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nm 技術節點大戰 台積電 vs三星 作者 汎銓科技( msscorps) nm v6.pdf1 10 nm...

7
1 10 nm 技術節點大戰-台積電 vs 三星 作者: 汎銓科技( MSSCORPS) 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大大改變了現代人們的生活方式,猶言在耳的那句廣告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依舊適用,人們對智慧型手機的要求一直是朝向更好、 更快、更省電,就像 2015 年所發生 iPhone 6 晶片門事件,每個蘋果的消費者拿 到手機時,都迫不及待想要知道自身手機是台積電(TSMC, 16 nm) 或是三星 (SUMSANG, 14 nm)的晶片。這場戰役兩家大廠互有消長,首先是三星的 14 nm 搶先了台積的 16 nm 半年投入量產,因兩家大廠 FinFET 的設計也確有雷同之處, 後續又衍生了競業禁止官司訴訟等故事,無論如何最終台積還是以些許性能優勢 擊敗三星,也使得他的 16 nm 製程於隔年獨拿了蘋果的 A10 處理器(iPhone 7)單。 2017 年南韓三星捲土重來,自主設計 10nm 製程工藝的 Exynos8895 (名稱源 於希臘單詞 Exypnos Prasinos ,分別意為智能和環保),搭載於自家旗艦機 Galaxy S8 上,宣稱與上一代 14 nm 工藝相比性能提高 27%、功耗下降 40%。而 另一方面台積電的 10 nm 產品 A11 Bionic 亮相於今年 iPhone 8 發表會上,蘋果 副總裁 Phil Schiller 對其晶片,做了短短一句評價:[The most powerful and smartest chip ever in a smartphone]。於此人們又有新的議題可以討論,兩家世界級半導體 廠究竟在新的 10 nm 世代孰強孰弱呢?眾多的分析平台都針對了兩家產品進行了 評比,例如圖 1 為知名跑分評測網站 Geekbench[1]針對兩家晶片進行的比較,我 們可以看到台積電的 A11 晶片效能分數,無論是單核 4216 分或多核 10101 分, 都優於三星 Exynos8895 的分數 1957 6433,後續亦有許多文章或平台使用數 據來說明兩個大廠產品的規格品項差異。本文從另外一個角度出發,以材料分析 的方式來一探 iPhone 8 Bionic (本文簡稱 i8)以及 Galaxy S8 Exynos8895 (文簡稱 S8),兩個晶片中 SRAM 區域及 FinEFT 工藝的差別,輔助以高解析度的 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影像分析技術,來呈現奈米級尺寸差異的影像,並以微 區的能量散佈光譜面分析結果(EDS mapping),來解釋兩家選用材料上的分別, 讓讀者得以連結形貌與成分兩者間的關聯,從而瞭解兩家大廠的 10 nm 製程。 (I) SRAM 大小及密度 我們在過去的文章中[2]曾經比較過有關英特爾 Intel 14 nm 14 nm+ 6T SRAM 之差異, 6T SRAM 單元面積越小,表示在同樣尺寸大小的元件可以植入 更多的記憶單元,圖 2 2017 年初 Intel 指出 14 nm 跨入 10 nm 時,同樣大 小的邏輯區域會增加 2 倍以上的記憶單元,故 6T SRAM 單元面積通常被視為衡 量製程優劣的重要因子。圖 3a 3b 分別指出了 iPhone 8 (i8)以及 Galaxy S8 (S8) 之晶片 SRAM 區域的 STEM 影像(top-view) ,我們可以發現 i8 製程中的鰭間距(Fin pitch)S8 的小,進而影響了 6T SRAM 的單元面積,i8 其面積為 0.040 um 2

Upload: others

Post on 29-Sep-2020

1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10 nm 技術節點大戰 台積電 vs三星 作者 汎銓科技( MSSCORPS) nm V6.pdf1 10 nm 技術節點大戰-台積電vs三星 作者: 汎銓科技( MSSCORPS) 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大大改變了現代人們的生活方式,猶言在耳的那句廣告

1

10 nm 技術節點大戰-台積電 vs 三星

作者: 汎銓科技( MSSCORPS)

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大大改變了現代人們的生活方式,猶言在耳的那句廣告

詞[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依舊適用,人們對智慧型手機的要求一直是朝向更好、

更快、更省電,就像 2015 年所發生 iPhone 6 晶片門事件,每個蘋果的消費者拿

到手機時,都迫不及待想要知道自身手機是台積電(TSMC, 16 nm)或是三星

(SUMSANG, 14 nm)的晶片。這場戰役兩家大廠互有消長,首先是三星的 14 nm

搶先了台積的16 nm半年投入量產,因兩家大廠FinFET的設計也確有雷同之處,

後續又衍生了競業禁止官司訴訟等故事,無論如何最終台積還是以些許性能優勢

擊敗三星,也使得他的 16 nm 製程於隔年獨拿了蘋果的 A10 處理器(iPhone 7)訂

單。

2017 年南韓三星捲土重來,自主設計 10nm 製程工藝的 Exynos8895 (名稱源

於希臘單詞 Exypnos 和 Prasinos,分別意為智能和環保),搭載於自家旗艦機

Galaxy S8 上,宣稱與上一代 14 nm 工藝相比性能提高 27%、功耗下降 40%。而

另一方面台積電的 10 nm 產品 A11 Bionic 亮相於今年 iPhone 8 發表會上,蘋果

副總裁 Phil Schiller 對其晶片,做了短短一句評價:[The most powerful and smartest

chip ever in a smartphone]。於此人們又有新的議題可以討論,兩家世界級半導體

廠究竟在新的 10 nm 世代孰強孰弱呢?眾多的分析平台都針對了兩家產品進行了

評比,例如圖 1 為知名跑分評測網站 Geekbench[1]針對兩家晶片進行的比較,我

們可以看到台積電的 A11 晶片效能分數,無論是單核 4216 分或多核 10101 分,

都優於三星 Exynos8895 的分數 1957 跟 6433,後續亦有許多文章或平台使用數

據來說明兩個大廠產品的規格品項差異。本文從另外一個角度出發,以材料分析

的方式來一探 iPhone 8 的 Bionic (本文簡稱 i8)以及 Galaxy S8 的 Exynos8895 (本

文簡稱 S8),兩個晶片中 SRAM 區域及 FinEFT 工藝的差別,輔助以高解析度的

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影像分析技術,來呈現奈米級尺寸差異的影像,並以微

區的能量散佈光譜面分析結果(EDS mapping),來解釋兩家選用材料上的分別,

讓讀者得以連結形貌與成分兩者間的關聯,從而瞭解兩家大廠的 10 nm 製程。

(I) SRAM 大小及密度

我們在過去的文章中[2]曾經比較過有關英特爾 Intel 14 nm 及 14 nm+ 的 6T

SRAM 之差異, 6T SRAM 單元面積越小,表示在同樣尺寸大小的元件可以植入

更多的記憶單元,圖 2 是 2017 年初 Intel 指出 14 nm 跨入 10 nm 時,同樣大

小的邏輯區域會增加 2 倍以上的記憶單元,故 6T SRAM 單元面積通常被視為衡

量製程優劣的重要因子。圖 3a、3b 分別指出了 iPhone 8 (i8)以及 Galaxy S8 (S8)

之晶片SRAM區域的STEM影像(top-view),我們可以發現 i8製程中的鰭間距(Fin

pitch)較 S8 的小,進而影響了 6T SRAM 的單元面積,i8 其面積為 0.040 um2遠

Page 2: 10 nm 技術節點大戰 台積電 vs三星 作者 汎銓科技( MSSCORPS) nm V6.pdf1 10 nm 技術節點大戰-台積電vs三星 作者: 汎銓科技( MSSCORPS) 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大大改變了現代人們的生活方式,猶言在耳的那句廣告

2

遠小於 S8 的 0.049 um2,然而圖 3c、3d 顯示兩者在製程上並無材料選擇上的差

異,所以相信 i8 整體效能勝出,跟其邏輯區域搭載單元數量有相對之關係(若

SRAM整體區域大小相同的狀況下,i8搭載的記憶單元數量將是 S8的 1.25倍)。

(II)FinFET 結構與特性

進一步我們來看兩者間 Fin 結構的差異,輔助 TEM 的影像以及 EDS 圖

像,我們可以解析其極細微的差異,圖 4a、4b 呈現的是 i8 以及 S8 中鰭狀矽基

板的形貌,包含了 N-Fins 以及 P-Fins。兩者的設計間存在著一些差異 :首先 i8

在 N-Fins 有二分之一的底部是相連的,這裡跟 S8 的每根鰭彼此都分離有很

大的不同;接著(表 1)統整了一些 N-Fins 的指標性的尺寸,在這裡我們可以發現

兩家的製程設計走向不一樣的路線,S8 致力於增加 Fin High(與閘極接觸的鰭高)

以及 Fin Width(寬度),因此 S8 在這兩個數字上都是略勝 i8 的,這個設計完全符

合 FinFET 增加通道面積的概念,但是雖然 i8 可能在通道面積的上略小於 S8,

但是其 Fin Pitch(兩鰭間距)卻比 S8 小了非常多,因此我們認為 i8 除了增加通道

面積外的同時,也兼顧縮小了單元面積大小,終致能大大增加 SRAM 單元數量。

另一方面在材料選擇上,從圖 4c 與 d 的 EDS mapping 可以清楚得知,兩

者 10 nm 製程的 FinFET 成分組成是大同小異,包含使用於 contact 的 W 以及為

調變 high-k/metal gate (HKMG)功函數( work-function)的 Hf、Ti、Ta、Al 等。另

外,我們也沒有觀察到與前一代 16/14 nm 製程不同的特別材料,相信目前此處

製程材料使用趨於穩定。至於這樣的製程可否沿用到下一個世代而仍能進

一步提高晶片效能,就值得繼續觀察。針對下個世代製程的研發,很多已

發表在研討會的文章提出各項建議:例如,發表在 2016 年 IEDM 的文章中

就提及,若在 P-Fins 上添加進 Ge 形成 SiGe-Fin,可以有效地提升電洞的

遷移率(hole mobility) [3, 4, 5],進而增進晶片效能。這項建議 Samsung、

GLOBALFOUNDRIES、IBM 皆有計畫在 7 nm 製程中使用 [5, 6]。不過因為添加

Ge 後所產生的缺陷,也是先進製程工程師需要克服的難題。至於哪家的製程技

術研發可以將此新製程在下個世代晶片中實現,在先進製程競賽中站穩領先腳步,

我們會持續為讀者們追蹤。

(III) SiGe 組成與應變

在目前的製程中磊晶所成長的 SiGe 結構,係利用 SiGe 與 Si 之間晶格常

數差異產生應變,從而提高載子的遷移率,這使得邏輯元件在相同尺寸下,性能

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為了讓讀者一窺 SiGe 全貌,我們準備一個極薄(依照圖

5 中閘極下緣 high-k 材料的邊界及其下方的鬼影判斷,我們製備的樣品寬度為一

個 Fin 左右,約 5~10 nm)的樣品來觀察 Fin 上方磊晶的 SiGe 結構。圖 5 即是 i8

以及 S8 平行 P-Fins 方向上,觀察到閘極與 SiGe 部位的 HAADF(高角度環形

暗場相)以及其 EDS mapping 圖像。我們可以推敲一些設計細節,i8 所使用

Page 3: 10 nm 技術節點大戰 台積電 vs三星 作者 汎銓科技( MSSCORPS) nm V6.pdf1 10 nm 技術節點大戰-台積電vs三星 作者: 汎銓科技( MSSCORPS) 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大大改變了現代人們的生活方式,猶言在耳的那句廣告

3

接觸 SiGe 的金屬(contact)W 為多段設計,但 S8 卻是一整塊的 W 材料;另一方

面在 SiGe 的大小面積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到 S8 的 SiGe 相對面積較小,可能其

在製程的過程中有較大的 SiGe 損失,這一點在 i8 中我們可以看到其 SiGe 整體

結構優於 S8 的表現;最後在 HAADF 影像及 EDS 成分分析上,我們都能觀察

到兩者的 SiGe皆呈現兩個不同濃度的成分分布,中心與外層的Ge濃度不相同,

而這個設計我們最早在 Intel 的 14 nm+就已經有觀察到,相信濃度變化的 SiGe

應可致更大的應變,使得載子的遷移率可以有效地提升。

(IV) 金屬內連結以及尺寸微縮

最後我們使用 SEM 觀察到整體 SRAM 金屬連線的狀況(圖 6),我們可以清

楚的看到 i8 在這個部分遠遠勝過 S8,粗估 M1 至 M11,i8 的尺寸就比 S8 將近

少了 300 nm,在這個金屬連線迅速降低的情況下,相對而言即是帶來寄生電容

及訊號延遲(RC-delay)的現象。RC-delay 的影響因子如下:

RC delay ≅ 𝜌ε𝐿2

𝑤2 (ρ=resistivity of interconnect wire, ε=permittivity of dielectric

material surrounding wire, L=length of metal interconnect, w=width or separation of

interconnects)

在導線距離 w 迅速減少的情況下,為了降低 RC-delay 的方法有二,第一為更換

更低電阻的導線材料,這一點在近日的舊金山舉行的 2017 年度 IEEE 國際電子

元件會議(International Electron Device Meeting,IEDM)上,Intel 透露了其 10 nm

的製程節點細節,他們將在最底部的兩互連層採用更換新材料為鈷(cobalt),這

個部分若將來有機會再為讀者揭露;第二即是使用更低介電常數的材料做為

low-k 層。本文在 i8 與 S8 的討論中,並沒有發現到金屬導線材料的更新,所

以我們推斷 i8 所使用的 low-k 材料可能也優於 S8,才能在尺寸優化 300 nm 的情

況下,依然抱持高超的效能。

總結一下 i8 與 S8 的 FinFET 比較,以筆者的角度觀察,S8 規規矩矩地走向

尺寸微縮,以及增加通道面積的方向,但是 i8 在這個框架概念下增加了更多的

巧思,來提升整體邏輯區的密度,同時也在製程中添進了一些極微小的差異來改

善效能。而材料分析就是幫助製程端以及讀者發現且了解這些極小的差異。

正所謂[見微知著],小小的一個 SRAM 區域就已經藏在許多設計上的小細節,而

且最後的勝負就是來自於這些每一個小細節的累積。因應 10 nm 以下的製程也

即將開打,製程端在微縮尺寸將會面臨更多的挑戰,此時製程的[驗證能力],如

何精準地提供在幾個奈米間的差距,這絕對是致勝的關鍵。在此材料分析,將帶

著強大的驗證武器,誓要成為製程端以及讀者的眼睛,並一起投入接下來的每

一個戰場。

[Reference]

[1]Geekbench, https://browser.geekbench.com/

[2]由材料分析觀點看英特爾 14 nm/14 nm+演進, EET TAIWAN, (2017)

Page 4: 10 nm 技術節點大戰 台積電 vs三星 作者 汎銓科技( MSSCORPS) nm V6.pdf1 10 nm 技術節點大戰-台積電vs三星 作者: 汎銓科技( MSSCORPS) 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大大改變了現代人們的生活方式,猶言在耳的那句廣告

4

[3]Dick James, “Setting the Stage for 7/5 nm”, IEDM (2016)

[4]Xie et al., “A 7nm FinFET Technology Featuring EUV Patterning and Dual

Strained High Mobility Channels”, IEDM (2016)

[5] Dechao Guo, “FINFET Technology Featuring High Mobility SiGe Channel for

10nm and Beyond”, IEEE (2016).

[6] Dechao Guo, “Material innovation key to 7nm and beyond”, IBM (2016)

圖 1. Geekbench 網站提供效能參考: i8 vs. S8

圖 2. Intel 指出 SRAM 密度以及線寬發展的關係

Page 5: 10 nm 技術節點大戰 台積電 vs三星 作者 汎銓科技( MSSCORPS) nm V6.pdf1 10 nm 技術節點大戰-台積電vs三星 作者: 汎銓科技( MSSCORPS) 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大大改變了現代人們的生活方式,猶言在耳的那句廣告

5

圖 3. (a)i8 SRAM 區域的 STEM 影像、(b)S8 SRAM 區域的 STEM 影像、(c)i8

SRAM 區域的 EDS mapping 圖、(d)S8 SRAM 區域的 EDS mapping 圖

Page 6: 10 nm 技術節點大戰 台積電 vs三星 作者 汎銓科技( MSSCORPS) nm V6.pdf1 10 nm 技術節點大戰-台積電vs三星 作者: 汎銓科技( MSSCORPS) 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大大改變了現代人們的生活方式,猶言在耳的那句廣告

6

圖 4. (a)i8 FinFET 結構的 TEM 影像、(b)S8 FinFET 結構的 TEM 影像、(c)i8

FinFET 結構的 EDS mapping 圖、(d)S8 FinFET 結構的 EDS mapping 圖

表 1. Fin height、width、pitch 的差異: i8 vs. S8

Page 7: 10 nm 技術節點大戰 台積電 vs三星 作者 汎銓科技( MSSCORPS) nm V6.pdf1 10 nm 技術節點大戰-台積電vs三星 作者: 汎銓科技( MSSCORPS) 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大大改變了現代人們的生活方式,猶言在耳的那句廣告

7

圖 5. (a)i8 與(b)S8 平行 Fin 方向閘極與 SiGe 結構,(c)i8 與(d)S8 SiGe 結構處的

EDS 元素分布 mapping

(圖 6) 10 nm 製程金屬內連結的 SEM 影像,(a) i8、(b)S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