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性格及其培养

21
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 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 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

Upload: zeph-singleton

Post on 02-Jan-2016

9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4 download

DESCRIPTION

第一节 性格概述 第二节 性格理论 第三节 性格测定 第四节 性格培养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性格的含义、结构、 类型、特征及性格与气质的关系,掌握测 定性格的方法,能够分析影响性格的主要 因素,提出改进和培养性格的方法。. 第十二章 性格及其培养. 心 理 学 基 础 — 原 理 与 应 用. 第一节 性格概述. 心 理 学 基 础 — 原 理 与 应 用. 一、性格的概念 人对现实的 稳定态度 和 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中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 构成要素: 1 、稳定态度 2 、惯常行为方式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第十二章  性格及其培养

第十二章 性格及其培养第十二章 性格及其培养

第一节 性格概述第二节 性格理论第三节 性格测定第四节 性格培养

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性格的含义、结构、类型、特征及性格与气质的关系,掌握测定性格的方法,能够分析影响性格的主要因素,提出改进和培养性格的方法。

础—

Page 2: 第十二章  性格及其培养

第一节 性格概述第一节 性格概述

一、性格的概念一、性格的概念 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

式中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构成要素:

1 、稳定态度

2 、惯常行为方式偶然的、不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不能看成是

一个人的性格特征。

思想-行为-习惯-性格-命运

础—

Page 3: 第十二章  性格及其培养

二、性格与气质的关系二、性格与气质的关系二者区别:

1 、表现个性特征的角度不同(态度、行为方式; 速度、稳定性、灵活性)。

2 、可塑性程度不同。事件、经历、挫折

3 、社会意义不同(社会评价)。

二者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1 、气质影响性格形成速度和表现。

2 、性格对气质也发生一定影响。掩盖、渐变

础—

Page 4: 第十二章  性格及其培养

三、性格的形成三、性格的形成 性格是遗传生理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合金”

1 、遗传生理因素(遗传因素、生理发展)是前提条件; 2 、后天环境影响是主要现实条件。 家庭环境(家庭结构、父母人格、教养方式等)、学校环境(校风、

班风、校园文化、教师人格等)、社会环境(社会风尚、网络环境、大众传媒等)。

在环境影响下,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改变性格,增强对环境的适应性、耐受性,久之形成一套稳定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当认识到自身性格有缺陷时,自觉改变和完善。

在影响性格要素中,与身体生理有关的,如自我概念中身体意象、动机、情绪等受遗传影响较大; 较复杂人格特征,如兴趣、态度、价值观则受环境影响较大。

础—

Page 5: 第十二章  性格及其培养

四、性格特征及表现四、性格特征及表现(一)性格特征 性格特征主要包括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态度特征。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态度;对工作、学习的态度; 对自己的态度。 意志特征。对自己行为活动的调节、控制。 情绪特征。在情绪控制、情绪持久性、主导心境等方面的特征。 理智特征。在感知、记忆、 想象、思维等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

征。

础—

Page 6: 第十二章  性格及其培养

(二)良好性格的主要表现(二)良好性格的主要表现( 1 )能面对现实,接纳现实,非一味歪曲现实。( 2 )能客观评价和接受自己、他人与社会,非排斥自己、拒绝别人、攻击 社会。( 3 )有较广阔视野,就事论事,热爱周围事物,有自己的追求与梦想。( 4 )情绪和思想表达较为自然。( 5)有独立自主特点,有独处需要,但不回避他人。( 6)能发展与他人的深厚友谊。( 7)能分辨目的与手段,对善与恶的区分较明确。( 8)有适度的幽默感和创造性。

我国选拔航天员,要求必须具有: 职业动机强烈,人品高尚,聪慧性好,学习能力强,情绪稳定性好,意志坚强,敢为果断, 吃苦耐劳,坚毅有恒,承受力强,自我调节力强,人际相容性好,合作意识强,开朗,机智 幽默。

Page 7: 第十二章  性格及其培养

第二节 性格理论第二节 性格理论类型理论

(一)单一类型理论(二)对立类型理论

(三)多元类型理论

特质理论(一)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三)现代特质理论

础—

Page 8: 第十二章  性格及其培养

类型理论 性格类型理论主要描述一类人与另一类人的心理差异。性格类型理论主要描述一类人与另一类人的心理差异。

有三种:单一类型理论、对立类型理论、多元类型理论。有三种:单一类型理论、对立类型理论、多元类型理论。

(一)单一类型理论(一)单一类型理论 认为性格类型是依据一群人是否具有某一特殊性格来确定的。

美国心理学家弗兰克 · 法利提出 T 型性格,认为这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性格特征。依据冒险行为性质,分为 T +型、 T -型两种。

T+ 型性格 当冒险行为向健康、积极、创造性方向发展时(英雄) 可进一步分为体格 T+ 型、智力 T+ 型;

T-型性格 当冒险行为具有破坏性质时。

础—

Page 9: 第十二章  性格及其培养

(二)对立类型理论(二)对立类型理论认为性格类型包含了某一性格维度的两个 相反方面。 A-B 型、内外向型

11 、、 A—BA—B型性格型性格 福利曼和罗斯曼描述了 A—B 性格类型。 A型性格 特点:性情急躁,缺乏耐性, 成就高,上进心强,有苦干精神,工作投入, 做事认真负责,时间紧迫感强,富有竞争意识,外向,动作敏捷,生活常 处于紧张 状态。办事匆忙,社会适应性差,属不安定型性格,易患冠心病。 美国一项调查显 示, 257位冠心病男性中 A 型性格人数是 B 型性格人数的两倍多。 B型性格 特点:性格不温不火,举止稳当,对工作生活满足感强,喜欢慢步调生活节奏,在需要审慎思考和耐心的工作中, B 型人比 A 型人适应好,属较平凡的人。

础—

Page 10: 第十二章  性格及其培养

22 、内—外向型性格、内—外向型性格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依据心理倾向于主体自身,还是外部

客体,提出内—外向性格类型学说。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外部客体时,即外向型性格,当兴趣和关注点指向主体时,即内向型性格。

外向性格:注意外部世界,情感表露在外,热情奔放,当机立断,独立自主,善于交往,行动快捷,有时轻率。

内向性格:自我剖析,做事谨慎,深思熟虑,疑惑困惑,交往面窄,有时适应困难。

认为心理活动有思维、感情、感觉、直觉 4种基本功能,结合内、外两种心理倾向可构成 8种 性格类型。

荣 格

础—

Page 11: 第十二章  性格及其培养

荣格的八种性格类型及特征: ( 1 )外向思维型。尊重客观规律和伦理法则,不感情用事。 ( 2 )外向感情型。对事物评价往往感情用事,容易凭借主观判 断来衡量外界事物的价值。 ( 3 )外向感觉型。以具体事物为出发点,容易凭借感觉来估量 生活的价值,遇事不假思索,随波逐流,但善于应付现实。 ( 4 )外向直觉型。以主观态度探求各种现象,不接受过去经 验,只憧憬未来,易悲观失望。 ( 5 )内向思维型。不关心外部价值,以主观观念决定自己的思 想,感情冷淡,好独断,偏执,易被人误解。 ( 6 )内向感情型。情绪稳定,不露声色。 ( 7 )内向感觉型。不能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在自己与事物之间 常加入自己的感觉。 ( 8 )内向直觉型。不关心外界事物,脱离实际,好幻想。

础—

Page 12: 第十二章  性格及其培养

(三)(三)多元类型理论多元类型理论 认为性格类型是由几种不同质的人格特性构成的。 德国斯普兰格按人类文化生活的 6种形式及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标准,将性

格分为 6 种: 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宗教型、权力型、社会型。 美国霍兰德根据性格特征与职业选择的关系,把性格划分为 6 种: 研究型、现实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 培因根据个体的智力、情感、意志三种心理机能何者占优势,把性格类型分为:

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日本学者以血型为基础将性格分为: A 、 B 、 O 、 AB 型 4种。 A 型人倔强、理智、谨慎,责任心强,情绪易波动; B 型人乐观热情、宽容随和、待人亲

切、开朗坦诚、不够专心、易生畏难情绪; O 型人较自信,坚定、冷静、富于实干、勤奋上进、较固执、不虚心; AB 型是 A 型和 B 型的复合型,如 AB偏 B 者,易有成就,如 A

B偏 A 者,显得孤僻、呆板。

Page 13: 第十二章  性格及其培养

特质理论 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最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单位。

(一)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一)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首次提出人格特质理论,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 1 、共同特质,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相同特质。

2 、个人特质,个人身上所具有的特质。依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可分为 3 类:

( 1 )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的特质,影响个人各方面行为。如,多愁善感,林黛玉的首要特质;狡猾奸诈,曹操的首要特质等;

( 2 )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重要特征,在各人身上约有 5-10 个; ( 3 )次要特质。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只在特殊情况下表现出来,除亲近他的人外,其他

人很少知道。如一个人在外面很粗鲁,而在自己母亲面前很顺从,顺从是其次要特质。

础—

Page 14: 第十二章  性格及其培养

(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方法分析人格特质,将人格结构分为 4层: 1 、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

2 、表面特质(从外部行为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和根源特质(相互联系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行为特质)

3 、体质特质(先天生物因素决定 )和环境特质(后天环境因素决定 )

4 、动力特质(有动力特征的特质 )、能力特质(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特质 )和气质特质(决定个人情绪反应速度与强度的特质 )。

础—

Page 15: 第十二章  性格及其培养

3 因素模型 艾森克提出人格 3 因素模型, 3 因素是: ①内外倾性,表现为内外倾的差异; ②神经质,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 ③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

5 因素模型 塔佩斯等运用词汇学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再分析,发现了 5 个相对稳定的因素,形成著名的大 5 因素模型。这 5 因素是:

①开放性、 ②责任心、 ③外倾性、④宜人性、⑤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

7 因素模型 特里根等用不同选词原则获得 7 个因素,构成了大 7 因素模型。这 7 个因素是:

①正情绪性; ②负情绪性;③正效性;④负效性;⑤可靠性; ⑥宜人性;

⑦因袭性。

础—

(三)现代特质理论(三)现代特质理论

Page 16: 第十二章  性格及其培养

第三节 性格测定第三节 性格测定

一、性格的自我评价一、性格的自我评价 根据自我观察,对自己性格作出客观评价。

(一)自陈量表(一)自陈量表 自陈量表的特点是:测量工具一般为调查表;

题目数量多; 可同时测量几个特质;可以进行团体

施测。

目前有影响的自陈量表有:

1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MMPI )

2 、 16种人格因素测验( 16PF )

3 、爱德华个性偏好量表( EPPS )

4 、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 )

础—

Page 17: 第十二章  性格及其培养

(二)投射测验(二)投射测验投射法是向受测者提供一些意义比较含糊的刺激情境,让其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自由地表现出反应,分析其反应结果,推断出受测者的人格特征。

利用这种方法编制的测验称作投射测验。投射测验在临床心理学中使用广泛。

客观性强,分析难度大

础—

(投射测验图例)

Page 18: 第十二章  性格及其培养

根据受测者的反应方式, 可将投射测验分为 5 类,分别为:1 、联想法。如文字联想测验和 罗夏墨迹测验。2 、构造法。如主题统觉测验。3 、完成法。如语句完成测验。4 、选排法。用图画、照片作为 测验材料。5 、表露法。如画人测验。

著名的投射测验有: 罗夏墨迹测验 主题统觉测验

三、性格的其他鉴定方法三、性格的其他鉴定方法 血型鉴定法、笔迹鉴定法、图画鉴定法、排行鉴定法、居室设计法、办公桌

鉴定法、衣着鉴定法、站立姿态鉴定法等。

础—

(罗夏墨迹测验)

Page 19: 第十二章  性格及其培养

第四节 性格培养第四节 性格培养分析性格形成原因(一般分析;针对某种特征分析)

自我性格培养建议: 深刻体验自我,准确评价自我性格 有意识调整自我,积极塑造良好性格 敢于面对自我,克服性格弱点

为了有效矫正 A型性格的不足,建议做到:

础—

Page 20: 第十二章  性格及其培养

①确定生活目标。集中精力为此奋斗,不追求未必值得拥有的东西。

②放弃要做完人想法。勇敢接受自己缺点,信任别人,相信别人也能做好各项工作。

③尽量淡化荣誉、成就。注意学习、生活、工作和谐,注重生活质量与体验。

④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增强生活艺术情调,常听音乐,看电影,培养艺术修养。

⑤ 时间安排井然有序而留有余地。要踏实稳健地去做每件事,不以数量衡量成 绩,讲究工作质量。

⑥ 主动控制调节自己情绪。避免争论和冲突,以幽默态度化解生活中的波折, 培养宽容、广博的胸怀。

⑦ 善于倾听别人意见。不打断别人讲话,不把别人事情抢过来,对人多加鼓励 和赞赏。

⑧ 有目的利用机会培养耐心和悠闲感。 比如排队、逛公园等。

⑨ 多交知心朋友。建立归属感和安全感,多体会与朋友交流交心的真切感受。

Page 21: 第十二章  性格及其培养

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1 、解释概念:性格、 A 型性格、 B 型性格、首要特质、

中心特质、根源特质、表面特质、大 5 因素。

2 、简述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3 、简述性格理论。

4 、鉴定性格的方法有哪些?

5 、联系实际说明,如何培养良好性格。

础—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