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resh refresh (dynamic_bypass_reload) click here if you are not automatically redirected. for...

25
1 单元一 儿童文学概述 阅读前热身 1. 你认为儿童需要文学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如果让您来下定义,您会怎样解释儿童文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您知道什么是“儿童观”吗?试说说您的儿童观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儿童文学渊源在西方,您认为这和文艺复兴有关系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在汉语圈,儿童文学近年来蓬勃地发展。试列举中国、台湾、马来西亚 的主要儿童文学作家和作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Upload: chong-sean-feng

Post on 25-Oct-2015

2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5 download

DESCRIPTION

儿童文学-

TRANSCRIPT

Page 1: Refresh Refresh (dynamic_bypass_reload) Click here if you are not automatically redirected. For assistance, contact your network support team

1

单元一 儿童文学概述

阅读前热身

1. 你认为儿童需要文学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如果让您来下定义,您会怎样解释儿童文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您知道什么是“儿童观”吗?试说说您的儿童观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儿童文学渊源在西方,您认为这和文艺复兴有关系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在汉语圈,儿童文学近年来蓬勃地发展。试列举中国、台湾、马来西亚

的主要儿童文学作家和作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ge 2: Refresh Refresh (dynamic_bypass_reload) Click here if you are not automatically redirected. For assistance, contact your network support team

2

学习目标

1.0 前言

当我们提起“儿童文学”时,有些人会很惊讶地问:“儿童也有文学?”

探索惊讶者惊讶的原因,我们会更加惊讶,原来他压根儿就不知道什么是文学。

您让他阐述,他会说文学就是要讲述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修辞手法、主题思

想、道德价值的学问。这岂不是对“文学”有所误解?

台湾林文宝老师在其编撰的《儿童文学》序言中问:“我们是否有儿童文

学?”这个问题带有两个面向:一、我们的文学作品适合儿童阅读么?二、儿

童阅读的材料都是文学作品么?由此可见,儿童文学的内涵应该包括“儿童”

与“文学”两大关键词:给儿童读的作品一方面要有儿童的特色,另一方面又

得有文学的意义。什么叫“儿童的特色”?它该具备哪些条件,跨越哪些领域?

什么又叫“文学的意义”?不是所有写给儿童看的作品就叫“儿童文学”么?

以上这些问题就是本课程所要讨论的。

思考互动:

为什么有人认为文学难懂难学?您认同上面一段有关“文学”的说法

么?是什么因素造成他有这样的成见?如果您不认同,您又是否能够给文

学下一个比较好的定义?

阅读此单元后,你能:

1 . 阐述儿童文学的定义;

2 . 说明何谓儿童观;

3 . 阐明儿童观对儿童文学的影响;

4 . 简述东西方儿童文学的发展概况。

Page 3: Refresh Refresh (dynamic_bypass_reload) Click here if you are not automatically redirected. For assistance, contact your network support team

3

学习内容

1.1 儿童文学

方卫平、王昆建(2004)提出三种常见的定义:

儿童文学是儿童本位的文学

儿童文学是写儿童的文学

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

图 1.1:方卫平《儿童文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儿童本位论”

周作人早在 1920 年在北京孔德学校演讲《儿童的文学》的时候,就提到

了儿童文学之本意在于“顺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和趣味”,儿童文学只是

儿童“可以逍遥”的“适宜的花园”。这种观点认为儿童文学是用儿童本位组

成的文学,其艺术构成都必须以儿童心理特征为依据和标准。它具有积极的历

史意义,因为它强调了儿童作为生命主体的独特的心理世界和精神需求特征,

为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自觉提供了观念上的巨大推动力。

1922 年,周作人在语言学家赵元任翻译了《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后,写

了一篇书评,发表于《晨报副镌》。他说:“就儿童本身上说,在他想象力发

展的时代确有这种空想作品的需要,我们大人无论凭了什么神呀皇帝呀国家呀

的神圣之名,都没有剥夺他们的这需要的权利,正如我们没有剥夺他们衣食的

权利一样。”这段话充分表现了他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的需要的认识。他在文中

又说:

Page 4: Refresh Refresh (dynamic_bypass_reload) Click here if you are not automatically redirected. For assistance, contact your network support team

4

一年后,周作人又发表了一篇《儿童的书》,对自己的观点再进一步论述:

......

................

“儿童本位”的定义受到以“自由教育论”和约翰·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等“儿童中心主义”教育理论的影响,都认为“儿童文学就是

用儿童本位组成的文学”。方卫平教授在《输入与传播——从“儿童中心主义”

到“儿童本位论”》(1993)一文中有一段话作了很好的概括说明:

1919 10

..............

“儿童本位论”的说法,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又带着难以避免的理论缺

陷和历史局限性。它强调了儿童读者的特殊性,却相对忽视了成人作者的主体

性地位;它重视了儿童世界的独立性,却相对忽视了儿童生活与整个社会生活

之间所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

Page 5: Refresh Refresh (dynamic_bypass_reload) Click here if you are not automatically redirected. For assistance, contact your network support team

5

图1.2:浙江师范大学方卫平教授

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并不完全否认教育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但是,这一学说

经过不同接受者的选择、揉捏和阐释,成为中国化了的“儿童本位论”的时候,就会

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异和走样。“五四”时代的儿童文化建设在冲破传统儿童观、建构

新儿童观的过程中,无疑需要像“儿童中心主义”这样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可是,

历史告诉我们“矫枉”常常导致“过正”,“五四”儿童文学理论的建设进程也免不

了产生极端化的理解、接受和发挥。当“儿童本位论”被理解和解释为任儿童的喜好

“尽听他们自己去看,用不着教师来教”的“撒手主义”时,它必然受到了后来人们

的尖锐抨击和批判。其中,典型的代表当然是胡适和周作人。

近来已有一种趋势,就是“儿童文学”—童话,神话,故事,

——的提倡。儿童的生活,颇有和原始人类相类似之处,童话神

话,当然是他们独有的恩物;各种故事,也在他们欢喜之列。他们

既欢喜了,有兴趣了,能够看的,不妨尽搜罗这些东西给他们,尽.听他们自己去看,用不着教师来教...............。„„例如《一只猫和一只狗的

谈话》,这些给儿童看,究有什么用?其实,教儿童不比成人,不

必顾及实用不实用,不要给得他愈多以为愈好。新教育发明家卢梭

有几句话说:“教儿童不要节省时间,要糟蹋时间。”„„任他去

看那神话,童话,事故,过了一个时候,他们自会领悟,思想自会

改变,自会进步的——这不是我个人的私意,是一般教育家的公

论。

——《国语运动与文学》,1921

图1.3:胡适

思考互动:

2012 年 8 月 19 日,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协会正式成立。浙师大方卫平

教授在会上有一句话值得深思,他说:“儿童文学不仅仅是迎合儿童

的文学,更是引领、塑造童年的文学。”您对这句话有什么看法?

阅读建议:

儿童阅读的“迎合”与“引领”

ht tp: / /kuanghong1987.b logspot .com/2012/08/b log -pos t_29.html

Page 6: Refresh Refresh (dynamic_bypass_reload) Click here if you are not automatically redirected. For assistance, contact your network support team

6

图1.4:周作人

近来见到《小朋友》第七十期“提倡国货号”,便忍不住要说

一句说,——我觉得这不是儿童的书了。无论这种议论怎样时髦,

怎样得庸众的欢迎,我以儿童的父兄的资格,总反对把一时的政治

意见注入到幼稚的头脑里去。„„总之我很反对学校把政治上的偏............

见注入于小学儿童,我更反对儿童文学的书报也来提倡这些事...........................。以

前见北京的《儿童报》有过什么国耻号,我就觉得有点疑惑,现在

《小朋友》又大吹大擂的出国货号,我读了那篇宣言,真不解这些

既非儿童的复非文学的东西在什么地方有给小朋友看的价值。

——《关于儿童的书》,1923

由于“儿童本位论”受到了质疑,于是便有新的观点的提出。

有认为儿童文学是“写儿童的文学”,是专写儿童的一种文学。这种观念从创作

动机和服务对象的角度来界定儿童文学,符合现代儿童文学创作的一般情况。可是,

这种观念也有很大的局限,因为它的观点本身就缺乏严密性:其一,儿童文学的确常

以儿童和儿童生活为主要描述对象,但儿童文学也常表现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其二,专写儿童的作品也不一定就是儿童文学作品;其三,内容是否写儿童并不是区

别儿童文学与非儿童文学的标志。

有以教育性为主的,蒋风教授(1983)便提出:“儿童文学是根.据.教育..儿童的...需.

要.,专为广大少年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能为少年儿童所理解和乐于接受

的文学作品。”这个概念显然把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摆在首位,将教育性和儿童性当

作儿童文学的根本属性。从创作角度而言,老一辈的儿童文学作家鲁兵是这方面的代

表人物,他说:“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教育儿童的文学》)

这一概念也遭到了质疑,刘绪源老师说:“‘教育’不可能成为某一种文学的本

质特征。儿童文学也是一种文学,它在本质上是审美的。审美是一种情感的活动;爱

也是一种情感,它可以转化为审美。教育从整体上看却不是一种情感”。(《儿童文

学的三大母题》)因此,刘绪源老师强调如果不抓住“审美”的角度,如果不深入

“艺术”的殿堂,那么,儿童文学与一般的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等又有什么区别呢?

思考互动:

胡适和周作人上述的谈话,后来没有少挨过骂。您对两人的说法又持有什

么看法?

温馨提示:请不要陷入极端言论,一面倒的支持与反对哦!试实事求是地讨论。

方卫平《输入与传播》:ht tp : / / faq i ng .o rg / fo ru m/ v ie wto p ic .p hp ? t=9 0 91

Page 7: Refresh Refresh (dynamic_bypass_reload) Click here if you are not automatically redirected. For assistance, contact your network support team

7

朱自强教授则依然强调儿童文学应该以儿童为本位,他说:“‘儿童本位的文学’

是我所选择的理想地表述了儿童文学本质的简洁用语。„„作家既不能做君临儿童之

上的教训者,也不能做与儿童相向而踞的教育者, „„它将不是把儿童的心灵看作一

张白纸,而是一颗饱满的种子。„„必须考虑到要激活这颗种子的潜在生命力所必须

的合适的土壤、阳光和养料。”(《儿童文学的本质》)这种强调“儿童文学”即

“儿童本位的文学”的认识,将儿童性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本质的属性,无疑是对上

述以教育性为主的儿童文学的一种驳斥。

图 1.5:朱自强教授

右 边 一 段 文 字 录 自 < 儿 童 文

学:儿童本位的文学 >,《儿

童文学的本质》。

儿童是独特文化的拥有者,儿童与成人在存在感觉、

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方面存在着许多根本的区别。儿童文学

创作与成人文学创作的一个根本不同是儿童文学作家必须

解决好与儿童的人际关系问题,即作家必须以作品与儿童

建立起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作家既不能做居临儿童之

上的教训者,也不能做与儿童相向而踞的教育者,而只能

走入儿童的生命群体之中,与儿童携手共同跋涉在人生的

旅途上。因此,作家的儿童观应该以儿童为本位。何为儿

童本位的儿童观?不是把儿童看做未完成品,然后按照成

人自己的人生预设去教训儿童(如历史上的教训主义儿童

观),也不是仅从成人的精神需要出发去利用儿童(如历`

史上童心主义的儿童观),而是从儿童自身的原初生命欲

求出发去解放和发展儿童,并且在这解放和发展儿童的过

程中,将自身融入其间,以保持和丰富人性中的可贵品

质,我们将这种形态的儿童观称为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儿

童文学作家在这种儿童观的观照下创作的儿童文学就是儿

童本位的文学。

图 1.6:儿童文学观念的三维演变

1920 年代

1960 年代

21 世纪

Page 8: Refresh Refresh (dynamic_bypass_reload) Click here if you are not automatically redirected. For assistance, contact your network support team

8

1.2 儿童观

什么是儿童观?儿童观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它涉及

到儿童的能力与特点、地位与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成

因、教育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

每个成人个体和单位(例如政府、社区、学校、家庭)的儿童观都不尽相

同,正确的儿童观,对儿童的身心发育都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错误的儿童

观则可能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不可预计的不良后果。

1.2.1 儿童观的转变

有人说,17 世纪发现了人,18 世纪发现了儿童。前者是人文主义思想家

们的功劳,他们把人从神的束缚之中解放出来,从而使一种新人类观得以确立;

后者是自然主义教育家们的贡献,他们使淹没在成人之中的儿童凸现出来,从

而使一种新儿童观得以生成。对人类的新儿童观的建立,贡献最大者莫过于伟

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以致于

后世人们一谈到“儿童的发现”就会联想到卢梭的名字。他的那部堪称“哥白

尼式的革命”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名著《爱弥儿》,以其饱蘸深情的笔调,一

反传统社会对儿童的种种歧视和偏见,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审视儿童,研究儿童,

欣赏儿童,使儿童一跃成为教育过程的焦点,使儿童问题成为世人瞩目的课题。

儿童是与成人完全不同的人种,儿童的身上具有儿童独自特有的..............

心理、感觉和情感........,对此,成年人必须给以理解和尊重。这种对于儿

童的观念,在今天几乎已成为社会的普遍常识,但是,在人类漫长的

历史上,这样的儿童观只不过萌生于两百多年前,而真正在成人社会

占据普遍的支配地位,恐怕才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朱自强《“童年”:一种思想的方法和资源》

http://reading.cersp.com/Informative/Rambler/200802/4916.html

Page 9: Refresh Refresh (dynamic_bypass_reload) Click here if you are not automatically redirected. For assistance, contact your network support team

9

1960 年,法国历史学家菲力浦·阿利斯(Philippe Ariès,

1914~1984)出版了震动西方史学界的著作《儿童的诞生》。在

这部著作中,阿利斯指出,在中世纪欧洲,特别是在法国,人们

并不承认儿童具有与大人相对不同的独立性,而是把儿童作为缩

小的成人来看待,人们只承认短暂的幼儿期的特殊性,要求儿童

尽早和成人一起进行劳动和游戏,这样,儿童便从小孩子一下子

成了年轻的(虚假的)大人。“中世纪没有儿童”、“中世纪没

有儿童时代”是这部著作的一个观点。

图 1.7:【法】菲力浦·阿利埃斯著,沈坚、朱晓罕译《儿童的世纪:旧

制度下的儿童和家庭生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L ’ E n f a n t e t l a V i e F a m i l i a l e s o u s l ’ A n c i e n R é g i m e ( 1 9 6 0 ) ,

t r a n s l a t e d i n t o E n g l i s h a s C e n t u r i e s o f C h i l d h o o d ( 1 9 6 2 ) .

图 1.8:卢梭和他堪称影响世界的名著《爱弥尔》

在古代,人们对儿童的认识尽管模糊不清,但其中仍不乏真知灼见:如古

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根据对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特点的观察研究,首次提出了

按儿童年龄划分受教育阶段的观点,被人称为“第一个多少理解小孩子需要的

人”。此外,古希腊教育家普鲁塔克、古罗马的贾文纳尔、古罗马教育家昆体

良、古罗马基督教教父圣·奥古斯丁等个别有识之士都朦胧地意识到了儿童期

的存在。但是,长期以来,就整个社会意识水平而言,人们并没有发现儿童与

成人有什么根本不同,并没有把“儿童”概念从宽泛的“人”的概念中分离出

来,可以说,那时的儿童观基本上是一种“小大人”的儿童观。这种儿童观

“对儿童是一点也不理解,以致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可是都从不考

虑儿童按其能力学到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子当大人看待,而不想一想,他还

没成人哩。”因此,直到 18 世纪中期教育的状况仍然是:“尽管还是很小的

孩子,就要学着成人的情态,说成人式的话,穿成人式的衣,效成人式的行动,

作成人式的思维。”

Page 10: Refresh Refresh (dynamic_bypass_reload) Click here if you are not automatically redirected. For assistance, contact your network support team

10

对儿童概念的发现,是以卢梭的《爱弥儿.......》.的问世为标志......的。他在该书中

明确指出:“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拥有儿童期的地位,

所以必须把人当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在这里,卢梭第一次提出了

“把儿童当儿童看待........”的思想,在儿童观的问题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从此,教

育开始真正考虑儿童的存在,社会开始研究儿童,儿童概念得以生成。

在卢梭看来,“把儿童当儿童看待”,首要的是成人必须认识儿童不同于

成人的特点,即把儿童期看作人生的一段特殊发展时期加以研究,研究儿童不

同于成人的特殊需要,研究儿童不同于成人的独特的精神生活。他说:“儿童

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

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可是,在传统教育里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不考虑儿童的现实,把自己的

想法强加给儿童,把自认为的幸福当成儿童的幸福。卢梭一针见血地指出:

“为了不定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为了给儿童准备他也许永不能享受的若干年后

的幸福,而把种种约束加在他的身上,开始就使他感受苦恼,我们对于这种残

酷的教育作何感想呢?”为此,他发出了愤怒的控诉:“纵或就目的来讲,我

可以认为那种教育是合理的,而那些可怜虫受着难以忍耐的奴役,像被判终身

作苦工的船役一般地忍受无限的苦役,而且虽受这种苦楚而将来也不见得有益,

这怎能使我见了而不愤激呢?天真快乐的童年消磨在哭泣、惩戒、恫吓与奴隶

的生活之中,你为了他的幸福而折磨这可怜虫,你却没有注意你是要死神从阴

森的环境中将他拖走。”

1.2.2 儿童观的几种主要历史模式

在《儿童文学概论》中,朱自强教授列出了以下几

种儿童观模式::

(一)“白纸”之喻

(二)“植物”之喻

(三)“成人之父”之喻

(四)“未完成品”之喻

(五)“种子”之喻

图 1.9:朱自强《儿童文学概论》

Page 11: Refresh Refresh (dynamic_bypass_reload) Click here if you are not automatically redirected. For assistance, contact your network support team

11

1.3 儿童观与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形态之后才产生的一种新文学。儿童文

学的产生和发展与成人社会对于儿童的观念即儿童观根本相关。下面,我们就

朱自强教授在 2009 年《中国教师》发表的《儿童文学与儿童观》一文谈谈儿

童的“发现”与儿童文学产生的关系,以及儿童观对于儿童文学创作的制约和

影响。

1.3.1 需要“发现”的“儿童”

首先需要意识到,有两个儿童存在:现实生活中的儿童,成人意识形态中

的儿童。前者是客观存在,后者是主观意识;前者是个性化的实存,后者是普

遍的假设。为了区别,可以称前者为儿童,称后者为“儿童”,“儿童”就是

之前所说的儿童观。

在中国的古代,成人对待儿童的观念与今天截然不同。比如《搜神记》中

有《郭巨》一文:

唐代小说中的名篇《杜子春》,也写到父弑子的情形。杜子春接受老者考

验,能于妻子被处以凌迟之时“竟不顾之”,未发一声,于是被将军所斩。杜

子春转生后为王家一哑女,嫁给进士卢珪,并生一男儿。及男儿两岁时,王氏

思考互动:

试从《儿童文学概论》一书中找出阐述儿童观的几种历史模式,比较其特

点,并说明这种儿童观演进的重要性。

提示:页 5 -1 2

Page 12: Refresh Refresh (dynamic_bypass_reload) Click here if you are not automatically redirected. For assistance, contact your network support team

12

仍无语。卢抱儿与之言,不应,多方引之,终无辞。卢大怒曰:“昔贾大夫之

妻鄙其夫,才不笑,然观其射雉,尚释其憾。今吾陋不及贾,而文艺非徒射雉

也。而竟不言。大丈夫为妻所鄙,安用其子?”乃持两足,以头扑于石上,应

声而碎,血溅数步。郭巨之儿被埋,毕竟还因其“妨事亲”,使老人“减馔”,

可叹卢生之子何“过”之有,竟成了父亲大人对妻子发怒时的牺牲品。如果说

到宋代传奇小说《开河记》中为隋炀帝开掘卞渠的麻叔谋,以重金使陶郎儿兄

弟盗他人孩儿三四岁者,然后蒸而食之的故事,则更令人心惊,无言以对。

我们读《郭巨》,应该特别留意“于是名振天下”一语。原来活埋自己的

儿子(当然郭巨没有埋成儿子,不过设若其埋成了,或许可得黄金两釜,更加

“名振天下”也未可知),不仅可以发大财,而且还可以“名振天下”,可见

父亲对儿子执掌着生杀予夺的大权,已为当时社会所普遍接受,成为了一种

“公理”。尤其像郭巨这样,“埋儿”是为了敬老,还可以被奉为“美德”。

不仅在肉体方面,在精神生活方面,古代社会形态中的儿童的愿望和要求也是

不得满足的。甚至到了近代,这种情形也未改观。鲁迅的《五猖会》就写到成

人对儿童的打击。在七岁儿童“笑着跳着”盼望去看五猖会的当口,父亲却要

他去背“一个字也不懂”的《鉴略》:“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经这样的折腾,先前盼望的一切“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文章的最

后,鲁迅重重地写下一笔:“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

叫我来背书。”父亲漠视儿童心理所造成的阴影,时过三十多年还不能消弭。

朱熹在《童蒙须知》中立规矩曰:“凡子弟须要早起晏眠。凡喧闹斗争之

处不可近。无益之事不可为,诸如赌博、笼养、打毬、踢毬、放风筝等。”鲁

迅《野草》中有《风筝》一篇,写少年“我”曾经信奉上述朱熹蒙训式的教育

理念,将弟弟的风筝践踏而毁,中年的“我”回忆此事,深为“少年老成”的

自己的“糊涂”而忏悔和自责。

可见,儿童自古以来就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关于儿童的自觉

观念却整整沉睡了两千多年。“儿童”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道风景,需要被一双

特殊的“眼睛”来发现。

1.3.2 儿童的“发现”与儿童文学的“发现”

儿童与成人完全不同,儿童的身上具有独自特有的心理、感觉和情感,对

此,成年人必须给予理解和尊重——这种对于儿童的观念,在今天几乎已成为

社会的普遍常识(实际行为是否一致则另当别论)。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这

样的儿童观萌生于两百多年前,而真正在成人社会占据普遍的支配地位,恐怕

才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也就是说,人类进化出这样一双“发现”“儿童”的

智慧的眼睛,用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Page 13: Refresh Refresh (dynamic_bypass_reload) Click here if you are not automatically redirected. For assistance, contact your network support team

13

约翰·洛克于 1693 年出版的《教育漫话》一书,大大推进了人们对童年

概念的认识。洛克把儿童看做珍贵的人的资源,这一观点显然是对清教主义的

带有原罪色彩的儿童观的修整。洛克虽然以独到的目光看到了《伊索寓言》

《列那狐的故事》这种文学的教育价值,但是,他所主张的教育仍然是偏重理

性的教育:“在我看来,显而易见,一切德行与优越的原则就在于能够克制理

性所不允许的欲望的满足。”在欧洲,18 世纪的儿童书籍是压抑想象力、幻

想力的教训主义文学,洛克的偏重理性教育的儿童观对这种文学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

可以说,到了卢梭那里,才真正引起了.............“.发现..”.儿童的革命.....。他在《爱弥

尔》中提出了两个革命性的观点:儿童是与成人全然不同的独自存在;对儿童,

要进行自然人的教育。卢梭的“人是生而自由的”“返回自然”等思想口号对

儿童文学具有深远的意义。

如果说,清教徒的原罪儿童观促使教训儿童的书籍得以产生,重视理性教

育的儿童观助长了教训主义儿童文学,那么,18 世纪末以来,英国浪漫派诗

人们尊崇儿童所具有的人性根本价值,把儿童作为生命和成长的象征这一儿童

观,则促使儿童文学从教育、教训儿童质变到了娱乐、解放儿童。“经常有人

宣称,浪漫主义对儿童形象的勾勒,乃是 19 世纪初期以来,儿童文学发端的

主要参照。„„塑型自浪漫主义的审美眼光、作者与儿童读者之间的理想关系,

替往后以英语行文的儿童读物提供了一个范式。”

在人类思想史上,对儿童概念的发现是人类认识自己的最伟大的进步之一。

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现了儿童,而儿童的发现又反过来促进了人类对自身认..................................

识的现代化进程.......。儿童文学的发生,有赖于诸多的社会条件,比如现代学校制

度的设立、中产阶级的勃兴、核心家庭的出现,等等,但是最为根本的催生力

是来自于成人社会应对儿童的观念。没有思想启蒙运动以来对儿童的渐次“发

现”,儿童文学这种崭新的、独特的文学样式将不会出现和发展。

1.3.3 儿童观:无形而有力的手

儿童观是一种哲学观念,它是成年人对儿童心灵、儿童世界的认识和评价,

表现出成人与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持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决定着儿童文学作

家的创作姿态。

英国学者 Deborah Cogan Thacker 和 Jean Webb 在《儿童文学导论

——从浪漫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一书中指出:“强行役使的知识和自由发掘无

限世界的可能性,这两个对立的论点落在儿童文学发展的核心。”“在整个儿

童文学史上,控制与自由之间的紧张气氛,依然不停地在两端拉扯着。”

Page 14: Refresh Refresh (dynamic_bypass_reload) Click here if you are not automatically redirected. For assistance, contact your network support team

14

儿童文学上的“两个对立的论点”或“控制与自由之间的紧张气氛”的出

现,根本上是受两种儿童观思想潮流的冲击和影响。一个是以约翰 •洛克为中

心的立于经验主义之上的儿童观,另一个则是对卢梭儿童观中的一些思想产生

共鸣的布莱克、华兹华斯、柯勒律治等浪漫主义诗人的儿童观。前者关于认识

产生于经验的观点,面向儿童时,便演化为教育和教训;后者关于儿童具有与

神相似的创造力和内宇宙,而随着长大,这种能力会逐渐丧失的观点,面向儿

童时,便表现为对儿童心性的解放。

在这两种儿童观的影响下,从教育性到娱乐性,从教训性到解放性,成为

西方儿童文学从 18 世纪到 19 世纪乃至 20 世纪的现代化进程的总体走向。

19 世纪里,浪漫主义的儿童观就对儿童文学发生着深远的影响。海明威

曾说,美国的全部现代文学起源于马克 •吐温的《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在

此之前现代文学几乎是空白。这部伟大的著作,不仅是儿童冒险小说的经典之

作,而且还是表现浪漫主义观点的典型作品。马克 •吐温抨击儿童是未成熟的

大人的儿童观,嘲讽那种认为儿童的性情是因为成人社会的价值标准而向善的

看法。少年哈克与生俱有的正义感和自尊感,他的聪明机智和心理力量,他对

生活的健康态度,都给浪漫主义关于儿童时代的观点以有力的支持。马克 •吐

温创造的挣脱时代的制约,听凭自然、健康的本能而行动的少年哈克,成了

“永远的儿童”,穿过 19 世纪、20 世纪,还会走向未来。

20 世纪里的儿童文学经典,从巴内特的《秘密花园》、巴里的《彼得 •

潘》、米尔恩的《小熊温尼 •菩》到特拉弗斯的《玛丽 •波平斯》系列、圣埃克

苏佩里的《小王子》、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怀特的《夏洛的网》,无一

不是以浪漫主义为精神底蕴的文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英国儿童小说作家为代表的儿童文学创作,不满

于浪漫主义儿童观对儿童的观念化处理和对儿童身处的“现实”的暧昧态度这

些局限,直面儿童的真实生活,创作出了具有现实主义力量的儿童小说。

在中国,西方意义上的浪漫主义思想并没有在现代文学中生根开花,更没

有像在西方那样,深刻、有力地影响着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因此,中国儿童

文学自清末民初产生以来,就存在着娱乐、解放儿童的思想与教训主义之间的

苦苦斗争。在这条斗争的脉流中,作为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奠基人的周作人处于

令人注目的位置。他的儿童文学的思想中最重要也最切合中国社会实际的现代

性,便是对儿童文学中的教训主义的深恶痛绝和彻底批判。

不讲教训,这是周作人始终坚持的儿童文学观。1923 年,商务印书馆出

版了《各省童谣集》第一集,这本童谣集典型地表现出“教育家”在儿童文学

上“牵强的加上一层做作”的教训行为。比如,“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

下不来,吱吱,叫奶奶,抱下来。”对这首儿歌,编者注云:“将老鼠作比,

意思要儆戒小儿不可爬得过高。”又如,“哴哴哴,骑马到底塘。底塘一头撞。

直落到花龙。花龙一条堰,转过天医殿。”这首儿歌注云:“鼓励小儿骑马,

Page 15: Refresh Refresh (dynamic_bypass_reload) Click here if you are not automatically redirected. For assistance, contact your network support team

15

有尚武精神。”再如,“泥水匠,烂肚肠,前讨老婆后讨娘,还要烧汤洗爷

爷。”编者又注曰:“这首歌谣都是颠倒话,实在要教小儿知道尊卑的辈分。”

周作人认为,这样的读解,“如不是太神妙便是太滑稽的”,并将其与旧

教育联系起来批判:“中国家庭旧教育的弊病在于不能理解儿童,以为他们是

矮小的成人,同成人一样的教练,其结果是一大班的‘少年老成’——早熟半

僵的果子,只适于做遗少的材料。到了现代,改了学校了,那些‘少年老成’

主义也就侵入里面去。在那里依法炮制,便是一首歌谣也还不让好好的唱„„”

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儿童文学一直拖着教训主义的尾巴。自改革

开放的新时期以来,儿童文学创作逐渐呈现出了娱乐和解放儿童的态势。我们

相信,“解放儿童的文学”将是今后儿童文学创作的整体走向。

总之,儿童观是儿童文学的原点...........。我们只要考察世界儿童文学的发展史,

就会清晰地看到,儿童观总是在制约着儿童文学的发展,决定着儿童文学的方

向。整个一部儿童文学史就是在这只无形而有力的手的操纵下发生着演变。

1.4 西方儿童文学发展概述

方卫平教授在《儿童文学教程》中谈到儿童文学的历史发展史时提出了三个主要

切入点:

一、从“自在”到“自觉”

二、从民间文学到作家创作的文学

三、审美形态的发展

关于“自在”状态的儿童文学,方卫平教授解释“自在”本是哲学术语,这里借

用以指代儿童文学在获得文体独立性以前“潜在”的存在状态。

在人们认识到“儿童”和“童年”的特殊性之前,不可能出现专为儿童创作的文

学作品。所以我们称这个时期的儿童文学为“自在”状态的儿童文学,它包括流传日

久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童话、民间歌谣,以及部分作家创作的被儿童纳入

阅读视野的成人文学作品,例如《伊索寓言》《列那狐的故事》等。

要探讨儿童文学发展史,它们本身就可以独立成一门学科。本单元只是概论式地介绍

儿童文学,把各地区儿童文学发展概况纳入此单元,就是要从“儿童观”和“儿童文学的

自觉创作”的角度出发,点出各地区儿童文学的演变,让大家有个初步的轮廓式认识。至

于要专门的探讨与研究,或许要待研究所课程才进行了。

Page 16: Refresh Refresh (dynamic_bypass_reload) Click here if you are not automatically redirected. For assistance, contact your network support team

16

“自觉”指的是作家有意识的创作儿童文学,他们明确对象,也明确目标,辅于

特定的创作手法,写出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自觉”的创作当然得追溯到“儿

童观”的确定不可。所以,方教授强调“儿童文学的历史与特定社会儿童观的形成和

发展密切相关”的。

儿童文学的自觉是人们认识到“童年”是一个特殊生命阶段的独特精神需要以后

的产物。不少学者把1697年贝洛的《鹅妈妈故事集》的出版,看做是西方儿童文学自

觉形态的开始。也就是说,从贝洛的这部童话集开始,西方开始出现了专为儿童创作

的文学作品。贝洛说:“我的这些童话者是有创作宗旨的,它们首先在启人诚实,有

忍耐心,有远见,要勤恳,在种种不幸迫使人偏离这些良好品质时,仍要保持这些品

质。”可见,这个时期的作品是有意识的“教育”儿童。我们可以说:儿童文学文类

的自觉与它的教育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本书法语名 Les contes de la Mere L'oye,它收进贝洛

(Charles Perraul,1628~1703)等几位古典童话大师的全部著

作,包括举世闻名的《小红帽》《林中睡美人》《穿靴子的猫》

《蓝胡子》《仙女》《小凤头里凯》《小拇指》《灰姑娘》等8篇

童话和三篇童话诗。贝洛童话的题材来源于法国和欧洲及一些东

方国家的传说故事,她对它们进行了精心的加工和再创作,使其

既具有民间文学简洁、清新的优点,又兼备文学作品语言雅致、

描写细致的特长。

图1.10:【法】贝洛著,戴望舒译《鹅妈妈的故事》,南京:译林出版

社,2012

传统儿童文学往往不是专为儿童创作的,而是来自民间文学、成人文学领域,是

弥补儿童精神需要的一种补偿性的文学。传统儿童文学常常是儿童教育的工具,并以

儿童识字发蒙用的教材的面目出现。而现代儿童文学则是专为儿童创作的一种自觉的、

独立的文学门类,所以其范围和界域要相对明晰和确定得多。

民间故事和童话记录了平民群体的情感和愿望,共同和基本的母题、结构

和主题表现,情节结构的单纯明朗,角色富于行动感。所有这些都十分符合儿

童的接受心理特征。

特定时代作家把民间传统与儿童文学的创作传统接续在一起,实现了儿童

文学从“自在”向“自觉”的演进。贝洛就是其中一位开创者。贝洛童话的特

点及意义就在于其艺术表现整体保留了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简朴、生动的特色,

让这些故事具有了现实生活的投影。贝洛童话遂成为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由民间

童话向作家童话转化时期的第一部有影响、成功的作品。贝洛童话以自身的艺

术品质为儿童文学提供了独特的历史经典。

贝洛童话对民间童话资源的独特挖掘和再创造,为当时作家提供了示范。

Page 17: Refresh Refresh (dynamic_bypass_reload) Click here if you are not automatically redirected. For assistance, contact your network support team

17

《格林童话》是俗称,原作《儿童与家庭童话集》(德

语:Kinder -und Hausmärchen,KHM),是德國格林兄弟

出版的一部著名童話集,首版出版於 1812 年。全书共收录童

话 200 余则。以《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睡美

人》《糖果屋》《青蛙王子》《渔夫和他的妻子》《野狼和

七只小羊》《勇敢的小裁缝》《不来梅的城市乐手》《穿靴

子的貓》最为著名。

格林兄弟的这套童话在世界范围内十分闻名,并且受到民

众欢迎,因此与《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并列为“世

界童话三大宝库”,对其他国家的文化亦产生了影响。

图 1.11:【德】格林,路旦俊等译《格林童话故事全集》(美绘

版),上海: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Hans Chr is t ian Andersen,

1805~1875),丹麦作家暨诗人,因為其童話作品而闻名於

世,其中最著名的童话故事包括《小锡兵》《冰雪女王》

《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和《红鞋》

等。儿童文学从民间文学形态走向现代形态的过程中,安徒

生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 。安徒生独特、丰富的童话故事

创作,开创了现代作家创作童话的新纪元。安徒生在借鉴吸

收民间故事题材和艺术手法的同时,创作作出一大批童富于

文学个性的童话故事;安徒生童话突显了儿童文学创作在审

美层面上所能够达到的高度。

图 1.12:走向现代童话的关键性人物——安徒生

在文学形态的变迁上,民间文学审美形态走向了儿童文学审美形态的拓展。

这表现在:

一、体裁样式的分化

儿童文学从民间文学中承传的体裁包括童谣、童话、寓言。儿童文学除这

三者之外,又逐渐发展出其他的体裁,包括:儿童诗歌、儿童小说、儿童生活

故事、儿童散文、儿童报告文学、儿童科学文艺、儿童图画书、儿童戏剧等。

二、题材领域的拓展

在儿童文学发展初期,许多被认为不适宜于儿童接受的题材都被隔离在了

儿童文学的领域之外。最初的儿童文学以“寓教于乐” ,“启发知识、含养

德性”为基本目的。随着童文学创作和研究的推进,许多原先被认为不适合儿

童阅读却存在于儿童真实的生活中的题材,陆续进入儿童文学创作者的视野。

例如“爱情”、“性”、战争、暴力、残障、单亲、网络沉迷等,大大拓展了

儿童文学的传统题材领域。

Page 18: Refresh Refresh (dynamic_bypass_reload) Click here if you are not automatically redirected. For assistance, contact your network support team

18

三、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

这种变化包括:儿童小说在结构设计、叙事创新、语言表达、形象塑造等

方面的探索和进步;幻想文学四射的艺术光芒;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

义和后现代主义等文学思潮和相应的文学技巧的影响。

1.5 中国儿童文学发展概述

王泉根教授于 2003 年 1 月在《娄底师专学报》发表的《儿童观的转变与

20 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三次转型》颇能概括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概况。该文

主要的观点包括:

儿童儿学的创作主体是成年人,接受主体却是少年儿童,这就构成了儿

童文学与生俱来的矛盾与困惑:两代人之间的文化代沟及其文学接受所

造成的代际冲突;这也提出了儿童文学一个根本性的文化问题,即“儿

童观”问题。

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史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尊重儿童的历史。在儿童

文学一切现象的背后有一双无形的手在起着作用,这就是无所不在的社

会儿童观,也就是如何看待儿童、对待儿童的观念。从这个角度说,百

年中国儿童文学史,是中国人儿童观的演变史。

思考互动:

西方儿童文学还在不断的发展和演进之中。国际许多儿童文学组织纷纷发

起儿童文学奖,这包括:

1956 年开办的“国际安徒生文学奖”;

1922 年开办的“美国纽伯瑞大奖”( The Newbery Medal for Best

Children's Book);

1938 年创立的凯迪克奖 (The Caldecott Medal)。

这些奖项的颁发,让我们更容易获知国际间,尤其是西方的优秀儿童文学

作家和作品。

建议阅读:http://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t=3564

Page 19: Refresh Refresh (dynamic_bypass_reload) Click here if you are not automatically redirected. For assistance, contact your network support team

19

第一节:对传统的解读: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儿童文学?作者认为如果

我们承认民间文学是文学大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那么中国古代

流传的大量民间口头童话、童谣都应该承认是被古代儿童所接受的文学

形式。不过,中国传统儿童观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无视儿童的独立人格与

社会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儿童的精神食粮——儿童读物的关注自

然不能被提上社会的议事日程。

第二节,论述中国儿童文学的第一次转型:五四时期。中国人对儿童文

学、儿童读物的重视一直要到 20 世纪初叶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才

发生根本的变革和转型。要把握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转型,有两篇文章

是极其重要的切入点,即鲁迅写于 1919 年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和周作人写于 1920 年的《儿童的文学》。《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堪

称是中国人儿童观转变的宣言书,代表了觉醒一代的中国人完全崭新的

儿童观。这篇具有宣言书性质的文章,不但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人的

发现——儿童的发现——儿童文学的发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用,而

且对整个 20 世纪中国的儿童观也起着规范的建设性的作用。周作人的

《儿童的文学》则是一篇关于创建中国现代意义的儿童文学的宣言书。

周作人在文中提出了儿童文学创作应遵从少年儿童发展的年龄差异性,

探讨了幼儿前期、幼儿后期与少年期的不同心理特征及对诗歌、童话、

故事、戏剧等各类文体的不同接受需求。这对于促进中国儿童文学的现

代转型、创建现代性的与世界接轨的儿童文学,起了积极的建设性的作

用。20 年代所做的工作,就是一个转型的工作,一个与世界接轨和学习

的工作。这包括:第一,大量翻译介绍传播西方的儿童文学;第二,对

传统的儿童读物遗产进行清理,首先是把那些传播成人意志和以成人教

育目的论为核心的读物,如《三字经》《幼学琼林》等东西小心地清理

出去;其次是小心地梳理、考察中国古代儿童所接受的民间文学的遗产,

整理、改编古代民间童话、童谣等;第三,有一批观念先进、接受较快

而又热心为儿童服务的作家,受西方儿童文学的影响开始自觉地投身到

儿童文学创作中去。这包括:以叶圣陶的《稻草人》为代表的童话创作,

以冰心《寄小读者》为代表的散文创作,以俞平伯《忆》为代表的儿童

创作,以郑振铎主编的《儿童世界》作品为代表的幼儿文学创作,以赵

景深、郑振铎、沈雁冰为代表的儿童文学翻译及理论研究工作等。

第三节作者论述第二次的转型:革命期的现实主义精神。20 世纪 30 年

代,伴随着中国社会“革命与救亡”的时代潮汐,中国社会的“儿童观”

发生了很大变化,并深刻影响到“儿童文学观”,这一变化一直延续至

60 年代。在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与面临民族危亡进入全民抗战之际,

儿童文学不得不把儿童本位的需要放到一边,为配合时代的需要而输入

“革命”、“阶级”与“救亡”的内容。30 年代,以张天翼的《大林和

Page 20: Refresh Refresh (dynamic_bypass_reload) Click here if you are not automatically redirected. For assistance, contact your network support team

20

小林》为代表,现实主义的儿童文学创作被推崇备至。以今天的眼光来

看,《大林和小林》是一部典型的政治童话。类似于这样张扬现实主义

精神的儿童文学作品从三四十年代开始成为一种创作的主潮,甚至是一

直延续到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初。

第四节谈到中国儿童文学第三次的转型:新时期。进入新时期,现代儿

童观的确立和进步成为儿童文学发展的根本基础与精神资源。这时期,

西方现代性儿童文学的翻译对中国儿童文学界带来巨大影响。例如,20

世纪 80 年代对瑞典女作家林格伦作品的译介。林格伦作品是站在儿童

的立场为儿童说话,对现行的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主张充

分尊重儿童个性,解放儿童。郑渊洁的童话很明显是受林格伦的影响,

站在儿童的立场为儿童说话,并对现行的教育体制提出质疑与挑战。八

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东西文化的八面来风,深刻

地影响着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人文精神在中国儿童文学中日渐得到彰

显,以儿童为本位,尊重儿童的价值,维护儿童的权利,提升儿童的素

质,实现儿童健康成长的人生目的,正成为这个时代儿童文学的价值尺

度与美学旗帜。

综观 20 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思潮,集中到一点,就是“儿童观”

问题。从五四“以孩子为本位”的儿童观,到 30 年代“配合一切革命

斗争”而形成的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再到八九十年代尊重儿童个性的

儿童观,它的背后是社会文化产生了变革,通过儿童观来影响儿童文学

观和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

1.6 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发展概述

有关马来西亚华文儿童文学的发展概况,资料不多。年红老师于 2004 年在《世

界华文文学论坛》发表的一篇论文《期望高飞的翅膀——略谈马华儿童文学发展》勾

画出一些概况:

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发轫于 1919 年,不过,儿童文学却迟至 1924 年才开始起步。

《儿童世界》的出版是其标志,这是第一本提倡儿童文学的马华文艺刊物,专

刊童话、寓言、歌谣等,投稿的都是当时的知名作家,包括郭乐仙、邱国基等。

但是出版社不详。

到了 1936 年,随着马华文学发展从低潮转向活跃,儿童文学因而略显生机。

《儿童晶报》(《中华晨报》副刊) 、《小天地》(《光华报》副刊) 和《学

Page 21: Refresh Refresh (dynamic_bypass_reload) Click here if you are not automatically redirected. For assistance, contact your network support team

21

生文艺特刊》相继出版,可惜所发表的作品水平不高,影响不大。马华儿童文

学的发展仍处于萌芽状态。1937 年后,几乎所有的儿童文学版都消失了。

到了抗日时期,抗战文学运动的兴起,完全忽略了儿童文学这一环。1942 年 1

月 11 日吉隆坡沦陷,马来亚被日军侵占后,马华儿童文学更是一片空白。

1945 年 9 月开始,马来亚重生,马华文学复苏。当时,虽然华侨小学纷纷设立,

但是图书大多是由中国输入。英国殖民地时代,马华文学并未受到官方的支持,

因此发展缓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对共产主义的恐惧,英国政府甚

至禁止中国读物输入马来亚和新加坡。

1953 年 6 月创刊的《世界少年》半月刊,虽然是由香港《世界少年报》编印,

但是发表了不少马来亚少年作者的作品,在日后推展马华儿童文学方面功不可

没。独立前,香港几乎成为马来亚儿童读物的主要供应地。

1957 年 8 月 31 日,马来亚联邦宣告独立。华文教育在“火炬运动”下如火如

荼地推展开来。可惜,马华儿童文学仍被忽略。到了 60 年代初,香港和台湾的

儿童书刊大量涌进马来亚联邦,几乎把奄奄一息的华文出版物淹没,间接地也

影响马华儿童文学的成长。这段时间,从事儿童文学创作而出版了单行本的马

华作者只有马汉、谢倬荣、年红、丁娜、李凯和易孟丽等几位而已;从事翻译

的则有廖建裕、陆泉、肖坚、詹熊、孙静„„无可否认,马华儿童文学的发展

依然处于低潮。

1965 年 8 月 9 日,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分裂成两个独立国后,马华儿童文学更

因出版业问题陷入“冬眠状态”,而后,仅有零星的著作出现。

1969 年 9 月 30 日,南马文艺研究会成立。在主席年红带动下,成员马汉、高

秀、梦平、梁志庆等积极参与推展儿童文学创作与活动,使该会成为马华儿童

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据点。后来随着爱薇、方理、艾斯、佩韦、灵子、碧枝、

舒颖等儿童文学作者加入,阵容更见壮大。该会先后主办文艺营、儿童诗创作

比赛,出版了《南文会少儿丛书》数十种,对马华儿童文学的发展扮演了重要

角色,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70~80 年代,儿童读物开始蓬勃发展开来。《儿童报周刊》《少年周刊》《知

识报》《青苗》《中学生月刊》《玉壶丛刊》《彩虹少儿丛书》《长青青少年

丛书》《泰来少儿丛书》《3M 华语辅助读本》„„陆续出版。接着,《小星

星》《星星周刊》《学海周刊》《嘉阳小作家》月刊,也先后推出,使一直不

景气的马华儿童文学展现出新的活力。其中,马汉主编、彩虹出版有限公司出

版的《世界华文少儿文学系列》(共 30 种),收录了年红、马汉、艾斯、梦

Page 22: Refresh Refresh (dynamic_bypass_reload) Click here if you are not automatically redirected. For assistance, contact your network support team

22

平、爱薇、草风、碧澄、方理、朵拉、方梦、舒颖、傲雪、华山„„的马华儿

童文学作者的优秀作品,可说是马华儿童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篇章。

年红主编的《泰来少儿丛书》(共 10 本,荣获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颁予

“儿童文学奖”)《南文会少儿丛书》(共 50 集)《彩虹少儿丛书》(共 20

集)和《世界华文少儿小丛书》为马华儿童文学留下了宝贵的资料,而他在

2003 年出版的《婴幼儿歌》(共 6 册)亦填补了马华幼儿文学的空白。难怪中

国评论家称其为“逗人爱的小花”,吴珹亦称年红为“马华儿歌的开拓者”。

此外,他的《儿童文学 40 年》(曾获台湾“华文著作奖”和马来西亚“双福

评论奖”)的出版,一如蒋风所云,是“开创性的工作,空谷足音,十分难能

可贵”,还称他“是位先驱者”。

梁志庆则在校园文艺工作上奉献半生。他的麻坡中华基小学生选集共 14 种是

个丰收,尤其在儿童诗创作方面,成绩斐然。

此外,许友彬主编的《马来西亚华文小学阅读计划》丛书由红蜻蜓出版社出版

的儿童文学创作,具有一定水平,对华校生有相当的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 14 年来主办了七届“马华儿童小

说创作比赛”,反应良好,已经提升了马华儿童小说创作水平,而该会编印的

得奖佳作选集《七彩世界》,更为马华儿童文学发展史留下了多彩的一页!

在国外,马华儿童文学的发展显然已受到关注。洪汛涛主编的《世界华文儿童

文学》(1993 年 6 月由中国太原希望出版社出版),吴珹主编的《世界华文儿

童文学选》(1995 年 10 月由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台湾中华民国儿童

文学学会编印的《华文儿童文学史(1945~1990) 和《儿童文学大事纪要

(1945- 1990) 》(1991 年 5 月出版)、陈子典主编的《走向世界——华文

儿童文学审视与展望》(1993 年 12 月由广东新世纪出版社出版)、王泉根主

编的《世界华文儿童文学大系上、下卷》(1996 年 6 月由北京开明出版社出

版)、蒋风主编的《世界儿童文学事典》(1992 年 8 月由山西希望出版社出

版),以及未来教育教材编委会编的《中国儿童阅读文库》(1997 年由浙江人

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和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魔轮》(1995 年)等,都

给予马华儿童文学作品应有的介绍、评论和寄望。这对于马华儿童文学作家和

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股强劲的推动力。

销售量最大的华文报《星洲日报》所主办的“花踪”文学奖增设了“儿童文学

奖”,振奋了儿童文学作者的心;而南马文艺研究会联合彩虹出版有限公司所

举办的高奖金的“全国华校儿童诗创作赛”,相信必能逐步提升马华儿童文学

Page 23: Refresh Refresh (dynamic_bypass_reload) Click here if you are not automatically redirected. For assistance, contact your network support team

23

作品的素质。至于彩虹出版有限公司策划编印的《大马新世代儿童小说系列》,

把新秀周锦聪、萧丽芳、高崇玉„„的作品介绍给读者,可说是件可喜的事儿。

经过了将近半个世纪的不断交流、沟通,终于达致谅解,国家语文局接纳了马

华儿童文学作品,并出版了由年红、胡德乐合编的马华儿童小说选集《魔轮》

(年红等著)和《金色的马》(流芳等著)的马来版本,还特地举行首发式。

这确实是一个大突破,令马华儿童文学界深感欣慰!

近百年来,马华儿童文学在本土上所笼罩着的阴霾,可说已逐渐消失。如今,

马华儿童文学的发展已从萌芽期进入了发展期。看见蓝天之后,应是展翅高飞

的时刻了。马华文学界必须深思、反省,必须摒弃儿童文学是“小儿科”、是

“幼稚文学”的错误观念。这样,马华儿童文学的前景才会亮丽,儿童文学作

家才能长出高飞的翅膀,冲向蓝天!

这本书是出生于马六甲的禤素薇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完成的

硕士论文(2003)。论文共六章:绪论、历史往迹、马华儿童文学

与教育、马华儿童文学与文化传承、马华儿童文学与本土色彩、结

论。附录有马来亚/马来西亚少儿期刊和马来亚/马来西亚出版儿童

书籍,保留了珍贵史料。

图 1.13 :禤素薇《马华儿童文学研究:文化传承与本土色彩》,新加

坡:新加坡青年书局,2006

有关马来西亚儿童文学的发展概况,碍于种种因素,我们尚无法划分

清楚“自觉时期”,对创作理念也尚待整理。对于前辈作家们的努力开垦

与耕耘,我们应致以最高敬意!若非他们,马华儿童文学的创作与研究便

无从说起。

Page 24: Refresh Refresh (dynamic_bypass_reload) Click here if you are not automatically redirected. For assistance, contact your network support team

24

单元一:小结

儿童文学是“小儿科”。我们这里指的小儿科并不是贬义词,而是像医学

界把儿童科从医学体系中独立成一门专属的科系那样,是别于成人固有的文学

体系的新科系。儿童文学的发展进程,与儿童的被“发现”大有关系。发现儿

童的特殊性,促进了儿童文学的发展,使它不像过去那样只要有书可以让儿童

阅读就行的草率想法,更不是为了要教训儿童而让他们读书,儿童的情趣、喜

好、想法,都应该受到尊重,并小心呵护让它滋长,人类文明才有更大的进步

空间。

**************************************************************

单元一:主要内容

1. 儿童文学是从成人文学独立开来的一门新学科。

2. 要认识儿童文学,就得先认识儿童,建立起新的儿童观。

3. 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现了儿童,而儿童的发现又反过来促进了人类对

自身认识的现代化进程。儿童文学就是在这样的条件背景下茁壮成长。

4. 评定儿童文学发展进程,不管是东西方或国内外,我们都可以从儿童观

的演进来看待。对儿童的认识越清晰,就更加了解儿童;越加了解儿童,

就可以创作出更好的儿童文学作品。

5. 西方和中国的儿童文学发展史,都可以从儿童观的演进来分期。传统的

儿童文学作品并非专为儿童而创作,纯粹只是站在大人的立场认为适合

儿童阅读的就被判为儿童文学。现代儿童文学则不然,它是作家清楚地

认识到儿童的重要性而进行创作的文学作品,是解放儿童,保护儿童,

助长儿童的一个重要手段。

Page 25: Refresh Refresh (dynamic_bypass_reload) Click here if you are not automatically redirected. For assistance, contact your network support team

25

主要参考资料

1. 朱自强. (2009).儿童文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方卫平. (2009).儿童文学教程(第 2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 朱自强. (1997).儿童文学的本质.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4. 朱自强. (2005).儿童文学论.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5. 林文宝等. (1996).儿童文学.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6. 蒋风. (2007).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 .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7. 韦苇. (2007).外国儿童文学发展史 .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8. 禤素薇. (2006).马华儿童文学研究:文化传承与本土色彩 . 新加坡:新

加坡青年书局

拓展阅读建议

1. 朱自强〈儿童文学:儿童本位的文学〉:

http://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t=9060

2. 方卫平〈输入与传播——从“儿童中心主义”到“儿童本位论”:

http://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t=9091

3. 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http://reading.cersp.com/essay/literae/200802/2189.html

4. 周作人〈儿童的文学〉:

http://reading.cersp.com/essay/mjmw/200802/4816.html

5. 王泉根〈儿童观的转变与 20 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三次转型〉

http://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t=5490 (5 楼)

6. 张发〈期望高飞的翅膀——略谈马华儿童文学发展〉

http://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t=5490 (2 楼)

7. [法 ]卢梭著,李平沤译 . (2009).爱弥尔 .北京:商务印书馆

8. [法 ] 菲力浦•阿利埃斯著,沈坚 / 朱晓罕译. (2013).儿童的世纪 . 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