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報業面臨的困境及突圍 ── 以聯合報( 1951-2006 )為例...

18
台台台台台台台台台台台台 ──台台台台1951-2006 台台 台台台台台台台台台台 台台台台 台台台台台台台台台台台 台台台

Post on 21-Dec-2015

24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3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台灣報業面臨的困境及突圍 ── 以聯合報( 1951-2006 )為例 指導教師︰周慶祥老師 研究生︰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甘麗華

台灣報業面臨的困境及突圍 ──以聯合報( 1951-2006 )為例

指導教師︰周慶祥老師 研究生 ︰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甘麗華

Page 2: 台灣報業面臨的困境及突圍 ── 以聯合報( 1951-2006 )為例 指導教師︰周慶祥老師 研究生︰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甘麗華

簡報大綱一、綜述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義

二、文獻探討 台灣報業發展狀況、聯合報發展概覽、市場新聞學的理

論框架、菲利普‧邁爾( Philip Meyer )的預言 、研究問題

三、研究方法 文獻分析法、深度訪談法

Page 3: 台灣報業面臨的困境及突圍 ── 以聯合報( 1951-2006 )為例 指導教師︰周慶祥老師 研究生︰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甘麗華

壹、綜述 研究背景台灣報業面臨的危機

★2006 年 12 月 1 日,有著 28 年歷史的《民生報》劃下句點。 21 世紀以來,台灣休刊的報刊還有《自立晚報》、《勁報》、《大成體育報》、《麗台運動報》、《中時晚報》、《大成報》、《星報》、《台灣日報》、《中央日報》等。

★2006 年台灣報紙廣告量相比 2005 年下降 5 %。 資料來源︰尼爾森媒體研究 2007 年 3 月號

★ 報紙閱讀率下降,從 1995 年的 70 %下降至 2005 年的51 %,讀者流失严重。

Page 4: 台灣報業面臨的困境及突圍 ── 以聯合報( 1951-2006 )為例 指導教師︰周慶祥老師 研究生︰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甘麗華

大陸報業面臨的危機 大陸報業經歷 20 年的高歌猛進之后,以 2005 年為“拐點”,進

入一個拋物線般的下滑軌道。 廣告成長率從持續了 20 年的高位跌落,同時伴隨著的是年輕讀

者的流失和發行市場的萎縮。 據中國人民大學傳播媒介管理研究所的抽樣統計,大陸報業集團

2005 年上半年營業額大幅下滑,廣告實際收入大都下跌 10 %-30 %,跌幅在 40 %以上的也為數不少,平均跌幅超過 15 %;多家過去經營狀況良好的報業集團和報社出現虧損。

例如︰連續 11 年居全國單張報紙廣告收入之首的廣州日報, 2005 年 1-5 月的廣告額出現 4.73% 的負增長, 6 月份又出現 12.6%的負增長。

資料來源︰京華時報

Page 5: 台灣報業面臨的困境及突圍 ── 以聯合報( 1951-2006 )為例 指導教師︰周慶祥老師 研究生︰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甘麗華

全球性的報業萎縮 從全球來看,報業的萎縮也是顯而易見的。美國發行

審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從 2004 年 10 月 1 日至 2005年 3 月 31 日的 6 個月時間裡,在美國全國範圍內,報紙的平均日發行量又比上一年同期下跌了 1.9 %。周日版發行量下跌了 2.5 %。

Page 6: 台灣報業面臨的困境及突圍 ── 以聯合報( 1951-2006 )為例 指導教師︰周慶祥老師 研究生︰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甘麗華

研究目的與意義 在眾多媒體形式中,報業曾經佔據優勢,如今在全球範圍內表現出發行數量、廣告收入下降,為降低成本大幅度精簡人員等衰退現象。但在部分媒體關門大吉的同時,不少新的報紙誕生於世,資本對報業的興趣仍然濃厚。

報業的春天還會回來嗎? 有著四百多年歷史的報紙到底將走向何方? 在新媒體、新技術勃興的背景下,散發油墨香的傳統訊息接受模式是否會告別人類?

上述問題是實務界和研究者、甚至閱聽人共同關心的問題。本研究希望透過對一張經歷過興衰的報紙的縱向、深入、細微的觀察,也許可以尋求從困境突圍的參照。

Page 7: 台灣報業面臨的困境及突圍 ── 以聯合報( 1951-2006 )為例 指導教師︰周慶祥老師 研究生︰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甘麗華

基於上述背景,本研究目的在於︰

一、了解台灣報業的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

二、探討聯合報目前的各種困境以及因應策略

三、為大陸報業提供借鑒和參考

四、解答個人的困惑,作為報紙的從業人員,切身感受到報業的種種危機

Page 8: 台灣報業面臨的困境及突圍 ── 以聯合報( 1951-2006 )為例 指導教師︰周慶祥老師 研究生︰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甘麗華

貳、文獻探討 台灣媒體現況( 2007 年 7 月) 報社︰ 2,304 雜誌社︰ 5,302 新聞社︰ 1,264 出版社︰ 9,533 有聲出版業︰ 7,068

廣播電台︰ 178 (資料來源︰行政院新聞局)

以台灣島面積 3.6萬平方公里,閱聽人僅 2300萬,如此之媒體密度,其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Page 9: 台灣報業面臨的困境及突圍 ── 以聯合報( 1951-2006 )為例 指導教師︰周慶祥老師 研究生︰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甘麗華

聯合報發展小結◆ 1951 年,由於《民族報》、《全民日報》、《經濟時報》等三家報社經營面臨困境,為了繼續生存發行《聯合版》。 1953 年正式改名為《聯合報》。

◆“ 報禁”政策下的受益者︰聯合報先后收購《公論報》創辦《經濟日報》、設立“中國經濟新聞社”、聯經出版事業公司、聯合報文化基金會,發行《中國論壇》半月刊、《歷史月刊》,在美國紐約創辦《世界日報》,在西歐創辦《歐洲日報》,吞並台北的《華報》改辦《民生報》等,從 31 家報紙中崛起為一個實力雄厚的報業集團。

◆ 1988 年 1 月 1 日,《聯合報》宣佈它在開禁后追求的目標是“多元化,前瞻性、知識性、實用性、精致化、擴大讀者參預”,跨入激烈的市場競爭時代,仍處優勢地位。

◆ 1993 年,有線電視法通過,廣播頻道開放,聯合報遭遇衝擊,加上《自由時報》、《蘋果日報》等報紙的相繼創刊,聯合報市場日漸受到擠壓,發行數下降,並開始出現虧損,進入轉型期。

Page 10: 台灣報業面臨的困境及突圍 ── 以聯合報( 1951-2006 )為例 指導教師︰周慶祥老師 研究生︰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甘麗華

菲利普‧邁爾( Philip Meyer )的預言 他在《正在消失的報紙︰在訊息時代拯救記者》( The Vanishing Newspaper: Saving Journalism in the Information Age )一書中給出了報紙消亡的時間表 “︰ 到 2044 年,確切地說是 2044 年 10 月,最後一位日報讀者將結賬走人。”

邁爾為報業提供了一個“影響力模式”,這個模式維持和鞏固了媒體的社會責任功能,並能超越技術驅動的媒介形式變化。模式建立的基本理念是︰報紙的主要產品不是新聞也不是訊息,而是影響。

此書的主要結論是一個正面結論,即報紙的質量和利潤是有一定關聯的。邁爾試圖在這個基礎上強調報業的未來戰略重心應該放在質量上。

Page 11: 台灣報業面臨的困境及突圍 ── 以聯合報( 1951-2006 )為例 指導教師︰周慶祥老師 研究生︰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甘麗華

市場新聞學 一九九四年 McManus 出版了《 Market Driven Journalism - Let The Citizen Beware ?》一書,「市場新聞學」之名( Market Journalism, Market - driven Journalism )正式提出。 McManus將新聞視為「雙面財」,意指新聞組織一方面以內容爭取閱聽眾市場,另一方面又以閱聽人數字爭取廣告商市場。 在吸引最大量閱聽眾的經濟壓力下,理性的新聞組織將傾向“以最不昂貴的代價提供內容商品、以吸引廣告商願意付錢接觸的、最大量的閱聽人”,而不是 “將最重要的事傳達給最多數的人”的價值。 因此在成本效益的考量下,傳統新聞意理的產製模式傾向為經濟掛帥的產製模式所取代,導致新聞品質的下降。

Page 12: 台灣報業面臨的困境及突圍 ── 以聯合報( 1951-2006 )為例 指導教師︰周慶祥老師 研究生︰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甘麗華

基於上述文獻,本研究將嘗試探討以下幾個問題︰

◆ 報業面臨的此波困境只是歷史的過渡,還是攸關存亡的轉折點?

◆ 市場驅動是否損害新聞品質 ?在多大程度上損害?

◆“ 讀者要什麼給什麼”的《蘋果日報》是困境的解決之道嗎?

◆報業面臨必然的轉型,到底該轉往何處?

研究問題

Page 13: 台灣報業面臨的困境及突圍 ── 以聯合報( 1951-2006 )為例 指導教師︰周慶祥老師 研究生︰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甘麗華

三、研究方法

文獻法

本研究將搜集內部刊物《聯合報系月刊》、《聯合報‧經濟日報‧ 民生報‧ 聯合晚報常務董事會會議記錄》、聯合報人回憶錄等資料。

Page 14: 台灣報業面臨的困境及突圍 ── 以聯合報( 1951-2006 )為例 指導教師︰周慶祥老師 研究生︰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甘麗華

深度訪談法 深度訪談 (In-Depth Interview) 是一種較不具架構,而讓受訪者有更大的自由,可以引導訪問方向的訪談模式 。

Miller 與 Crabtree(1992)將訪談法分為「非架構式」、「半架構式」及「架構式」訪談。非架構式訪談往往是以日常生活閑聊式或知情 ( 或靈通 )人士 /專家訪談式取得 (內情 ),半架構式是以「訪談大網」來進行訪談,對象可以是個人或團體 ,訪談時不需隱藏研究目的,架構式訪談則有累積分類 (pile sort) 、排序法 (rank order)等進一步澄清認知或決策活動的研究技術。

本研究採用非架構式訪談,研究者就幾個大方向任意提出問題,以搜集資料,此法能列出更多細節,以達深度與廣度。

Page 15: 台灣報業面臨的困境及突圍 ── 以聯合報( 1951-2006 )為例 指導教師︰周慶祥老師 研究生︰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甘麗華

訪談對象

計畫分三個層次,初步確定為高層管理層次的聯合報社長、總編輯、發行人、總經理等 ,執行層次的中層管理人員 3 - 4 人,一線的普通記者或廣告經營人員 2 - 3 人,以從不同角度和層次獲得研究資源。

Page 16: 台灣報業面臨的困境及突圍 ── 以聯合報( 1951-2006 )為例 指導教師︰周慶祥老師 研究生︰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甘麗華

訪談問題

● 聯合報目前是否面臨困境?●如果是,面臨的困境是什麼?●造成困境的原因是什麼?●如何應對蘋果日報的衝擊?●如何應對其它新興媒體的衝擊?●聯合報業的使命與定位、終極追求是什麼?●對利潤的重視是否導致了新聞質量的下降?●聯合報未來的發展策略●目前台灣報業競爭的現狀?●網路等電子媒體的興起對聯合報產生的影響?●對報業在市場上的替代媒體如︰廣播、有線和無線電視等能提供實時影像訊息,報業該如何提升自我的競爭優勢?●有人說在未來幾十年來內,報紙會消失,您對這個問題是怎么看的?

Page 17: 台灣報業面臨的困境及突圍 ── 以聯合報( 1951-2006 )為例 指導教師︰周慶祥老師 研究生︰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甘麗華

謝謝各位的耐心聆聽,請多指教﹗

Page 18: 台灣報業面臨的困境及突圍 ── 以聯合報( 1951-2006 )為例 指導教師︰周慶祥老師 研究生︰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甘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