

解析:從「iPod系列產品的成功,主要經由現有零組件的改良和創意組裝,如iPod系列透過iTunes軟體進行音樂下載服務」可判斷在創意組裝的知識經濟發展下(B),受到廣大消費者的歡迎。

35.蘋果電腦公司哪項營運內容,充分反映資訊化社會的特徵?

(A)整機組裝在中國進行(B)iPod系列產品在全球市場熱賣

(C)透過iTunes軟體進行音樂下載服務(D)記憶體來自韓國,美商提供處理器

答案:C

題幹出處:第五冊-產業國際分工

解析:資訊化社會的特徵會顯露出兩個特色:1.個人電腦持有率高;2.網路普及率高。因此「透過iTunes軟體進行音樂下載服務(C)」的網路服務,就是資訊化社會的特徵之一。

第36-38題為題組

◎1992年東協高峰會決議成立東南亞自由貿易區(AFTA),以消除區域間貿易的關稅與非關稅障礙。2002年AFTA正式啟動,但由於東協各國的優勢產品大致雷同,貿易互補性薄弱,故積極和鄰近國家尋求和東協合作機會,擴大經濟體以尋求專業技術與產業貿易的相互支援來提升和歐盟、美國等經濟體的競爭力。2010年,AFTA首先和中國成立東協-中國自由貿易區(ASEAN-China),也稱「東協加一」。未來還有可能擴大為「東協加三」的東亞自由貿易區(EAFTA),或「東協加六」的東亞綜合經濟夥伴(CEPEA)。請問:

36.東協各國的優勢產品大致雷同,主要與下列哪項因素有最密切的關連?

(A)海運交通發達(B)民族組成複雜(C)殖民歷史類似(D)移民政策寬鬆

答案:C

題幹出處:第五冊-區域結盟與地方發展

解析:「東協各國的優勢產品」是指各國豐富的原物料,包括礦產、熱帶栽培業作物等。因此,這些產業的發展,是因為受到殖民式經濟的影響(C)。

37.東協未來亦可能擴大為「東協加三」。加三除加入中國外,另外二國位於下列哪個氣候區?

(A)溫帶季風氣候區(B)熱帶季風氣候區

(C)熱帶雨林氣候區(D)溫帶海洋性氣候區

答案:A

題幹出處:第四冊-東南亞;第五冊-區域結盟與地方發展

解析:「東協加三」為中國、日本、韓國,而日本與韓國兩國皆位於東北亞的溫帶季風氣候區(A)。

38.為提升競爭力,東協與鄰近國家除組成「東協加一」外,還可能擴大組成「東協加三」甚或「東協加六」。東協這種擴大結盟國以強化競爭力的理論基礎,與下列哪項概念關係最密切?

(A)聚集經濟(B)規模經濟(C)計畫經濟(D)依賴式經濟

答案:B

題幹出處:第五冊-區域結盟與地方發展

解析:東協加一後,自由貿易區內的人口高達17億,儼然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自由貿易區。因此,在「加一」、「加三」甚至「加六」後,內部的人口規模也會越來越大,產生規模經濟(B)的益處。規模經濟原指工廠在擴大生產規模後,所增加的經濟效益現象。

貳、非選擇題

一、日本東北部某地區,山坡地土質鬆

軟;每年4~10月間,因面迎盛行風

而降水豐沛,易發生崩塌災害。地方

政府為進行災害風險管理,乃在山坡

地以10km×10km的範圍為單位,用

地理資訊系統(GIS)建置資料庫。

同時,根據以下標準劃定禁止開發建

築區:1.平均坡度大於某特定值之陡

坡區;2.傾角大於某特定值之順向坡

區;3.活動斷層帶兩側一定距離內的

影響區。圖五是「劃定禁止開發建築

區」的分析架構和各階段成果圖層。

請問:

1.該地區山坡地土質鬆軟,和哪項「內營力」作用,引發地震頻繁有關?

答案:構造運動(斷層活動)

題幹出處:第一冊-地形

解析:此題的文字敘述有誤,勉強依圖示才能填答「構造運動(斷層活動) 」。

因為當構造運動產生的力量大於岩石強度時,岩層發生斷裂且形成明顯的斷裂面,即稱為「斷層」。但是,活躍的構造運動會直接導致岩層破碎,而非土質鬆軟。土質鬆軟往往是因為受到外營力作用或生物力量干擾才會發生。

2.圖五中資料圖層的甲項,最可能記載何種環境資訊?

答案:坡向

題幹出處:第一冊-地形

解析:順向坡為坡向與岩層傾向相同的坡面。

3.活動斷層影響區的劃定,主要使用到GIS哪項空間分析功能?

答案:環域分析

題幹出處:第三冊-地理資訊

解析:從圖五的「活動斷層區」圖中判斷,沿著斷層線左右各採取等距的範圍劃設,此為GIS分析的環域分析。

4.每年4~10月間,吹向該地區的盛行風,來自哪個海洋?盛行「風向」為何?(答題說明:必須同時寫出「海洋」和「風向」的正確名稱才予計分)

答案:太平洋、東南風

題幹出處:第三冊-日本

解析:日本東側為太平洋,西側為歐亞大陸,因此受到大範圍海陸差異的影響,屬於東亞季風氣候區。4-10月屬於太平洋高壓盛行的期間,故盛行風為來自東南方太平洋的海風。

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出,氣候變遷將導致全球穀物生產發生變化。從1980到2060年,在人為投入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四種變遷模式的估算結果顯示,有些區域穀物會增產,糧食供應較充裕;有些區域則會減產,導致糧食不足問題加重。表二是全球各區域在四種氣候變遷模式下穀物產量估計變化(%)表(1980-2060年)。請問:

1.依全球各區域穀物增產區和減產區分布的差異分析,在人為投入不變的情況下,導致各區域穀物產量增減的變化與哪項氣候要素的關連最密切?該要素的變化趨勢為何?(答題說明:必須同時寫出氣候要素(如雲量)和變化趨勢(如變少)才予計分)

答案:氣溫、增加

題幹出處:第六冊-資源(一):糧食;第六冊-環境變遷(一)全球暖化

解析:從表中判斷,增產區多位於溫帶氣候區;減產區則位於熱帶氣候區。因此判斷這是受到全球暖化的影響,導致溫帶地區年均溫增加,所以生長季節增長,作物產量有所增加。

2.FAO估算的2060年穀物增產區中,哪種穀類分布最廣,且產量最大,而商品化程度又最高?(答題說明:必須寫出單一作物的正確「全名」才予計分;只寫出作物總稱(如薯類、薯、水果、果類)者不予計分。)

答案:小麥

題幹出處:第六冊-資源(一):糧食

解析:表中主要增產的地區為北美、歐洲、東亞、紐澳等,當地主要為溫帶氣候區。所以,在這些地區中,商品化程度最高的作物為小麥,如下圖的世界主要糧食分布示意圖所示:

圖片來源:FAO

3.使用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設計的HDI為發展程度指標,「在2009年前」

可將世界各國劃分為三類國家。「以2009年的分區為準」,FAO估算的2060年

穀物增產區,主要分布於哪類國家?

答案:高度發展國家

題幹出處:第三冊-世界的劃分;第六冊-資源(一):糧食

解析:根據「以2009年的分區為準」,世界的HDI可分為高度發展國家、中度發展國家以及低度發國家。而溫帶地區的國家,受到環境宜人與經濟發達的影響,大多數屬於高度發展國家。

4.從行星風系的角度來看,FAO估算的2060年穀物減產區,主要分布於哪三個氣壓帶或風帶?(答題說明:三個氣壓帶或風帶完全答對才予計分)

答案:赤道低壓帶、信風帶、副熱帶高壓帶

題幹出處:第一冊-氣候與水文;第六冊-資源(一):糧食

解析:表中的穀物減產區主要位於非洲、中南美洲及熱帶地區的亞洲國家。因此,涵蓋熱帶氣候區的主要行星風系,分別為赤道低壓帶、信風帶、副熱帶高壓帶。

三、某騎士騎乘自行車從甲地到辛地,車上配有全球定

位系統(GPS),每30秒自動接收定位一次。假設

車行全程使用力氣維持不變,車速變化完全受坡度

左右。圖六是某騎士騎乘自行車路線圖,顯示騎乘

全程的定位紀錄(圖中小黑點)、沿途的土地利用

和乙、丁、己三地點的高程。請問:

1.根據絕對高度和相對坡度兩項指標判斷,該騎士騎乘自行車的地區,就五大地形類型而言,屬於何種地形?

答案:丘陵

題幹出處:第一冊-地形

解析:根據下表的臺灣五大地形特色判斷,此地絕對高度約在450m左右,且坡度的起伏較不明顯(例如:己地到戊地的黑點與戊地到丁地的黑點間格差不多,顯示出上、下坡度變化不大)。因此,可判斷為丘陵地形。

表 臺灣五大地形

地形

絕對高度

相對坡度

山地

千公尺以上

坡度起伏很大

台地

數百公尺

頂部為坡度平緩的平坦地

丘陵

數百公尺

坡度起伏較山地小

平原

百公尺以下

坡度較微小

盆地

四周為山丘環繞,中間低平

下圖為當地的衛星影像疊合DTM的3D展示圖,可以看出丘陵的起伏特色。

圖片來源:Google Earth

2.用象限角(Quadrantangle)表示「辛」地和「乙」地的相對位置時,為辛地在乙地的S30。E。如果改用方位角(Azimuthangle或Truebearing)表示,則乙地在辛地的何方?

答案:330度

題幹出處:第一冊-地圖

解析:辛地在乙地的S30∘E,則乙地就是在辛地的N30∘W。若換算成方位角就是330∘,如下圖所示:

3.當地聚落在從事社區總體營造時,企圖以清代以來即普遍種植的經濟作物,來塑造社區的歷史感與地方感。該項經濟作物為何?

答案:茶葉

題幹出處:第五冊-社區

解析:根據地圖的經緯度及地形特色判斷,此地為臺灣北部的丘陵地(新北市坪林區)。因此,根據當地的環境判斷:溫暖潮濕、排水良好的坡地及酸性的土壤,可得知當地最適合種植的經濟作物為茶葉。

4.該騎士騎乘路線中,甲乙、乙丙、丙丁、丁戊、戊己、己庚、庚辛等路段,哪兩個路段的坡度相對較平緩? (答題說明:二個路段完全答對才予計分)

答案:丁戊、戊己

題幹出處:第一冊-地圖;第一冊-地理資訊

解析:因為全程統一速度且30秒鐘定位一點,所以在單位距離內的點間距越小且點數越多,表示在此段路徑中,花費的時間越長,可判斷為上升坡(甲乙、丙丁、己戊、庚辛段);相反的,在單位距離內的點間距越大且點數越少,表示在此段路徑中,花費時間少,可判斷為下降坡(乙丙、丁戊、庚己段)。

因為丁戊(下坡)、戊己(上坡)段的小黑點間隔相對其他路段較一致,顯示此段路線的坡度相對平緩,如下圖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