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 cnxz.com.cnepaper.cnxz.com.cn/xzrb/page/1/2018-08/07/08/2018080708_pdf.pdf ·...

1
社址:新城区富春路8号 邮编 221018 徐工商广字第 030003 号 总值班室 85690460 要闻采访部 85695710 85697229 融媒体采集中心 85805907 85693598 85806880 报纸编辑部 85690457 85600164 融媒体发布中心 80805093 综合办公室 85600213 广告中心 85690469 发行中心 85690141 徐州日报社印务中心承印 87799237 太阳落一会儿了 我还在朋友家打牌 黄二云电话喊我回家喝汤 无论是在乡下还是城里 这样的呼唤无数次温暖过我的耳朵 在庄稼地里的时候 在下着雨回来的路上 在与诗歌相聚的书桌前 在该回家未回家的外边 此时 老妻喊我喝汤 我知道 也是老饭桌空着一边在等我 喜欢我体温的圆木凳在等我 亲亲热热的碗筷在等我 喊我也是小黑狗的意思 黄花猫的意思 我能想象到 黄二云打电话的时候 它们都仰脸望着 想起从小黄昏时 娘喊我喝汤 像母羊咩咩呼唤跑出去玩耍的小羊 红芋糊涂 黑窝头 就着老咸菜和 煤油灯的昏黄 就是一家人的“汤” 娘喊我喝汤我在少年 妻子接着喊我喝汤 到老年 没有亲人这样温暖过的耳朵 该是多么荒凉 今晚的酒场不参加了 今晚 我特别想回家喝汤 拿起针线,母亲就是一个诗人 她在生活的背影上写诗 风雨和寒冷,是她最讨厌的意象 她于是用补丁在我们的身上缀满阳光 冬天,她采集阳光缝补棉衣 夏天,她撩起雨丝缝补清凉 她善用复沓手法,将破衣碎布 做成千层底,我们的脚步便平仄铿锵 窗台下,草垛旁,墙脚边 常是母亲写诗的地方 她会偶尔抬起头来张望,不远处 父亲的二胡声弥散着悠悠荷香 针为经,线作纬。经纬交织中 岁月,也将母亲写成了一首诗 诗题是满头白发,诗眼是满面沧桑 那意境,是我们不忍卒读的忧伤…… 此刻,阳台上的母亲 透过厚重的老花镜,一手针一手线 一遍又一遍,试图穿回旧日的时光 这一次,她把线放得很长很长…… 我不知道 别人的乡愁是什么 我知道 我的乡愁就是那 一缕缕炊烟 炊烟 是村庄的手势 是母亲的手语 是生活的呼吸 看炊烟 最好远远地看 不要去打扰它 我不知道 别处的炊烟是什么颜色 我知道 黄河故道边 天空湛蓝的时候 炊烟是淡淡的白 天空灰暗的时候 炊烟是淡淡的蓝 烟,一缕缕散了 人,一茬茬走了 我怀念过去的炊烟 怀念扶起炊烟的 大娘 二叔 和母亲 南京是个很暖心的城市。 因为我觉得衡量一个城市的文 明程度,首先要看出租车的服 务。在南京打车,就多次遇到礼 貌、热情、周到的师傅。 一次带着闺女去南京。她 坐上出租车就要吃面包。大约 在 8 岁孩子的人生认知里,没 有什么能比吃更重要了。看着 出租车一尘不染的白色坐椅 套,我说宝贝咱们下车以后再 吃吧,在车里掉了面包渣不好 打扫。司机师傅却接话说,不要 紧不要紧,好打扫,让孩子吃 吧,孩子饿了可得让她吃。 瞬间被感动到了。 人世间,能够让我们感动 的事物其实有时候就是这么简 单,一句暖心的话而已。 师傅很健谈:“看到这样 的小孩子就觉得可爱,因为我 也有一个这么大的女儿,还有 一个不到一岁的儿子。”他们 夫妻两人都是80后,也都是独 生子女。两年前,两边的父母都 生病了,却没有兄弟姐妹可以 帮一把手。心力交瘁的那段日 子,两人忽然无比强烈地渴望 要个二娃,就算给孩子找个伴, 找个孤单无助时可以互相拥抱 鼓励一下的人也好啊! 有了二娃以后,生活虽然 更忙碌更辛苦,但是幸福感却 大大提升了。收入不高,温饱 有余,父母健在,住在市郊,而 且有个大院子,休息日节假日 带上一双儿女到父母的大院 子里过过田园诗意、亲朋相聚 的日子。 “幸福就是这样呗,咱也 不和人家攀比,很好了。” 20 分钟的路程转眼就到 了,全程听一个人聊幸福,下了 车,感觉整个南京城空气里流 动的都是幸福的味道。 一次赴会途中,车遇小摩 擦,替我领取了会议资料的好 友敏,久等我不见,打电话问: 怎么还没来?我说车出了点小 事故。她关切地问,怎么样?人 没事吧?我说,人没事。她说, 哦,人没事就好,值得感恩! 一句感恩,解开了多年萦 绕心头似有若无的一个疑问。 这位喜欢感恩的敏姐姐,正是 那种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朋 友。她爱笑,有点爱撒娇,天生 带有少女萌,内心里住着个小 女孩。人到中年,没有沧桑老 迈,全无恶俗气,只有通透感。 一句感恩,揭开了深藏在时光 里的秘密。初识至今 20 余载, 原来,这么多年情怀相近、惺 惺相惜,正是因了这份感恩! 我也是一个喜欢感恩的人,在 任何一种境遇之中,只要没有 更糟糕,就值得感恩。感恩是 幸福的孪生姐妹,幸福就是, 白天你感恩有太阳,夜晚你感 恩有星光。 文友如月姐姐,一个写诗 的女子,也是个幸福感爆棚的 中年少女。今年春天她发在朋 友圈里的一段话一直让我感慨 万端,她说,春天来了,图书馆 周边桃红柳绿,春意盎然。她 感叹:多么好!工作的地方有 花有草,有轻曼的音乐,还有墨 香四溢! 感知幸福的能力也和一个 人的人生经验有关。如月姐姐 从小家境贫苦,她讲过很多遍, 20 年前一笔 8 块钱的稿费对 她而言是一笔巨款,可以改善 她的生活状况。她一直没有工 作,一直写诗,诗歌高贵却不 贵,三十五十的稿费,只够喝一 杯奶茶或者速溶咖啡。两年前 她得到了去图书馆工作的机 会,临时工,工资自然很低。每 天又忙又累,她却很珍惜很认 真很幸福。她的诗歌里满是赞 美,赞美读书的孩子,赞美繁忙 琐碎的日常工作,赞美图书馆 的早晨中午和黄昏。像我见过 的所有只忙着幸福来不及忧伤 的女子一样,她看上去比实际 年龄要小得多,我甚至都忍不 住想叫她妹妹。 爱雪是一个农民,长相淳 朴,看起来甚至有几分木讷。她 笔下的文字却空灵纯美,出尘 脱俗,仿佛发自天籁。她每天赤 脚走在田埂上,灵魂却追逐着 明月清风高天流云。麦子抽穗 的时候她发了 9 张图,4 张抽 穗的麦子,5 张不抽穗的 “麦 子”,面对大片大片不出穗的 麦子,她一片茫然:是种子?土 质?化肥?农药? 无论是什么原因,总之这 一季的收成又打了很大的折 扣。麦子就是她的工资,是柴 米油盐,是她和家人素朴的衣 衫,是孩子的学费,是辛苦劳 作之后深夜静读的几卷诗书, 甚至是她生活的全部。作为一 个农民,能够被剥夺的,除了 庄稼的收成,似乎也没有其他 更多的东西了。爱雪虽然心 疼,却也没有坐在田埂上号啕 大哭。她是个农妇,但同时还 是一个文雅的作家和诗人。她 为出穗的麦子写诗,也为不出 穗的麦子写诗,植物是没有过 错的,她擦擦眼角的泪水继续 吟诵,吟诵麦子,也吟诵茄子 辣椒黄瓜豆角,她把她伺弄的 那些庄稼果蔬都搬进了文字 的宫殿,她把这个王国命名为 “后园情思”。她写茄子:熬过 一次次浩劫,该开花的时候小 花寂然。就像写她自己。 她的文字始终散发着淡泊 而又幸福喜悦的光芒,朝露晨 曦,原可以清心洗尘,工业文明 再发达,也代替不了土地和农 事带给我们的那种宁静平和的 幸福,我曾经怜悯爱雪如此才 华却只能埋没乡间,却又觉得, 乡间于她,并不是埋没,而是另 一种成全,没有晨兴理荒秽,戴 月荷锄归,又怎能写出那些美 如天籁的语句? 我们每个人都来自泥土归 于泥土,在泥土里实现永生,爱 雪只是比我们更早地领悟了, 她有理由比我们每一个在鸽子 笼似的写字楼里日夜兼程的人 更幸福。 佳是我的大学同学,得了 重病,她的生活里只剩下了辗 转求医,她有理由哭泣,可是她 觉得自己很幸运很幸福,遇到 的都是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医 生,他们是那么真诚地关心着 她,用心为她治病! 你有没有想过,幸福,竟然 可以是这样的一种? 深感幸福的人,其实并不 一定比你更幸福,他们只是掌 握了幸福的秘诀,这个秘诀,是 心存良善,是懂得感恩,是眼含 热泪用力生活,是逆风飞翔追 逐太阳,甚至是,世界以痛吻 我,我却报之以歌! 08 本版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2018年 8 月 7 日 星期二 责编:张琦 美编:王良杰 校对:张霞男 老家的样子有了些江南小 镇水墨烟雨的味道了。 以前倒没觉出什么特别 来,这次回家却猛然间品出它 的美了。黑瓦白墙,房子周身用 斜斜的灰色条纹点缀着,像岁 月的痕迹浅了又浅。这对江南 小镇脱俗气质的效仿虽然粗 笨,却也不失别具一格的氤氲 美感。 那条通往村子的路素来承 载了游子不少的厚重情绪,返 乡的兴奋与期待,莫名掺杂着 紧张与不安,加之旅途行将结 束的怅然,一切都沉甸甸地落 入泥泞又蜿蜒的土路里,和大 地融为一体。 记忆里,连着许多年,镇子 里到处都是等着载客的“蹦蹦 车”,我们挤在半封闭的空间 里,被车颠得坐不稳身子。我总 怕这崎岖的路随时能把小车拆 之入腹,便只能借视线里愈渐 清晰的村落,安慰自己忐忑不 安的心脏以及被硌得发痛的屁 股。这条路也从此变得难忘。 后来,再没有裸露的深色 土壤了,整齐平坦的水泥把有故 事的褶皱泥泞埋在了过去。我们 也不再挤坐那小车,而是开着自 家的汽车,像行驶在任何一条城 市大道那样,行驶在这通往村庄 的路上。隔着玻璃窗,我看清了 两边的菜棚、果园、农舍。感慨时 光匆匆,可村庄却丝毫不曾老 去,反而沐浴在光阴里,一日比 一日地焕发着生机。 奶奶曾在村头开过一家小 卖部,我记得那店门很窄,灯光 很暗,若是碰上哪天阳光灿烂, 站在明晃晃的日光下望进门 去,倒会有些惧怕那幽深的黑 暗呢。那时候总有很多人聚在 村头,聊天、晒太阳,慢慢消磨 着时光。屋门上斑驳的绿漆一 天天褪色,露出木门腐朽的颜 色。那时的村口总是很热闹,简 陋幽暗的屋子一间连着一间, 人们聚在一起大声说笑着。 有一年回家,却发现那热 闹景象已经不在了,村头的屋子 已全部拆掉改建了,小卖部升级 成了超市,对面新建了餐馆,隔 开它们的,是一些简单的健身设 施。再后来的记忆,有孤单的蝉 鸣,甜腻的火炬冰淇淋,静默的 空地,偶尔会有一两声孩子的嬉 笑打破午后温软的梦境。家门口 曾有几棵老树。过去总是怕站在 树下,因为常会有虫子掉下来, 如今没有树了,也没有空地了, 空地上停满了车。某天起,记忆 里的老房子也突然就变了模样。 高了,壮了,站稳了身子,也容得 下阳光了。奶奶的老柜子还在那 个角落里,于我而言,那里曾是 百宝箱一般的存在,现在它还是 藏满了吃的,只是不再有每咬一 口都是满满幸福感的羊角蜜了 …… 村里家家户户换了大 门,翻修了老房子。这片土地 在寂静中生长着,长足地,有 力地,生机勃勃地。我对它的 了解还太少,虽是根落于此, 却好像不曾真的靠近过,相比 它的深厚,我的感知又是何等 的浅陋。 生活从不停止向前的脚 步,我家乡的小小村子也是一 路追赶着日升月落,未曾辜负 我不变的追随。 ■光阴 ◎闫紫薇 老会堂坐落在公社大院北 侧,门面正对着大街。它在上世 纪 60 年代建成。起初只有一个 主席台,没有座位。每逢开大会、 唱戏、放电影,大家都是自带凳 子,不然就只好站着,或席地而 坐了。后来建了水泥座,就是用 砖垒了一排排台子,上面再放上 水泥板,才算是有了座位。 别看设施这么简陋,在那 时,老会堂却是功不可没。每年 初春的春耕春种三级干部动员 大会,麦收前的四夏动员三级 干部大会,麦后的四夏工作总 结大会,及秋收秋种的三级干 部大会和年终的总结大会都在 这儿召开。还有众多的各种培 训班、批斗会、宣判会在这儿举 行,剧团来了在此演出,电影也 在里边放映,那时的老会堂真 是一片热闹繁荣。 记得粉碎“四人帮”不久, 很多电影解禁,公社电影队抓 住这个商机,在会堂里售票放 电影,一天多场,场场爆满。那 时没有安排专人管理,可来看 戏看电影的人又太多,不管不 行。那时,我是公社文化站长, 公社领导便安排我暂时管理老 会堂,记得放电影《朝阳沟》和 一部古装片时一票难求,白天 放了 5 场,门外还拥着很多人 买不上票。于是我们便连夜放 映,一夜又连放5场,有的农民 十几里路跑来等了一天,才等 到看上夜间放映,有人甚至足 足等了一天一夜。电影队几个 放映员还可以轮休,只是苦了 我了,一夜夜地连轴转。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堂也 多少有了点收入,公社决定推 倒水泥座,全部安上木制座椅, 这一改装,会堂有点县城礼堂 的模样了。同时,公社还安排了 专门的管理人员。 会堂的设施变好了,可 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农村 联产责任制和土地承包的实 行,公社也先后改称乡和镇, 每年多次的三级干部大会很 少召开了,更没再有什么批判 会;群众家中也有了电视,可 收看多种文艺节目,电影队再 放电影便很少有人看了,老会 堂变成了一个空壳,失去了往 日的辉煌。随着乡镇政府机 关的搬离,它孤零零地待在 原处,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同 时又因为居于街边中心地 带,乡镇党委决定拆掉它,地 皮交开发商开发,将老会堂 建成了商业街。 如今老 会 堂 的 旧 址 上 ,一 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形成了一 条商业大街,街两旁的门面 房、商店一家连着一家。白天, 商店顾客盈门,生意红火,一 到晚上各种小吃摊布满街道 两旁,灯火通明,呈现出一幅 美丽的夜景。 街上有个大超市开在二 楼,一个营业员说,要不是摆这 么多的柜台,这多像当年的老 会堂啊! 是的,当年的老会堂也与 时俱进,摇身一变,成为了现 在的商业宝地。但无论怎样, 对老会堂,我还是从心底里怀 念它。 ■民间 ◎宁学思 ■世相 杨林静

Upload: others

Post on 29-Jul-2020

1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08 - cnxz.com.cnepaper.cnxz.com.cn/xzrb/page/1/2018-08/07/08/2018080708_pdf.pdf · 坐上出租车就要吃面包。大约 在8岁孩子的人生认知里,没 有什么能比吃更重要了。看着

社址:新城区富春路 8号 邮编 221018 徐工商广字第 030003 号 总值班室 85690460 要闻采访部 85695710 85697229 融媒体采集中心 85805907 85693598 85806880 报纸编辑部 85690457 85600164融媒体发布中心 80805093 综合办公室 85600213 广告中心 85690469 发行中心 85690141 徐州日报社印务中心承印 87799237

太阳落一会儿了 我还在朋友家打牌

黄二云电话喊我回家喝汤

无论是在乡下还是城里

这样的呼唤无数次温暖过我的耳朵

在庄稼地里的时候 在下着雨回来的路上

在与诗歌相聚的书桌前 在该回家未回家的外边

此时 老妻喊我喝汤

我知道 也是老饭桌空着一边在等我

喜欢我体温的圆木凳在等我

亲亲热热的碗筷在等我

喊我也是小黑狗的意思 黄花猫的意思

我能想象到 黄二云打电话的时候

它们都仰脸望着

想起从小黄昏时 娘喊我喝汤

像母羊咩咩呼唤跑出去玩耍的小羊

红芋糊涂 黑窝头 就着老咸菜和

煤油灯的昏黄 就是一家人的“汤”

娘喊我喝汤我在少年 妻子接着喊我喝汤

到老年

没有亲人这样温暖过的耳朵

该是多么荒凉

今晚的酒场不参加了

今晚 我特别想回家喝汤

拿起针线,母亲就是一个诗人

她在生活的背影上写诗

风雨和寒冷,是她最讨厌的意象

她于是用补丁在我们的身上缀满阳光

冬天,她采集阳光缝补棉衣

夏天,她撩起雨丝缝补清凉

她善用复沓手法,将破衣碎布

做成千层底,我们的脚步便平仄铿锵

窗台下,草垛旁,墙脚边

常是母亲写诗的地方

她会偶尔抬起头来张望,不远处

父亲的二胡声弥散着悠悠荷香

针为经,线作纬。经纬交织中

岁月,也将母亲写成了一首诗

诗题是满头白发,诗眼是满面沧桑

那意境,是我们不忍卒读的忧伤……

此刻,阳台上的母亲

透过厚重的老花镜,一手针一手线

一遍又一遍,试图穿回旧日的时光

这一次,她把线放得很长很长……

我不知道

别人的乡愁是什么

我知道

我的乡愁就是那

一缕缕炊烟

炊烟

是村庄的手势

是母亲的手语

是生活的呼吸

看炊烟

最好远远地看

不要去打扰它

我不知道

别处的炊烟是什么颜色

我知道

黄河故道边

天空湛蓝的时候

炊烟是淡淡的白

天空灰暗的时候

炊烟是淡淡的蓝

烟,一缕缕散了

人,一茬茬走了

我怀念过去的炊烟

怀念扶起炊烟的

大娘 二叔

和母亲

南京是个很暖心的城市。因为我觉得衡量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首先要看出租车的服

务。在南京打车,就多次遇到礼貌、热情、周到的师傅。

一次带着闺女去南京。她坐上出租车就要吃面包。大约在 8 岁孩子的人生认知里,没

有什么能比吃更重要了。看着出租车一尘不染的白色坐椅套,我说宝贝咱们下车以后再吃吧,在车里掉了面包渣不好打扫。司机师傅却接话说,不要

紧不要紧,好打扫,让孩子吃吧,孩子饿了可得让她吃。

瞬间被感动到了。人世间,能够让我们感动

的事物其实有时候就是这么简

单,一句暖心的话而已。师傅很健谈:“看到这样

的小孩子就觉得可爱,因为我也有一个这么大的女儿,还有一个不到一岁的儿子。”他们

夫妻两人都是 80 后,也都是独生子女。两年前,两边的父母都生病了,却没有兄弟姐妹可以帮一把手。心力交瘁的那段日子,两人忽然无比强烈地渴望

要个二娃,就算给孩子找个伴,找个孤单无助时可以互相拥抱鼓励一下的人也好啊!

有了二娃以后,生活虽然更忙碌更辛苦,但是幸福感却

大大提升了。收入不高,温饱有余,父母健在,住在市郊,而且有个大院子,休息日节假日

带上一双儿女到父母的大院子里过过田园诗意、亲朋相聚的日子。

“幸福就是这样呗,咱也不和人家攀比,很好了。”

20 分钟的路程转眼就到了,全程听一个人聊幸福,下了车,感觉整个南京城空气里流

动的都是幸福的味道。一次赴会途中,车遇小摩

擦,替我领取了会议资料的好友敏,久等我不见,打电话问:怎么还没来?我说车出了点小事故。她关切地问,怎么样?人

没事吧?我说,人没事。她说,哦,人没事就好,值得感恩!

一句感恩,解开了多年萦绕心头似有若无的一个疑问。

这位喜欢感恩的敏姐姐,正是那种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朋友。她爱笑,有点爱撒娇,天生带有少女萌,内心里住着个小女孩。人到中年,没有沧桑老

迈,全无恶俗气,只有通透感。一句感恩,揭开了深藏在时光里的秘密。初识至今 20 余载,原来,这么多年情怀相近、惺惺相惜,正是因了这份感恩!

我也是一个喜欢感恩的人,在任何一种境遇之中,只要没有更糟糕,就值得感恩。感恩是幸福的孪生姐妹,幸福就是,白天你感恩有太阳,夜晚你感

恩有星光。文友如月姐姐,一个写诗

的女子,也是个幸福感爆棚的

中年少女。今年春天她发在朋友圈里的一段话一直让我感慨万端,她说,春天来了,图书馆

周边桃红柳绿,春意盎然。她感叹:多么好!工作的地方有花有草,有轻曼的音乐,还有墨香四溢!

感知幸福的能力也和一个

人的人生经验有关。如月姐姐从小家境贫苦,她讲过很多遍,20 年前一笔 8 块钱的稿费对她而言是一笔巨款,可以改善她的生活状况。她一直没有工

作,一直写诗,诗歌高贵却不贵,三十五十的稿费,只够喝一杯奶茶或者速溶咖啡。两年前她得到了去图书馆工作的机会,临时工,工资自然很低。每

天又忙又累,她却很珍惜很认真很幸福。她的诗歌里满是赞美,赞美读书的孩子,赞美繁忙琐碎的日常工作,赞美图书馆

的早晨中午和黄昏。像我见过的所有只忙着幸福来不及忧伤的女子一样,她看上去比实际

年龄要小得多,我甚至都忍不住想叫她妹妹。

爱雪是一个农民,长相淳朴,看起来甚至有几分木讷。她笔下的文字却空灵纯美,出尘

脱俗,仿佛发自天籁。她每天赤脚走在田埂上,灵魂却追逐着明月清风高天流云。麦子抽穗的时候她发了 9 张图,4 张抽穗的麦子,5 张不抽穗的 “麦

子”,面对大片大片不出穗的麦子,她一片茫然:是种子?土质?化肥?农药?

无论是什么原因,总之这一季的收成又打了很大的折

扣。麦子就是她的工资,是柴米油盐,是她和家人素朴的衣衫,是孩子的学费,是辛苦劳作之后深夜静读的几卷诗书,甚至是她生活的全部。作为一

个农民,能够被剥夺的,除了庄稼的收成,似乎也没有其他更多的东西了。爱雪虽然心疼,却也没有坐在田埂上号啕大哭。她是个农妇,但同时还

是一个文雅的作家和诗人。她为出穗的麦子写诗,也为不出穗的麦子写诗,植物是没有过错的,她擦擦眼角的泪水继续吟诵,吟诵麦子,也吟诵茄子

辣椒黄瓜豆角,她把她伺弄的那些庄稼果蔬都搬进了文字的宫殿,她把这个王国命名为

“后园情思”。她写茄子:熬过一次次浩劫,该开花的时候小花寂然。就像写她自己。

她的文字始终散发着淡泊而又幸福喜悦的光芒,朝露晨曦,原可以清心洗尘,工业文明再发达,也代替不了土地和农事带给我们的那种宁静平和的

幸福,我曾经怜悯爱雪如此才华却只能埋没乡间,却又觉得,乡间于她,并不是埋没,而是另一种成全,没有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又怎能写出那些美

如天籁的语句?我们每个人都来自泥土归

于泥土,在泥土里实现永生,爱雪只是比我们更早地领悟了,她有理由比我们每一个在鸽子

笼似的写字楼里日夜兼程的人更幸福。

佳是我的大学同学,得了重病,她的生活里只剩下了辗转求医,她有理由哭泣,可是她

觉得自己很幸运很幸福,遇到的都是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医生,他们是那么真诚地关心着她,用心为她治病!

你有没有想过,幸福,竟然

可以是这样的一种?深感幸福的人,其实并不

一定比你更幸福,他们只是掌握了幸福的秘诀,这个秘诀,是心存良善,是懂得感恩,是眼含

热泪用力生活,是逆风飞翔追逐太阳,甚至是,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08本版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2018年 8月 7日 星期二□责编:张琦 美编:王良杰 校对:张霞男

老家的样子有了些江南小镇水墨烟雨的味道了。

以前倒没觉出什么特别

来,这次回家却猛然间品出它的美了。黑瓦白墙,房子周身用斜斜的灰色条纹点缀着,像岁月的痕迹浅了又浅。这对江南小镇脱俗气质的效仿虽然粗

笨,却也不失别具一格的氤氲美感。

那条通往村子的路素来承载了游子不少的厚重情绪,返乡的兴奋与期待,莫名掺杂着紧张与不安,加之旅途行将结束的怅然,一切都沉甸甸地落

入泥泞又蜿蜒的土路里,和大地融为一体。

记忆里,连着许多年,镇子

里到处都是等着载客的“蹦蹦车”,我们挤在半封闭的空间里,被车颠得坐不稳身子。我总怕这崎岖的路随时能把小车拆之入腹,便只能借视线里愈渐

清晰的村落,安慰自己忐忑不安的心脏以及被硌得发痛的屁股。这条路也从此变得难忘。

后来,再没有裸露的深色土壤了,整齐平坦的水泥把有故

事的褶皱泥泞埋在了过去。我们也不再挤坐那小车,而是开着自

家的汽车,像行驶在任何一条城市大道那样,行驶在这通往村庄的路上。隔着玻璃窗,我看清了两边的菜棚、果园、农舍。感慨时

光匆匆,可村庄却丝毫不曾老去,反而沐浴在光阴里,一日比一日地焕发着生机。

奶奶曾在村头开过一家小卖部,我记得那店门很窄,灯光很暗,若是碰上哪天阳光灿烂,

站在明晃晃的日光下望进门去,倒会有些惧怕那幽深的黑

暗呢。那时候总有很多人聚在村头,聊天、晒太阳,慢慢消磨着时光。屋门上斑驳的绿漆一天天褪色,露出木门腐朽的颜

色。那时的村口总是很热闹,简陋幽暗的屋子一间连着一间,人们聚在一起大声说笑着。

有一年回家,却发现那热闹景象已经不在了,村头的屋子

已全部拆掉改建了,小卖部升级成了超市,对面新建了餐馆,隔开它们的,是一些简单的健身设施。再后来的记忆,有孤单的蝉鸣,甜腻的火炬冰淇淋,静默的

空地,偶尔会有一两声孩子的嬉笑打破午后温软的梦境。家门口曾有几棵老树。过去总是怕站在树下,因为常会有虫子掉下来,如今没有树了,也没有空地了,

空地上停满了车。某天起,记忆

里的老房子也突然就变了模样。高了,壮了,站稳了身子,也容得下阳光了。奶奶的老柜子还在那

个角落里,于我而言,那里曾是百宝箱一般的存在,现在它还是藏满了吃的,只是不再有每咬一口都是满满幸福感的羊角蜜了……

村 里 家 家 户 户 换 了 大门,翻修了老房子。这片土地在寂静中生长着,长足地,有力地,生机勃勃地。我对它的了解还太少,虽是根落于此,

却好像不曾真的靠近过,相比它的深厚,我的感知又是何等的浅陋。

生活从不停止向前的脚步,我家乡的小小村子也是一路追赶着日升月落,未曾辜负

我不变的追随。

■光阴 ◎闫紫薇

老会堂坐落在公社大院北侧,门面正对着大街。它在上世纪60年代建成。起初只有一个

主席台,没有座位。每逢开大会、唱戏、放电影,大家都是自带凳子,不然就只好站着,或席地而坐了。后来建了水泥座,就是用砖垒了一排排台子,上面再放上

水泥板,才算是有了座位。别看设施这么简陋,在那

时,老会堂却是功不可没。每年初春的春耕春种三级干部动员

大会,麦收前的四夏动员三级干部大会,麦后的四夏工作总结大会,及秋收秋种的三级干部大会和年终的总结大会都在这儿召开。还有众多的各种培

训班、批斗会、宣判会在这儿举

行,剧团来了在此演出,电影也在里边放映,那时的老会堂真是一片热闹繁荣。

记得粉碎“四人帮”不久,很多电影解禁,公社电影队抓住这个商机,在会堂里售票放电影,一天多场,场场爆满。那时没有安排专人管理,可来看

戏看电影的人又太多,不管不行。那时,我是公社文化站长,公社领导便安排我暂时管理老会堂,记得放电影《朝阳沟》和一部古装片时一票难求,白天

放了 5 场,门外还拥着很多人买不上票。于是我们便连夜放映,一夜又连放 5 场,有的农民十几里路跑来等了一天,才等到看上夜间放映,有人甚至足

足等了一天一夜。电影队几个放映员还可以轮休,只是苦了我了,一夜夜地连轴转。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堂也多少有了点收入,公社决定推倒水泥座,全部安上木制座椅,这一改装,会堂有点县城礼堂

的模样了。同时,公社还安排了专门的管理人员。

会堂的设施变好了,可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农村

联产责任制和土地承包的实行,公社也先后改称乡和镇,每年多次的三级干部大会很少召开了,更没再有什么批判

会;群众家中也有了电视,可收看多种文艺节目,电影队再放电影便很少有人看了,老会堂变成了一个空壳,失去了往日的辉煌。随着乡镇政府机

关的搬离,它孤零零地待在原处,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同时又因为居于街边中心地带,乡镇党委决定拆掉它,地皮交开发商开发,将老会堂

建成了商业街。如今老会堂的旧址上,一

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形成了一

条商业大街,街两旁的门面房、商店一家连着一家。白天,商店顾客盈门,生意红火,一到晚上各种小吃摊布满街道两旁,灯火通明,呈现出一幅

美丽的夜景。街上有个大超市开在二

楼,一个营业员说,要不是摆这么多的柜台,这多像当年的老会堂啊!

是的,当年的老会堂也与时俱进,摇身一变,成为了现在的商业宝地。但无论怎样,对老会堂,我还是从心底里怀念它。

■民间 ◎宁学思

■世相 杨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