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成语研究

3

Click here to load reader

Upload: clod13

Post on 12-Dec-2014

1.35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2 download

DESCRIPTION

 

TRANSCRIPT

Page 1: 史记 成语研究

[作者简介 ]范培培 ,湛江师范学院艺术教育中心讲师 ,在读教育硕士 ,研究方向 :对外汉语、语文学科教学。

《 史 记 》成 语 研 究

○范培培

(湛江师范学院 艺术教育中心 , 广东  湛江  524048)

[摘  要 ] 《史记 》全书共使用成语 685条 ,对后代汉语词汇的丰富和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通过

对书中成语的起源、结构与语法功能、意义变化三个方面的考察 ,有助于深入了解《史记 》的文化地位。

[关键词 ] 汉语 ;  成语 ;  《史记 》

中图分类号 : H13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2 - 8610 (2009) 07 - 0086 - 03

  《史记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被鲁迅称为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其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史记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 ,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记载了

中国三千多年的历史 (黄帝至汉武帝 )。这些详尽而生动的

纪录不仅留给我们栩栩如生的历史故事 ,同时也留给了我们

很多的成语 ,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内容。本文以《史记 》为研

究对象 ,探讨书中成语的使用情况 ,以求进一步丰富成语的

研究内容 ,同时为更好地理解、研究《史记 》提供参考。

关于“成语 ”这一概念的理解 ,我们参考周祖谟先生在

《谈成语 》一文中的观点 ,即“成语是语言词汇中的一部分定

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

法 ,表示一定的意义 ,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 ,跟习用语、谚语相近 ⋯⋯最主要的一

点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 ,成语大都出自书面 ,属于

文语性质的 ”。但“我们应该承认有些固定词组或相当固定

的词组是介于成语和谚语、引语或普通词组之间的 ,对这类

词组 ,不必一定去划分它的界限。”根据上述观点 ,我们将《后

汉书 》中出现的介于成语和谚语、成语和普通词组之间的词

语也看作成语。

据统计 ,《史记 》全书共使用成语 685条 (重复出现不

计 ) ① ,其中多为四字成语 ,如“暗度陈仓 ”、“毛遂自荐 ”、“卧

薪尝胆 ”等 ,共计 631条 ;也有多于四个字的 ,如“无立锥之

地 ”、“知其一未知其二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等 ,共计 54

条。

一、《史记 》中成语的起源探究

《史记 》中这些成语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在前代

的著作中已经出现过的或引用当时的俗谚 ,在本书中属于再

次出现 ;第二种是在本书中首次出现 ,即所谓新成语 ;第三种

是后人从《史记 》的叙述中总结出来的成语典故。现分别举

若干例如下 (多次出现的则从其用例中任选一例 ) :

(一 )继承前代典籍中的成语或引用俗谚

(1)白驹过隙 :人生一世间 ,如白驹过隙 ,何至自苦如此

乎 ! ———《留侯世家 》

语出《庄子 ·知北游 》:“人生天地之间 ,若白驹之过隙 ,

忽然而已。”

(2)筚路蓝缕 :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 ,筚路蓝缕 ,以处

草莽 ,跋涉山林 ,以事天子。 ———《楚世家 》

语出《左传 ·宣公十二年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3)博闻强识 :夫贤主所作 ,故非浅闻者所能知 ,非博闻

强识君子者所不能究竟其意。 ———《三王世家 》

语出《礼记 ·曲礼上 》:“博闻强识而让。”

(4)凤凰于飞 :是谓凤凰于蜚 ,和鸣锵锵。有妫之后 ,将

育于姜。 ———《田敬仲完世家 》

语出《诗 ·大雅 ·卷阿 》:“凤皇于飞 ,翙翙其羽。”

(5)鸿鹄之志 :陈涉太息曰 :“嗟乎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哉 !” ———《陈涉世家 》

语出《吕氏春秋 ·士容 》:“夫骥骜之气 ,鸿鹄之志 ,有谕

乎人心者 ,诚也。”

(6)利令智昏 :鄙语曰 :“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

说 ,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 ,邯郸几亡。

———《平原君虞卿列传 》

(7)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谚曰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 ,可以谕大也。 ———《李将军列传 》

(8)当断不断 :道家之言“当断不断 ,反受其乱 ”,乃是

也。 ———《齐悼惠王世家 》

(9)毒药苦口 :且“忠言逆耳利于行 ,毒药苦口利于病 ”,

愿沛公听樊哙言。 ———《刘侯世家 》

另外还有白虹贯日、不测之渊、百年之后、抱薪救火、长

袖善舞、负薪之忧、覆巢毁卵、高垒深沟、规矩绳墨、汗马之

劳、金石丝竹、绝长补短、名不虚传等等。

《史记 》在使用前代已经出现的成语或俗谚时有时是完

全按照原来的形式引用 ;有时会将其中的个别成语加以改

易 ,如上文所举筚路蓝缕、凤凰于飞等 ,形式已与前代有所不

—68—

语文学刊                                  2009年第 7期

Page 2: 史记 成语研究

同 ,其他如百年之后 (“兄议甚切 ,百年之后必书晋史 ,目下将

见责邪。”《晋书 ·曹志传 》)在《史记 》中则为百岁之后 (“夫

在则重尊 ,夫百岁之后 ,所子者为主 ,终不失势 ,此所谓一言

而万世之利也。”《吕不韦列传 》)等 ,不一一列举。

(二 )在《史记 》中新出现的成语

(1)不寒而栗 :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 ,其后郡中不寒而

栗 ,猾民佐吏为治。 ———《酷吏列传 》

(2)高屋建瓴 : [秦中 ]地势便利 ,其以下兵于诸侯 ,譬犹

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高祖本纪 》

(3)多多益善 :上问曰 :“如我将几何 ?”信曰 :“陛下不过

能将十万。”上曰 :“于君何如 ?”曰 :“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

曰 :“多多益善 ,何为为我禽 ?” ———《淮阴侯列传 》

(4)民不聊生 :头会箕敛 ,以供军费 ,才匮力尽 ,民不聊

生。 ———《张饵陈馀列传 》

(5)分我杯羹 :当此时 ,彭越数反梁地 ,绝楚粮食 ,项王患

之。为高俎 ,置太公其上 ,告汉王曰 :“今不急下 ,吾烹太公。”

汉王曰 :“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淮王 ,曰‘约为兄弟 ’,吾翁即

若翁 ,必欲烹而翁 ,则幸分我一杯羹。” ———《项羽本纪 》

(6) (7)衣绣夜行、沐猴而冠 :人或说项王曰 :“关中阻山

河四塞 ,地肥饶 ,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 ,又心

怀思 ,欲东归 ,曰 :“富贵不还乡 ,如衣绣夜行 ,谁知之者 !”说

者曰 :“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 ,果然。” ———《项羽本纪 》

(8)江东父老 :项王笑曰 :“天下之亡我 ,我何为渡 ! 且籍

与江东子弟八千人 ,渡江而西 ,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

而王我 ,我何面目而见之 ?” ———《项羽本纪 》

(9)兼容并包 ;故驰骛乎兼容并包 ,而勤思乎参天贰地。

———《司马相如列传 》

(10)高阳酒徒 :初 ,沛公 (刘邦 )引兵过陈留 ,郦生 (郦食

其 )踵军门上谒 ⋯⋯使者出谢曰 :“沛公敬谢先生 ,方以天下

为事 ,未暇见儒人也。”郦生瞋目按剑叱使者曰 :“走 ! 复入言

沛公 ,吾高阳酒徒也 ,非儒人也。” ———《郦生陆贾列传 》

(11)家徒四壁 :文君夜亡奔相如 ,相如乃与驰归 ,家居徒

四壁立。 ———《司马相如列传 》

(12)丧家之狗 :“累累若丧家之狗。” ———《孔子世家 》

另外还有白头如新、白鱼入舟、百二山河、暴戾恣睢、杯

盘狼藉、悲歌慷慨、北面称臣、避世金马、便宜从事、薄物细

故、不约而同、不可胜道、不赞一词、才气无双、大喜过望、废

书而叹、讽一劝百、改过自新、无可奈何、何足挂齿等等。

《史记 》中新出现的成语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有些

成语一经出现形式便固定下来 ,如上文所举不寒而栗、多多

益善、民不聊生等。另一种是形式并未固定 ,在后世的使用

中逐渐发生变化 ,变化后的形式为大众所广泛接受 ,最初的

形式反而渐渐消失或者很少被使用了 ,如上文所举高屋建

瓴、分我杯羹、江东父老、家徒四壁等皆是发展变化后的形

式 ;再如康庄大道 ,在《史记 》中并未出现完整的形式 (于是

齐王嘉之 ,自如淳于髡以下 ,皆命曰列大夫 ,为开第康庄之

衢 ,高门大屋 ,尊宠之。《孟子荀卿列传 》)在后世使用中才

逐渐形成了固定的表达形式 ;破釜沉舟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 ,

皆沉船 ,破釜甑 ,烧庐舍 ,持三日粮 ,以示士卒必死 ,无一还

心。《项羽本纪 》)等亦属此种情况。

(三 )后人从《史记 》的叙述中总结出来的成语典故

因为《史记 》中的典故已经深入人心 ,书中的一些经典的

故事片断或者精彩的表达方式也被人津津乐道 ,形成了成

语。

(1)暗度陈仓 :正月 ,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 ,王梁、楚地九

郡 ,都彭城。负约 ,更立沛公为汉王 ,王巴、蜀、汉中 ,都南郑。

⋯⋯汉王之国 ,项王使卒三万人从 ,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

人 ,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 ,以备诸侯盗兵袭之 ,亦示

项羽无东意。⋯⋯八月 ,汉王用韩信计 ,从故道还 ,袭雍王章

邯。邯迎击陈仓 ,雍兵败 ,还走 ;止战好畤 ,又复败 ,走废丘。

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 ,引兵围雍王废丘 ,而遣诸将略定

陇西、北地、上郡。 ———《高祖本纪 》

(2)杜邮之戮 :武安君既行 ,出咸阳西门十里 ,至杜邮

⋯⋯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 ,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 ,曰 :

“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遂自杀。武安君之死也 ,以秦

昭王五十年十一月 ,死而非其罪 ,秦人怜之 ,乡邑皆祭祀焉。

———《白起王翦列传 》

另外 ,如负荆请罪、春秋笔法、毛遂自荐、围魏救赵、优孟

衣冠、孙膑赛马、卧薪尝胆、指鹿为马、网开一面等。

二、《史记 》中成语的结构及语法功能

(一 )《史记 》成语的结构

《史记 》中的成语从音节上看主要是四音节成语和非四

音节成语之分 ,其中四音节成语是基本形式 ,占书中所有成

语的 92%以上 ,其语法结构也较为完整、规则。因此 ,这里

主要以四音节成语为对象进行考察。这些成语按照其组成

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1.联合结构。四字成语联合结构一般可以分割为“□□

| □□”,前两字与后两字具有并列、顺承、选择、递进等关系 ,

即前两字与后两字各作为一个个体进行联合 ,同时前后的结

构相同。这样 ,联合结构的成语可以分作三个小类 :

(1)由两个主谓结构组成的联合结构 ,如 :“兔死狗烹 ”、

“鸟尽弓藏 ”、“鸡鸣狗盗 ”、“日暮途穷 ”。

(2)由两个动宾结构组成的联合结构 ,如 :“围魏救赵 ”、

“卧薪尝胆 ”、“解衣推食 ”、“蹑屩担簦 ”。

(3)由两个偏正结构组成的并列结构 ,这种结构有两种

情况 ,一是定中结构 ,如 :“斗粟尺布 ”、“薄物细故 ”、“甘言好

辞 ”、“功狗功人 ”;二是状中结构 ,如 :“内视反听 ”、“左萦右

拂 ”。

此外 ,联合结构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 ,即由词性完

全相同的单纯词组成联合结构成语 ,如 :“规矩绳墨 ”、“金石

丝竹 ”、“亲疏贵贱 ”、“兼容并包 ”等。

2.主谓结构。主谓结构成语的各个音节是不可分割的 ,

作为一个整体 ,它可以分为三个小类 :

(1)由“主 +谓 ”组成的主谓结构 ,如 :“明珠暗投 ”、“名

不虚传 ”、“奇货可居 ”、“秋毫无犯 ”。

(2)由“主 +谓 +宾 ”组成的主谓结构 ,如 :“怒发冲冠 ”、

“旁若无人 ”、“秦失其鹿 ”、“怨入骨髓 ”。

(3)由“主 +状 +谓 ”组成的主谓结构 ,如 :“紫气东来 ”。

3.动宾结构。动宾结构成语的各个音节与主谓结构的

一样 ,是一体的 ,可以分为四个小类 :

(1)由“动 +宾 ”组成的动宾结构 ,如 :“不赞一词 ”、“不

—78—

说文解字                        范培培 /《史记 》成语研究

Page 3: 史记 成语研究

识大体 ”。

(2)由“状 +动 +宾 ”组成的动宾结构 ,如 :“平易近民 ”、

“纸上谈兵 ”。

(3)由“动 +状 +宾 ”组成的动宾结构 ,如 :“请自隗始 ”、

“作壁上观 ”。

(4)由“动 +宾 +补 ”组成的动宾结构 ,如 :“视死如归 ”、

“斫雕为朴 ”、“约法三章 ”。

4. 偏正结构。偏正结构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因此 ,偏正

结构的成语也可以分为不同的几类 :

(1)定中结构的偏正结构 ,如 :“匹夫之勇 ”、“千金之

家 ”、“强弩之末 ”、“犬马之心 ”。

(2)状中结构的偏正结构 ,如 :“犬牙相制 ”、“不寒而

栗 ”、“翘足而待 ”、“直言极谏 ”。

5. 比况结构。比况结构的成语 ,如 :“如持左券 ”、“如狼

牧羊 ”。

6. 兼语结构。兼语结构的成语 ,如 :“使羊将狼 ”。

7. 中补结构。中补结构的成语 ,如 :“坐不安席 ”、“坐不

垂堂 ”、“视同儿戏 ”、“隐若敌国 ”。

(二 )《史记 》成语的语法功能

1. 充当主语 :这些成语在充当主语时 ,可以单独作为主

语 ,如 :“矢石之难 ,汗马之功 ,此复受次赏。”《晋世家 》也可

以作为句子的并列主语 ,如 :“夫春生夏长 ,秋收冬藏 ,此天道

之大经也。”《太史公自序 》

2. 充当谓语 :充当谓语的情况三种 ,一是直接充当句子

谓语 ,如 :“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 ,不可胜道。”《太

史公自序 》“江南火耕水耨。”《平准书 》二是充当句子的并列

谓语 ,如 :“秦有余力而制其敝 ,追亡逐北 ,伏尸百万 ,流血漂

卤。”《秦始皇本纪 》”三是在分句中作谓语 ,如 :“始吾闻夫人

弟公子天下无双。”《魏公子列传 》

3. 充当宾语 :充当宾语的情况有两种 ,一是充当动词宾

语 ,如 :“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 ,无敢出声。”《孙

子 ·吴起列传 》二是充当介词宾语 ,如 :“王以名使括 ,若胶柱

而鼓瑟耳。”《廉颇蔺相如列传 》“人生一世间 ,如白驹过隙 ,

何至自苦如此乎 !”《留侯世家 》

4. 充当定语 :在充当定语时 ,一是可以单独作定语 ,如 :

“金石丝竹之声不绝于耳 ,帷帐之私俳优侏儒之笑不乏与前 ,

而天下无宿忧。”《平津侯主父列传 》“卜式试于刍牧 ,弘羊擢

于贾竖 ,卫青奋于奴仆 ,日磾处于降虏 ,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

朋矣。”《平津侯主父列传 》二是可以作为句子的并列定语 ,

如 :“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以匡朕之不逮。”《孝文本

纪 》

5.充当状语 :“夫在则重尊 ,夫百岁之后 ,所子者为主 ,终

不失势 ,此所谓一言而万世之利也。”《吕不韦列传 》

6.充当补语 :“秦父兄怨此三人 ,痛入骨髓。”《淮阴侯列

传 》

7.独立成句 :这类成语不充当任何句子成分 ,其本身就

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如 :“文君夜亡奔相如 , ,相如乃与驰归。

家居徒四壁立。”《司马相如列传 》“诛斯、去疾 ,任用赵高。

痛哉言乎 ! 人头畜鸣。”《秦始皇纪 》“天高听卑。君有君人

之言三 ,荧惑宜有动。”《宋微子世家 》

(三 )《史记 》成语的意义

《史记 》成语的意义 ,绝大多数仍保留着原书的原意 ,只

有极个别的成语意义发生了变化 ,如 :

一意孤行 原意是谢绝请托 ,坚持自己的主张。后指不

听劝告固执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

《史记 》成语意义少有变化 ,说明《史记 》成语有着顽强

的生命力 ,也表明《史记 》成语在汉语史上有着长久稳固的地

位。

【注释 】

①此数字的核定参阅《〈史记 〉成语典故 》(李啸东编著 ,广

西民族出版社 , 2002. 11. 1)。《中国成语大辞典 》(王涛等编

著 ,上海辞书出版社 , 2007. 1)共收录了 419条 (此数字系笔

者统计所得 )。

【参 考 文 献 】

[ 1 ]司马迁 .史记 [M ]. 中华书局 , 2004.

[ 2 ]李娟.《史记 》成语研究 [ J ]. 现代语文 , 2006 (10).

[ 3 ]周祖谟 .谈成语 [ J ].语文学习 , 1955 (1).

[ 4 ]王涛 ,等. 中国成语大辞典 [M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2007.

[ 5 ]李啸东 .《史记 》成语典故 [M ]. 广西民族出版社 , 2002.

[ 6 ]缪树晟 ,余伯良. 成语述源释义 [M ]. 宁夏人民出版社 ,

1984.

(上接第 75页 )

【参 考 文 献 】

[ 1 ]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 [M ].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 2005.

[ 2 ]兰宾汉 ,邢向东. 现代汉语 [M ].中华书局 , 2006.

[ 3 ]韩荔华. 汉语修辞技巧教程 [M ]. 华文出版社 , 2005.

[ 4 ]张利莹. 广告语中仿拟修辞探析 [ J ].怀化学院学报 , 2006

(5).

[ 5 ] 罗胜杰. 英汉广告中的仿拟研究 [ J ]. 湖南工程学院学

报 , 2007 (1).

[ 6 ]刘军 ,田红义. 仿拟在广告英语中的应用及翻译策略 [ J ].

商业文化 , 2008 (1).

[ 7 ]童珊. 浅谈广告语言中的仿拟辞格 [ J ]. 商场现代化 , 2008

(9).

[ 8 ]刘云腾.英语广告中的仿拟修辞及其美学效果 [ J ]. 云南

经贸学院 , 2007 (3).

[ 9 ]刘明珠.仿拟在广告英语中的应用 [ J ]. 安徽农业大学学

报 , 2002 (4).

[ 10 ]冯惠如. 仿拟在英语广告中的表现形式与特点 [ J ]. 开封

教育学院学报 , 2003 (4).

[ 11 ]李红琴. 谈英汉广告中的仿拟现象 [ J ]. 北京航空航天大

学学报 , 2006 (2).

[ 12 ]陈碧兰. 论仿拟在广告语翻译中的应用 [ J ].广西民族大

学学报 , 2006 (5).

—88—

语文学刊                                  2009年第 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