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17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冷戰結束後東北亞核武擴散之研究---對臺海安全的影響 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 計 畫 類 別 :個別型 : NSC 95-2414-H-002-037- 執 行 期 間 : 95 年 08 月 01 日至 96 年 07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 計 畫 主 持 人 : 陳世民 計畫參與人員: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林香呤 大學生-兼任助理:范國濤、郭翰禧 處 理 方 式 :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6 年 10 月 31 日

Upload: trinhdung

Post on 29-Aug-2019

21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冷戰結束後東北亞核武擴散之研究---對臺海安全的影響

    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

    計 畫 類 別 :個別型

    計 畫 編 號 : NSC 95-2414-H-002-037-

    執 行 期 間 : 95年 08 月 01 日至 96年 07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

    計 畫主持人:陳世民

    計畫參與人員: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林香呤

    大學生-兼任助理:范國濤、郭翰禧

    處 理 方 式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6年 10 月 31 日

  •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冷戰結束後東北亞核武擴散之研究---對臺海安全的影響

    計畫類別:個別型計畫計畫編號:NSC 95-2414-H-002-037-執行期間:95 年 8 月 1 日至 96 年 7 月 31 日

    計畫主持人:陳世民計畫參與人員: 林香呤, 范國濤, 郭翰禧

    成果報告類型(依經費核定清單規定繳交):□精簡報告 □完整報告

    執行單位: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

    中 華 民 國 96 年 10 月 31 日

  • 2

    目錄

    報告內容----------------------------------------------------------p. 3

    前言與研究目的-----------------------------------------------p. 3

    文獻探討--------------------------------------------------------p. 4

    研究方法--------------------------------------------------------p. 4

    結果與討論-----------------------------------------------------p. 5

    參考文獻----------------------------------------------------------p. 10

    計畫成果自評----------------------------------------------------p. 16

  • 3

    報告內容

    前言與研究目的

    臺灣所處的東北亞地區目前所面臨的一大挑戰,便是核武擴散危機及軍備競

    賽,印、巴相繼核試後,東北亞的核武與飛彈的擴散問題已成世人關切的另一焦

    點。自從北韓於二00二年十月再次被質疑發展核武,並於二00三年一月宣布

    退出核不擴散條約後,如何緩和東北亞區域的軍備競賽,及遏制核武與飛彈的擴

    散,乃現今國內、外學界所關注的一重要課題。針對北韓核武問題召開的六方會

    談已召開數次,然而至今已超過三年的危機仍未獲解決。此一問題未來不論如何

    發展,其對臺灣所處的東北亞地區的安全,已造成難以忽視的衝擊。

    一個已擁有長程飛彈,如今可能再加上核武的北韓的出現,是否會影響到日

    本對美國核子保護傘的信任呢?尤其是此傘延申嚇阻(extended deterrence)的

    可信度,實為目前東北亞核不擴散機制的基石。日本是否能容忍其近鄰又多了一

    核子強權,且使其處於東北亞唯一未擁有核武的國家的窘境呢?此一核武擴散骨

    牌效應,實為北韓一旦擁有核武之後續發展上真正令人擔憂之處,畢竟一個核武

    日本強國的出現,勢必大為影響既定的東北亞權力架構與戰略均勢。而此一核武

    擴散危機,和另一目前影響東北亞戰略架構的重要發展---戰區飛彈防禦,顯然

    又有其不容忽視之相互關連。

    上述在臺灣所處的東北亞地區的局勢發展,當然會對臺海安全造成影響。中

    共至今仍是唯一能有效影響北韓的國家,而美、日二國由於多少須依賴中共來解

    決北韓危機,這是否會影響其對臺政策呢?此外,目前的六方會談若成功運作化

    解北韓核武危機,日後是否可能發展成一東北亞多邊區域安全機制呢?這亦是值

    得關注之處,由於臺灣乃唯一未參與六方會談的東北亞地區,這是否會使臺灣之

    安全利益被邊緣化呢?而六方會談一旦失敗,致使東北亞核不擴散機制在南、北

    韓、日本間瓦解了,是否會因而減小美國對臺灣發展一有效的獨立攻擊性嚇阻力

    量的約束,這實亦值得關注。尤其是面對臺海軍力平衡似乎逐漸對中共有利,以

    致近年來不少美國重要智庫學者提出臺灣或許應思考發展一「有限攻擊能力」來

    嚇阻中共之際。這些均是本研究計畫探討之重點。

    未來北韓核武擴散危機能否順利化解,對既定的東亞權力架構、戰略均勢及

    臺海安全,均將造成重大衝擊。面對此一目前仍快速變化中的東北亞安全局勢,

    我方應妥善因應,以避免我們的安全利益被邊緣化,尤其是面對可能出現的東北

    亞多邊安全機制。並審慎關注東北亞戰略架構的轉變,尤其是東北亞各國核武實

    力的發展,和美國「延申嚇阻」之安全承諾的可信度、飛彈防禦,及不擴散機制

    之間的關連,未來將如何發展及影響各國對外關係、東亞戰略格局及兩岸安全關

    係,實為日後值得關注之發展。

  • 4

    文獻探討

    冷戰結束後,大規模摧毀性武器的擴散問題已成國際安全學術界關注之重要

    焦點之一。尤其 1998 年印、巴相繼核試後,東北亞的核武與飛彈的擴散問題已

    成世人關切的另一焦點。如參考書目所呈現,學界對此議題已有十分豐富的研究

    成果。然而如前所述,東北亞的核武擴散問題對位於此一區域內的臺灣,亦可能

    造成不容忽視的影響,但是就國外研究成果觀察,幾乎均將焦點集中於朝鮮半島

    及大國關係(尤其美、中、日),似乎忽略了此一局勢的演變,亦可能衝擊到此一

    區域的另一國際熱點---臺海局勢,本研究計畫之一重要研究目的,即在於期望

    能瀰補此一容被忽視的漏洞,以臺灣的觀點對東北亞的核武擴散問題做一研

    究。

    至於國內在冷戰結束後對東北亞的核武擴散問題,亦有十分豐富的研究成

    果。然而在 2002 年 10 月北韓核武擴散危機再起,並對東北亞安全局勢造成容

    忽視的衝擊後,至今已超過三年的時間,似乎尚未看到國內之重要學術期刊有何

    專著完整地研究東北亞的核武擴散問題1,近三年通過之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

    亦少見對此議題之完整研究2。

    研究方法

    本計畫乃採用「歷史研究法」及「文件分析法」做分析。以文件分析法就各

    相關國家所發表之相關言論及文件加以剖析其隱含之要義,以推敲其歷史淵源及

    影響。再就歷史研究法運用相關之歷史資料及事例來探討影響東北亞的核武擴散

    問題的各因素,並解釋各因素之間的前後因果關係。此外並就國內、外之中、英、

    法文相關文獻、報刊及論著做「文獻分析」,因此無涉及經驗研究之其他方法的採用及重要儀器的輔助。

    1 目前所蒐集到的專著,近三年國內研究成果大多是發表於一些較不重要的期刊上,兹列述如下:廖小娟, 「中共與北韓的雙邊關係--以兩次核武危機的處理檢視」, 展望與探索, 3:5 民 94.05 頁 34-47。楊鈞池, 「六邊會談及其對東北亞區域秩序之影響與分析」, 復興崗學報, 80 民 93.06 頁 223-247。趙建中, 「北韓核武發展與國際軍備管制」, 黃埔學報, 46 民 93.04 頁 107-119。 張廖年仲, 「中共與第二次北韓核武危機」, 展望與探索, 2:3 民 93.03 頁 36-50。張如倫,「北韓現階段核危機的效應」, 陸軍學術月刊, 39:460 民 92.12 頁 86-96。林麗香, 「中共與北韓核武危機--兼論外交策略的轉變」 航空技術學院學報, 3:1 民 93.08 頁 221-229。胡慶山, 「北韓核武問題與東北亞情勢發展--日本與中共的戰略意圖」, 國防雜誌, 19:5 民 93.05 頁 91-101。 水野聖紹, 「美伊戰爭後之北韓核武問題:外交斡旋抑或武力解決?」, 展望與探索, 1:9 民 92.09 頁 86-105。蔡裕明, 「北韓核武變局與東北亞安全」, 展望與探索, 1:3 民 92.03 頁 89-92。朱松柏, 「北韓發展核武飛彈對區域安全的影響」, 交流, 67 民92.02 頁 31-35。曾祥穎, 「南北韓飛彈與核武問題研析」 陸軍月刊, 41:477 民 94.05 頁 97-107。

    2 較相關之專題研究計劃僅有: 「北韓核子危機下中日關係之研究」, 「日本有關北韓問題之政策與因應策略」, 「美國與中共防擴散之合作與衝突:不確定的相互依存」。

  • 5

    結果與討論

    北韓核武危機對東亞安全的衝擊------核武擴散骨牌效應之擔憂

    自從北韓二00三年初宣布退出核不擴散條約後,使印、巴相繼核試後備

    受擔憂的東亞核武擴散危險再度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這主因此區域的所有非核

    國,不論是南、北韓、日本及臺灣,均有能力在短期內發展出核武,更重要的是

    過去三、四十年來,他們在均曾或多或少被懷疑有意圖要獲取核武。因而北韓核

    武之發展,令人擔憂是否會引起骨牌效應,而導致東亞核不擴散機制如南亞般的

    瓦解。

    冷戰時期此一骨牌效應之所以未惡化,主要乃依靠美、蘇兩超強的影響力

    來阻止,尤其是他們核子保護傘「延申嚇阻」的可信度。冷戰結束後,北韓喪失

    了蘇聯的安全保護,然而昔日蘇聯對平壤發展核武及飛彈的約束亦隨之消失。北

    韓領導者為求自保與維持政權,積極發展飛彈,至於是否有在發展核、生、化等

    大規模摧毀武器,亦一再受國際質疑。如今平壤再次像 1993-94 年那樣宣布退出核不擴散條約,縱然平壤一再聲明這不代表其將發展核武,然而此一退出已使北

    韓之核武發展處於一不受監視的狀態。更重要的是此一惡例一開,將大傷核不擴

    散條約機制的權威及約束力。畢竟不同於印、巴二國自始即未加入核不擴散條

    約,北韓乃第一個條約簽字國宣布退出此約。倘若北韓成功發展核武,甚至如印、

    巴般,日後對他們的譴責僅只於口頭,但並未遭受到太多行動上的制裁,則未來

    核不擴散條約機制之運作必然大受影響。

    倘若我們回顧此些東亞非核國家昔日與核武發展相關的言論與行為,更可

    以了解此一發展何以令人憂心。日本長期以來的核武政策雖然有所謂的「核三不

    原則」(不製造、不引入、不持有),然而若更詳細探究日本政府之態度,此三原

    則僅是日本眾議院通過的決議案,本身並無法律拘束力3。而對於以社會黨為主

    的反對黨提議將之定為法令的要求,日本自民黨政府不僅長期以來一直拒絕,且

    持續維持著 1957 年岸信介首相所宣示的看法:「一支僅為了自衛且不會威脅他國的小型核武的發展」並不會違反非戰憲法4。之後在不同的時機,日本官方多次

    宣示發展一防禦性核武的合法性,包括 1993-94 年的北韓核武危機時,當時日本甚至暗示一旦北韓成功發展了核武,日本將發展防禦性核武來因應5。此外,日

    本政府長期以來對於將其領土宣示為「非核區」的建議,也一直不予理會6。

    3 Datt, Savita: « Japan: On the Nuclear Option Threshold » Strategic Analysis V.16 N.3 juin 1993 p2854 Seizelet, Eric: « Les ambiguïtés du discours politique japonais » Autrement N.39 sep.1995 p114. Van

    de velde, James R. : «Japan’s nuclear umbrella: U.S. extended nuclear deterrence for Japan»Journal of Northeast Asia Studies V.7 N.4 win. 1988 p19.

    5 « Official says Japan will need Nuclear Arms if N. Korea Threatens » The Los Angeles Times 29July 1993 pA4.

    6 Mack, Andrew: « A Northeast Asia Nuclear-Free Zone: Problems and Prospects » in Mack, Andrewed. Nuclear Policies in Northeast Asia Geneva & New York: UNIDIR 1995 p105.

  • 6

    至於經常被質疑有發展核武之能力與意圖的南韓,亦多次在其澄清未發展

    核武的聲明中,提到「只要日本不發展核武」的前提,這明顯暗示其將跟隨日本

    發展核武的可能性。而臺灣一九八八年的張憲義事件,亦顯示出臺北面對中共的

    武力威脅下,亦曾思考過且有能力發展核武。

    核武擴散對東亞戰略架構的影響

    (一) 核武擴散與美國之延申嚇阻

    一個已擁有長程飛彈,如今可能再加上核武的北韓的出現,是否會影響到

    日、韓等美國的亞洲盟邦對美國核子保護傘的信任呢?尤其是此傘的可信度,實

    為目前東亞核不擴散機制的基石。回顧過去核武擴散至中共的歷史,更可了解此

    一問題令人擔憂之處。

    在六、七○年代中共核武已可威脅美國在亞洲的軍事基地時,由於美國向來十分重視核門檻(Nuclear Threshold)的象徵意義,因此對美國予其亞洲盟國之安全承諾的「可信度」多少已有所影響7。然而到了一九八○年進而逐漸得以威脅到美國本土之後,此一影響更形加大,這使得日、韓等美國的亞洲盟邦,亦有需要如西歐國

    家般思考一個問題:當中共與其作戰時,美國是否願用紐約或夏威夷被摧毀的代

    價,來保護東京、漢城呢?這對在安全上依賴美國甚深的台灣而言,更具意義。中

    共現今約略二十枚足以攻擊美國本土的洲際飛彈的實力,可說是美國對臺踐履其安

    全承諾時的一大顧慮。

    最明顯的例子即一九九五~九六年的台海飛彈危機時,面對美國派遣兩艘航

    空母艦至台海,據傳中共負責和美國軍事交流的副總參謀長熊光楷,當時便曾告訴

    前往北京訪問的美國前國防部官員傅立民(Charles Freeman):美國不會在與中共的任何衝突中防衛台灣,因為它「對洛杉磯的關切甚於對台北的關切」。這自然是指

    中共核武對美國本土的威脅,而此威脅似乎亦為華盛頓所明顯認知到,此段話曾被

    美國一些官方報告引用,如一九九八年的飛彈威脅評估及一九九九年的寇克斯(Cox)報告8。另外據傳二00二年十二月美國家安全會議顧問萊斯亦曾面告來訪的中共

    副總參謀長熊光楷:美國無法接受他一九九五年以核武威脅洛杉磯的說法9。美國

    7 Yueh-Yun Liu, China as a Nuclear Power in World Politics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1972), p.58. 韓戰及越戰乃明顯的兩個例子,美國在此二戰爭中,均避免將軍事行動擴大到有核國(蘇聯、中共)的領土,即使深知他們對其敵軍之補給有重大作用。

    8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to Assess theBallistic Missile Threat to the United States, (July 15, 1998) and Christopher Cox et al., Report ofthe Select Committee on U.S. National Security and Military/Commercial Concerns with the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ox Report)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Report: 105-851 DeclassifiedReport Release Date: May 1999 (Washington D. C.: U.S. Gouvenment Printing Office 1999), p. 193.另外據傳二OO二年十二月十一日美國家安全會議顧問萊斯亦曾面告來訪的中共副總參謀長熊光楷:美國無法接受他一九九五年以核武威脅洛杉磯的說法。中國時報,(二OO二年十二月十一日),頁七。引自華盛頓時報 (Washington Times) 十二月十一日的報導。

    9 中國時報,(二OO二年十二月十一日),頁七。引自華盛頓時報 (Washington Times) 十二月十一日的報導。

  • 7

    對台安全承諾的可信度,多少受中共此一得以攻擊美國本土的核武實力的影響10。

    目前面對北韓核武及長程飛彈的發展,是否會加重日本、南韓等美國的東

    亞盟邦對美國核子保護傘的質疑,而使之增强發展「獨立嚇阻能力」之意圖呢?

    北韓核武危機至今已超過三年,在這段期間中,日本國內有關發展「防禦性核武」

    的討論已逐漸出現,而其防衛方針、防衛戰略、防衛態勢和武器裝備均發生了重

    大變化。北韓核武危機開始後半年,2003 年 6 月 6 日,日本參議院通過了《應對武力攻擊事態法案》、《自衛隊法修改案》和《安全保障會議設置法修改案》等

    「有事三法案」11,並於當月開始生效。此外,2003 年 3 月 28 日更首次發射用於國防的衛星(情報搜集用)。2004 年 11 月 17 日日本執政黨自民黨提出《憲法修正草案》,主張要全面修憲,僅留下現行憲法第 9 條中的第一項「放棄戰爭」,「保持行使個別自衛權、集團自衛權所需的最低限度軍事力量」。並明確表示要設置

    「自衛軍」,自衛隊可以參加包括行使武力的「國際貢獻」活動。上述日本「正

    常國家化」的快速進展,日後是否會走向發展核武,這實為北韓一旦擁有核武之

    後續發展上真正令人擔憂之處,畢竟一個核武日本強國的出現,勢必大為影響既

    定的東亞權力架構與戰略均勢。

    (二) 核武擴散與飛彈防禦

    面對冷戰結束後北韓大規模摧毀武器的發展,TMD可說是目前美國的主

    要因應措施。即使TMD無法提供「面」的有效防禦,但對美國所重視之亞洲軍

    事基地的「點」的防禦或許尚稱有效。而駐東亞之美軍若因TMD的部署而不怕

    北韓或他國的核訛詐,這自然有助於提昇美國在東亞之安全承諾的可信度,而這

    或許有助於減緩日本發展獨立嚇阻力量(如核武)的需求。

    值此北韓核武危機再起之際,這是否會減輕中共對東亞之TMD的反對

    呢?畢竟在選擇要面對一擁有核武或部署TMD的日本之間,中共很明顯將寧願

    面對後者,因為後者對中共不具有攻擊性威脅,且TMD亦難以完全減除中共飛

    彈對日本領土的威脅。因此既定的中日戰略架構不致有何變化,但一核武日本的

    出現必然將大為改變此一架構。倘若中共減輕對東亞之TMD的反對,這對臺灣

    目前尋求加入TMD的阻力有何影響,實有待觀察。

    對臺海安全的影響

    10 有關核武影響下的美、中戰略關係,參見下文之討論: Brad Roberts, , China-U.S. NuclearRelations: What Relationship Best Serves U.S. Interests?, (Washington: Institute for DefenseAnalysis, 2001).

    11三項法案不但規定日本自衛隊可以行使武力,而且根本不提“日本有事”在地理上的界定,三法案所謂 “有事”,不僅指既成事實的“遭受武力攻擊”,甚至連“事態緊迫,可以預測將受到攻擊的局面”以及“有被攻擊的危險”也被統統納入“有事”範圍。據此,日本當局便可以根據自己對事態的預測和判斷,先行發動攻擊以解除潛在威脅。

  • 8

    (一) 東北亞多邊安全機制的可能發展------臺灣被邊緣化?

    二00二年十月北韓核武危機出現之前,朝鮮半島局勢曾一度大為緩和,

    日本小泉首相於九月十七日前往平壤訪問,並簽署「平壤宣言」,在安全層面上

    曾獲致不少重要成果12。平壤宣言曾為新的多邊安全機制製造了良好的氣氛,宣

    言中提到雙方呼籲東北亞舉行區域多邊論壇,討論區域安全事務,而北韓首次表

    示會出席此論壇。此一東北亞多邊論壇乃日本為增強其在朝鮮事務之發言權而一

    直提倡的。最早提出此主張的是在一九九八年十月日本首相小淵惠三及南韓總統

    金大中會談時所提出,當時獲得北韓之外其他國家的首肯。二00二年北韓不再

    反對,當時一度令日本、南韓感到有希望形成一新多邊安全機制,加上北韓和日、

    俄、南韓關係的提昇,或許將使冷戰結束後中共對北韓的幾近獨占影響力為之減

    少,使日本在朝鮮半島事務上不再須那麼依賴中共,這或許將有助於使日本在兩

    岸問題的處理上較不須受朝鮮事務的牽絆而能有較大的自主權。可惜十月開始的

    北韓核武危機使此一發展終止。

    而後,為解決北韓核武發展問題而召開的六方會談,至 2005 年 11 月已召開5 次。此一六方會談機制若能成功解决問題,它在日後是否可能進而發展成一東北亞多邊區域安全機制,亦是值得關注之處。目前,南韓、日本、俄國均已明白

    支持之,中共原本有所保留,然而在 2005 年 8 月的六方會談上,中共主導的第一次的公報草稿中,一開始使用了「東北亞安定與合作機制」,這表示主張成立

    一個集體安全組織,在數易其稿後的第四次定稿中,雖然已刪改了這名詞,但卻

    仍明確地主張建立「對話論壇」。

    對於此一可能發展,對我國及兩岸關係有如何之可能影響呢?此一六邊安

    全機制的可能形成,除了臺灣以外,它已涵蓋了東北亞地區所有國家,這是否會

    導致臺灣被邊緣化,而我方之安全利益在此機制中被其他大國左右呢?尤其是中

    共一直在六方會談中扮演關鍵角色,我們實應密切關注此一可能發展。

    (二) 美國對臺灣發展「有效核嚇阻能力」之態度可能轉變嗎?

    然而,六方會談機制若無法成功解决北韓核武問題,以致東亞核不擴散機制

    在南、北韓、日本間瓦解了,是否會因而減小美國對台發展一有效的獨立攻擊性

    嚇阻力量的約束,這實亦值得關注。尤其是面對臺海軍力平衡似乎逐漸對中共有

    利,以致近一年來不少美國重要智庫學者提出臺灣或許應思考發展一「有限攻擊

    能力」來嚇阻中共之際。

    冷戰時期台灣多次傳出有意發展核武,當時最大的阻力明顯來自美國,在冷

    12首先,為了解決朝鮮半島的核武問題,確認將遵守有關的國際協議;雙方確認有關核武以及飛彈等安保各種問題,必須促進與各有關國家的對話,力圖解決;北韓基於此項宣言的精神,表明將停止試射彈道飛彈的時間在原來宣佈的二○○三年以後也將繼續延長。此外,此一高峰會的結果對北韓和東北亞各國間之安全關係的和緩亦有所助益。北韓和日本之部長級的建交談判十月份將在東京舉行,日本或許期盼透過和北韓的關係正常化,能使平壤成為國際社會中負責任的一份子,並使日本過去在朝鮮半島事務上幾無影響力的狀況得以改善。

  • 9

    戰時期,中共難以獨力應付蘇聯軍事威脅,以致需要美國的間接保護,因此七○年代制定的「一中政策」之重要前提,即美國不太相信中共會攻打台灣,以致破

    壞和美國的關係,則台灣當然不需發展核武,以免導致東亞核擴散骨牌效應。

    然而,目前蘇聯巳瓦解,中國周邊環境不存在重大威脅下,其國防預算仍每

    年二位數的成長。現在美國對中共攻打台灣的能力及意志的評估已大為提昇,因

    而須考量為了台灣和中共開戰的可能。美國會為了台灣和中共打仗嗎?從三年多

    來北韓核武危機及台灣公投爭議過程中觀察,美國顯然是以其國家利益為優先考

    量。他當然不望見到台灣被中國拿去,以致使中國得以進入第二島鏈挑戰其東亞

    既得利益,不過美國和中共合作之利益,一旦高過為了台灣和中共打仗所須損失

    的利益,美國是有可能犧牲台灣的,回顧過去半世紀的歷史教訓更明顯可見。

    美國對台之安全承諾有其可質疑性,可能連美國學者自己都難以相信美國會

    為了台灣和中共打仗,但又想不出台灣有何其他能真正有效嚇阻中共的方式。近

    年來面對台海軍力平衡似乎逐漸對中共有利,不少美國學者提出台灣或許應思考

    發展一「有限攻擊能力」來嚇阻中共。而核武或許是外國學者認為唯一能令此一

    嚇阻真正「有效」的關鍵,方會不斷有人提出台灣未來只要堅持自己要有決定自

    身前途的權利,則終將發展一「有效的獨立嚇阻能力」。畢竟美國即使難以為了

    台灣和中共打仗,但顯然極不願見到台灣被中共拿去,在目前新局勢下是否會默

    許台灣強化自身的嚇阻實力,以減輕為了避免台灣被中共拿去所須付出的代價

    呢?若我們回顧去年美國較傾向藍軍的國防部發表的中共軍力報告,明顯刻意提

    及「由於台灣(傳統防禦能力)難以趕上中共攻擊能力的發展,台灣內部有人認

    為若是發展可信之能力威脅中國大都市或高價值目標,如三峽大壩,這將嚇阻中

    共的攻擊。」這是否有其隱含之意義呢?

    1988 年張憲義事件美國強力反對台灣發展核武的主因之一,乃在怕引起東北亞核擴散骨牌效應。然而在三年多來朝核危機之衝擊下,目前東北亞核不擴散

    機制已日益動搖。倘若 1988 年張憲義事件出現於日後核武化的東北亞,美國是否仍像冷戰時那樣因應?或將改採「以色列模式」,以強化台灣自身的嚇阻能力,

    減輕為了避免台灣被中共拿去所須付出的代價呢?這亦是日後值得持續關注之

    發展。

    北韓核武擴散危機能否順利化解,如前所述,對既定的東亞權力架構、戰略

    均勢及臺海安全,均將造成重大衝擊。面對此一目前仍快速變化中的東北亞安全

    局勢,我方應妥善因應,以避免我們的安全利益被邊緣化,尤其是面對可能出現

    的東北亞多邊安全機制。並審慎關注東北亞戰略架構的轉變,尤其是上述東北亞

    各國核武實力的發展,和美國「延申嚇阻」之安全承諾的可信度、飛彈防禦,及

    不擴散機制之間的關連,未來將如何發展及影響各國對外關係、東亞戰略格局及

    兩岸安全關係,實為日後值得關注之一發展。

  • 10

    參考文獻

    甲、 中文部分

    王友仁:《從美國戰略論冷戰後的東北亞危機:從朝鮮半島看當前臺日美之戰略

    互動關係》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東北亞區域研究,民 90 年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編(2003, 2004),《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北京:時

    事出版社。

    水野聖紹, 「美伊戰爭後之北韓核武問題:外交斡旋抑或武力解決?」, 展望與探索, 1:9 民 92.09 頁 86-105。

    朱松柏: 問題與研究 39:2 民 89.02 頁 1-12朱松柏: 問題與研究 33:7 民 83.07 頁 1-10朱松柏: 問題與研究 36:8 民 86.08 頁 19-28朱松柏: 中國大陸研究 40:3 民 86.03 頁

    28-42朱松柏: 問題與研究 34:1 民 84.01 頁

    11-18朱松柏: 韓國研究 (11) 民 82.06 頁 179-197朱松柏, 「北韓發展核武飛彈對區域安全的影響」, 交流, 67 民 92.02 頁 31-35。朱明權,「中國的核威懾政策:形成和發展」,肖佳靈,唐賢興編,《大國外交:理

    論、決策、挑戰》,北京:時事, 2003。朱明權, 吳蒓思, 蘇長和, 《威懾與穩定---中美核關係》, 北京: 時事, 2005。朱峰,《彈道導彈防禦計劃與國際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李 明: 亞洲研究 (40) 民 90.09 頁 44-69李 明著,《南北韓政經發展與東北亞安全》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 87

    年 3 月李 明: 國際關係學報 (8) 民

    82.06 頁 55-79林麗香, 「中共與北韓核武危機--兼論外交策略的轉變」 航空技術學院學報,

    3:1 民 93.08 頁 221-229。邱坤玄: 亞洲研究 (40) 民90.09 頁 90-111邱坤玄: 韓國學報 (14) 民 85.05 頁 233-243吳正偉: 共黨問題研究 28:9 民 91.09 頁 108-117約瑟夫∙波丹斯基(Yossef Bodansky)著《北韓危機-金日成之死與核武威脅的效應》

    新新聞編譯小組譯,新新聞文化事業,民 83 年 9 月姚競之: 共黨問題研究 20:8 民 83.08 頁 18-27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2002-2003國際戰略形勢分析》,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2003。

  • 11

    時殷弘 (2002),「美國國家導彈防禦計劃與中國的對策」,中國外交,北京 期七,47~51。

    馬仲可: 問題與研究,32:6民 82.06 ,頁 40-50。

    黃鴻博: 共黨問題研究 22:2 民 85.02 頁 36-49。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部(2000, 2002),《2001年及2002年版戰略評估》,北京:軍事

    科學出版社。

    張如倫,「北韓現階段核危機的效應」, 陸軍學術月刊, 39:460 民 92.12 頁 86-96。張雅君: 中國大陸研究 37:8 民 83.08

    頁 40-52。張廖年仲, 「中共與第二次北韓核武危機」, 展望與探索, 2:3 民 93.03 頁 36-50。楊毅主編,《2001-2002, 2003-2004國際戰略形勢分析》,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2002,

    2004。蔡裕明: 遠景季刊 1:3 民 89.07 頁 113-139蔡裕明: 展望與探索 1:3 民 92.03 頁 89-92趙建中, 「北韓核武發展與國際軍備管制」, 黃埔學報, 46 民 93.04 頁 107-119。廖小娟, 「中共與北韓的雙邊關係--以兩次核武危機的處理檢視」, 展望與探索,

    3:5 民 94.05 頁 34-47。楊鈞池, 「六邊會談及其對東北亞區域秩序之影響與分析」, 復興崗學報, 80 民

    93.06 頁 223-247。劉德海: 亞洲研究 (40) 民 90.09

    頁 185-217劉德海: 國際關係學報 (15) 民 89.12 頁

    215-238劉德海: 戰略與

    國際研究 1:2 民 88.04 頁 71-92劉德海: 韓國學報 (13) 民 84.06

    頁 183-204劉德海: 國際關係學報 (9) 民

    83.08 頁 117-138劉德海: 韓國學報 (12) 民

    82.11 頁 193-207劉德海: 美國月刊 7:11 民 81.11 頁 50-63劉德海: 共黨問題研究 26:7 民 89.07 頁 1-3閻學通, 金德湘編, 《東亞和平與安全》, 北京: 時事, 2005。鄭端耀, 《國際不擴散建制運作與發展》台北: 志一,民 89 年

    乙、 英文部分

  • 12

    Albright, David, “Solving the North Korean Nuclear Puzzle,” London: ISIS Press,2000.

    Andrew Mack, “The Nuclear Crisis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Asian Survey, Vol. 33,No. 4. Apr., 1993, pp. 339-359

    Andrew Mack ed., Nuclear Policies in Northeast Asia, Geneva: United NationsInstitute for Disarmament Research, 1995.

    Avery Goldstein, “The Future of U.S.-China Relations and the Korean Peninsula,” Asian Perspective; Vol. 26, No.3, 2002, pp.111-129.

    Bates Gill, “September 11 and Northeast Asia: Change and Uncertainty in Regional Security,” Brookings Review, Vol. 20, No. 3, Summer 2002, pp. 43-46

    Braun, Chaim and Christopher F. Chyba, “Proliferation rings : new challenges to the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regim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004,Fall, vol.29:n°2,p.5-49.

    Busch, Nathan E., No end in sight : the continuing menace of nuclear proliferation,Lexington, Ky. :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2004.

    Byungki, Kim, “North Korea's nuclear policy in the year 2000: sources, strategy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Korean peninsula,” Journal of East Asian Affairs, Vol.7;No.1, Winter, 1993, pp.32-57

    Campbell, Kurt M., “Nuclear proliferation beyond Rogues”, Washington Quarterly,2002/2003,Winter, vol.26:n°1, p.7-15

    Campbell, Kurt M., Robert J. Einhorn, and Mitchell B. Reiss eds. , The nucleartipping point : why states reconsider their nuclear choice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4

    Cha, Victor D.,”North Korea's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badges, shields or swords?”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 117; No. 2, Summer, 2002,pp.209-230.

    Cha, Victor D, “Alignment Despite Antagonism: The United Sates-Korea-JapanSecurity Triangl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Cheon, Seong W., “North Korea's nuclear heading toward the end,” Korea & WorldAffairs, Vol.26; No.4, Winter, 2002, pp.475-483

    Cho, Kap-Je, “South Korea's defence options regarding the North Korean nuclear crisis,” Korea & World Affairs, Vol.18; No.2, Summer 1994, pp.322-346

    Cossa, Ralph A, “The Major Powers in Northeast Asian Security,” DIANE Publishing Company, Feb 1997

    Cossa, Ralph A., “China's changing security environment: implications for Northeast Asia security,” Korean Journal of Defense Analysis, Vol.6; No.1, 1994, pp.137-154

    Cotton, James, “The proliferation security initiative and North Korea : legality and

  • 13

    limitations of a coalition strategy”, Security Dialogue, 2005-06, vol.36:n°2,p.193-211.

    David Sambaugh, “China and the Korean Peninsula: Playing for the Long term” The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26, No. 2, Spring 2003, pp. 43-56

    Diehl, Sarah J.and James Clay Moltz , Nuclear weapons and nonproliferation : areference book, Santa Barbara, Calif. : ABC-CLIO, 2002.

    Eberstadt, Nicholas, “American security relations with Northeast Asia after 9-11: thedoughnut and the hole,” Korea & World Affairs, Vol.26; No.3, Fall, 2002,pp.335-356

    Garvey, Jack I.,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al imperative for countering the spread of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 assessing the proliferation security initiative”, Journal of Conflict & Security Law, 2005,Summer, vol.10:n°2, p.125-147.

    Gary, Samore, “The Korean Crisis,” Survival, Vol. 45, No. 1, spring 2003, pp. 7-24Gerald Segal, “What Can We Do About Nuclear Forces In Northeast Asia?” Korean

    Journal of Defense Analysis, Vol.6; No.2, Winter, 1994, pp.35-51Gilbert Rozman & Noah Rozma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 in 2002: Needing Help against ‘Evil’,” Asian Survey, Vol. 43, Issue: 1, Jan/Feb 2003, pp. 1-14

    Gills, Barry K., “Prospects for peace and stability in Northeast Asia: the Korean conflict,” Conflict Studies, No.278, Feb. 1995, 27p

    Gilinsky, Victor, “Nuclear Blackmail: The 1994 U. S.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of Korea Agreed Framework on North Korea's Nuclear Program,”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Apr 1997

    Han, Yong-Sup, “North Korean behavior in nuclear negotiations,” NonproliferationReview, Vol.7; No.1, Spring 2000, pp.41-54

    Han, Yong-Sup,”Nuclear disarmament and non-proliferation in Northeast Asia”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1995

    Han, Yong-Sup, “Ensuring North Korea's compliance with future South-North nuclearinspection agreements,” Korea & World Affairs, Vol.17; No.1, 1993, pp.21-44

    Harris, Sally, “The North Korean crisis: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fforts to keep the country afloat,” As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1997-12, Vol.5; No.2,1997, pp.78-95

    Hart, Tom, “The PRC-DPRK Rapprochement and China's Dilemma in Korea,” AsianPerspective, 2001, 25, 3, 247-259

    Hayes, Peter; Von Hippel, David; Nautilus Team, “Modernizing the US-DPRKAgreed Framework: The Energy Imperative,”Asian Perspective, 2002, Vol. 26,No. 1, pp. 9-28

    Hughes, Christopher W. “The North Korean Nuclear Crisis and Japanese Security,“ Survival 38:2, summer, 1996, pp.100.

  • 14

    Hunter, Robert E, “After 9/11 : US policy in Northeast Asia”, Asia-Pacific Review(Tokyo), 2003-05, vol.10:n°1, p.1-20.

    Ji, You, “China and North Korea: A Fragile Relationship of Strategic Convenienc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001, 10, 28, Aug, 387-398

    Jon Brook Wolfsthal, “Viewpoint: U.S.and Chinese Views on Proliferation: Trying toBridge the Gap,” The Nonproliferation Review, Fall 1994, pp.60-64

    Kang, David C., “The Avoidable Crisis in North Korea,”Orbis,Vol. 47, Issue: 3,Summer 2003, pp.495-510

    Kang, Jungmin, “Speeding Up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1994 U.S.-DPRK AgreedFramework,”Asian Perspective, 2002, Vol. 26, No. 1, pp. 29-40.

    Kihi, Young W., “Peace and Security in Northeast Asia: The Nuclear Issue and theKorean Peninsula,” M. E. Sharpe Incorporated, Feb 1997.

    Kim, Ki-Jung, “Roots of crisis, emerging order, and Korea's choice,” Journal of EastAsian Affairs, Vol.14; No, 1, Spring/Summer, 2000, pp.117-

    Kim, Samuel S., “North Korea in 1994: Brinkmanship, Breakdown, andBreakthrough,” Asian Survey, Vol. 35, No. 1, A Survey of Asia in 1994: Part I.Jan., 1995, pp. 13-27

    Kim, Samuel S., “North Korea in 1999: bringing the grand Chollima march backin,” Asian Survey, Vol.40; No.1, 2000-2002, pp.151-163.

    Kim, Samuel S., Lee, Tai Hwan, “North Korea in Northeast Asia / edited by SamuelS. Kim and Tai Hwan Lee,”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2002

    Kim, Samuel S., “North Korea in 2000: Surviving through High Hopes of Summit Diplomacy,” Asian Survey, Vol. 41, Issue: 1, Jan./Feb. 2001, pp.12-29

    Kim, Samuel S., “China’s Path to Great Power Status in the Globalization Era,” AsianPerspective, Vol. 27, No. 1, 2003, pp. 35-75

    Kim, Samuel S. ed. ,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Northeast Asia, Lanham, Md. :Rowman and Littlefield Publ., 2003

    Kim, Taeho, “A Testing Ground for China's Power, Prosperity and Preferences:China's Post-Cold-War Relations with the Korean Peninsula,”Pacifica Review,2001, 13, 1, Feb, 31-40

    Kim, Young Jeh, “North Korea's nuclear program and its impact on neighboring countries,” Korea & World Affairs, Vol.17; No.3, Aug. 1993, pp.478-496

    Leon V Sigal, “Disarming Strangers: Nuclear Diplomacy with North Kore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July 1999

    Leventhal, Paul, Sharon Tanzer and Steven Dolley eds. , Nuclear power and thespread of nuclear weapons : can we have one without the other?, Washington,D.C. : Brassey's, 2002

    Mack, Andrew, “A Northeast Asia Nuclear-Free Zone: Problems and Prospects,“In Mack, Andrew ed. Nuclear Policies in Northeast Asia Geneva & New York:UNIDIR 1995 p105.

    Mack, Andrew, “The Nuclear Crisis in the Korean Peninsula,” Asian Survey, Vol. 33,

  • 15

    No.4, Apr. 1993, pp. 339-359Mazarr, Michael J., “North Korea's nuclear program: the World responds,

    1989-1992,” Korea & World Affairs, Vol.16; No.2, Summer, 1992, pp.294-318Mazarr, Michael J., “The US-DPRK nuclear deal: status and prospects,” Korea &

    World Affairs, Vol.19; No.3, Fall, 1995, pp.402-509Martin Curtis H, “Rewarding North Kore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1994Agreed Framework,”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2002, 39, 1, Jan, 51-68.

    Meldrum, Bill; Cotton, James, “The U.S.-DPRK Agreed Framework, KEDO, and"Four-Party Talks"-The Vicissitudes of Engagement” Issues and Studies; Vol. 34;Issue 11-12; p. 121; November-December 1998

    Nicholas Eberstadt and Richard J. Ellings, “Korea's future and the great powers,” Seattle: The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 in association with University ofWashington Press, 2001

    Reinhard Drifte, “The Role of Arms Control in North-East Asia,”Defense Analysis;Vol.12, No.1, 1996, pp.87-100

    Robert A. Manning, “Security in East Asis, ” Chap.6 of “Asian Security Handbook” edited by William M. Carpenter and David G. Wiencek, M.E. Sharpe, 1996,pp.21-31

    Sagan, Scott D.and Kenneth N. Waltz, The spread of nuclear weapons : a debaterenewed : with new sections on India and Pakistan, terrorism, and missiledefense, New York : W.W. Norton & Co., 2003.

    Sokolski, H., “The Korean Nuclear Deal: How Might It Challenge the United States?” Comparative Strategy; Vol. 14; Issue 4; P. 443-451; Oct-Dec 1995

    Suk Jung Lee, “Ending the Last Cold War: Korean Arms Control and Security inNortheast Asia” Ashgate Publishing, May 1997

    Yinhay Ahn, “North Korea in 2002: A Survival Game,” Asian Survey, Vol. 43, No:1, Jan/Feb 2003, pp. 49-63.

    Yachun, C., “Peking's Influence in the Nuclear Crisis on the KoreanPeninsula” Issues& Studies; Vol. 30; Issue 11; P. 104-122; Nov 1994

    Yuan, Jing-Dong,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Nonproliferation Policy since the 1990: Progres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 11, No.31, May 2002, pp.209-234.

    Zachary S. Davis and Kim, Samuel S, North Korean foreign relations in thepost-Cold War era,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Zhang, Xiaoming, “China and Inter-Korean Relations,” Asian Perspective, Vol. 26,No. 3, 2002, pp. 131-144.

  • 16

    計畫成果自評

    本報告之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並達成預期之研究目標。在研究成果之學

    術或應用價值方面,本計畫或許可有助於平衡國外有關東亞核武擴散的研究成果

    忽略臺灣觀點之狀况。畢竟就國外研究成果觀察,幾乎均將焦點集中於朝鮮半島

    及大國關係(尤其美、中、日),似乎忽略了此一局勢的演變,亦可能衝擊到此一

    區域的另一國際熱點---臺海局勢。本研究計畫之一重要成果,即在於瀰補此一

    容被忽視的漏洞,以臺灣的觀點對東北亞的核武擴散問題做一研究。對我方之

    安全問題的思考與探討及國家發展上或許亦能有所貢獻。本研究成果亦適合在學

    術期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