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香港道場 - 2015年2月會訊

12
法鼓 通訊 2 2015 雙月刊 佛法的立場來說,照顧自己的目的,就 是為了發心關懷別人,所以並不自私。 然而,必先瞭解什麼是「自己」?什麼是該得到 的「照顧」?否則,為了貪得無厭的目的而照顧 自己,反而會害了自己。進一步說,很多人連照 顧自己的方法和原則都弄不清楚,而口口聲聲強 調要照顧別人、關懷別人。那麼,被照顧及被關 懷的人,能否獲得正確的照顧和關懷,便有疑 問。原意是存好心、做好事,結果往往適得其 反。 許多人剛接觸佛法時,對於佛法的「放下自 我」,存有誤解。於是,產生兩種不同的結果: 第一,非常消極:這也是很普通的現象,他 們由於放棄自我的尊嚴而不再努力,不能肯定自 我的價值而不負責任。不懂得真正照顧自己的 人,當然也不會真正去努力修行。 第二,非常積極:他們自以為立志奉獻自 我,不再自私。因而到處廣結善緣,並且強迫別 人接受他們所認為的好事。實際上,很多宗教 家、革命家、政治家,都有這毛病。他們的出發 點是為了救世救人,由於不瞭解自己,不懂照顧 自己,也不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他們的積 極,非但不能為人類帶來福音,反而引起世界諸 多的鬥爭、殘殺等的災難。 我們必先瞭解了自己,知道了自己是什麼樣 的人?什麼叫作人?人是怎麼構成的?才能進而 理解佛陀所講的眾生,是有種種根性、種種差別 和種種需求的。因此,才會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 薩信仰的出現,來普應眾生各種不同的需要。也 就是先要自覺才能覺他,自利然後利他。 「自我」可分為七個層次:「身體」、 「心」、「世界」、「宇宙」、「眾生與業 力」、「願力」、「解脫」。 「身體」根據《圓覺經》的說法:「妄認四 大,為自身相。」身體是由四大元素:地、水、 火、風和合而成。也是表現自我及感受自我的重 要部分。 「心」根據《圓覺經》說:「六塵緣影,為 自心相。」心理活動是知道有身體,並感受身體 的存在。心理的現象是由於與六種物質現象 「色、聲、香、味、觸、法」之間的相對而起的 執著、分別等作用。 「世界」便是「身體和心」相加而成的「自 我」所存在的環境。我們同樣生存在地球上,卻 有不同的身心感受。舉個例子:一家人,生活在 同一屋簷下,共同在一個空間中活動,可是各人 的思想及生活習慣,卻又有很多的不同。因此, 佛教便有其涵容性的疏導,就是承認所有的眾 生,有著種種根性、種種差別因緣,而生活在各 自的世界裡。雖然是各不相同,卻又是息息相 關。 香港九龍荔枝角永康街23-27號安泰工業大廈B座2樓 2/F, Block B, Alexandra Industrial Building 23-27 Wing Hong St. Lai Chi Kok, Kowloon, H.K. 電話:(852)2865 3110 傳真:(852)2591 4810 電郵:[email protected] 網頁:http://www.ddmhk.org.hk 開放時間:星期一至五:10:00am-9:30pm 星期六:10:00am-6:00pm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息(活動不在此限) 法鼓山香港道場 ddmhk 照顧自己 關懷他人 聖嚴法師開示

Post on 08-Apr-2016

24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2 download

DESCRIPTION

 

TRANSCRIPT

Page 1: 法鼓山香港道場 - 2015年2月會訊

法鼓月

通訊2 2015

雙月刊

佛法的立場來說,照顧自己的目的,就是為了發心關懷別人,所以並不自私。

然而,必先瞭解什麼是「自己」?什麼是該得到的「照顧」?否則,為了貪得無厭的目的而照顧自己,反而會害了自己。進一步說,很多人連照顧自己的方法和原則都弄不清楚,而口口聲聲強調要照顧別人、關懷別人。那麼,被照顧及被關懷的人,能否獲得正確的照顧和關懷,便有疑問。原意是存好心、做好事,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許多人剛接觸佛法時,對於佛法的「放下自我」,存有誤解。於是,產生兩種不同的結果:

  第一,非常消極:這也是很普通的現象,他們由於放棄自我的尊嚴而不再努力,不能肯定自我的價值而不負責任。不懂得真正照顧自己的人,當然也不會真正去努力修行。

  第二,非常積極:他們自以為立志奉獻自我,不再自私。因而到處廣結善緣,並且強迫別人接受他們所認為的好事。實際上,很多宗教家、革命家、政治家,都有這毛病。他們的出發點是為了救世救人,由於不瞭解自己,不懂照顧自己,也不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他們的積

極,非但不能為人類帶來福音,反而引起世界諸多的鬥爭、殘殺等的災難。

  我們必先瞭解了自己,知道了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什麼叫作人?人是怎麼構成的?才能進而

從 理解佛陀所講的眾生,是有種種根性、種種差別和種種需求的。因此,才會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信仰的出現,來普應眾生各種不同的需要。也就是先要自覺才能覺他,自利然後利他。

    「 自 我 」 可 分 為 七 個 層 次 : 「 身 體 」 、「 心 」 、 「 世 界 」 、 「 宇 宙 」 、 「 眾 生 與 業力」、「願力」、「解脫」。

  「身體」根據《圓覺經》的說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身體是由四大元素:地、水、火、風和合而成。也是表現自我及感受自我的重要部分。

  「心」根據《圓覺經》說:「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心理活動是知道有身體,並感受身體的 存 在 。 心 理 的 現 象 是 由 於 與 六 種 物 質 現 象「色、聲、香、味、觸、法」之間的相對而起的執著、分別等作用。

  「世界」便是「身體和心」相加而成的「自我」所存在的環境。我們同樣生存在地球上,卻有不同的身心感受。舉個例子:一家人,生活在同一屋簷下,共同在一個空間中活動,可是各人的思想及生活習慣,卻又有很多的不同。因此,佛教便有其涵容性的疏導,就是承認所有的眾生,有著種種根性、種種差別因緣,而生活在各自的世界裡。雖然是各不相同,卻又是息息相關。

香 港 九 龍 荔 枝 角 永 康 街 2 3 - 2 7 號 安 泰 工 業 大 廈 B 座 2 樓 2/F, Block B, Alexandra Industrial Building 23-27 Wing Hong St. Lai Chi Kok, Kowloon, H.K.電話:(852)2865 3110 傳真:(852)2591 4810 電郵:[email protected] 網頁:http://www.ddmhk.org.hk

開放時間:星期一至五:10:00am-9:30pm 星期六:10:00am-6:00pm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息(活動不在此限) 法鼓山香港道場 ddmhk

照顧自己 關懷他人聖嚴法師開示

Page 2: 法鼓山香港道場 - 2015年2月會訊

專題報導

聖嚴法師開示

  「宇宙」世界的存在及其活動範圍,稱為「空間」,歷史上的生命過程及其價值的延伸,稱為「時間」。時間與空間相加,才能感受自我的存在。故知我們的生命與宇宙是一體的,不能分開。誰也不能離開宇宙的時間與空間。

  以空間來說,任何人的行為均直接、間接影響了其他的人,就連呼吸也彼此相通。至於時間,我們今天所有的一切,都是承受古代人類文明的遺產而加以不斷改良,然後,延續下去,代代相傳。

  因此,我們今天的行為,也對以後的宇宙,有其一定的影響。所以,作為一個自我,不能不顧慮到在這時空內的重要性。若曉得自私,便更應該知道:不能忘掉我們個別的自己跟整個環境的關係,所以最好的自私方式,就是去關懷他人。

  「眾生與業力」,是把以上的四個層次,從一般人理解的物質世界提昇至佛教的信仰層面。「業力」就是由過去世和現在世所做的一切身體、語言、心理行為相加的結果。業力貫通著過去、現在及未來。因而便有時間上的自我存在。在時間的長河裡,眾生不斷的造業,也不斷的受報。造了惡業,便在生死中受苦難,做了善業,便享福受樂。在每一個生命的過程中,隨著業力而流轉、交替。

  佛教的目的,是讓我們超越自我的業力的困擾,獲得解脫。然而,個別的自我和全體的「眾生」,都是息息相關,沒有辦法分開。因此若希望解脫自我,必先發願解脫別人;希望自我不受業報,必先發願救度眾生。

  既已瞭解業力,為了不要受報,便當「發願」,多做好事、善事,處處給人方便,對人有益;關懷別人,奉獻自己。憑著願力代替業力,便可解脫生死之苦,實證涅槃之樂。可是,凡夫發願,心不堅固,碰到障礙,便易起退心。其

實,發願以後,只管盡心盡力,目標不改,當做錯或做不到的時候,不要氣餒,應繼續發願,繼續再做。若能這樣,做好事的機會便越來越多,做壞事的機會便相對地減少。不要害怕發願,不要害怕能力不夠而不發願。好像嬰兒走路,都是從跌跌撞撞的經驗中成長的。縱然未必能一帆風順 , 起 碼 已 經 找 到 方 向 ; 那 也 就 是 「 回 頭 是岸」。唯有如此,才不會因為害怕發願,因為害怕犯戒,而繼續作惡造業了。

   更進一步,佛法教我們學習佛陀的精神,憑著願力,讓我們在眾生世界裡,時刻奉獻自己,成就他人。不管自己所得的利益多少,只在乎眾生是否受益。於整個利他的過程中得到圓滿的同時,你自己亦達到解脫的境界。這也就是從凡夫進入賢位及聖位的菩薩層次,乃至成佛的層次。這時候,「自我」也就不再存在。

  何謂「解脫」?即是佛法講的空、無相、無願的三解脫門,就是沒有自我立場的價值判斷,沒有自我中心及自我期待,沒有蓄意要放下自我而承擔他人的責任。從執著、煩惱中解脫,而非否定自我價值,智慧的功能及慈悲的運作,仍然真實存在。唯有徹底的奉獻自己,放下自我中心,才得真正的解脫。

  如何「關懷他人」?便是法鼓山的共識:「提倡全面教育,落實整體關懷。」

  全面教育:應從生兒育女的胎教開始,直到老、病、死亡,乃至往生佛土,都當以佛法來做指導。

  整體關懷:則引伸到凡是跟我們相關和接觸的人,讓他們都受到關懷,得到佛法的好處。

  然而,必須先瞭解自己以後,才能知道在不同的地方,對不同的人及不同的情況,有不同的需要,而恰到好處地給予各種的關懷和照顧。

摘自《禪門》

2 法 鼓 通 訊 2 月 號

Page 3: 法鼓山香港道場 - 2015年2月會訊

地址:香港西營盤皇后大道西323號安達中心2樓電話:3955 0077

實而不華的港島會址清雅簡樸

3法 鼓 通 訊 2 月 號

專題報導

  有感香港人生活節奏十分急促,難以覓得一個地方讓身心安頓下來,香港道場遂於去年十月於港島西營盤設立新會址,目的是為信眾提供一個放鬆身心、學佛修行的地方。

  為營造一個饒具禪意的修行空間,港島會址大部分的裝修及家具均以木為主,素雅樸實;整個場地的用色也是以自然的顏色為主調,如咖啡色、木色、米色、灰色等,再加上多種室內植物的點綴,為會址添上了抹抹翠綠的生氣,清新怡人。整體的空間設計簡約清雅,予人莊嚴寧靜、舒適安穩的感覺。會址佔地4000呎,其中包括一個禪堂、二個課室、會客室、小茶間、行願館、閱讀區、結緣書區及辦公室。

  為配合港人的需要,港島會址所舉辦的主要活動有禪修及佛學課程,其中包括逢星期五晚上的禪坐共修、由三月份起逢星期六晚上的念佛禪共修以及其他的佛學課程和禪藝課程。此外,我們亦歡迎大眾有空時前來港島會址,打坐禮佛,或於小巧的茶間自助泡一杯香濃的咖啡或熱茶,在禪意盎然的閱讀區安坐下來,靜心閱覽書刊雜誌,在煩囂的鬧市為心靈覓得片刻的寧靜祥和。

文:編採小組

Page 4: 法鼓山香港道場 - 2015年2月會訊

專題報導

  聖嚴師父曾說,在一年伊始,打一堂普佛,透過敬禮諸佛,懺除業障,供養三寶,以祈求新的一年,消災免障,增福增慧,實在是值得參與的。甲午馬年好不容易成為過去,在迎來羊年之際,倍覺這年的新春普佛意義猶為深遠。

  回首剛過去的馬年,天災人禍頻盈,每天打開電視報紙,聽到的看到的是一椿又一椿激動人心的消息。作為佛弟子的我們,猶幸可憑藉佛法處理不時起伏不定的情緒。然而,仍是凡夫的我們,在這充滿試練的一年,少不免在有意無意間起過不好的念頭,或帶給別人不便及煩惱,新的一年快來了,面對社會動蕩、人心不安的大環境,我們又希望如何增善念減煩惱?

  佛法殊勝妙絕之處,正是給我們這些有緣來到這娑婆世界繼續熏習修行的有緣人,一個改善、修正,從而以自身人格的進步,感染身邊一切有情,共同締造人間淨土的法門。參與新春普佛,從唱誦八十八佛聖號與拜願中,求懺悔消除罪業,並透過憶念諸佛的無量功德,產生恭敬學習之心,祈求在新的一年,每天進步,深化正知正見,實踐菩薩萬行。我們誠邀你參加道場於年初三舉行的[新春普佛及祈福法會],為自己以至家人朋友精進普佛,在羊年為眾人帶來一個吉祥如意的開始。

大家來普佛新春普佛的意義

道場新春活動新春普佛 2月21日大年初三 新春大悲懺 2月28日年初十法鼓傳燈日 2月27日年初九

4 法 鼓 通 訊 2 月 號

專題報導

文:編採小組

Page 5: 法鼓山香港道場 - 2015年2月會訊

專題報導

  聖嚴師父曾說,在一年伊始,打一堂普佛,透過敬禮諸佛,懺除業障,供養三寶,以祈求新的一年,消災免障,增福增慧,實在是值得參與的。甲午馬年好不容易成為過去,在迎來羊年之際,倍覺這年的新春普佛意義猶為深遠。

  回首剛過去的馬年,天災人禍頻盈,每天打開電視報紙,聽到的看到的是一椿又一椿激動人心的消息。作為佛弟子的我們,猶幸可憑藉佛法處理不時起伏不定的情緒。然而,仍是凡夫的我們,在這充滿試練的一年,少不免在有意無意間起過不好的念頭,或帶給別人不便及煩惱,新的一年快來了,面對社會動蕩、人心不安的大環境,我們又希望如何增善念減煩惱?

  佛法殊勝妙絕之處,正是給我們這些有緣來到這娑婆世界繼續熏習修行的有緣人,一個改善、修正,從而以自身人格的進步,感染身邊一切有情,共同締造人間淨土的法門。參與新春普佛,從唱誦八十八佛聖號與拜願中,求懺悔消除罪業,並透過憶念諸佛的無量功德,產生恭敬學習之心,祈求在新的一年,每天進步,深化正知正見,實踐菩薩萬行。我們誠邀你參加道場於年初三舉行的[新春普佛及祈福法會],為自己以至家人朋友精進普佛,在羊年為眾人帶來一個吉祥如意的開始。

大家來普佛新春普佛的意義

道場新春活動新春普佛 2月21日大年初三 新春大悲懺 2月28日年初十法鼓傳燈日 2月27日年初九

4 法 鼓 通 訊 2 月 號

專題報導

文:編採小組

靈源老和尚聖嚴師父

與 受訪者:果興法師

圖:shengyen.org文:編採小組

(中)靈源老和尚 (右後)聖嚴法師

5法 鼓 通 訊 2 月 號

法師說故事

  大家都知道,聖嚴師父傳承臨濟及曹洞兩系法脈,曹洞宗的法脈傳自東初老和尚,而臨濟宗的法脈則傳自靈源老和尚。師父跟隨東初老和尚學習較久,跟靈源老和尚的接觸卻不多。為什麼師父能從靈源老和尚傳承到臨濟宗的法脈呢?而老和尚的修行方法對我們一般的信眾有什麼啟示呢?果興法師來為我們細細解說。

  聖嚴師父在28歲當兵的時候,與靈源老和尚於高雄市的佛堂首次見面,同榻而臥兩個晚上。期間師父絮絮不斷地訴說自己的煩惱,而老和尚僅道「放下」兩字,就使師父生起了豁然開朗、煩惱隨即煙消雲散的體驗。師父在閉關時所寫的文章就非常肯定,即使俗人也可具有「頓悟」的善根。二十年後,師父已經在美國帶禪修了,因感念靈源老和尚接引他進入禪門,遂在回台期間拜見老和尚,並得其禪法。

  驟看聖嚴師父與靈源老和尚見面不多,關係較淡,但據果興法師說,真正的禪法是「以心印心」,是經驗的印證而不是知識的傳授,相信師父是掌握了禪宗的最高原則,因而得老和尚印證,並傳承了臨濟宗的法脈。師父繼而將禪宗的最高原則化為了次第的方法教導大眾,其中「無門之門」體現在「話頭禪」;而「無法之法」則體現在「默照禪」。兩者皆是師父指導禪修的特色,亦是很多信眾進入禪門後的修行方向。

  從虛雲老和尚的自傳裡,常看到靈源老和尚在請教如何修「話頭禪」,大家未免會產生一個印象,以為老和尚是修「話頭禪」的。然而,據果興法師所說,原來老和尚的修行法門是「觀想念佛」:在打坐時觀想佛、菩薩、眾生,最後皆成虛空,然後進入悟境。這個法門與禪宗相通,最高的層次也是當下即悟。而老和尚教這個法門時也是講究次第的。

  有趣的是,靈源老和尚擅長作畫,既繪山水畫,也畫佛菩薩像等。在鼓山湧泉寺時,他曾幫助虛雲老和尚收集祖師大德的畫像和偈子,因為有些祖師的畫像找不到,靈源老和尚就自己動手畫。老和尚初到台灣時,首辦水陸法會,經濟拮据,法會上所用的一系列掛像和佛經故事,都是由他一手包辦的。果興法師指出,老和尚的繪畫專長與他所修的法門有密切的關係。因為老和尚擅畫佛像,因此他在修「觀想念佛」的時候,佛菩薩的像就能觀得很清晰,對法門就能運用自如了。

  果興法師說,很多信眾反映,覺得自己修行不得力。他勉勵我們要找出自己的興趣或專長,以此作為輔助的臺階,讓我們一門深入的修行更得力。如果是對聲音比較相應的,可以多念佛、誦經;如果對身體少執著的,則可以多拜佛。如能善用自己的興趣專長,並靈活地應用在修行上,我們的修行自然會更得心應手了。

Page 6: 法鼓山香港道場 - 2015年2月會訊

專題報導

一師一門 同心同願 文:王錦源 (Michael)

    阿彌 陀 佛 的 梵 語 , 一 名 A m i t a y u s , 又 名Amitabha,意思是無量壽、無量光,表示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無量、無邊、無際。中國的佛教徒以「阿彌陀佛」互道招呼,有祝福長壽、光明之意,光明無量也意味著希望無窮,是幸福圓滿的祝福。因此,逢人見面互道一聲佛號表達祝福,已成為漢傳佛教的一項特色。

  「阿彌陀佛」打招呼的典故,據傳來自淨土宗六祖永明延壽禪師。禪師日誦十萬遍阿彌陀佛

聖號,隨時隨地都在念佛,因此當人們和他打招呼時,禪師也就隨口而出一句「阿彌陀佛」。初學佛的人也可以學習大師的芳範,在行、住、坐、臥之間都能不離佛號,如此不但能使身心更加清淨,以「阿彌陀佛」佛號關懷、祝福他人,也為社會增添了祥和的氣息。

為什麼佛教徒都用「阿彌陀佛」打招呼?

  記得在念大學時,常思考人生的方向究竟為何。偶然誦經後,發現金剛經和六組壇經的義理和所追尋的安身立命之道很契合。當時法鼓山上只有原來的觀音殿,鮮有人知,倒是農禪寺已有名氣,簡單的鐵皮屋農舍竟常有高官顯達出入,讓我相當好奇,在看到青年學佛營的小廣告後,就參加了免費的營隊。

  七天的營隊中,聖嚴師父親自授課;最後一晚,師父為我們說皈依的意涵,大多數同學都泣不成聲,涕淚滿面,好像重拾宿世與師父、眾法師及善知識所結的因緣。那時候的法鼓山,沒有大殿;沒有禪堂,教室是用帆布搭建起來的帳篷。我們在泥地鋪上木板而睡,點上一截艾條防蚊,條件雖簡單,心中的方向卻是光明的。在風雨中與法師們綁鐵絲和拆搭帳蓬,很有風雨同乘般若船的味道。

  多年前,我從自視甚高,帶著自卑又自大的習氣,走到現在,如果說對人事有多一點體諒與

包容的話,還是要感恩師父。碰到挫折困頓時可以轉念;在內心與人對立衝突時,回到先感化自我;在犯錯放逸後,有善知識提醒我們懺悔回到正路上。慶幸聽進師父的幾個教法,讓我學著觀照自己,要忙得快樂、累得歡喜,也關懷他人。多年來保持共修的習慣,雖疏懶如我卻也有安身安心之道;做布施是最好的保險,讓我幾次在外奔波時化險為夷;做義工讓我保持健康,也結了善緣。

  再回首,更覺人生如夢,一師一門的觀念讓我們腳步安穩,在哭笑變幻夢中與諸菩薩發揚法鼓宗風;同心同願讓我們方向清楚,於忙中漸老,與諸善知識同建人間淨土,祈願與師父再次相遇、相應、相知、相感。

自法鼓文化編輯部編著《學佛新手50問》

6 法 鼓 通 訊 2 月 號

學佛小知識

生命故事

Page 7: 法鼓山香港道場 - 2015年2月會訊

7法 鼓 通 訊 2 月 號

活動回顧

  二○一四年十二月十三日,為期八天七夜的

大悲心水陸法會在莊嚴殊勝的送聖典禮後圓滿結

束。香港道場也組團約一百人,前往台灣法鼓山

參加了這場佛法饗宴。於十四日,一行人參與了

法會後的「普請」工作,與僧團法師及多位義工

一起清理善後,協助恢復園區原貌。大家在法會

精進用功後進行出坡禪,練習在生活中運用方

法,時時保持內心的安定、清淨、喜悅。

  「我感覺好像去了一次時空盛會。」第一次

參加水陸法會的張洋洋對這次活動感受深刻。她

分享道:「傳統水陸全名為《法界聖凡水陸普度

大齋勝會》,分總壇和外壇,情況好像宴客,恭

請 四 聖 六 凡 , 讓 修 行 者 『 發 大 悲 心 、 修 平 等

供』。我身處的總壇像主人家,負責請客、安排

食物和節目;而外壇就是節目,受召請來的眾生

隨因緣聽經聞法。總壇的佛事相當複雜,分為

『迎』、『請』、『供』、『送』四大部份,但故

事性強,很有邏輯和結構,引人入勝。」此外,

看見義工們貼心地照顧信眾,讓她非常感動。

  由法鼓山美國象崗道場住持果醒法師主講的「楞

嚴空義」講座,於二○一四年十二月十七到十八日,

一連兩晚在香港道場的港島會址舉行。這次講座萬眾

期待,吸引了很多信眾,反映了大家誠懇而殷切的求

法之心。

  《楞嚴經》對大眾來說是比較難懂的經文,而

「空性」也是較難掌握的概念。果醒法師列舉很多生

活例子及個人經歷,細心闡釋「真心」與「空義」的

意涵,以深入淺出的方法,引導大眾掌握當中的意

義。講座後,有很多信眾主動向法師請法,希望能更

理解法師所講的內容。雖然對於部分聽眾來說,目前

仍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但法師鼓勵我們懂多少,就學

多少;藉由一點一滴的累積和熏修,再加上切實的體

驗,大家定會逐漸明白佛法的真義。

水陸法會圓滿

果醒法師遠道而來

菩薩法喜而歸

弘講楞嚴空義

文:編採小組

文:編採小組

Page 8: 法鼓山香港道場 - 2015年2月會訊

專題報導

8 法 鼓 通 訊 2 月 號

  二○一四年十二月二十七到二十八日,香港道

場舉行了一年一度的慈悲三昧水懺暨皈依典禮。是

次法會邀得法鼓山副住持果品法師主持,還有常應

法師和常乘法師從臺灣前來支援。出席的信眾達

630人次,新皈依的菩薩共有87位,將近340位義工

參與及奉獻。

  法會期間,法師指導信眾要運用禪修的心法,

很放鬆、清楚地拜懺;果品法師開示說,拜懺是照

顧我們心靈的健康,以法水灌沐自心,發起利他的

願行,減少人我和內心的對立,讓身心更清淨。果

拜慈悲三昧水懺

  「一師一門,發揚法鼓宗風;同心同願,共創人

間淨土。」二○一五年一月十七日晚上,三百多位義

工匯聚九龍會址參加悅眾感恩晚會。晚會中播出創辦

人聖嚴師父的錄像,大家在師父慈靄的祝福下,點燈

發願,傳承法鼓山的精神。

  二○一四年是香港道場成立二十週年,也是發展

的重要里程碑。據常禪法師分享,這一年裡道場新開

展和圓滿了多個項目,接引的信眾和義工人數均錄得

新高。當中實有賴義工的無私奉獻,舉凡活動的籌劃

支援、膳食清潔、莊嚴佈置、接待交通,乃至日常運

作等等,義工都願意分擔,宛如觀世音菩薩的千手千

眼,盡心盡力成就大眾。

  常展法師介紹了專職菩薩和專任義工,兩位悅眾

則分享了他們當義工的體驗。副住持果品法師開示

說,蜜香茶和沉香是珍貴的茶葉和香料,它們的獨特

萬行菩薩歡喜聚首 年度悅眾感恩晚會

興法師指出,透過拜水懺,讓我們祛除煩惱障、業

障和果報障,學習與人分享、結善緣,自會得到真

正的快樂。

  每年的水懺法會是香港道場的重點活動,需借

用場地舉行,籌備工作繁多。不論在法會前後,各

組義工都齊心合力,充分發揮萬行菩薩的精神,得

以高效地完成各項工作,成就此次非凡的法宴。信

眾和義工們透過此次活動,滌除心中的無明煩惱,

以清淨的身心,迎接光明遠大的新一年。

香味,是因為成長過程中受過蟲害或創傷後,自我療

癒而產生的;以此為喻,勉勵我們當感恩一切的順逆

因緣,將之轉化為成長的養分,進而報恩、奉獻,

「感恩報恩,恩相續;飲水思源,源不竭。」

滌淨心塵過好年

活動回顧

文:編採小組

文:編採小組

Page 9: 法鼓山香港道場 - 2015年2月會訊

  二○一五年一月十八日晚上,在香港道場的九

龍會址,幾十位悅眾義工參加了護法組籌劃的勸募

關懷培訓。法鼓山副住持果品法師和香港道場召委

黃仲健菩薩向大家深入闡釋了勸募的意義。

  召委指出,「勸募」是法鼓山特有的觀念,意

思是「募人、募心、募款」。我們先要自己體會佛

法的好處,再透過關懷和分享,接引他人學佛。聖

嚴師父說過,勸募「不是以勸人捐款為目的」,而

「對象不僅是已經學了佛的人,更重要的是尚沒有

接觸到佛教,也不懂佛法的廣大社會人士。要讓他

們接觸到佛教,瞭解到佛法,進一步使他們接受佛

法的利益」。

  很多人覺得向人募款會面對很大壓力。果品法

師勉勵大家「要有願力,不要有壓力」,用智慧和

慈 悲 去 感 動 他 人 , 學 懂 「 把 握 因 緣 , 亦 隨 順 因

緣」。師父曾說:「法鼓山的鼓聲,應該響遍所有

護法會成員的家,每一位都應該擔任擊法鼓的責

任,是自利利他的菩薩道的實行者和佛法之輪的推

動者。」大家都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透過勸募,

把佛法介紹給更多人,成就大眾的功德。

勸募關懷培訓

  福田班結業在即,一眾學員於一月十八日在九龍

會址上第九堂課,主題圍繞「中華禪法鼓宗」、「法

鼓山的四大堅持」及「萬行菩薩」。

  課堂上,常禪法師闡述聖嚴師父如何將畢生的熏

修整合成層次分明、適合現代人的禪法。師父不單傳

承曹洞、臨濟兩宗,更取南傳、藏傳之長處,發展出

「頓中開漸」的次第化漸修法門,使不同根器的人都

能有效掌握禪法;同時以心靈環保等觀念,進一步把

佛法的義理生活化。在生活禪的部分,常展法師指

出,現代人經常處於身在做一件事,心卻在想另一件

事的「精神逃離現場」狀態,往往消耗太多的能量。

如果把禪法運用在生活中,我們不單能完成更多的事

情,還能輕鬆面對不同的挑戰。

  師父的「四大堅持」蘊涵了法鼓山的重要理念。

作為法鼓山的鼓手,學員們期許自己能與更多人分享

這些理念,同時修持六度萬行,奉獻的同時,也互相

成就。

福田班最後一課 認識法鼓山核心理念

育鼓手護佛法

文:編採小組

9法 鼓 通 訊 2 月 號

活動回顧

文:編採小組

Page 10: 法鼓山香港道場 - 2015年2月會訊

專題報導

10 法 鼓 通 訊 2 月 號

地點:法鼓山香港道場-九龍會址

大 悲 心 起 願 願 相 續法 鼓 傳 燈 日

2 27 五7:30pm ~ 9:30pm

代表光明、智慧與慈悲,而「傳燈」就是智慧的傳

承,以自身光明照亮別人,續佛

慧命,燈燈相續。法鼓山香港道場 為 緬 懷 創 辦 人 聖 嚴 法 師 的 教澤,希望每個人都能夠發願弘法利生,遂於2月27日法鼓傳燈日晚上在九龍會址舉辦傳燈法會。

莊嚴地捧著菩薩行燈,一盞一盞的照遍道場。接過法燈,感恩今生得聞佛法,蒙師教誨,懷著感恩心及使命感,在港推動「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

內容 緬懷聖嚴師父的短片、禮讚傳法燈、發願、迴向

請於道場網頁報名

新春普佛

新年伊始回法鼓,點燈祈福傳祝福

光明遠大心境界,共建人間大好年

普佛主要是以禮敬諸佛,懺除業障,

供養三寶,以期增福增慧。

新年伊始,讓我們一同懺除過往所造

種種惡業;祈求在新的一年裡,身心

自在消災難,光明遠大過好年。

及祈福法會

法鼓山香港道場-九龍會址10:00am-12:30pm

20

15

大年初三

2/21請自備海青、環保水杯

請於9:30am報到敬備午齋

普佛拜願、祈願點燈、佛前大供 請參加者於道場網頁www.ddmhk.org.hk報名

遠大

光明

Page 11: 法鼓山香港道場 - 2015年2月會訊

11法 鼓 通 訊 2 月 號

點燈代表著光明、希望、心願

預約光明點亮人生預約.心光明為自己、家人預約一整年的光明,讓佛法的智慧之燈,點亮人生之路。

祝福.心幸福祝福的心是幸福的心,將這份祝福傳送給親友,法界眾生,祈願事事順遂圓滿。

為世界帶來無盡的光明

為一切眾生祈願安定和諧、快樂富足。

全年光明燈

登記點燈方式:請親臨香港道場辦理或於網頁(www.ddmhk.org.hk)下載表格,入數後,電郵或傳真到道場,點亮全年光明燈。

港 島 會 址 共 修 活 動

報名:無需報名,歡迎隨喜參與 香港西營盤皇后大道西323號安達中心2樓 Tel:3955 0077港島會址

禪坐共修念佛禪共修

逢星期五 7:30 - 9:30pm

2/7(六) 7:30 - 9:30pm3月起逢星期六 7:30 - 9:30pm

運用禪修的觀念和方法

來調身、調息、調心

3 29 日月

對象:初級襌訓班結業者

9:30am-6:30pm

(提供午齋,請自備環保餐具)請於道場網頁報名

費用:HK$150 截止日期:額滿即止 

法鼓山香港道場∼九龍會址

新 春 大 悲 懺 法 會

法鼓山香港道場-九龍會址7:00pm-9:30pm

六2/28 一心頂禮佛菩薩,至誠懺悔諸惡業,

眾志發願利眾生,共建人間樂淨土。

法會設供燈及供花、消災及延壽牌位等功德項目

請於6:30pm報到

Page 12: 法鼓山香港道場 - 2015年2月會訊

專題報導

  法鼓山香港道場(前稱香港分會)於1994年在港成立,其後在1998年於九龍荔枝

角設立會址,道場以聖嚴師父倡導的理念 —「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為使命,

弘揚佛法,為香港注入安定祥和的力量。

  九龍會址由成立至今已接近16年,雖然道場於2012年擴建佛堂、五觀堂、講堂

及知客處,但由於信眾數目日增,地方不敷使用。考慮到香港大眾對佛法的需要,道

場遂於港島西營盤安達中心成立港島會址,推動禪修、佛學及念佛禪等活動,以達至

淨化人心、淨化社會的果效。

法鼓山香港道場最新發展

萬人護持齊建淨土香港道場期望能集合眾人的力量,以個人小小的好,共同成就

道場大大的好。我們也勸請大家一同來護持法鼓山,接引更多

人來學佛修行,參與「提昇人品、建設淨土」的工程!

港幣八千元或隨喜護持圓滿金額:圓滿方法:

一次繳付一年分期(每月港幣667元)二年分期(每月港幣334元)

1

1

23

感恩禮:聖嚴法師「慈悲喜捨」墨寶

護持方法:親臨香港道場繳交 銀行轉賬 每月自動轉賬

註一

註一

註二

註二

2 3

銀行帳戶入數資料 帳戶名稱:法鼓山文教基金會(香港分會)有限公司 Account Name: Dharma Drum Mountain Foundat ion (Hong Kong Branch) Ltd. 銀行名稱:恒生銀行 Bank Name: Hang Seng Bank 戶口號碼:225-5-059699轉賬後,請連同姓名、電話、地址及入數紙,傳真或電郵至道場,並請注明護持「萬人護持 齊建淨土」以便寄上免稅收據及安排致送感恩禮。

請親臨道或致電道場,與義工了解申請自動轉賬的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