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ac chap6 all.ppt [兼容模式] - southeast university...pp 6....

16
1 Course 自动控制原理 I Instructor: 李世华 School of Automation Southeast university Any comments, please feel free to contact me (中心楼608, E-mail: [email protected], Tel.:83793785(o)) 系统设计 Chap.6 系统校正方法 系统建模 控制理论的三部分内容: 6.1 引言 系统分析 -依据指标解析确定控制器 机理建模 统计建模 稳定性分析 动静态性能分析 结构分析-state space 校正/补偿(compensation) 综合(synthesis) -依据期望指标,增加装置,改善开环特性 综合(synthesis)方法的特点 对于一个给定的控制系统(包括校正装置)首先找到一个能够满足给定指标的系统,然后 计算所需要的校正装置或控制器。 对于结构不变的给定的控制系统,可以将 性能指标转换成某个函数的优化问题,通过优 化求解,得到参数最优化的控制系统。 综合方法示例 - C(s) () Gs - E(s) R(s) U(s) Ks 2 min 0 min{ } min () ISE K K J J e t dt 2 100 () Gs s 1 () Rs s 2 100 () 100 100 s K Es s Ks 2 0 2 1 () () ( ) 2 1 100 200 j ISE j J e t dt EsE s ds j K K min 0.1, 0.1 K J 校正的意义 控制系统一般设计过程: 被控对象的机理建模(时域、频域)统计建模。 根据工艺上对被控对象的参数及控制 系统的任务和要求,确定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 和结构,合理选择执行机构、功率放大器、检 测元件等组成控制系统。 经过安装调试和运行,分析系统稳定 性和各项动态、稳态性能指标。 若系统不满足要求,可以通过调整系 统的参数或增加新的环节(校正)以改变系统传 递函数使性能得到改善。 校正装置的意义 (a) 仅靠调整系统参数使系统满足工程要求是困难的。 (b)增加新的装置/环节,从而改变系统原有结构(传函), 是改善系统性能的主要手段 例:改善二阶系统阻尼 R(s) ) 2 ( 2 n n s s s _ C(s) s _ 1. 作用一:使闭环系统稳定。 2. 改善系统性能.

Upload: others

Post on 31-Jan-2021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1

    Course

    自动控制原理 IInstructor: 李世华

    School of AutomationSoutheast university

    Any comments, please feel free to contact me (中心楼608, E-mail: [email protected], Tel.:83793785(o))

    系统设计

    Chap.6 系统校正方法

    系统建模

    控制理论的三部分内容:

    6.1 引言

    系统分析

    -依据指标解析确定控制器

    机理建模

    统计建模

    稳定性分析

    动静态性能分析

    结构分析-state space

    校正/补偿(compensation)

    综合(synthesis)

    -依据期望指标,增加装置,改善开环特性

    综合(synthesis)方法的特点

    对于一个给定的控制系统(包括校正装置),首先找到一个能够满足给定指标的系统,然后计算所需要的校正装置或控制器。

    对于结构不变的给定的控制系统,可以将性能指标转换成某个函数的优化问题,通过优化求解,得到参数最优化的控制系统。

    综合方法示例

    -

    C(s)

    ( )G s-

    E(s)R(s)U(s)

    Ks

    2min 0min{ } min ( )ISEK KJ J e t dt 2100( )G s s1( )R ss

    2100( )

    100 100s KE s

    s Ks

    2

    0

    2

    1( ) ( ) ( )2

    1 100200

    j

    ISE jJ e t dt E s E s ds

    jK

    K

    min0.1, 0.1K J

    校正的意义

    控制系统一般设计过程:被控对象的机理建模(时域、频域)或

    统计建模。根据工艺上对被控对象的参数及控制

    系统的任务和要求,确定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和结构,合理选择执行机构、功率放大器、检测元件等组成控制系统。

    经过安装调试和运行,分析系统稳定性和各项动态、稳态性能指标。

    若系统不满足要求,可以通过调整系统的参数或增加新的环节(校正)以改变系统传递函数使性能得到改善。

    校正装置的意义

    (a) 仅靠调整系统参数使系统满足工程要求是困难的。

    (b)增加新的装置/环节,从而改变系统原有结构(传函),是改善系统性能的主要手段

    例:改善二阶系统阻尼R(s)

    )2(

    2

    n

    n

    ss

    s_

    C(s)

    s

    _

    1. 作用一:使闭环系统稳定。

    2. 改善系统性能.

  • 2

    一、性能指标

    •不同的控制系统对性能指标的要求应有不同的侧重。如调速系统-平稳性和稳态精度;随动系统-快速性

    •性能指标的提出,应符合实际系统的需要和可能(代价) 。

    •性能指标:

    时域指标(根轨迹法)

    频域指标(频域法)

    静态指标

    动态指标

    开环频域指标

    闭环频域指标:例如,带宽

    )(M

    0 r b

    )0(707.0 M

    rM

    )0(M

    )(L

    0 Lg

    dB

    )(0

    c

    180

    e

    2

    高阶系统性能指标的经验公式 二、校正方式

    常见校正方式: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前馈校正,复合校正

    R(s)

    )2(

    2

    n

    n

    ss

    s_

    C(s)

    s

    _

    对系统闭环极点的要求

    eR

    mI

    0

    × ×

    ×

    ×

    三、校正的特点和难点

    校正设计的非惟一性。(不同校正方法,同一种方法的多种实现)

    校正装置实现的非惟一性。(机电,液压,气动,有源,无源等)

    校正设计的试凑,经验性。

  • 3

    6.2.1 增加零极点对根轨迹的影响

    一、增加极点的影响

    6.2 系统校正的根轨迹法

    在开环系统中增加极点,可以使根轨迹向右方移动,从而降低了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增加了系统响应的调节时间。

    j

    j

    j

    )(b )(c)(a

    不改变结构,仅调节增益,调节系统性能的作用有限 。

    二、增加零点的影响

    在开环系统中增加零点,可以使根轨迹向左方移动,从而增加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减小系统响应的调节时间。(时域解释:PD控制)

    j

    )(a

    j

    )(b

    j

    )(d

    j

    )(c

    三、增加原点附近开环偶极子对根轨迹的影响

    偶极子是指开环系统中相距很近(和其它零极点相比)的一对极点和零点。

    偶极子对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性能几乎没有影响。

    在原点附近?增加开环偶极子,可提高系统的开环增益,改善静态特性。

    1| || | 1

    cc c

    c c c

    ss z zs p p T s

    根轨迹解释:模条件和相角条件的相互抵消性。

    四、基于根轨迹校正的一般步骤

    1、根据给定的动态性能指标确定主导极点的位置。

    2、绘制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若希望主导极点不在此根轨迹上,说明仅靠调整系统增益不能满足性能要求,增加校正装置改造系统根轨迹。

    3、当校正后的根轨迹已通过希望的主导极点时,还需要检验相应的开环比例系数是否满足静态性能要求。若不满足,可采用在原点附近增加开环偶极子的办法来调节开环比例系数,同时保持根轨迹仍通过希望的主导极点。

    6.2.2 根轨迹校正举例

    一、超前校正

    常用于系统稳态特性已经满足,而动态性能差的场合

    ( ) , 0c c cc

    s zC s z ps p

    例 6.1 根轨迹校正举例

    )2()(

    ssksP

    设计串联校正环节,使校正后%30%,ts2s,开环增益K05Y(s)

    _

    )(sR)(sC )(sP

    5.0 3/( ) 1.5s nt 4n3221 212 jjs nn

    ( ) ,c c cc

    s zC s z ps p

    1 1arg( ) arg( ) 30 0c cp z p p

    4.59.2)(

    sssG 7.18gK 02.50 K

    eR

    mI

    1P

    2P

    A

    cP cZ

    12060

    BC D

    90

    校正前?

  • 4

    例 6.1

    不满足主导极点条件?(P.240)

    -3.4

    30度超前角条件解不惟一,可以使增加的零点和极点离虚轴足够远。

    eR

    mI

    0

    26

    1P

    2P

    4 9.2

    ( 2.9)( )( 2)( 5.4) ( 2.9)

    K sss s s K s

    例 6.1

    Answer 2 of 例 6.1

    -18

    ( 6)( )( 2)( 20) ( 6)

    K sss s s K s

    6( )20

    sG ss

    48gK

    0 7.2 5K eR

    mI

    0

    26

    1P

    2P

    4 20

    零点最远配置在何处?

    例 6.1

    6.2.2 根轨迹校正举例

    二、滞后校正-开环偶极子

    常用于系统已具有满意的动态性能指标,但其稳态性能不符合要求的场合

    ( ) , 0c c cc

    s zC s z ps p

    1dd

    c

    c

    ss

    zp

    arg 5d

    cd

    czp

    ss

    6.2.2 根轨迹校正举例

    例6.2设计串联校正环节使闭环主导极点=0.5,n0.6,Kv5

    5.0)2)(1()( sssKsP

    ( ) ,c c cc

    s zC s z ps p

    66.05.0/33.0 n04.1gK 552.0 vK

    005.005.0)(

    sssC

    )005.0)(2)(1()05.0(04.1)(0

    ssssssG

    eR

    mI

    0

    1j

    1j

    123

    B

    A

    60

    3P

    1P

    2P

    闭环极点

    × × ××

    ×

    ×

    arccos 60

  • 5

    例6.2

    eR

    mI

    0。05.0 005.0

    0ssre

    例6.2

    552.0 vK

    5.2 5vK

    6.2.2 根轨迹校正举例

    三、滞后—超前校正

    常用于对系统的动态特性和稳态特性都有较高要求的场合

    1 2

    1 2

    ( )( )( )

    ( )( )c c

    cc c

    s z s zC s K

    s p s p

    11 cc pz

    22 cc pz

    超前校正可以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提高系统的相对稳定性;滞后校正可以改善系统的静态性能,增大系统的开环比例系数。

    滞后—超前校正设计步骤

    1、根据给定的性能指标,确定希望的主导极点sd的位置。

    2. 计算当主导极点位于希望位置时,相角的缺额

    1 1arg( ) ( ) (2 1) , 0, 1,

    m n

    d i d ji j

    s z s p k k

    3、相角缺额由校正装置中的超前部分承担 11

    arg d cd c

    s zs p

    1

    1

    ( ) 1c cc dd c

    s zK P s

    s p

    4、利用模条件确定校正环节的增益的值

    5. 根据稳态性能公式确定滞后校正装置增益放大倍数

    1 2

    1 2

    0

    ( )( )(0)

    ( )( )c c

    cc c

    z zK K P

    p p6.在原点附近选择开环偶极子

    2

    2

    1d cd c

    s zs p

    2

    2

    arg 5d cd c

    s zs p

    6.2.3 校正装置的实现

    6.2 系统校正的根轨迹法

    一、超前校正 ( ) ,c c cc

    s zC s z ps p

    _

    +_

    +

    )(sUI )(0 sU1R

    2R3R

    4R1C2C

    Ts

    Ts

    KsCRRRsCRRR

    sUsU

    cI

    o

    1

    1

    )1()1(

    )()(

    2231

    1142

    111

    22 CRCR

    23

    142211 ,, CR

    CRKCRTCRT c

    一、超前校正

    无源网络的实现和应用限制

    ru cu

    1R

    2RC

    1,1

    1

    11

    )()(

    21

    2

    1

    1

    1

    1

    RR

    R

    CRs

    CRs

    CsRCsR

    sUsU

    r

    c

  • 6

    二、滞后校正装置

    ( ) ,c c cc

    s zC s z ps p

    Ts

    Ts

    KsCRRRsCRRR

    sUsU

    cI

    o

    1

    1

    )1()1(

    )()(

    2231

    1142

    111

    22 CRCR

    Im

    Re

    22

    1CR

    11

    1CR

    + 0o

    Im

    Re

    0+o

    11

    1CR

    22

    1CR

    二、滞后校正装置

    无源网络的实现

    CRTR

    RRT

    s

    Ts

    TsTs

    sUsU

    r

    c

    22

    21 ,1

    ,1

    11

    11

    )()(

    1R

    ru cu2R

    C

    三、滞后—超前校正装置

    )(sUI

    1R 1C

    _

    ++

    _

    2R 2C

    3R

    4R5R

    6R

    )(0 sU

    1)(1

    11)(

    )()(

    242

    22

    11

    131

    53

    64

    sCRRsCR

    sCRsCRR

    RRRR

    sUsU

    I

    o

    )1)((

    )1)(1(

    )()(

    21

    21

    Ts

    Ts

    Ts

    Ts

    KsUsU

    cI

    o

    ,1,12

    42

    1

    21

    R

    RRR

    RR

    三、滞后—超前校正装置

    无源网络的实现

    1R

    ru cu2R

    C2

    C1

    )1

    )1)(1()(

    1

    21c

    sa

    T

    sTsTsG

    )1( 2 saT

    (

    1

    /

    2

    21

    21212211

    222111

    RRRa

    aTaTCRCRCRTCRTCR

    22 2 2 1 1

    2 2 1 1 1 22 1

    2 1

    1( 1)( 1)

    1 1 ( 1)( 1)//

    RC s R C s R C s

    R C s R C s R C sR RC s C s

    6.3.1 开环频率特性与时域性能指标间的关系

    6.3 系统校正的频率响应法

    Chap.6 系统校正方法

    频率特性的低频段表征了系统的稳态性能(s=jw→0)

    中频段表征了系统的动态性能

    高频段则反映了系统的抗高频噪声的能力

    6.3.1 开环频率特性与时域性能指标间的关系

    一、低频段(0)

    根据低频段特性易确定开环系统增益和型别

    vjKjG

    )()(0

    lg20lg20)( KL

    0

    )(L )(dB

    Klg20

    )(L )(dBdecdB /20

    K

    Klg20

    0 1

    Ⅱ型系统 ?

  • 7

    6.3.1 开环频率特性与时域性能指标间的关系

    二、中频段

    中频段是在截止频率附近区段,其斜率和宽度反映系统动态响应的平稳性和快速性

    好性能:-20dB/dec过截止频率

    decdB /20

    )(L )(dB

    c

    )(L )(dB

    c

    decdB /40

    (a) (b)

    以最小相位系统为例

    1、中频段幅频特性的斜率

    ssG c)(0

    2

    2

    0 )( ssG c

    111

    )(1)()(

    0

    0

    ssGsGsH

    c22

    2

    )(c

    c

    ssH

    6.3.1 开环频率特性与时域性能指标间的关系

    二、中频段

    截止频率c越大,通频带宽b越大,复现输入程度高

    2、截止频率与通频带宽

    6s

    c

    ttg

    c

    skt

    c过大,高频噪声 也被放大3、相角裕度与动态性能

    相角裕度很小,易产生谐振

    )(1)()(

    0

    0

    jG

    jGjH

    1

    sinrM

    6.3.1 开环频率特性与时域性能指标间的关系

    三、高频段

    >10c , L()分贝值越低,抗高频噪声的能力越强.

    )()(1

    )()( 0

    0

    0

    jG

    jGjG

    jH

    1)(0 jG

    6.3.2 频率特性法校正举例

    6.3 系统校正的频率响应法

    一、超前校正

    通常取0.05→最大相位超前大约为65度

    10,1

    1)(

    TsTsKsC c

    0)(

    ,1)(

    1)()(

    11

    2

    2

    TtgTtg

    KT

    TKA cc

    )(L

    0

    dB

    0

    20

    90

    T1

    T10

    T10

    m

    10

    T1

    T10

    T10T

    m 1

    11sin 1m

    1,0.1

    cK

    6.3.2 频率特性法校正举例

    超前校正装置特点:

    •高通滤波器,会增大开环截止频率和系统带宽

    )/1(lg20 cm KL

    •开环系统幅频特性在m处提高幅值

    •通常将m选在c附近,使系统的相角裕度增大,改善系统动态.

    1.根据稳态误差的要求,确定校正装置Kc 画出未校正系统Kc P(j )的Bode图

    以保证系统的响应速度,并充分利用装置的相角超前特性。

    2.计算未校正系统的相角裕度,判断是否需用超前校正3.根据动态性能指标选择截止频率,计算超前网络参数和T, 关键是选择

    串联超前校正的一般步骤

    Tmc 1

    0)/1lg(20)( cL)(1.010 cL

    c

    T

    1

    4、验算校正后的相角裕量和增益裕量

    法2: 求也可根据最大超前角公式))(180( cm

    m sin

    11

  • 8

    例6.3: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

    1)(

    ss

    sP

    设计要求:(1)系统在单位斜坡输入作用下,稳态误差 ≤ 0.1 ;(2)开环截止频率ωc ≥4.4rad/s ;(3)相角裕度γ≥45°;(4)幅值裕度Lg ≥10dB ;试设计校正装置。

    (1) Kv=10

    )(L

    0 10

    dB

    )(

    0

    40

    90180

    1

    20

    (2) ’c =3.110可行吗?

    例6.3: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

    1)(

    ss

    sP

    (1)系统在单位斜坡输入作用下,稳态误差 ≤ 0.1 ;(2)开环截止频率ωc ≥4.4rad/s ;(3)相角裕度γ≥45°;(4)幅值裕度Lg ≥10dB ;(1) Kv=10

    )(L

    0 10

    dB

    )(

    0

    40

    90180

    1

    20

    (2) ’c =3.1

  • 9

    Time for discussion• 需要的相角超过65度?

    • 不增大截止频率是否有可能改进系统动态性能?

    可能会牺牲一些抗噪声能力,应当注意参数的选择。

    • 缺点/限制?

    Time for discussion• 超前校正装置对系统的帮助?

    • 相角滞后的装置能否做到相角裕度增大?• 相角滞后的装置能否做到截止频率增大?

    截止频率↑相角裕度↑

    • 增大开环增益能否实现上述改进?

    • 减小开环增益能否实现上述改进?

    )(L

    0.1 10

    dB

    )(0

    40

    90180

    1

    2020

    2.38.5

    惯性环节行吗?怎样加?低频,中频,高频段?

    1,sins rc

    kt k M

    6.3.2 频率特性法校正举例

    二、滞后校正

    1( ) , 11c

    TsC s KTs

    11)(

    1)()( 22

    T

    TA

    0)( 11 TtgTtg

    )1( cK

    )(L

    0

    dB

    0

    lg20

    90

    T1

    T1

    T1

    lg10

    T1

    T1

    T1

    )1( cK

    6.3.2 频率特性法校正举例

    滞后环节特点:

    •低通滤波器,会减小截止频率,增加相角裕度

    •最大滞后角频率m通常被安排在低频段,远离截止频率c

  • 10

    1.根据稳态误差的要求,确定校正装置Kc 画出未校正系统Kc P(j )的Bode图

    2.根据相位裕度的要求选择新的截止频率

    3.算出未校正系统截止频率处的幅值L(c)

    串联滞后校正的一般步骤

    4、滞后环节的极零点须配置得明显低于新选择的截止频率

    )12~5(180)( cjKP

    )(lg20 cL

    1 0.1 ,0.2c cT

    5、验算校正后的相角裕量和增益裕量

    例6.4: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设计要求:(1) Kv =5 (2)相角裕度γ≥40°(3)Lg ≥10dB

    (1) Kc= Kv =5

    (2)画KcP(j )的Bode图

    )15.0)(1(1)(

    ssssP

    )(L )(dB

    decdB /20

    decdB /40

    decdB /60C

    KP

    KP

    0

    90

    180

    270

    40

    20

    0

    20

    01.0 1.0 1 10

    )(

    60

    2?c

    ?

    32 5/ 4c

    22

    Q:可以用超前校正?Why?

    0gL 不稳定!

    例6.4: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设计要求:(1) Kv =5 (2)相角裕度γ≥40°(3)Lg ≥10dB

    (1) Kc= Kv =5

    (2)画KcP(j )的Bode图

    (3)取 =10, 1/T=0.2 c =0.1

    (4) 校正后裕度为γ=40,Lg=11dB

    )15.0)(1(1)(

    ssssP

    1281240180)( cjKP

    5.0c

    1100)110(5)(

    sssC

    C

    0G

    KP

    0

    90

    180

    270

    )(

    20lg 20lg5 20lg(1/ 0.5) 20

    )(L )(dB

    decdB /20

    decdB /40

    decdB /60C

    0G

    KP

    40

    20

    0

    20

    01.0 1.0 1 10

    60

    2

    仿真曲线比较分析

    1,sins rc

    kt k M

    1,

    sins rckt k M

    ?st 1, sins rckt k M 4 3 2

    50 5( )50 150.5 101.5 51 5

    sG ss s s s

    3 2

    1( )0.5 1.5 1

    G ss s s

    超前校正和滞后校正方法之比较

    1、超前校正利用装置的超前相角,使校后系统的相位裕度增大,装置的m应选在校后系统的c附近。

    3、增加的超前角m一般65°,否则1/(校正环节的两个时间常数之比)就很大,使校后系统的高频幅值增加过大(增加值为-20lg),使高频噪声加强,易导致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2、超前校正装置使中高频幅值增大,使校后系统c比校前’c大,增大系统通带宽,使系统快速性更好。

    4、滞后校正利用装置的中高频幅值衰减特性(挖掘了原系统所

    固有的“潜力”),使得校后系统的c下降,从而增大相角裕量。5、为减小滞后校正装置滞后相角的负面影响,其最大滞后角频

    率应选在低频段,并远离校后系统的c6、滞后校正实际改善的是系统的静态性能。

    6.3.2 频率特性法校正举例

    三、滞后—超前校正为什么使用滞后-超前装置?

    单采用超前校正或滞后校正,均只能改善系统动态

    特性或稳态特性某一方面的性能。

    若对校正系统的动态特性和稳态特性均有较高要求

    时,应采用串联超前—滞后校正装置。串联超前—滞后校正中,超前部分用于提高系统的快速性;

    滞后部分主要用于提高开环增益,从而提高稳态精

    度。

  • 11

    6.3.2 频率特性法校正举例

    三、滞后—超前校正)1( cK

    1 2

    21

    1 2

    1

    ( 1)( 1)( ) ,( 1)( 1)1,

    cT s T sC s KT s T sT T

    121 10, TT

    )(L )(dB

    0lg20

    2

    1T 2

    1T

    1

    1T

    1

    1T

    1lg20

    )(

    090

    90

    )(L )(dB

    020

    2

    1T 2

    1T

    1

    1T

    1

    1T21

    1TT

    1 0

    例6.5: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函为:

    要求:1) Kv ≥100 2)相角裕度γ≥40°3) c=20rad/s(1) Kc= Kv =100(2)画KcP(j )的Bode图

    (3) γ(c)=-165+180-12=3°取m=40°= (1-sinm)/(1+sinm)=0.22

    )1022.0)(125.1()11.0)(125.0(100)(

    ss

    sssC

    )101.0)(11.0()(

    sssKsP

    )(L )(dB

    20

    0 1 10 1001000

    decdB /20

    decdB /40

    decdB /60

    0

    90

    180

    270

    )(

    ’c =31> c, γ’=0°argKP(jc)=-165°

    20lg=L(c )+10lg(-1) 20-40lg(20/10)+614 =5 T2-1=0.2c =4

    1/( ) 0.1cT 1 (0.1 1)( ) (0.022 1)sC ss

    例6.5: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函为:

    要求:1) Kv ≥100 2)相角裕度γ≥40°3) c=20rad/s

    (4)验证

    画C(j ) P(j )的Bode图

    (0.1( )

    (0.01 1)1)KP

    ss

    s s

    校正后c =20, γ’=45.9°

    )(L )(dB

    20

    01

    10 100

    decdB /20

    decdB /40

    decdB /60

    0

    90

    180

    270

    )(

    40

    445

    0.8

    (0.(0.25 1)( ) 100(1.25 1)(0.

    1 1)022 1)

    ssC ss s

    100(0.25 1)( ) ( )

    (1.25 1)(0.022 1)(0.01 1)sP s C s

    s s s s

    -20db/dec

    Homework

    • P. 334 6.16.26.36.66.7 6.8

    从信号变换的角度而言,超前校正、滞后校正、滞后—超前校正的作用,可总结为比例P、积分I、微分D三种运算及其组合PI,PD,PID。

    6.4 基本控制规律分析-串联校正(调节器,控制器)

    Chap.6 系统校正方法

    _Gc(s) Go(s)

    r(t) y(t)e(t) u(t)

    PID(1920~1940)—基于偏差的控制,实际工业过程中应用最广泛、最成功的一种控制方法。

  • 12

    从稳定性角度看PID作用

    • 二阶系统情况

    • 高阶系统情况

    • 不好用的情况?

    )11()( sTsT

    KsG di

    pc

    6.4 基本控制规律分析

    6.4.1 比例控制规律-P pc KsG )(

    11)(0

    Ts

    sG1( )

    1 1 ( 1)1

    p p

    p p

    p

    K Ks TTs K K s

    K

    一阶惯性

    二阶振荡

    22 21( )

    22 1 1 ( 1)1 1

    p p

    p p

    p p

    K Ks

    T TT s Ts K K s sK K

    121)( 220

    TssT

    sG

    pp KKTT

    1,

    1

    )()( teKtu p

    稳态精度

    动态性能

    闭环惯性改变

    闭环阻尼改变

    6.4 基本控制规律分析

    6.4.1 比例控制规律-P

    P作用—(1)调整系统的开环增益,提高系统的稳态精度;(2)降低系统的惰性,加快响应速度。

    局限—(1)过大开环增益会使系统超调增大,稳定裕度变小甚至不稳定;(2)对有稳差系统,光靠P控制无法消除稳差,只能(有限度)减少稳差。

    )()( dBL   

    0dB/dec

    -20dB/dec

    -40dB/dec

    )(

    1801

    2

    pK 增大后

    6.4 基本控制规律分析

    6.4.2 积分控制规律 -I

    积分时间常数

    sTsG

    ic

    1)( t

    i

    deT

    tu0

    )(1)(

    0

    e(t)

    u(t)t1

    t

    t1t

    0

    积分作用—提高型别,消除稳差

    当输入信号为零时积分控制仍然可以有不为零的输出。

    6.4 基本控制规律分析

    6.4.2 积分控制规律 -I

    )1( T ssK

    sTi

    1

    _

    )( tr )(ty

    )11(sT

    Ki

    p

    局限—(1)纯积分环节会带来显著的相角滞后, 会使系统稳定裕度变小甚至不稳;(2)积分作用太大会使系统的反应速度降低。

    不能单独使用!

    6.4 基本控制规律分析

    6.4.3 比例加积分控制规律 -PI

    PI作用—结合两者优点,提高型别,消除稳差

    克服了单独使用积分控制消除误差时反映不灵敏的缺点

    )11()(sT

    KsGi

    pc t

    i

    pp deT

    KteKtu

    0)()()(

    0

    0

    比例+积分

    积分

    比例

    e(t)

    u(t)

    t

    t

  • 13

    6.4 基本控制规律分析

    6.4.3 比例加积分控制规律 -PI

    PI本质—一种滞后控制

    )11()(sT

    KsGi

    pc

    )(cL

    )(c

    iT1

    90

    0

    0

    090)(

    0lg201lg20)(1

    22

    ic

    iic

    Ttg

    TTL

    从校正角度看PI

    校正作用主要在低频段 !

    PI与普通滞后环节的区别?

    1pK

    PI局限—动态特性难以提高! why?简化的滞后环节,型别加1,

    精度加1级 Ti的选择?

    6.4 基本控制规律分析

    6.4.4 比例加微分控制规律 - PD

    PD作用—只在动态过程中才会起作用,对恒定稳态情况则起阻断作用

    微分控制对动态过程的“预测”作用,使得系统的响应速度变快

    )1()( sTKsG dpc

    dttdeTteKtu dp)()()(

    t

    0

    P

    D

    PDu(t) t

    0

    e(t)

    微分时间常数

    6.4 基本控制规律分析

    6.4.4 比例加微分控制规律 -PD

    PD本质—一种超前控制

    从校正角度看PD

    .)(

    ,1lg20)(1

    22

    dc

    dc

    Ttg

    TL

    )1()( sTKsG dpc

    )(cL

    0 dT/1

    dB

    )(c

    0

    20

    90

    1pK

    6.4 基本控制规律分析

    6.4.4 比例加微分控制规律 -PD

    PD局限—对稳态特性改善小抗噪声能力较差(放大噪声信号的时域和频域解释?)

    从校正角度看PD校正作用主要在中高频段 !

    20

    40

    )(L

    0

    dB

    1

    )(L

    2

    0

    校正前

    校正后

    1c

    2c

    90

    180校正前

    校正后

    PD作用—一种超前控制,使相角裕度增大,截止频率增大,系统响应速度变快

    Td的选择?

    6.4 基本控制规律分析

    6.4.5 比例加积分加微分控制规律 - PID

    PID作用—全面提高系统性能低频段,主要是PI起作用,提高系统型别,消除或减少稳态误差;

    )11()( sTsT

    KsG di

    pc

    ))()(1)(()(0 t

    di

    p dttdeTde

    TteKtu

    )(cL

    0 dT/1

    dB

    )( c

    0

    20

    90

    20

    iT/1

    90

    di TT

    中高频段,主要是PD起作用,增大截止频率和相角裕度,提高响应速度。

    PID本质:一种滞后-超前校正

    6.4 基本控制规律分析

    6.4.6 PID控制器的参数调整

    PID参数整定—意义?根据系统的动态响应来设定PID控制参数,Kp,Ti,Td

    ))()(1)(()(0 t

    di

    p dttdeTde

    TteKtu

    方法一:齐格勒—尼柯尔斯(Z-N,1942)方法目标:要在系统阶跃响应中达到25%的超调量

    t

    )(ty

    0

    %25对象传函已知?

  • 14

    6.4 基本控制规律分析

    6.4.6 PID控制器的参数调整

    方法一:齐格勒—尼柯尔斯(Z-N,1942)方法

    (2)若单位阶跃响应曲线是一条S曲线,方法可用

    步骤:(1) 开环,控制器比例控制,得到系统阶跃响应曲线

    (3) S形曲线的转折点画切线,确定延时时间L和时间常数T

    (4) 查表得参数设定值

    t

    )(ty

    0

    K

    L T

    P(s)=Ke-Ls/(Ts+1)

    6.4 基本控制规律分析

    6.4.6 PID控制器的参数调整

    pK iT dT

    LT /

    LT9.0

    3.0L

    LT2.1 L2 L5.0

    控制器类别

    P 0

    PI 0

    PID

    方法一:齐格勒—尼柯尔斯(Z-N,1942)方法

    .)1(

    6.0)5.02

    11(2.1)(2

    sL

    sTLs

    LsLTsC

    6.4 基本控制规律分析

    6.4.6 PID控制器的参数调整

    方法二:稳定边界法

    (2)从小到大增加比例增益直到临界增益Kr(使系统首次出现持续振荡时的增益值),测出振荡周期Pr

    步骤:(1) 闭环,控制器比例控制

    (3) 查表得参数设定值

    pK iT dT

    rK5.0

    rK45.0 rP2.11

    rK6.0 rP5.0 rP125.0

    控制器类别

    P 0

    PI 0

    PID

    使用

    场合?

    方法三:继电器振荡法

    )(te)(tr

    b

    b )(tc

    优点是可以较为简便地得到系统在临界振荡时的增益和振荡周期,可以保证较为稳定的闭环振荡响应

    Motivation? 理论,实际应用

    方法四-4:1衰减曲线法

    t

    )(ty

    rP

    1

    2

    第二、三两种方法均需要系统出现振荡现象,不宜用在对被控对象输出量有严格限制的场合。为了避免出现振荡现象,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Discussion

    • 给定一个对象,按照什么样的原则快速调节PID参数?

    • 开环不稳定系统有没有不同?

  • 15

    反馈补偿的特点:

    6.5 局部反馈校正

    Chap.6 系统校正方法

    1、在局部反馈校正中,信号从高能级被引向低能级,因此不需要经过放大

    )(sR )(sY)(2 sG

    )(sC_

    )(1 sG)(1 sR

    _

    2、反馈补偿通常提供更大的抗负载干扰能力

    3、非电系统串联装置不易实现

    根轨迹校正方法示例

    6.5 局部反馈校正

    例6.6:位置伺服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0()( 2

    ssKsGf

    设计校正环节,使校正后%10%,ts4秒

    )10(2 ssK)(sr

    _

    s

    )(sc)(se

    _sKssKsGk

    23 10)(

    010 23 KsKss

    0)10(

    )/1(1 2

    sssK 校正前系统性能?

    广义根轨迹

    根轨迹校正方法示例

    6.5 局部反馈校正

    使校正后%10%,ts4秒 0)10()/1(1 2

    sssK

    主导极点的位置?

    ts=3/n4 %10%n=1 =0.6>0.56, n=5/333.11 jsd

    o

    26481282 84)264(180

    )10()1.1()()( 2

    sssKsHsG

    eR

    mI

    0

    4j

    4j

    33.1j

    1.1

    ds

    46810

    84

    × ××

    根轨迹校正方法示例

    6.5 局部反馈校正

    使校正后%10%,ts4秒 0)10()/1(1 2

    sssK

    )10()1.1()()( 2

    sssKsHsG

    eR

    mI

    0

    2j

    2j3.1j

    1.1

    ds

    46810

    4.17' k

    2× ××

    4.17K

    1.1/1)10(

    lim 20

    Ksss

    KsKsv

    频率校正方法-局部反馈

    6.5 局部反馈校正

    )(2 sG

    )(sC )()(1)()(

    2

    2

    sCsGsGsG

    1)()(2 jCjG

    )(1)(

    jC

    jG )(

    1)(sC

    sG

    若在系统工作频段内,满足:

    那么:

    )()( 2 jGjG )()( 2 sGsG 那么:

    1)()(2 jCjG

    反馈校正的思想—用反馈校正装置去包围原系统中影响动态性能提高的某些环节,构成一个内环,使得在反馈校正起作用时,内环特性主要取决于引入的反馈校正装置,而与系统原来的那些环节特性几乎无关。

    逆系统设计

    频率校正方法-局部反馈

    6.5 局部反馈校正

    1)()(2 jCjG)(

    1)(

    jC

    jG 近似处理:

    )()( 2 jGjG 1)()(2 jCjG

    )(L

    0 1 2

    ]/1[ CL

    ][GL

    ][ 2GL

    )()( 2 jGjG )(/1)( jCjG )()( 2 jGjG

    误差大的区域

    1)(

    2

    TsKssC

  • 16

    6.5 局部反馈校正

    局部反馈校正方法如下 :

    (1)确定在系统固有部分中打算加以局部反馈校正的那个部分G2(s)。画出G2(s)的对数频率特性;

    (2)设计出经过局部反馈校正后预期的内环回路的传递函数,记作G(s)。画出G(s)的对数频率特性;

    (3)把G(s)的对数频率特性反号,即得1/G(s)的频率特性。于是得到局部反馈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C(s)=1/G(s) 。为了使C(s)在物理上可实现,通常需要修改它的高频段;

    (4)校验内环是否稳定,要求内环稳定是为了便于外环调整和设计,如果内环回路不稳定,必须修改所设计的G(s);

    (5)校核|G2(j)C(j)|>>1在主要频段(中频段)是否成立。若不成立,则需重新设计G(s)。

    局部反馈缺点 :局部反馈实现成本较高;分析设计复杂

    前馈校正/复合控制• 基于误差反馈控制的一些问题控制作用的滞后性,尤其是大时间常数系统,带延时环节系统,在快速跟随要求下的局限性

    • 改进措施:加入前馈开环环节,使输入立即影响输出,与反馈环节复合控制

    1G 2G

    H

    ( )C s( )R s

    cG

    前馈校正/复合控制

    1G 2G

    H

    ( )C s( )R s

    cG

    2

    1 2

    1( ) ( )( ) 1 ( )

    cG G HE s sR s G G H s

    设计原理:不变性原理

    ( ) 0s

    前馈校正/复合控制

    1G 2G

    H

    ( )C s( )R s

    cG nG

    ( )N s

    21 2

    1 2 1 2

    ( ) ( ) ( )1 1

    c nG G GG GC s R s N sG G H G G H

    • 消除干扰的措施(前提:干扰可测)

    22 ( ) ( ) ( )

    (0 )( )( )

    nc n c

    G sG sG s

    G s G s G s

    前馈校正/复合控制

    前馈控制特点:

    • 一般不影响系统稳定性

    • 可以消除包括干扰在内引起的系统误差

    • 实现较为简单

    • 复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