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大夏人文》2009年第4期 untitled

48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Upload: sugeladi

Post on 28-Jun-2015

1.23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大夏人文 200904

华东师范大学“跨学科主题沙龙”(第三场)

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新中国选派留苏学生的进程、意义及经验教训”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 1953 年我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后至 60 年代中期,为适应经

济建设的需要,我国先后派遣多批青年赴苏联留学,估计近 2 万人,学科分类十分广泛,以

理工科为主。其中教育部所属大中学校派出约 1 万名,是本项目的主要调查访问和研究的对

象。

新中国选派留苏学生始于 1951 年。自 1953 年起,中央决定在北京俄语专科学校设立留

苏预备部,用一年的时间在国内对预选的留苏学生强化俄语基本训练,同时对学员作进一步

的政治审查。对派遣出国留学人员的政治条件和知识基础,要求都十分严格。

经国内培训后,由国家统一调配,指定某个学生赴苏联某所大学某个专业留学,没有个

人选择自己专业方向的自由,一切均听从统一调配。留学生的所有费用均由国家负担。中国

留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表现出强烈的报国之情,绝大部分人都取得十分优秀的学业成绩。

学成回国之后也由国家统一分配到相关单位工作。“国家全包”,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派遣出

国留学的一种模式,也是此次留学潮的显著特点。

“文化大革命”前,由于种种原因,回国后的留苏学生大部分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改

革开放后,他们才迎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成为许多单位政治上和业务上的骨干,留

苏学生中共出了 210 名两院院士,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现今,当年的留苏学生均已 70 岁以上,绝大多数已经退休。这一选题需做广泛的调查

研究,某种意义上说带有“抢救”的性质。梳理分析此次留苏运动的特点和这批青年成长道路,

既可留下一部珍贵的历史资料,对留学生工作和人才培养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课题组由 5 人组成,主要工作是:查阅档案,问卷调查、个体及群体访问,收集报刊发

表的有关回忆录及相关报道,分工撰写有关内容。中期成果有,3 名研究生完成了博士、硕

士学位论文,均已通过答辩。在《历史教学问题》上发表系列论文 5 篇。

1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大夏人文 200904

卷首语

留学运动是当今世界各国培养和储备人才的一种重要形式。我国自清朝晚期派遣第一批留

学生赴欧美留学后,一百多年来留学运动绵延不断。但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公费派遣,一

是自费留学,两种形式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并行的。不论哪种形式,个人自主选择学校和专业

的空间都比较大。新中国初期留苏运动却有很大不同。处在冷战的国际背景下,新中国当时

只能派学生到苏联和东欧一些人民民主国家去留学。当年中国强调向苏联“一边倒”,全方

位学习苏联,将高校在读学生中选送一部分优秀青年留学苏联,就成为实施五年计划的一项

战略任务。在国民经济状况还很困难的条件下,国家对派遣留苏学生采取“全包”的政策,

即留学生的遴选、培训、所学专业、所需各项费用、回国后的工作安排,均由国家承担,个

人无需操心,也没有个人选择的自由。这种留学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有利的一

面是,体现高度集中的国家意志和财力,结合当年知识青年高昂的革命和报国情怀,可以在

较短的时间内培养一批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以适应国家建设事业的需要。当然也有其

不利的一面,即国家管得太多太死,一定程度上妨碍个人特长的发展,而整个过程中受政治

运动的影响太大,造成人才的埋没和浪费。

综观建国初期的这一留学潮,可以从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等不同视角加以分

析,但我认为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国家全部包办的留学模式有哪些

利弊?一个国家的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规划如何尽可能少受国内外政治局势的影响?如何

看待留苏学生的个人命运与成才道路与当代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这些问题可以

通过本项目的调查访问进行探讨和分析,也可以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研究得出比较客观的结

论。

周尚文 周尚文教授简介

周尚文,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

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长期从事国际共运史、苏联史、苏共党史教学和研究

工作,著有《苏联兴亡史》、《社会主义 150 年》等及论文 200 多篇,其中有 10 多项获得省

部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评〈联共〔布〕〉党

史简明教程》、《苏共执政模式研究》,主持省部级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多个。

2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大夏人文 200904

目录

学术要闻纵览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成果出版座谈会召开 .......................................6

双边建制推进高校实质性国际合作——我校联手康乃尔大学共建“比较人文研究中心”....7

我校 17 项成果获得教育部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类) .........................................................8

我校成功竞标 2 个上海市重点研究基地 ...................................................................................9

基地建设平台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10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俄罗斯研究中心 .............................................................................11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12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 .............................................................13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14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15

项目信息速递

我校 9 项课题获批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 2009 年度项目 .......................................................16

我校 27 项课题获批为 2009 年上海市社科规划项目 .............................................................16

我校 8 项课题获批为 2009 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 ...................................................17

我校文科 4 课题获批为 2010 年度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 ...............................................18

我校文科申报 4 人全部入选 2009 年度上海市晨光计划 .......................................................18

我校文科 14 人入选 2009 年度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 .............................................................18

重点论文推介

重点论文推介 ................................................................................................................................20

大报信息索引

大报信息索引 ................................................................................................................................23

获奖成果展示

《“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 .........................................24

《戊戌变法史事考》.....................................................................................................................25

3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大夏人文 200904

《中苏关系史纲》.........................................................................................................................25

学术交流动态

“俄罗斯与中亚问题研究方法论”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27

“第三届欧亚论坛”在我校举行 ...............................................................................................27

“为了孩子”国际论坛举行 .........................................................................................................29

“鲁迅晚期杂文与上海现代性”暑期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30

“跨国公司、创新与区域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31

“数字化时代汉字的传播与应用研究”国际研讨会举行 .........................................................31

“全球化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32

“华夏传统信仰与民族复兴”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33

“两岸青年学者看未来的两岸关系”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34

2009 年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教育学)在我校举行 ............................................................35

“第三届现代城市文化史”国际研讨会举行 .............................................................................36

“上发中心-华师大论坛”第二次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37

繁荣计划巡视

跨学科学术沙龙

“跨学科主题沙龙”(第三场).................................................................................................38

项目沙龙

项目沙龙 ........................................................................................................................................40

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错误!未定义书签。

封三 大夏讲坛回眸.......................................................................................................................47

信息广角

4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大夏人文 200904

《大夏人文》编委会

主 任:朱自强 罗国振

副主任:许红珍

委 员(按姓氏笔画排列):

冯绍雷 宁越敏 朱自强 许红珍

杨小微 杨 扬 杨国荣 杨治良

陈映芳 罗国振 姜 进 费春放

崔允漷 童世骏 蓝发钦 臧克和

主 编:许红珍

副 主 编:费 斌 金武刚

责任编辑:吴文钰

策划编辑:陈春常 王同彤

主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社科处

地 址:上海市中山北路 3663 号

邮 编:200062

电 话:021-62232631

传 真:021-62604330

网 址:http://www.skc.ecnu.edu.cn

E-mail: [email protected]

5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大夏人文 200904

学术要闻纵览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成果出版座谈

会召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大力宣传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所取得的突出成

绩,向国庆 60 周年献礼,9 月 9 日,教育部在京召开“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

攻关项目成果出版座谈会”。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财政部党组成员贺邦靖和新闻出版总署

副署长邬书林出席会议并讲话。

教育部、财政部、新闻出版总署有关司局领导,部分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和高校科研

管理部门负责人,以及特邀专家和媒体记者等,共 100 余人参加座谈会。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首席专家北京大学汤一介、中国人民大学梁树发、华中科技大学杨叔子、北京师范大学林崇

德,分别围绕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传承中华文明和建设中华

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培养创新人才和建设人力资源强

国的主题,做了精彩发言。座谈会上还举行了向国家汉办、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的赠书

仪式。

我校叶澜教授、童世骏教授分别承担的重大攻关项目成果——《基础教育改革与中国教

育学理论重建研究》、《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研究》已公开出版发行。

6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大夏人文 200904

双边建制推进高校实质性国际合作——我校联手康乃尔大

学共建“比较人文研究中心” 8 月 1 日,由我校与美国康乃尔大学联合建立的“比较人文研究中心”正式揭牌。该中

心为双边建制,旨在有效调动和整合两校在人文学科方面的优质学术资源,为中美两国人文

领域的学者搭建长期对话与合作的平台,共同探求人文研究新的问题领域和学理路径。揭牌

仪式后,中美双方人文领域的学者围绕“全球化与比较人文”进行了专题研讨。

文化生产媒介转型呼唤跨国比较文化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康乃尔大学“比较人文研究中心”主任颜海平教授介绍,当前,中国和

世界正经历着一场技术革命,这场革命在人文层面上的特征之一,是印刷文本文化的移位和

媒体意象文化的兴起,以及两者的交织互构。“比较人文研究中心”的建立正是为了回应这

一变迁,通过与欧美及其他区域人文学术界的交流互动,重访中国现代人文的基础学理,以

求在全球化的历史境遇中,推动具有建设性的中国人文学术研究和比较人文的学科创新。

康乃尔大学人文研究所主任蒂莫西•莫雷(Timothy Murray)教授对“比较人文研究中

心”的未来寄予了很高的期待。他认为康乃尔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的这个合作项目,为人文

学科实现跨地域融合和多边交流提供了可贵的机制保障。他还回顾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

指出西方人文学术的发展曾经受到亚洲文化的广泛影响,但也在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下一度

被忽视。中心的成立将使西方学者“有更好的机会向东方再一次寻求知识和文化的影响、灵

感和创造力”。

推进与世界知名大学的实质性国际合作

7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大夏人文 200904

自 2006 年 9 月跨入“985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的行列以来,华东师大在继续拓展国际

交流合作领域、提升国际化办学层次的同时,更多地开始思考如何进一步推进与世界知名大

学的实质性国际合作。此次与美国康乃尔大学联手建立“比较人文研究中心”,正是华东师

大实施 985 国际化发展战略,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新机制的又一次重要尝试。据悉,该中心的

大特点是双边建制的实质性国际合作,即在华东师大挂牌成立“华东师范大学-康乃尔大

学比较人文研究中心”,同时在康乃尔大学也挂牌成立“康乃尔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比较人

文研究中心”,双方为中心建设共同注入资金、倾注资源、提供研究空间,并将各自整合校

内学术资源,组织两校在人文领域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学者共同构成中心的核心研究团队,着

力为两校学者提供人文学科跨国学术交流、合作研究以及人才联合培养的机会,是双边学者

的共同体。“这种新的运作机制将会对人文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提供有益的经验”,应邀参

加中心揭牌仪式的美方学者以此表达他们的祝愿与期待。

据“华东师范大学-康乃尔大学比较人文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心将依托华东

师大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这一实体性人文研究机构,根据中心学术组委会及其核心参与教授

的研究向度,进行研究生招生和年度性博士后/青年研究员的选拔,设立访问教授、讲座教

授、讲席教授,举办系列学术讲座、定期的“比较人文”国际论坛、暑期中英双语讲习班、

双语学术研究项目开发,以及双语出版等九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建设。

我校 17 项成果获得教育部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类)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办法》,经专家评审、

面向社会公示和奖励委员会审定通过,我校组织申报的 17 项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

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

革的探究与认识》、茅海建教授的《戊戌变法史事考》、沈志华的《中苏关系史纲》3 项成

果获得一等奖,陈建华教授的《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论》等 5 项成果获得二等奖,张吉生教

授的《绍兴音系》等 8 项成果获得三等奖,崔丽娟教授的成果《心理学是什么》获得普及奖。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般每 3 年评选一次。自 1995 年启动高

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以来,1998 年、2002 年、2006 年分别进行了三次评选,

8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大夏人文 200904

2009 年第五次评选时将名称改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此次评

选活动中,人文社会科学所涉及的 25 个学科共申报 8000 余项, 终产生 649 项获奖成果,

其中一等奖 38 项,二等奖 205 项,三等奖 393 项,成果普及奖 13 项。

成果名称 学科及获奖等级 类型 作者

“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 教育学一等奖 著作类 叶澜

戊戌变法史事考 中国历史一等奖 著作类 茅海建

中苏关系史纲 世界历史一等奖 著作类 沈志华主编

信仰、革命与权力秩序--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 宗教学二等奖 著作类 李向平

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论 外国文学二等奖 著作类 陈建华主编

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的理论与操作 教育学二等奖 著作类 陈玉琨等

对话教育--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 教育学二等奖 著作类 钟启泉编著

短时间延迟条件下错误记忆的遗忘 心理学二等奖 论文类 杨治良等

绍兴音系 语言学三等奖 著作类 张吉生

对比语言学:历史与哲学思考 语言学三等奖 著作类 潘文国、谭慧敏

图书馆 2.0:构建新的图书馆服务 图书、情报与文献学三等奖 论文类 范并思、胡小菁

早期阅读发展与教育研究 教育学三等奖 著作类 周兢主编

“多重障碍、多重干预”综合康复体系的构建 教育学三等奖 论文类 黄昭鸣等

20 世纪的俄罗斯 国际问题研究三等奖 著作类 冯绍雷

现代城市更新与社会空间变迁∶住宅、生态、治理 综合、交叉问题研究三等奖 著作类 林拓、水内俊雄(日)等

城市网络空间的生产与消费 综合、交叉问题研究三等奖 著作类 汪明峰

心理学是什么 普及奖 著作类 崔丽娟

我校成功竞标 2 个上海市重点研究基地 日前,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设立的“上海市

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工作室”,通过申报、初审、复审,并报

领导批准,正式予以设立。我校申报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两个基地获得批准,其中“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同时被批准为 “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

基地”、“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工作室”,我校俞立中校长为首席专家和领军人物;“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获批准为“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杨国荣教授为首席专家。

据悉,设立创新研究基地和工作室是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研究,推进我国,尤其是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 进程中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推进上海有优势、有特色、有潜力的重点学科前沿问题研究,为上海加快“四个率先”、建

设“四个中心”提供有力的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成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的“思想库”、

“信息库”、“人才库”。

9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大夏人文 200904

基地建设平台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学术交流

张华参加第三届世界课程理论大会并做“主席报告”。2009 年 9 月 6 日至 10 日,第三届世

界课程理论大会(The Third IAACS World Curriculum Studies Conference)在南非开普敦

Stellenbosch 大学隆重召开。国际课程研究促进协会主席、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

长张华教授参加本次盛会,并做“主席报告”(Presidential Address)暨“开幕式报告”(Opening Address)。张华教授的报告引起与会者广泛兴趣和积极反响。 美国ASCD执行主席一行 4 人来我所访问。8 月 21 日下午, 美国 大的课程专业组织——教学视导与课程发展协会(the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ASCD)执行主席Dr. Gene R. Carter 和美国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杰出教授Prof. Zhao Yong 一行 4 人来我所访问并进行座谈。双方就课程所与ASCD如何建立长期合作问题展开

深入的探讨。座谈气氛活跃,并就定期举办会议、专题研修班等方面达成了一系列共识和初

步方案。 社会服务

以崔允漷为首席专家的山东远程研修活动广受赞誉。崔允漷教授受山东省教育厅邀请,在

2009 年山东省高中教师远程研修活动中,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首席专家,组织、领导

了山东全省近千名高中教师的研修活动。陈小娅副部长来山东视察了本次远程研修,予以关

注和肯定。据悉,山东方面已邀请崔教授继续担任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即选修Ⅱ)的

项目研修首席专家,主持明后年的相关研修工作。 崔允漷等赴余杭实验小学指导梦想 30 课程开发。7 月 25 日至 26 日,崔允漷教授应余杭实

验小学的邀请,带领自己的团队到余杭指导梦想 30 课程开发。今 年 5 月份,华东师大课程

与教学研究所和余杭实验小学合作,在余杭实验小学成立了梦想课程发展中心,目的是借助

梦想 30 课程的开发,优化学校的课程结构,推 进学校的素质教育,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同时,这些课程还将推广到每一所梦想中心的项目学校,为西部偏远山村的学校提供智力援

助。这些课程将于下学期在余杭实验小学正式实施。 基地建设

课程所人员赴余杭总结与研讨所务工作。7 月 28~29 日,我所名誉所长钟启泉教授与所长

崔 允漷所长组织本所部分研究人员赴余杭地区召开所务工作会议。会议通报所领导班子调

整的情况。会议在讨论中明确了进一步加强会议制度、课题申报、宣传工作、服务社会、青

年教师培养、期刊工作等工作 。 课程所学术成果陈列室对外开放。经过装修与内部整理,课程所学术成果陈列室已经正式

落成, 并向外界开放。陈列室展出了研究所成立 10 年来出版的各种书籍、征询报告、课题

研究文集以及获奖证书,学术成果反映了研究所人员团结奋进的良好风貌、锐意 进取的探

究精神与不断开拓的国际视野。无论从成果的质量,还是成果的数量,课程所的学术研究在

学校是引人瞩目的,在全国基础教育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该陈列室的建立,有利于

研究生了解研究所的光荣学术传统,也有利于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

10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大夏人文 200904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俄罗斯研究中心 学术交流

中心主任冯绍雷教授第四次出席“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2009 年 9 月 6 日-15 日,在

俄罗斯举行了“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辩论会,本届辩论会主题为 “俄罗斯-西方:回顾

与展望”的主题辩论。辩论期间,与会者们与俄罗斯国家领导人、政府代表、 工商界和社

会团体负责人举行会谈和交流。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教授应邀参加。俄

罗斯“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成立于 2004 年,创办单位包括俄罗斯新闻社,俄罗斯外交

与国防政策委员会、《莫斯科新闻报》、《全球政治中的俄罗斯》杂志社和《侧面》杂志社。

中心主任冯绍雷教授自 2006 年起连续 4 年应邀参会。 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努尔加利耶夫来访。应国家开发银行—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合作组织研

究院、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的邀请,2009 年 9 月 23日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努尔加利耶夫来访华东师大,就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中国与中亚国

家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讲演,并与师生 们进行了座谈。国关院院长、俄中心主任冯绍雷教

授、副院长贝文力副教授、俄罗斯研究中 心副主任杨成副教授等领导、老师及部分学生代

表参加了座谈。努尔加利耶夫高度肯定了我院在研究上海合作组织领域取得的成就,并祝愿

我院在将来取得更大的发展。 俄罗斯研究中心成功举办第三届欧亚论坛。由俄罗斯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三届欧亚论坛于 9月 28-29 日在华师大顺利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形成中的中亚权利均衡与上海合作组织

的发展”,现任上合秘书长努尔加利耶夫、世桥基金会执行长广树诚教授等分别做主题演讲。

论坛围绕“大国关系重组与形成中的中亚权力均衡”、“上海合作组织与全球背景下的中亚安

全”、“中亚的资源管理与上合的作用”、“中亚的一体化与区域化与上海合作组织”、“全球金

融危机及其对上合发展的影响”、“上合的地区/全球角色以及欧亚的未来”等六大主题进行

专题研讨。 社会服务

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成副教授自 2007 年 7 月以来一直参与《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

东及东西伯利亚 地区合作规划纲要》的编写和两国相关部门的磋商工作,并于今年 4 月 19日至 25 日、7 月 26 日至 31 日作为专家和国家发改委代表团成员分别赴莫斯科和布拉戈维

申斯克与俄政府代表团磋商,参与和俄方商定 终文本的工作。9 月 23 日,国家主席胡锦

涛在纽约会见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时两国元首正式批准了《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及

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胡锦涛主席强调,“这是一份内容充实、很有分量的文件,

对推动中俄毗邻地区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希望两国有关部门抓紧落实,推动两国地方合作不

断迈上 新台阶。”

11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大夏人文 200904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学术交流

我所多位教授应邀出席第五届中国文化论坛并作重要发言。由中国文化论坛、上海社

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文化论坛于 2009 年 7 月 29 日至 30 日在上海举行。本届论

坛主题为“西学在中国——五四运动 90 周年的思考”,由中国文化论坛理事、上海社科院

哲学所所长、华师大思想所副所长童世骏教授担任执行主席。我所杨国荣教授、许纪霖教授、

刘擎教授、陈赟教授应邀出席会议,并就有关议题展开讨论。

项目进展 “晚清民初印刷技术转型与文学变革”举行开题报告会。2009 年 8 月 5 日下午,由传

播学院、思想所雷启立教授主持的 2009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晚清民初印刷技术与

文学变革”开题报告研讨会在浙江莫干山鑫龙山庄会议室举行。著名学者王晓明教授,上海

大学中文系教授董丽敏博士、副教授孙晓忠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张炼红博士,本

课题组成员对外汉语学院副教授毛尖博士等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开题报告。与会专家对课

题值得展开的亮点和论述框架提供了非常值得参考的建设性意见。

基地成果 《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近期出版。《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近期由经济科学出版

社出版,该书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丛书之一,由童世骏主编并撰写

其中若干章节,其他主要作者为文军、吕新雨、许纪霖、杨国荣、张文明、陈映芳、顾红亮、

韩春雨等人。该书用实证调查、理论思辨、文本诠释和现象分析的方法,从心理生活(区别

于肉体生活)、文化生活(区别于经济生活)和心灵生活(区别于日常生活)等角度出发,

结合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和社会生活状况,对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状况和特征,进行了描

述和解读。

《杨国荣著作集》近期出版。2009 年 6 月,《杨国荣著作集》(共 11 种著作)由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著作集汇集了杨国荣教授 20 余年来在人民出版社、三联书店、北京大

学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著作,包括:《道论》、《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认

识与价值》、《历史中的哲学》 、《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研究》、《孟子的哲学思想》 、

《庄子的思想世界》、《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 、《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

释》、《实证主义与中国近代哲学》 、《科学的形上之维——中国近代科学主义的形成与衍化》。

该著作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杨国荣教授在中国哲学(包括儒学、道家哲学、宋明理学、中国

近代哲学等)、伦理学、哲学原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基地建设 《思想与文化》编辑部召开工作会议。2009 年 7 月 3 日下午 3 点,《思想与文化》编辑

部在思想所 5305 会议室举行工作会议,杨国荣、顾红亮、陈赟等编委出席会议。会上,就

《思想与文化》第八辑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重要建议。执行主编顾红

亮、陈赟汇报了《思想与文化》第九辑筹备工作的进展情况,并与主编重点商议了部分有争

议稿件的去留问题。 后,杨国荣主编就《思想与文化》申报 CSSCI 来源集刊工作做出重要

指示,要求各负责人从长远利益出发,务必高度重视该问题,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力争尽

快加入 CSSCI 来源集刊,以进一步扩大《思想与文化》的学术影响力。

12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大夏人文 200904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 学术交流

中心与韩国汉字研究所合作召开国际研讨会。2009 年 8 月 1 日,“数字化时代汉字的

传播与应用研究”国际研讨会在韩国釜山庆星大学顺利召开。会议由韩国庆星大学韩国汉字

研究所、中心及大韩中国学会联合举办,得到了韩国研究财团和庆星大学的大力支持。中心

主任臧克和教授、副主任刘志基教授以及王平、董莲池、潘玉坤、朱岩等研究人员出席会议。

与会代表共有 40 多位。

韩国汉字研究所所长河永三教授率团到访中心。2009 年 8 月 10 日,韩国庆星大学校长

金大成、韩国汉字研究所所长河永三教授等一行五人到中心访问。中心与该校有着多年的学

术交流,今年年初双方共同建立了韩国汉字研究所,河永三副校长兼任该所所长,并与中心

王平教授共同担纲教育部基地重大研究项目“中韩通用汉字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

果。代表团此次访问中心的目的就是在双方前期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如何在中国文字

研究与应用方面展开更加深入的高层次交流和合作。

基地建设 中心网站新增“ 新研究动态”栏目。中心网站增设“ 新研究动态”专栏,该栏目

以学术互动为主要特点。通过公布研究论文和发表评论的方式,实现研究者和阅读者的互动,

促进学术研究的交流沟通。公布的研究论文主要是中心研究人员以及青年学子 新的研究情

况,包括已发表的论文或者对一些学术热点问题的讨论。该栏目的设置目的在于即时反映中

心研究者和学子的研究动态,引导大家关注热点问题;同时为青年学子展示自己的科研能力

提供一个平台,带动并促进他们在科研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活跃中心

的科研氛围。

中心学科交叉建设取得进展。华东师范大学儿童语言研究中心高晓妹博士,正式进入

中心博士后流动站开展研究工作。高晓妹博士将利用中心数字化资源和借鉴数字化处理方法

对儿童的汉字认知习得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2008 年年底中心与儿童语言研究中心共同

建立汉字信息化习得实验室。实验室启动以来,研究者就利用实验室配备的眼动仪等先进的

科研设备,开展汉字应用及儿童对汉字认知规律的研究,获得了很多重要的科研数据。此次

高晓妹博士进站工作,标志着实验室实现了在科研人员层面的互动,是中心在学科交叉的建

设上采取的又一实际举措。

基地成果 臧克和教授在欧洲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臧克和教授在欧洲重要汉学期刊《袖珍汉

学》(minima sinica)发表重要学术论文《攻敚与祝由》(德文版),该论文是臧教授所承担

德国 DFG 学术联合会“简帛文字与方技祭祀”项目系列研究成果之一。《袖珍汉学》(minima

sinica)是欧洲一种重要的德文汉学杂志,诞生于 1989 年 7 月,一年两期。主编为德国著

名汉学家顾彬(Wolfgang Kubin)教授。该杂志是以中国文化为对象,探讨从封建社会过渡

到现代,从过去过渡到当今中国文化方方面面所经历的变革,内容涉及面相当广阔。该期刊

在欧美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在瑞士、奥地利、法国、荷兰、捷克;在北欧诸国;在澳大

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各大图书馆都有馆藏。

13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大夏人文 200904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重要新闻

叶澜教授被推为“新中国 60 年上海百位突出贡献女性”。在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之际,

由上海市妇联、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联合开

展的“新中国 60 年上海百位突出贡献女性”推选活动,我所名誉所长叶澜教授被推选为

“新中国 60 年上海百位突出贡献女性”。

基地项目 基地重大项目《从精英转向大众的当代普通高中研究》举行跨学科主题沙龙。2009 年

9月11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第四次“跨学科主题沙龙”

在中山北路校区理科大楼 A204 室举行。基教所霍益萍、金忠明、李家成、张国霖,课程所

崔允漷、吴刚平,思想所郁振华、罗岗,城市中心丁金宏、汪明峰,文字中心潘玉坤、郭瑞,

俄罗斯研究中心贝文力,社科处费斌、金武刚等参加了本次沙龙。

基地重大项目《基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变革的素质教育区域推广研究》举行学术

沙龙。8 月 18 日,杨小微教授主持的基地重大项目《基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变革的素

质教育区域推广研究》举行第一次学术沙龙,华中师大陈佑清教授等子课题负责人出席了会

议,会上研讨了关于转型性变革与素质教育的问题、学校变革与区域推进之间的关系问题,

并对课题调研计划及问卷设计初稿进行了研讨,随后主持人对下一阶段研究作了部署。

基地建设 基地研究人员工作会议召开。2009 年 9 月 9 日下午 3:00,杨小微所长召开了在校部分

研究人员会议。会上,杨所长向大家就今年 11 月的我所将要召开的“学校变革与教师教育:

历史、理论与方法”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事宜向大家作了通报,并明确要求各位研究员积极撰

写会议论文和参加会议,同时也就正在酝酿中的明年上半年两个国际学术会议情况和我所承

担的“985”第三期项目事进行了通报。

“985”第三期启动工作会议召开。接学校教师教育改革推进办通知,我所作为“985

工程”教育学理论创新与教师教育实践改革创新基地的一个参与单位,承担“教育学理论创

新与基础教育改革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项目从 2009 年至 2010 年,建设经费 160 万元。另

外,霍益萍教授主持的“当代中国普通高中转型研究”单独作为一个研究项目,资助经费

20 万元。9 月 11 日下午杨小微所长召开了项目几个方向的负责人会议,明确了各自研究的

计划,对研究经费进行了分配。

基地成果 《“新基础教育”论》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在 7

月 30 日教育部公示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中,我所叶澜教

授著的《“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一书被评为一等奖。

该书是叶澜教授开展“新基础教育”十多年的成果结晶, 大的特点是时代性、中国化和原

创性,著作出版后引起教育理论界与实践界对“新基础教育”研究及著作本身的关注。

14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大夏人文 200904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学术交流

“跨国公司、创新与区域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行。为了推动国内外学术界对

跨国公司、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探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技术研发、

创新合作和知识转移的过程与机理,“跨国公司、创新与区域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2009

年 8 月 12 至 13 日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此次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

中心曾刚教授主持,来自国内外十多所高校、科研单位的二十余名专家学者以及部分研究生

参与了本次会议。

社会服务 上海市人口计生委委托中心研究工作。2009 年 8 月 28 日,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

会副主任赵勇携计生委主任助理周少云、计生委规划处副处长张玉枝到我中心指导工作。他

们此行主要目的是和中心主任宁越敏教授交流“人口因素对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的影响

及其对策研究”项目。该项目为人口计生委申请的国家级研究项目,委托我中心宁越敏教授

牵头研究。交流会上,三位领导积极听取了中心该项目研究团队对项目研究计划和初期进展

的汇报,对当前的研究进展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在和研究团队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的基础上

对项目具体研究内容的完善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保证了项目下一步工作的更好的开展。

中心主任宁越敏教授受聘为上海市规划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2009 年 7 月 6 日,

上海市政府召开市规划委员会全体会议,我中心主任宁越敏教授应邀出席并受聘为新一届的

上海市规划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上海市市长兼市规划委员会主任韩正发表讲话并为

受聘专家颁发聘书。

基地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研究》开题报告会举

行。2009 年 7 月 9 日下午,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研

究》(08AJY033)开题报告会举行。开题报告会由宁越敏教授主持。课题负责人汪宇明教授

作了课题设计思路及进展情况的报告。与会专家对汪宇明教授所作的开题报告给予了充分的

肯定。宁越敏教授强调了中国城乡一体化实践绩效评估的重要性;特别提出了嘉兴城乡一体

化实践的案例,建议课题组给予充分关注。吴瑞君教授发表了对课题目标设计的见解。社科

处的同志也肯定了课题组围绕中国重大现实性命题所作的研究努力,提出了国家社科重点项

目进展管理的原则要求,期待课题组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开题报告会学术研讨气氛热烈。

国家社科一般项目《城市外来人口居留意愿》开题报告会成功举行。7 月 8 日上午 10

点,2009 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城市外来人口居留意愿》开题会在中山北路校区干训

楼 427 室举行。课题负责人黄晨熹简要介绍了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丁金宏教授、朱宝树教

授,人口研究所王大犇副教授、吴瑞君教授等充分肯定了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的方法,并针对

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5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大夏人文 200904

项目信息速递

我校 9 项课题获批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 2009 年度项目 2009 年度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评审结果日前揭晓,我校共有张

东海等申报的 9项课题获准立项,其中国家青年基金课题 1项、教育部重点课题

3项、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 5项。

负责人 课题名称 课题类别

张东海 两代留学归国人员对中国大学学术体制的影响和适应研究 国家青年基金课题

王伦信 技术向度的中国教育史考察:媒介演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教育部重点课题

葛大汇 高考改革:“累计成功”证书组合考试制度 教育部重点课题

侯定凯 高考制度改革对基础教育影响的调查研究 教育部重点课题

殷德生 教育综合改革中的“三区联动”模式研究 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

王小慧 特殊学校教师的评估能力标准研究 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

钱雨 学前教育机构管理政策研究 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

李召存 学前教育课程发展指导框架的国际比较研究 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

徐国庆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教学实施研究 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

我校 27 项课题获批为 2009 年上海市社科规划项目 2009 年度上海市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评审结果日前揭晓,我校 24

项课题获批准立项,其中一般课题 15 项,青年课题 9项。连同之前已经公布的

上海市社科基金系列课题和长三角联合发布课题,我校本年度已有 27 项上海市

社科课题获立项,批准数位居全市第二。其中面向 35 岁以下年轻讲师的青年项

目获批准数位居全市第一。

我校获批准的 2009 年上海市社科规划课题如下: 负责人 课题名称 课题类别

韩钢 1960 年代地方经济和社会调整研究——以上海市为中心的考察 一般课题

殷德生 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决定因素与结构变化:来自长江三角洲的证据 一般课题 彭正梅 价值多元与价值统一:德国道德教育理论及实践研究 一般课题 李雁冰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科学化及其纳入中考与高考的可行性研究:上海个案 一般课题 王立科 高校自主招生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一般课题 吴薇 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体系建设研究 一般课题 孟溦 高等院校科技投入绩效分析与评价 一般课题 张根华 吕思勉先生年谱长编 一般课题 陈映芳 城市居住者居住生活救助研究 一般课题

16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大夏人文 200904 汪晓赞 上海市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与监测管理的互动模型研究 一般课题 殷国明 中国文论普世价值研究 一般课题 姚美玲 敦煌碑铭赞与唐代佛徒墓志词汇研究 一般课题 郑忆石 当代俄罗斯哲学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比较研究 一般课题 易凌峰 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的互动关系及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模型研究 一般课题 贺荟中 中国志愿者的群体特征及其志愿行为机制研究 一般课题 张皞 上海建设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研究 系列研究课题

邱伟光 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中外比较研究 系列研究课题

徐长乐 长三角深化城市经济协调会机制创新研究 长三角联合发

布课题

李亚敏 上海市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演进模拟与福利测度研究:一个基于 OLG 结构的 CGE 精算模型分析 青年项目

刘世清 转型期我国教育政策的伦理困境与价值选择 青年项目

刘巧云 听处理障碍儿童的现状、成因及康复策略研究 青年项目

李孝迁 域外汉学在民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青年项目

刘拥华 政治社会中的德性与自由:涂尔干再研究 青年项目

许鑫 政务公开信息的网络舆情反馈研究 青年项目

刘阳 文学诗性问题研究:以概念的误用为切入口 青年项目

刘梁剑 汉语言与汉语哲学思想特质的关联:一个世界范围内的讨论 青年项目

谢炜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及其优化机制研究 青年项目

我校 8 项课题获批为 2009 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 2009 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日前揭晓,经学科组专家评议、上海市

教育委员会批准,我校共有 8项课题获得立项资助,其中 4项为市级重点项目、

4项为市级项目。

2009 年度上海市教科项目共确定 19 项课题为 2009 年度市级重点项目、106

项为市级项目、77 项为规划项目。根据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教育委员

会《关于将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设立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

课题的通知》(沪委宣〔2009〕188 号),本次确立的 19 项市级重点项目同时

确立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课题。

立项编号 项目名称 承担人 项目类别

A0903 学校实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行动研究 罗国振 市级重点项目

A0907 高校内部决策机制改革研究 郭为禄 市级重点项目

A0908 学术精英的成长环境与机制研究 阎光才 市级重点项目

A0919 多元文化价值观对高校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安维复 市级重点项目

B09011 上海市小班化教育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 董蓓菲 市级项目

B09012 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三区联动”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 殷德生 市级项目

B09013 提升上海市幼儿园教师文化素养的模式研究 姜 勇 市级项目

B09014 青少年网络交友特征及教育对策研究 王小慧 市级项目

17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大夏人文 200904

我校文科 4 课题获批为 2010 年度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 近日,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 2010 年度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

新项目名单的通知》获悉,2010 年度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评审结果日前揭晓,

经评审组专家评选,上海市教委审议通过,我校文科 4项重点项目获批为 2010

年度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具体如下:

负责人 课题名称

谷人旭 沪苏浙边界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模式创新研究

崇 明 法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研究

侯经川 兰德决策咨询理论的中国本土化改造研究

黄人二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文字诂林

我校文科申报 4 人全部入选 2009 年度上海市晨光计划 2009 年 7 月 3 日上午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和上海市教委在上海师范大学

举行了本年度上海市晨光计划项目资助仪式。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会长谢丽娟

出席大会并向晨光计划入选者颁发证书。我校本年度文科申报的 4位候选人全部

入选本年度晨光计划,他们是教科院程亮、社科部侯艳兴、教科院刘世清、哲学

系朱晶。这是晨光计划设立以来,我校文科入选人数 多的一年。至此我校文科

公有 10 位晨光计划入选者。

编号 项目名称 负责人 09CG21 在断裂中承续:教育学发展的中国道路 程 亮 09CG22 民国时期上海旅馆与城市社会生活 侯艳兴 09CG23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 刘世清 09CG24 药物、信仰与社会:以秋石药用史为中心的考察 朱 晶

为了推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优秀人才的成长,培养造就一批青年骨干

教师,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自 2007 年起设立“晨光计划”项目,每年资助 100

名左右 30 周岁以下、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副教授以下职称的青年教师,开展科

学研究。

我校文科 14 人入选 2009 年度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 18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大夏人文 200904 2009 年度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经本人申报,资格审定,专家评审,网上

公示等程序,现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已正式公布结果。我校本年度文科

共有 14 人入选,是自 2005 年浦江计划设立以来,入选人数 多的一年。至此我

校文科已有 40 人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

本年度我校入选名单如下:

负责人 课题名称 所在单位

彭正梅 因其固然:现代西方教育基本理念研究 教科院

杨向东 数学测验项目的认知设计系统研究 教科院

柯政 学校教学方式转变过程中的制度阻力研究 教科院

刘文瑾 作为文论家的列维纳斯研究 思勉高研院

朱国华 当代西方艺术社会学:法兰克福学派与结构主义的比较研究 中文系

吴旭 野菜与中国社会:上海和鄂西的野菜文化及野菜产业化比较研究 社会学系

李丽梅 市场转型期中国城市保障性住房的获得路径与社会福利空间模式研究:以上海为例 社会学系

庞维国 创新观念的生成过程和条件研究 心理学院

苏雪云 自闭谱系障碍儿童早期家庭干预体系研究 学特学院

孟溦 高等院校创新与绩效评估研究 公管院

曲凌雁 从农村发展角度再探讨上海城乡一体化的问题 资环学院

徐波 运动训练对小鼠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作用及其与 BDNF 和 IGF-1 的关系 体育学院

王馥芳 认知语言学范式反思性批评研究 外语学院

侯敏跃 中澳能源合作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外语学院

19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大夏人文 200904

重点论文推介

论意义世界

杨国荣

《中国社会科学》2009 年第 4期

【内容摘要】以认识世界与认识自己、变革世界与变革自己的过程为历史之源,

观念形态的意义世界具体展开为世界图景、价值意境以及精神之境。世界图景展

示的是人所理解的存在,从把握世界的方式看,世界图景所显现的意义首先涉及

“是什么”的追问。与“是什么”相联系的是“意味着什么”,后者进一步将意

义世界引向价值之域。在认知过程中,世界首先呈现为可理解的图景;通过评价,

世界进一步展示了对于人的价值意义。由世界之在反观人自身的存在,对象意义

的追问便进一步导向对人自身存在意义的关切,与之相联系的,则是不同形式的

精神之境。在人性境界的形式下,精神之境通过“人应当期望什么”与“人应当

承担什么”的自我追问体现了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而人性境界与人性能力的统

一和互动,则进一步赋予意义世界以更为深沉的价值内涵。

在应对社会学总体性危机中促进学科研究的整体转向

文军

《江海学刊》2009 年第 3期发表,《新华文摘》2009 年第 16 期转载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任务的提出,各级党政部门和社会公众

对社会学学科的功能寄予了越来越多的期望,他们期待社会学能够在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特殊的建设性作用。这无疑对中国社会学发展赋予了极高的历

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也是中国社会学学科发展的一个极好机遇。但我们同时

也必须认识到,社会学春天的再次来临对中国社会学来说既是良好的机遇也是巨

大的挑战,更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一种 “风险”。面对全球化的挑战,社会学必

须能够在知识体系上实现整体性转向,这不仅仅是中国社会学界的任务,也是整

个世界社会学学科建设的重任。这种转向不是要求我们完全抛弃社会学长期以来

建立在现代性基础之上的知识体系,而是要在吸收过去优秀学术资源的基础上更

加关注全球化、信息化所带来的社会现实的变化,使新的社会学无论在概念体系、

话语方式还是思维模式、研究范式上都有所创新。中国社会学完全可以利用本土

20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大夏人文 200904 的思想资源在应对全球性社会问题中实现理论与方法的创造性转换,以中国特有

的方式为世界社会学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文学史中的符号流向和“易”的框架——一种解决历史书写悖论的尝试

范劲

《文艺研究》2009 年第 3期发表,《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 年第 7期转

【内容摘要】美学对象永远处于未完成状态,给文学史书写造成了根本困难,因为

这导致历史的演化趋势即文学符号的流向具有极大灵活性,不仅是从传统向现代,

也不仅是共时层面上向某一处的单向移动,而是随时可以倒流、回归、融汇。本

文试图从一个混沌的文化边际点、一个含混的西方汉学家卫礼贤处寻求灵感,将

史家对于世界的理解再推进一步。卫礼贤在其文化叙事《中国心灵》中,以《易

经》为框架去包容各种符号运动方向,赋予变化以深层秩序,这一构思为克服文学

史书写悖论提供了一种选择,而"中国"作为新的、变易的世界空间的象征,也显示

了它在西方话语场中的颠覆意义。

阿城的短句

文贵良

《文学评论》2009 年 3 期发表

【内容摘要】本文从语言的角度探讨了阿城小说的特征。在外在形式上,阿城小

说以短句见长。在美学上,阿城的短句以口语的节奏结合意象的营造来达到诗意

的展示;在知识谱系上,阿城的短句以散落的世俗民间知识为主;在话语方式上,

以世俗民间言说的简短直捷对抗着一种激进话语的逻辑特征。

形象与真相的悖论——写在顾彬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之间”

范劲

《文学评论》2009 年 4 期发表

【内容摘要】顾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体现了这位德国汉学家对于中国现

当代文学和思想演化的基本看法,带出了许多对我们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解释传统

具有冲击力的观点。但是真相永远只存在于意识和对象、作者和文本的“之间”,

本文对于顾彬的叙事模型所做的分析,正是希望以自身的阅读楔入并持存于这个

微妙的“之间”,这既是要发现作者的言语行为在无意识中排斥的因素,更是要

恢复生活本来的流动和交融状态。

21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大夏人文 200904

茅盾与庄子

李明

《文学评论》2009 年 4 期发表

【内容摘要】庄子在茅盾一生中留有鲜明的印痕。从茅盾在读书生活、编辑工作

中遭遇庄子;‘《庄子》与《文选》论争”中茅盾的态度;茅盾笔下的“庄子”;

茅盾生活、创作中的“庄子缘”等方面,进而解读了与庄子精神联系中茅盾的内

心世界。茅盾揭破现实、存心救世、淡定从容、平易谦逊、“有所为有所不为”

的人格操守潜在受庄子影响,其沉稳大气、“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人生与艺

术气象与庄子积极精神不无关联。茅盾与庄子的不解之缘,展现出与传统文化有

着深厚联结的现代作家立体、丰富、复杂的另一精神侧面。

如何着手研读赵树理——以《邪不压正》为例

倪文尖

《文学评论》2009 年 5 期发表

【内容摘要】在被一轮已然完成的经典化所遗忘之后,赵树理研究近来有些复兴

之势。本文认为, 坦诚地面对研究者自己作为“普通读者‘进入赵树理小说文本

的困难,是真正展开研究的前提,而研读赵树理的压力和魅力正在于,要拿一个

“靠不住”的自己同一个“未完成”的对象去对话。作为一种“如何着手”的初

步尝试,本文以赵树理颇具争议的小说《邪不压正》为例,在文本细致的阅读和引

用的基础上,透过“主 体”、“阶级”及“乡村民主”等视角,阐释赵树理的乡土

理解同中国革命的话语和实践“重而不合”的丰富性,并力图为左翼文学研究的

进一步深化提供某些方法论的启示。

“冷战”与“主权”:中美南海对峙的媒体框架分析

黄敏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 年第 4期发表

【内容摘要】基于框架理论和分析策略,本文考察了中美报纸关于中美南海对峙

的报道和社论,通过分析新闻框架和社论框架,揭示了中美报纸所建构的媒体框

架,并强调了文化对媒体框架的影响。

22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大夏人文 200904

大报信息索引

1. 正确解读“幸福星球指数”(专家说)/傅红春/《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 年 8月 4 日

2. 让经典诠释更有时代感/付长珍/《人民日报》/2009 年 8 月 4 日 3. 语文教材需要鲁迅支持/王铁仙/《中国教育报》/2009 年 9 月 4 日 4. 《回归大学之道》:重塑大学教育的目标/侯定凯/《中国教育报》/2009 年 8

月 6 日 5. 整合教师教育优势资源 服务国家教育发展/张济顺/《中国教育报》/2009 年 7

月 25 日 6. 打破“一考定三年”研究生培养机制/陈群/《中国教育报》/2009 年 7 月 20 日 7. 数字图书馆:带来怎样的变革/范并思/《解放日报》/2009 年 9 月 22 日 8. 大学生择业的经济学思考/叶德磊/《解放日报》/2009 年 9 月 21 日 9. 教育方式的改进——大学教育的定位(下)/叶德磊/《解放日报》/2009 年 8

月 25 日 10. 学科设置的两难——大学教育的定位(上)/叶德磊/《解放日报》/2009 年 8

月 25 日 11. 勿忘二老的党员身份/周尚文/《解放日报》/2009 年 8 月 6 日 12. 小市民就是“小家子气”吗/周武/《解放日报》/2009 年 8 月 3 日 13. 重塑政府形象 提升政治公信力/王子蕲 江远山/《解放日报》/2009 年 7 月 11

日 14. 新时期中国向何处去问题的探寻/齐卫平/《文汇报》/2009 年 9 月 14 日 15. “书法教育”只练一首唐诗?/周斌 李荣安/《文汇报》/2009 年 9 月 11 日 16. 上海城市文化的多歧性格/许纪霖/《文汇报》/2009 年 9 月 6 日 17. 对社会的承诺和责任/吴俊/《文汇报》/2009 年 8 月 30 日 18. 弥足珍贵的“母语自觉”/李明洁/《文汇报》/2009 年 8 月 25 日 19. 多层次培养上海金融人才/汪荣明//2009 年 8 月 10 日 20. 又一个世界遗产项目被除名的警示/沈坚/《文汇报》/2009 年 8 月 4 日 21. 会解读课文,却不会实际应用/朱希祥/《文汇报》/2009 年 8 月 2 日 22. 《道论》/杨国荣/《文汇报》/2009 年 7 月 31 日 23. 上海的开埠地文化及其民俗流变/仲富兰/《文汇报》/2009 年 7 月 25 日 24. 打开另一扇窗户/王远/《文汇报》/2009 年 7 月 20 日 25. 领导干部要增强道德修养意识/赵修义、贻庭《文汇报》2009 年 7 月 14 日 26. “奥数”何以成为升学“敲门砖”/熊斌 倪明/《文汇报》/2009 年 7 月 11 日 27. 补平“社会化教育”这块短板/朱希祥/《文汇报》/2009 年 7 月 10 日 28. “德先生”的偏失与清园先生的补正——关于王元化“五四”反思/陆晓光/《社会

科学报》/2009 年 7 月 23 日 29. 从破冰到远航——中国基础教育改革 30 年/杨小微/《社会科学报》/2009 年 7

月 16 日

23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大夏人文 200904

获奖成果展示

《“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叶澜著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学一等奖

《“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是在叶澜教授作为项目

负责人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前后共经历 15 年的实践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它是一本研究当

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改革的专著,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关于教育改革的专著。

全书有三大部分组成。第一编:当代中国教育变革的社会基础论。主要论述了当代人类

社会及中国所面临的时代挑战。旨在为认识中国当代的基础教育改革之必然性提供背景认识

和参照系。

第二编:当代中国教育宏观变革论。着重分析了当代中国近 30 年教育改革的宏观历程,

并作了每一个阶段的评析和批判性反思。目的在于认识教育大系统内变革,总结其经验与教

训,期望这些认识对今后的宏观改革有所参照与警示。

第三编: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重建论。这是该著作的核心构成,占全书篇幅的 1/2。

它是对上述两大部分研究在学校变革中的汇聚研究,又是对学校内部整体结构和基本活动的

深入变革研究。

本书在各编中都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概括起来说主要有如下几点:

1、以教育学的眼光来透析全球化、信息化与后现代主义。

明确提出在全球化过程中要走出西方中心主义,每个民族、国家都要走出自己的路,包

括在教育方面。

关于“信息化”重点论述对个人时空意识、生存方式、语言和思维方式等深层次影响,

超越了仅从技术论信息化问题的局限。

此外,对当时十分时髦的“后现代”主义也作了批判性评价。

2、对近 30 年宏观教育改革作了历史反思,明确提出当代中国教育变革的性质是转型性

变革,并作了学理上的论证。首次提出教育变革三重主体论,并分析了其构成、相互关系和

关系特征。

3、对当代中国学校转型变革的内涵,从目标重建、教育观念系统更新到新型学校的整

体形态、内存结构与基本活动,作了多层次的、全面的、具有独创性的阐述。

4、在课堂教学改革理论研究中,对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和现状作了深度评析,并在教

学分析单位的重建和课堂教学过程的逻辑构建方面形成了新的理论。

5、以“班级”为基本单位,重构了学校班级生活的意义,将“班级建设”看作学校教

育相对独立的实践领域,全面探讨了班级建设的更新与学生发展、未来公民养成的内在关联。

6、系统研究了学校领导与管理变革,提出了新的管理观、学校组织与制度更新;在学

校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突出了教师角色理想重建、新型教师素养结构论和建立了“研究性变

革实践”的新概念,形成了有实践根基和本土特征的教师发展理论,在学校文化重建上,提

出了当代学校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学校文化建设的当代任务及学校文化个性的形成。

7、形成了以复杂理论为指导的学校变革的策略与方法论。本著作在研究方法上 大的

特点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交互生成,实现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内在沟通。

就整体而言,本书 大的特点是时代性、中国化和原创性。著作出版后引起教育理论界

24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大夏人文 200904 与实践界对“新基础教育”研究及著作本身的关注。该著作在出版不到 3 年的时间内,已两

次印刷,印数达 18000 册,其社会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戊戌变法史事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年版

茅海建著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中国历史一等奖

本书对戊戌变法的若干重大史实进行考证,其中包括五个部分:

一、作者考察了戊戌政变的时间、过程和原委,对先前研究进行梳理,从档案中搜集相

关材料进行考证:说明了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政治权力关系及其变动;证明了政变非袁世凯

告密而发生,而告密加大了政变的剧烈程度,伊藤博文的访问及光绪帝欲开懋勤殿以重用康

有为等人是政变的导火索。

二、作者考察了戊戌年闰三月张之洞奉调北京及其主持朝政的可能性,并对沙市事件的

发生与张之洞入京的中止、戊戌变法的 后关键时刻多位官员要求调张之洞主持朝政的呼声

进行了描述与探讨。由此观察历史进程的另一种可能性。

三、作者通过戊戌变法期间司员士民的上书,以了解变法期间中下层官员和部分民众的

政治态度:激进、缓进与守旧,议会的概念及设置,西学与中学;并由此了解中下层官员的

改革方案:财政及税收,铸币,农业改革,北京的街道河流整治等具体的改革方案。通过以

上详细的考察,作者认为,当时清朝中下层官员及部分民众对西方政治、经济制度了解甚少,

也无成熟的改革方案,戊戌变法的中下层基础并不广大;若无慈禧太后的政变,改革似也可

能不会走得太远。

四、戊戌变法的诱发因素是德、俄、英、法等国强租的胶州湾等租借地,戊戌变法决策

者是光绪帝。光绪帝虽然没有明确表达过其政治观念,但从他对清朝觐见礼仪的改革、为德

皇制作勋章、购置世界地图、新拟致日本国书及赴韩使节的派出等具体事情上,可以看出他

的对外观念仍是刚刚从传统迈向近代,处在两边的交界处。然从这一观察中又可思考戊戌变

法的前景。

五、戊戌变法期间的改革派及光绪帝都主张联日,作者由此考察了日本政府对于戊戌变

法的观察与反应:自李鸿章签订《中俄密约》后,日本政府有意削弱中俄同盟关系,开展对

华外交攻势,收效明显;他们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戊戌变法的过程,也看出其过激、过快的失

误;戊戌政变后,大隈重信政府采取了积极干预政策,援救改革派人士,劝告清朝实行温和

主义;第二次山县有朋内阁成立后,青木外相实行“务实”政策,对康有为等人不再感兴趣,

有意与清朝中的实力人物建立多方面的关系。

本书的主要特点是史料结实,作者利用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

所档案馆、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日本外交史料馆的档案,大多为初次使用。 本书的基本方法是考证。作者着眼于“史实重建”,强调考证在史学中的意义,以在能

够在确立无误的史实之上,推导逻辑与思辩的运动,以能得出稳妥的结论。

《中苏关系史纲》 新华出版社 2007 年版

沈志华主编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世界历史一等奖

本书始终抓住“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党际关系与国际关系的纠葛”这条主线,贯穿起

1917-1991 年的中苏关系,揭示出中苏两党及两国关系从发生到正式确立再到分裂 终又恢

25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大夏人文 200904 复正常化的历史。全书分为四卷展开概要论述:第一卷,难以确定的对手(1917-1949),主

要讲述在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因素的双重推动下,中苏政府之间和党际之间的双轨制关系;

第二卷,同志加兄弟(1949-1959),主要讲述中苏两国及两国共产党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分歧;

第三卷,从分裂到对抗(1960-1978),讲述意识形态和国家发展目标一致的两国、两党走向

分裂的过程;第四卷,走向正常化之路(1979-1991),讲述中苏两国逐渐淡化意识形态,

终恢复国家关系正常化。本书揭示了中苏关系演进路径的内在逻辑,即利用意识形态的一致

性,掩盖国家利益的相异性,以中苏两党关系左右甚至代替中苏两国关系,这正是中苏同盟

终破裂的根本原因。

本书的创新之处有两点。

一为新材料:本书利用了自苏联解体以来可以获得的几乎所有相关的苏联解密档案及美

国国家安全档案馆、包括台北国使馆、中国国民党党史馆在内的中国各地方档案馆档案和相

关文献乃至对历史事件亲历者的访谈等一手档案文献。作者力求每一个结论均有充分的档案

资料作为依据,希望通过原始档案来复原历史的本来面貌。

二为新视角、新观点:作者均利用档案开展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多年,以多年学术积淀

为基础,力求能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对 70 多年的中苏关系进行梳理和概括。正是发现了共产

党党际关系及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与其他类型国家间关系,作者力图揭示中苏两党、两国关

系的实质,并以此为主线来对 1917-1991 年间的中苏关系展开概括性论述。

本书主要采用了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 重材料的搜集和考证辨析,本

书在资料搜集方面,力图尽可能穷尽可得一手资料,做到资料不仅来自多边,而且内容丰富,

从而尽可能准确地阐明主题。比较研究法则隐于本书的写作视角当中,这种学术关照和旨趣

来源于作者的问题意识:西方同盟关系尽管矛盾重重却得以续存,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为何

有不同?

《中苏关系史纲》自 2007 年出版以来,已 3 次印刷,在学术界与社会上均引起了较大

反响。原中国驻苏大使李凤林、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章百家教授、北京大学牛军教授、美国

康奈尔大学陈兼教授等均对本书做出了较高的评价和期许。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进行的局部

统计,CSSCI 来源刊物论文引用本书次数总计为 54 次。考虑到本书出版时间有限及相关领

域研究成果的产出周期,此引用率已达到较高水平。《中苏关系史纲》被《新京报》评为 2007

年度历史传记书。《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网、人民网、中国军网、

中华硕博网等均对本书进行了专版介绍和推介。目前,本书的部分内容(第二、三卷)正在

译成英文。

26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大夏人文 200904

学术交流动态

“俄罗斯与中亚问题研究方法论”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为进一步提高中国的俄罗斯与中亚问题研究水平,推进国际关系学科建设,争取平等参

与国际对话,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与上海《俄罗

斯研究》杂志社于 2009 年 9 月 29-30 日举行了以“俄罗斯与中亚问题研究方法论”为主题

的研讨会。

来自黑龙江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大、中国人大、浙江大学、河北

师大、苏州科技学院、华中师大、新疆师大、四川外语学院、辽宁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

学、上海社科院、华东师大等全国 20 余所高校、研究院的 40 余名俄罗斯与中亚问题研究的

青年骨干教师和部分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研修班。欧洲改革中心波波·罗教授、俄罗斯高

等经济学校、俄罗斯对外经济关系研究国家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莫济阿斯、新疆社会科学院中

亚研究所所长潘志平教授、华东师大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教授、副主任杨成副教授、

《俄罗斯研究》副主编陈大维编辑分别为学员进行相关方面的授课。学员也就相关的研究方

法、自己研究中的疑难、体会等与授课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第三届欧亚论坛”在我校举行

27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大夏人文 200904

由俄罗斯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三届欧亚论坛”于 9 月 28-29 日在我校顺利举行。本届论

坛的主题为“形成中的中亚权利均衡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现任上合秘书长努尔加利耶

夫、世桥基金会执行长广树诚教授等分别做主题演讲。

论坛围绕“大国关系重组与形成中的中亚权力均衡”、“上海合作组织与全球背景下的

中亚安全”、“中亚的资源管理与上合的作用”、“中亚的一体化与区域化与上海合作组

织”、“全球金融危机及其对上合发展的影响”、“上合的地区/全球角色以及欧亚的未来”

等六大主题进行专题研讨。

华师大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教授在会上做了

“多重三边关系影响下的中亚地区”的精彩演讲。冯绍雷教授指出:在当前中亚地区出现新

型三边关系,应深入加强对涉及的复杂历史记忆、体制因素、战略意义、以及综合文化等因

素研究,同时,在尊重对象国基本安全利益的基础上,三边关系应尽可能推进合作。

欧洲改革中心俄罗斯与中国项目主任波波罗教授认为中亚存在三种可能的场景:成为合

作增强的地区;地区方面竞争更加严重甚至会有对抗;俄中美三国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

其中第三种场景是 可能发生的,中俄在中亚的互动将会更为谨慎。

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邢广程教授就中亚各国的利益取向、中亚国家利益取

向和上海合作组织的关系做了全方位的深度分析与解读。就俄罗斯与中亚国家进程一体化问

28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大夏人文 200904

题,邢教授认为中亚国家去俄罗斯化进程远远高于比中亚国家的一体化进程,而中俄两国的

新型国家关系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

来自英国伦敦战略研究所、欧洲改革中心、俄罗斯高等经济学校、日内瓦安全研究中心

等国外权威机构,以及中国国内各大院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等 70 余人参与了此次多元

化多角度多范式的研讨,本届欧亚论坛由华师大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俄罗斯研

究中心主任冯绍雷教授主持。

“为了孩子”国际论坛举行

由上海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上海市妇女联合会、上海社会科学院、新民晚报社和我

校联合主办的第七届上海“为了孩子”国际论坛,于 9 月 23 日至 25 日在华亭宾馆举行。

上海市副市长、市妇儿工委主任赵雯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上海社科院院长王荣华,上海

市妇联主席、市妇儿工委副主任张丽丽,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部长邓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驻华办事处副代表麦洛克等出席了开幕式。副校长陈群代表我校在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

的致辞。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周永迪教授主持了大会学术交流,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

桑标、崔丽娟、邓赐平,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的方俊明、杨广学、曾凡林、刘春玲,哲学系

的赵修义,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张麒等分别在会上报告了有关研究成果。

来自美、英、法、德、澳和港澳台等近 20 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 12 个省市的近 300 名中

外专家,围绕“儿童健康与社会责任”的主题,就儿童健康与社会环境、儿童健康福利与卫

生保障、儿童心理健康的保护与促进、弱势儿童的健康与发展等议题,深入探讨了现代社会

中儿童身心健康和政府、教育、卫生及企业等各部门所应承担的责任。

29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大夏人文 200904

“鲁迅晚期杂文与上海现代性”暑期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鲁迅晚期杂文与上海现代性”暑期读书班于 8 月 13 日至 15 日在中山北路校区举办。

该班由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纽约大学东亚系、中国中心、华东师范大学中文

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ECNU-NYU Summer Research Institute

联合举办。这是两校继 2008 年在北京大学举办的鲁迅杂文研究读书班之后,又一次成功合

作。

读书班为期三天,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纽约大学、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 20 多位

老师和同学共同围绕鲁迅晚期写作的《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展开深入阅读,

探讨了鲁迅杂文写作与文学的关系,杂文之杂与上海现代性的联系,以及晚期鲁迅思想与文

学、立场与写作之间的复杂关联和互动。期间,回顾了鲁迅杂文研究历史与现状,梳理了上

海研究的成果与限度,并对鲁迅晚期杂文写作中的“大众”、“革命”、“雅俗”等重要问

题进行了集中讨论和论辩。

后一天的圆桌会议中,张旭东教授简要概括了三天来的读书情况,并介绍了自己鲁迅

杂文研究的思考与方法。来自纽约大学的廖世奇,加州大学的胡志德,华东师范大学的许纪

霖、陈子善、罗岗、倪文尖、毛尖、朱康、黄平,上海大学的蔡翔,同济大学的王鸿生、郭

春林等老师,以及作家孙甘露等参加了讨论,就鲁迅与上海、鲁迅思想与日本资源、杂文写

作和八十年代文学、革命与文学等关系展开了对话和论述。

30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大夏人文 200904

“跨国公司、创新与区域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为了推动国内外学术界对跨国公司、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探讨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技术研发、创新合作和知识转移的过程与机理,“跨国公司、创新与区域

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2009 年 8 月 12 至 13 日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期间,8 月 12

日参会代表赴上海高新区参观考察,8 月 13 日进行学术研讨。

此次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曾刚教授主持,来自国内外十多所高

校、科研单位的二十余名专家学者以及部分研究生参与了本次会议。曾刚教授首先对各位与

会代表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随后与会代表围绕四个会议主题——“外国直接投资与跨国

公司”、“知识转移与创新、研发合作”、“高新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挑

战与发展前景”分别作了发言,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此次国际研讨会加强了国内外学者之

间的合作和联系,同时对国内外学术界在跨国公司、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理论与实践

研究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

本次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 211 工程三期建设基金与德国洪堡基金会联合资助。

“数字化时代汉字的传播与应用研究”国际研讨会举行

31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大夏人文 200904

2009 年 8 月 1 日,“数字化时代汉字的传播与应用研究”国际研讨会在韩国釜山庆星大

学顺利召开。此次会议是由于韩国庆星大学韩国汉字研究所、中国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

究与应用中心及大韩中国学会联合举办,得到了韩国研究财团和庆星大学的大力支持。

此次会议共提交学术论文近三十篇,主要围绕中国传统汉字研究、韩国汉字研究、汉字

数字化研究、汉字的传播与应用等议题展开。

与会代表共有 50 多位,包括来自韩国釜山大学、庆星大学、东义大学、韩国外国语大

学、演变大学、安阳大学、京东大学的多名专家学者,来自中国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

学、上海大学、郑州大学、青岛大学、西南交大、曲靖师范学院等数位专家,以及来自中国

香港、德国、法国的多位学者专家。

庆星大学韩国汉字研究所所长河永三教授主持开幕典礼,大韩中国学会会长金泰宽教授

和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主任臧克和教授分别致开幕辞,庆星大学校长金大成教授和波恩

大学汉学家顾彬教授分别做了大会祝辞。

经过两天的热烈讨论,会议于 8 月 2 日下午顺利闭幕,华东师范大学社科处许红珍处长

致闭幕辞。

“全球化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

32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大夏人文 200904

2009 年 7 月 23-24 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美国大

河谷州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历史与哲学系、全球学术出版社等五家单位共

同发起、由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和华师大哲学系承办的“全球化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挑战”国际

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与会学者 20 余人。哲学所副所长何锡蓉研究员主持了开幕式,院

党委副书记、哲学所所长童世骏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潘德荣教授、美国纽约州

立大学全球学术出版社社长 Parviz Morewedge 博士、美国大河谷州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倪培民教授等在开幕式上分别致辞。

大会共进行了两天,中外学者围绕“全球化的经济与经济理论的全球化”、“普遍主义

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哲学与历史”、“全球化中的文化遭遇与转化”等主题进行了

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本次研讨会还组织了一次学生专场。来自美国大河谷州立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华东师

范大学以及我院哲学所的十几名学生,他们各自发表了对全球化的理解,并从自己的切身感

受交流了对东西方高等教育的看法与观点,在场学者参与讨论并对学生的发言给予了点评和

指导。

“华夏传统信仰与民族复兴”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7 月 17 日至 18 日,“华夏传统信仰与民族复兴”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闵行校区召开,副

校长陈群、哲学系主任潘德荣、台湾中华宗教哲学研究社理事长巨克毅等出席了开幕式。

33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大夏人文 200904

本次研讨会由我校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哲学系与台湾宗教哲学研究社联合主办,海峡两

岸宗教学、哲学界学共计 45 名学者与会,收到论文 29 篇,内容涉及中国传统信仰、大陆和

台湾的新兴信仰等信仰形式及其价值。会议通过大会主题发言、专场小组讨论、学术报告等

形式,充分挖掘会议主旨,突出强调传统信仰为新世纪华夏民族复兴所提供的精神支柱作用

与海峡两岸同胞在提升民族影响力上的共同责任。

“两岸青年学者看未来的两岸关系”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两岸青年学者看未来的两岸关系”研讨会于 7 月 6 日在我校中山北路校区举行,我校

副校长陈群、台湾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所长张五岳等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由国际关系与地

区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军主持。

本次研讨会以“两岸青年学者看未来的两岸关系”为主题,针对未来两岸政治经济关系

的发展、两岸青年文化归属的不同特点展开深入的探讨,进一步加强我校与台湾淡江大学之

间的交流和联系。

34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大夏人文 200904

陈群在讲话中表示,我校与台湾淡江大学在学生、青年教师交流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合作,

本次研讨会的召开将进一步加强了我校与台湾淡江大学之间的交流,同时也为两校的更广泛

合作提供了新的空间。

张五岳简单介绍了淡江大学的基本情况,并感谢华东师大提供了一次良好的交流机会,

他希望更多的台湾学生能够到大陆来考察、感受和体会,也期待通过学术交流的形式建构一

个两岸广泛交流的平台。

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冯绍雷教授、中文系陈子善教授等也参加了此次研讨

会。

2009 年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教育学)在我校举行

7 月 6 日上午,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教育学)开幕式在我校中山北路校区大学生活动

中心报告厅举行。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我校副校长陈

群、我校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志斌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我校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丁钢教

授主持。

教育部向本次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发来贺信,表示举办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对于加强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研究生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拓宽研究生的科研思路和学术视野、提

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华东师范大学所承办的全国研究生暑期学

校(教育学)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希望能够再接再厉。

2009 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教育学)是我校继 2005、2008 年成功举办后,第三次承办

此项活动。自招生简章发布后,共有 80 多所院校的 500 余名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报名参加,

经过各校推荐和选拔,本届暑期学校共录取 79 名正式学员,学员总数 200 余名。

35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大夏人文 200904

本届暑期学校的课程设置进一步发挥了我校教育学学科的综合优势,同时聘请了吴家

玮、徐福荫、郑燕祥、史静寰、陈洪捷、张斌贤、李子建、Lynn Paine、Jürgen Henze、丁

钢、崔允漷、杨小微、石伟平、张华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

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及德国柏林洪堡

大学的 14 位知名专家学者担任主讲教师,他们将在为期两周的时间里为全国各地的学员们

带来精彩讲演。

“第三届现代城市文化史”国际研讨会举行 2009 年 7 月 4 日到 5日,“第三届现代城市文化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该

系列会议由我校发起,第一届 2005 年在我校举办,第二届会议在四川大学举办。此次第三

届会议则由我校与华中师范大学、江汉大学联合主办,由我校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上海史研

究中心和华中师大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心联合承办。

在开幕式上,我校党委书记张济顺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马敏教授、前校长章开沅教

授、中山大学滨下武志教授、江汉大学副校长涂文学教授分别致词,随后由美国著名的中国

研究权威学者、康奈尔大学历史系的高家龙(Sherman Cochran)教授做名为“边缘上的全

球化:一位历史学家视野中的中国消费文化”主题学术报告。

本次会议为期两天,来自美国、日本、全国各地包括港台的 40 余名与会代表通过主题

发言、分组讨论、会后交流等形式,围绕城乡关系、城市精神、城市空间、报刊传媒、日常

生活、大众娱乐、博览会、政商关系、市政建设等主题,探讨了彼此新近的研究成果和学术

36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大夏人文 200904

思想。与会专家代表畅所欲言、热烈研讨。我校的张济顺、许纪霖、王笛、姜进教授和阮清

华、瞿骏博士,分别递交了论文,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兴趣。

在 后一天的圆桌会议上,我校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许纪霖教授作为引言人

发言,就城市文化史研究的材料、方法、理论等问题同与会学者作出了深入、细致和反思性

的总结与讨论。

“上发中心-华师大论坛”第二次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和我校共同主办、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承办的“上发中

心——华师大论坛:长三角及长江流域发展专题”2009 年第二次研讨会 7 月 4 日在我校成

功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上海与苏浙边界地区联动发展模式创新研究专题。

太湖流域管理局规划管理处处长翟淑华、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公路处副总工程师王

唯凤、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总工程师俞斯佳等专家分别从太湖水资源综合开发利

用、上海市省界连接道路专题研究、上海城镇体系的合理规划、上海与苏浙边界地区联动发

展等角度作了精彩发言,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研究室主任夏荣耀、上海市发展与

改革委员会区县经济处副处长张浩、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教授沈玉芳、上海社

会科学院城市化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等与会专家围绕论坛主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我校社科处处长许红珍以及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相关领导出席了会议。

37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大夏人文 200904

“跨学科主题沙龙”(第三场)

跨学科主题沙龙的设立,旨在贯彻我校“一个中心、两个推进、三大战略”的指

导思想,组织我校各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学术骨干,围绕基地重大项目,聚焦重

点难点问题,进行跨学科交流与碰撞,拓展研究视野,深化研究方案,提升研究

质量,促进高水平标志性成果的产生。并以“跨学科主题沙龙”为抓手,努力构

建跨学科平台,奋力推进我校跨学科建设步伐。

2009 年 6 月 11 日下午,2009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跨学科主题沙龙”

——“新中国选派留苏学生的进程、意义及经验教训”在理科大楼 204 室进行。

俄罗斯研究中心冯绍雷、周尚文、刘军、杨成,城市中心宁越敏、孙斌栋,课程所张华、

赵中建,基教所黄书光、黄忠敬,思想所陈贇、贡华南,文字中心詹鄞鑫,社科处许红珍等

人参加了本次沙龙。

周尚文教授首先对自己承担的基地重大项目——“新中国选派留苏学生的进程、意义及

经验教训”进行了总体介绍。新中国选派留苏学生从 1951 年起,到 1965 年止,大约有近

20000 人被派遣留苏。这些学生回国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改

革开放之后,他们才迎来了发挥才智的机会,成为许多单位政治和业务上的骨干。留苏学生

中共出了 210 名两院院士,为新中国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当年留苏的这批同志,现在

均在 70 岁以上,绝大多数已经退休,本项目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说带有“抢救”的性质。

梳理分析这批青年的成长道路,可以留下一部珍贵的历史资料,对留学生工作和人才培养也

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周尚文教授指出,该项目的特点是需要作大量的档案整理、调查和访谈,同时涉及教育

史、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以及国际关系等多学科。项目组得到了宝贵的机会,获得了大

量的一手档案资料,并且有许多是首次被发掘利用。此外,利用各种会议的机会和线索,发

出了近 1000 份问卷。访谈主要是在北京和上海等地展开,在访谈中,还获得了一些十分珍

贵的资料,如当时国家对留苏学生的资助清单等。本课题已经产生了一系列中期成果,在中

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上,连续发表了 5 篇文章。课题组预计在暑假期间形成初稿,2009 年

年内结题。

38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大夏人文 200904

与会专家对周尚文教授的报告进行了多学科的积极回应。大家十分认同周尚文教授的选

题,高度评价课题的工作扎实、工作量大、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基于史料的研究成果,对于

学科的建设和积累也很重要。同时,与会专家围绕着写作方法、内容、创新等各方面提出了

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主。

关于研究方法,有专家指出,可以从个人生活史的角度切入,分析留苏运动对留苏学生

本人,以及其他人的影响。有专家指出,也可以从教育的角度切入,分析这些人回国之后对

国内教育的影响;也有专家认为,这批回国人员,不仅在教育上,几乎在各个行业,都产生

了很大的影响,所以不能局限于教育的视角;还有专家认为,可以从知识分子的历史记忆角

度,如他们 初的印象、变化、以及现在的观点等,从国际关系和社会科学的角度切入进行

分析,每一个部分都可以用新的形式展开。

关于研究内容,有专家指出,可以借鉴比较美国富布赖特奖学计划(该计划从 50 年代

持续至今),当年中国选派留苏学生的做法为何不能持续?对于今天的留学政策,有何启示?

有专家从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角度,指出中国 50-60 年代的知识分子受俄罗斯的影响很大,

那么这批留苏学生回国后对中国本土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的影响如何?

关于本课题的理论创新,专家们认为课题研究不是简单的史料整理,正如周尚文教授所

认同的,要具有学术的高度,和理论上的提升。如这次留学生潮有哪些特点?(应急性、非

常规、国家行为、革命激情等);这次留学潮与此前和此后的留学潮有哪些不同?(国内培

训是本次留学的一大特点);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如何?

周尚文教授对各位老师的意见做了回应。周老师认为对史料还需要进行升华,不能停留

在素材上,需要更加具体的分析,包括个人的成长史,特别是回国之后的不同人生道路和命

运。

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教授进行了总结性的发言,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

周尚文教授的报告无论是在方法上,还是在高度上,都很精彩。各位跨学科的专家学者们的

发言,不仅对该项目的研究,也对俄中心的俄国研究有很大的启发。50 年代,是中国现代

化史中非常特殊的阶段,而这一个阶段又是与留苏学生密切相关的,他们发挥了巨大的功能。

这一点是不能忽略的。

许红珍处长肯定了跨学科专家为项目研究视野的开拓、研究方案的完善上,作出的独特

贡献,并寄希望于项目组进一步深入研究,吸收跨学科专家学者们的有益意见,再次提升研

究质量,力争形成标志性研究成果。

39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大夏人文 200904

项目沙龙

项目沙龙的设立,旨在使承担省部级课题的教师、科研人员,

以开放的形式,研讨课题内容,交流学术思想,推动学术创

新,带动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促进教学和科研的融合,提升

项目研究质量,增强我校科研竞争力。

1. 纽约市犯罪问题的历史考察:1980-2004/历史学系林广主持/2009 年 9 月 30 日

2. 变迁社会中的社会适应:外国人在中国的社会文化适应研究/心理学院严文华主持/2009

年 9 月 29 日

3. 明清以来松江地区稀见文献整理/古籍所严文儒主持/2009 年 9 月 25 日

4. 西方宗教社会学研究取向的现代转向/社会学系姚南强主持/2009 年 9 月 24 日

5. 儿童科学探究的实践与研究——来自浦东新区科技教育中心的调查研究/教科院张华主

持/2009 年 9 月 24 日

6.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起源/中文系杨扬主持/2009 年 9 月 22 日

7. 金融危机对高校师生思想的影响研究/商学院熊琼主持/2009 年 9 月 22 日

8. 进城民工文化人格研究/城市研究中心张乐天主持/2009 年 9 月 19 日

9. 汉语语言能力与评估/宣传部蒋冰冰主持/2009 年 9 月 19 日

10. 进城民工文化人格的转变与重建:文化人类学的参与研究/社会学系徐连明主持/2009

年 9 月 19 日

11. 冷战思维与美国文学和文化/外语学院金衡山主持/2009 年 9 月 17 日

12. 中国史前艺术的审美特征/中文系朱志荣主持/2009 年 9 月 15 日

13. 大城市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的社会融合研究——以上海市为例/体健学院高向东主持

/2009 年 9 月 15 日

14. 基地跨学科主题沙龙:从精英转向大众的当代中国普通高中教育研究/教科院霍益萍主

持/2009 年 9 月 11 日

15. 机器翻译与中学英语教学/外语学院余佳主持/2009 年 9 月 9日

16. 当代小说中的底层形象研究/中文系刘旭主持/2009 年 8 月 29 日

17. 素质教育区域推广/教科院杨小微主持/2009 年 8 月 18 日

18. 冷战思维与美国文学和文化/外语学院金衡山主持/2009 年 8 月 17 日

19. 现代“文学”在中国的确立/中文系罗岗主持/2009 年 8 月 11 日

20. 价值道义论:在理由与行动之间/哲学系颜青山主持/2009 年 8 月 10 日

21. 我国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和评估机制研究——以教育政策为例/公管学院张远增主持

40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大夏人文 200904

/2009 年 8 月 9 日

22. 宝山科技馆设计研讨/设计学院魏劭农主持/2009 年 8 月 7 日

23. 晚清民初印刷技术转型与文学变革/传播学院雷启立主持/2009 年 8 月 5 日

24. 建立与服务经济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社会学系文军主持/2009 年 8

月 1 日

25. 我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研究/公管学院曹艳春主持/2009 年 7 月 28 日

26. 民办本科院校举办主体研究/公管学院刘莉莉主持/2009 年 7 月 21 日

27. 基于弹性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和谐社会心态研究/心理学院席居哲主持/2009 年 7 月 20

28. 积极情绪对认知灵活性的影响/心理学院王艳梅主持/2009 年 7 月 20 日

29. 大学生的自我增强:测量、有关因素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学院王彦主持/2009 年 7

月 20 日

30. 研究生暑期学校学术交流论坛/教科院王建军主持/2009 年 7 月 16 日

31. 利用世博契机发展上海旅游产业对策研究/商学院冯学钢主持/2009 年 7 月 16 日

32. 宋代经学与古文/古籍所方笑一主持/2009 年 7 月 15 日

33. 上海与国际会展中心城市比较研究/商学院胡平主持/2009 年 7 月 13 日

34. 印刷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传播学院雷启立主持/2009 年 7 月 11 日

35. 长三角深化城市经济协调会机制创新研究/资环学院徐长乐主持/2009 年 7 月 10 日

36.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研究/资环学院汪宇明主持/2009 年 7 月 9 日

37. 上海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财政保障机制研究/公管学院张万朋主持/2009 年 7 月 9 日

38. 城市外来人口居留意愿/资环学院黄晨熹主持/2009 年 7 月 8 日

39. 先秦两汉文献语料库研究/中文系潘玉坤主持/2009 年 7 月 7 日

40. 移民与城市语言发展研究/传播学院蒋冰冰主持/2009 年 7 月 7 日

41. 长三角区域贸易与金融发展合作/商学院李巍主持/2009 年 7 月 6 日

42. 国家助学体系完善对策的中日比较研究/高教所徐国兴主持/2009 年 7 月 3 日

43. 课程知识的意义性研究/教科院李召存主持/2009 年 7 月 1 日

44. 归懋仪集整理与研究/中文系赵厚均主持/2009 年 7 月 1 日

45. “全媒体时代”与媒介融合/传播学院严三九主持/2009 年 7 月 1 日

41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大夏人文 200904

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编者按: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成立两年以来,通过整合

人文学科优势资源,汇聚高层次学术人才,促动学科交叉、互动,在

推进学校人文学科整体建设、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等方面进行了卓有

成效的探索,本期介绍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成立以来的主要成就和经

验,望能引发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建设和发展之思考,共同推动我国人

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42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大夏人文 200904

在探索中发展

——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建设回眸

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成立两年来,在人的发展、学术的积累、资源的整合

共享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以人为学术之本。思勉高研院人才机制的改革,目的在于回归学者学术研

究的原生态,即:在扎实的学科积淀的基础上,在跨学科的学术环境中,潜心学

问,铸就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为此,思勉建构了一套多层次的人才养成的基本框

架:一是从国内外知名学者中聘任、引进资深学者,目前已聘任引进王家范、杨

国强、茅海建、王斑、王笛教授;二是从国内外青年学者中引进有学术志向、有

学术规划、有学术潜质的优秀人才,让他们在厚重学术积累阶段得到所需要的环

境、条件,为学术生涯打好基础,两年来已引进葛四友、崇明、刘文谨、姜丹丹

4 人;三是设置学术休假岗位,为校内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教师提供研究时间,

人文学科的杨扬、张根华、戴超武、朱自荣、张缨先后享受这一待遇;四是创造

跨学科人文环境,培养学术后备人才。思勉高研院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为研究生

开课,已经和即将授课的教授有首都师大教授陈嘉映、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成中

43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大夏人文 200904

英、美国得克萨斯 A&M 大学教授王笛、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王斑、美国加州大学

圣地亚哥分校教授毕克伟,这些学者分别以教育部长江讲座教授、华东师大紫江

讲座教授、思勉高研院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受聘,他们的治学方法、研究视野、

学术成果深刻影响和训练了青年学子。人文学科需要的是一个让人潜心研究的环

境,人文研究机构重视个人、尊重学术。思勉高研院建立的这一套人才体制,不

在于体制、机制上的标新,而是为回归学术,为吸引人才,积聚人才,为痴迷于

学术、有学术兴趣与理想的人才营造良好的环境,促成更多厚重、创新成果的涌

现。

构造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思勉高研院成立以来,通过积极构建国际学术交流

平台、举办高水平学术讲演、开展多层次学术沙龙等形式,着力营造学术环境。

两年来,思勉高研院积极推进国际化,建立和拓展与海内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

如美国哈佛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法国人文高师、韩国成均馆大

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海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关系。2008 年 9 月,

与韩国成均馆大学儒教文化研究所签订《国际学术交流协议书》,双方拟在构筑

儒学研究与学术交流平台、实现学者互访、共同举办学术会议等方面协力合作。

2009 年 3 月,日本神户大学代表团专程来访,双方在互派研究生和教师、联合

举办学术会议等方面,初步达成合作共识。2009 年 5 月,哈佛·燕京学社新任

社长裴宜理访问高研院,双方就跨文化研究交流、研究生出国访问、珍稀资料搜

集利用等合作领域进行了探讨,并就若干具体达成合作意向。思勉高研院在推进

国际化进程方面,既注重不同形式、不同层面的国际学术交流对话,也强化研究

意识,提倡基于研究的交流,强调以交流促进研究,使学术交流服务于学科建设

与科学研究,避免将学术活动本身作为外在目的、避免学术交流与学术研究的脱

44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大夏人文 200904

节,致力于形成既有国际视野,又真正属于自己的学术成果,通过这些成果,真

正提升国际知名度、影响力。除了持续开展常规形式的国际交流,高研院开拓自

身的创新机制,以“华东师范大学-康乃尔大学比较人文研究中心”为载体,探

索国际交流的“双边”模式。

打造学术品牌。思勉人文讲座是思勉着力打造的学术品牌,高研院成立两

年来,已成功举办 38 讲,Thomas W. Laqueur(托马斯·拉奎尔)、陈鸿森、Joel

Thoraval(杜瑞乐)、Nancy Fraser(南茜·弗雷泽)、Stephen Owen(宇文所安)、

张朋园、Michael Slote(迈克尔·斯洛特)、陈来、Timothy Williamson(提摩西·威

廉姆森)等海内外知名学者莅临演讲,每次讲座济济一堂,交流互动十分热烈,

使人文学科广大师生受益匪浅。

创设自由活泼的学术交流氛围。午餐沙龙是思勉在校内创设的一种活泼、

自由的学术交流与对话形式,鼓励、推进学科间交叉、互动,至今已举办 9 场次,

资深教授王家范;青年学者罗岗、刘擎、杨扬、朱自荣、李孝迁;青年研究员葛

四友、崇明、刘文谨先后担任主讲,并聘请点评人评点,营造了浓郁但宽松的人

文氛围。

加强基础性高水平图书馆建设。思勉人文图书馆随高研院应运而生。在文

史哲三系、古籍所、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的大力

支持努力下,按照图书分类及学校图书馆馆藏地信息提供的要求,思勉人文图书

馆将三系三所的图书资料全部整理完毕,上架开放阅览和借阅。与此同时,又将

45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大夏人文 200904

“985”项目建设的“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海外学研究中心”、“中国

经典研究中心”、“江南学研究中心”的图书整理编目上架,实现借阅服务。整合

而成的思勉人文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丰富,涵盖人文、哲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

尤以文字、文学、历史、哲学等重点学科领域的文献见长。思勉人文图书馆集中

资源进行建设,有效避免了原图书、期刊、报纸采购订阅的高重复率,并将建设

目标定位于:加强基础型、资料型、成套型精品图书资料的建设,服务跨学科研

究及人才的培养,实现资源共享。为此,高研院成立了图书管理委员会,在制度、

程序上保证这一目标的实施。

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创立者亨利八世,有意建立一所 伟大的学院,他

的抱负是用了近 500 年的时间完全实现的,因为在这历史长河中,三一学院产生

了 30 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任何一个世界品牌应该是这样产生的。

淡定、坚持是人文学者的品质,包容、积聚是人文研究机构的担当。思勉

高研院在探索、在努力、在发展。

46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大夏人文 200904

大夏讲坛回眸

大夏讲坛第七十讲:路易斯·威尔金森教授谈“美国学

校中读写教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大夏讲坛第七十一讲:田晓菲教授谈“‘隐约一坡青果讲

方言’:对中国现代诗史的反思”

大夏讲坛第七十二 •讲:修伯特 德莱福斯教授谈“匿名

vs 承诺:对 Internet 的一个基尔凯戈尔式的批判”

大夏讲坛第七十三 •讲:威廉 柯比教授谈“二十一世纪的

中、美大学”

47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