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歌的行板 》

28
主主 主主

Upload: jonas-richards

Post on 30-Dec-2015

4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1 download

DESCRIPTION

《 如歌的行板 》. —— 柴科夫斯基. 主讲:徐艺. 柴科夫斯基  —— 我借助音乐语言表露我的意境和情绪。 柴科夫斯基( 1840—1893 ),是十九世纪俄国最有才华的作曲家。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主讲:徐艺

柴科夫斯基 ——我借助音乐语言表露我的意境和情绪。 柴科夫斯基( 1840—1893 ),是十九世纪俄国最有才华的作曲家。 柴科夫斯基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音乐遗产。他创作有六部交响曲,其中以第六(悲怆)交响曲最为著名;舞剧 《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蜚声艺术界;管弦乐作品中,《意大利随想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前奏曲、《一八一二年序曲》、交响幻想曲《弗兰切斯卡 ·达 · 里米尼》,以及三部钢琴协奏曲和《 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室内乐包括有《如歌的行板》在内的《第一弦乐四重奏》;钢琴套曲:《四季》;小提琴作品有《旋律》;大提琴作品有《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总之,柴科夫斯基在各种音乐体裁里都有名作。这在世界乐坛上是首屈一指的。 俄罗斯著名作家契柯夫对柴科夫斯基给以高度评价:“我准备在他的台阶前肃立,当一名荣誉哨兵,我对他的敬爱达到如此程度。若论等第,他如今在俄罗斯艺术中仅次于早已占据首位的列夫 · 托尔斯泰,而名列第二。”

  这部作品作于 1871 年,虽然当时农奴制已被废除,但广大劳动人民还处在沙皇的黑暗统治之下 , 生活依然非常贫苦。那时,柴科夫斯基正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担任和声学教授,生活的清苦,使他不得不借住在院长鲁宾斯坦家中。因此,他较多地了解到上流社会的浮华与奢侈,而这,与劳苦大众生活的疾苦形成巨大的反差,正是这些,汇成了作曲家的思想源泉,喷发成一条奔腾的大河——《D大调弦乐四重奏》。

  

  《如歌的行板》是《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主部主题的创作源于一首凄美的俄罗斯民歌。 1877年初,俄国大文豪列夫 · 托尔斯泰来到莫斯科。当时柴科夫斯基所在的莫斯科音乐学院举行了一次音乐晚会招待托尔斯泰,其中有一个节目,就是柴科夫斯基的《 D大调弦乐四重奏》。托尔斯泰听到第二乐章时,感动得泪流满面,说:“我已接触到苦难人民的灵魂的深处。” 《 D 大调弦乐四重奏》也正因有这个杰出的乐章,才特别受到世人的钟爱。而现今这首乐曲作为独立的曲目常在音乐会上演奏,它那极具有俄罗斯民谣式的音乐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 D 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用复三部曲式写成。在这个乐章里,四件乐器都加上了弱音器,使得音色带有朦胧、暗淡的色彩。前面的单三段作的 A段,就是用的俄罗斯民歌《凡尼亚坐在沙发上》的曲调 ,其中屡次下行四度的音程,表现出忧郁和沉思的情绪。柴科夫斯基运用变奏手法处理这个曲调,使之十分委婉动听。

剧烈的颤指、精妙的滑音。使得那富有造型性的音质在倾诉着俄罗斯劳动人民的辛酸.

乐曲主题经变奏手法的处理,在

乐曲中一再出现,情绪极其沉郁、伤

感。

乐曲的中段,先由大提琴拨奏的固定音型 ,它不断地反复着。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演奏切分音、好似一声声叹息。在这样的背景上,引出第一小提琴的主题。

这段乐曲为阴郁的气氛增添了

明朗的因素,显现出热切而哀伤的

祈求情绪。

后半段转成小调,情绪显得

不安和悲伤。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先后在提琴中音和高音上各演奏一遍,然后,进行了发展。各个声部重复叙述着主题,在力度和编配方面,处理都不相同 .

主部主题的反复重现与变奏,

好似有说不完的苦难与难于化解的

郁结

帝俄时期喘息在专制政治之下人民的悲

惨生活与难言的苦楚,在轻吟低回、如泣

如诉的琴声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一个含泪又含笑的牧羊姑娘,无可奈何却又是依依难舍地面对着她的生存境遇。

尾声是第一主题的片断,有如痛苦的啜泣。它结束 在宗教歌曲所惯用的变格终止上。呜咽般断断续续的音调停留在两个清澈的和弦上,结束 在空幻之中.

人们在现实生活里寻求不到解脱痛

苦的方法,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宗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