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聲》第1期 (2015年1月)

16
聖法蘭西斯行動出版 2015 1 01 The Voices

Upload: st-francis-action

Post on 07-Apr-2016

23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5 download

DESCRIPTION

St.Francis Action Voices Issue No.1 2015-01

TRANSCRIPT

Page 1: 《法聲》第1期 (2015年1月)

聖法蘭西斯行動出版2 0 1 5 年 1 月

法聲

01The Voices

Page 2: 《法聲》第1期 (2015年1月)

S T. F R A N C I S A C T I O N ‧ V O I C E S

《法聲》《法聲》,顧其名,思其義,可有雙重指向。其一,是「食字」,法

聲暗合發聲,在眾聲喧嘩的年代,清晰堅定的道出對世情對信仰的見

解;其二,法聲也指這是聖法蘭西斯行動之聲,但有別於常有的偏

見,發聲,不是為了蓋過其他聲音,叫得響亮,是為著能引出共鳴或

廻響,而且這將不會是「一把聲音」,而是複合交錯的混聲,在多聲

道或諧協或別異的聲音之中,編成不一樣的樂章。

*封面圖片為一個Tau Cross,在教會傳統中,常以Tau Cross作為聖法

蘭西斯的象微

Page 3: 《法聲》第1期 (2015年1月)

緣起我們是一群來自香港聖公會的青年人,2014年4月因關注教

省秘書長管浩鳴牧師就「佔領中環」發表的意見,發起了

「尋求共融--香港聖公會青年關注牧者言論及香港現況

之聯署聲明及約章」,希望在教會締建更多平台推動教友

關注社會公義課題,以回應普世聖公宗所倡議的<五個使命

標記>(Five Marks of Mission)中的第四項「致力改變社會

不公義的結構,挑戰所有不同形式的暴力,達致和平與復

和」。

及後,許多出席2014年7月4日的「從聖公宗精神看公民抗

命」論壇的教友均表示,希望有更多場合與教會分享自己

對社會議題的看法。為延續這精神,我們一班聯署聲明及

約章發起人決定成立「聖法蘭西斯行動」,步武聖人法蘭

西斯(St. Francis of Assisi),尋求在香港的處境下落實第

四標記。

名稱釋義中世紀教會僵化,失去了福音的精神;教士腐敗,遺忘了

基督的教訓。聖法蘭西斯忠於上主的呼召,敢於實

踐與教會當時教導大相逕庭的福音精神,卻又選

擇與教會維持共融並沒有分裂教會。我們體會到

聖法蘭西斯所實踐的和平,不是穿著華服在離地的講壇上

高談闊論這個社會所發生的事。他曾不理危險親身馴服豺

狼,促使古比歐城的人民與豺狼立約 。他又在教會發動十

字軍東征期間,以殉道之心遠赴叙利亞向伊斯蘭教的領袖

傳福音,最後贏得伊斯蘭教的尊重 。此外,我們也注意到

聖人召命的起點,是與肉身父親的決裂,在主教面前赤身

露體高呼「我的天父」開始 。

聖法蘭西斯畢生在建制與靈恩間的張力中周旋,以福音精神革新教會,但同時尊重教會傳統,與聖公會同

時具備大公及改教的傳統相呼應。為此,我們以聖法蘭西

斯作為我們行動的模範,在教會內本著和平共融的精神,

以行動關懷社會公義議題,致力「改變社會不公義的結

構,挑戰所有不同形式的暴力,達致和平與復和」,使香

港聖公會能在不同的光譜中實踐《聖經》中「行公義、好

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上主同行」的教訓。

關於SFASt. Francis Action

Page 4: 《法聲》第1期 (2015年1月)

S T. F R A N C I S A C T I O N ‧ V O I C E S

執筆之時,正值初暮。網上漫遊之際,看到一段訪問。主角,正是政界奇葩田北俊。

說他是奇葩,恐怕他自己也得承認:他明明反對佔領行動,卻因為處處和行政長官針鋒相對,結果獲得以青年人為主的佔領人士支持(在他被褫奪政協身份的同一天,他走出立法會,很多佔領人士對他「直豎姆指」,田笑說:「明明我唔支持佢哋」;他認同青年人訴求並不在經濟範疇,原因是香港青年失業率只有幾個%),但又指青年人不明白基本法,香港需要「正確」的國民教育,云云。

也許大家都明白,在後現代社會,是非黑白總沒那麼分明,即使在教會,也總會有人說「你不會永遠擁有真理」。不過,偏偏對於超過三個月的佔領運動,對香港社會的影響,教會牧者的看法竟是如此一致:

「很多香港人可能都希望2014年快點過去,因為這一年的日子實在過得不容易。政治爭拗令市民困擾不安,大大小小的衝突,令香港遍體鱗傷,社會嚴重撕裂分化。香港已經是一個受傷的城市,不單止經濟、民生、法治,就算是人倫都深受創傷,人與人之間失去互信、接納、尊重和包容。」(《大主教聖誕文告:互諒互信 治療傷痛》‧2024期《教聲》‧鄺保羅大主教‧2014-12-21)

「互不信任、疑惑、恐懼、抱怨、憤怒,兩個多月來的衝突帶來政府與市民、警察與學生、市民與市民、不同政見朋友與家人之間難以癒合,深深的傷痕。」(《2014》‧2026期《教聲》‧范晉豪牧師,2015-1-4)筆者去年底在某個教省級的委員會,聽了幾位

我要膽壯,奮鬥才能得勝 --淺論後佔領期聖公會內的「青年觀」

陳朗昇

長輩分享對佔領行動的看法,當中有筆者最敬佩的牧者、在教會超過30年,現已退休的昔日青年領袖等等。當時尚未發生龍和道衝突,「慈母」的大棒仍未揮動,旺角還未發生爭奪戰、鳩嗚團。但在席人士對佔領運動都是表達極負面的看法,「撕裂」、「分化」這兩個形容詞,每隔幾秒就劃破長空,撼進心靈。

那是去年十月初的事。

到三個月後的今天,結論幾乎一樣。是長輩們未卜先知,早一百天已能為運動定調?還是我們在整個運動中,其實存在一點又一點的盲點?沒錯,當一切回復「正常」,夏慤道只剩下川流不息的汽車、亞皆老街只有匆匆而過的行人、銅鑼灣只有追逐食和購的人們,我們確是很快遺忘2014年那三個多月發生的種種。但這79天日子裡,是否只剩下傷痕、撕裂、猜疑?

對我來說,我永遠忘不了在那三位來自本會白約翰會督中學的學生。他們拿著掃把,沿告士打道清潔街道,收集垃圾。對每天生活在元朗的學生而言,灣仔一條大馬路的清潔,於他們何干?但他們願作最卑微的服侍。在他們身上,我好像看到那位在聖經中,整天忙這忙那的馬大。(耶穌讚馬利亞啫,無話馬大的服侍唔好噃,對嗎?)

我又忘不了在高級的香港會外,拿著小電筒的女孩。她沒有做什麼驚天地、泣鬼神的行為,只是因為由香港會外短窄的馬路走出干諾道中,中間有一個小小的石壆。不知何時,有人找來大卡板,讓人容易通過,但因為路有高低,小妮子就拿著手電筒,一邊照在地下,一

公義‧聖公宗信仰‧香港處境

斯觀點

Page 5: 《法聲》第1期 (2015年1月)

邊喊叫提醒過路者小心,偶爾也會攙扶失平衡的過路者。

在她身上,我彷彿看見聖基道,在河邊協助一個又一個無助者過河。

當然,還有在街道中看見的不同熟悉的聖公會姊妹弟兄的面孔,他們有些傍晚一放工,就在平日的行車道上安坐,有些更一有空閒時間就返到金鐘紮營露宿。我相信,他們甘願風餐露宿,不是因為覺得可以在市區露營好好玩,好型,而是確信和平靜坐,可以令到政權動容,聆聽最迫切的呼求。

踏入後佔領期,人們已急不及待為這場運動定調,再從而作出針對運動成因的行動,其中之一就是要「再教育」青年人。近日的大環境,已由檢討通識科、重置中史科,到成立香港青少年軍(不是踢足球的,真是參軍!),加強本港學校與內地學校結盟,以近乎強制的所謂鼓勵,要求人在成年前最少返內地交流兩次。

青年是教會重要的瑰寶,因為教會承傳,需要青年,而事實上教會在過去日子,一直重視青年工作。由每年投放的物質資源之多,甚至各教區青年事工委員會編制之大,可見一斑。但教會青年工作,近年卻顯得力不從心。筆者很記得某位長期從事青年服侍的牧者,常在會議中撫心輕嘆,「究竟現在的青年人需要什麼?」

我想由佔領行動中,青年人無私無怨的付出,到面對田大少時的「愛恨交纏」,不難看出今天的青年人是重價值,重公義、愛恨分明,一旦遇上對的事,便會義無反顧、不計付出,當然也可能不計較後果。

有趣的是,成年人,或所謂的五、六十後,偏偏總要向天秤的另一邊說教。當青年人不敢向前,就指摘他們因循不敢闖,到他們闖了,又指他們不顧現實,不顧全大局。明顯,現時出現的不只是傳意溝通上的「代溝」,而是價值上的鴻溝,世代上的差別,令到坐在教與牧位置上的長、前輩,並不認識他們的羊。

我只擔心,我們這樣,會失去一代的青年人。

5

Page 6: 《法聲》第1期 (2015年1月)

S T. F R A N C I S A C T I O N ‧ V O I C E S

公義‧聖公宗信仰‧香港處境

斯觀點

踏入2015年,華人基督教聯會聯合了各大宗派領袖

聚會,制定新一年的事奉方向。聯會表示:面對去年

社會氛圍帶來的變化,各教會「透過探討撕裂和復和

下的牧養、加強神學根基、推動青少年領袖工作、舉

辦聯合教牧會議等工作,集思廣益,復和教會。」1

本會秘書長管浩鳴牧師在席上發言,談到2015年的

「復和工作」。管牧師表示,希望來年人際關係能夠

復和。而管牧提的藥方就是:「彼此放下敵視的心

態,透過溝通和對話,逐步達成共識」。他聲言只要

大家以謙讓、和平、守法、互信、互諒和包容的美

德,就能改善和促進社會、法制、民主和民生云云。

首先,小弟認同要放下敵視的心態去溝通和對話,但

溝通講求尊重和理解對方的觀點。若果只是一味自說

自話,叫對方接受、順從自己的意見,這又如何溝通

下去?由政改諮詢到雨傘運動,市民要求真普選的訴

求甚為清晰。當權者卻對任何反對意見卻充耳不聞,

而且不肯作任何的讓步,還變本加厲打壓示威的市

民。在這種形勢下,如何做到「互信、互諒」?小弟

還記得管牧在佔中初期,斥責佔領者「要反省,不

路漫漫其修遠兮聖公會2015年的復和計劃小評Joseph Yip

Page 7: 《法聲》第1期 (2015年1月)

能太自私」,2 其後又批評佔中三子「走得太前令

教會尷尬」。3 即便管牧說得對,但聖經也提醒我

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

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加6:1)管牧不妨放下

自己的歧見,用包容的心嘗試跟他們溝通和對話?

至於管牧指有那些「乜乜乜」美德,就可以促進香

港的法制、民主和民生,只是延續了去年大主教聖

誕文告的「家和萬事興」論調,4 把當前的社會問

題簡化為人們意見的分歧,沒有深入反思問題的成

因。這也難怪,香港回歸十七年來,管牧仍覺得香

港變化不大,5 他實在很難去理解一般普羅大眾的

想法,更遑論去溝通了。

接著,管牧補充指,教會難以解決政制問題,不應

為屬世事情令屬靈家庭受損害。教會在時代的角色

並不單只公義,還有和而不同,彼此不攻擊,作愛

的見證。

誠然,教會確實難以解決政制問題,因為這是政府

的責任。可是令小弟費解的是,他說「不應為屬世

事情令屬靈家庭受損害」有何含義?是不是指教會

不應捲入政制爭拗,令教會這個屬靈家庭受損害?

只是明眼人都不難看出,當下香港社會的撕裂始於

去年九二八晚上,警方投擲的八十七枚催淚彈。先

不論誰是誰非,事件已令不少父母與子女反目,朋

友之間缺裂,教會弟兄姊妹對立。九二八的傷害經

已造成,傷口卻仍未撫平。保羅說:「與喜樂的人

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 12:5) 教會這個

屬靈家庭要復和,不能置身事外、獨善其身。中大

崇基學院神學院葉菁華教授指出復和意味著回復和

平,此和平必然包括公義,包括衝突根源的妥善處

理。他舉了南非的「真相與和解委員會」作例子。6在這委員會中,過往因種族隔離政策受害的人得

以恢復尊嚴和獲得賠償,而那些在種族隔離政策的

犯罪者可以因坦承自己的罪行,而獲得赦免。由此

可見,復和不是閉口不言,擱置爭議,相反是面對

衝突,尋求是非,在傷痛中釋放。

更令小弟大感意外的,還有管牧把「和而不同,彼

此不攻擊」視為教會在時代的角色。教省的《香港

聖公會社會服務政策文件》中有明言教會的角色:

文件指:「香港聖公會社會服務應以先知及僕人的

角色,走在社會最前端,洞悉上帝的旨意,堅守真

理,伸張正義,服務有需要的人;在善用社會資源

服務社會的同時,亦應發揮社會良心的角色,宣揚

公義和平」。7 文件更提出:教省社會服務專責委員

會「不時與各社會服務單位一同對社會問題作出神

學反省,及對社會危機作出前瞻性的呼籲。」8 明明

充當社會良心,踐行公義和平是本會在這時代的使

命,何以管牧避而不談?反而強調「和而不同,彼

此不攻擊」這一項在文件以外的社會角色?更值得

深思的是,「和而不同」充其量只是一種待人處世

的態度,在那一個時刻都適用,談不上我們的教會

在這時代的使命吧?

接著,管牧說少談政治問題或對撕裂情況更有幫

助,又指任何分裂工作都來自魔鬼,他希望在新

一年聖公會每月牧師聚會,朝着復和方向進行,對

內亦會加強對年輕人的教導,與個別年輕人傾談了

解。

就少談政治而言,管牧的說法可謂自相矛盾。自

2013年初佔中三子提出「佔領中環」後,他就不時

在各親建制傳媒發表其政見,去年底他還加入了前

特首董建華的團結香港基金作顧問。雖然他不斷強

調自己的個人身份,但無論如何其言論已引起各界

爭議,教會內外對他的意見與評論更是不絕於耳,

套用他的說法就是「走得太前令教會尷尬」。難道

管牧有特別的談政治技巧,可以不致撕裂?

而管牧認為分裂工作都來自魔鬼,小弟認為看待這

個問題要用一個比較闊的角度。葉菁華教授講述教

會的使命時,也提到「趕鬼」這概念。可是鬼不應

只限於超自然的、宗教的事物,還包括對抗任何綑

綁人、使人不自由的權勢。屬靈爭戰不只是無形的

7

Page 8: 《法聲》第1期 (2015年1月)

S T. F R A N C I S A C T I O N ‧ V O I C E S

魔鬼,還有地上綑綁人、壓迫人的罪惡權勢。他

認為復和意味著敵擋上帝的權勢被征服,回復和

平。9

最後管牧說要跟個別年青人傾談,其實,過去一

年,教會內的青年信徒透過聯署、論壇、默禱、

甚至在座堂外露宿,向教會表達他們的訴求。可

是他怎樣看青年人呢?他在去年底,星島日報一

篇專訪中,責難年青人不懂得尊重人,「是被縱壞

的一代」,歸咎上一代鮮有人走出來指斥年輕人的

錯誤,家長過份寵愛小孩,批評他們磨練不足。他

把現在的世代矛盾視為「代溝」,把年青人的訴求

純粹是住屋問題,不能安居樂業,成家立室。對於

世代裂縫,他的方法只是說現實會磨練一個人,年

青人要易地而處,強調沒有上一代就沒有現在的香

港。按照他的思路,年青人不守規矩反權威、不懂

面對困難、不肯接受現實。明乎此,不難理解他的

復和工作首要就是加強教導年青人。試問一位對年

青人抱有種種成見,如此家長作風(Paternalism)思

維的牧者,如何能跟年青一代溝通?

總的來說,如果本會在2015年向這種方向復和,

不過是一種掩耳盜鈴的和諧,教會內要真正的復和

恐怕仍有一段漫漫長路要走。

註解:

1. 管牧的談話可參閱〈一年之始談新年盼望 各

教會着手復和工作〉,《基督教週報》, 2015年

1月4日,第2628 期,第一版。

2. 〈 管浩鳴斥佔中阻交通〉,《明報》, 2014年

10月1日 。 http://specials.mingpao.com/

cfm/News.cfm?SpecialsID=137&Page=58&Ne

ws=aa9914df23750540e8fe411732d47722

acdc4d613276542c808c19792a76640dcac2

3. 〈管浩鳴:佔中三子勿站得太前令教會尷

尬〉,《蘋果日報》, 2014年11月16日 。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

news/20141116/53133897

4. 〈大主教聖誕文告 互信互讓 治療傷痛〉,

《教聲》, 2014年12月21日,第 2024 期,第

一版。

5. 〈管浩鳴:要自由就要有好表現〉,《星島日

報》,, 2014年12月27日,A13版。

6. 葉菁華:〈復和與教會使命〉http://the-

ologycuhk.files.wordpress.com/2013/10/

e89189e88f81e88faf-e5be

a9e5928ce88887e69599e69c83e4bdbfe5

91bd.pdf

7. 〈聖公會社會服務政策文件〉http://www.

hkskh.org/content.aspx?id=57&lang=2

8. 同上。

9. 同註釋2

Page 9: 《法聲》第1期 (2015年1月)

法動聖法蘭西斯行動‧活動回顧

「 和平之子@中環祈禱會」 @聖約瑟座堂

9月尾香港時局升溫, 佔領行動蓄勢待發,本行動亦同步以禱告守望。隨著「佔中」提前發生,我們短時間內決定在9月28日下午於聖約翰座堂外草地舉行「 和平之子@中環祈禱會」,約三十人出席,當中包括座堂主任謝子和法政牧師,一同為香港禱告。 及後警方以催淚彈等武力於金鐘驅散群眾,我們深感震驚和痛心,對當下社會感到憂慮和難過。

同時亦因佔領行動持續,我們由9月30日至10月3日晚上一連數晚,聖約翰座堂舉行晚禱,聚集弟兄姊妹為香港懇切禱告,在主內守望我城。

9月28日-10月3日

9

Page 10: 《法聲》第1期 (2015年1月)

S T. F R A N C I S A C T I O N ‧ V O I C E S

微聲吶喊──聖法蘭西斯行動成員分享會 @諸聖座堂

聖法蘭西斯行動以聖者法蘭西斯命名,我們一直計劃在聖法蘭西斯日(10月4日)舉辦聚會,以標誌聖法蘭西斯行動的成立。隨著佔領行動持續,我們維持原定計劃,假諸聖座堂諸靈小聖堂舉行「微聲吶喊」 分享會,由數位成員分享自加入SFA以來的心路歷程,在社關和行動經歷中對信仰對教會的反思。

而那天亦是佔領剛開始過了一個星期的時間,亦剛好在10月3日旺角佔領區發生大規模嚴重暴力事件,(可參考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41004/52977340)。為作回應,我們將分享環節縮短,改為舉行簡單祈禱會,為譴責暴力、祈求上主的和平與公義的彰顯禱告。

10月4日

「信‧我們‧不再一樣」香港前路與信仰反思分享會 @靈風

香港社會因佔領運動的影響,經歷史上少有的重大更新和變化,在10尾,聖法蘭西斯行動聯合聖馬提亞堂以勒團契、靈風堂社關部,主辦「信‧我們‧不再一樣──香港前路與信仰反思」聚會,邀請兩位牧者及兩位平信徒分享刻下的信仰反思。當天參與者眾,而且不少均踴躍發言,致使原定的發問交流環節時間也不夠,不少人留下來就香港現況、教會身份與角色、信仰實踐等議題激烈辯論,但彼此仍然和而不同,在相異中彼此聆聽。

10月26日

Page 11: 《法聲》第1期 (2015年1月)

��

將臨期靈修運動

聖法蘭西斯行動在將臨期(30/11-23/12))每日張貼一篇由本行動成員或其他聖公會牧長教友預備的靈修篇章或禱文,供教友靈修及祈禱之用。

11月-12月

Page 12: 《法聲》第1期 (2015年1月)

S T. F R A N C I S A C T I O N ‧ V O I C E S

不當政權附庸:殉道者多瑪斯‧伯克

本德

基督徒參與社會事務,常常遇到「教會與政權的關係」、「政教分離」等議題的爭論。在這語境下,捍衛教會權益、拒絕成為政權附庸的坎特伯利大主教多瑪斯‧伯克(Thomas Becket, 1118-1170)的事蹟,或許值得我們反思。

自奧古斯丁登陸坎特伯利起,以坎特伯利為中心的拉丁禮英格蘭教會與以倫敦為中心的英格蘭政權之間的關係即密不可分。多瑪斯就是在這政教結合的體制中,在擔任坎特伯利大主教。多瑪斯24歲時已展露出超卓的外交技巧,時任坎特伯利大主教的迪奧巴達(Theobald of Becc)十分欣賞他。多瑪斯於36歲領受會吏聖職後,迪奧巴達大主教即委任多瑪斯為會吏長,並委派他出使羅馬為他的好朋友亨利繼承王位尋求教宗批准。亨利二世登基後即於1155年委任多瑪斯為英格蘭大法官(Lord Chancel-lor),這職位乃政府的重要司法及行政職位,掌握國璽,也是御前會議成員。多瑪斯十分享受大法官職位帶來的榮譽與地位,雖然身為聖品人,也全力協助亨利二世執政。

英格蘭處於政教結合的體制,英王卻時常就教會轄治權問題與坎特伯利大主教及羅馬宗座發生衝突。亨利二世及他的數位前任英王,均希望削弱教會的權力及影響力,而迪奧巴達及數位前任坎特伯利大主教均致力保持教會的獨立性。及至迪奧巴達過身,亨利二世認為是一個好機遇去掌控教會,因此

千方百計推薦多瑪斯擔任坎特伯利大主教。亨利顯然認為由他的親信當上教會的首牧,能成功使教會變成政權的附庸。但多瑪斯對亨利二世表示,假若他真的成為坎特伯利大主教,他首要效忠對像是上主而不是國王。又表示如果國王設法損害教會的權益,他並不會就手旁觀。

多瑪斯‧伯克於1162年出任坎特伯利大主教。接任了大主教職分後,多瑪斯辭去大法官一職,並以近乎修道的生活敬虔度日。他抵制亨利二世「蹂躪」教會的措施,拒絕就教會領地繳付皇家徵費,並捍衛教會法庭的司法權。

1163年後,多瑪斯與亨利二世的就教會轄治權的鬥爭白熱化。亨利二世在加利頓宮(Clarendon Pal-ace)召開一次教士會議。會議中,亨利二世要求多瑪斯同意十六條憲章。憲章對教會施加諸多規制,例如高級教士如無御准不得離開英格蘭;如無皇上同意,封建領主(tenant-in-chief)不得被開除教籍(excommunication);皇室有權掌控懸空教席的俸祿等。其中犯刑法的教士當受世俗法庭而非教會法庭所裁決這措施尤其有爭議。在當時的英國,當教士犯上世俗的刑法時歸教會法庭裁決。多瑪斯認為即使領受小聖品(例如聖壇侍從)的人,也當被視為「教士」。按此理解,英格蘭有多達五份一的男性人口屬於「教士」階級,亨利二世認為這看法嚴重影響國家執法。雖然多瑪斯尋求與亨利二世妥協,

先信行實

Page 13: 《法聲》第1期 (2015年1月)

��

但拒絕蓋璽使憲章生效,而這決定觸怒了亨利二世,最後逼使多瑪斯秘密離開英格蘭流亡法國。亨利二世旋即將教會治理權交給時任倫敦主教的吉伯特‧福里歐(Gilbert Foliot)。福里歐主教在坎特伯利一直協助迪奧巴達大主教,他也是坎特伯利大主教的熱門人選。然而在多瑪斯當上坎特伯利大主教後,福里歐則一反以往的立場,選擇與政權/國王妥協,並在與多瑪斯的爭議中,成為亨利二世的忠實盟友。有文獻表示多瑪斯稱呼向政權投誠的福里歐為「披著羊皮的狼」。

在流亡法國期間,多瑪斯得到法王路易七世及法國熙篤會的保護,並繼續與英王亨利二世周旋。1164年多瑪斯欲向教宗歷山三世(Pope Alexander III)辭任坎特伯利大主教但被駁回。1166年,多瑪斯致函亨利要求盡快解決雙方爭議,但亨利二世及福里歐均置之不理。及後,多瑪斯多次開除亨利二世一些官員、顧問及支持政權的主教之教籍,包括在1169年開除福里歐的教籍。

與此同時,亨利二世及福里歐等均致函教宗歷山三世就被開除教籍一事上訴,然而教宗希望用一個較圓滑方法解決爭議。1170年,就在多瑪斯願意就加利頓憲章繼續商討時,再發生了一件嚴重損害教會權益的事件:亨利二世安排約克大主教聯同其他向政府妥協的主教們在約克為亨利的兒子加冕為王儲,然而這立儲禮儀傳統上由坎特伯利大主教主持。為此,1170年12月1 日多瑪斯決定返回英格蘭;回英格蘭之前,多瑪斯曾向巴黎主教表示他這次回英凶多吉少。

雖然詳細情況不可考,但口述傳統認為亨利二世曾向他的近身騎士們說:「誰能替我除去這興風作浪的司祭呢?」結果在1170年12月29日有四位騎士以

為自己成功揣摩上大人的意思,起行到坎特伯里主教座堂,當時多瑪斯正主持聖餐崇拜。這四位騎士闖入教堂後高呼:「誰是叛國者多瑪斯?」多瑪斯回答說:「我是多瑪斯,但不是叛國者,我只是上主的司祭。」就這樣,多瑪斯‧伯克就在坎特伯里主教座堂的聖母祭壇前被刺殺,位列殉道者的行列。因著捍衛信仰而致命的多瑪斯得到光榮,教宗歷山三世在1173年宣佈多瑪斯‧伯克為聖人及殉道者,紀念日在12月29日。

以基督耶穌(而不是地上的君王)為主的多瑪斯‧伯克,以殉道者的血來証明兩件事:首先,即使教會處於建制之內或屬建制的一部份,向世俗政權投誠不是必然。多瑪斯大可以與摰友亨利結盟,但教會乃藉賴聖靈的護佑得以存留,即使趨炎附勢也未必能使教會有更蓬勃的發展。其次,如果違背自己的信仰原則,「以和為貴」不一定蒙主喜悅。多瑪斯有太多時間可以與亨利二世妥協,但他即使明知性命不保也決定擇善固執,最後成為光榮的殉道者。希望多瑪斯‧伯克的事蹟能啟迪我們,讓我們能學效他以基督為主決心,在社會關懷的路上繼續擇善固執。聖多瑪斯,請為我們祈禱。

Page 14: 《法聲》第1期 (2015年1月)

S T. F R A N C I S A C T I O N ‧ V O I C E S

講‧讀

「非暴力」(Nonviolence) 從來都不只是基督

信仰群體在探討的詞彙,而是整個人類社會都

要思考的課題。不過,「非暴力」一詞在香港

現今的處境之中,似乎是不受歡迎的,尤其是

經歷過雨傘運動之後。因為這詞語一般被理解

為鼓勵人選擇被動地面對和屈服於暴力之下,

亦不去追求公義的實在。但是,本書作者溫克

(Walter Wink) 正要透過此書賦予「非暴力」一

詞新的意義,「非暴力」並非要逆來順受,反

而是要主動出擊。而且,作者要將非暴力行動

與耶穌基督在地的教導和實踐聯繫一起,以釋

經作基礎,引例探討基督徒以非暴力抗爭回應

暴力和不公義的理據和實踐。簡單而言,「非

暴力」就是既要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和方法面對

暴力,改變不公義的制度;同時亦不選擇以與

其相同的態度和手法回應,避免成為新暴力的

存在。

《耶穌與非暴力》讀後感

George Ho@SFA

本書分成六章,由描述一般人對於「非暴力」

的誤解,到「非暴力」在生活上的實踐,作者

精簡地表達出基督信仰與非暴力抗爭之間的關

係,以及如何實踐。當中有一個要點,我覺得

對於當前的香港教會十分適時,值得教會作深

切反思,在此與大家分享。

在本書的第一章,作者要突破教會對於「復

和」一詞的誤解。我認為直接引述溫克的文字

作解釋最為恰當:『「復和」這一詞語也經常

被誤用。當然,復和是必要的,在抗爭的所有

階段我們都需要復和。我們必須不斷肯定對手

也是人類。即使在衝突之中,某種信任必須建

立,以作為將要來臨的新社會的基礎。但當教

會領袖傳講復和而不明確委身為抗爭中受壓迫

的一方爭取公義時,他們只是在虛假的中立

上左右逢源,而這中立只是子虛烏有。在壓迫

的境況中強調保持中立,其實就是支持維持現

狀。以虛假的「和平」來消減衝突,並不是基

督徒的目標。公義才是基督徒所追求的目標,

而這意味著可能需要加速矛盾,作為迫使掌權

者帶來真正改變的必經階段。』

持續了兩個多月的雨傘運動猶如一塊鏡子,照

出香港教會於面對政治議題時,在牧養上的失

效,特別是對於青少年的牧養;以及暴露出香

港教會對於政治議題在神學上討論的缺乏。加

上香港教會一直堅持保持「中立」,這不但不

能為香港帶來復和,反而成為了加劇香港社會

之間的撕裂。在香港現今的處境下,如何實踐

復和固然是要繼續探討和嘗試,不過,必然不

是固執地堅持中立可以達成。願大家藉著閱讀

此書,不但能夠對於非暴力抗爭有更深入的理

解,亦為大家帶來更多的政治睿智。

Page 15: 《法聲》第1期 (2015年1月)

��

聖法蘭西斯行動陸續有來…

請密切留意......

Page 16: 《法聲》第1期 (2015年1月)

S T. F R A N C I S A C T I O N ‧ V O I C E S

《法聲》 第1期 2015年1月

SFA Voices January 2015 Issue No. 1

主編:吳蔚芹

設計及排版:Jude Thaddeus@SFA

聯絡電郵:[email protected]面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StFrancis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