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77
使使使使使使使使使使使使使 使使使使使 : 使使使使使使使使使使GCN) 使使使使使使使使 (GCN) 使使 使使使 (GP) 使使使使 使使使 使使使使使使使使使 使使使使使使

Upload: cwen

Post on 18-Jan-2016

3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2 download

DESCRIPTION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許慧玉 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 博士後研究員. 台灣學生優秀的數學表現. 幾何證明( GP ). 幾何計算( GC ). 幾何計算( GCN ). 幾何計算( GCN )是如何的被台灣老師所使用?如果可以,學生解這些計算題又如何能夠增進他們作幾何證明題目的能力?. 50˚. ?. 75˚. 幾何計算 (GCN) 的定義. 要求學生在圖形( mental or physical) 裡進行純數字運算的試題. 三角形內角和.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許慧玉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

博士後研究員

Page 2: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台灣學生優秀的數學表現

幾何證明( GP )

幾何計算( GC )幾何計算( GCN )

幾何計算( GCN )是如何的被台灣老師所使用?如果可以,學生解這些計算題又如何能夠增進他們作幾何證明題目的能力?

Page 3: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幾何計算 (GCN) 的定義

• 要求學生在圖形( mental or physical) 裡進行純數字運算的試題

?

50˚

75˚

三角形內角和

Page 4: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StudentLearning

TASKSas they appear in curricular/instructional materials

TASKSas set up by classroom teacher

TASKSas enacted by classroom teacher and students

Mathematical Task Framework (MTF)

第一個研究 第二個研究 第三個研究

總結

一位台灣國中數學教師─ 阿南老師

教師中心

Excellent Mathematical Knowledge for Teaching

考試導向

Page 5: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 阿南老師使用的幾何計算試題( GCN )可以提供學生哪些學習機會( Opportunities to learn) 呢?

• 阿南老師使用的教材( curricular/instructional sources) 裡,幾何計算試題( GCN )有沒有什麼不同?如果有,會不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機會呢?( Opportunities to learn)

研究問題

1.教科書2.補充講義3.測驗卷4.阿南老師上課中發展的試題

Page 6: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幾何試題分析架構

Page 7: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參照圖形 (reference diagram) 的定義

• 教科書在定義一個幾何性質時,旁邊的附圖就稱為參照圖形

• 不同人對平行四邊形的心智圖形 (mental images)

Page 8: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等腰三角形和正三角形的參照圖形

Page 9: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案例─分析圖形複雜性

幾何計算試題的附圖內錯角的參照圖形

Page 10: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圖形複雜性Categories

分析子項一:參照圖形被取消的線段

分析子項二:參照圖形因取消線段而被影響的頂點

分析子項三:新的線段增加在參照圖形上

分析子項四:參照圖形因新增加的線段而影響了原來的頂點

分析子項五:參照圖形因新增加的線段而增加了新的頂點

Page 11: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分析子項一、二分析子項一:參照圖形被取消的線段

分析子項二:參照圖形因取消線段而被影響的頂點

Page 12: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分析子項三、四分析子項三:新的線段增加在參照圖形上

分析子項四:參照圖形因新增加的線段而影響了原來的頂點

Page 13: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分析子項五分析子項五:參照圖形因新增加的線段而增加了新的頂點

Page 14: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一個幾何試題圖形改變摘要表Category Number

分析子項一:參照圖形被取消的線段 4

分析子項二:參考圖形因取消線段而被影響的頂點 2

分析子項三:新的線段增加在參照圖形上 2

分析子項四:參照圖形因新增加的線段而影響了原來的頂點 2

分析子項五:參照圖形因新增加的線段而增加了新的頂點 3

圖形複雜度 13

Page 15: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認知複雜度

內錯角的參照圖形 參照圖形鑲嵌在幾何計算圖形內

Page 16: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其他鑲崁在幾何計算圖形的參照圖形及其對應的幾何性質

三角形內角和 內錯角 同位角 外角定理(1)

同側內角 角平分線 四邊形內角和 互補性質

Page 17: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解題複雜性 (problem-solving complexity)

• 輔助線• 推理步驟的個數• 使用幾何性質的次數• 需要剛性轉換 (transformation) 的次數

Page 18: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案例─解題複雜性• 一個四邊形 ABCD ,其 AD//BC , AD=10,

BC=16, AB=6, CD=8, 且 DCB=48˚ 。求 BAD=_________.

B C

A D

16

86

10

Page 19: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輔助線

B C

A D

16

86

10

O

• 一個四邊形 ABCD ,其 AD//BC , AD=10, BC=16, AB=6, CD=8, 且 DCB=48˚ 。求 BAD=_________.

Page 20: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解題步驟和對應的幾何性質步驟 計算步驟 幾何性質

步驟一 AD//OC 且AD=OC=10,AOCD 為平行四邊形

一雙對邊平行且等長的四邊形為平行四邊形

步驟二 DCO=DAO=48˚ 平行四邊形對角相等

步驟三 AO//CD 平行四邊形對邊平行

步驟四 DCO=AOB=48˚ 同位角

步驟五 BA=BO=6AOB=BAO=48˚ BAD=48˚+48˚=96˚

等腰三角形定理

Page 21: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剛性轉換 (transformation)

Page 22: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分析資料• 國二的一個幾何單元─平行線與四邊形

– 熟悉幾何性質– 奠定國三學習幾何證明的基礎

• 追蹤一個國中教師(阿南老師)在教這個單元使用的教材內容– 教科書– 補充講義– 測驗卷– 課堂上創造出的試題

• 總共有 1084 個試題,其中 529 個試題是幾何計算( GCN )

Page 23: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Diagram Complexity

3.94

5.73

7.476.86

012345678

Textbookseries

Supplementalmaterials

Tests Tasks createdby Nancy

Nu

mb

er o

f ch

ang

es

Findings- 圖形複雜性

115 Tasks 125 tasks 189 tasks 7 tasks

Page 24: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Auxiliary Lines

0%

20%

40%

60%

80%

100%

Textbook series Supplementalmaterials

Tests Tasks created byNancy

Perc

ent

Auxiliarylines notneeded

Auxiliarylinesneeded

Findings- 輔助線

115 Tasks 151 tasks 256 tasks 7 tasks

Page 25: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Findings- 推理步驟數

Solution Steps

1.922.85

4.07

3.14

0

1

2

3

4

5

Textbookseries

syllabus Tests Tasks createdby Nancy

Num

ber

of r

easo

ning

ste

ps

Page 26: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Findings- 使用幾何性質個數

Required Geometric Properties

1.69

2.33

3.19

2.43

00.5

11.5

22.5

33.5

Textbookseries

syllabus Tests Tasks createdby Nancy

Num

ber

of p

rope

rtie

s

Page 27: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Findings- 轉換 (transformation) 個數

Transformation

0.631.18

2.08

1.14

00.5

11.5

22.5

3

Textbookseries

syllabus Tests Tasks createdby Nancy

Num

ber

of a

ctio

ns

Page 28: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結果討論─ 1

• 發展出的試題分析架構– 創新性– 系統性的分析試題– 避開學生先備知識對試題難度度分析的影響

Page 29: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結果討論─ 2

• 非教科書的試題比教科書難– 要求學生辨識出複雜的幾何圖形──鑲崁的參

照圖形及對應的幾何性質– 畫出輔助線– 多步驟解題過程– 使用多個幾何性質– 需要學生作圖形的剛性轉換( transformation

s )解題技巧、知識、和推理都是幾何證明需要的能力

Page 30: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結果討論─ 3

• 學生如何學習這些困難的幾何計算試題呢?– 阿南教師的教學技巧– 使用補充講義– 只要多練習總有一天你就會作題目– 弱勢的學生– 對國際性教科書分析的反思

Page 31: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第二個研究阿南老師的教學分析

30

70

?

30

70

80

?

30

70

80

?50

第一個試題 第二個試題 第三個試題

• 如何安排幾何計算試題– 逐漸複雜幾何圖形─為維持認知困難度

Page 32: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學習機會 (learning opportunities)

• 作輔助線─視覺推論及操作圖形• 瞭解澄清鑲崁在幾何圖形裡的幾何性質• 發展出不同的解題策略

30 70?

30 70?

Page 33: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另一個分析重點• 教師中心的教學法底下如何讓學生學習數

學– 使用手勢 (gesture)

Page 34: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阿南的教學• 使用手勢

給定圖形 內容長方形 ABCD , AB沿著 EF線段往下折疊。若 EGB=45˚, GFB’=45˚, 且 AB=8 cm 。求∆ EFG的面積

Page 35: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Page 36: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第三個研究研究假設 Hypothesis

• 研究問題– 當控制兩種試題的給定圖形以及解題所需的幾何性質,

學生在幾何計算與幾何證明的表現會一樣嗎?

幾何計算 幾何證明圖形

Page 37: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Why Geometric Diagram?

• Place where problem solving happens (Larkin & Simon, 1987)

• Schemes by which students remember the steps in solving a problem, the given statements, and the diagram labels (Lovett & Anderson, 1994)

• Milieu where can be parsed into chucks to cue the geometric knowledge (Koedinger & Anderson, 1990)

• Artifacts in scaffolding students in learning proofs (Cheng & Lin, 2006; 2007).

• Both types of tasks also require to visualize the geometric properties embedded in the given diagram

Page 38: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設計幾何計算與幾何證明試題的準則

• 準則一:給定圖形一致性• Pair 1

給定圖形 幾何計算 幾何證明三角形 ABC 中,AC=BC 且BCD 共線。 ACD =130˚, 求 ABC.

三角形 ABC中, AC=BC 且 BCD 共線。證明 ACD=2ABC

Page 39: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設計幾何計算與幾何證明試題的準則

• 準則二:解題使用的幾何性質相同– Set 1:

• 三角形內角和• 互補性質• 等腰三角形性質

– Set 2:• 外角定理• 等腰三角形性質

給定圖形 幾何計算 幾何證明三角形 ABC中, AC=BC 且BCD 共線。 ACD =130˚, 求 ABC.

三角形 ABC 中,AC=BC 且BCD 共線。證明 ACD=2ABC

Page 40: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設計幾何計算與幾何證明試題的準則

• 標準三:解題中使用幾何性質的次序是相同的• 幾何計算 幾何證明

Page 41: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設計幾何計算與幾何證明試題的準則

• 準則四 : – 設計其他不同圖形的幾何計算和幾何證明題目

• 問卷共有四對試題

Page 42: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第二對

Given Diagram GCN Item GP Item

ABCD is a parallelogram. AE and BF are angle bisectors of A and B. If AED=25 , ∘find the measure of EAD.

ABCD is a parallelogram. AE and BF are angle bisectors of A and B. Prove AED=EAD.

B

D

F

E

A

C

Page 43: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第二對• 幾何計算 幾何證明

Page 44: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第三對

Given Diagram GCN Item GP ItemTriangle ABC in which AB and AC are the same lengths. Construct a line through point A so that the line is parallel to BC where the bisectors of angle B and angle C intersect the line at point D and point E. If AC=6 cm and

ACB=75 , find (1) the ∠ ∘length of AE; (2) the measure of AEC. ∠

Triangle ABC in which AB and AC are the same lengths. Construct a line through point A so that the line is parallel to BC and the bisectors of angle B and angle C intersect the line at point D and point E. Prove AC=AE

A

B

DE

C

Page 45: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第三對• GCN GP

Page 46: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第四對

Given Diagram GCN Item GP Item

三角形 BDC 中,BD=BC 且ABC 共線。 ABD =70˚, 求 BDC.

三角形 BDC 中, BD=BC 且 ABC 共線。證明 ABD=2BDC

C

B

DE

A

Page 47: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第四對• 幾何計算 GCN 幾何證明 GP

Page 48: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學生答題的架構

證明或計算步驟 標示此步驟在圖形上

幾何性質

∠ADB= ADC=90˚ ∠垂直性質

(AD BC) ⊥

Page 49: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解題經驗的考量• 解題經驗的不確定性

– 幾何證明先,幾何計算後– 幾何計算先,幾何證明後

Page 50: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時間的影響• 解題時間點不同

– 對應的試題幾乎同時間解– 對應的試題相差一天解題

Page 51: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實驗設計 Design Structure第一天 第二天

組別一:幾何證明先,幾何計算後

4題幾何證明 4 題幾何計算

組別二:幾何計算先,幾何證明後

4 題幾何計算 4 題幾何證明

組別三:幾何證明先,幾何計算後

2 題幾何證明先, 2題幾何計算後

2 題幾何證明先, 2題幾何計算後

組別四:幾何計算先,幾何證明後

2 題幾何計算先, 2題幾何證明後

2 題幾何計算先, 2題幾何證明後

Page 52: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施測學生樣本

• 二個年級–九年級 : 已經完成所有國中的幾何證明

課程

–八年級 :還沒正式學過幾何證明課程

• 每一班級隨機且平均的分派到四個組別

413 學生

502 學生

Page 53: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參與學生九年級 八年級 學生人數

組別一:幾何證明先,幾何計算後(分開一天)

100 124 224

組別二:幾何計算先,幾何證明後(分開一天)

103 122 225

組別三:幾何證明先,幾何計算後(同天)

107 128 235

組別四:幾何計算先,幾何證明後(同天)

103 128 231

學生人數 413 502 915

Page 54: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答題編碼 Coding Scheme

幾何計算 幾何證明

正確計算且理由正確 可接受證明

不完整的計算 不完整的證明

不恰當的計算 不恰當的證明

直覺反應 直覺反應

沒有回應 沒有回應

Points 1

Points 0

Points 0

Points 2

Points 3

Page 55: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幾何計算與幾何證明的表現比較(兩個年級一起)

T test and P value

Mean

Mean Differenc

e

Std. Error Mean

T df Sig.

GCN 6.33-.305 .068 -4.508 914 .000*

GP 6.03

Page 56: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個別年級的表現比較

6.686.49

6.05

5.65

5.05.25.45.65.86.06.26.46.66.87.0

8th grade 9th grade

Mea

n S

core

GC

GP

Significant

Not Sig.

Page 57: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兩種試題答題的先後

6.06

6.08

6.61

5.98

5.05.25.45.65.86.06.26.46.66.87.0

GC GP

Mea

n S

core

GC first GP later

GP first GC later

Significant Not Sig.

Page 58: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Timing Effects

6.34

6.106.33

5.96

5.05.25.45.65.86.06.26.46.66.87.0

GC GP

Mea

n Sc

ore A close proximity

Separated by oneday

Not Sig.Not Sig.

Page 59: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兩個年級間的比較

5.65

6.05

6.686.49

5.05.25.45.65.86.06.26.46.66.87.0

GC GP

Mea

n S

core

8th grade

9th grade

Significant Significant

Page 60: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幾何計算答題正確 VS幾何計算答題正確且有正確理由

0%

20%

40%

60%

80%

100%

Pair 1 Pair 2 Pair 3 Pair 4

Per

cent

8th grade-Correctcalculation

8th grade-Correctcalculation withreasons

9th grade-Correctcalculation

9th grade-Correctcalculation withreasons

Page 61: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九年級學生答題正確在四個編碼類別的分佈

Intuitive responses

Improper calculations

Incomplete calculations

Correct calculations with reasons

Perc

ent

100

80

60

40

20

0

9th grade - GC1

Intuitive responses

Improper calculations

Incomplete calculations

Correct calculations with reasons

Perc

ent

100

80

60

40

20

0

9th grade - GC2

Intuitive responses

Improper calculations

Incomplete calculations

Correct calculations with reasons

Perc

ent

100

80

60

40

20

0

9th grade - GC3

Intuitive responses

Improper calculations

Incomplete calculations

Correct calculations with reasons

Perc

ent

100

80

60

40

20

0

9th grade - GC4

試題的獨立性Task-dependent

Page 62: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討論─觀點一• 幾何證明和幾何計算對九年級的學生來說,

難度是一樣的• 跟之前研究的結果相反 (e.g., Heinze,

Cheng, & Yang, 2004).– 沒有要求學生寫出幾何性質– 可以根據表層圖形直覺來猜出答案–猜測跟試題有相當的關係性存在

Page 63: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案例─幾何計算答案的猜測

Diagram GCN task description

In triangle ABC, AE BC, ⊥AB//DE, and CD=CE. Given that measure of DCE=40˚, find the measure of BAE=_____.

A

B CE

D

40

Page 64: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鑲崁在幾何計算圖形裡的等腰三角形

A

B CE

D

Page 65: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剛性變化

A

B CE

D

等腰三角形等底角

Page 66: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鑲崁在幾何計算圖形裡的同位角

A

B CE

D

Page 67: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討論─觀點二• 對八年級學生來說幾何證明比較困難

6.686.49

6.05

5.65

5.05.25.45.65.86.06.26.46.66.87.0

8th grade 9th grade

Mea

n Sc

ore

GC

GP

Significant

Not Sig.

Page 68: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討論─觀點二

解幾何計算的知識

將證明步驟正確串連的知識

正確使用代數及幾何符號的知識

不能使用數字來寫證明的知識

作幾何證明的知識

Page 69: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將證明步驟正確串連的知識

Proving ACD=2ABC when AC=BC

Page 70: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不能使用數字來寫證明的知識

Page 71: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正確使用代數及幾何符號的知識

Page 72: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跟圖形有關的錯誤( 1 )

Page 73: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跟圖形有關的錯誤( 2 )

Page 74: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跟圖形有關的錯誤( 3 )

Two parallel lines.Sum of the alternate interior angles is 180˚

Proving stepLabels on the

diagramGeometric

reasons

Page 75: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跟圖形有關的錯誤 (4)

ABC is collinear and BD=BC. Given that ABD=70˚, find the measure of BDC=____.The alternate interior angles property?!

Page 76: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總結• 幾何計算,尤其是非教科書裡的幾何計算

提供了學生學習– 不同的幾何知識– 幾何推理– 問題解決技巧

• 教師在教室裡會小心的維持住幾何計算試題的認知難度

• 學生解幾何計算的經驗對他們的幾何證明學習有相當的幫助

Page 77: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同一個研究問題 : 臺灣學生經驗幾何計算( GCN) 和他們在幾何計算 (GCN) 與幾何證明 (GP) 上的表現

Implications• 課程分析的兩種方式: Vertical-dimension

(textbook) vs. horizontal-dimension investigations

• 使用 MTF 架構可有效的探究學生的學習成果• 未來研究應小心的考量亞洲國家的數學成就表現。尤其是– 考試文化 Examination culture– 非語言的教室互動模式 Non-verbal communications

(e.g., the use of gest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