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bcl 3053 retoric bc 2013.pdf

201
汉语修辞学 BCL 3053 RETORIC BAHASA CINA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PJJ) Fakulti Bahasa dan Komunikasi Jabatan Bahasa Moden

Upload: bong-joon

Post on 26-Oct-2015

77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pengajaran &pembelajaran

TRANSCRIPT

i

汉语修辞学 BCL 3053

RETORIC BAHASA CINA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PJJ)

Fakulti Bahasa dan Komunikasi Jabatan Bahasa Moden

汉语修辞学 BCL 3053

RETORIC BAHASA CINA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PJJ)

Fakulti Bahasa Dan Komunikasi

Jabatan Bahasa Moden Penulis: LIN CHIA YING, PhD.

Universiti Pendidikan Sultan Idris Tanjong Malim, Versi FEB 2013

i

课程内容 Isi kandungan i

Panduan Modul v

单元一 修辞学概述

2

阅读前热身

2

1.0 前言

3

1.1 历史悠久的修辞

4

1.2 “修辞”一词的意涵

4

1.3 什么是修辞学?

5

1.4 为什么要学修辞学? 7

1.5 《修辞学发凡》与现代汉语修辞学 8

1.6 厘清与修辞学相关的词语概念 11

1.7 修辞学与当代社会

12

单元一:小结

14

单元一:主要内容

15

主要参考资料

16

拓展阅读建议

16

参考答案

17

单元二 修辞学基础知识

18

阅读前热身思考

18

2.0 前言

19

2.1 修辞学与语言要素

20

2.2 修辞与语境

21

2.3 修辞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22

2.4 修辞的基本要求

25

2.5 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

28

单元二:小结

29

单元二:主要内容

34

主要参考资料

34

拓展阅读建议

34

参考答案

35

ii

单元三 消极修辞:语音锤炼

36

阅读前热身

36

3.0 前言

37

3.1 什么是语音修辞?

38

3.2 汉语音韵特性和修辞的关系

38

3.3 汉语语音的修辞功能

41

3.4 语音的修辞效果和修辞手段

41

3.5 语音修辞实践

45

单元三:小结

52

单元三:主要内容

55

主要参考资料

55

参考答案

55

单元四 消极修辞:词语锤炼

56

阅读前热身

56

4.0 前言

59

4.1 什么是词语锤炼?

61

4.2 词语锤炼的重要性

61

4.3 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

62

4.4 词语锤炼与词义

65

4.5 词语锤炼的方法和途径

68

单元四:小结

74

单元四:主要内容

76

主要参考资料

76

参考答案

76

单元五 消极修辞:句子锤炼

78

阅读前热身

78

5.0 前言

81

5.1 什么是句式修辞?

82

5.2 句式修辞的重要性

82

5.3 汉语句子修辞要素

83

5.4 长句和短句的特点和功用

84

5.5 整句和散句与修辞

85

5.6 肯定句和否定句

89

5.7 设问句和反问句

91

5.8 主动句和被动句

93

5.9 顺装句和倒装句

93

单元五:小结

95

单元五:主要内容

96

主要参考资料

96

参考答案

96

iii

单元六 积极修辞一:比喻与比拟

98

阅读前热身

98

6.0 前言

100

6.1 修辞学与修辞格

102

6.2 什么是比喻?

103

6.3 什么是比拟?

110

单元六:小结

116

单元六:主要内容

119

主要参考资料

119

参考答案

120

单元七 积极修辞二: 双关、借代

121

阅读前热身

121

7.0 前言

122

7.1 双关

124

7.2 借代

126

7.3 双关修辞实践

131

单元七:小结

132

单元七:主要内容

137

主要参考资料

137

参考答案

137

单元八 积极修辞三:夸张、映衬和摹状 139

阅读前热身

139

8.0 前言

140

8.1 夸张

143

8.2 映衬修辞

146

8.3 映衬修辞实践

148

8.4 摹状

152

单元八:小结

154

单元八:主要内容

155

主要参考资料

155

参考答案

155

iv

单元九 汉语修辞与文化

156

阅读前热身

156

9.0 前言

158

9.1 修辞与文化

159

9.2 什么是文化?

159

9.3 文化的四种形态

160

9.4 汉语修辞的选择使用和汉文化

160

9.5 修辞的解读与文化

170

9.6 汉语修辞的文化特征

171

单元九:小结

174

单元九:主要内容

175

主要参考资料

175

参考答案

175

单元十 汉语修辞与语文教学

177

阅读前热身

177

10.0 前言

179

10.1 修辞学观念与语文教学

181

10.2 修辞教学与其实施原则

184

10.3 修辞格教学

185

10.4 修辞格教学的策略

187

10.5 消极修辞与语文教学

189

单元十:小结

190

拓展阅读

190

单元十:主要内容

191

主要参考资料

191

v

PANDUAN MODUL Panduan kursus disediakan bagi membantu anda memahami sepenuhnya keperluan dan kandungan

kursus. Pelajar dinasihatkan membaca bahagian ini dengan teliti dan selepas itu berusaha untuk

mengikuti segala perkara yang disarankan bagi membolehkan anda melengkapkan kursus ini dengan

cemerlang.

Kursus BCL3053 Retorik Bahasa Cina merupakan kursus yang dibina khusus bagi melahirkan

seorang pendidik yang profesional dan berkesan dalam bidang Bahasa Cina. Justeru, kursus Retorik

Bahasa Cina menerapkan pemahaman konsep, pendekatan teori dalam Retorik dan keistimewaan serta

unsur estetika Bahasa Cina. Modul Kursus Retorik Bahasa Cina menggabungkan 10 unit pembelajaran

yang meliputi Unit 1: Pengenalan Dan Kepentingan pembelajaran Retorik Bahasa Cina; Unit 2::

Pengenalan Kepada Konsep Asas Retorik; Unit 3: Retorik dan elemen bunyi dalam Bahasa Cina; Unit 4:

Retorik dan kosa Bahasa Cina Unit 5: Retorik dan pola ayat Bahasa Cina; Unit 6: Ragam dan Fungsi

Retorik I ; Unit 7: Ragam dan Fungsi Retorik II Unit 8: Ragam dan Fungsi Retorik III; Unit 9:Retorik Bahasa

Cina dan kebudayaan ;Unit 10:Retorik dan pengajaran serta pembelajaran bahasa.

KUMPULAN SASARAN Kursus ini ditawarkan kepada semua pelajar yang mengikuti Program Ijazah Sarjana Muda Pendidikan

di UPSI. Walau bagaimanapun, modul ini digubal khas untuk pelajar Program Jarak Jauh.

PERUNTUKAN MASA PEMBELAJARAN Mengikut piawaian UPSI dan MQA, setiap jam kredit memerlukan pelajar memperuntukkan 40 jam

waktu pembelajaran. Oleh itu, bagi kursus ini pelajar perlu memperuntukkan 120 jam waktu

pembelajaran. Anggaran agihan waktu pembelajaran bagi BCL3053 Retorik Bahasa Cina seperti

dalam Jadual 1.

Jadual 1 Anggaran agihan masa pembelajaran BCL 3053 Kurikumlum Dan Pengajaran Bahasa Cina.

Aktiviti Pembelajaran Jam Pembelajaran

Bersemuka Tidak Bersemuka

Membaca modul, ulangkaji dan mencari bahan menyiapkan tugasan

50

Tutorial dan persediaan di Pusat Pengajaran 10 10

Tutorial malalui E-Learning 14 10

Forum (E-Learning melalui MyGuru2) 6 10

Bahan P&P melalui MyGuru2 10

Jumlah Masa Pembelajaran 30 90

Jumlah Keseluruhan Masa Pembelajaran 120

v

HURAIAN BCL3053 Retorik Bahasa Cina HASIL PEMBELAJARAN KURSUS Di akhir kursus BCL3053 Retorik Bahasa Cina , anda diharap dapat:

1. Mengklasifikasi jenis-jenis retorik yang diwarisi turun-temurun dalam sejarah perkembangan

bahasa Cina (A4);

2. Menghubung kait teori, prinsip dan ciri-ciri retorik dan mengaplikasikan dalam penggunaan

seharian (P2);

3.Menilai pengaruh jenis-jenis retorik yang penting dalam kesusasteraan klasik dan moden. (C5);

4.Memanfaatkan nilai-nilai estetika retorik untuk melahirkan insan yang berbudi bahasa (TS3, LS2).

SINOPSIS KURSUS Kursus ini memperkenalkan pelajar pengetahuan pengantar retorik, pemurnian dan

penggunaan leksikal, penggunaan idiom Bahasa Cina dan pemilihan jenis-jenis ayat. Kursus

ini juga akan mendedahkan pelajar tentang kesenian fonologi serta penggunaan retorik dalam

ayat. Di samping itu, para pelajar juga akan didedahkan pembelajaran ilmu retorik dalam

masyarakat Cina.

ISI KANDUNGAN KURSUS Untuk membantu anda mencapai hasil pembelajaran kursus ini, isi kandungan kursus dibahagikan

kepada 10 unit semuanya, iaitu:

UNIT TAJUK

1 PENGENALAN KEPADA KONSEP ASAS RETORIK; Pengertian Retorik dan kepentingan retorik dalam bahasa dan kehidupan seharian.

2 PENGENALAN KEPADA KONSEP ASAS RETORIK; Membincang dan menghurai konsep asas Retorik Bahasa Cina dan elemen bahasa secara umum.

3 RETORIK DAN ELEMEN BUNYI DALAM BAHASA CINA

Membincangkan elemen, ciri-ciri, fungsi dan keunikan sebutan bunyi bahasa Cina berasaskan teori

retorik.

4 RETORIK DAN KOSA BAHASA CINA

Membincangkan elemen, ciri-ciri, fungsi dan keunikan perkataan dan kosa kata bahasa Cina

berasaskan teori retorik.

vi

5 RETORIK DAN POLA AYAT BAHASA CINA

Membincangkan elemen, ciri-ciri, fungsi dan keunikan pola ayat bahasa Cina berasaskan teori retorik.

6 RAGAM DAN FUNGSI RETORIK I

Unit ini akan memperbincangan ciri-ciri, prinsip penggunaan dan fungsi 2 jenis retorik utama:anologi

dan metaphor (比喻) serta Bini比拟 .

7 RAGAM DAN FUNGSI RETORIK II

Unit ini akan memperbincangan ciri-ciri, prinsip penggunaan dan fungsi 2 jenis retorik

utama:Shuangguan(双关) dan Jiedai (借代) .

8 RAGAM DAN FUNGSI RETORIK III

Unit ini akan memperbincangan ciri-ciri, prinsip penggunaan dan fungsi 3 jenis retorik

utama:Kuazhang(夸张), Yingchen(映衬) dan Mozhuang (摹状) .

9 RETORIK BAHASA CINA DAN KEBUDAYAA Membincangkan konsep dan prinsip retorik dan elemen kebudayaan

10 RETORIK DAN PENGAJARAN- PEMBELAJARAN BAHASA Perbincangan dilakukan terhadap aspek-aspek integrasi antara kemahiran bahasa dan prinsip pengajaran dan pembelajaran dalam konteks retorik.

vii

A

PENAKSIRAN (mengikut kesesuaian dan keperluan pengajian kursus semasa)

Tugasan/ peperiksaan

Wajaran (%)

Kaedah dan Hasil Tugasan

Kuiz/Penaksiran/Latihan Pengukuhan Forum

Penulisan Jurnal Refleksi Pembelajaran

Tugasan bertulis

Peperiksaan akhir

10

10

10

30

40

Dalam talian menggunakan MyGuru2 Dalam talian menggunakan MyGuru2

Menggunakan Google Docs atau menghantar

melalui email

Menggunakan Google Docs atau menghantar

melalui email

Jumlah

100

HURAIAN IKON YANG DIGUNAKAN

Aktiviti yang harus dilakukan untuk memahami konsep yang dibincangkan serta situasi

yang memerlukan anda berfikir dan membuat refleksi mengenainya.Aktiviti termasuklah menjawab

soalan, mengisi tempat kosong, melakar, dan/atau mencari maklumat daripada Internet, buku, dan

sumber lain-lain.

Aktiviti latihan bagi membina kefahaman dan mengaplikasi konsep yang dibincangkan.

Aktiviti latihan yang disertakan jawapan serta maklum balas.

1

温馨提醒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读书人”吧!

阅读新单元前:

通过阅读前热身,先检测、整理自己对相关单元内容已有的知识;

阅读单元过程中:

配合单元内容、思考题或练习题,问一问、想一想、做一做,以巩固对相

关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阅读单元后:

整理阅读心得,记录学习笔记。看看自己有否得到新知识?有否获取任何新启

发?通过模组内容的安排与提示,让自己对修辞学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

(接下的单元就不再重复此段话了!万事起头难,然而,老套但管用的一句话: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加油!)

此模组内容只能协助学习者建构修辞学的基础性知识。鼓励大家针对修辞学拓展更

深入的阅读探索,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语文实践与评价能力。

2

单元一 修辞学概述

阅读前热身

1. 什么是修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写出 2 个与修辞有密切关系学术领域:

i.

i i.

3 . 选择四个与修辞相关的名词,用自己的话写出它们的含义或定义:

i .

i i .

i i i .

iv .

4 . 以下哪位学者持有汉语修辞 就是“美辞”的观念 ?

A 陈望道 B 张弓 C 陈汝东

5 . 谁是《修辞学发凡》的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 什么是消极修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 修辞和逻辑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境、题旨、修辞手段、修辞手法、逻辑、

修辞格、语体、语体色彩、语言风格

3

学习目标(1)

1.0 前言

听说过唐朝诗人贾岛这位诗人吗?

他有一个至今还让人津津乐道的“推敲”典故,与修辞极有关联。

话说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 一天他在驴背上

想到了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想用“推”

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贾岛便在驴

背上继续吟诵,不停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围观的人对此感

到惊讶。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

出巡,也在路上。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前,

还在不停地做“推”和“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

愈左右的侍带到韩愈的面前。贾岛在侍卫的责问过程中,

道出他正在酝酿的新诗文句。由于自己太专注思考于用

“推”字还是用“敲”字,而没留心眼前的事物, 不知

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

‘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不

舍得离开。据说,韩愈因此跟普通老百姓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提及修辞 ,很多人自然会联想到贾岛推敲炼字的故事 ,往往想到修辞就是炼词

炼句和运用辞格 ,使语言表达严密准确 ,生动形象 ,从而增强表达效果。

这其实只涉及了一部分有关修辞的内容而已。

让我们启程发掘汉语修辞的丰富内容吧!

阅读此单元后,你能:

1 . 简略写出修辞的含义;

2 . 阐明与体会学习修辞的因由;

3 . 简述陈望道在修辞学的主要贡献;

4 . 简述修辞学与文学、逻辑学等的关系;

5 . 简单阐明至少 5 个和修辞学相关的名词概念。

4

学习内容

1.1 历史悠久的修辞

修辞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这里所谓文化传统,包括由种种因

素形成的民族心理特征,思维习惯,哲学观点,审美观点,以及反映这些特征、

习惯、观点的各种文化成就。

根据《左传》,“晋国成为诸侯的霸主,而郑国却敢于兴兵攻下陈国,若不是

依靠优美的外交文辞,绝对不会获得晋国的谅解的。可见,外交官员的言论必

须谨慎。”(原文: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词不能功,慎辞哉!)这说明了早在

春秋时代,人们已通过修辞以协调诸侯之间的关系,同时展示了“修辞”具有

兵力武器所难能达至的社会功效。

古时,不少文学家十分重视雕词琢句、锤炼语言。

如唐代诗人杜甫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新诗改罢

自长吟……颇学阴何苦用心”;还有刘禹锡也曾说:“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

深”。

这两位诗人都表达了孜孜于语言锤炼的感叹。

这表明了中华民族重视修辞的悠久传统。重视修辞表现在口语中,就是重视口

才;而在书面语交际领域中,就是看重文章写作。然而,言语沟通是双向的。

掌握好修辞学能提升个人的说写能力;同时,也让我们成为一个更有效的听读

者。

1.2 “修辞”一词的意涵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修辞”具有不同的含义。让我们来看看下表:

著作/

时代

“修辞”含义

《周易》 第一次将“修辞”连用、记载。

孔子说:“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

诚,所以居业也。”

其中一种对此“修辞”的阐解是 -“修”,就是“修理”,

“辞”就是“文教”,修辞就是指“修理文教”的意思,即

“提高自身的言谈举止的素养水平”。

5

先秦

20 世纪

20 年代,王易在其著作《修辞学》提出修辞学是研究表现文

章内美之学。

30 年代,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对“修辞”做了广

狭之分,提出修辞的 4 种含义:修饰文辞、修饰语辞、调整

或适用文辞及调整或适用语辞。

第一次提出“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的说法。

60 年代,张弓主张“修辞是为了有效地表达意旨,交流思想

而适应现实语境,利用民族语言各因素以美化语言”,延续

了“修辞”的美辞观。

20 世纪后

半叶

随着语言本体研究的推展,学术界开始从语言运用上来认识“修

辞”。就此有说:

“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的选择

语言材料这样的一个过程”;

“修辞,这里指的是对语言材料的加工,目的是为了提高语

言的表达效果。”

“修辞现象是语言交际中表达一方力求获得最佳交际效果的

一种语言表达现象……修辞手段是语言形式的最佳组合”。

21 世纪

陈汝东《当代汉语修辞学》提出“行为修辞观”,其修辞界

定有 5 个要点:

i. 修辞是一种行为;

ii. 修辞是一种语言行为或者说符号行为;

iii. 修辞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

iv. 修辞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言语交际行为或符号行为;

v. 修辞是一定语境下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言语交际行

为。

1.3 什么是修辞学?

修辞学的定义:

1. 陈介白《修辞学讲话》:“修辞学是研究文辞之如何精美的表出作者丰富

的情思,以激动读者情思的一种学术。”

6

2. 李庆荣《现代实用汉语修辞》修辞学是“研究这种(即修辞)提高语言表

达效果规律的科学。”

3. 黄庆萱《修辞学》:“修辞学是研究如何调整语文表意的方法,设计语文

优美的形式,使精确而生动地表出说者或作者的意象,期能引起读者之共鸣的

一种艺术。”

由于修辞是在言语话语交际中进行的,言语话语交际必然包含交际的双方,既

包括言语话语表达者(写说者),又包括言语话语接受者(读听者)。就如图

1 所示。

图 1:修辞与交际的关系

概括地说,修辞学是研究修辞现象,探讨恰当运用语词以适应

各种各样题旨情境的学科。

7

言语交际时必须:

第一,言语表达者在修辞时不能不顾及交际对象,而是要把言语接受者的接受

因素考虑进去,使自己运用的修辞技巧能更好地为对方所理解和接受,从而产

生好的修辞效果。

第二,言语接受者在接受信息时,也要考虑对应题旨和情境或语境,正确理解

对方运用修辞手法所表达的信息,然后作出反馈。

1.4 为什么要学修辞学?如何学?

1.4.1 为什么学修辞?

我们为什么需要学修辞呢?

修辞能揭示语言的奥秘,学习修辞对语言的表达、理解、评论都大有效益。修

辞不仅在书面文字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大至政党领

袖的演说、广告媒体,小到日常谈话、演讲报告,修辞可谓无处不在。

我们常发现,同样的文字,同样的说话,这个人说出来,是那么的无趣、平淡、

乏味,而由那个人说出来却是这样的生动、新鲜。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掌握

了语言这把变化万端、奇妙无比的魔杖——修辞。除此,语文教师实际上就是

语言评论家,语文教学就是通过对语文的评论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评论比

理解有更高的要求,既要知其然 ,又要知其所以然。

所以就实际运用而言,修辞学有助于人们欣赏并创造优美的辞令;从学术而言,

修辞学是一门跨越多项领域知识的学科。

根据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学习修辞有以下意义:

第一,“学习修辞学”,有助于说写实践,提高表达的效果,使自己所欲传达

的情或意能最大限度地为接受者所接受,从而实现自己的预期目标。”

第二,学习修辞学,有助于理解接受,知道欣赏的门径,做个“善解人意”者。

因此,修辞学既要研究表达修辞,也要研究接受修辞。不但

要着眼于表达一方的 研究,也要重视理解一方的探索。

8

1.4.2 要怎样学修辞学?

我们要如何学习修辞呢?学习修辞主要从两大方面入手:

1. 向逻辑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批评、哲学甚至媒体学等多面向入手,

以求修辞学有更广更深的理论基础。

2. 从社会各阶层人士的谈话中,从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中,从日常生活和教学

过程中留意觅取修辞实例,分析比较,使修辞学有更多更大的实用价值。

试写下两个学习修辞的理由: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修辞学发凡》与现代汉语修辞学

让我们就从认识陈望道开始学习现代汉修辞学吧!

1.5.1 陈望道与《修辞学发凡》

陈望道对中国的语文运动、新文化运动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修辞学发凡》

被誉为中国现代修辞学的第一座里程碑。

请在适当的括弧内打√。

我们需要学修辞吗?

需要();不需要()

你想过学修辞有什么作用吗?

有();没有()

9

图 1 陈望道肖像 图 2 陈望道的著作

《修辞学发凡》发表于 1932 年,至今再版多次,全书共 21 万余字。该书问

世后受到学术界的普遍重视,刘大白在《序》中称赞它是中国“第一部有系统

的 兼顾古话文今话文的修辞学书”。在该书发表之后的短短六七年时间里,

中国修辞学第一次掀起了“修辞热”,相继有二十余本修辞学著作问世。新加

坡学者郑子瑜 先生认为:“在中国,《修辞学发凡》是大家公认的独一无二

的权威巨著”,认为陈望道先生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修辞学家”(《中

国修辞学的变迁》)。

1.5.2 《修辞学发凡》与修辞学理论

《修辞学发凡》的修辞理论集中在该书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十、第十二等

五篇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提出了调整语辞之说

“是修饰还是调整?这在过去,也往往会回答你说,既然是修辞,当然说的是

修饰。……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主要为着意和情,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

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修辞学发凡》第2—3页,上海教育

出版社1997年版)

“调整语辞”之说,首先是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正本清源,指出修辞是为

“达意传情”即表达一定的内容服务的,它本身只是一种手段,是为了“达意

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不是交际目的。其次, 《修辞学发凡》认为修

辞既包括书面语修辞(即“文辞”),也包括口语修辞(即“语辞”)。因此,

修辞既是语言修辞也是言语修辞。

10

2. 提出总结“条理”、概括“系统”之说

《修辞学发凡》认为修辞学的任务是总结修辞现象的“条理”,概括修辞现象

的“系统”,这是针对以往的修辞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

陈望道先生认为,他幼时读私塾时,有些老先生宣扬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的观点没有说服力,研究修辞学就是要回答这些修辞现象何以会产生,这些修

辞技巧为什么用得好,好在哪里,一定要总结出 “条理”,概括出 “系统”

来,这样才能显示出科学性。

3. 提出“以语言为本位” 之说

《修辞学发凡》全书贯穿着“以语言为本位”的思想,这是其一大特色。它吸

收了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和西方语音学、文字学、语法学的理论,阐

述了语言的性质、构成要素、声音语与文字语的关系等问题。“以语言为本位”

思想的提出,为人们正确地认识修辞学的学科性质和地位指出了方向。

4. 提出表达论与理解论相结合之说

《修辞学发凡》以前的修辞学著作一般都是从表达者的角度、从表达效果的角

度来研究修辞现象的,《修辞学发凡》则是中国修辞学史上最早较全面地论及

言语的理解和接受学说的专著。据统计,书中关于听者和读者的论述近30处。

陈望道着眼于社会言语交际的全过程,指出交际过程中存在着写说者、写说物、

读听者、语辞四个要素,并指出言语交际是写说者与读听者双向交流的一种

活动,修辞的目的就是要让读听者理解和感受。他认为,修辞效果的好坏,取

决 于 读 听 者 的 反 应 , 这 就 要 充 分 发 挥 中 介 要 素 语 辞 的 功 能 。

5. 提出修辞现象的发展变化之说

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1932 年)在第十二编“结语”论述了中国修辞学

发展的经过,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萌芽期,是内容杂乱时期,自上古至 19 世纪末;

第二、修辞文法混淆时期,自《马式文通》出版(1898 年)以后至“五四”

时期;

第三、修辞学竞争期,指“五四”以后至《修辞学发凡》出版的 1932 年。

虽然陈望道只是回顾自古至今中国修辞学的研究情况,在他的思想中可能还没

有形成中国修辞学“史”的明确意念,但他预见了中国修辞学说将会推展的前

景。所以,《修辞学发凡》的“结语”提到:“我以为一切的科学都不能不是

11

时代的,至少也要受时代的所要求所注重所鄙弃所禁忌的影响。何况修辞学,

它的成事成例原本日在进展的。成事成例的自身既已进展,则归纳成事成例而

成的修辞学,自然也不能不随着进展。”

6. 提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之说

《修辞学发凡》所提出的“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的学说,被后人誉

为揭示了“一切修辞规律中的总规律”。所谓“题旨”,就是“一篇文章、一

场说话的主意或本旨”(《修辞学发凡》第6页),也就是立言的意旨。所谓

“情境”,就是写说的对象、目的、时间、地 点、上下文、语体要求、自然

环境和社会环境、写说者的心境和写说者与听读者的亲疏关系、立场关系、社

会经验等因素。写说时,只有配合这些因素,充分考虑 到上述条件,修辞才

能成功。

《修辞学发凡》中首创的适应题旨情境说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从西方

语言学中吸收到中国学术界中的“语境”说互为补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6 厘清与修辞学相关的词语概念

正确理解下列词语的概念可以让你更明白和了解修辞学的内容。你能

说一说,写一写下列词语的概念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成功写出多少个词语的概念?

你可以借助此课程 myguru 界面中的 glossary 栏目查阅相关名词的含义或概

念。(模组活动册单元 1:习作 1,将此习作和答案以笔写方式完成)

语境、题旨、修辞手段、修辞手法、逻辑、语用、语体、

语体色彩、语言风格

12

1.7 修辞学与当代社会

1.7.1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陈望道在《语言学和修辞学对于文学批评的关系》(1935 年)中指出修辞学

和语言学、文学批评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至 20 世纪 60 年代他又指出:“修辞

学是介乎语言学和文学之间的一门学科。”(《陈望道修辞论集》第 250 页,

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年)“修辞学介于语言、文学之间,它与许多学科关

系密 切,它是一门边缘学科。” (《陈望道修辞论集》第 302 页,安徽教

育出版社,1987 年)

根据《当代汉语修辞学》,陈汝东在多维视野中的修辞学一节提出了修辞学与

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了语言学、文学、逻辑、社会学、心理学、社

会心理学、伦理学、美学、哲学、传播学等八大学科。在此单元中我们只略谈

修辞学与文学和逻辑学的关系。

1.7.2 修辞学与文学

根据陈汝东《当代汉语修辞学》,修辞学和文学的关系包括两大方面:一是修

辞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二是修辞学与文学理论之间的关系。

首先谈谈修辞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

文学主要是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因此文学离不开修辞,修辞是文学的基

础。此外,由于文学创作的艺术性,文艺修辞多运用文艺语体,多使用艺术化

的修辞手段如比喻双关、拟人排比等,并且讲究雕词啄句,修饰加工。

我们再简略谈谈修辞学与文学理论的微妙关系。

修辞学中的文体学、语言风格学等,和文学是交叉的。这是因为两者都探讨文

学作品以及作家的言语风格。

相对而言,修辞与文学中的文学批评的关系较为密切。因为修辞学研究所采用

的语言材料多半来自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的语言往往经过作家

的精心锤炼,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修辞学与文学结下

了不解之缘。

刘勰的《文心雕龙》和刘知几的《史通》大体上是文学批评著作,但书中常有

涉及到修辞的内容。

13

1.7.3 修辞与逻辑学的关系

修辞学与逻辑学关系十分密切。逻辑是人的思维的形式与规律。修辞的任务是

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合乎逻辑是最基本的要求。所以,修辞要以逻辑为基础,

不能违背思维规律,要合乎情理。

修辞与逻辑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逻辑要求使用概念准确,修辞也是如此。

让我们看看以下这句话,读后请提出你的看法:

怎么样?上述句子说的通吗?表达的内容清楚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以上的句子出现相互矛盾的语义。“突然停下”说明汽车一般在毫

无准备的情况下因为某些突发情况而被逼停下来;“渐渐停下”应该是指汽车

司机因为某些原因,采取放慢汽车的时速的行动,让汽车慢慢停下来。因此,

上述的句子的语义不合乎逻辑。

2. 修辞要遵循逻辑规律,判断要准确。

检视以下例句内容是否合乎逻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这首 诗用了四个比喻,其中的主体“理想”和四个客体“石”、

“火”、“灯”、“路”之间构成了准确而恰当的判断,既合乎逻辑事理又符

合修辞比喻的规律。)

例如:“过了一会儿,汽车突然渐渐地停下来了。”

例如:“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

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指引你走到黎明。”

14

3. 逻辑和修辞在推理上都要求因果有据,有说服力。

最后,让我们看看以下句子。

这句话中的“火车头”与 “兴趣”之间存在着意严密的因果推力关系,所以,

无论在逻辑上还是修辞上它都是正确的。

虽然逻辑对修辞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修辞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不仅仅是把

话说得清楚、准确、合乎逻辑,而且还要说得生动、活泼、新颖,有吸引力和

感染力,所以,修辞又不能简单、机械地顺从逻辑,而是要适当地突破形式逻

辑的束缚,造成形式上与逻辑相悖的现象。例如以下这句话:

这种表面上看似不符合逻辑规律的语言修辞现象,我们在语言的具体运用中经

常遇到,它打破了形式逻辑的定律,收到了特殊的表达效果,被视为发人深省

的警句。

单元一:小结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皆修辞。

在古代,“修辞立其诚。”;而现在,修辞就是如何调整和修饰语言,把话和

文章说得更正确、更生动、更有力的方法。除此,修辞是运用恰当的表达手段,

为适应特定的情境,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学习修辞,我们不能只有语

言、文学的知识,因为修辞与其他的领域如心理学、媒体学和逻辑学等有密切

的关系。

**************************************************************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例如:“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火车头。”

15

单元一:主要内容

1. 修辞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

中华民族重视修辞是一个悠久传统。重视修辞表现在口语中,就是重视

口才;而在书面语交际领域中,就是看重文章写作。

2. 《周易》为第一本将“修辞”连用、记载的书籍。从此至 30 年代,修

辞经过三段主要的发展时段(陈望道):第一、萌芽期,是内容杂乱时

期,自上古至 19 世纪 末;第二、修辞文法混淆时期,自《马式文通》

出版(1898 年)以后至“五四”时期;第三、修辞学竞争期,指“五四”

以后至《修辞学发凡》出版的 1932 年。

3. 修辞学是研究修辞现象,探讨恰当运用语词以适应各种各样题旨情境的

学科。修辞学既要研究表达修辞,也要研究接受修辞。不但要着眼于表

达一方的 研究,也要重视理解一方的探索。

4. 修辞能揭示语言的奥秘,学习修辞对语言的表达、理解、评论都大有效

益。修辞不仅在书面文字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

修辞可谓无处不在。就实际运用而言,修辞学有助于人们欣赏并创造优

美辞令;从学术而言,修辞学是一门跨越多项领域知识的学科。

5. 陈望道在修辞学的贡献良多,其中包括 6 大方面:、 提出了调整语辞、

总结“条理”、概括“系统”、提出“以语言为本位”、表达论与理解

论相结合、提出修辞现象的发展变化和“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

等论说。

6. 根据陈汝东《当代汉语词汇学》,修辞学和文学的关系包括两大方面:

一是修辞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二是修辞学与文学理论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修辞 修辞学 语言 言语

陈望道 逻辑学 文学

16

主要参考资料

1. 李庆荣编著:《现代实用汉语修辞》,2010 年,(修订版),北京大学

出版社。

2. 陈望道著:《修辞学发凡》,2008 年,复旦大学出版社。

3. 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2008 年,复旦大学出版社。

4. 陈汝东著:《当代汉语修辞学》,2004 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5.

拓展阅读建议

1. 〈现代修辞学与西方古典修辞学之比较〉:

http://www.jinyueya.com/read/readpaper.aspx?id=7975650&t=f

2. 〈《修辞学发凡》与中国修辞学研究转型〉 :

http://www.jinyueya.com/read/readpaper.aspx?id=23514184&t=f

3. 〈从“自然”到“自觉”——中国修辞学研究转型探微〉 :

http://www.jinyueya.com/read/readpaper.aspx?id=2808898&t=f \

4. 观看《孤独六讲.语言孤独》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wiPN9V_Q_c&playnext=1&list=PL18C0D8

9343983612&feature=results_video

17

参考答案:

1. 修辞是什么?

狭义上就指语文字修辞;广义上包括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全过

程,同时也包含语言文字修辞。 “修辞”从概念讲,有三重含义:

i. 指运用语言的方式、方法或技巧规律(即“修辞手段”);

ii. 指说话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活动(即“修辞活动”);

iii. 指修辞学或修辞著作。

2. 文学及逻辑学。

3. (请自行参考模组)

4. 张弓。

5. 陈望道。

6. 消极修辞是一种逻辑思维的语言表现,力求意义明白,是其总纲与止境,

多用于公文写作和实际事务交谈。

7. 逻辑要求使用概念准确,修辞也是如此;修辞要遵循逻辑规律,判断要

准确;逻辑和修辞在推理上都要求因果有据,有说服力。

18

单元二 修辞学基础知识

阅读前热身 2

试根据有关修辞学基础内容的提示,完成以下概念图。

19

学习目标

2.0 前言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你曾经让学生进行以下的练习吗?

老师,你能否说一说学生怎样才能填上恰当的答案?

你能说说你填上答案的思考过程吗?

根据文本,(1)、(2)、(3)项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吗?为什么?

**请先在此写上答案,再到 my guru 回答论坛(Ⅰ)。

阅读此单元后,你能:

1 . 简略写出与修辞相关的三大语言要素;

2 . 阐明修辞与语言要素的关系;

3 . 简述修辞与语境的关系;

4 . 举例简述修辞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5 . 举例说明何谓消极修辞;

6 . 举例说明何谓积极修辞。

在空格上填上恰当的语句:

怎样才叫做微笑呢?(1)____________就是轻轻拉起两边的嘴角。千万

不要小看微笑,它具有巨大的力量!它可以让(2)_______________,

也能够让(3) ________________。我喜欢微笑。因为它改变了我的人

生。

20

学习内容

2.1 修辞学与语言要素

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等三大要素组成的。它们分别是语音学、词汇学、

语法学研究的对象。修辞学是以研究和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为宗旨而建立的学

科,自然与语言关系密切,但是修辞学又不是单纯以语言或语言的某一个要素

为研究对象,而是利用语音、词汇、语法等一切可利用的因素,考察它们的交

际功能及其用于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手段,而不在于考察语言诸要素的结构系

统本身。

一个句子、一段文字表达得好不好、是否有利于交际,除了要合乎事理、合乎

情理之外,和语言三要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修辞不是语言的要素 ,它

是从表达方法、表达效果的角度去研究语音、词汇、语法的运用的,它的作用

是作为一种手段,为了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在此单元,我们将会进一步了解修辞学与语音、词汇和句式的关系,同时通过

对语言现象的具体分析探讨语文修辞的实践原则。

2.1.1 语音

汉语语音包括声音和语气。汉语的音节分明,有声韵调之分,它涉及说的话是

否顺口,朗读时是否琅琅上口,听起来是否存在歧义,是否悦耳等发送信息、

接收信息的效果。语气是说话的口气,包括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不同的

类型,涉及发话人表达的目的和发话时的情感,也会使信息接收者产生不同的

心理反应。表达时口气运用得合适不合适,也关系到表达和交际的效果。但

是,我们在此课程中选择关注汉语语音的特质与修辞的关系。

汉语语音的特点为语音修辞提供了条件,比如在语言中使用双声、叠韵的词

语,选用对仗、押韵的句式,让语言节奏鲜明,音调铿锵,富于音乐感。还可

以构成拟声、谐音等修辞方式。

我们将在单元三谈论有关修辞和语音的内容。

2.1.2 词汇

汉语的词汇十分丰富,既存在一般词语,也存在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词

语既具有感情色彩,又具有风格色彩;词语既具有借用作用,又具有活用作

21

用;同时,在汉语词汇中,还存在大量的成语、俗语等表现力丰富的熟语。因

此,善于选用合适的词语,就会形成很好的修辞效果,从而获得交际的成功。

汉语词汇具有多方面的表达作用,巧妙地选用同义词、近义词,就会取得表达

精确、生动的修辞效果;擅长使用反义词,就会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适当地

采用借用、活用的词汇手段,就会使表达增添夸张和幽默的色彩;注意选用必

要的成语、俗语,就会使表达言简意赅,触发信息接收者产生联想。我们将会

在单元四探讨有关汉语词汇与修辞之间的内容。

2.1.3 句式(语法)

语法是语言组词造句的结构规律。语法分词法和句法两部分。词法包括词的构

造、词的变化及分类等内容;句法包括词组的构成、句子的构成、句子成分和

句子类型等内容。语法和句子的结构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句子有多种形式,

例如: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肯定句和否定句,主动句和被动句等等。人

们在表达相同的意思时可以采用不同的句式。但是,它们所表现的语气、情

味、风格等修辞色彩却各不相同。

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和发话人的目的和要求,采取适当的句式来表达,就是通

过语法手段进行修辞的方式之一。特别是应该如何综合运用同义句法形式和各

类不同句式,来增强表达效果,实施顺利交际,更是修辞的一项重要任务。我

们将会在单元五谈论句式和修辞之间的关系。

总之,修辞与语音、词汇、句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语音、词汇、句式作为

语言的三要素是修辞的手段和基础,也是修辞要调动、加工的语言材料;修辞

则是对语音、词汇、句式等诸要素的综合运用。修辞追求的是灵活运用各语言

要素达至理想的表达效果。

2.2 修辞与语境

2.2.1 什么是语境?

作为一种言语交际行为,修辞是离不开一定的人及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

不论是口语交际,还是书面交际,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坏境和人际关系网络中进

行的。在中国修辞学中,较早提到语境的是张弓 1963 年出版的《现代汉语修

辞学》。张弓指出:“修辞是为了有效的地表达意指,交流思想而适应现实语

境,利用民族语言各因素以美化语言。”

根据李庆荣编著的《现代实用汉语修辞》,语境“就是语言环境。平时我们说

话写文章总的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一定的题旨、语言本

22

身的具体环境;而且它不能离开更不能超越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所有这一

切都是语言的环境。”

修辞学的各个领域:语体、风格、文风、修辞方法、语言美、言语修养等都与

语境有关,语言的使用要受到语境的制约,修辞效果要结合语境来考察。因

此,修辞与语境关系密切。

2.2.2 语境的构成

语言环境主要是指影响人们修辞交际行为的因素,并不是所有的环境因素。一

般,我们可以将语境分为两类:

1. 上下文语境,即词语句子的前言后语。

2. 社会语境(情景语境),即语言运用的背景因素,小的如言语交际

的对象、目的、时间、地点等,大的如时代、地域、民族文化、风

俗习惯等。

2.3 修辞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2.3.1 修辞的基本原则

修辞的基本原则是适应语境变化,注重交际效果。具体地说,修辞的基本原则

可以概括为:

1. 修辞要切合题旨,要从表达的需要出发,为特定的思想内

容服务

修辞不能不顾思想内容的需要,专门挑选华丽的词藻,或尽量多地堆砌一些修

辞格,千方百计地把词句打扮得“美丽”“漂亮”,弄得个浓妆艳抹,忸怩作

态,哗众取宠,其结果只能是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修辞不是单纯的语言技

综上所述,使用语言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以及使用语言的人的身份、

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主客观因素构成了特定的使用语言的环境。在交

际过程 中,言语环境的诸因素总是交织在一起影响着语言的使用。就使用

语言的人而言,言语环境的客观因素是多变的,但说话人和听话人(作者和

读者)可以去适应它; 主观因素(处境、心情等临时因素除外)则不然,

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要想取得好的言语交际效果,就要改变某些主观因

素,如思想和修养,不断提高思想水平。

23

巧,它是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的,各种修辞手段的运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以服

从表达思想内容为先决条件的。词语、句子、辞格本身是没有好坏、美丑之分

的,用得不恰当,就是不好的、不美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内容决定了修

辞形式。

当然这不是说语言运用不需要修辞、润色和加工,更不是提倡满篇“大白

话”、语言无味、不要文采,而是说语言的运用必须适应和切合表达内容的需

要,要服从于和服务于思想内容 这一根本,做到“淡妆浓抹总相宜”。

2. 修辞要切合语体的需要

语体是由交际需要而形成的具有一定语言特点的风格类型,不同的交际需要形

成不同的语体,如口语语体、书面语体、文艺语体 、科技语体、政论语体

等。各种语体都有自己典型的、公认的表达手段和方式,一定的语体要求一定

的词语、句式、辞格、语言手段等与之相适应,这些表达手段和方式对于其他

语体往往是相排斥的。语体对语言材料的选择、修辞方式的选用等都具有极大

的制约作用,注意语体的区别与增强语言表达效果密切相关,所以切合语体需

要也是修辞必须遵循的一条不容忽视的原则。

3. 修辞必须适应和切合语境的需要

语境,就是语言的使用环境,也就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语

言使用 者的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

的语言环境。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所说的“六何”——“何故”、

“何事”、“何人”、“何地”、“何时” 、“何如”(陈望道《修辞学发

凡》,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 年新 1 版,第 7 页。),就是构成语境的因素。

任何词语、句子或某种修辞方式,如果脱离一定的语言环境,孤立地、静止地

看,无所谓好坏。修辞现象总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产生的,修辞效果也只有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体现出来。同一句话,此时此地说合适,而换一个时

间、地点、场合说就不一定合适。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

含义和效果。

请读一读这句话:“我早就在这里等你了。”

这一句话不难明白吧?

如果是警员在逮捕逃犯时说的(图 1),你认为这句话表明了什么意思?

24

同样的一句“我早就在这里等你了”。

如果是以下的其中一个人物所说,你又如何理解的呢?

以上的对话,恰恰反映了修辞与语境的微妙关系!

警员在逮捕逃犯时说:“我早就在这里等你了!”表示警员有先见之明,具有

一种威慑的力量。如果一对恋人,一方对另一方说 :“我早就在这里等你

了!”就不再具有威慑的力量,而表现了望眼欲穿、急不可待的绵绵情意。

修辞的成败,除了取决于是否切合题旨、是否切合语体外,还取决于是否适应

语境的需要。 适应语境,就是要根据一定的语言环境,灵活恰当地选用语言

材料和表达手段,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陈望道先生说得好:“语言文字的

美丑全在用得切当不切当:用得切当便是美 ,用得不切当便是丑。”(《发

“我早就在这里等你了!”

“我早就在这里等你了!”

图 2

图 1

25

凡》19 页)怎样才能恰当,只有适应和切合语境才能恰当。因此,适应语言

环境是修辞的基本原则,也是修辞的基本规律。

2.4 修辞的基本要求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上来说,要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取得语言运用的最

佳表达效果,那就应该做到准确、鲜明、生动、简练,这也是修辞的基本要

求。

2.4.1 准确

所谓准确,就是选用的词语要确切,分寸合适,轻重恰当;所用的句式也要确

切地扣“准” 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做到表意缜密准确。是什么就是什么,

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使人听了不会误解。

如鲁迅在小说《药》中针对老栓买人血馒头的一段描写:

这段文字中的“摸”“抢”“扯”“塞”“抓”等几个动词,用得就很贴切、

准确。 一个“摸”字,写出了老栓生活的穷困、艰难(如果衣袋中钱多,一抓

一把,何必下手去摸?因为生活艰难,为防止丢失,才把钱藏在身上最安全的

地方,所以要“摸”),这个“摸”字恰如其分地揭示了老栓的情态。与此成

鲜明对比的,“抢”“扯”“塞”“抓”等几个动词,则活画出了刽子手蛮

横、粗暴、极不耐烦的神态,如果换成其他同义词“拿”“撕”“递”“接”

等便没有这般准确、传神了。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

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

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

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

东西……”

练习

方文莲老师在三年级的作文课里经常训练同学背成语,并且要求学生的作文

习作中一定要用上至少 3-5 个成语,不然不能得高分。以修辞的基本原则为

评述依据,你对方老师的教学行为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26

2.4.2 鲜明

所谓鲜明,就是选用的词语和句式必须含义清晰、明确,让人一看就明白,不

能含糊其辞。 要做到鲜明,选用词语就应避免晦涩,要少用难懂的词语,要

少绕弯子。让我们看看下列句子:

你知道“硫酸铜”是什么样子的吗?你了解上述句子的含义吗?

对于没有学过化学的人,肯定不知道什么是“硫酸铜”,因此上例语义不明

晰。如果把 “硫酸铜”改为“大海”,写成“天空像大海一样”,意思就明

了清楚了。

2.4.3 生动

所谓生动,就是具体形象,新鲜活泼,能使人感动。生动是以准确、鲜明为前

提的,不能离开所要表达的内容去片面追求生动。语言生动,不一定使用什么

新奇词语,也不一定要堆砌华丽的辞藻,有时候,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做到

了准确贴切,也就生动了。看看以下鲁迅所写的一句话:

句中的“阴晦的天气”、“呜呜的冷风”、“苍黄的天空”、“萧索的荒村”

等,这都是一些普通的词语,但用在特定的情境中,真实地表现出农村荒凉凋

敝的景象,显得非常形象生动。

有些抽象的事物,抽象的动作如果选用一些表示具体事物、具体动作的词语来

表示,也会显得很生动。让我们看看鲁迅所写的另一句话:

今天的天空像硫酸铜一样,很美。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

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

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鲁迅《故乡》)

他们接着便说道:“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

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鲁迅《孔乙

己》)

27

孔乙己读了大半辈子书,连秀才都没考上,这对于一个死要面子的读书人来

说,既是终生憾事,也是一件丢脸的事,所以每当提起这件事,孔乙己就脸色

发灰。可文中不说是脸上变成灰色,而是用动作性很强的“笼”字,来突出脸

色变化的迅速,好像一下子从外部罩上一层灰色,非常形象,表现出这句话对

孔乙己的打击有多么沉重。

我们再来看看以下两句:

i. 它们下了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

ii. 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

(袁鹰《井岗翠竹》)

上例 i 句,“它们下了溪水”中的“下了”所表达的意思比较抽象,后来作者

改作“滑下”(例句 ii),句意就更生动了。它既包含了“下了”的意思,

又表明了“下”的状态和速度;“挤上”、“走上”等动词的运用,把“翠

竹”拟人化了,显得十分生动、形象更具体了。

2.4.4 简练

所谓简练,就是指运用语言应力求简洁,做到言语不多而含义丰富。

语言简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删除冗赘,不说废话;

二、通过词语的确切选择,使语言增加弦外之音,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让我们比较以下两句话,哪一句话说得更简洁?

上例 i 为原稿,修改后的 ii 比原句更简洁。

i. 我怎样的孤寂啊!统计全船的人,大约在 15 以上,可是我觉得一个

也没有,只有孤单的一个我。

ii. 我怎样的孤寂啊!统计全船的人,大约在 15 以上,可是我觉得只有

孤单的一个我。

(叶圣陶《旅路的伴侣》)

28

我们再读一读以下的句子。

通过句中的 “遍身油腻的灯盏”,你对那盏灯的主人-华老栓有什么印象?

上例中用“遍身油腻”来修饰灯盏,寥寥数字,却反映了许多内容:灯盏用的

时间长,主人生计忙碌,家境贫寒……言外有意,耐人寻味。

刘勰在《文心雕龙·熔裁》中说:“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

密。”可见,不当用的词语,决不多用一个;当用的词语,决不少用一个,这

是语言简练的关键所在。

在修辞的四个基本要求中,准确是鲜明、生动、简练的基础。然而,配合特殊

语境、语体和语用的需要,词句的灵活性使用也是不能忽视的。

2.5 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

我们提到“修辞”一词,往往就会联想到修辞格。对吧?我们会想到比喻、比

拟、夸张、对偶等各种类的修辞格。在我们的观念里,谈论、探讨、评价修

辞,就是探讨、分析、评价文本或说辞中的修辞格,但这并不符合实际的语言

实践。

中国现代修辞学鼻祖陈望道把修辞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分野。陈望道

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针对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的目的、手段、要求、适

用范围等方面做了详尽的阐述。

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 茶馆的两间屋

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鲁迅《药》)

练习

请阅读附录一,吴思聪《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小议》,记下重点和看法或想

法(形式不拘)。

29

单元二:小结

谈汉语修辞,离不开汉语语言要素-音、词、句。作为一种言语交际行为,修

辞离不开一定的人及其所在的社会文化环境。任何修辞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语境

中进行的,语境与修辞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修辞过程 中,话语的组织建构要

因交际对象的具体情况而变化,也就是说,语境因素制约着话语的组织和建

构。因此,在修辞过程中,修辞行为要和各种语境因素相一致。而 话语理解

要联系具体的语境,包括时间、地点、场合,以及交际对象的心理和话语推进

的程度。所以,人们的说和写在一定的程度上促使各种语境因素发生转变。但

是,汉语修辞不限于积极修辞而已,修辞不是单指修辞格! 我们应该更深入

的了解、探讨消极修辞的作用和意义。

************************************************************

楚 雄师 范学 院学 报 200 9年第 4期

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小议*

吴思聪(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 通过对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的划分进行分析, 认为消极修辞的概念不仅与修辞实际不

符, 而且在概念本身的阐释上也有相互矛盾的地方, 指出, 骆小所先生关于 /科学语言 0 和 /艺术

语言 0 的划分更能反映修辞的本质。

关键词: 修辞; 积极修辞; 消极修辞; 科学语言; 艺术语言

中图分类号: H15 文章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 7406 ( 2009) 04 - 0046 - 04

我国现代修辞学的鼻祖陈望道先生把修辞分为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两大分野。

这是否反映了修辞的真实情况? 本文拟就

此谈点尚不成熟的看法。

陈望道先生的 5修辞学发凡 6 从目的、手段、要求、适用范围等方面对积极修辞

和消极修辞做了详尽的阐述。

从修辞的目的看, 陈望道先生认为,

消极修辞的目的在于记述。他说: /记述的表达以平实地记述事物的条理为目的。力

避参上自己个人的色彩。常以实事求是的

态度, 精细周密地记述事物的形态、性质、

组织等等, 使人一览便知道各个事物的概

括的情状。0 [ 1] ( P43) 积极修辞的目的在于表现, 而 /表现的表达是以生动地表现生活的体验为目的 0, 是 /具体的, 体验的。0/只要能体现生活的真理, 反映生活的趋向,便是现世界所不曾经见的现象也可以出现,

逻辑律所未能推定的易景也可以存在。其轨

道是以意趣的连贯。它同事实虽然不无关

系, 却不一定有直接的关系。0 [ 1 ] ( P43) 45)

陈望道先生还引用 5文心雕龙 # 体性篇 6 和 5湖南文徵序 6 中的论述对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的目的做了进一步说明。前

者说: /情动而言形, 理发而文见 0; 后者则说: /人心各具自然之文, 约有二端: 曰情, 曰理。二者人人之所同有。就吾所知

之理, 而笔诸书面而传诸世, 称吾爱恶悲

愉之情缀辞以达之, 若剖肺肝而陈简册,

斯皆自然之文。0可见, 在陈望道先生看来, 积极修辞

以生动、有力地表达情趣、情感体验为目

的, 消极修辞则在于真实地记述客观事物。

也就是说, 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之分是基

于表情与说理的不同需要而划分的。

与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的目的相应,

陈望道先生把语辞分为记述的境界、表现

的境界和糅合的境界, 指出消极修辞占了

记述境界 /抽象的概念的语词的全部, 但同时也做着其余两种境界的底子。其适用

是广涉语辞的全部, 是一种普遍使用的修

辞法 0; [ 1 ] ( P45)而积极修辞则不适于记述的境界, 只能在表现的境界中使用。至于糅合

的境界, 如杂文、寻常的闲谈等, 陈望道

先生认为, 积极的修辞手法 /用不用都无妨 0。[ 1 ] ( P46)从陈望道先生的论述来看, 所谓/糅合 0 的境界, 既可以单采用消极的修辞手法, 也可以综合使用积极和消极两种手

法, 但并不包括单独使用积极修辞手法的

情况。

#46#

第二十四卷第四期 楚 雄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 ol124 No14 2009年 4月 JOURNAL OF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Apr12009

* 收稿日期: 2009 - 02 - 20

作者简介: 吴思聪 ( 1962) ), 男, 云南宣威人, 云南师范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讲师, 华

中师范大学语言所在读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语用学、对外汉语教学。

楚 雄师 范学 院学报 2009 年第 4期

由于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的目的、适

应的 /境界 0 不同, 所以, 在陈望道先生看来, 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的手段也不一

样。消极修辞是抽象的、概念的, 所以,

/对于语词常以意义为主。唯恐意义的理解上有隔阂, 对于因时代、因地域、因团体

而生的差异, 常常设法使它消除。又唯恐

意义的理解有困难, 对于古怪新奇, 及其

他一切不寻常的说法, 也常常设法求他减

少。有时还怕个人的理解不能一致, 预先

加以界说, 临时加以说明。0 [ 1] ( P50)用现在的话说, 消极修辞的手段要有利于客观、真

实地再现事物的本来面目, 避免因掺入个

人的情感而导致客观事物的扭曲和变形。

积极修辞则不同。 /要使人感受 0, 就/必须使读听者经过了语言文字而有种种的感触 0, 所以 /必须利用中介上一切所有的感性因素, 如语言的声音, 语言的形体等

等, 同时又使语言的意义, 带有体验性、

具体性。0 [ 1] ( P70 )这就是说, 积极修辞要利用语言文字中一切可能的手段达到两个目的:

一是表达个人的真情实感; 二是激活受话

人相似的经验而使受话人获得相近的情感

体验和审美享受。

陈望道先生把积极修辞分作内容和形

式两个方面, 认为 /内容方面大体都是基于经验的融合。对于题旨、情境、遗产等

等为综合的运用。就中尤以情境的适应为

主要条项 0; /形式方面, 大体是我们对于语言文字的一切感性的因素的利用, 简单

说就是语感的利用。0 [ 1] ( P70) 71)所以, 陈望道

先生把积极修辞分为辞格和辞趣两种。辞

格是综合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利用, 辞趣

则是 /比较侧重于形式一方面的利用 0。

5修辞学发凡 6 从目的、标准、手段和适用范围等方面对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所

做的详细分析和讨论有其深刻、独到的一

面, 对我们认识修辞的本质无疑是很有帮

助的, 但对修辞做 /积极 0 与 /消极 0 的区分是否必要、合理, 却是个值得商榷的

问题。归纳起来, 大致有三个方面的问题

需要进行探讨。

第一, 如果积极修辞的目的在于求新、

求异, 在于超越语法和逻辑常规, 造成各

式破格的言语, 以达到表现感性真实的目

的, 那么消极修辞的所谓 /消极 0 应该做何理解呢? 从字面看, /消极 0 可表示 /负面的 0 或 /不积极 0、 /不作为 0、 /被动适应 0 等意义。但按照陈望道先生的观点,消极修辞的目的在于记述, 就是要 /平实地记述事物的条理 0, 就是要 /精细周密地记述事物的形态、性质、组织等等, 使人

一览便知道各个事物的概括的情状。0 但事实上, 不论是说还是写, 要达到这样的修

辞效果都是非常困难的。即使经过一番积

极的努力, 也不一定就能成就, 更不用说

消极被动, 不付出任何努力了。那么, 所

谓 /消极 0 能否做另外的理解呢?陈望道先生在谈积极修辞的时候指出:

语言文字的固有意义, 原是概念的、

抽象的, 倘若只要传达出概念的抽象的

意义此外全任情境来补衬, 那大抵只要

平实地运用它就是, 偶然有概念上不大

明白分明的, 也只要消极地加以限定或

说明, 便可奏效。故那努力完全是消极

的。只是零度对零度以下的努力。[ 1 ] ( P70)

什么叫 /消极地加以限定 0? 什么叫 /消极 0 的 /努力 0? 按照陈望道先生的说法,应该就是 /零度对零度以下的努力 0 了。如果 /零度 0 的 /努力 0 还可以理解为/不努力 0, 那么所谓 /零度以下的努力 0又该做何理解呢? 显然, 陈望道先生没有

把这里的所谓 /消极 0 界说清楚。但有一点是清楚的, 即要做到 /平实地记述事物的条理 0, 积极做出努力尚且不能保证, 更遑论 /零度或零度以下的努力 0 了。

第二, 如果 /积极修辞 0 和 /消极修辞 0 只是两种不同的称谓, 那么, 即使不够确切, 也可以通过定义做出界定, 使之

准确反映修辞的实际。但 5修辞学发凡 6关于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的讨论, 并不仅

仅是个名称的问题。从修辞的目的和标准

看, 陈望道先生认为, 语辞的形成, /不论笔墨或唇舌, 大约都需经过三个阶段: 一、

收集材料; 二、剪裁配置; 三、写说发

表。0 他说:,,语词形成的过程, 始终离不开

一定社会实际生活的需要。必以实现这

一定的需要, 在收集材料, 必以实现这

一定的需要, 在剪裁并配之所收的材

#47#

吴思聪: 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小议

楚 雄师 范学 院学 报 200 9年第 4期

料, 也必以实现这一定的需要, 在写说

发表所已经剪裁定妥、配置定妥的材

料。这种需要, 在语辞上常被具现为一

篇文章或一场说话的主意或本旨。

显然, 陈望道先生认为, 写说的目的是要

实现 /一定社会生活的需要 0,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题旨, 而陈望道先生认为 /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要义 0。这里, /适应题旨情境 0, 做为修辞的总的原则和标准,应该是包括消极修辞在内的。所以, 陈望

道先生就消极修辞所须适应的题旨说:

记述的境界, 如科学文字、法令文

字及其他的诠释文等, 都以使人理会事

物的条理、事物的概况为目的。而要使

人理会事物的条理、概况, 就须把对象

分明的分析, 明白的记述。所以这一方

面的修辞总是消极的, 总拿明白做它的

总目标。[ 1] ( P53)

如何才能做到 /分明地分析, 明白地记述 0 呢? 陈望道先生认为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努力。

一是内容上要 /明确、通顺 0。 /明确 0就是意义要明确, / ,,要写说者把意思分明地显现在语言文字上 0。[ 1] ( P54)要做到这一点, 陈望道先生认为有两条途径: /第一力求内容本身上的明确; 第二力求表出方式

上的明确。0 [ 1] ( P54 )即首先要思考清楚, 然后再明白、通顺、准确地表达出来。所谓

/通顺 0, 指的是 /伦次通顺 0, 就是写文章或说话要 /依顺序 0, /相衔接 0, /有照应 0。其中, /依顺序 0, 就是要遵守语法规则, 不要颠倒词序; /相衔接 0, 就是要顾及上下文, 要连贯; /有照应 0 就是词语搭配要符合习惯和逻辑, 即在意义上要说得

通, 可以接受。

二是形式方面要 /平匀、稳密 0。所谓/平匀 0, 就是 /词句平匀 0, 即选词造句要考虑到词语古今、中外、文白、粗细、生

熟、难易、繁简的不同, 力求做到 /平易而没有怪词僻句, 匀称而没有夹杂或驳杂

的弊病, 读听者便不致多分心于形式, 可

以把整个心意聚注在内容上面。0 [ 1] ( P62)所谓/稳密 0, 按陈望道先生的解释, 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词句的安排要同内容相

贴切, 写说者须先弄清楚写说的目的是什

么, 是 /在乎教诲, 还是在乎诱导 0; 二是

词句要与内容的情状吻合。要做到这一点,

既需要辨别意义仿佛的语言, 注意词语意

义的广狭、强弱或公私上下、主客施受的

不同, 也需要遣词造句符合当时的需要,

做到繁简得当。[ 1] ( P66)

从陈望道先生就消极修辞所作的论述

看, 消极修辞的要求是很高的。要达到这

样的目的绝非易事, 即使按照陈望道先生

提出的要求做了切实的努力, 也未必就一

定能够达到。但陈望道先生在比较消极修

辞与积极修辞时却说: /消极的修辞旨在使人 -理会 .。使人理会只需将意思的轮廓,平实装成语言的定形, 便可了事。 ,,故那努力, 完全是消极的。只是零度对于零

度以下的努力。0 [ 1] ( P70)果真如此, 那我们也就不需要花这么多篇幅专讲消极修辞了。

显然, 陈望道先生关于消极修辞的论述有

自相矛盾的地方。

第三, 消极修辞的提法有悖于语言运

用的实际。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 任何语

言材料在进入实际运用之前都只是处于静

态的备用状态, 它们的意义都是在具体语

言的结构体系中的意义, 用陈望道先生的

话说就是 /语言文字的固有意义 0。[ 1] ( P70)

于如何使用这些语言材料来满足表达的需

要, 决定的因素是人。当然这不是说写说

者可以随心所欲的使用这些材料, 而是说

他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 可

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和情境的要求, 决定如

何使用语言材料。需要 /使当时想要表达的表达得极明白, 没有丝毫的模糊, 也没

有丝毫的岐解 0 时, 写说者需要设法使自己的话语 /没有闲事杂物来乱意 0, /没有奇言怪语来分心 0。[ 1] ( P53 )当概念的、抽象的、普通的语言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情绪时, 写说者有需要创造性地使用静态

的语言材料, 造成各种各样的破格, 或使

用那些感性的、具体的、特殊的语言材料。

可见, 使用什么样的语言材料, 如何

使用语言材料, 都是写说者为了实现自己

的表达意图而做出的选择, 并无积极与消

极之分。如果用 X代表处于备用状态的语

言材料, 那么套用里奇的话说, 就是 /发话人使用 X表示 Y0。Y可能与 X在其语言

结构体系中的意义相同, 也可能不同。同

与不同都是写说者为实现其表达意图而做

#48#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 4期

33

附录:

练习

1. 什么是语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语境的构成有:

i.

ii.

3. 什么是积极修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什么是消极修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

单元二:主要内容

1.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等三大要素组成的。修辞不是语言的要素,

它是从表达方法、表达效果的角度去研究语音、词汇、语法的运用的,

它的作用是作为一种表达手段。

2.修辞学的各个领域都与语境有关,语言的使用要受到语境的制约,修辞

效果要结合语境来考察。

3.修辞的基本原则是切合题旨、符合语体需要、适应语境。修辞的要求则

是准确、鲜明、生动、简练。

主要参考资料

1. 李庆荣编著:《现代实用汉语修辞》(修订版),2010 年,北京大学出

版社。

2.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2008 年,复旦大学出版社。

3. 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2008 年,复旦大学出版社。

4. 陈汝东著:《当代汉语修辞学》,2004 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5. 吴思聪:<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小议>,楚雄师范学院学报,第二十四卷

第四期,2009 年 4 月。

拓展阅读建议

1.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第三、第四及第五篇。

2. 王浩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

3. 吴克炎《“消极修辞”之内涵新解》,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2 年第 02 期

关键词

语言要素 语音 词语 语法 语境

修辞原则 修辞要求

35

4. 贡贵训《两大分野源流浅探》,龙岩师专学报 : 2003 年第 04 期

你 也 可 以 到 以 下 免 付 费 的 论 文 网 , 阅 读 其 它 与 此 课 题 相 关 的 文 章

http://www.jinyueya.com/read/readpaper.aspx?id=22778599&t=f

参考答案

阅读后回顾

1

写出与修辞相关的三大语言要素:

1. 语音 2. 词汇 3. 句式

修辞有哪一些基本原则?

1. 切合题旨 2. 符合语体需要 3. 适应语境

运用修辞时须注意 5 大项基本要求:

1. 准确

2. 鲜明

3. 生动

4. 简练

5. 得体

36

单元三 消极修辞:语音锤炼

阅读前热身

1. 汉语语音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你认为汉语语音修辞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汉语语音修辞共有 5 项主要功能,试写出其中 3 个。

i.

ii.

iii.

4. 你认为汉语语音能通过哪一些语音手段以达至修辞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

学习目标(3)

3.0 前言

台湾著名美学大师-蒋勋曾说过:诗,是一种很自在的语音!

当我们提到汉语音韵,我们总会不其然的想到唐诗宋词,想到古时私塾的吟诗声,

耳边仿佛就听到充满节奏的朗朗读书声。

汉语是一种富有的音调节奏的语言!

再看看以下的图片。

在教室的一处写上了“敬、静、净”。你会想到什么?

这是一个尊敬师长、尊敬同学、相互尊敬的地方!

这是一个静听、静思、静学的课堂!

这是一个干净舒适的地方!

敬 静 净

阅读此单元后,你能:

1. 说明语音修辞的意义;

2. 简略说明语音修辞和语言美的关系;

3. 阐解语音修辞的功能;

4. 掌握和应用语音修辞的主要方法;

5. 运用语音修辞的理论分析评论作品中语音

使用的优劣。

38

到底汉语中存在的音韵和修辞之间有哪一些关系?

让我们藉由修辞之门,进入汉语宏大的音韵殿堂,探索其中一方属于修辞语音的

角落!

注:在此单元,我们将不会细谈论汉语的语音系统,特别是现代汉语语音。但是

我们将运用以往掌握的汉语语音知识,进一步了解语音修辞。

学习内容

3.1 什么是语音修辞?

人们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自觉利用语音要素,使语言通顺流畅,节奏分明,

音调和谐,富于音乐美,这种修辞活动就是语音修辞。中国作家老舍先生也指出:

“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之外,还注意文字的声音和音节。 这就发挥了语言的音

韵之美。我们不要叫文字老爬在纸上,也需叫文字的声响传到空中。”(《民间

文艺的语言》)

语音修辞就好像作曲家给一首歌词”谱曲“,主要是为了使语句富于节奏,优美

动听。这对于口语来说至关重要,如电影、电视、戏剧、广播、演讲、报告等,

主要靠口头传递和听觉接受信息,语音是否和谐就直接影响到表达的效果。中国

的古典诗词,千百年来代代相传,许多篇章为人们熟读成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就是语音和谐优美,念起来琅琅上口,让人们享受其中的音韵美。

3.2 汉语音韵特性和修辞的关系

关于汉语音韵的特性,是属于语音的部分。在此小节中只是略谈其基础知识和特

性。由于汉语音韵的历史非常悠久,文学创作丰富,而且语言语系复杂,促使汉

语的音韵表达具备了相应的丰富性,多样性和鲜活性。例如唐代律诗和绝句的出

现就标志了汉语音韵的成熟。而中国古代有关音韵之学和音韵之书有南北朝开始

就陆续面市,并在隋唐时期达到另一个巅峰。

在音韵学发展过程中,其中有两本书中两本著作是相当重要的:一是陈发言的

《切韵》,第二则是陈彭年、丘雍等人修订的《广韵》。除此,由于汉语发源地,

39

中国,地广人多,各个地域的语言差异相当大。以汉语为例,可分为八大地方语

系,即北方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南话、闽北话和粤语等。

上述的汉语音韵特性为修辞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丰富了汉语语音修辞的内涵。

3.2.1 汉语语音特点

鲁迅在阐释语言文字的功用时认为,语言有形美、音美和意美三美。

其中,音美是运用汉语特有的元音占优势、有声调的特点,在语流的抑扬顿挫中,

形成优美的节奏和动人的旋律,达到“铿锵和鸣”、“掷地作金石声”的效果。

语音修辞就是利用语言的声音进行修辞,以取得语言的音乐美。陈汝东《当代汉

语修辞学》曾说:“汉语语音的修辞价值,与汉语语音的特点分不开”。

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有其语音的特点。然而,汉语的语音系统是极为丰富的。汉

语音韵的基础在于四声,在于平仄。很多其他民族的语言,例如拉丁语、英语、

马来语等一般都只有升调和降调,而汉语却有四声。这是一个基本区别,由此生

发出汉语音韵与文学的整个语音体系。由于汉语语音的特色,汉语语音修辞的形

式与内涵显得更丰富,也格外重要。声调被作为区别词语意义的重要手段,例如

“八、拔、把、霸”等字的构成音素相同(为 ba),但是声调不同,因此意思不

同。汉语声调是通过调节语音的高低,从而增加语流的抑扬顿挫。

3.2.2 四声

四声是指汉语字音的声调。

我们看看以下两本古书对四声的记载:

古汉语字音的声调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种,总称“四声” 。

《南 史·陆厥传》:“ 汝南 周顒 善识声韵。 约 ( 沉约 )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

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蠭腰、鹤膝。”

《新唐书·权德舆传》: “ 德舆 生三岁,知变四声。 ” 罗常培 《汉语音韵学导

论》:“以 ‘平上去入 ’为四声,自 齐 梁 之际始。”

40

到了现代,我们较为熟悉的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声调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等四声是由古四声演变而来的。

3.2.3 平仄

什么是平仄?平仄类似英语和马来文中的升调和降调,但是又有差别。平仄包含

升调和降调,但是汉语的平仄不限于升、降调这两个声调而已,因为它是以四声

作为其音律基础的。汉语声调是通过调节语音的高低,从而增加语流的抑扬顿挫。

而声调上的抑扬在诗词格律中被称为平仄。

什么又是平仄?平仄是沿用古代音韵学的术语。上声去声入声合称仄声,平声

(阴平、阳平)自成一类,叫平声。平仄调配得当,和谐、悦耳,可以构成音律美。

在古代,韵文讲究平仄。到了唐代,人们对平仄的调配总结出一套规律,并形成

了固定的格式,要求相当严格。到了现代,对平仄的要求放宽了,但并不是不讲

究,即使是散文,如能恰当配合,充分利用它来加强语言的音律美,效果也会好

得多。

老舍曾经说过:“我写散文看起来非常随便,但是我不是随便写的。比如:我写

散文上一句用了‘了’字结句,因‘了’是仄声,第二句我就要用个平声。 这

样的白话文念起来好听……在散文里注意运用平仄,念起来就会好听。如果不注

意平仄,念起来难念,听起来也不好听。所以无论在诗词或者曲艺里都发挥这个

优 点。当然,我们不必严格遵守这种格式,但是如果能运用声音的美,就会使

你的散文漂亮得多。有人说,白话不能念,这不正确。好的话句台词与好的相声,

还有好 的京剧中的道白,都是把平仄安排得调谐,所以说起来念起来都很好

听。”(老舍《文学语言问题》)

3.2.4 音节

方块汉字,一个字一般就是一个音节,这是做到音节匀称的一大有利条件,可以

形成一些语音整齐的格式。汉语的词 ,有单音节的,也有多音节的,它们之间

往往可以找到同义关系,这是做到音节匀称的又一有利条件。我们在说话和写作

时,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应将单音节、双音节词交错搭配使用。在使用时要注意单

音节词同单音节词搭配,双音节词与双音节词搭配,以求得音节的协调。人们利

用这些有利条件,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选用音节,可以获得整齐美、对称美。

例如,对偶,就是汉语中独特的修辞方法。对偶的修辞形式不仅仅是汉字形式上

41

的对称,同时也具有语音上的对称。这种语音与形式对称的特点在其他民族的语

言中是属于较少见的。

3.3 汉语语音的修辞功能

陈汝东《当代汉语修辞学》中提到汉语语音的特点促成了 5 项修辞功能:

i. 谐音功能

ii. 韵律功能

iii. 节奏功能

iv. 语篇衔接功能

v. 风格功能

3.4 语音的修辞效果和修辞手段

3.4.1 汉语语音的修辞效果

语音修辞要达到两种效果,一是匀称协调,富有整齐美;二是有变化,不呆板。

具体说来,调配语音的主要手段有调整音节组合(如对偶、连绵词、叠音词的运

用)、平仄声调的变化、押韵等。 除了对偶、押韵等手段之外,常用的修辞格

如排比、反复、顶针、回环等,其实也主要是从语音的角度增强表达效果的。

3.4.2 汉语语音的修辞手段

1. 协调音节

我们在说话和写作时,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将单音节、双音节词交错搭配使用。

在使用时要注意单音节词同单音节词搭配,双音节词与双音节词搭配,以求得音

节的协调。

42

试开声读一读这个句子:

当然,汉语中也有很多可以安排音节工整均匀的语音修辞的例子,特别是古代的

律诗绝句、对联、对偶。在现代,人们更经常调用音节修辞说话、做广告、立新

闻标题等。

又如:

2. 自然叠音

叠音词是由两个音形完全相同的字构成的,又称为“叠字”、“复字”。

叠音词兼有双声叠韵的修辞作用,它可以突出词语的意义,夸大描绘效果增加音

乐美。所以在诗词曲赋中经常运用。

李清照是宋朝著名女词人。从丧夫之痛到亡国之愤,从颠沛流离到孤独凄苦,李

清照寻觅了一生,没有得到任何温暖,没有实现任何抱负,到头来,却只是“冷

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例句:“我喜欢远远望着多变的大海,季节不同,天气各异,早、中、晚、阴、

晴、风、雨,大海呈现着各种姿态。黝黑一翻滚;墨绿一潜流;发白一奔

腾。”例句中,“季节不同,天气各异”都是四音节,“早、中、晚、阴、晴、

风、雨” 都是单音节,“黝黑-翻滚、墨绿-潜流、发白-奔腾” 都是双音

节,读来顺口,听来悦耳,富有旋律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鸡鸣茅屋听风雨;戈盾文章起斗争。(老舍赠茅盾)

43

冷清清”。 《声声慢》一开篇即连用七对叠音词充分渲染了她忧愁无处寄托的

感受,念起来不禁令读者也黯然销魂,真的是“凄凄惨惨戚戚”。

我们熟悉的在小说和散文中运用叠音词,有助于加强对事物形象的描绘,增强语

言的表现力、感染力。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脍炙人口的佳作。

《荷塘月色》中就有这样一段话:

短短一段话,就有九处叠音。这些叠音,给这幅秀丽朴素、生动形象的画面增添

了立 体感,使人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各方面都获得真切的感受,领略

到荷塘月色的神韵。

你能将其中的 9 个叠音词语圈出来吗?仔细揣摩思量,这些叠音在以上

短文中有哪一些修辞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荷塘月色》中运用了许多叠字叠词来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例如

用“田田”来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来表明它的深度,用“曲曲折折”来

表示荷塘的广度。又如 “蓊蓊郁郁”是“蓊郁”这一双音节词的重叠,不但说

明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浓重的气氛。这种例子很多,简直俯拾即是,这些

多样形态的叠字叠词不仅富有艺术表现力,而且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

美。《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是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

眼”的境地。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

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

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

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 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

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

了。

44

相同音节(字)复叠出现叫叠音。有属于构词法的,如“乖乖”“冉冉”“茫茫”;

有属于构形法的,如“清清楚楚”“实实在在”“说说”;有用词的,如“田田

(的叶子)”“油油(的绿意)”“滑滑(的明亮着)”。叠音的恰当运用可突出词语

的意义,增强形象性和音乐感 。用它描绘人物,可使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栩栩

如生;用它写景状物,可以烘托气氛,有如身临其境。

3. 讲究对仗、押韵

“对仗”是指行文时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押韵”是

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以求得音调和谐优美,在诗

词歌 赋中,对仗和押韵是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段,在其它场合下,适当选用对仗

和押韵的句式,也可以使表达呈现音乐美。例如:

第一例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诗句非常讲究字音平仄交替,词语对仗工整。第

二例是当代作家张洁的文章,其中“磕磕绊绊,举步维艰”注意到前四个字与后

四个字的字音平仄交替,在整个句子中“绊”“艰”“面”三个字是押韵的,读

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非常流畅。

4. 善用拟声

汉语中有一类词是模拟事物的声音声而出现的。这些拟声词以它鲜明生动的形象

性,在语言运用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其独特的修辞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们看看以下这句话:

风拥着浪花不断地向堤上猛扑“唰——扑上来。哗——退下去”。

(刘庆邦《草帽》)

1.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妈)走起路来磕磕绊绊,举步维艰,两只脚掌嚓、嚓、嚓地磨蹭着地面。

45

潮水急涨缓落的情景,如果用一般的语言来描写,恐怕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可以

写清楚的。然而,作者只选用两个拟声词“唰”“哗”就把潮水急涨缓落的动态

变化描写得异常逼真,并使读者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既形象又生动。

再读读下一句话:

红狐“哧溜”消失在夜色中,“哧溜”一词仿佛让我们 看到了妩媚聪明的红狐

在潜逃束缚时的敏捷、矫健以及毫不犹豫,甚至我们从“哧溜”一词中能够想象

出那个打开笼门的“他”,在那一时的表情:或者怅然若失, 或者呆若木鸡。

总之,“哧溜”不仅展现了红狐快速离开现场所产生的瞬间声响,而更主要的是

展现出红狐快速离开现场时的某种情态。

从以上所述可见,汉语里的拟声词十分丰富,它不但在组词成句方面有重要作用,

而且在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增强语言的修辞效果方面也有积极的意义。

3.5 语音修辞实践

修辞处处,处处修辞!修辞不应该是只停留在知识层面,不应该只用于辨析,不

应该是学以应付考试!!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都是语音修辞的使用者和接受者。

通过自觉地留心、观察、积累,语言的作用和功能以及语言的美,俯首皆是!

让我们培养更高的语言素养,提升自身的语言审美能力,而修辞恰恰是一个既好

用又实际的工具和渠道。特别是语音修辞,因为其外显性,更容易让初学者掌握、

使用与实践。

他真的将笼门打开,红狐狸没有变成美女,却“哧溜”消失在夜色中。

(王海椿《狐仙》)

46

3.5.1 语音修辞与评价实践

我们就以大家熟悉的篇章,余光中《乡愁》和席慕容《乡愁》作为语音修辞评价

的对象。

让我们先分别读读余光中和席慕容的《乡愁》。你比较喜欢哪一首诗?

为什么?

尝试分别朗读两首诗歌,将你对两首诗歌的音节、音律、和节奏的发现和体会记

录下来。

还是无从下手吗?建议你回顾一下此单元内有关语音锤炼中的语音特点和修辞效

果的内容,再回头分析两首诗歌特色。

余光中《乡愁》 席慕容《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建议大家别急着看、急着找“参考答案”、“模范答案”、“正确

答案”……!!

学习是一个过程!

切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步一脚印,却可以走出一条康庄

大道!

47

然后将你的答案和以下两讲评案例进行比较,将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讲评案例一:

解析: 从表达上看余诗用多节来表达主题,而席诗则短小,一节包含了所要表

达的主题;余诗的节奏分明,每一节结构匀称,而席诗则没有这样的限制;余诗

在 表 达 上 用 时 间 来 作 为 线 索 , 而 席 诗 则 以 意 象 为 主 来 体 现 主 题 。

余光中的《乡愁》诗用衬托的方式,从远到近,从小到大,由浅入深,一层又一层

铺叙出乡愁之浓.如果说余光中的《乡愁》为大家讲述了一个个的小故事 ,那麽

席慕 容的《乡愁》则为大家描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女诗人用超凡的想象力,

新奇的比喻,缠绵的情思,细腻的表现了乡愁的主题。

出处:http://wenda.google.com.hk/wenda/thread?tid=4cdd161ceecedfe1

48

讲评案例二:

品余光中和席慕容的诗《乡愁》(诗略)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他们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去

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

出了新意。 他们有一些共同点:1.作者的时代背景相同。2.抒发的思想感

情相同。3 都是按时间顺序写的。4.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词方法。

两首乡愁,两种情绪,一种浓烈而伤感,一种淡然而清逸。余光中据说

只花了 20 分钟就完成了这首经典之作,但其中的感情却酝酿了 20 年,就像

一坛珍藏了 20 年的老酒,醇厚而醉人。而席慕容的诗,象一片洁白的羽

毛,如一眼可以望到底的泉水,是徐徐吹来的缕缕清风,亦是长途跋涉后的

浅香飘飞的一杯龙井。

这两首诗的不同点: 1.余光中的《乡愁》感情朴实 读起来朗朗上口,

而席慕容的《乡愁》比较含蓄。 2.余光中的《乡愁》是抒情诗,而席慕容

的《乡愁》是散文诗。 从表达上看余诗用多节来表达主题,而席诗则短

小,一节包含了所要表达的主题;余诗的节奏分明,每一节结构匀称,而席

诗则没有这样的限制;余诗在表达上用时 间来作为线索,而席诗则以意象

为主来体现主题。 余光中的《乡愁》诗用衬托的方式,从远到近,从小到大,

由浅入深,一层又一层铺叙出乡愁之浓.如果说余光中的《乡愁》为大家讲述

了一个个的小故事,那麽席 慕容的《乡愁》则为大家描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

面,女诗人用超凡的想象力,新奇的比喻,缠绵的情思,细腻的表现了乡愁的主

题。

但席慕容既不在故乡出生,也不在故乡长大,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

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

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她的《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

愁》那样深刻。

出处:下载自 http://www.jxteacher.com/blog/topic.aspx?id=3fe6e8c2-55c9-

41d4-b2aa-34dd1cb4c41c)

49

3.5.2 从阅读中学习语音修辞评价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让我们从阅读中学习别人如何应用语音修辞的理论进行评价!

请大家准备一支荧光笔!

先浏览一遍后页的叶晓庆写《广告语语音修辞手法探析》一文。然后再读一次,

边读边找出与语音修辞理论相关的重点,用荧光笔画线。

叶晓庆如何应用语音修辞的理论针对广告语进行探析?

将你的学习心得记录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0

51

52

单元三:小结

鲁迅在阐释语言文字的功用时认为,语言有形美、音美和意美三美。其中,音美

是运用汉语特有的元音占优势、有声调的特点,在语流的抑扬顿挫中,形成优美

的节奏 和动人的旋律,达到“铿锵和鸣”、“掷地作金石声”的效果。 修辞是

一门运用语 言的艺术,目的在于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表达同一个意思,为什

么有的感到悦耳动听,给人美的享受,而有的却让人感到干涩无味呢?其实这就

有语音修辞的问题。在具体的语境中言语行为者为了实现某种修辞意图,常常用

语音要素构成修辞现象。运用语音的特殊因素,可以创造出语言表达的音乐美,

包括节奏美的创造和音趣美的创造。俗话说“看人看心,听话听音”。好的语言,

从声音上说,总是念着上口,听着悦耳,抑扬顿挫、回环婉转,给人以美的享受。

语音锤炼就是利用语言的声音进行修辞,以取得语言的音乐美。

*****************************************************************

53

练习

(甲)下面的句子在声音配合上有些什么特点?

1. 苏州园林,……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

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2. 东有东山,西有西山,北有卧虎,南有灯笼,太原正好坐落在一个肥沃的盆

地。

3. 春雨沙沙,春雨沙沙,细如牛毛,飘飘洒洒。

飘在果园,点红桃花,洒在树梢,染绿柳芽。

落在田地,滋润庄稼,降在池塘,唤醒青蛙。

儿歌:“小弟弟,好玩儿呢,洋铜鼓,洋喇叭,买一个去。”故意作一种

引诱的声调。接着是---冬,冬,冬---叭叭叭

当,当,当---“洋瓷面盆刮刮叫,四角一只真公道。乡亲,带一只去吧”

(乙)试简略分析回答以下各题。

1. 报纸上一篇文章的题目叫“梨花开花访梨乡”,冰心曾批评说“念起来很

不好听。”请你从声音的配合上分析一下为什么不好听。

2. 中国的人名、地名多是双音节词语。例如,称呼人为“老李、小黄”复姓

的却不加“老”或“小”;单字名的一定要带上姓,“林丹、齐秦”。地

名也是这样,“赵县”、“通县”要带上“县”,“正定”就不用带;

“中国”、“美国”要带上“国”,“日本”却不用带。请你从音节节奏

的角度给以分析说明。

3. 聆听朱志清《春》的朗读录音。请你从语音修辞的角度以图表分析、展示

内容,并说明相关修辞在此散文中的作用。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B0OU15T-vA

朱自清《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

脸红起来了。

54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

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

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

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

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

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

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

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

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

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

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

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

着 笠。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

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55

单元三:主要内容

1. 语音修辞是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自觉利用语音要素,使语言通顺流

畅,节奏分明,音调和谐,富于音乐美的活动。

2. 语言修辞是运用汉语特有的元音占优势、有声调的特点。

3. 汉语语音特点促成五项修辞功能:谐音功能、韵律功能、节奏功能、语篇

衔接功能、风格功能。

4. 至于具体表现手法,则是协调音节、使用叠音、讲究对仗和押韵、及善用

拟声。

主要参考资料

1. 李庆荣编著:《现代实用汉语修辞》(修订版),2010 年,北京大学出版

社。

2. 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2008 年,复旦大学出版社。

3. 陈汝东:《当代汉语修辞学》,2004 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热身练习参考答案

1. 一个字一个读音,四声,多元。

2. 人们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自觉利用语音要素,使语言通顺流畅,节

奏分明,音调和谐,富于音乐美,这种修辞活动就是语音修辞。

3. 谐音功能、韵律功能、节奏功能、语篇衔接功能、风格功能。

4. 均匀声调、有规律的语音结构、叠音、双声叠韵、音韵复迭。

关键词

语音修辞 结构 谐音 韵律 节奏 结构

56

单元四 消极修辞:词语锤炼

阅读前热身

(甲)试回答以下各题,看看你对词汇与修辞的认识有多少。

1. 什么是词语锤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为什么我们在写说时需要慎用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词语锤炼有 4 大项基本要求,试写出其中 2 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什么是词汇附属色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词语锤炼的途径很多,试写出其中 3 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你对词语应用的评价能力能有多少?细读以下问题选出正确答

案。

1. 从修辞角度看,下列哪个句子的词语运用不当。

A. 您的光临,使寒舍蓬荜生辉。

B. 国际刑警早就设下了陷阱,量他们也跑不了。

C. 他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赢得了一阵阵掌声。

D. 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他们两位来参加我们的晚会。

2. 从语义和修辞角度看,下列哪个句子中的词语排序不太通顺?

A. 结果,她和他获得了最佳男女主角奖。

B. 他把锅、碗、瓢、勺等放得整整齐齐。

57

C. 各位来宾、各位政党领袖、各位热心的商界仁翁、观众们,你们好!

D. 先秦散文、汉代乐府、唐朝诗歌的成就都很高。

3. “二十年漫长的岁月使我的头发褪了颜色,在你的浓度中间也出现了银

丝。”这句话中哪个词语增强了表达形象性?

A. 头发褪了颜色

B. 漫长的岁月

C. 头发褪了颜色

D. 浓发中间

4. 方敏正在写一个句子,但是就是不知道该用以下哪个词?你能帮帮他吗?

你会建议他用哪一个词语?为什么,说一说?

A. 享受着

B. 嘴嚼着

C. 吞咽着

D. 品嚐着

5. 谈谈下面这段话下标着重号词语的修辞效果。

陆敏“啪”(i)地一声合上文件夹,摔(ii)给马经理一句冷冰冰(iv)

的话:“阿拉(v)是秘书,不是花瓶(vi)。

词语 修辞效果

i. 啪 拟声词;使语句体现音响效果。

ii. 摔

iii. 冷冰冰

方敏的句子是:

饿了两天两夜的小秃子,顾不得旁人的眼光,……石碗里的饭菜。

58

iv. 阿拉

v. 花瓶

**建议先读完单元内容再重新尝试回答以上的问题,最后再参考单元后的答案建

议。

59

学习目标(4)

4.0 前言

相传北宋著名诗人苏轼、黄庭坚和苏轼的妹妹苏小妹在一起评文论诗。苏小妹说:

“有这么两句:“轻风细柳,淡月梅花”,如果当中各嵌一字,该填什么字 才

恰当呢?”提出了一个用词恰当的问题。而用词恰当的问题,不仅涉及到用词的

生动、形象问题,也涉及到用词的准确问题。而用词的准确与否问题,首先是一

个涉及对语词所表达的概念,即词项的内涵是否明确的问题,也就是语词的运用

能否恰如其分地适应具体情境需要的问题。从语文教学角度,我们会认为这纯粹

是语文运用能力的问题。从修辞学、语言学或语用学等学术探讨角度,这显然属

于逻辑问题。

苏轼经过一番思索,提出了加“摇”、“映”两字,于是这两句便成了: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应当说,这两个字是嵌得相当不错的,是颇合原句的意境的。但苏小妹却说:

“这是常人用的俗字,平直,无味。”换句话说,即缺乏诗句应有的含蓄和诗味。

于 是 , 苏 轼 又 改 用 “ 舞 ” 和 “ 隐 ” 两 字 。 这 样 , 两 句 诗 便 成 为 :

下面,我们来看苏轼、黄庭坚是如何回答苏小妹提出的问题的。

别急着往下看。思考一下,你觉得苏轼以上的提议如何?好不好?为

什么?我们来听听苏小妹怎么说。

阅读此单元后,你能:

1. 认识词语修辞的意义;

2. 简略说明词语修辞和语言美的关系;

3. 阐解词语修辞的目的;

4. 掌握和应用词语修辞的主要方法;

5. 运用词语修辞的理论分析评论作品中词语使用的优劣。

60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显然,一个“舞”字,一个“隐”字,动、静结合,把“轻风”与“细柳”、

“淡月”与“梅花”之间的关系,描绘得颇为生动、形象而富有诗意。对吧?

然而,苏小妹对此仍不满意。

一旁的黄庭坚见苏轼的两次填字都遭否定,就一再请苏小妹自己填字。苏小妹说:

“前加‘扶’,后增‘失’,就成了‘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淡雅,不

俗。”

苏、黄二人听了,不觉抚掌叫好。

“扶”和“舞”都是动态词语,但与“舞”相比较,“扶”,更有形体感,使无

形的风人格化了;“失”和“隐”同是静态词语,但相对的,“隐”比“失”更

具有月下景象 的朦胧美,更有意境的真实感。确实朴实,而毫无夸饰,但又能

最恰如其分地描绘出“轻风”、“淡月”下的“细柳”和“梅花”的淡雅和秀丽。

因而,也就可以说 较之苏轼所提出的各词来说,苏小妹所提的词语是更为恰当

的了。从逻辑的视角来说也就是适应诗句所描绘的具体意境,其词语概念的运用

更为准确了。

(上文转载自:http://www.confucianism.com.cn/html/hanyu/1558426.html,配合教

学需要略作修正)

你可以先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好吗?然后再往下看,看看你们的

意见是否相似?

61

学习内容

如前单元所提到汉语词语的语音特点,汉语词语更具有词义的特性。我们将在此

单元简略谈论汉语词语的词义特色和其修辞性;同时谈论词语修辞的意义与目的,

从而建构运用运用词语修辞的理论分析评论作品中词语使用优劣的能力。

4.1 什么是词语锤炼?

词语的选择、锤炼,又被称为“炼字”、“炼词”。炼字、炼词的目的就是要将

最恰当最贴切的词语用在最恰当最合适的位置上,以取得最好的表达效果。简单

地说:词语锤炼就是对语言的词汇进行有目的的选用和调遣。词语的选择、锤炼

必须富有创新精神,“语不惊人死不休”,但准确贴切是炼字、炼词的基本要求。

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能读到诗人 用凝炼的文字表达丰

富意思的佳品。

如李益的诗:

李益就着一个“尽”字,写出了“征人思乡的人数之多,伫立盼望的时间之长”。

又如以下这个诗句:

诗中的这个“绿”字写出了春风的气势,力量和作用,境界开阔,色彩鲜明,给

人以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感。

4.2 词语锤炼的重要性

词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修辞学从筛选、锤炼的角度研究语言的运用,必然会涉及

到从声音、意义、色彩、用法等方面对词语加以安排、润色,必然也会涉及到如

何选择不同类型的词语(如同义词、同音词、反义词、同类词、成语、惯用语、

歇后语、古语词、外来词等等)。词语锤炼就是利用词汇的规律准确地表达思想,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注: 尽:都。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62

提高语言的表达力,以求收到最佳的修辞效果。

4.3 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

关于词语的锤炼,《现代实用汉语修辞》一书中提出了四个要求:

4.3.1 准确朴实

所谓“准确朴实”,就是用得合适,具体表现为:其一、准确地反映人和事物的

特点。其二、突出主题或重点。其三、适合交际语境,用得得体。其四、突出感

情色彩。

感情色彩有褒义、贬义、中性之分。褒义表示人们对人或事物的肯定、赞扬、喜

爱等感情,贬义则表示人们对人或事物的否定、贬斥、憎恶等感情。中性词虽无

褒贬色彩,但它可以通过与褒贬色彩相对而获得修辞效果。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词语的锤炼主要是对同义词语的选择。同义词语用得好,能

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4.3.2 简洁有力

简洁有力就是用少量的词语表达丰富的内容,达到以少驭多、言简意赅的目的。

“简洁有力”,并不是机械地排斥对词句的修饰,而是要注意避免干巴巴的堆

砌。只要与题旨情境相适应,适当地选用一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词语,更有

助于增强文章的丰富性。以相对简约经济的字量,恰当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总之,“简洁”是就语言手段和意义的联系而言的,使用语言时并不一定需要堆

砌许多词藻,简洁的语言运用得好,同样能够表达丰富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要

根据题旨情境来选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63

4.3.3 新鲜活泼

所谓“新鲜活泼”就是要注意选用能反映事物的突出特征、能一下就抓住读者和

听者的词语。要使语言新鲜活泼,就要在词语的锤炼上下功夫。

就如台湾作家廖玉惠所说:“短信虽然不像正统文学那么字句斟酌,达意、轻简

是基本原则,但就如笔画少的字难以写得漂亮,如何言简意骇的收拢万千情意,

也是不简单的任务”

看看以下连环短信内容的用词:

一、 儿子写给妈妈

妈!我今天不会回家吃晚饭,明天也不会,后天更不会。我一

次说完,你就不用每天打电话到公司来问了。别忘了!我已经

三十岁了。

二、 妈妈回给儿子

我保证从今以后不再罗唆你,今天明天跟后天都不再问。但

是,大后天呢?难道大后天也不回来吃晚饭?三十岁又怎样!

三十岁以后就成仙不用吃饭了吗?

三、 女儿写给妈妈

妈!面条下锅前,要不要先等水滚开?请到台中来示范一下

吧。

64

读完以上六则短信,你对词汇锤炼有什么体会?

上列六则短信有连环回复之趣。先是儿子发给妈妈,描摹出不耐烦的儿子偏偏遇

上不厌其烦的母亲,儿子已然长大,却苦苦不舍放手。第二则母亲的回复,仿佛

听话地不再罗唆,却峰回路转,问大后天的行程,形成第一层的趣味。其后责问

三是即成仙之语,是为人母的婆婆妈妈之必要,普世母子看了,必然要会心一笑。

第三则的女儿短信,先提了个无知的煮面问题,继之再提荒谬的亲临指导主意,

显示现代女性往往在事业上卓有成就,却往往拿一碗面没法子。第四则妈妈的短

信责备儿子、女儿各有让父母烦恼之处,却也凸显做儿女的左右为难。依赖与独

立间,妾身千万难!第五则母亲发给父亲的短信,一来诉苦,二来表诚心,却不

顾丈夫公务繁忙,撒娇提问鱼要干煎或红烧等细事,让人啼笑皆非。丈夫的回复,

“炒鱿鱼”语带双关,妙趣横生。

短信虽简,却具体呈现家庭互动的困境。

总而言之,语言要做到新鲜活泼,很重要一点就是词语要用得巧,用得奇,韵味

深厚,情趣盎然。

四、妈妈回给女儿

你哥哥说他已经三十岁,不再回家吃晚饭。你二十八岁了,却

为了下面条,叫我千里迢迢南下台中去示范!我命苦啊!怎么

生出两个这样奇怪的小孩?

五、妈妈写给爸爸

亲爱的!儿子无情,不肯回家吃晚饭。女儿无能,连下个面条

都不会,看来今后只能和老伴你相依为命了。早行买了一条黄

鱼,你想怎么吃?红烧?还是干煎?

六、爸爸回给妈妈

别无聊了!自己做决定吧!我五分钟后得开会,这可是关系到

几千万的生意!万一生意泡汤,到时候,我们就真的只能吃炒

鱿鱼了。

65

4.3.4 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是使用语言时取得交际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这是指语言表达得具体形

象,描写的事物则会活灵活现,色彩分明;模拟的声音则真切可感,悦耳动听,

自然能收到绘声绘色的效果。如果是抒发感情,则要力求将爱憎、悲喜、激昂、

柔婉、庄重、诙谐等感情溢于言表,打动读者和听众。如某磁化杯制造厂的广告

词-“有杯无患”;又如:箭牌口香糖的广告语“-箭牌口香糖 一箭如故 一箭钟

情”

4.4 词语锤炼与词义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篇提到:“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成章,积章

而成篇。”指出词语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其使用的好坏直接影响表达效果。词

语锤炼的目的在于从众多的表意词语中选择符合题旨情境的最恰当的词语,以取

得理想的表达效果。

词语的配合,除了要注意在功能上、意义上的搭配之外,还可以从词的附加意义

的角度来选择。根据信息内容的性质,我们可以把词义分为概念义和附属色彩义

两大类,其中,附属色彩又包括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

4.4.1 词义的基本概念:概念义

我们可以从好几方面认识和掌握汉语词义的特质。

1. 从词义产生的方式来看:

它们可以分为四大种类:

i. 本义:

词语在文献中记载的最初的意义。有些本义从古代·保留到今,如“山、水、手”

等,但很多词的本义与现代不同,如“恨、爱、学者、勤劳”等。

ii. 基本义:

66

词语在现代最常用的意义。如果现代词只有一个意义,那必定是基本义;如果有

两个以上的意义,基本义就是其中最常用的意义,如“铁”有多个意义,但“表

示一种金属”的意义就是其基本义。

iii. 引申义:

由本义或基本义直接发展出来的意义。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关联引申,也称联想

意义。如“铲”由名物义(本义:铁制的用具)发展出动作义(用铲取物或清

除);二是借代引申,如“红颜”由本义“搽胭脂的脸颊”发展成指“年轻美丽

的姑娘”。

iv. 比喻义:

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如“喉舌”原指说话的两个重要生理部位,后比

喻指政府宣传机关或媒体。

2. 从词的义项数量来区分:

可以分为单义词和多义词。单义词是指只有一个意义的词。所有的词在产生时都

只有一个意义,如“狗”、“电脑”等。但使用长久后会通过各种方式发展出其

他意义来,这些词便成了多义词,如“兵”、“头”、“软件”等。现代汉语中

的词多数是多义词。

3. 从词义的类聚来看:

他们一般又可以分为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这些都是大家熟悉的概念,在此

从略。

4.4.2 词义的基本概念:附属色彩义

所谓附属色彩是指词义在基本义基础上产生的附加表达色彩,虽然不是基本意义

的构成成分,但确实整个词义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分为三类:感情色彩、语体

色彩和形象色彩 。

67

1. 感情色彩

有些词在表意的同时,还具有感情色彩。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词义中表示人的主

观评价和的色彩,包括表示肯定的褒义色彩和表示否定的贬义色彩,它们又各自

与中性色彩对立。

褒义表示人们对人或事物的肯定、赞扬、喜爱等感情;贬义表示人们对人或事物

的否定、贬斥、憎恶等感情;中性色彩则是指不含褒贬色彩,但它能通过与褒贬

色彩的组合而获得修辞效果。感情色彩主要通过词义的褒贬体现出来,有时也可

以通过词语的搭配或特定的语境表现出来。

汉语中有很多褒义词和贬义词,在使用语言时,如果能根据情境准确地加以选用,

不仅有助于表达主观感情,而且还能突出强调事物的特点。但是在使用时要注意

所使用的词语于情境相协调,这样才不至于混淆感情色彩。

2. 语体色彩

语体色彩是指为适应不同的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语文体系,一般分为口语和书面语

两大类。不同的语体有不同的风格色彩。词语的选择和运用是形成语体风格色彩

的要素之一。一般而言,论说性的政论语体要求庄重严肃,往往多用书面语词;

文艺语体中的小说和戏剧台词往往多用口语。根据语体选择词语,能够有效地提

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书面语和口语词语的选用要考虑语言环境,否则会影响表达效果。

无论如何我们应当注意,语体风格并非截然分为口语和书面语,纯口语或纯书面

语色彩的词语并不太多,大量的是介于书面语和口语之间的中性风格的词语。在

使用语言时, 要注意保持语体风格的和谐一致。如果在口语语体中参进文绉绉

的书面语,或者在书面语语体中硬掺进一些俗白的口语词语,就会使表达风格不

伦不类,产生不和谐的效果。

3. 形象色彩

形象色彩是人在表象和想象的心理活动作用下,在大脑中复现词义所反映的客观

事物的形象。并非所有的词都具有形象色彩,只有反映具体事物的形貌特征的词

才具有形象色彩。这类词能使人产生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方面的联想,例

如“望梅止渴”就是利用了词语的形象色彩达到的效果。

在语言表达和写作中,选用有形象色彩的词语可以使语言更生动,给人的印象更

具体。所以,作家在写作时非常重视运用具有形象色彩的词语。

68

一般而言,有形象色彩的词语大多也具有感情色彩,这与人们对形象本身的感情

有关。不过,这种感情是附属于形象的。

4.5 词语锤炼的方法和途径

词语的锤炼和运用可以从很多方面来学习和研究,中国语言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研

究较为深入细致。《现代实用汉语修辞》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词语锤炼与运用的方

法:

一、精心挑选:选出最具表现力的词语;

二、修饰点染:句子中的某些词语,一经修饰点染,就会增加信息含量,并富于

感情色彩。例如台湾经常用的“故事爷爷”、“英语奶奶”等。除此,文艺作品

中不难见到,在新闻报道以及其他作品中也常常运用;

三、巧妙配合:调用同类词语,巧妙将它们配搭在句子里以突出内容。就如我们

熟悉的歌曲:《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让我欢喜让我忧》、《你的名字我

的姓氏》等等。相关歌名利用了反义词语如“欢喜”、“忧”、“你”、“我”;

相对词语如“丑”、“温柔”;近义词语如“名字”、“姓氏”。

以下我们将谈谈词语锤炼的修辞途径和手段:

4.5.1 要善于运用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同义词表示的意义,有同有异,大同小异。由于它们有细微差别,如果善于运用,

可使意思表达得精确、严密,收到较好的效果。让我们再次向鲁迅学习修辞,看

看以下的句子:

这是《藤野先生》中的一句话。你能说说定稿和原稿的修辞差异吗?

i.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认为我师的之

中,他是最使我感谢,给我奖励的一个。(原稿)

ii.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认为我师的之

中,他是最使我感谢,给我鼓励的一个。(定稿)

鲁迅《藤野先生》

69

语言生动活泼,可给人一种轻松兴奋的感觉,同义词的换用(当然还有其他方式)

就可收到这样的效果。同义词的连用,可获得加强语气的效果。除此,在相对应

的地方使用同义短语,不但可以表示的意思相同,也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同时,

相互补充,有雄厚的力量。这种情况,在利用同义词交错使用组成的成语中更能

充分体现,如“谨小慎微”、“家喻户晓”、“轻描淡写”、“ 并驾齐驱”、

“摧枯拉朽”、“呼风唤雨”、“断壁颓垣”等。

反义词意义相反或相对,善于运用这种相反或相对的意义关系,可获得良好的修

辞效果。其主要修辞作用有:

1. 鲜明地揭示事物的矛盾对立面,突出事物矛盾对立关系,给人

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 今日的天府,昔日之地狱。“天府”指四川,其基本意义未变,与“地狱”

相对,两相比较,差别突出。

2. 深刻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如:“要富日子穷过”的原则,适用于整个国家、每个集体、每个家庭,也适用

于每一个人。“富”和“穷”是一组反义词,利用它们的反义关系,揭示了“过

日子”的规律。

3. 有力地阐明事理,使论述更加充分。

如下文:

句中对杨志、林冲、鲁达的评价,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的。他们的突出特点能

有力 地说明 ,作者对他们的不同感情能恰当地体现,反义词起了重要作用。对

杨志既可怜又鄙薄,对林冲既同情又深惜,对鲁达则只有“赞叹,别无可言”。

不同人物进行了强烈的对比,同一人物的不同方面进行了强烈的对比,性格相当

鲜明。

对于杨志,我们虽可怜其遭遇,却鄙薄其为人;对于林冲,我们既寄以

满腔的同情,却又深惜其认识不够;对于鲁达,我们却除了赞叹,别无

可言。

70

4.5.2 要注意词义的相互搭配。

人们是通过句子表情达意的。而句子则是由词或短语构成的,组成句子的各 词

语又总是处在一定的关系网络中,形成能表达基本完整意思的整体。就句中的词

语而言,其意义有的直接相关,有的间接相关,这就有意义配搭问题。

词义的配合与修辞效果密切相关,由于在词汇部分和语法部分从不同角度作过分

析,这里主要就常用的三方面加以举例说明。

1. 人、物与其状况的配合;

让我们来看看以下几个句子:

上文是《青春之歌》中的一句话。例句(i)中的“身体”与“教”配合不恰当,

它产生不出“教” 这个行为。 将“虚弱”移到“身体”后面,说明“身体”的

状况,“教”这个行为自然由郑谨发出了。

2. 事物与其数量的配合;

读一读以下的句子,你能说出哪一个事物与其数量的搭配不恰当吗?为什么不恰

当?

上文中“这件好事”可以搭配,但“这件好人”就属于搭配不当了,为保留原意,

我们可以把“这件”改为“这一”,如下。

i. 歌子很长,郑谨〔虚弱的〕身体,只能教给她们这开头和最后

的几段,她们三个人整个上午过得很愉快。

ii. 歌子很长,郑谨身体(虚弱),只能教给她们这开头和最后的

几段,她们三个人整个上午过得很愉快。

王平在放学路上送一位迷路的小朋友回家,这件好人好事很快在学校传开了。

王平在放学路上送一位迷路的小朋友回家,这一好人好事很快在学校传开了。

71

3. 动作、行为与其关涉的对象的配合。

最后,让我们来读一读以下的例句。你能说出其中搭配不当的词语吗?

上文是《两棵奇树》中的一句话。原文中“达到”与“愿望”配合不当,因“达

到” 所关涉的对象应是某个目标、某种境界等,而“愿望”指的是某种想法,

所以将“达到”改成“实现”,即让自己的某种设想变成现实。

4.5.3 细分词语的褒贬色彩

褒,是褒奖、赞许的意思;贬,是贬斥、厌恶的意思。含有褒义或贬义的词,能

表示 爱憎感情,体现出鲜明的立场和态度,使用得恰当,做到褒贬分明,保持

感情色彩的谐调,会收到良好效果。相对的,如果我们在写作说话自行进行词语

锤炼,褒贬不分,我们的表达效果如何是可想而知的。试想想某人错用“贤内助”

和“黄脸婆”或“妻管严”和“气管炎”等词语的话,交际结果将会是如何?

又如以下例句:

以上例句中“煽动”是贬义词,在此误为褒义词,应改为“鼓动”。

4.5.4 协调风格

风格包括人物的性格特征、时代特征、地域特征、素质特征等。风格协调,才能

获得优美和谐的效果。

老爹递给妹妹说:“好心肠的孩子,吞下这颗珠子吧,它会使你达

到愿望的。” 《两棵奇树》

老爹递给妹妹说:“好心肠的孩子,吞下这颗珠子吧,你的愿望会

实现的。” 《两棵奇树》

要想大家都有高昂的斗志,我们应该做仔细的煽动工作。

72

鲁迅在《孔乙己》这篇文章中塑造的孔乙己是个性鲜明的旧知识分子的形象,给

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例如:

这是《孔乙己》中的一段对话。孔乙己性格的一部分就是迂腐,要面子,穷困潦

倒又故意显示斯文,平时满口之乎者也。用“窃”代替“偷”恰当地表现了这种

个性,与整个人物的风格十分协调。如果不是出自孔乙己之口或不用一个文言词,

是不会有这样好的效果的 。

带某种语体色彩的词语一般只适用于相应的某种语体,但有一定的灵活性。在某

种语体中故意用上少量的另一种语体色彩的词语,有时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

果。

4.5.5 妙用谐音词语

所谓谐音双关就是利用词语的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谐音关系而构成的一种修辞手法。

谐音双关要善于联系,由此及彼,从读音能够想到另外一个与之相同或相近的词语。

例如以下这首刘禹锡的诗句:

这是刘禹锡《竹枝词二首》中的第一首,由于这首诗运用了谐音双关隐语而被人

们称道。诗句中“晴”与“情”同音,“道是无晴却有晴”表面上是对“东边日

出西边雨”的说明,是在说自然界的阴晴变化,实则是在写青年男女的内心恋情,

以歌声倾吐爱意衷情,缱绻悱恻。

又如,近年来在中国大陆一些广告词也利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默默无‘蚊’,

‘寝’用彩虹。”巧妙的用“蚊”、“寝”替代“闻”、 “请”,让人一目了

然,知道是做蚊香的广告,在表意上也十分简洁:睡觉时用了彩虹蚊香,就不会

受蚊子的侵扰。

“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

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 !……读书人的事,能算

偷么?”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73

4.5.6 活用成语

《现代实用汉语修辞》提出了活用成语修辞,“成语的活用是指为了表达的需要

将成语灵活地加以运用。这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原来的成语称为原形,活用

的成语称为变体。”所谓成语的活用,就是临时改变一下成语的结构或意义,即

变换一些成分,或者赋予成语以新的意义和用法。成语的活用又可以分为内容和

形式两个方面,形式的活用主要 是指通过增字、减字、换字及变序等手段改变

成语的结构,使成语的形式发生变化;内容的活用主要是指改变成语的本来含义

和使用场合,或者改变成语的感情色 彩,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而这两个方面

又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成语活用有以下六种方式:

i. 易字;

ii. 谐音;

iii. 拆用;

iv. 易色;

v. 易序;

vi. 别指。

成语是一种固定的语言结构,活用成语必须慎重、合理,确实需要才偶一为之,

而不能滥用,更不能把成语的活用当作成语的常规用法。同时,成语的活用还要

注意不要误导,即不能影响人们对成语原形的正确理解和使用。特别是在今天,

广告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影响很大,如果为了商业利益而任意拆用、滥用成语,

势 必会对部分观众或读者(尤其是青少年)产生误导作用,影响语言的规范化。

这是我们在语言的交际中应当避免的。

4.5.7 词语语序与标点

精心安排语序和标点。词语语序的安排经常会影响或改变其表达内容。这只汉语

词语的特点之一。我们来看看大家熟悉的杜牧《清明》一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你能根据以上活用成语的六种方式各举一个例子吗?

74

让我们来看看别人的作品:

再看下文。

单元四:小结

词语修辞讲究词语的选择与运用。一味追求华丽辞藻、强硬塞入所谓的熟语美词,

并不会促进有效沟通,也不符合语言审美观。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累积语辞,

配合恰当的语境,说写适当的内容,选用恰到好处的词语以达至最佳语言效果与

功能,才能体现汉语言的优美特质。

**************************************************************

练习

完成以下练习,将相关答案写在单语活动册的第四单元中。

(甲) 下面句子中有的词语运用得好,请你找出来并分析一下表达效果。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小令)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场景)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

牧童:(遥指)杏花村。 (短剧)

试试看,你是否能重新安排以上诗句所用的词语语序或标点符号

以表达新内容?

75

1 .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

也青得逼你的眼。

2. 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

捏一捏,转身去了。

3. 在那山径上,碧水边,姑娘们飘着彩色长裙,顶着竹篮水罐,走回开满波

斯菊的家园。

4.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5. 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乙)根据修辞的需要,改正下列句子中的用词不当。

1. 各位老师和学生出入校门要出示工作证和学生证。

2. 李姓大毒枭因遭拦截迫降,在富贵庄园里爆炸。虽说窃机逃窜未成,但这

个大毒枭此举还是令人叹为观止。

3. 抽签结果表明,丹麦选手弗罗斯特有可能在决赛中同印尼选手苏吉尼托相

遇,以争夺冠亚军。

4. 上海、深圳两个城市在历年来的薪酬水平排名中,老大位置轮流坐,从未

迭出三甲,在毕业生起薪给付上仍旧独占鳌头。

76

单元四:主要内容

1. 词语的锤炼是将最恰当最贴切的词语用在最恰当最合适的位置上,以取得

最好的表达效果。

2. 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是准确朴实、简洁有力、新鲜活泼、生动形象。

3. 词语的配合,除了要注意在功能上、意义上的搭配之外,还可以从词的附

加意义的角度来选择。根据信息内容的性质,我们可以把词义分为概念义

和附属色彩义两大类,其中,附属色彩又包括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

色彩。

4. 词语锤炼的方法包括:善于运用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注意词义的相

互搭配、细分词语的褒贬色彩、协调风格、妙用谐音词语、活用成语

主要参考资料

1. 李庆荣编著:《现代实用汉语修辞》(修订版),2010年,北京大学出版

社。

2. 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2008年,复旦大学出版社。

3. 陈汝东:《当代汉语修辞学》,200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4. 廖玉惠:《写给语文老师的书》,200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参考答案

(甲)

1. 词语锤炼就是对语言的词汇进行有目的的选用和调遣。

2 . 以规律准确地表达思想,提高语言的表达力,收到最佳的修辞效果。

3 . 准确朴实、简洁有力、新鲜活泼、生动形象。

4 . 词义在基本义基础上产生的附加表达色彩。

5 . 要善于运用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要注意词义的相互搭配;细分词语

的褒贬色彩;协调风格;妙用谐音词语;活用成语;词语语序与标点。

关键词

修辞 词语锤炼 准确 生动 方法 要求

77

(乙)

1. B

2. A

3. A

4. C

5. “啪”:象声词,使语句具有音响效果。

“摔”、“冷冰冰”:前者是一般的动词,后者是一般的形容词,但用在

此处,确使寻常词显得不寻常。“阿拉”:是吴方言区使用的方言词,使

语句富有地方色彩。

“花瓶”:此处是比喻辞格的运用,显得形象生动,同时,与前面的“秘

书”形成对比,使表达更具鲜明性。

78

单元五 消极修辞:句子锤炼

阅读前热身

(甲)根据指示回答以下问题。

1. 把下面的长句改成短句。

自然环境诸要素在受到人类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病

原体、噪声、废气等污染达到一定程度,可危害人体健康,影响生物的正

常生命活动时,这种现象称为环境污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下面一段话多是短句,请分析一下它的修辞效果。

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子里也制出了决不再问的定章。

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班人乱打,

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

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没有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比较下列各组句子,分析一下改句的修辞效果。

a. 原句:新媳妇哭了一天一夜,也不梳头,也不洗脸,也不吃饭,谁叫也

不起来,父子两个没了办法。

改句:新媳妇哭了一天一夜,头也不梳,脸也不洗,饭也不吃,谁叫也

不起来,父子两个没了办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原句:二诸葛老婆追出门来,二诸葛把她挡了回去,她还骂个不休。

改句:二诸葛老婆追出门来,被二诸葛挡了回去,还骂个不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9

c. 原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日子过了,就一去不复返了。

改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

返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原句:我轻轻的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

彩。

改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

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 原句:春天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

改句: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回答以下问题。

1. 什么是句子修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什么是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什么是散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什么是倒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对偶句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0

6. 排比句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肯定句有什么修辞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被动句有什么修辞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反问句有什么修辞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

学习目标(5)

5.0 前言

汉语和英语、巫语各不同。英、巫语是拼音文字而汉语是是形音义结合体。由于

汉语是形音义结合体,所以它相当注重词句的结构。

结构的匀称将决定一个句子的美。比如说,排比。我们把一样的结构并列在一起,

竟然可以营造出磅礴的气势。其他例子将在此单元内容中看到。

除了让结构整齐,汉语运用也相当注重句子的语气。为何同样的内容,甚至同样

的字,交由不同的人表达就会有不同的感觉呢?这里面很大的因素是语气的选择。

你可能说过这样的句子:“你不爱我了。”但比起“难道你不爱我了?”“莫非

你不爱我了?”第一个提问就显得比较单调、没有力量。可见,语气的选择也会

影响表达的效果。

又如李后主的词句。一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道出了词人多少

的辛酸和感慨。曾有人试将上述词句翻译成马来文:

Bunga musim bunga, bulan musim luruh, bilakah penghabisannya?

Berapa peristiwa lampau yang diketahui?

准备好了吗?

让我们启程学习消极修辞的句子锤炼吧!

读完以上的汉语原文及巫语翻译,你对句式句

型的运用有什么体会和感受?

阅读此单元后,你能:

1. 认识句式修辞的意义;

2. 简略说明句式修辞和修辞表达的关系;

3. 阐解各类句式修辞的特点;

4. 掌握和应用句式修辞的主要方法;

5. 运用句式修辞的理论分析评论作品中句式使用的优劣。

82

学习内容

5.1 什么是句式修辞?

语言的表达要能够做到准确、鲜明、生动的效果,除了要进行词语修辞外,还必

须进行句式修辞。 所以,此单元将讨论汉语句式的修辞要素、功用以及如何运

用句式进行修辞的原则、方法与技巧。通过此单元教学,旨在帮助大家通过把握

汉语句式的具体修辞要 素,了解汉语句式修辞的基本环节,学会句式选择与组

织的原则与技巧,进而运用相关知识进行语言实践评价。

5.2 句式修辞的重要性

如果把写文章譬喻成煮菜,那么文字是青菜鱼肉,修辞是调味料,句子句式则是

炒菜的火候。少了任何一样,这盘菜尝起来都不好吃。

同样的,为了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可看性,语文学习者也要在文字、修辞、句式

上多下一点功夫才能写出一篇好文章。语法句式的就是要“通”,说写得明确、

通顺、通畅;修辞在句式的要求就是“美”,说写效果显著有效且符合汉语的文

化习惯和审美观!

5.3 汉语句子修辞要素

那么,汉语句子修辞的要素有哪些呢?

根据人们的语文实践和修辞学家的探讨研究,汉语句子的修辞要素,主要可以从

句式的选择与句子的组织两个方面来进行考察。

我们首先看看句子的组织要素。

5.3.1 汉语句子组织要素

人们在语文实践中总是根据语境、语体、情景等,将一个个句子组合在一起组合

起来,以完善地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的。其中,就有一个前后句子在内容与形式

上的配搭、对应、协调、衔接的问题。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所谓的句子组

织的问题。

当然,句子组织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句子形式和语言技巧问题,而是一个同表

83

达者思路的条理、逻辑的合理密切相关的问题。只有表达者思路、逻辑的有条有

理,合于民族的心理和语言规律,才能做到“顺理成章”,最大限度地提高语言

的表达效果。 在汉语句子组织上,又有哪些修辞要素呢?我们应如何调动这些

要素呢?

在技术层面上,要把汉语句子组织好,就应该把握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句子意义的贯通 (意义表达);

第二、句子顺序的讲究(词语在句子中的运用);

第三、句子气流的顺畅(语气和节奏);

第四、句子型式的谐调(语势和语调)。

我们曾经学习过词和句子的的相关知识。 词和句子都是语言单位,词是最小的

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所谓“能够独立运用”,是指词作为现成的造句单

位,能够直接作为一个意义整体进入句子。句子由 词和词组构成,是能够表达

一个完整的意思、体现说话人的一个特定的意图的语法单位。在此单元我们将学

习其中六组句式,即短句和长句、整句和散句、肯定句和否定句,设问句和反问

句、口语句和书面语句、顺装句和倒装句等与修辞的内容。

5.4 长句和短句的特点和功用

长句是指形体长、词数多、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长句一般内容组织细致、周详、严密,能够十分细腻、精确地表达思想内容,使

文章的句子层次清楚,气势畅达。

从修辞上考察,长句与短句自有其各自不能互相取代的功能。

长句结构繁复,内涵丰富,集中紧凑,逻辑严密,能细致地表达思想,书面语中出现频率

高。多用于论说、政论、 科技等相关语体,当然也包括文学作品。

短句结构简单,句义明晰,简洁明快,一语中的,多用于叙事、描写与抒情,口语中尤为

常见。短句常用于口语表达,如演讲、辩论、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戏剧台词、广播稿等。

同时你也会发现,生活中很多的警句佳句多为短句!

因此,根据不同的语体和表达的意图与需要,有目的地选用长句或短句,是能够有效地提

高表达效果的。因此,有必要学会组织长句和短句,特别是长句的方法。句子的长短只就

单句而言,两者是相对的,并没有截然的界限。

84

长句的例子如下:

我们可以针对长短句作出以下相对性结论:

一、长句指字数多、容量大、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二、短句指字数少、容量小、结构比较简单的句子。

三、长句严密,多用于书面语,短句活泼,口语中用得较多。

四、当然,很多长句是复句,但长句不一定非得是复句,短句也不一定非得是单

句。

看看以下的句子,你说它们是长句还是短句呢?为什

么?

i.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ii. 与其生气,不如争气。

iii. 施比收更有福。

iv. 有些人物往往换了位子时,就换了脑子。

i. 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

ii. 这出戏一开始就给观众展现了草原上欣欣向荣的大好风光和牧

民群众为开辟草原牧场、架设桥梁而战斗的动人场面。

85

5.5 整句和散句与修辞

整句和散句是从句子的结构形式上划分出来的句式。

影响句子整散的三大因素是

一、句子的结构;

二、句子的音节;

三、句子的节律。

5.5.1 什么是整句和散句?

整句一般是字数相等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形式整齐匀称的句子。其前后相

连的各句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整句整齐匀称、声调和谐,具有形式美和

音乐美的特点。整句常常用于诗歌、散文等文艺性文体中而积极修辞中的押韵、

对偶、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段也都用整句。相对而言,如果各句结构方式、长短、

语气不一致,就叫做散句。其特点是活泼灵便、富有变化。

整句和散句各有各的表达效果。整句的表达效果主要是形式上的整齐美,表意上

的凝重深沉美。这样的句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散句的表达效果是变化美和飘

逸美,灵活自然,运用得恰当能取得生动活泼的艺术效果。

我们着重探讨整句。整句是通过对偶、排比、叠用等修辞格来表现的。常见的整

句即包括了对偶、排比、叠用等。

5.5.2 对偶

对偶又称对仗,俗称对子,是指形式上对称均衡、意义上互相关联的两个句子或

词组。运用对偶这种句式,可以收到结构整齐美观、内容紧凑凝练、语言铿锵和

谐的表达效果。

对偶可以从结构和意义两个角度分类。从结构的角度,可以将对偶分为严式和宽

式。严式对偶除了一般要求外,还要求上下两联用词不重复,相对的词语词性相

同,平仄相对,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宽式对偶没有这

些要求。从意义的角度,可以将对偶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86

1. 正对

指上下两联意思相似、相近,从一个侧面表现同一个内容,相互补充,使语义得

到加强。

2. 反对

指上下两联意思相反、相对,形成对立或对比的关系。可以起到互相映衬、突出

矛盾的作用。

3. 串对

又叫流水对,指上下文的意思连贯而下,往往是一种连贯、递进、因果、条件、

假设的关系。

5.5.3 排比

1. 什么是排比

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句子、词组,可以说它是对

偶的扩大和发展。

2. 排比和对偶的异同

排比和对偶都着眼于语言的结构形式,二者都具有工整匀称的特点,但二者又存

在着明显的区别:

其一,从形式上看,排比通常是多项排列,连用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近的语句

才能构成,对偶则是两两相对的语言单位构成的;对偶上下句的字数要求完全相

同,而排比只要求结构相同,字数不完全相等也可以构成排比;对偶要讲究平仄

相间或相对,排比则没有严格的平仄要求;对偶除了宽对外,一般都要求上下句

不能 出现重复的词语,排比则往往使用相同的词语来加强语势。

87

其二,从内容上看,对偶的上下句可以构成意义相反或相对(即反对)、意义相

同或相类(即正对)、意义相承(即串对)等关系;排比的几个句子之间一般没

有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关系。

其三,修辞的效果不同。对偶主要是形成整齐匀称、富有节奏感的形式效果。排

比主要是增强表达的气势,多用来渲染情绪。

排比可以从形式上、意义上分类。从句子的角度,可以把排比分为句子排比和句

子成分排比两种类型。句子排比是指由单句和复句构成的排比,句子成分排比则

是由句子中的各种成分构成的排比。

我们来读一读徐志摩 1924 年为欢迎印度伟大的文学家、诗人泰戈尔所作的开启

演说《爱你的爱,崇拜你的爱》:

练习

试找出上文中应用排比的文句,并以荧光笔画线(课业手册)。

建议你开声朗读上文,感受体会上文的内容与节奏。在班上谈谈

相关的排比修辞效果和朗读的感受。

“他的人格我们只 能到历史上去搜寻比拟。他的博大的温柔的灵魂我敢说

永远是人类记忆里的一次灵迹。他的无边际的想象与辽阔的同情使我们想

起惠德曼;他的博爱的福音与宣传的 热心使我们想起托尔斯泰;他的坚韧

的意志与艺术的天才使我们想起造摩西像的米开朗琪罗;他的诙谐与智慧

使我们想象当年的苏格拉底与老聃;他的人格和谐与优 美使我们想念暮年

的歌德;他的慈祥的纯爱的抚摸,他的为人道不厌的努力,他的磅礴的大

声,有时竟使我们唤起救主的心像;他的光彩,他的音乐,他的雄伟,使

我们想念奥林匹克山顶的大神。”

这篇演讲是针对 1924 年泰戈尔来中国演讲所引起的轩然大波所作的。徐志

摩在演讲中盛赞泰戈尔的博大、崇高和威仪。他的演讲用浓重的笔墨、精

美的文词、连贯的语势抒发了内心的感情,具有缤纷花雨一般的激情。这

一段引文大量使用排比,表意连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收到了很好的 表

达效果。

88

5.5.4 使用排比要注意的问题

1. 排比的每一项都要具有概括性和代表性

排比是成串地使用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近的语言结构来表达特定内容的一种修

辞方式。如果排用的各项是属于同一个大范围的,那么它们都必须具有代表性和

概括性。这样才有助于表达层次清晰,内容丰富,更富于感染力。否则,会造成

表达上的混乱。

2. 排列的各项应该是同一范围的

排比的几个句子之间一般没有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关系,换言之,排比的几项之间

意义相同或相类、或者意义相承,应该是同一范围之内的。在使用排比时一定要

注意把握排比的这一特点,否则会影响表达效果。

3. 排比各项的结构要相同或相似。

从形式上看,排比通常是多项排列,连用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构成,

以加强语势。如果违背了这个要求,就难以收到好的表达效果。例如:“此刻,

我回忆着那长长的帐篷街,那石块砌的街道,那敦厚朴实的藏胞以及那弥漫着酥

酒味的空气……”这个例句中的“那敦厚朴实的藏胞”、“那弥漫着酥酒味的空

气” 本来是两个句子,用“以及”将两个句子连成一个长句后,与前面的“那

长长的帐篷街”、“那石块砌的街道”结构不一致,可以将“以及”前后变成两

个分句,这样才能使表达更有感染力。

4. 排比的各项顺序要恰当。

有承接关系的排比,其排比的各项之间应该先后有序,在意念上要有严密的逻辑

性。

下面的例子在这一方面存在着毛病,你能找出来吗?

“随着嘹亮的歌声,太阳出山了,夜幕隐退了,黑暗过去了,大地苏醒了。”

89

这个例子中排比的各项应当是承接关系,但次序混乱。按照事物出现的时间顺序,

应当是:

5. 排比不应当流于形式

运用排比应当根据表达的需要,切忌为了单纯的形式美而拼凑排比。看看下列的

句子:

你对以上的句子有什么看法?

以上的句子,刻意拼凑排比各项的痕迹十分明显,文中的“表率”、“模范”、

“榜样”、“楷模”在这里没有什么区别,没有必要应拼凑成排比的句式。如果

单纯为了形式而排比,就会影响意义的表达。

5.6 肯定句和否定句

5.6.1 什么是肯定句、否定句

对事物作肯定判断的句子叫做肯定句;相对而论,对事物作否定判断的句子叫做

否定句。

否定句又可以分为单重否定句和双重否定句。单重否定句是句中只有一次否定的

句 子,例如“我不想就这样离开。”双重否定句最常见的是连用两次否定的句

子,例如“我不得不离开。”

“我们感到他的确是我们学习的表率,是我们学习的模范,是我

们学习的榜样,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夜幕隐退了,黑暗过去了,太阳 出山了,大地苏醒了。”

90

5.6.2 肯定句、否定句的修辞效果

肯定句、否定句、双重否定句具有不同的修辞效果。

一般而言,在表达相同的意思时,用肯定句表达比用否定句表达的语义强一些。

试比较以下句子:

而用双重否定句来表达,往往又比一般的肯定句的语气强一些。试比较下列两句:

用双重否定句来表示肯定,往往使语义委 婉含蓄,并有言外之意。在语言表达

中,根据题旨情境选用肯定句和否定句,有助于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5.6.3 使用否定句要注意的问题

1. 三重否定仍是否定。如果使用时不注意,就可能误用而影响

表达。

看看以下句子,是否定句还是肯定句?

以上这句话本意是肯定云雾村的变化是“他”努力工作的结果,但由于用了“不

能”、“不承认”、“不努力”三重否 定,把愿意完全表达反了。

2. 二次否定是肯定判断(即否定之否定为肯定)。

以下这句话呢?

i. “他这个人真好!”

ii. “他这跟人真不坏!”;

iii. “你必须出席”。

iv. “你不能不出席”。

“经过两年的努力,他带领乡亲们初步改变了云雾村的贫困状态。最初对他的

做法有不同意 见的部分县领导也不能不承认他不努力工作。”

91

本句中的“否认”即否定,“没有”也是否认,两次否定即肯定,这与文章的愿

意显然不符。应当删去“没有”。

3. 慎用“能不能”、“难道”。这两个词语使用不当也会影响

表达。

例如:“李宗伟能不能拿下这一盘,是马来西亚队战胜中国队的关键。”本例的

原意是:李宗伟拿下这一 盘,是马来西亚队战胜中国队的关键。但由于使用了

“能不能”(“能”是表示肯定,“不能”表示否定),使表意不明确。

5.7 设问句和反问句

5.7.1 什么是设问句?

先提出问题,接着再把答案说出来,这种自问自答的句子叫做设问句。

5.7.2 设问句的修辞作用

设问句的修辞作用主要是引起对方的注意,作者有意地把一部分意思蕴藏在设问

之中,引起读者或听众的兴趣。这种修辞效果不是肯定的句式所能及的。

例如以下的句子:

爸爸瞪着玩电玩的黄明说道“甚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以上的例句先提出问题,然后再回答。从上下文来看,这里本来无疑问,是为了

“答”而设问,即是故意设问,是典型的设问句。

在文章中,设问句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修辞作用。

看看以下的句子:

“在汽车修理厂,交警找到了被撞坏的肇事汽车。在事实面前,驾驶员仍不肯

坦白,还在竭力否认他驾驶的车在前天夜里没有撞过人。”

爸爸瞪着玩电玩的黄明说道“甚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92

这段话先提出了与柔情美相存相对的阳刚美,引出了正气。然后,用一个设问句

式完成了上下文之间的过渡,收到了环环相扣的修辞效果。

5.7.3 什么是反问句

反问句又叫反诘句,它是用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

5.7.4 反问句与设问句的区别

反问句与设问句一样,都是无疑而问,但二者的修辞作用不一样。设问句主要是

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反问句则 表示强烈的语气和感情色彩;设问句是自问自

答,答案在问句之外,反问句则不用回答,答案包含在问句之中,已经暗示了出

来;设问句末一般用问号,反问句可以 用问号,也可以用叹号。

5.7.5 反问句的修辞作用

让我们比较以下的例句,你有什么看法?

反问句的修辞作用主要是表现比一般句式更强烈的语气和感情色彩。

“……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那铿锵有力的诗句不正

是刚性美的显示?作者崇高的精神,伟大的抱负,沉郁而悲壮的胸怀,使我们

受到感染,胸中的正气得到激发。”

“什么叫正气呢?正气就是所谓浩然之气,即孟子说的‘其为气也,至大至

刚’,‘塞于天地之间’。我们可以把这种正气看作是中华民族之魂。”

(李燕杰《国家、民族与正气》)

i. 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不会忘记。

ii. 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iii. 那些美好的印象,难道我会忘记吗?

iv. 难道每个人都没有责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93

5.8 主动句和被动句

主动句是指该句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的句子。主动句是指该句

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的句子。被动句则是指该句主语是谓语所

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承受者的句子。

在特定的条件下,选用被动句,往往会产生较好的修辞效果。

让我们来看看以下的句子:

为了保持陈述对象一致,语气贯通,适合选用被动句,如例句;为了突出受动者,

而又不宜说出或者无从说出施事者,也宜用被动句。 此类用法在科技语言中比

较普遍,如例句 ii。有时为了强调人物的不幸遭遇或叙述不如意的事情,选用被

动句如例句 iii 和 iv。如果说话人要突出主动者,可以用主动句式,如例句 v。

5.9 顺装句和倒装句

5.9.1 句子的顺序

句子的构成,哪一个成分在前,哪一个成分在后,在一般的情况下是比较固定的,

这就是句子的语序。汉语句子的语序通常是固定的。如单句的语序一般都是主语

在前,谓语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中心语在前,

补语在后。复句的语序,除了并列关系的复句外,都是偏句在前,正句在后。语

序不同,句子的结构就会发生变化。

5.9.2 倒装句举例

有时,为了达到一定的修辞目的,可以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改变句子的语

i. 他也躲在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鲁

迅《故乡》)

ii. 电镀液中的金属粒子不断的被还原,变成了金属原子。

iii. 方怡被人骗了。

iv. 陈炳三被康老师处罚了。

v. 康老师处罚了陈炳三。

94

序。这种变化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当作者或说话人有意强调句子的某一个成分时,

就可能有意识地改变语序,最常见的情况是把某一个成分提到前面。

看看以下句子

这是一个复句,前面的三个分句都是倒装 句,突出了“鼓动”、“咆哮”“闪

耀”三个谓语,借以抒发屈原不可遏止的愤懑的情感。

再读读下一句话:

这是将修饰语与中心语换位:将状语“淅淅沥沥地”从中心语“敲打”移到了句

首,以引起人们对春雨情状的注意。

这是一个倒装的条件复句。条件复句的常规语序是表示条件的分句在前,在这里

被移到了正句的后面,目的在于强调、突出两个“只要”的条件。

倒装句或顺装句各有各的用场和修辞效果,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选择。在诗歌、

散文、杂文中适当选用倒装句,可以使句式生动活泼,增强表达效果,但科技或

公文语体等则不宜多用倒装句。

“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

毁灭,毁灭,毁灭呀!”(郭沫若《屈原》)

“淅淅沥沥地,细雨敲打着树叶,给这个温润的春天作了漫长的注解。”

每个人都能表现出他的价值,只要诚实,只要一心一意向着光明。

(路长琴《永存的慰籍》)

95

单元五:小结

句子锤炼的目的就是通过选用不同的句型句式以确保言语沟通的效果。不同的句

型句式具有的不同修辞功效。说写时,配合语境和沟通需要使用恰当和多样的句

型句式将会改善我们的沟通功效。善用句子修辞或许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得体,

更有沟通能力的说话人和写作人。

****************************************************************

96

单元五:主要内容

1. 汉语句子的修辞要素,主要可以从句式的选择与句子的组织两个方面来进

行考察。

2. 要把汉语句子组织好,就应该把握以下四个环节:句子意义的贯通 (意义

表达)、句子顺序的讲究(词语在句子中的运用)、句子气流的顺畅(语

气和节奏)、句子型式的谐调(语势和语调)。

3. 另外,句式——短句和长句、整句和散句、肯定句和否定句,设问句和反

问句、口语句和书面语句、顺装句和倒装句等——的选择也会影响表达效

果。

主要参考资料

1. 李庆荣编著:《现代实用汉语修辞》(修订版),2010 年,北京大学出版

社。

2. 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2008 年,复旦大学出版社。

3. 陈汝东:《当代汉语修辞学》,2004 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答案

甲组

1. 自然环境诸要素,受到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污染,包括化学物质、

放射性物质、病原体、噪声、废气等污染,到一定程度时,可能危害人体

健康,影响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这种现象称为环境污染。

2. 一系列短句的使用,不仅结构相似,简短紧凑,形式整齐匀整,而且在表

现出作者等待的焦急心情,效果鲜明。

关键词

修辞 句式 组织 设问 反问 排比 对偶

97

3.

a. 原句中的“梳头,洗脸,吃饭”是动宾式的,改后将宾语提前。突出表

现出新媳妇哭闹得很凶。

b. 改变后的被动句使前后叙述角度一致,语意连贯。

c. 最后一句,由肯定句变为疑问句。主要是为了突出强调“时间”一去不

复返,比肯定句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d. 第一句的修辞词提前不仅强调了修饰语,还与下面的句子产生差别,避

免句式的雷同。

e. 修饰语后置,突出表现出春暖花开,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同时由长句

改为短句表达效果简洁自然,活泼有力,适宜描写。

乙组

1. 使句子表达能够做到准确、鲜明、生动的手段。

2. 长句是指形体长、词数多、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3. 结构方式、长短、语气不一致的句子。

4. 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改变句子语序的句子。

5. 对偶又称对仗,俗称对子,是指形式上对称均衡、意义上互相关联的两个

句子或词组。运用对偶这种句式,可以收到结构整齐美观、内容紧凑凝练、

语言铿锵和谐的表达效果。

6. 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句子、词组,可以说

它是对偶的扩大和发展。

7. 对事物作肯定判断的句子。

8. 被动句则是指该句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承受者的句子。

9. 反问句又叫反诘句,它是用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

98

单元六 积极修辞一:比喻与比拟

阅读前热身

(甲)试完成以下习题:

1. 什么是修辞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 什么是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 什么是转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 “散在草地里的野花,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句话用了哪一些修辞格?

A . 夸张、映衬

B . 比喻、排比

C . 对偶、拟物

D . 比喻、比拟

5 . 下面哪一句的比喻运用不当?

A . 一个侦察员,要有老虎的胆量和鹰的眼睛。

B . 山脚下的北汉江,映着夕阳,远远望去就像一条闪闪发光的玫瑰红缎带。

C . 我今天有点头晕,像宇航员坐在航天飞机里一样。

D . 远处的九孔石桥就像个庞大的妖怪,瞪圆九颗狰狞的眼睛。

99

(乙)试比较以下两首诗歌,你比较喜欢哪一首?

试根据下表内的提示写出答案。

童诗 风 (作者:褚乃瑛)

小六

风 (作者:王增丽)

小六

原文

从前的风

跑大平原像马路

现在的风

处处被大楼挡住

气得像野猪

呼噜呼噜

风最讨厌了,

每次都偷偷的掀起我的裙

子,

然后在旁边大叫:

羞!羞!羞!

真是气死我了!

所用修辞格

修辞效果说明

我比较喜欢童

诗( ),因为

100

学习目标(6)

6.0 前言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有些抽象的感情是难以用言语来形容的。

比如说:高兴。“高兴”二字的确是形容一种愉悦的、开朗的心理状态。可是它

仅仅只能表示我们处在这个心理状态,无法描绘这个心理状态的浓烈——高兴得

怎么样?

1 . 你升职了,感到很“高兴”。

2 . 你荣升为“爸爸”或“妈妈”了,感到很“高兴”。

3 . 你终于供完最后一期的“车贷”或“房贷”,感到很“高兴”。

以上的情况所带给您的“愉悦”是否是一样的呢?你会如何形容当时的

心情?请配合以上的情况各说一句话,然后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的写话对你来说可有难度?

其实,我们可以用比喻这个修辞格来写或说话。因为比喻可以把抽象情感,以及

与抽象情感有关/类似的东西放在一起,让两者产生联系,然后带出一个鲜明的形

想象一下,如果以下的情况发生在你的身上,

你将如何表达所谓的“高兴”?

阅读此单元后,你能:

1. 说明比喻和比拟修辞格的意义;

2. 掌握比喻和比拟修辞格的用法;

3. 评价比喻与比拟在文本中的修辞效果

4. 。

101

象。比如,我们可以说“我高兴得像只唱歌的小鸟!”;“看着宝宝,那颗乐得

快要盛不下蜜糖般的喜悦之心,实在无可言喻。”;“还最后一期贷款了,我的心像

放落一副千斤担子般的轻快。”……

这样的句子就能让其他人理解你高兴的程度。

我们不可能用非常具体的数字——我 70%高兴——来表达抽象的东西,但我们可

以用另外一个物体来帮助我们表述。

当然,除了比喻,还有很多其他的修辞格,各具有其独特的语言功能与修辞效果。

让我们一起温故知新吧!

希望接下来的几个单元能让你对修辞个有新的见解与体会。

102

学习内容

6.1 修辞学与修辞格

什么是修辞格?修辞格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在汉语语言特点的基础

上,为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形成的格式化的方法或手段。

修辞格又称为“辞格”、“辞式”等,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具有特殊的修辞效

果,能“使语词呈现出一种动人的魅力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是语言艺术

化的重要手段。

正因为辞格是语言艺术化的重要手段,所以各种语体都要采用它。比较而言,文

艺语体使用的辞格最多,其次是口语体和政论语体,再次是科技语体和应用语 体。

另一方面,各类辞格对不同的语体具有不同的适应性,例如常用的比喻、夸张特

别适应于诗歌、散文等文艺语体,而不适宜于公文语体。我们应根据特定的语言

环境 来使用辞格。

有关辞格的分类问题,由于专家学者们分类的依据不同(有的着眼于修辞作用,

有的着眼于形式特征),所以出现不同的分类结果。

本课程重在从实用的角度讨论汉语修辞学的有关知识,介绍一些常用的修辞格,

对辞格的分类不做深入探讨。

6.2 什么是比喻?

什么是比喻?比喻就是日常人们所说的 ‘打比方 ’,也就是用某一事物来说明与其

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另一事物,也称“譬喻”。英文一般指称比喻为

“a l legory”、 “compar ison”或“metaphor”。

根据学者,什么是比喻?

1 . 比喻就是日常人们所说的 “打比方 ”,也就是用某一事物来说明与其本质不

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另一事物。(《现代实用汉语修辞》第 208 页,北京

大学出版社)

2 . 思想上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文章上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

这思想的对象的,名叫譬喻。(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103

3. 比喻是用与表达对象本质不同又有相似性的其他事物述说表达对象,使表

达易于理解的一种修辞格,俗称打比方。(张斌《现代汉语》(第二版)

第 424 页,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世界上有许多事物,例如鲜花和孩子、春蚕和碧玉,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事物,如

果我们找出二者的相似点,并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把二者联系起来,就会产生一

定的表达效果。例如以下的句子:

例 1 中的孩子和花朵都具有“充满活力、可爱”的相同点,用“是”将二者联系起来,

就构成了比喻。又如例 2 中成熟的春蚕和碧玉、清水本来都属于不 同的事物,但

它们之间在形式上都具有 “晶莹透明”的相同点,用 “是”将三者联系起来,就构成

了比喻。

6.2.1 比喻的类型

比喻包括本体、喻体、比喻词三个部分。被比喻的事物或现象叫做本体,如上面

的例子中的“孩子”、“春蚕”;用来比喻的事物或现象叫做喻体,例如上面的 例子

中的“花朵”、“碧玉”、“清水”;联系甲乙事物或现象、表明比喻关系的词语叫做

比喻词,例如上面的例子中的“是”。

根据本体、喻体、比喻词出现的情 况以及本体、喻体两者关系的明显程度,可以

将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

你能说说鲜花和孩子、春蚕和碧玉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1.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的花朵。”

2 . 如果是成 熟了的蚕,你对着灯光或者阳光照照吧,那简直是一块透明

的碧玉,是一洼霞光照射的清水。”(张起《春蚕的歌》)

104

1. 明喻

明喻的典型格式是 A 像 B。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像……一样、像……似的、

如、如同、宛如、犹如、有如、仿佛、似、似的、宛若等等。例如:

i . 湖面很大,在月光下闪着银光,把周围的一草一木都映射得特别清楚,

就像神话里的一面巨大的宝镜。 (碧野《盐湖之夜》)

i i . 那正是苹果成熟的时候,一踏进那绿色海洋般的果林里,就闻到一股浓

烈的苹果香气。(峻青《秋色赋)

i i i . 希望犹如肥皂泡,一会儿又迸裂了几个。(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iv. 话声未完,她就一阵风似的跑开了。(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v.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

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 暗喻

暗喻又叫“隐喻”,它的特点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但不明确表示是在打比方。暗

喻的典型格式是 A 是 B,常使用“是”、“成”、“成为”、“变为”、“当作”一类的词

语,有些还用破折号或冒号来联结主体和喻体。例如:

i . 老师又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歌德巴赫猜想,

则是皇冠上的明珠。(徐迟《歌德巴赫猜想》)

i i . 生活是一条藤,总结着几颗苦涩的瓜。(电视剧《篱笆·女人·狗》)

3. 借喻

借喻是比暗喻更进一步的比喻,它根本就不说出本体事物,直接用比喻事物代替

本体事物。例如:

i .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这是一句俗语,意思是说人越多越是互相依赖,谁都不想多干一点。

i i .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了。(鲁迅《故乡》)

这里用“厚障壁”来比喻感情的隔膜,本体事物并不出现。

105

i i i . 柔嘉到底是个女人,对于自己管辖的领土比他看得重。(钱钟书《围

城》)

本例用“领土”来比喻在小家庭中的地位。

比喻类型比较:下表展示各类型比喻的特点,供参考。

别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典型

格式

喻 (现)

(现)

(现) A 像

B 像、好像、像……一样、像……

似的、如、如同、宛如、犹如、

有如、仿佛、 似、似的、宛若

喻 (现)

(现) (现)

A 是

B 是、成、成为、变为、当作

喻 (隐) 无 (现)

B 代

A

6.2.2 比喻的作用

我们将从三方面来谈谈比喻的作用:

1. 通过比喻说明事理。

我们可以通过着重于主、客体内部性质上的联系,利用比与修辞使说理的内容表

述得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我们说明一种事物,既要说得准确清楚,还要力

求浅显易懂、具体生动,这就可使用比喻说明的方法。读一读以下的段落内容,

体会比喻的修辞作用:

106

以上一段话,用“白色的羽毛”、“洁白的绫纱”比喻卷云,用“微风吹过水面

引起的鳞波”比喻卷积云,用“棉花团”比喻积云,用“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比

喻高积云,生动形象,浅显易懂,读起来很有兴味。天上的云,虽然大家都见过,

但什么是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一般读者恐怕就很难区分,一经运用比

喻,就豁然清楚了。

2. 通过比喻叙事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加清楚明白。

就比喻的修辞特点来说,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具体化和形象化等方面。当相对比较

抽象的甲不易表达清楚时,比喻修辞就可以运用较具体的乙来进行说明。试比较

以下两句话:

由于直说“心情激动”会过于抽象,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难以让人产生共

鸣;一旦将“激动的心情”比喻“像汹涌澎湃的大海”,马上为听读的人展示了

一幅波涛翻滚的画面,也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

面,房屋和树木的影子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

色的羽毛,有时 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

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

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 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温和的阳光,云块四周散

发出金黄色的光辉。积云都在上午开始出 现,午后最多,傍晚的时候渐渐消

散。在晴天,我们还会遇见一种高积云。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

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了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

群,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美丽的。(《看云识天气》)

i . 我的心情非常激动。

i i . 我激动的心情就像汹涌澎湃的大海。

107

3 . 通过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运用这类比喻时,写说者大多着眼于主体和客体之间外部形态上的相似性。

请看下面的示例:

荔枝在古时只生在中国南方的巴峡间,而中国北方没有荔枝,人们当然也就不知

道荔枝的具体形状特征。白居易在这里向读者介绍荔枝,他用的方法就是比喻说

明的方法。文章一个接一个地运用精确贴切的比喻,拿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把

荔枝的树形、叶、花、果的形状、颜色、味道几方面的特征,具体形象地告诉读

者,使人有亲见之感。

6.2.3 比喻的运用原则

我们将从以下六大方面略谈使用比喻运用的主要原则:

1. 本体和喻体之间要有相似点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虽然属于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但二者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只

有当二者之间具有相似点时,才能构成比喻。

2. 比喻要准确贴切

比喻是多种多样的,不论用哪一种类型的比喻,都要准确贴切。

看看以下的句子:

出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位娇小的姑娘,胖乎乎 的,圆圆的脸庞,一头秀发瀑

布似的向后梳着。听说采访她,窘得满脸通红。”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

丹,夏热;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飘肉莹白如冰

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白居易:《荔枝图序》)

108

上面的例句存在着比喻不准确不贴切的问题,你能先说说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这个例子中将向后梳着的秀发比作瀑布不够准确。头发的特征是静,

瀑布的特征是 动,将二者相比,显得不太贴切。

3. 比喻要通俗易懂

比喻的目的是使未知成为可知,使深奥成为浅显,变平淡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

所以,在设喻时,要尽可能用熟悉的事物来比喻生疏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来 比

喻抽象的事物,用浅显的事物来比喻深奥的事物。否则,就有可能比喻不当。

让我们看看以下这句话:

上例中的“神 经节和神经网的关系”过于深奥,用它们做喻体,很难收到比喻的

修辞效果。

在实际的语用中,并不是绝对地要求以浅喻深,有时也会根据需要把具体的事物

比喻成抽象的事物,使表达富于哲理性。

4. 比喻要力求新颖别致

在运用比喻手法时要力求新颖别致。

英国作家王尔德说过: “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再用的是庸才,第

三个就是蠢才了。 ”这句话提醒我们,有些比喻刚开始使用时是新鲜的,但若用

多了,就成为俗套,公式化了,缺乏艺术感染力。

在运用比喻手法时要一方面要力求新颖别致,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脱

离题旨情境标新立异,弄巧成拙。就如以下这句话,你认为如何?

这篇文章的结构十分严密,就像神经节和神经网的关系一样。

109

上例将“沙漠中的绿洲 ”比作“梦”,有标新立异之嫌且令人费解。因此,若要使比

喻新颖,就要做到既要出乎意外,又要合乎情理。

5. 要注意比喻的感情色彩

运用比喻,要注意褒贬得当,不能混淆感情色彩。有的时候要表明作者的感情态

度,就要精当而 巧妙地选用喻体,将作者的感情糅入其中。你能说说以下这句话

的比喻褒贬有什么不当吗?

上面的例句存在着比喻褒贬不当的问题:例句中用“鬼哭狼嚎 ”比作中国受难的村

民发出的悲声,是误将贬词用作褒词,褒贬不当。

6. 要注意前后搭配

说话写文章要注意前后连贯,运用比喻也是如此,具体地说,即要注意前后的搭

配。

下列例句存在着前后搭配不当的问题:

上例用“黑暗中的一盏灯”来比喻“这一番话”是可以的,但是,“灯”却不能

“说”。这两例显然前后搭配不周,因辞害意。

沙漠中的绿洲啊,你静静地安卧着,犹如绿色的梦 永远把你笼罩。

抗战期间,日本鬼子像砍瓜切菜般地屠杀着我们村的妇女和小孩,一片鬼

哭狼 嚎的声音传到数里之外。

他的这一番话,像是黑暗中的一盏 灯,说得大家豁然开朗,精神振奋。

110

6.2.4 比喻和非比喻手段的区别

一个句子是不是运用了的比喻手段,不能单看有没有比喻词,在下列情况中,虽

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1 . 同类相比,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2 . 表示猜度,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3 . 表示想象,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

4 . 表示列举的引词,如:我们国家有必要向一些国家学习以改善本国的教育

制度,像芬兰、瑞士、新加坡被世界公认为教育成功的国家等。

5 . 词比喻义不是比喻。词的比喻义和修辞中的比喻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现象,

比喻义属于词法的范畴,比喻属于修辞学的范畴。词的比喻义是指通过词

的基本义的比喻 用法形成的已经固定下来的意义。如:你带着这么重的包

袱上课,注意力能集中吗?句中的 “包袱 ”指思想上的负担,是词的比喻义。

修辞学上的比喻义并不是固定 的,它要依赖一定的语境(上下文),只有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其比喻的意义。例如“兴趣是发动机”,“播发

动机”的义项中并没有“兴趣”这个义项,若离 开了这个语境,二者就没有任

何联系了。

6.3 什么是比拟?

什么是比拟?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在台湾学者

称之为“转化”。

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运用这种辞格能收

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的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

发爱憎分明的感情。诗歌、小说、散文、寓言、童话等经常使用比拟的辞格。

111

6.3.1 比拟的类型。

我们一般将比拟分为拟人、拟物两大类:

1 . 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使之人格化,使物具有人性、人情。

先想一想“野草”是什么?它有什么特质吗?你如何形容野草呢?想一

想,试用拟人修辞写下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读一读以下的句子:

夏衍对“野草” 有什么看法?试用你自己的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野草本来是一种无知无觉的植物,作者却赋予它人的秉性: “带着斗

志而来、坚韧”;赋予它以人的思想感情:“不会悲观”、“傲然”;赋予它以人的动

作:“叹 气、嗤笑”。这样,野草就成了有人的秉性和思想行为特征的事物了,亦

即被人格化了。

2 . 拟物。

拟物有时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有时是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让我们来看一看老舍

写的话:

如果不落在肥土中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叹气,它相信

有了阻力才有磨练。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着斗志而来的草才是坚韧的草,

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傲然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着的盆花嗤笑。(夏衍《野

草》)

112

什么东西会夹着尾巴跑?

作者把适用于描写动物的词语“夹着尾巴”来描写恶霸,表达了憎恶和鄙视的感

情。

再看一看杨朔写的:

作者将“他”舒畅的心情和精神状态比作“开了花”,十分形象生动。

6.3.2 比拟的修辞效果

比拟的特点是作者凭借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因为它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

物来写,所以它具有思想的跳跃性,有助于读者或听众展开想象的翅膀,获得对

事物的鲜明的印象。 比拟的修辞效果主要有三点:

1. 运用比拟可以鲜明地表达爱憎之情

运用比拟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使之栩栩如生,让人倍感亲切。

读一读郭小川笔下的植物,记下你的感受和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老舍《龙须

沟》)》

有一天,他得到阳光,得到雨水,开了花了,用整个生命开朵花,蓬蓬勃勃

向着生活。 (杨朔《三千里江山》)

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密集的芦苇,细心地

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 (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

113

参考答案:这个例子中, “垂柳”和“芦苇”在诗人的眼中都是有情有意的,具有人

的动作行为(“抚摸、护卫 ”),也具有人的性格(“细心”),读来让人感到亲切。

运用比拟可以让人觉得事物的可亲、可爱,相对的,运用比拟表现讨厌的事物,

也可以使之生动形象,增强读者的厌恶感。

2. 运用比拟可以使语言风趣幽默

通过将物的人格化,促动了思想的跳跃性,更利于受众展开想象的翅膀,捕捉它

的意境,体味它的深意。而且它容易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增强与作者共舞的冲动。

你看过以下的提示吗?

如果你在校园各处看到类似的提示,你会有什么感受?

很多人都不禁为这些善意的幽默莞尔一笑,在回味中受到教益。

3. 运用比拟可以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例如:“她似乎衣袋里全装着天真,一掏出来就可以用。”(韩少功《火宅》)“天

真 ”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这个例中被比拟成一个有形的事物,十分形象。

6.3.3 比拟和比喻的区别

比拟和比喻都以 “比”为基础,都可以收到使形象更加生动、鲜明的修辞效果。二

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在比喻中,本体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但喻体必须出现,否则不能构

成比喻;在比拟中,本体必须出现,用来比拟的事物一般不出现。

我很弱小,不能承受您大脚的亲吻——小草。

芳草香浓郁,别醉倒在我的怀里——小草。

距离产生美,谢绝亲密接触(保护草坪)。

114

第二,二者的表达效果略有差别。虽然二者都具有使形象更加生动、鲜明的修辞

效果,但比喻重在“喻,”即通过甲乙的相似来揭示事物的本质或特点,阐明事理;

比拟重在“拟”,即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

第三,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仍是两种事物,比拟中的甲事物和乙事物则彼此交融,

浑然一体。

6.3.4 比拟的运用原则

1 . 比拟要与情境相协调

比拟是通过联想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的一种修辞手段,必然会融进表达者

的真情实感。在运用中应注意情与景相协调,即情景交融。

看看以下这个句子有什么问题:

以上例句中,“他”这位爆破组的 组长只是想改造大山,而不是对大山充满了仇恨,

所以,挥舞铁拳“砸透”大山的表述与整个情境不协调。若改为“用我铁拳头,一定

能把你改造好。”就使情与景相一致了。

2 . 比拟的拟体要符合本体的特点

运用比拟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所以,拟体要尽量符合本体的特点。否

则就会不伦不类。

你能说出以下句子的问题所在吗?

上例中的“说服”不符合水的冲刷这个主体的特征,因为“冲刷”具有一定的力 度,

而“说服”总是温和的,将“说服”改为“吞食”更合适一些。

他是爆破组的组长,提着一支打钎的大锤,面对大山充满豪情地说:“用我

铁拳头,一定能把你砸透。”

地壳里的元素都有独居的习惯。水来了,它用长期 的、持续不断的冲刷来 ‘说

服 ’元素,把它们溶解在水里,送入河流,注入海洋。

115

3 . 比拟要避免褒贬不当

比拟,不管是拟人还是拟物,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这个例子中将“舔”这个动作移就到几个“说粗话”的“年轻的小伙子”身上,

十分生动形象,作者的感情跃然纸上。

在使用比拟时要注意感情色彩协调一致,避免褒贬不当。下例因使用不当存在着

这方面的问题:

本例写的是一种悲哀的情景,却用“欢快”来写人们不希望一直下下去的“秋

雨”,显然是褒贬不当。

4 . 比拟要注意语体

运用比拟要根据不同的情境,并不是任何场合都可以使用这种修辞手法。一般而

言,文艺语体中使用比拟手法较多一些,科技语体、公文语体一般要慎用,否则

会削弱公文的严肃性和科技文章的严谨性。

例如:

这个例子是一则公告,属于应用语体。其中的“您的遗憾就会栽种在这里”是比

拟,夹在这则公告中显得不伦不类。

车上人并不多,天气太热,谁都懒得说话,只有几个年轻的小伙子站在车门

口说粗话,眼睛却不 时往那女子身上舔。(贾平凹《商州》)

秋雨跳着欢快的舞蹈,一下就是几天,土豆再不收就要烂到地 里了。无可奈

何的人们望着窗外长吁短叹。

猴岛入口处一则游客须知:一、进入猴岛,宜以集体为单位活动,请勿单独

行动,以防发生意外。二、请勿随意 逗引猴群,若发生不测,您的遗憾就会

栽种在这里。

116

单元六:小结

水可载舟也可覆舟,积极修辞运用也是如此。积极修辞是积极地、随情应景地运

用各种表现手法,极尽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使所说所写的语言文字,呈现出

具体形象及新鲜活泼的动人力量。但是各类修辞格都有其特点和使用原则,我们

在运用积极修辞格的同时应该是以有效沟通为主要目的,以追求展示语言美为主

要动力。学习积极修辞格不是纯粹为了辨析,而是加强语言运用的表达效果和自

身的语言审美能力。

*****************************************************************

117

练习

1 . 阅读以下文章,回答问题。

向绿芽道歉

王鼎鈞

我喜欢球根的花,球根白白胖胖,捧在手心里像个婴儿,冬天,地面只有雪,我

知道生命还在院子里。

去年秋天,妻决定种些郁金香。我们买来球根,合力在地上掘出许多坑洞,坑洞

里的土壤用一种特制的碎木屑搀和了,松松软软,像布置襁褓。我们走后,松 鼠

一定来寻找可吃的东西,园艺家早已知道,松鼠的能力只能掘到离地三吋,所以

立下规则,球根要埋进六英吋的坑里。这就叫人为万物之灵。

第二年开春,郁金香的嫩芽一个个冒出地面,天真可爱,我们天天察看它们成长

的进度,只有一处完全没有消息。我判断买回来的那一袋种子里有一个废品,妻

不说甚么,抓起铲子,跪下去,把它挖出来。

妻说:“你看!”她把球根托在手心里。

我看见了甚么?绿芽早已生出来,而且很粗壮,不过它先向下生长,再折回来向

上,尽管长度超过同伴,却还不见天日。原来我把这一颗种子放颠倒了,把它送

上绝路,它暗叫一声“大事不好”,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自己救了自己。

它的线条坚韧硬挺,浑身充沛不屈不挠的倔强,而且带着愤怒。

我好像受到了惊吓,说不出话来。

妻把它移到花盆里,半身裸露土外,让嫩芽完全自由,放在窗台阳光充足的地方,

偶然浇一点水。我不知道妻是怎样调理的,蛇身一样走头无路的芽,慢慢找到了

方向,慢慢的、它站直了。这期间,我对它说了无数次 “对不起”,不过在阳光照

射下,它反射回来的依然是怒容。

它“出院”的那天,我们殷勤的、慎重的把它移到户外,种回原来的地方。它比同

伴长得更漂亮,现在,它头上是白云,身旁是春风,天广地阔,自由自在,可是

我觉得它余怒未息,跟那些同伴并不完全相同。

我们只有默默的望着,偶而浇水,望着她们长出叶子,长出花蕾。

118

有一天,她们的花全开了!郁金香的鲜艳夺目是逼人的,我只注意其中一棵;她

是那种充满自信的红,我只注意她的神情,她跟所有的郁金香一样,很美丽,很

专注,很光明,很和平,像是从天上降下来,不像是从土壤里长出来。她摆脱了

那个痛苦的过程,并没有开出一张魔脸来。

她,是这一小片花圃里最动人的一棵,如果花是天使,她就是天使长,好像是,

既然成长艰难,她就要开得更美。

看见她走出来,我也跟着走出来。我对妻说,我们要做点甚么来纪念这一天。

妻说:“明年,每一颗花球都会变成两个,我们来种更多的郁金香。”

(选自《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09 年第 12 期)

a . 试从以上文章中找出比喻和比拟的句子,写入下表内。

比喻 比拟 我喜欢球根的花,球根白白胖胖,捧在手

心里像个婴儿,冬天,地面只有雪,我知

道生命还在院子里

第二年开春,郁金香的嫩芽一个个冒出地

面,天真可爱,我们天天察看它们成长的

进度,只有一处完全没有消息

b . 试选出一句比喻和比拟句或段落,谈谈其修辞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9

单元六:主要内容

1. 修辞格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在汉语语言特点的基础上,为提

高语言表达效果而形成的格式化的方法、手段。

2. 比喻就是日常人们所说的 ‘打比方 ’,也就是用某一事物来说明与其本质不

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另一事物。

3. 使用比喻要注意:本体和喻体之间要有相似点、准确贴切、通俗易懂、新

颖别致、比喻的感情色彩,以及文章的前后搭配。

4. 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在台湾,称为“转

化”。

5. 比拟的作用包括:鲜明地表达爱憎之情、使语言风趣幽默、使抽象的东西

具体化。

6. 使用比拟要注意:与情境相协调、拟体要符合本体的特点、避免褒贬不当,

并且注意语体。

主要参考资料

1. 李庆荣编著:《现代实用汉语修辞》(修订版),2010年,北京大学出版

社。

2. 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2008年,复旦大学出版社。

3. 陈汝东:《当代汉语修辞学》,200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

修辞格 比喻 比拟 意义 用法

120

参考答案

甲组

1. 修辞格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在汉语语言特点的基础上,为提

高语言表达效果而形成的格式化的方法或手段。

2. 比喻就是日常人们所说的‘打比方’,也就是用某一事物来说明与其本质

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另一事物,也称“譬喻”。英文一般指称比喻为

“allegory”、 “comparison”或“metaphor”。

3. 转化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4. D

5. B

121

单元七 积极修辞二: 双关、借代

阅读前热身

1. 什么是双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什么是借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双关修辞有什么作用?写出其中 2 项。

i.

ii.

4. 借代修辞有什么作用?写出其中 2 项。

i.

ii.

5. 双关可分为两大类型。试写出其类型。

i.

ii.

6. 使用借代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确保交际功效。试写出其中 3 项。

i.

ii.

iii.

122

学习目标(7)

7.0 前言

爸爸妈妈为孩子取名字,非常讲究,特别是华人。名字既要取得有意思,又要能

避免孩子被别人取花名,被取笑。你可曾被别人取过花名?以下是一则为菜肴取

名的故事。

话说有个人要设宴招待朋友,可惜搜遍口袋只有 8 文铜钱,十分尴尬。老佣人

说:“容易办成。”便拿 6 文买了两只鸡蛋,1 文买了些韭菜,一文买了豆腐

渣。

老佣人端出第一盘菜,是韭菜面上铺两只蛋黄,他说:“这叫做‘两个黄鹂鸣翠

柳’”。又端出第二盘菜,韭菜上是一圈蛋白,说:“这叫‘一行白鹭上青

天’。”第三盘菜是炒豆腐渣,名称叫做:“窗含西岭千秋雪。”第四道菜是清

汤上浮动着两个蛋壳,取名为:“门泊东吴万里船”。

老佣人说:“我喜欢杜甫这首诗,所以做的菜肴凑上这四句诗,成其文雅,请不

要嘲笑。”主人十分高兴,客人也重重奖赏了他。

老佣人借用杜甫的诗句为“寒酸”的菜肴取名,不仅让主人挽回了面子,自己还

得到重赏,实在了不起! 他的诗情与幽默肯定能让困苦的生活增添色彩!

阅读此单元后,你能:

1. 说明双关修辞的定义;

2. 简略举例说明双关修辞类型;

3. 阐解双关修辞的功能;

4. 说明借代修辞的定义;

5. 简略举例说明借代修辞类型;

6. 阐解借代修辞的功能

7. 运用双关和借代的理论分析评论作品。

123

人们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有的话不能明说,不便直言,于是就利用词语的多义

或同义条件,故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称作

双关。如《史记》中记载蒯通劝说韩信背叛刘邦,蒯通对韩信说:“相君之面,

不过封侯,又危而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这里的“背”是指“背叛”。

又 如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有个灵谷老人利用汪伪政府成立的机会,送给汪精

卫一副祝贺的对联:

这时“盖世”与“该死”、“罕见”与“汉奸”均为谐音,真是嘲讽得妙极了。

妙用修辞可以让人具有幽默感,相信你也有不少类似的故事吧!

我们将在单元七探讨有关双关和借代等修辞格的特点和修辞效果。

昔怀盖世之德 今有罕见之才

124

学习内容

7.1 双关

黄庆萱在《修辞学》一书提到,“对于双关尤其是字音双关跟字义双关,一般文

评家都是以为是一种‘文字游戏’,属‘低级趣味’。 双关语真的如此鄙俗吗?

那么我国的史籍,莎翁的戏剧,为什么却不约而同的有那么多双关呢?个人认为:

这种修辞法既在史传、戏剧、民歌、山歌中普遍存在,正代表人类的一种天真活

泼的语言形态。我们不应鄙视它们,而应研究如何改进它们。”

董季棠在《修辞析论》提到“一篇平白无奇的文章,若使用适合的双关语,就如

画龙点睛一般,顿时使整篇文章鲜活起来,所以双关语的功用,是不可轻易忽视

的,而且双关法是多方面的,它在修辞里扮演者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 。

7.1.1 什么是双关

双关就是借助于语境的特定条件,故意让语句表面上说的是一个意思,实际上说

的是另外一个意思,即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后一个意思往往是主要的。

在特定的语境中,故意利用词语的多义或同音(包括音近)的条件,让一个词语

关涉到两个方面,这就是双关。

7.1.2 双关的特点

双关的特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在形 式上,构成双关的语言单位可以是词、词组,也可以是句子;

第二,在内容上,双关所表达的意思有两层,一层是字面上的意思,另一层则是

“言外之意”。第二个 特点也是双关的本质特点。

7.1.3 双关的类型

根据构成的条件,一般将双关分为语义双关和谐音双关两种类型。

125

1. 谐音双关

谐音双关是利用声音或相近的条件构成的双关。

曾在 80 年代红透天的歌剧影片《刘三姐》中有一幕刘三姐唱山歌笑骂三个男酸

秀才,相关歌词是: “姓陶不见桃结果,姓李不见李花开,姓罗不见锣鼓响,

三个蠢才哪里来!”(歌 剧《刘三姐》)此例中的“陶”与“桃花”,“李”

与“李花”,“罗”与“锣鼓”谐音,刘三姐利用它们之间的谐音关系点明了三

位酸秀才的姓氏,富有幽默感。

余光中是台湾著名诗人,也是一位幽默大师。余光中曾感叹自己被称为诗人,却

没时间读诗,缘何如此?被问及此事时,余老先生细细道来:“目前忙着写诗、

译诗、编诗、教诗、论诗,五马分尸之余,几乎毫无时间读诗,甚至无时间读书

了。”

余光中利用“五马分尸”说明自己的忙碌,也用“尸”与“诗”谐音的特点,交

待忙碌的事皆为“诗”!

2. 语义双关

所谓语意双关是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构成的双关。这里所说的“多义性”是

指字面义之外的比喻义、引伸义等意义。

美国著名黑人律师约翰.罗克(1801——1869)在解放黑人奴隶的呼声震撼美洲。

在 1862 年,他曾在林肯的《黑奴解放宣言》为黑人解放带来了光明前景的形势

下,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给这个场合增添一点“颜色”》。

文章的开头即:“女士们,先生们,——我到这里来,与其说是发表讲话,还不

如说是给这一场合增添一点‘颜色’。”约翰.罗克是黑人,黑人被视为有色人

种。他的演讲一开场就巧妙地用了一个双关词语“颜色”,这个词用得非常贴切,

既 新鲜活泼,又蕴含了幽默讽刺,先声夺人。

以上是一则典型的语意双关的例子。

7.1.4 双关的修辞效果和使用原则

双关的修辞效果包括: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

象。

126

由于双关的表义比较含蓄,因此需要结合特定的环境来理解其中的言外之意。例

如上面所举的美国黑人律师约翰.罗克的演讲《给这个场合增添一点“颜色”》

就很切合当时的环境,“颜色”,这个词用得非常贴切,既新鲜活泼,又蕴含了

幽默讽刺。

双关最大的特点是幽默诙谐,在使用时要注意区分不同的场合,同时又要合宜得

体。

如果不注意特定的环境,就可能导致晦涩难懂,令人费解,最后造成沟通无效,

甚至误事!

例如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中有一段梁祝的对唱:

在相送途中,祝英台曾多次用试图用语义双关的方式来暗示自己的女性身份,表

达自己对梁山伯的爱慕之情。这一段唱词即用“牡丹”构成的语义双关来传情达

意,但由于表达得过于含蓄,同时也因为梁山伯为人忠厚,因而两人的关系在这

段送别途中未能进一步发展。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使用双关一定注意表面义的明确性和

“画外音”的含蓄性的巧妙结合,要避免晦涩难懂。当然,上例也凸显了,语言

沟通的成效取决于双方---说写者和听读者!

7.2 借代

有的修辞学教材和学者认为,对某些不便直截了当地说出的事物的名称,改用别

的词语来代替,这种委婉、回避掩饰的说法,也可以看作是借代的一种,一般叫

做“讳饰”、“婉曲”。

梁:前面到了凤凰山。

祝:凤凰山上百花开。

梁:缺少芍药和牡丹。

祝:梁兄若是爱牡丹,与我一同把家还。我家有支好牡丹,梁兄要采也不难。

梁:你家牡丹虽然好,可惜路远迢迢怎来攀。

127

7.2.1 什么是借代

借代就是不用事物本来的名称,而用和它有密切关系的其他事物的名称来代替。

原来事物的名称叫本体,被用来代替的事物的名称叫借体。

7.2.2 借代的方式

根据本体和借体的种种关系,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构成借代。常见的借代方式包

括如下几种:

1. 以偏代全,以部分代整体。

例如:韦编三绝:“韦”“是牛皮,”编”是绳子,用绳子把皮革串起,在上面

写 成 一 本 书 。 以 ” 韦 编 ” 借 代 ” 书 ” 这 是 以 偏 代 全 , 以 少 代 多 。

2. 以具体代抽象。

例如:“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媚骨……”

上例用“骨头”代替鲁迅的思想意志、性格特征。

3. 以专称代泛称。

在中国人人都知道“雷锋”是谁。

例如:“接过雷锋的枪,千万个雷锋在成长。”

其中第一个“雷锋”是专名,后一个“雷锋”是泛指具有雷锋般高尚品格的人。

4.以特征代本体。

让我们看看以下的例子:

128

上例用“袁世凯” 代替本体“钱”。在民国初年铸造的银元上面印着袁世凯的

头像,所以这个特征被用来代指银元。

7.2.3 借代的作用

一般说来,借代具有以下作用:

1.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或听众的联想,加深印象。

让我们来看看以下一段话:

上例用“雪花膏”代替“局长的儿子的赌友”。这是作者 要否定的人物,作者

在这里对这一人物没有花费更多笔墨来描写他的形象,而是突出地强调了他脸上

“加厚的雪花膏”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2. 使语言富于变化,避免行文重复呆板。

下列在前分句用“纽约”代美 国,用“伦敦”代英国,用“东京”代日本,用

“巴黎”代法国。这样可以使语言富于变化,避免了与下文中的美国、英国、日

本、法国的重复。

“‘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么?’白白的米换不到白白的现洋

钱,好像又被他们打了个折扣,怪不舒服。”(叶圣陶《多收了三五

斗》)

“送她出门,照例是相离十多步远;照例是那鲇鱼须的老东西的脸又紧贴

在脏的窗玻璃上了,连鼻 尖都挤成了一个小平面;到外院,照例又是明

晃晃的玻璃窗里的小东西的脸,加厚的雪花膏。她目不斜视地骄傲地走

了,没有看见;我骄傲地回来。……这在会馆里 时,我早就料到了;那

雪花膏便是局长的儿子的赌友,一定要添些流言,设法报告的。”(鲁迅

《伤逝》)

129

3. 使语言精练含蓄。

在古诗词中有很多含蓄、精炼的借代案例,如今在约定俗成下就成了专用借代了。

让我们来看看以下有关“风”的借代:

i. 东风无力百花残

ii. 昨夜西风凋碧树

iii. 吹面不寒杨柳风

iv. 瑶琴一曲来薰风

v. 由来碧浪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试写出以上例句中所指的是哪一个季节的风!

7.2.4 借代的使用原则

1. 要抓住所要表现的人或事物的最明显、最典型的特征。切忌借

代没有代表性。

下面的例子在这一方面存在着问题:

上例中的“长指甲”并不能突出反映“好姐”的特征,所以不具有代表性。

“中国的原料与金银,就像浦江的潮水,滚滚流向纽约、伦敦、东京和巴

黎,流入垄断资产阶级的工厂和百万 富翁的保险箱;而美国的面粉、石

油,英国的吗啡、鸦片,日本的人造丝,法国的香水,却源源不断地冲进

中国海关。”(关欣《海关钟声》)

“好姐今年四十八,左手留一排长指甲, 涂满了新鲜光洁的指甲油。长

指甲穿着讲究,打扮精致,显得很有教养。”

130

2. 借代要注意场合对象。

下列是一位职员向主管汇报的内容:

上例中的“老蔫儿”是博士生的性格特征,“河马”是硕士生的长相特征,这一

类用特征代替本体的借代往往具有幽默或讽刺的意味,不能用在庄重的场合,也

不宜于用来代替受尊重的人。这个例子既然是向主管汇报工作,在这种场合就不

适宜 于这类借代。

3. 借代要注意时代性。时代感强的借代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例如以下的一段话:

上例子用“ABCD”来代替英语,突出了英语的特征,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4. 借代要注意褒贬恰当。运用借代时,必须使借体的感情色彩与

语境一致。

用什么借体来代替本体,往往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正面人物和好的事物,常常

用 含褒义的借体来代称;反面人物或坏的事物,常常用含有贬义的借体来代称。

例如以下一段鲁迅的话:

“又是‘英语世界’。天坛公园内,绿树浓荫,密密匝匝的人群,男女老

少,笑容手 势,蠕蠕动动,相互寒暄,相互交谈,相互讨论,相互辩论。

听见的都是 ABCD。”(柯云路《衰与荣》)

“我最佩服北京双世界的情形 。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旗!”是,挂

旗!各家大半懒洋洋地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这样

一直到夜,——收了旗关门;几家偶尔忘 却的,便挂到第二天上午。”

(鲁迅《头发的故事》)

“现在我向各位主管汇报一下我们攻关小组近一段的工作情况。近段攻关

项目进展顺利,刘教授 和他的几个学生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博士生老

蔫儿、硕士生河马表现得尤为出色。”

131

这个例子用“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来代替国民党党旗,表达了作者的憎恶之情

和鄙视的态度。

5. 借体和本体之间要有相关性,切忌生拼硬凑。

借体和本体之间的相关性是构成借代的基础,如果 AB 两者之间没有相关性却硬

要把二者拼凑在一起,就有可能影响语言的表达效果。

6. 借体先要交待清楚,避免费解和误解。

下面的例子存在着借体交代不明的问题:

“他总是这样听三不听四的,我让他买银狐,他却买回了白猫。”

这个例句中的“银狐”、“白猫”应该都是某种商品的牌子,用商标代替本体是

可以的,但是使用借代时要注意在上下文中要作交代,这样才不至于使人不知所

云。

7.3 双关修辞实践

i. 阅读单元七的附录文章<语用学视角下的双关语研究>一文,以思路图的方

式展示重点。

ii. 简略写下学习收获。

13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元七:小结

双关修辞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使用双关

的说写者必须要考虑语境和听读者的文化背景以确保成功交际。而借代则是通过

与本体有密切关系的其他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本体的指称。借代修辞实践中,其使

用原则应该优先得到关注。

*****************************************************************

语文学刊(高教 ·外文版) 2007年第 10期

语用学视角下的双关语研究

O陈海涛 ,张向阳

(1.南京工业大学 外语与国际交流学院,江苏 南京210009;2.南京师范大学 外语学院,江苏 南京210097)

[摘 要] 双关是人们口语和书面交际中常用的修辞格之一。本文在简要概述其基本特征、主要类别及修辞

功能的基础上。试图从语用学及心理学的角度对它的实际运作和理解作一动态分析,旨在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一修

辞 手法 。

[关键词] 双关;特征;功能;语用分析;心理联想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07)10-0023-04

、双关辞格概说

何谓双关(Pun)?《辞海》的解释为:“修辞学上辞格

之一,利用语言文字上同音或同义的关系,使一句话关涉

到两件事0”《科林斯英语词典》对 pun的解释是:the use of

words or phrases to exploit ambiguities and innuendoes in their

meaning,usually for humorous effect(通过对词或词组的运

用,造成意义歧义和暗指,通常为取得幽默效果)。双关的

产生有其语言学理论依据:作为符号的语言单位具有表现

与内容两个方面。而表现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不存在一对

一 的关系,也就是说,不是一个语音形式,只表示一个意

义。或者,一个意义只能有一个语音形式来表示,而是相

反。有时候,同一个语音形式可以表示完全不同的意

义⋯” 。。双关修辞手法言此而意彼,含蓄幽默,耐人寻

味。在日常生活中,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下,人们常常利用

双关所具有的这种特殊的修辞功能来构成形式多样的讽

刺语,笑话,俏皮语,幽默辞等,以达到一种特定的交际效

果。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文

化可以在一个民族的语言使用中折射出来。双关语中有

时也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带有鲜明的文化烙印。

如英语中“Starv,em,Rob,em,and Cheat,em”(饿他们,抢他

们,骗他们)。starv,即 starve;em即 them。这是英国旧时

在海员和士兵中间流行的一句话。它以反话正说的方式

表现了当时的海员和士兵对压在他们身上的杂税的不满。

它的巧妙之处在于:它的字面与英国的三个地名 Stroud

(斯特劳德)、Rochester(罗切斯特)、Chatham(查塔姆)发

音相近构成双关。在汉语中,如北宋末年,天下有谚曰:

“打破筒,泼了菜,便是人间好世界。”这里“筒”与“童”谐

音,暗指“童贯”;“菜”与“蔡”谐音,暗指“蔡京”,此二人

均为当时的奸臣。劳苦百姓巧妙地使用双关,表达了他们

对权奸的仇恨。再如“玉碎不改白,竹焚不悔节”。在中

国的传统文化中,“玉”和“竹”在人们心中有着非同寻常

的地位。“白”既指玉的洁白又指高尚的品格;“节”既指

竹节,又指人的节操 。另外,从不同时期里人们使用

的双关语中,我们也不难发现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印记。

如现在年轻人中流行的一些口头禅:“你是我的偶像”(呕

吐的对象),“神童”(神经病儿童),“向前看”(向钱看),

“气管炎”(妻管严)等。如今人们时兴电脑上网,一些与

此有关的词语又有了新的含义。如电影《数码英雄》中饮

料厂厂长面对记者采访所说的台词:“一往直前,无往而不

胜”,在记者发稿时变成了“一网直前,无网而不胜”(“往”

与“网”谐音,实指上网),这样一来,一个不懂电脑网络只

知道革命口号的电脑盲变成了一个利用电脑网络搞活国

有企业的科技厂长,令人忍俊不禁。

二、双关的主要类别及修辞功能

(一)主要类别。

目前双关的分类尚有不同看法,标准和术语不一。我

们认为,不妨从构成双关的表层意义和里层意义之间的联

[作者简介]陈海涛,男 ,南京工业大学外语与国际交流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跨文化交际;张向阳,男,南京师范大学外

语学院副教授 ,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2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lcy
Typewritten Text
lcy
Typewritten Text
单元7附录:
lcy
Typewritten Text
lcy
Typewritten Text
lcy
Typewritten Text
lcy
Typewritten Text
lcy
Typewritten Text
lcy
Typewritten Text
lcy
Typewritten Text

语耆傍煞 陈海涛 ,张向阳 /语用学视角下的双关语研究

系方式人手,概括地将其分为语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大

类。

1.语音双关(或谐音双关)指利用词语语音上的相同

或相似而构成的双关。汉语中的大量歇后语都是由谐音

双关构成的,这也是汉语双关中所特有的表现形式,风趣

而幽默。例如“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外甥打灯

笼——照舅(旧)”、“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等等。

再看两个英语中的例子:

(1)A proud mother boasted of her son as the sun of her

1ife.

这句话运用 son(儿子)与 sun(太阳)同音构成双关,

非常俏皮地体现了母亲的骄傲之情。

(2)Sign in New England travel agency promoting a Colo—

rado vacation:You’ve worked too hard—— you deserve a lit-

tie west.

该句中,旅行社利用“west”与“rest”谐音,做了条富有

幽默感的广告。

2.语义双关。即利用词语的多义而构成的双关。例

如:

(3)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

可言。(《史记 ·淮阴侯列传》)这里借“面”、“背”与“面

向”的“面”、“背叛”的“背”音、形相同而构成双关。词表

指“脸面”、“背部”,词里指“面向”、“背叛”。

(4)She’S too low for a high praise,too brown for a fair

praise,and too little for a great praise.(W.Shakespeare,

Much Ado About Nothing)

句中low(矮)又可作“地位低下”解(讲人矮多用

short,身材高多用 tall,此处故意用 high和 low这一对反义

词);fair(白皙)的另一意思是“公正”,这就构成双关,表

面上说身材容貌,实际上谈的是社会地位等问题 。

(二)修辞功能

双关的修辞效果主要是表现幽默、含蓄、讽刺,使语言

文字变得诙谐有趣,因而多用于笑话、谜语、相声、广告、喜

剧等轻松愉快的情景中。这一点人们谈得最多,以上的例

子也是多少能说明一些问题,此处不赘述。这里想引起读

者注意的是,“双关”辞格还有其严肃乃至悲剧性的一面。

纳什(W.Nash)在其《幽默语言》一书中虽将 pun作为幽默

语言加以探讨,但他同时也指出:“我们把双关看作是一个

花哨俗气、滑稽可笑的现象,一个不那么具有深刻性的幽

默形式,这是一种时代的偏见。双关也可能是十分严肃

的,或充满悲怆、哀婉和同情。” ”̈无论在汉语还是英语

中,我们都不难发现一些用双关来表示严肃的思想感情或

悲哀情景的例子,且看两例:

(5)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

(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

24

句中“夜”,表面上讲自然界的“夜”,实质上讲反动派

的黑暗统治,“路”,表面上讲 自然的“路”,实质上是讲革

命斗争的万里长征。这里的双关是十分严肃的,并无幽默

可言,作者借此来增加信息的隐蔽性,抒发 自己的悲愤之

情。

(6)Mercutio:No,’tis not SO deep as a well,nor SO wide

as a church door,but’tis enough,’twill serve.Ask for me to-

mo1Tow,and you shall find me a grave man.(W.Shake—

speare,Romeo and Jul&t)

这是茂丘西奥(Mercutio)受到致命的剑伤时对好友罗

密欧所说的话。句中的grave有“坟墓”和“严肃”双重语

义,Mercutio身负重伤,等第二天 Romeo去找他,他已是

“坟墓中人”,也永远是“严肃的人”了。Mercutio的临终之

言可谓一种无奈的幽默,充满悲剧色彩。

三、双关的语用学及心理学分析

以下我们拟从语用学及心理学的视角对双关的使用

和理解作一动态分析。听话人要懂得说话人所表达的言

下之意、弦外之音;要明白说话人到底是直言不讳,还是指

桑骂槐,或是声东击西,所有这些,单纯地靠语义学、修辞

学是不够的。“语义学揭示的意义是二元关系(dyadic re-

lation)的句子意义(sentence meaning),而语用学揭示的意

义却是三元关系(triadic relation)的说话人的意义(speaker

meaning) 。从符号学观点来说,语用学是研究符号同

使用符号的人之间的关系的学问。通俗地讲,它研究在不

同语境中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的问题。同时,交际活动又

受到心理因素的制约。许多修辞手法常常以心理学为基

础,双关辞格与心理联想密切相关,语音双关尤为突出。

用语用学及心理学的观点来研究双关,可以拓宽研究思

路,从较深层次上对其进行解读。

(一)双关与语境

语用学重视语境的研究。何兆熊把各种语境因素归

纳为: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其中语言知识包括交际双

方对所使用语言的掌握和对语言交际上的了解,语言外知

识包括交际双方所掌握的背景知识、情景知识和相互知

识 。英国语言学家克里斯特尔指出:“语言的许多特征

和交际活动发生的语境或情景特点有直接的关系。””

他认为在语境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为:场合(setting)、参

与者(participants)、活动(activity)。就双关而言,“一切双

关都是特定交际环境的产物,双关的编码和解码都深深地

紧紧地依赖着特定的交际环境” 。例如《红灯记》中

李玉和说:“门外有狗!”这一双关表面上说的是一种动

物,实指门外的特务,这也是当时的场合迫使他借用双关

进行暗示。再如下面的对话:

(7)觉慧:(恳求地)不,我真有事啊!鸣凤,你好好回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语文学刊(高教 ·外文版) 2007耳第10期

去吧,走吧 !

呜凤 :(含泪)那么我去了。

觉慧:(安慰地)睡吧,不要再来了。

鸣凤:(冤痛)不来 了,这次走 了,真走了。(话剧

《家》,巴金原著,曹禺改编)

此例中呜凤被逼要送给他人为妾,她决定以死抗争,

但又舍不得深爱着的觉慧,在自杀前,来看觉慧,而觉慧正

忙于写作,没有真正理解“我去了,不来了,真走了”这几

句双关语背后的语用意义,反而一个劲儿地催促她快走,

使鸣凤备感伤心和痛苦。由此可见,要真正理解话语中的

元信息(metamessage),即话语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缺

乏语境是无法办到的。

(二)双关与合作原则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认为,人们在言

语交际中,为了使谈话得以顺利进行,会话双方都会互相

配合,共同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

ciple)。合作原则的具体内容是四条准则:量准则(quanti.

ty maxim)、质准则 (quality maxim)、相关准则(relevance

maxim)和方式准则(manner maxim)。但是,在实际交际

中,人们常常存在不同程度上地违反或有意不遵守合作原

则,从而产生了“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从这一语用学观点来看,双关的运用一般来说违反了“合

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即要清楚明白,避免隐晦,避免歧

义。因为双关通常都有两层含义,一明一隐,言此意彼。

但仔细分析,我们会明白说话人是在表面上或者说是故意

偏离方式准则,听话人完全可能根据当时的语境,推断和

体会出说话人的含义,也就是理解说话人运用的双关。正

如肯普森(R.Kempson)所说:“如果说话人在遵守合作大

原则的基础上违反了某条准则,而这种违反又能被听话人

察觉到,且说话人又坚信听话人有类似察觉和理解话语的

能力,那么说话人违反准则的目的,就是要表达一定的言

外之意。” “ 从一定意义上说,违反准则来运用双关同

样是遵守合作原则的一种表现。从听话人的角度来讲,双

关其实是把理解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按照常规解

读出虚假的信息;然后进入第二个阶段,解读出真正的信

息。说双关偏离了合作原则只是指的第一个阶段;而在第

二个阶段却是真正的合作 。我们不妨来看一个具体

例子 :

(8)梁兄若是爱牡丹,与我一同把家还,我家有枝好

牡丹,梁兄要摘也不难。(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显然,祝英台用了双关委婉而含蓄地向梁山伯传递爱

的信息。她相信后者完全可以结合当时的语境,体会到她

的含义。遗憾的是梁山伯太“傻”,没有真正解读出祝英

台的一语双关,而是把虚假信息(牡丹作为花卉名称)当

作了祝英台的会话含义了。当然,这并不否定该话语中双

关的存在。

(三)双关与礼貌原则

人们为什么在言语交际中有时不用直接的方式来表

达思想,而喜欢用旁敲侧击,声东击西,由此及彼的间接方

式?英国语言学家里奇(G.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po—

liteness principle,简称 PP)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这个问

题。他还进一步将礼貌原则分为六个次则:策略次则、大

方次则、赞扬次则、谦虚次则、同意次则和同情次则 ” 。

礼貌原则对人们的言语交际具有很强的约束力,人们对一

些内容避而不谈,对一些词语避而不用,其根本目的就是

让对方感到你的友善,给对方“面子”。在有些情况下,双

关的运用含有“礼貌”的成分,如:

(9)太仓一富人宴客,王元美与焉,馔有臭鳖及梨子。

元美日:“世上万般愁苦事,无非死别与生离(死鳖与生

梨)。”坐客大噱。(冯梦龙《古今谭概》)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元美作为客人,虽然对主人的

吝啬与待客不周大为不满,但顾及主人的面子,不便直说,

只好利用双关,旁敲侧击加以讥讽。这正是礼貌原则中策

略次则的使用。一方面,客人通过双关语对主人的刻薄加

以嘲讽,另一方面,通过双关语使得讥讽变得间接曲折,这

样又对主人的面子加以维护。再如:

(1O)帝问日:天下事若何。朱家天下长享否。基答

日:我皇万子万孙何须问哉。(《郁离子 ·烧饼歌》)

在中国古代,皇帝掌握臣子百姓的生杀大权,一句话

说错,就有被杀头的可能。这里大臣刘基巧妙地利用双关

回答了朱元璋的问题,既颂扬了皇帝,又间接地说出了事

实。这正体现了礼貌原则中策略次则及谦虚次则在言语

交际中使用。

(四)双关与关联理论

斯波伯和威尔逊(Sperber&Wilson)在她们的专著

《关联: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了关联理论 (relevance

theory),主张用“关联原则”(principle of relevance)解释人

类交际。她们从认识心理学角度指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

知过程,交际双方的沟通正是因为“关联”的存在。而关

联由语境效果和心智努力这两个因素来制约。在交际过

程中,说话人向听话人提供某些刺激信号寻求关注,从而

使听者产生某些假设,如果某一假设获得的语境效果值得

听话人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处理,所需要的处理努力也会使

听话人得到相应的报偿 ̈” ,即获得语境效果。付出的

努力较大,获取的语境效果也相应较大。这一理论对双

关的运作和理解有一定的启发。例如:

(11)红鸟牌鞋油,为足下增光。(广告语)

(1 2)Make your every hello a real good-buy.(a Tele—

phone Advertisement)

例(11)运用的是语义双关。“足下”意为“脚下”这是

2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语吉弦劈 陈海涛 ,张向阳 /语用学视角下的双关语研究

最直接的解释,但“足下”在当时的语境中也可同时理解

为“对他人的敬称”,如“您”。脚下增了光,整个人——

“您”也更光彩。根据关联原则,在理解这一双关言语行

为时,听(读)者势必付出较大的努力,来获取较大的语境

效果——“双关”效果。广告人正是有意运用“双关”刺激

听(读)者的注意力和兴趣,而后者对前者的意图进行解

码时,必将比直自的表达方式付出更大的努力,而这也正

是编码人的用心所在:使解码人在其设置的氛围中,通过

最佳关联(optimal relevance)体味其交际意图,进而达到推

销其产品的目的。

例(12)的广告语也可谓处心积虑,它运用 good—buy

和good.bye的同音异义构成双关。打电话时第一句通常

是“hello”。而打完常说“good-bye”,每次打电话从头到尾

都清晰,这个电话确实“物有所值”,是个好买卖(a real

good—buy)。根据当时的语境假设,听(读)者通过关联原

则,取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同时会发现宣传的产品 ””对

自己有益而乐于接受。

(五)双关与心理联想

联想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是指在一定条件的刺激

下,由一种事物的经验想起另一种事物的经验,或由想起

的一种事物的经验又想起另一种事物的经验,它是回忆的

一 种表现。人类的语言联想能力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在交际活动中,心理联想自觉地不自觉地影响和制约着

人们的编码和解码活动的进程” ” 。本来在语义内容上

与其他事物毫不相干的词语,由于语音形式上的谐音,就

产生了语言联想。汉语中许多词如“伞”与“散”、“梨”与

“离”、“送钟”与“送终”等都在语音上相谐。如果我们在

言语交际中不注意由此产生的语言联想,就会导致语用失

误。如今广告用语中存在着一种使用谐音双关的趋势。

如果结合得巧妙合理,就能使广告添色不少,反之,则会弄

巧成拙。如美国一家眼镜店以三个大写字母“OIC”做商

26

标,真是构思巧妙。其形状酷似眼镜,念起来音同:“0h,I

see!”(哦,我看见了!)这条广告能让消费者联想配到称

心如意的眼镜后的喜悦心情,从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

望。再看另一条一广告公司为国内某服装公司所做的内

衣广告,“玩美女人”。这里“玩”与“完”谐音,以“玩美女

人”代替“完美女人”。广告创意虽然不错,但它也恰恰忽

略了心理联想与语言联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许多女

性消费者产生了一种被亵渎被玩弄的感觉,从而引发了一

场官司,最后广告公司败诉。

【参考文献 】

[1] 戚雨村.语言学弓l论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5.

[2] 侯广旭.汉英谚语结构与修辞比较[M].哈尔滨工业

大学出版社,1990.

[3] 余立三.英汉修 辞比较与翻译 [M].商务印书馆,

1985.

[4] W.Nash.The Language ofHumour[M].London&New

York:Longman,1985.

[5] G.Leech.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

marl,1983.

[6] 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9.

[7] D.Crysta1.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8] 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9] D.Tannen.That's Not What IMeant![M].New York:

William Morrow& Company.1986.

[1O] R.Kempson.Presupposition and the Delimitation of Se-

mantic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5.

[1 1] D.Sperber& 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

A Study of Pu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

Chen Haitao -Zhang Xiangyang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International Exchange-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jing-Jiangsu-China 210009;2.School of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Nanjing Normal Universtiy-Nanjing-Jiangsu-China 210097)

[Abstract】 Pun is one of the figures of speech commonly employed in both oral and written communication. Based on a brief discussion about the basic features,major types and rhetorical effects of pun-the paper further attempts a

dynamic analysis of its use and understanding from pragmatic and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SO that a clearer view on this

rhetorical device can be obtained.

[Key words】 pun;features;functions;pragmatic analysis;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37

单元七:主要内容

1. 双关就是借助于语境的特定条件,故意让语句表面上说的是一个意思,实

际上说的是另外一个意思,即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

2. 双关的两种类型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谐音双关是利用声音或相近的条

件构成的双关;语意双关是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构成的双关。

3. 双关让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4. 使用双关一定注意表面义的明确性和“画外音”的含蓄性的巧妙结合,要

避免晦涩难懂。

5. 借代是对某些不便直截了当地说出的事物的名称,改用别的词语来代替。

6. 借代是为了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或听众的联想,加深印象;使

语言富于变化,避免行文重复呆板;使语言精练含蓄。

7. 借代要用得好,必须:要抓住所要表现的人或事物的最明显、最典型的特

征;注意场合对象;注意时代性;注意褒贬恰当;确保借体和本体之间要

有相关性,切忌生拼硬凑;交代清楚借体,避免费解和误解。

主要参考资料

1. 黄庆萱:《修辞学》,台北:三民书局。

2 . 董季棠:《修辞析论》,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3 . 全朝阳:〈谈谈借代的定义、归类与运用原则:借代辞格的多角度研究之

一〉,《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年 4 月,第 26 卷第 2 期。

4 . 陈海涛、张向阳:〈语用学视角下的双关语研究〉,《语文学刊》,2007

年第 10 期。

参考答案

1. 双关就是借助于语境的特定条件,故意让语句表面上说的是一个意思,实

际上说的是另外一个意思,即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

2. 借代是对某些不便直截了当地说出的事物的名称,改用别的词语来代替。

3. 双关让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关键词

修辞格 双关 借代 原则 作用

138

4. 借代是为了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或听众的联想,加深印象;使

语言富于变化,避免行文重复呆板;使语言精练含蓄。

5. 双关的两种类型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

6. 要抓住所要表现的人或事物的最明显、最典型的特征;注意场合对象;注

意时代性;注意褒贬恰当;确保借体和本体之间要有相关性,切忌生拼硬

凑;交代清楚借体,避免费解和误解。

139

单元八 积极修辞三:夸张、映衬和摹状

阅读前热身

1. 什么是夸张修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夸张修辞有哪一些类型?试写出其中 2 类。

i.

ii.

3. 运用夸张修辞需要注意那一些事项?试写出其中 3 项。

i.

ii.

iii.

4. 什么是映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映衬有哪一些修辞原则?试写出其中 2 个。

i.

ii.

6. 什么是摹状或摹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摹状修辞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0

学习目标(8)

8.0 前言

大家都认识赵本山吧?中国小品界红人!

(图片来源:http://culture.people.com.cn/GB/87423/9503898.html)

赵本山很幽默,因幽默而走红,成为人见人爱挺招人喜欢的大明星。

凡幽默的人,都招人喜欢。所以,人人都想学点幽默。

阅读此单元后,你能:

1. 说明夸张修辞的定义;

2. 简略举例说明夸张修辞类型;

3. 阐解夸张修辞的功能;

4. 说明映衬和摹状修辞的定义;

5. 简略举例说明映衬和摹状修辞类型;

6. 阐解映衬修辞的功能;

7. 运用相关修辞理论分析评论作品。

141

只是,不大好学。

不好学?向赵本山学呗,这不现成的吗。

好的,现在开始。

啥叫幽默?

要学幽默,先得搞清楚啥叫幽默?不从理论上学懂,弄通,你那实践就会迷失方向,缺

乏基础,学也只是皮毛,学不到根本。

啥叫幽默呢?

有人说,幽默就是好笑呗,啥事情都弄得挺有趣的,这就是幽默。

有人说,幽默就是相声小品中的贫嘴逗乐,一听就逗得你哈哈直乐。

这都是老百姓的说法,上不得台面,不能算理论。

说个理论点的。啥叫幽默?幽默就是 “行为、谈吐和文章中足以使人逗乐、发笑或消遣

的特点,以及欣赏和表达这些特点的能力。 ”特理论吧,《英国牛津英语词典》公开发

表的。

再说个咱自家的,中国《辞海》如此定义: “幽默,美学名词,通过影射、讽喻、双关

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的乖讹和不合情理之处。”

好了,不说了,再说就不幽默了。总之,一句话,幽默就是幽默,就是在本来不幽默的

地方,您那么一举手,一投足,或者一句玩笑话,引得别人不由哈哈一乐,这就是幽默。

明白了不?

明白了。可是,怎么举手,如何投足,怎样说话,才能引得别人 “哈哈一乐”呢?

这就得讲技巧啦。

现在,进入正题,从赵本山的幽默手法学起。

手法之一:夸张

要想幽默,最常用的手法,就是夸张。

你看卓别林那身行头,那手杖,那衣服,那特大皮鞋,还有他那外八字腿别别扭扭的走

路动作,都是夸张,也是幽默。

侯宝林说相声, “医生拉开肚皮一瞧,好嘛,剪子忘里面了! ”这是夸张。姜昆说, “好

家伙,那月饼硬得一摔马路可以砸出俩大坑!”也是夸张。

142

赵本山也夸张,不过,带了点东北楂子味儿。

先说其举止。本山大叔从来是歪戴一顶破帽子(近段日子取了),外八字腿,嘴巴瘪着,

双手撇着,表情一惊一乍,动辄挤眉弄眼。一有点动静。他老人家就咚的一声,摔倒在

地,或者干脆来个大马趴。

这就是夸张。对“那一个”东北农民在现代社会中不适应、不合拍、不在乎的合理夸张。

再说其言谈。

央视春晚,赵本山与宋丹丹、崔永元合作演小品《说事儿》,其中有这么一段。

白云(宋丹丹):你说就他吧,就好给人出去唱歌,你说就这嗓子能唱吗?那天呢,就

上俺们那儿敬老院给人唱歌,总共底下坐着 7 个老头,他啊地一嗓子喊出来,昏了 6 个。

小崔:那不还有一个嘛。

白云:还有一个是院长,拉着我的手就不松开,那家伙可劲地摇啊:大姐啊,大哥这一

嗓子太突然了,受不了哇,快让大哥回家吧,人家唱歌要钱,他唱歌要命啊!

本山大叔唱歌再吓人,至于 7 个大爷昏倒 6 个吗?

这也是夸张。

再举一例。今年春晚小品《不差钱》,小沈阳一见赵本山约来的人是毕福剑,喜不自胜,

一把薅住老毕就不撒手, “你是毕老师吗?哎呀真是毕老师呀!快来呀,别让他跑了,

毕老师来了!”这也是典型的夸张。

(上文节录于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87423/9503898.html)

夸张,不好学 !

因为夸张要适度才不会令人反感!

因为夸张要适度才不会失真!

因为夸张要适度才不会让人觉得自己是白痴!

因为……

无论如何,夸张确实可以提升我们的幽默感,适度的夸张!

143

学习内容

8.1 夸张

8.1.1 什么是夸张

夸张又称夸饰、铺张、饰词、增语、扬厉、形容。它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对描

述的客观事物故意‘言过其实’,借以夸大或缩小。

在使用语言时,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或给读者(听众)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故意扩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数量、特征、作用等,这种修辞手法就是夸张。

8.1.2 夸张的修辞手法

夸张的修辞手法具有两个特点:

第一,夸张的事物虽然事实上并不存在,但其中却含有某种真实性,即夸张的基

础是事物本质的真实性。

第二,夸张的事物是表达者通过丰富的想象而极度夸大或缩小了的一种主观的感

觉,所以它具有表达者的主观想象性。

8.1.3 夸张的类别

夸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从形式上可以分为直接夸张和间接夸张,从内容上

可以分为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

1. 直接夸张和间接夸张

直接夸张就是不借助于其他修辞格的夸张,也称作单纯夸张或自身夸张。

这里用“得到比这旅程长远百倍、千倍、万倍的东西”来夸大所得到的精神财富。

间接夸张就是通过与其他修辞格相结合进行的夸张,常见的是比喻,实际上是一

种比喻性夸张。

例如:“诚然,生命的旅程是短暂的;但在短暂的生命旅程中,我们会得到比

这旅程长远百倍、千倍、万倍的东西。 ”(白桦《妈妈呀,妈妈!》)

144

此例中的“那个字也一下子发起光来。顿时照得满室通亮”是用了比拟(拟物)

的手法来夸张。

2. 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

扩大夸张是把事物的某种属性加以放大。这里所说的“加以放大”包括把事物的

形象、数量、特征、作用等往高、多、强、大等方面说,也就是向上夸张。

例如:

此例将“口号声”往高处说,有意突出群众游行队伍声势之浩大。

缩小夸张是把事物的某种属性加以缩小。这里所说的“加以缩小”包括把事物的

形象、数量、特征、作用等往低、少、弱、小等方面说,也就是向下夸张。

例如:

此例中的“一眨巴眼的工夫”是故意把时间往“短”的方向夸张,极言时间之短。

8.1.4 夸张修辞原则

1. 夸张要有据,要合乎情理

夸张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达到高度的艺术真实,它以客观现实为依据。否则,

就是凭空臆造,不合乎情理。鲁迅先生在《漫谈“漫画”》一文中指出:“漫画

虽然有 夸张,却还是要诚实。‘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

例如:“早啊!鲁迅的书桌上就刻着一个‘早’字。……不知凭意义还是想象,

当火柴擦亮的时候,那个字也一下子发起光来。顿时照得满室通亮。

(吴伯箫《“早”》)

“这口号声越来越洪大,越壮烈,越激昂,好像整个全宇宙充满了这高亢的英勇

的呼声。” (杨沫《青春之歌》)

“你瞧瞧,头两天,这 麦子还是青绿青绿的,一眨巴眼的工夫就黄梢了。”(浩

然《艳阳天》)

145

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多么冷。如果说‘广州

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这段话对我们理解夸张必须以客观现实为

依据的原则很有启发。

2. 夸张要有度,要有分寸

夸张要有度,这里的“有度”指合乎传情达意的目的。好的夸张有助于给人留些

深刻的印象。

例如余秋雨写的一段话:

这个例句用“连眼神都已萎黄”“造物主……把调色板上的全部灰黄都倾倒在这

里了”等夸张手法极写黄土高原的“灰黄”,渲染出一种沉闷、单 调的气氛,

为下文将出现的“绿”作铺垫。由于做到了“有度”,有力地突出了黄土高原的

特征,所以,这片“灰黄”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失去分寸,漫无边际地夸张,就会变成浮夸,显得荒唐可笑。

3. 夸张要明显

夸张要鲜明,即要使人一看就知道是夸张而非写实,否则,就有可能使读者难以

判断。唐朝宣宗年间,有一个人名叫李远,他能诗善棋,写过一句诗:“长日唯

消一局棋”。这句诗的本意是说一天的时间看虽然很长,但只下了一盘棋就过去

了。这显然是夸张不明显,因为确实有些人一局棋下几天甚至更长时间。有一次,

宣 宗的宰相推荐李远去杭州当官,皇帝不同意,说他本人曾有“长日唯消一局

棋”的诗句,这样的人怎么能做官呢。这虽然只是一个故事,但也说明夸张不明

显反而会 引起人们的误会。

“我初次进川,是沿宝成铁路进去的。已经看了那么久的黄 土高原,连眼神都

已萎黄。山间偶尔看见一条便道,一间石屋,便会使精神陡然一震,但它们很快

就消失了,永远是寸草不生的连峰,随着滚滚的车轮声缓缓后退, 没完没了。

也有险峻的山势,但落在一片灰黄的单色调中,怎么也显现不出来。造物主一定

是打了一次长长的瞌睡,把调色板上的全部灰黄都倾倒在这里了。”

(余秋雨《五城记》)

146

若数夸张修辞的牛人,李白应属第一号人物。

李白写的《秋浦歌》:

白发有三千丈那样长,夸张中带有奇想,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他的《望庐山瀑布》

中的“飞流 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采取了艺术夸张的手法,气势雄

伟,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银河”:天河;“九天”:天空最高处。这些描写

使人一看即知是艺 术夸张而非写实。假若改成“白发三余丈”、“飞流直下三

十尺”,反而会引起人们的误解。

4. 夸张要注意文体风格

夸张多用于文艺语体,并且是文艺语体中的一种主要的修辞方式,但并非任何文

体都可以使用。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新闻报道等语体重要慎用。下面的句子就

存在着夸张不注意语体风格的问题:

“我们生物系上个月组织一年级学生去天柱山考察植被情况,没想到那里的树绿

得使人的心肺都要伸展出枝叶,那里的花香得把 空气都凝冻了起来。同学们从

未去过这样的地方,他们收获很大,对这次考察活动评价极高,认为这样的活动

应该经常开展。”

这是一篇总结报告中的一段,其中的“那里的树绿得使人的心肺都要伸展出枝叶,

那里的花香得把空气都凝冻了起来”都是夸张,与总结报告文体的基调很不协调。

8.2 映衬修辞

8.2.1 映衬的定义

中国学者陈望道说:揭出互相反对的事物来相映相衬的辞格 。

中国学者周振甫说:映衬是指用相对的事物来互相映照和陪衬,或用宾来陪衬主。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47

台湾黄庆萱教授说:在语文中,把两种不同的,特别是相反的的观念或事实,对

列起来,两相比较,从而使语气增强,使意义明显的修辞方法,叫作 “映衬”。

台湾陈正治教授说:从字面来说,映就是映照,衬就是衬托。在语文中,把两种

观念、事物或景象,相互对照或榇托,使情意增强的修辞法,就是映衬。

综合诸家论点:映衬修辞就是使用两种相关、相反的观念、事实或景象、物色,

进行平行对比或主宾相衬,以增强理念或深化情意的表意方法。

8.2.2 映衬的类型

黄庆萱教授将映衬辞格的表现形式归纳出以下三种:

1. 反衬

对于同一种事物,用恰当与这种事物的现象或本质相反的副词或形容词加以描写。

例如:“无事忙”,或者“愈帮愈忙”, 均为反衬 。

2. 对衬

对两种不同的人、事、物、用两种不同的观点加以形容描写。 例如:“谋事在

人,成事在天”,“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均为对衬。

3. 双衬

对同一个人、事、物,用两种不同的观点加以形容描写。 例如:“啼笑皆非”、

“又好气又好笑”、“不打不相识”、“不是冤家不聚头”, 均为双衬。

148

8.2.3 映衬修辞原则

1. 对比越是强烈,印象越是鲜明

人类对差异的辨别力,与差异的强度是成正比的;所以越强烈的对比,越能给人

鲜明的印象。

2. 事实不妨夸大,言词却要含蓄

好的映衬,只须把两极端的事实或观点凑在一起,人们自然能从中领略作者的用

心。所以叙述事实不妨夸大,但言词应该含蓄,不一定要把作者的用心直接写出

来。

8.3 映衬修辞实践

阅读后页文章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 作者通过《文章为有映衬而灿烂》一文,谈论了哪几类映衬形式?

2. 试根据各类映衬形式,以图表记录、展示你最喜欢的例子和说明,并说明

理由。

3. 通过《文章为有映衬而灿烂》一文,你对以下的概念有任何新看法或体会?

试选择其中一项或全答,以重点的形式,记录你的学习收获。

1. 修辞与写作

2. 修辞与文章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cy
Typewritten Text
lcy
Typewritten Text
lcy
Typewritten Text
lcy
Typewritten Text
单元8附录:
lcy
Typewritten Text
lcy
Typewritten Text

152

8.4 摹状

8.4.1 什么是摹状

摹状是指将通过感官对事物的感觉、认知,直接表述的修辞。通过摹状说话或作

文时,将自己对宇宙、自然、人生各种现象与生活周遭人事物的感受,主观而且

详实具体的加以形容描述,使听者或读者也能感同身受。目的是要使读者产生鲜

明的印象,或是产生信服及共鸣的情绪。一般而言,以记序文和抒情文运用得最

多,诗词其次,论说文较少。生活中很多用语或写作,如果多用点五官,做更细

腻的观察,就能让人即使没有到现场,也能感受到你所经历到的一切。

8.4.2 摹状的类别

摹写是透过人类的外部感官去进行,因人类感官的不同,又可分为:

1. 摹视

写作时,将生活中亲眼所见的人、事、物、景的形貌、颜色、现象等视觉的感受

加以形容描述;

2. 摹声

把耳朵、听觉上接受的声音适当的摹写出来,是内容更生动活泼,给人真实的感

觉;

3. 摹嗅

将透过鼻子、嗅觉闻到的气味或感觉写说出来;

4. 摹味

把舌头尝到的东西、食物的酸、甜、苦、辣、咸、淡……等味觉表述出来;

5. 摹触

将通过皮肤的感觉,或是靠手触摸的感觉写出来;

6. 综合摹状

将通过多种感官接收到的讯息,加以形容表达。

153

8.4.3 摹状修辞实践

人闲桂花落,也许就是要多用自己的五官亲自去体会,或许才能真正体会到“闲”

的意境,体会到什么是听到花落的声音。你有机会让自己“闲”下来吗?

《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你有多久没有好好通过以上的感官,好好体会你身边的事物了?

将你身边的事物通过摹状修辞记录下来,完成下表:

摹状形式

记录

摹视

摹声

摹味

154

摹触

摹嗅

多感官综合

单元八:小结

修辞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关系。无论是哪一个修辞格,无论是哪一种修

辞手段,只要用得切合语境、符合身份、得体,修辞将使我们写说的内容表达得

更有效,更吸引人,更能打动人心。适宜的夸张会引发人们的会心一笑;细心的

映衬能加强理念、深化情意、增强语气;通过摹状手段写话说话,能让听者或读

者产生共鸣,感同身受。

*****************************************************************

155

单元八:主要内容

1. 夸张又称夸饰、铺张、饰词、增语、扬厉、形容。它出于表情达意的需

要,对描述的客观事物故意‘言过其实’,借以夸大或缩小。

2 . 夸张的类别有直接夸张和间接夸张;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

3 . 夸张的修辞原则包括:夸张要有据,要合乎情理;夸张要有度,要有分

寸;夸张要明显;夸张要注意文体风格。

4 . 映衬修辞就是使用两种相关、相反的观念、事实或景象、物色,进行平

行对比或主宾相衬,以增强理念或深化情意的表意方法。

5 . 映衬的类型有反衬、对衬、双衬。

6 . 映衬的修辞原则包括:对比越是强烈,印象越是鲜明;事实不妨夸大,

言词却要含蓄。

7 . 摹状是指将通过感官对事物的感觉、认知,直接表述的修辞。

8 . 摹状的目的是要使读者产生鲜明的印象,或是产生信服及共鸣的情绪。

9 . 摹状的类别包括摹视、摹声、摹嗅、摹味、摹触、综合摹状。

主要参考资料

1. 黄庆萱:《修辞学》,台北:三民书局, 1983 年 10 月四版。

参考答案

1. 夸张又称夸饰、铺张、饰词、增语、扬厉、形容。它出于表情达意的需

要,对描述的客观事物故意‘言过其实’,借以夸大或缩小。

2 . 直接夸张和间接夸张;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

3 . 夸张要有据,要合乎情理;夸张要有度,要有分寸;夸张要明显;夸张

要注意文体风格。

4 . 映衬修辞就是使用两种相关、相反的观念、事实或景象、物色,进行平

行对比或主宾相衬,以增强理念或深化情意的表意方法。

5 . 对比越是强烈,印象越是鲜明;事实不妨夸大,言词却要含蓄。

6 . 摹状是指将通过感官对事物的感觉、认知,直接表述的修辞。

7 . 使读者产生鲜明的印象,或是产生信服及共鸣的情绪。

关键词

修辞格 夸张 映衬 摹状 类别 原则 作用

156

单元九 汉语修辞与文化

阅读前热身

1. 什么是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一般来说,文化分成四种形态。试写出其中两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你能说明下列画上横线的词语含义吗?请把答案写出来。

a. 你喜欢背黑锅?我可不喜欢啊!请你看着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我有位朋友最喜欢去歌厅唱卡拉 OK。(王开林《叫世界停一停我要下

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口中问饮食,腰间索孔方。(邱暎《投笔记》十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我佩服黄渤!他有竹子般的人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 很抱歉!听说你父亲在上个月仙游了!你还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 王淑妮?嘿,她可是我们老板三顾茅庐请回来的新营业经理!大家要好

好向她看齐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7

4. 试用“卡”造十个词,写在下表里。

a f

b g

c h

d i

e j

158

学习目标(9)

9.0 前言

曾有这样—则小品:在酒店买一杯啤酒,发现里面赫然有一只死苍蝇。

英国人说:“换一杯啤酒来!”

德国人让侍者把经理请来:“我请你喝!”

阿拉伯人丢下一张钞票,一声不晌离去;

日本人把经理叫来训斥:“你们就是这样做生意吗?”

美国人很幽默,他把经理叫来说:“请你以后把啤酒和苍蝇分开放,让喜欢苍蝇

的顾客自己放进去,您说呢?”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说?

文化对人的行为和语言的影响在许多幽默小品中都有所反映。从中我们发现,文

化不但影响修辞的产生,而且文化环境影响修辞手段的选择和使用。

我们将会在单元九,认识和讨论文化和修辞之间的关系。期望通过修辞与文化的

视角,我们可以建构一个更健全的语文观!

阅读此单元后,你能:

1. 认识文化修辞的意义;

2. 简略说明修辞和文化的关系;

3. 阐解何谓文化的四种形态;

4. 简略说明文化对修辞的主要影响;

5. 运用文化修辞的理论分析评论作品修辞特色。

159

学习内容

9.1 修辞与文化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环境,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受到文化的影响,并随着文化

的变化而变化。或者说,文化决定人的存在,包括自我表现的方式以及感情流露

的方式、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等等。修辞则是人类交际活动中的言语现象

和产物,毫无疑问,它也受到民族文化的浸染影响。无论是修辞材料、修辞手段

还是修辞方法的选择运用,无不折射出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折射出民族独特的

世界观、哲学思想、思维模式、观念心态、风俗民情、审美情趣等文化特征。语

言体现民族文化精神和文化心理,充溢着民族文化思维和文化价值的创造。

正如戴昭铭先生所言:“分析和研究语言就要分析和研究语言作为文化符号的功

能,分析和研究特定的语言结构的独特的表达思想的功能,分析和研究语言中所

体现的特定民族的文化哲学、文化思维、文化心理和文化史实。即使是分析一般

的所谓纯语言现象,也并不是进行孤立静止的纯语言分析,而是把语言现象同文

化现象结合起来考察,或者把语言现象作为文化现象来考察。” 文化与语言关

系密切,当然也与修辞的关系密切。

9.2 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人类独创的,是人类生存的一种特有方式。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

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

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

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在此单元内,我们将结合广义和狭义的文化概

念探讨修辞与文化的关系。

学者谭汝为说道:“一定的文化总是在一定民族的机体上生长起来的。我们分析

某一个民族的特征,除了描写其体质特征之外,更为主要的就是阐析其文化特征。

所谓民族性主要是指文化上的特性。汉文化是汉民族乃至居住在异国他乡的海外

华人,世代保持着民族认同感和亲和力的重要因素。”

汉语言文字,包括汉语修辞在这方面发挥着突出的作用。在世界哪一个角落,只

要来到华人聚居的地方,在廊院、牌坊、门楼上,你会看到对偶修辞基础上产生

的特殊文体— — 对联;在酒宴和闲话谈中,你会接触到使用析字、顶真、回文、

叠字等修辞手法的文字游戏;在日常生活里,你会感受到在谐音修辞基础上形成

160

的各种习俗;在对话和聊天时,你会发现:海外华人在打比方时选用的带有汉文

化原汁原味的词语(如“菩萨心肠”、“落汤鸡”、“望子成龙”、“牛郎织女”

等),和我们何其相似乃尔!这体现出汉语修辞在华人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

上发挥的作用。

9.3 文化的四种形态

在修辞形成和使用的过程中,文化包含了各种形态。一般来说,它可以分成四种

形态,即:

一、物质文化形态: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模得着的具

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二、制度文化形态: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个人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

准则;

三、行为文化形态:指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

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四、心态文化形态: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

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在此单元中,我们主要谈论汉语修辞的选择使用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与实践。

9.4 汉语修辞的选择使用和汉文化

文化不但影响修辞的产生,而且文化环境影响修辞手段的选择和使用。修辞手段

的使用讲究得体,这是现代修辞学公认的最重要的原则。这个原则是继承和发扬

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要做到得体,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而与文化环境的应合

则是最主要的。因为文化是人类生活的环境。人是社会的人,人生活活的各个方

面无不受着文化的影响,并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运用语言及其修辞手段进行

交际总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并受文化环境影响与制约的。因此,修辞手段

的使用必须同文化环境应合才能得体!

161

9.4.1 修辞的选择与物质文化

物态文化对修辞的制约与影响是显而易见。

人人离不开衣食住行;人要交流,当然离不开说衣食住行。可是,不同的地理环

境,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物质文化,反映在语言上,就有不同的修辞实践。我

们可以从交通工具的演化历史与修辞的相应合。由于不同的时代,人们所用的交

通工具不尽相同。为了适应物态文化的变迁,修辞手段也相应有所变动。如图 1

所示:当人们利用动物为主力的交通工具时,我们用马车、牛车、驴车;然后,

人们发明了借助其他燃料推动的交通工具,我们就有火车、电车、汽车、电动车

等等。图 2 是儿童绘画的未来的交通工具,你说人们将赋予它什么名字呢?

图 1 交通工具演变 图 2 儿童绘图:未来的交通工具

(图片取自:www.google.com)

162

9.4.2 修辞的选择与制度文化相应合

运用修辞手段进行交际是一种社会文化行为。它总是发生在特定制度下的文化人

身上,因而修辞手段的使用必须注意同自身的民族、制度文化特点相一致。

图 3 国际影星

著名电影演员陈冲去美国留学几年后,于 1992

年回中国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

在晚会上她对观众说了一句:“我给中国人民拜

年,用中国人的话说就是恭喜发财”。话音刚落

便被起哄责骂。事隔几年后,陈冲应邀去深

圳.为广告肖像权签约。记者注意到她在发言中

用了“祖国’的字眼,于是问起那次春节联欢会

上被责骂的事对她的影响。陈冲说这事对她影响

非常大,给她的冲击也非常大。她说当时只是觉

得祖国就是中国,中国就是祖国,没想到会引起

这么大的反响。“中国”和“祖国”在某些特定

场合,中国人说来可以相互替代,但陈冲刚从美

国回到祖国给同胞们拜年,在那样的场合,用

“中国”而不用“祖国”,显然与她自身所处的

社会制度、民族文化特点不应合,所以不得体,

为她带来不好的影响。

(图片取自:www.google.com)

实践练习:

我们借用余光中在《从母亲到外遇》一文以了解文化与修辞之间的关系。

163

余光中《从母亲到外遇》

“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我对朋友这么说

过。

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

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

难叫她做江湖。不但是那片后土,还有那上面正走着的、那下面早歇下的,所有

龙族。还有几千年下来还没有演完的历史,和用了几千年似乎要不够用了的文化。

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

再来已雪满白头。”长江断奶之痛,历四十三年。洪水成灾,却没有一滴溅到我

唇上。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

喊魂。不然我真会魂飞魄散,被西潮淘空。

当你的女友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

乡情落实于地理与人民,而弥漫于历史与文化,其中有实有虚,有形有神,

必须兼容,才能立体。乡情是先天的,自然而然,不像民族主义会起政治的作用。

把乡情等同于民族主义,更在地理、人民、历史、文化之外加上了政府,是一种

“四舍五入”的含混观念。朝代来来去去,强加于人的政治不能持久。所以政治

使人分裂而文化使人相亲:我们只听说有文化,却没听说过武化。要动用武力解

放这个、统一那个,都不算文化。汤玛斯·曼逃纳粹,在异国对记者说:“凡我

在处,即为德国。”他说的德国当然是指德国的文化,而非纳粹政权。同样地,

毕卡索因为反对佛朗哥而拒返西班牙,也不是什么“背叛祖国”。

台湾是妻子,因为我在这岛上从男友变成丈夫再变成父亲,从青涩的讲师变

成沧桑的老教授,从投稿的“新秀”变成写序的“前辈”,已经度过了大半个人

生。几乎是半世纪前,我从厦门经香港来到台湾,下跳棋一般连跳了三岛,就以

台北为家定居了下来。其间虽然也去了美国五年,香港十年,但此生住得最久的

城市仍是台北,而次久的正是高雄。我的《双城记》不在巴黎、伦敦,而在台北、

高雄。

余光中《从母亲到外遇》

“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我对朋友

这么说过。

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

后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

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不但是那片后土,还有那上面正走着的、那

下面早歇下的,所有龙族。还有几千年下来还没有演完的历史,和用了几

千年似乎要不够用了的文化。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

四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长江断奶之痛,

历四十三年。洪水成灾,却没有一滴溅到我唇上。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

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不然我真会魂飞

魄散,被西潮淘空。

当你的女友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

乡情落实于地理与人民,而弥漫于历史与文化,其中有实有虚,有形

有神,必须兼容,才能立体。乡情是先天的,自然而然,不像民族主义会

起政治的作用。把乡情等同于民族主义,更在地理、人民、历史、文化之

外加上了政府,是一种“四舍五入”的含混观念。朝代来来去去,强加于

人的政治不能持久。所以政治使人分裂而文化使人相亲:我们只听说有文

化,却没听说过武化。要动用武力解放这个、统一那个,都不算文化。汤

玛斯·曼逃纳粹,在异国对记者说:“凡我在处,即为德国。”他说的德

国当然是指德国的文化,而非纳粹政权。同样地,毕卡索因为反对佛朗哥

而拒返西班牙,也不是什么“背叛祖国”。

台湾是妻子,因为我在这岛上从男友变成丈夫再变成父亲,从青涩的

讲师变成沧桑的老教授,从投稿的“新秀”变成写序的“前辈”,已经度

过了大半个人生。几乎是半世纪前,我从厦门经香港来到台湾,下跳棋一

般连跳了三岛,就以台北为家定居了下来。其间虽然也去了美国五年,香

港十年,但此生住得最久的城市仍是台北,而次久的正是高雄。我的《双

城记》不在巴黎、伦敦,而在台北、高雄。

164

我以台北为家,在城南的厦门街一条小巷子里,“像虫归草间,鱼潜水底”,

蛰居了二十多年,喜获了不仅四个女儿,还有廿三本书。及至晚年海外归来,在

这高雄港上、西子湾头一住又是悠悠十三载。厦门街一一三巷是一条幽深而隐秘

的窄巷,在其中度过有如壶底的岁月。西子湾恰恰相反,虽与高雄的市声隔了一

整座寿山,却海阔天空,坦然朝西开放。高雄在货柜的吞吐量上号称全世界第三

大港,我窗下的浩淼接得通七海的风涛。诗人晚年,有这么一道海峡可供题书,

竟比老杜的江峡还要阔了。

不幸失去了母亲,何幸又遇见了妻子。这情形也不完全是隐喻。在实际生活

上,我的慈母生我育我,牵引我三十年才撒手,之后便由我的贤妻来接手了。没

有这两位坚强的女性,怎会有今日的我?在隐喻的层次上,大陆与海岛更是如此。

所以在感恩的心情下我写过《断奶》一诗,而以这么三句结束:

断奶的母亲依旧是母亲

断奶的孩子,我庆幸

断了嫘祖,还有妈祖

海峡虽然壮丽,却像一柄无情的蓝刀,把我的生命剖成两半,无论我写了多

少怀乡的诗,也难将伤口缝合。母亲与妻子不断争辩,夹在中间的亦子亦夫最感

到伤心。我究竟要做人子呢还是人夫,真难两全。无论在大陆、香港、南洋或国

际,久矣我已被称为“台湾作家”。我当然是台湾作家,也是广义的台湾人,台

湾的祸福荣辱当然都有份。但是我同时也是,而且一早就是,中国人了:华夏的

河山、人民、文化、历史都是我与生俱来的“家当”,怎么当都当不掉的,而中

国的祸福荣辱也是我鲜明的“胎记”,怎么消也不能消除。

然而今日的台湾,在不少场合,谁要做中国人,简直就负有“原罪”。明明

全都是马,却要说白马非马。这矛盾说来话长,我只有一个天真的希望:“莫为

五十年的政治,抛弃五千年的文化。”

香港是情人,因为我和她曾有十二年的缘分,最后虽然分了手,却不是为了

争端。初见她时,我才二十一岁,北顾茫茫,是大陆出来的流亡学生,一年后便

东渡台湾。再见她时,我早已中年,成了中文大学的教授,而她,风华绝代,正

当惊艳的盛时。我为她写了不少诗,和更多的美文,害得台湾的朋友艳羡之余纷

我以台北为家,在城南的厦门街一条小巷子里,“像虫归草间,鱼潜水

底”,蛰居了二十多年,喜获了不仅四个女儿,还有廿三本书。及至晚年海外

归来,在这高雄港上、西子湾头一住又是悠悠十三载。厦门街一一三巷是一条

幽深而隐秘的窄巷,在其中度过有如壶底的岁月。西子湾恰恰相反,虽与高雄

的市声隔了一整座寿山,却海阔天空,坦然朝西开放。高雄在货柜的吞吐量上

号称全世界第三大港,我窗下的浩淼接得通七海的风涛。诗人晚年,有这么一

道海峡可供题书,竟比老杜的江峡还要阔了。

不幸失去了母亲,何幸又遇见了妻子。这情形也不完全是隐喻。在实际生

活上,我的慈母生我育我,牵引我三十年才撒手,之后便由我的贤妻来接手

了。没有这两位坚强的女性,怎会有今日的我?在隐喻的层次上,大陆与海岛

更是如此。所以在感恩的心情下我写过《断奶》一诗,而以这么三句结束:

断奶的母亲依旧是母亲

断奶的孩子,我庆幸

断了嫘祖,还有妈祖

海峡虽然壮丽,却像一柄无情的蓝刀,把我的生命剖成两半,无论我写了

多少怀乡的诗,也难将伤口缝合。母亲与妻子不断争辩,夹在中间的亦子亦夫

最感到伤心。我究竟要做人子呢还是人夫,真难两全。无论在大陆、香港、南

洋或国际,久矣我已被称为“台湾作家”。我当然是台湾作家,也是广义的台

湾人,台湾的祸福荣辱当然都有份。但是我同时也是,而且一早就是,中国人

了:华夏的河山、人民、文化、历史都是我与生俱来的“家当”,怎么当都当

不掉的,而中国的祸福荣辱也是我鲜明的“胎记”,怎么消也不能消除。

然而今日的台湾,在不少场合,谁要做中国人,简直就负有“原罪”。明

明全都是马,却要说白马非马。这矛盾说来话长,我只有一个天真的希望:

“莫为五十年的政治,抛弃五千年的文化。”

香港是情人,因为我和她曾有十二年的缘分,最后虽然分了手,却不是为

了争端。初见她时,我才二十一岁,北顾茫茫,是大陆出来的流亡学生,一年

后便东渡台湾。再见她时,我早已中年,成了中文大学的教授,而她,风华绝

代,正当惊艳的盛时。我为她写了不少诗,和更多的美文,害得台湾的朋友艳

羡之余纷纷西游,要去当场求证。所以那十一年也是我“后期”创作的盛岁,

加上当时学府的同道多为文苑的知己,弟子之中也新秀辈出,蔚然乃成沙田文

风。

165

香港久为国际气派的通都大邑,不但东西对比、左右共存,而且南北交通,

城乡兼胜,不愧是一位混血美人。观光客多半目眩于她的闹市繁华,而无视于她

的海山美景。九龙与香港隔水相望,两岸的灯火争妍,已经璀璨耀眼,再加上波

光倒映,盛况更翻一倍。至于地势,伸之则为半岛,缩之则为港湾,聚之则为峰

峦,撒之则为洲屿,加上舟楫来去,变化之多,乃使海景奇幻无穷,我看了十

年,仍然馋目未餍。

我一直庆幸能在香港无限好的岁月去沙田任教,庆幸那琅寰福地坐拥海山之

美,安静的校园,自由的学风,让我能在文革的嚣乱之外,登上大陆后门口这一

座幸免的象牙塔,定定心心写了好几本书。于是我这“台湾作家”竟然留下了

“香港时期”。

不过这情人当初也并非一见钟情,甚至有点刁妮子作风。例如她的粤腔九音

诘屈,已经难解,有时还爱写简体字来考我,而冒犯了她,更会在左报上对我冷

嘲热讽,所以开头的几年颇吃了她一点苦头。后来认识渐深,发现了她的真性

情,终于转而相悦。不但粤语可解,简体字能读,连自己的美式英语也改了口,

换成了矜持的不列颠腔。同时我对英语世界的兴趣也从美国移向英国,香港更成

为我去欧洲的跳板,不但因为港人欧游成风,远比台湾人为早,也因为签证在香

港更迅捷方便。等到八○年代初期大陆逐渐开放,内地作家出国交流,也多以香

港为首站,因而我会见了朱光潜、巴金、辛笛、柯灵,也开始与流沙河、李元洛

通信。

不少人瞧不起香港,认定她只是一块殖民地,又诋之为文化沙漠。一九四○

年三月五日,蔡元培逝于香港,五天后举殡,全港下半旗志哀。对一位文化领袖

如此致敬,不记得其他华人城市曾有先例,至少胡适当年去世,台北不曾如此。

如此的香港竟能称为文化沙漠吗?至于近年对六四与钓鱼台的抗议,场面之盛,

牺牲之烈,也不像柔驯的殖民地吧。

欧洲开始成为外遇,则在我将老未老、已晡未暮的善感之年。我初践欧土,

是从纽约起飞,而由伦敦入境,绕了一个大圈,已经四十八岁了。等到真的步上

巴黎的卵石街头,更已是五十之年,不但心情有点“迟暮”,季节也值春晚,偏

偏又是独游。临老而游花都,总不免感觉是辜负了自己,想起李清照所说:“春

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一个人略谙法国艺术有多风流倜傥,眼底的巴黎总比一般观光嬉客所见要丰

盈。“以前只是在印象派的画里见过巴黎,幻而似真;等到亲眼见了法国,却疑

身在印象派的画里,真而似幻。”我在《巴黎看画记》一文,就以这一句开端。

166

巴黎不但是花都、艺都,更是欧洲之都。整个欧洲当然早已“迟暮”了,却

依然十分“美人”,也许正因迟暮,美艳更教人怜。而且同属迟暮,也因文化不

同而有风格差异。例如伦敦吧,成熟之中仍不失端庄,至于巴黎,则不仅风韵犹

存,更透出几分撩人的明艳。

大致说来,北欧的城市比较秀雅,南欧的则比较艳丽;新教的国家清醒中有

节制,旧教的国家慵懒中有激情。所以斯德哥尔摩虽有“北方威尼斯”之美名,

但是冬长夏短,寒光斜照,兼以楼塔之类的建筑多以红而带褐的方砖砌成,隔了

茫茫烟水,只见灰蒙蒙阴沉沉的一大片,低压在波上。那波涛,也是蓝少黑多,

说不上什么浮光耀金之美。南欧的明媚风情在那样的黑涛上是难以想象的:格拉

纳达的中世纪“红堡”(Alhambra),那种细柱精雕、引泉入室的回教宫殿,即

使再三擦拭阿拉丁的神灯,也不会赫现在波罗的海岸。

不过话说回来,无论是沉醉醉人,或是清醒醒人,欧洲的传统建筑之美总会

令人仰瞻低回,神游中古。且不论西欧南欧了,即使东欧的小国,不管目前如何

弱小“落后”,其传统建筑如城堡、宫殿与教堂之类,比起现代的暴发都市来,

仍然一派大家风范,耐看得多。历经两次世界大战,遭受纳粹的浩劫,岁月的沧

桑仍无法摧尽这些迟暮的美人,一任维也纳与布达佩斯在多瑙河边临流照镜,或

是战神刀下留情,让布拉格的桥影卧魔涛而横陈。爱伦坡说得好:

你女神的风姿已招我回乡,

回到希腊不再的光荣

和罗马已逝的盛况。

一切美景若具历史的回响、文化的意义,就不仅令人兴奋,更使人低徊。何

况欧洲文化不仅悠久,而且多元,“外遇”的滋味远非美国的单调、浅薄可比。

美国再富,总不好意思在波多马克河边盖一座罗浮宫吧?怪不得王尔德要说:

“善心的美国人死后,都去了巴黎。”

一九九八年八月于西子湾

巴黎不但是花都、艺都,更是欧洲之都。整个欧洲当然早已“迟暮”了,却依然

十分“美人”,也许正因迟暮,美艳更教人怜。而且同属迟暮,也因文化不同而

有风格差异。例如伦敦吧,成熟之中仍不失端庄,至于巴黎,则不仅风韵犹存,

更透出几分撩人的明艳。

大致说来,北欧的城市比较秀雅,南欧的则比较艳丽;新教的国家清醒中有

节制,旧教的国家慵懒中有激情。所以斯德哥尔摩虽有“北方威尼斯”之美名,

但是冬长夏短,寒光斜照,兼以楼塔之类的建筑多以红而带褐的方砖砌成,隔了

茫茫烟水,只见灰蒙蒙阴沉沉的一大片,低压在波上。那波涛,也是蓝少黑多,

说不上什么浮光耀金之美。南欧的明媚风情在那样的黑涛上是难以想象的:格拉

纳达的中世纪“红堡”(Alhambra),那种细柱精雕、引泉入室的回教宫殿,即

使再三擦拭阿拉丁的神灯,也不会赫现在波罗的海岸。

不过话说回来,无论是沉醉醉人,或是清醒醒人,欧洲的传统建筑之美总会

令人仰瞻低回,神游中古。且不论西欧南欧了,即使东欧的小国,不管目前如何

弱小“落后”,其传统建筑如城堡、宫殿与教堂之类,比起现代的暴发都市来,

仍然一派大家风范,耐看得多。历经两次世界大战,遭受纳粹的浩劫,岁月的沧

桑仍无法摧尽这些迟暮的美人,一任维也纳与布达佩斯在多瑙河边临流照镜,或

是战神刀下留情,让布拉格的桥影卧魔涛而横陈。爱伦坡说得好:

你女神的风姿已招我回乡,

回到希腊不再的光荣

和罗马已逝的盛况。

一切美景若具历史的回响、文化的意义,就不仅令人兴奋,更使人低徊。何

况欧洲文化不仅悠久,而且多元,“外遇”的滋味远非美国的单调、浅薄可比。

美国再富,总不好意思在波多马克河边盖一座罗浮宫吧?怪不得王尔德要说:

“善心的美国人死后,都去了巴黎。”

一九九八年八月于西子湾

167

针对余光中《从母亲到外遇》一文,有学者作出以下评述:

余光中是中国人,在汉民族社会生活成长,受民族、制度文化熏陶,身上有民族

文化基因。从《从母亲到外遇》一文与他对人生行为准则和与他人调节关系时的

习惯都十分契合。文中所用的各种修辞格、内容与形式都跟他自身制度下的民族

文化持点相吻合,各种修辞运用得十分得体。

你对相关评述有何看法?试从修辞视角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4.3 修辞的选择与行为文化

所谓“五里不同风,十里个同俗”,就是行为文化差异件的反映。行为文化对语

言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听说中国安徽黄山茶乡有“以壶还壶”的说法,还有跟“壶”有关的歌谣:“黄山茶乡

故事多,董记雪庄贵相知,交友重义不重财。一片情谊寄砂壶: ”这些语言现象

显然跟当地行为文化有关。在当地,亲友往来常常把砂壶当作礼物赠送,砂壶的

珍贵程度不是靠价钱来衡量的,而跟产地远近有关。砂壶产地越远,砂壶越珍贵。

还有一种供儿童玩耍的套壶,大的如鸡蛋,小的只有蚕茧般大小,拙椎可爱、用

于送人,是最受欢迎的。

而在中国北方地区情况却不同,涉“壶”的熟语音许多是贬义的,如“茶壶煮饺

子——肚里有嘴上倒不出“(形容一个人有文化有知识但口才不好).“哪壶不开

提哪壶”形容专捡敏感的、容易造成麻烦的话题说话)。

以钟表为例(图 4),作为海外华人,虽然离乡背井年,甚至过了几代,我们都

还记得送礼绝对不送选择钟表,无论相关钟表有多名贵!但是,我们的友族同胞

往往会以一些钟表作为小礼品为礼物,应是是一份实际实用的礼物。这主要因为

行为文化的差异,也是语言的影响,因为汉族和华人认为 “送钟”与“送终”

同音,不吉利!

168

图 4 钟表礼品

(图片取自:www.google.com)

修辞手段与行为文化的应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说话要人乡随俗,在

认可对方习惯和风俗的基础上组织话语;另一方面,说话人也要保持自我,尽可

能避开陈规陋俗组织话语。

9.4.4 修辞的选择与心态文化

心态文化表现在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力式、文学艺术等方面。人类文化存

在着共性,也存在着差异。心态文化的差异性是非常突出的。价值观念是一个群

体的生活态度和准则,它会因地区、人种等的不同而出现差异。价值观念因文化

而异绝对是普遍现象。

心态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由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或因对客观事物认识

的一致性,或因相似的生活经历或者已形成的文化接触.总会有一些共同的文化

积累.这一部分共性文化反映在话言中使凝结为共同的文化语义,含有共同文化

语义的修辞手段则可以跨越民族和地域或国家的界限,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通

用:但更多的修辞手段,其内容都含有特殊的民族文化意义。

例如,“狗”是一种客观存在于陆地广的哺乳动物,在中国人的文化观念里,它是

低贱的动物,通过修辞手段常常会使人引起卑鄙下贱的联想,常喻指为主子或反

动人物效劳的人,常常含贬义。如“走狗”、“狗嘴里吐小出象牙 ”、“狐朋狗友”等

等。然而,在英美人的文化心态中,狗却是‘Man’s best f r iend’ (人之良友 );

称你为“Lucky dog”(幸运狗 )、“old dog (老狗 ),是抬举你,说你是“幸运儿、“老

练”。

169

这些是什么?

图 5:抛砖引玉

(图片取自:www.google.com)

为什么我们说抛“砖” 引“玉”而不说抛“玉” 引“砖”?

汉语的“抛砖引玉”,是表示自谦的客套话,其中的 “砖”、“玉”各有不同的文化价

值,“砖”喻指粗劣之物,“玉”以其坚硬品莹象征“纯洁美好”,具有高贵的气质。

但在美国文化中“ jade”(玉 )却用来比喻“淫妇”或“轻佻的女子”,而“brick” (砖 )则

喻指“好汉”或“令人钦佩的人 ”,与汉语完全相反。诸如此类的修辞手段,不同价

值观念、审美情趣的人是很难通用的。

因此,使用这类修辞手段与异文化背景的人交际,必须“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

俗,入门而问讳”(《札记·曲礼上》),做到与异文化环境相应合.才能取得正

面效应。

据说中国的广东人到美国去开餐馆,在菜单上将狗肉写作‘Frangrant Meat’

(香肉),以免冒犯了洋人宠狗的文化心理;蝙蝠牌电扇是中国的名牌电扇,而它

出口国外就必须改变商标牌号,否则就不能打入国际市场。因为在中国出于谐音

双关的关系,蝙蝠被看为是有福气的象征,所以消费者喜欢以蝙蝠命名的商品;

在欧美则普遍将编蛹和不光明正大与阴谋联系在一起,因们讨厌蝙蝠。

以下还有一则和我们邻国新加波有关的修辞笑话:

听说中国有个旅游代表团访问新加坡时就曾经因为文化差异而闹出了笑话。该团

负责人向新加坡华人朋友介绍某市旅游业的情况时说:“我们的旅游服务业开房

率达到 95%以上”,话音刚落,即引起哄堂大笑,弄得十分尴尬,原因是新加坡

华语“开房“与中国大陆汉语有不同的文化色彩。

170

9.5 修辞的解读与文化

修辞手段是言语交际实践的产物,言语交际活动是双向的,它包括发源、表达和

接收、理解活动,涉及写说者和听读者两方。因此,理解和评析修辞手段也要以

文化背景为依据。修辞手段的理解和评析是一种主观的领会和阐释的言语活动。

这种活动往往因人而异,而人的心理结构干差万别,才情爱好各有不同。因此即

使是同一修辞手段,也可能“广者见仁,智者见智 ”,或者不得其解,甚至阐释错

误。所以我们说,修辞手段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生成并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

使用的,带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烙印:如果缺乏文化背景知识或者离开了其生成和

使用的文化背景,人们难以理解其深层内涵,阐释就更难说明其所以然。这恰恰

也给了语文教育者一个重要的提醒,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者!

你有一位学汉语汉语学得不错“友族”朋友,听到邓丽君唱的一首歌,

描写一位女子送丈夫出门的情景 - - - - -“路边的野花”。这首歌内其中有句唱词说道:

“虽然已是百花开,路边的野花不要采。这位“友族朋友”无论如何也想不出丈夫出

门与采花有什么关系。你要怎么向他解说?试说说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辞解读的文化重要性更体现在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民族文化的差异件是指受

民族文化和认知方式的影响,共有事物词语在不同语言文化中均有特定的修辞含

义,但相同的词语所承载的修辞语义却有所不同,反映出强烈的文化差异性。

让我们来看看以下这句英语短语:

Have a green bonnet.

以上的句子源出法国 17 世纪习俗。当时,如果有人破产,他就得戴上一顶绿帽

子以提醒与之有经济来往的顾客,比喻 “生意失败,破产”。而汉语“戴绿帽子”

你知道它的含义吗?你将会如何翻译以上句子?戴上绿色帽子?含义

一样吗?

171

是元代以后的社会制度,要求凡乐工、伶人、娼妓等地位低下之人,要穿绿色衣

裙,并戴绿头巾。 “绿帽子 ”表尔下贱、与娼妓有。后来,“戴缘帽子”引申为

“妻子与别的男人有染”。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了解到在解读这类修辞的时候,文化因素是关键。但同时

也要注意,修辞手段自身有不同于文化的发展现律,文化只能是理解修碎的一个

极为重要的因素,而不是唯一的因素。如果把语言及其修辞手段的一切都试图从

文化中找对应,那是行不通也是不科学的。

9.6 汉语修辞的文化特征

五千余年的汉民族文化,赋予汉民族方方面面的文化特质。汉语修辞就浸染着汉

民族文化的特质;深厚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生活底蕴,使汉语修辞有着鲜明的民

族特色。

练习

细读李宏伟、由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与汉语修辞辞格的关系》

(单元九附录),以思路图展示其中的主要内容,进行呈与评述。

第21卷第5期

2008年9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Changchun University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0I.2l No.5

Sep.2008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与汉语修辞格的关系

李宏伟 由 杨 (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摘 要:汉语修辞格的产生与汉民族文化心理有着密切的联 系,汉民族传统文化心理是影响和制约汉语修辞格的主导因素。

具象思维使汉语修辞格讲求形象化、感受性;辩证和谐文化心理使汉语修辞格注重和谐互转、辩证统一;含蓄、深沉的文化心理则

使汉语修辞格讲求委婉含蓄。

关键词;汉文化;心理;修辞格

中图分类号:Hl5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

成了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方式、文化制度、生活环境,

产生了不同的文化类型,形成了一系列有别于他民

族的基本观念。通过长期的积淀,就形成了一个民

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心理意识一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对修辞格的产生和使用有着深远

的影响。汉语修辞格中一些独特的表达方式与表达

技巧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有一定的联系。从中国

传统文化心理的角度来考察民族文化与汉语修辞之

间的关系,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上进一步理解、认识和

阐释修辞现象。

、具象思维文化心理与汉语修辞格的生动形

汉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

式。具象思维是汉民族传统思维的一个基本特征。

与西方的理性思维不同,它不注重抽象的分析和形

式的论证,而重视主体的直观感悟和豁然贯通,它是

依据主体对客体的体察来对事物作出判断,是以经

验为根据来对相似事物进行类比。这种直觉性、体

悟性思维贯穿了中国传统思维发展的始终,形成独

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极大地影响到中国语言结

构上的差异和语言运用上的特色。

在具象性、直观性文化心理的影响下,汉语修辞

表现出明显的注重形象性、感受性的语言特征。注

重对具象的感受和体悟,喜欢从常人感官感知的具

体事物人手,通过联想、想象,根据事物之间某些外

在特征的相似、相关、相同点,来解释大的、远的、抽

象的事实,进而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认识。它寓抽象

于具体,寓推理于类比。于是汉语的比喻、通感、比

拟、移觉、示现、象征、借代、移用、拈连、仿词、仿拟、

列锦等表达形象效果极佳的修辞方式,在这种文化

背景下应运而生。汉文化心理领悟多于理喻,模糊

多于明确,含蓄多于直露,显示出一种独特的美的气

质。这类修辞手法是体现汉语修辞这种独特美质的

最重要表现手段。例如:

1.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 ·知北游》)

2机 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J陆命⋯⋯枉费了

意悬悬半世心,好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

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曹雪芹《红楼梦 ·聪明累》)

例 1中作者用“白驹过隙”这当时人们眼中速度

极快的东西,来比喻时间,这是用人们熟悉的具象事

物来比喻抽象的时间,充分唤起了读者的具象经验

和想象,让人们感受到时间的飞逝。例2中的“意悬

悬”“荡悠悠”“忽喇喇”“昏惨惨’’几个形象叠音词与

“大厦倾’“IJ灯将尽”等语词组合成语段,构成了比喻、

象征修辞格,造成一种强烈铿锵的音响效果,把王熙

凤一生的为人、性格、心理、结局概括无余,使人仿佛

收稿日期:2008-05-26

作者简介:李宏伟(1956-),女,教授,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修辞学。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lcy
Typewritten Text
单元9附录:

第 5期 李宏伟,等: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与汉语修辞格的关系 121

听到贾府顷刻之间土崩瓦解的声音,看到封建社会

油灯将尽、惨然无光的景象,给人一种极强的形象感。

二、辩证统一文化心理与汉语修辞格的正反对

辩证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基本原则之一,

也是汉民族人民进行修辞活动的一种审美情趣。自

古以来,汉民族人们考察事物、思考问题及认识世界,

都是用这种朴素的辩证思维。孔子提出 “叩其两端

说”(《论语 ·子罕》),‘两端’’就是事物相互对立的两

个方面。老子亦强调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校,高下相倾,音声相

和,前后相对。”‘‘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

化。”(《易经》)这种“二元对立”“天人合一”的辩证思

维成为中国人认识、分析客观事物时所通用的一种

思维模式。

讲求辩证统一精神的汉语修辞认识到事物存在

的规律是彼此相对、正反相依、阴阳相合的,对立的

双方只有相辅并行、相济为用,才能维持整体系统的

动态平衡与稳定。与民族心理相适应,汉语修辞格

的运用也体现出了和谐互转、虚实统一的原则,于是

对照、互文、正衬、反衬、映衬、转类、倒反、反缀、同异

的修辞格应运而生。修辞格的错综变化,气扬势纵,

波澜起伏,这种和谐互转、对立统一的修辞艺术成为

中国文学的内在精徽。例如:

3朋 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4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南朝梁王籍《入若邪溪》)

例3诗中 晾”、“鸣”互文,正确的理解应为‘‘(半

夜里 )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

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通过

互文的修辞手法,词的意境才更显丰富优美。例4是

反衬的典型,用以动显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

‘蝉噪”“鸟鸣”使笼罩着若耶山林的寂静显得更为深

沉。“蝉噪”二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

绝”。唐代王维的‘倚杖柴r]#l-,临风听暮蝉”,杜甫

的‘I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也都是用声

响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体现出辨证统一的思想。

三、中庸和谐文化心理与汉语修辞格的均衡整

求统一重和谐的思想观念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它深深植根于汉民族的文化土壤中。《中庸》云:“喜

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这种讲求中

庸和谐的观念心态渗透在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成

为社会普遍认同的一种价值观念,影响着人们的思

维定势、审美追求。反映在语言运用上,形成了汉民

族修辞格艺术鲜明的辩证和谐特色,形成了汉语修

辞上偶句的均衡美。

与中庸和谐的文化心理相适应,偶句历来以其

对仗、匀称、整齐为汉民族所喜闻乐见,成为汉人特

别钟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古人为文讲求文必相辅,

要求文句意义相互映照、互为补充,句法结构互成对

仗、交相印证。于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对偶、

排比、层递 、回文、顶真、反复等一系列的偶句类型的

修辞格。例如:

5,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 水共长天一 色。

(王勃《滕王阁序》)

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例 5、6都是对偶句,对偶句式形式整齐匀称,体

现出语言的均衡美。内容上的相对,对事物对立面

的相辅相成有强化作用。这种由自然现象引发的“自

然成对”,反过来又强化了人们述说的方式。这种方

法与自然之理和思维方法的天然吻合,使对偶和中

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成为互为因果的两个方面。

四、含蓄深沉的文化心理与汉语修辞格的委婉

含蓄

汉民族委婉语的产生深深植根于汉民族独特的

文化心理,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透过一个民族

的委婉语,对该民族的民族文化心理可见一斑。汉

语委婉修辞之所以在中国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与悠久

的历史,这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分不开的。汉语

委婉修辞生成与发展的文化根由主要有:第一,中国

古代长期的封建专制政体与儒家思想的禁锢所形成

的思想言论不自由的政治环境的制约、儒家文化深

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方方面面、‘仁”“和”的精神,决定

了语言表达上的含蓄委婉;第二,汉民族人由于实践

理性的影响,而对思想与情感的展露经常采取克制、

引导、自我调节的原则,因而形成了崇尚含蓄蕴藉的

民族心理;第三,中国历代崇尚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的含蓄文学传统。

在汉民族的含蓄、深沉的心理的映照下,产生了

双关、避讳、婉曲、反语、析字等含有本民族特殊文化

心理的修辞格,它们与汉民族的含蓄、深沉的心理有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74

附录:

单元九:小结

修辞与文化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要掌握好修辞,我们必须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

否则,我们将会弄出很多笑话。作为华人,我们应该深感骄傲。因为中华民族有

丰富的文化,能让我们一辈子鉴赏,甚至运用在修辞中。

*****************************************************************

175

单元九:主要内容

1.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环境,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受到文化的影响,并随

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或者说,文化决定人的存在,包括自我表现的方式

以及感情流露的方式、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等等。

2. 修辞则是人类交际活动中的言语现象和产物,毫无疑问,它也受到民族文

化的浸染影响。无论是修辞材料、修辞手段还是修辞方法的选择运用,无

不折射出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折射出民族独特的世界观、哲学思想、思

维模式、观念心态、风俗民情、审美情趣等文化特征。

3. 文化与语言关系密切,当然也与修辞的关系密切。

4. 文化包含了各种形态,其中有物质文化形态、制度文化形态、行为文化形

态和心态文化形态。

主要参考资料

1. 李军华:《汉语修辞学新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10 年 3 月。

2. 谭汝为:<汉语修辞与汉文化的关系>,《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年 12 月,第 20 卷第 4 期。

3. 李宏伟、由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与汉语修辞格的关系 >,《长春理工大

学学报》,2008 年 9 月,第 21 卷第 5 期。

参考答案

1. 人类的生活环境,衣食住行!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

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3.

a. 代人受罪;成为代罪羔羊

b. 唱歌

c. 钱

d. 能屈能伸;任何符合竹子特性的褒扬短语;正直。

关键词

修辞 文化 关系 汉 民 族

176

e. 逝世、死了

f . 想尽办法亲自请回来的员工;再三游说才请到的人才!或相关的答案

4.

a 信用卡 f 提款卡

b 电话卡 g 绿卡

c 优惠卡 h 回扣卡

d 上网卡 i 医疗卡

e 贺年卡 j 借书卡

177

单元 10 汉语修辞与语文教学

阅读前热身

1. 育才小学的方培文老师设计了以下有关“摹写”学习单进行语文教学。

a. 你能说说相关学习单的 2 个优点吗?

b. 你能说说方培文老师通过结合修辞理论与手段,进行了语文教学的哪一

些课程内容了呢?

c. 请你完成以下学习单中“轮到你上场咯”一栏的内容。

你看到了什么?听见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尝起来的味道怎样?摸起来的感觉怎

样?这些观察能让你的文字有色彩、有声音、有味道、有感觉,让读者产生真实、

鲜明的形象。准备好了吗?一起进入摹写三部曲的世界!

摹写三部曲 学习单 四年甲班 姓名:

分类 例 子 轮到你上场咯!(一句话)

视 觉 摹 写

视觉摹写眼睛所看

到事物的形状、颜

这 株 小 树 瘦 瘦 长 长

的。

她 的 眼 睛 圆 圆 亮 亮

的,黑白分明。

听觉 摹 写

耳朵听到的各式各

样的声音

大雨哗啦啦的下着。

叮叮当当的铃声。

嗅 觉 摹 写 空气中飘散着一股腐

摹写就是把感官对事物的感觉、认知,直接纪录下来的修辞。

178

鼻子嗅到的各种味

叶的霉臭味道。

空气多么的清新。

味 觉 摹 写

嘴巴尝到的酸甜苦

辣等不同的滋味

橘子甜蜜多汁。

这颗柠檬又酸又涩。

触 觉 摹 写

皮肤所感觉到的刺

凉爽的夏夜。

哇 !这瀑布的水好冷

喔!

179

学习目标(10)

10.0 前言

修辞学与语文教学之间有任何关系吗?

先读一读以下两首童诗。

雨 潘小宏 雨 游孟慈

每天都在下雨

我都不能出去玩

好烦喔!

滴滴答答的落下来

人说烦死了

雨听到了

哭得更大声!

以下是李俊宏老师在其网页《童诗写作教学》所写的话:

许多小朋友以为:写诗,就是分行嘛,把想写的一句一行写在纸上,就是诗啦。

可是呀,那只是有诗的样子,却不一定有诗的味道喔!

啊? “诗”还有臭臭的味道呀?

你喜欢哪一首童诗?为什么?

阅读此单元后,你能:

1. 简略说明修辞学观念对语文教师的影响;

2. 简略说明修辞和语文教学的关系;

3. 阐解修辞教学的原则;

4. 简略修辞教学的改进方式;

5. 运用修辞特色进行语文教学设计。

180

不是啦,所谓诗的味道,是说:读了你的诗,要让人觉得很美、很有趣、很好玩、

很有想像力,那才是一首有诗味的好诗!好诗会让人产生共鸣,有时候,读着读

着还会让人感动得哇哇大哭呢!

那要怎么样才能写出有诗味儿的童诗呢?很简单!就是要做到:

一、多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

二、多发挥想像力,把许多事物可以联想在一起。

我们现在来玩个简单的【脑力激荡】游戏!

有人想到:棉花糖;

有人想到:房间那床舒舒服服的棉被;

有人想要去云那儿,和太阳哥哥一起玩躲猫猫;

有人……

他们是怎么想,都不重要!而你,又是怎么想?又会用短短的诗句写出心里的想

像吗?

只要再激荡一下,你的想像与创意,就会源源不断的涌出来呢!

(以上文章来源: http://163.21.30.4/peter/work1/work1.htm)

让我们在此章节谈论思考修辞学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吧。

抬头看到天上的白云,你会想到什么?

从修辞学和语文教学视角,你对李俊宏老师说的内容有什么看法呢?

181

学习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要给孩子什么?第一是识字、认字、写字。第二是要让学生会读书,

掌握阅读方法、基本品味文本的策略。第三是听话、说话、写话教学。读书是基

础,听、读与说、写结合,小学以读为主,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去记忆,去体

验及感悟说话和写话的方法。语文教学,要给学生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

感,留下方法,最重要的是留下兴趣!语言文字的修辞性恰恰也为我们提供了教

学策略的切入点,但不是所有语文教学的重点!语文教学要讲究语文教师的灵活

性!

10.1 修辞学观念与语文教学

修辞学和语文教学之间有什么关系?语文教师本身的修辞观念和修辞能力将会影

响其语文教学焦点与内容。让我们借用以下假设的个案和提供的教材进行探讨。

教材:学生作品

兔子

(三年十一班 台湾: 陈思涵)

兔子长相真有趣,

耳朵长长像树叶,

身体圆圆像颗球,

动作敏捷像弓箭,

真是可爱!

兔子长相真有趣,

红红眼睛明又亮,

尖尖牙齿白又利,

每天爱吃红萝卜,

啃呀啃的,

真是可爱!

182

试根据说明提出你的看法:

个案 1:假设黄丽云老师认为修辞就是指修辞格。

i. 她会如何教学生掌握修辞?

ii. 她会如何结合修辞与教材进行阅读教学?

iii. 她会如何结合修辞与教材进行听说教学?

iv. 她会如何结合修辞与教材进行书写教学?

v. 她会如何进行修辞与教材进行趣味语文教学?

个案 2:假设黄丽云老师认为修辞就是指消极修辞格。即是指修辞和语音、

词汇、句子等语法相关元素有密切的关系。

vi. 她会如何教学生掌握修辞?

vii. 她会如何结合修辞与教材进行阅读教学?

viii.她会如何结合修辞与教材进行听说教学?

ix. 她会如何结合修辞与教材进行书写教学?

x. 她会如何进行修辞与教材进行趣味语文教学?

个案 3:假设黄丽云老师认为修辞既有积极修辞如各类修辞格;也包括消

极修辞,即是与音节节奏、词汇用语和句型句式相关。

xi. 她会如何教学生掌握修辞?

xii. 她会如何结合修辞与教材进行阅读教学?

xiii.她会如何结合修辞与教材进行听说教学?

xiv. 她会如何结合修辞与教材进行书写教学?

xv. 她会如何进行修辞与教材进行趣味语文教学?

(参考答案:个案 1-猜想黄丽云老师将会在语文课堂上不厌其烦的与学生谈论一

个又一个的修辞格。其教学内容和步骤形式或许会包括展示和解说各类修辞格的

定义、特点,然后提供例子讨论、阐明,最后让学生进行辨析练习题。)

183

10.1.1 语文教学与修辞的研究对象

语文教学的内容就是语言,而修辞是语言表达的实践手段与效果。两者的内涵和

研究对象是相同的,如图 1。

图 1 修辞学和语文教学的研究对象

10.1.2 语文教学和修辞的目的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修辞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语

文实践的效果,如图 2 所示。

图 2 语文教学和修辞目的

10.1.3 语文教学和修辞的关系

语文教学的具体对象就是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句法)、段落、篇章和体裁。

通过在语文课堂掌握与了解具体对象的特点与文化特色;修辞则是语文教学具体

对象的综合实践与应用,主要的是提高相关的应用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

程,修辞是体现语言应用的手段,也是品味体悟文本语言的实践效果。在语文课

堂教学过程中,修辞不应该是一连串的修辞格的名称、定义和辨析,而是在恰当、

合宜的时机,配合语言文本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加以实践应用。

184

图 3 语文教学和修辞的关系

10.1.4 修辞教学的效益

在语文课堂中实施修辞教学应该有以下四大效益:

一、让学生了解华文华语意义与言词之美

二、让学生语文质量提升

三、 让学生更深入赏析文章

四、让学生懂得字句锻炼的技巧

10.2 修辞教学与其实施原则

“修辞教学”,是将修辞技巧融入教学的一种方式,目的在提高学习者的修辞分

析鉴赏和实际运用能力。修辞是一种文化,修辞教学是必要且是提升语文文化素

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小学的语文课本安排修辞内容,是采取一点一滴的方法,分

散于各课文及语文活动中。因此,修辞教学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修辞格

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让学生经由修辞格教学体现文化审美的过程。

根据台湾学者张春荣,在小学阶段的修辞教学序列如下: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比喻、拟人、夸张、双关、反复

对 偶 ( 形 式 上 对 比 ) 、 映 衬 ( 內 容 上

比)、排比、层递、顶针

185

在马来西亚的华小语文教学中,我们并没有系统性的安排修辞教学内容的排序。

张春荣的建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层递性和阶段性的教学策略,具有参考价值。

10.2.2 修辞教学的实施原则与方法

修辞教学的实施有哪一些原则与方法?台湾学者何永清称“一言以蔽之:‘宜’

字也。”

何永清针对修辞教学提出 4 大原则:

一、不使用太多的修辞术语;

二、不要举用太多成人作品的例子,可用语文课本和小朋友的作品;

三、不要用笔试方式作为教学评量;

四、不单独进行修辞教学,应和读书或说话互相配合,在生动自然的情境下自然

学习。

因此,修辞教学应该具备“三结合”的特色,即:

一、结合学习重点;

二、结合篇章修辞;

三、结合题旨情境;

修辞格在修辞学中是最具有特色的内容和形式。由于修辞格知识性及其方法都较

确定,因此在教学中选择修辞格实施教学是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的需要。

修辞格教学应该依循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年和阶段有

计画地安排教学内容。先教哪些修辞格,如何进行教学,有计画的侧重讲授教学,

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提高教学质量。

10.3 修辞格教学

10.3.1 修辞格教学的问题

从观察中发现,小学阶段修辞格教学普遍存在以下 4 项问题:

186

一、修辞格教学意识淡泊;

二、修辞格教学内容狭隘:重点偏颇、序列未定、量小而面窄,窄化了辞格教学

的内容;

三、修辞格教学方法陈旧:方法单一;

四、修辞技能训练简单:名称混乱、训练过于简化。

其实,以上的问题并不只是马来西亚语文课程的问题而已。根据冯瑞龙,现时香

港大、中、小学中文修辞教学都存在着一些普遍的弊病,例如:

一、缺乏系统;

二、过分强调修辞格; (重点在教授的体系和方法);

三、对消极修辞不够重视;

四、修辞格的分类混乱;

五、只用文学作品为例;

六、不符商业社会需求。

10.3.2 修辞格教学改进方式

针对修辞格教学的改进方式,其重点应该是依顺序、抓重点:

一、辞格教学宜抓重点,学精采,把握运用重要修辞格;不需要将所有修辞学书

中所罗列的修辞全盘照收,一一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只挑选常用,实用的,符合

儿童心理认知的修辞格。例如:童诗中经常使用的修辞手段:比喻、比拟、反复

等。

二、辞格教学应及早制定出教学大纲,使教与学都有所衡准;让同校的语文教师

具有共识,顺序渐进,有系统地学习与应用合宜的修辞,学习、掌握、实践、应

用,提升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三、修辞格教学应晋升到智力能力的培养,进入艺术的薰陶;修辞格教学应该超

越“应试”的需要和枷锁!其学习目的是为了语文应用与实践;

四、修辞格教学的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须予以明确规定;

187

五、修辞格教学应动静结合,以收教学效果;

六、强化学生修辞技巧和综合能力的训练。修辞格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学生能够

分辨修辞格的类型,而是学生能够灵活应用各类修辞格以语文提升表达效果。同

时,可以使用修辞格技巧评价文本,提升语文审美能力。

10.3.3 创思教学与修辞格教学

21 世纪是“创造力时代”(Creative Age),体现于教师身上便是“创意教学”

(使教学更具创意、新意及富有变化)和创造力教学(如何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

生)的实践。

根据《创造力教育政策白皮书》的推动原则:“融入原则,创造力课程与教材应

融入各科教学” 。此项原则与我国 KSSR 和 2007 年将实施的 KSSM 的理念是相

吻合的。

因此,语文教师应该组合校内或校际团队,共同研发符合国情且具创造力的教材

教法,进行有关创造力培育之行动研究。

10.4 修辞格教学的策略

辞格教学应该由“是什么”(What),提升至“如何达成”(How)的层次,写

出精采出色的语文教学。修辞格教学,属于程序性知识,重在“如何” (How)

实施;辞格教学,不在于个别修辞格的分析、理解,而在重要修辞格的融汇贯通

和综合实践。

修辞格教学实施时,教师可让学生做全方位、多角度的学习,随时随地都可从各

阶层的人士学习修辞。

以下提供一些方法以供参考:

一、语文游戏教学法

教学游戏运作的基本要诀,就是:易、快、趣。易:材料易找;快:准备快捷;

趣:内容有趣。

二、比较教学法

188

i. 同一辞格,同一内容,同一作者先后作品初稿、定稿之改稿比较。

ii. 同一辞格,同一内容,不同作者作品之比较。

iii. 同一内容,同一题目,用多种不同辞格表现之比较。

三、属性列举法 和曼陀罗思考法

属性列举法可结合曼陀罗之“九宫格”图形的引导、练习,思考时可做扩散型及

围绕型之流动思考发展,使学生’举一隅而三隅反”,开发丰沛想像力。

(详细内容可以到此网址阅读相关论文 http://163.21.34.130/action2008/all_1/001.pdf )

四、强迫组合思考术和类推比拟(分合)法

结合戈登(Gordon)首创类推比拟法(分合)法之创思技术,进行类推比拟。

五、 自由联想思考术,可结合心智图法,强化思考的纵深程度

六、 脑力激荡术

脑力激荡法可适用于任何修辞格,搭配活动或游戏动态的进行,将是一堂生动活

泼、寓教于乐的语文教学课程。

七、结合题型设计教学法

结合题型设计,让学生由实际练习中深切领悟修辞格之真正意涵。题型设计,包括修辞格

之仿写、扩写、续写、改写。

八、结合影视媒体、动态口语

可结合动态口语(演讲、辩论、说故事、相声、舞台剧、儿童剧展等);其内容

应多元,不限于文学作品(课文、诗、散文、小说、戏剧)还可包括漫画及影视

媒体(广告、歌曲、电影名言佳句)。

从事动态教学时,亦可结合心像法来做肢体和心灵放松的练习。

九、创造思考提问技巧

189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以开放性问题和激发性问题较有助于学生的创造思考。

十、综合应用

本研究在教学设计上,相机活用,予学生一个快乐的学习语文环境,让学生在生

活中、由学习中,学会修辞格之使用

10.5 消极修辞与语文教学

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是陈望道提出的一组相对性概念,后来得到修辞学界的认可。

消极修辞“注意在消极方面,是当时想要表达的表达得极明白,没有丝毫的含糊,

没有丝毫的歧解”,是“专注于在语法、逻辑上努力的一种语言活动”。它适用

于所有的言语,是一种基本的修辞法。积极修辞“注意在积极的方面,要它有力,

要它动人”,“实际上是一种调动一切积极手法力图提高表达效果为终极目标的

语言活动”。

消极修辞的基本要求是明白通顺,符合逻辑事理,积极修辞则力求生动感人,往

往使用修辞格。消极修辞一般用于客观地记述,积极修辞常用于表现感受性、体

验性的内容。对于语言运用来说,消极修辞是基础,积极修辞是进一步的发展。

根据表达的需要,可以适当运用积极修辞,但首先要确保语言的通顺、明白。

现在语文教学中有一种倾向,就是重视积极修辞而轻视消极修辞。很多教师在分

析课文、教材或文章以及指导说话、写话、写作时,特别重视对修辞方法的分析

和指导,而忽视了对词语选用、句段调整等消极修辞手法的指导。有些教师在分

析文章、讨论课文时,对运用了修辞格的句子详细分析,而对没有运用修辞格的

“明白如话”的句子则弃置不顾。其实很多平平淡淡的句子更见功力,更值得学

生学习。

例如大家熟悉的朱自清《背影》,就很少运用修辞方法,可是你能说它不感人吗?

在写作指导时,很多教师总是要求学生“尽量”使用修辞方法,而对明白通顺则

不予强调。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对于使用了修辞手法的作文大加赞赏,对于没

有使用 修辞方法的作文则认为缺乏文采。可能有的教师认为“意义明确、文从

字顺”这一要求很容易达到,其实不然,要具备清楚明白地状物抒情的能力不是

简单容易的事,需要经 过很长时间的历练。如果学生对事物确实有自己独到的

观察和特别的体验,用了修辞格手段当然很好,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观察和体验,

不用修辞方法清楚通顺地写出来也很好,要知道修辞是为了更好地状物抒情,而

不是为了追求华美。

190

对于修辞的分析要全面,不能顾此失彼。对使用了辞格的句子固然要照顾到,对

没有使用辞格的好词佳句也要分析到。不能因为对后者分析起来比较困难就放弃

了分析,其实这是学习作者观物遣兴、遣词造句能力的好机会。对修辞运用的指

导要得当,不能厚此薄彼。对于写好作文来说,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都是需要的。

消极修辞是求通顺,积极修辞是求更好。没有消极修辞做基础,积极修辞也很难

运用好。

单元十:小结

新世纪的教育,必须以“心”与“新”来完成教学。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是重视

和加强修辞教学;加强修辞教学,培养学生语言修养,提升语言运用的艺术。叶

圣陶:“教育所以可贵,乃在能为儿童特设境遇使他们发生需求,努力学习。”

教学的实施,理应切合教学情境,恰如其分的教学,才能通过修辞格教学的设计,

提升莘莘学子优游于语文领域的能力。

*****************************************************************

拓展阅读

1. 张曼娟 视频《教出中文力》

2. 张曼娟小学堂系列:

http://www.ysts8.com/Yshtml/Ys2736.html

3. 《曼陀罗思考法与心智图法之差异性》: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101/17/3357302_176500306.s

html

191

单元十:主要内容

1. 语文教学的内容就是语言,而修辞是语言表达的实践手段与效果。两者的

内涵和研究对象是相同的。

2.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修辞教学是为了提高

学生语文实践的效果

3. 修辞不应该是一连串的修辞格的名称、定义和辨析,而是在恰当、合宜的

时机,配合语言文本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加以实践应用。

4. 修辞教学应有的四大意义:让学生了解中国语文意义之美;让学生语文质

量提升;让学生更深入赏析文章;让学生懂得字句锻炼的技巧。

5. 修辞教学的四大原则:不使用太多的修辞术语;不要举用太多成人作品的

例子,可用语文课本和小朋友的作品;不要用笔试方式作为教学评量;不

单独进行修辞教学,应和读书或说话互相配合,在生动自然的情境下自然

学习。

6. 修辞教学应该具备三结合:结合学习重点;结合篇章修辞;结合题旨情境。

7. 辞格教学应该由“是什么”(What),提升至“如何达成”(How)的层

次,写出精采出色的语文教学。

主要参考资料

1. 陈丽云:《国小高年级修辞格创意教学研究》http://163.20.156.8/ClassSystemv2/UploadDocument/1013_%B1X%A4s%AD%D7%C3%E3%

AE%E6%B3%D0%B7N%B1%D0%BE%C7%AC%E3%A8s%A5%FE%A4%E5.p df

2. 徐建方《论消极修辞在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中的作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年 第 22 期

关键词

修辞 教学 意义 原则 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