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an music

18
論文集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Proceedings Tibetan Music Sacredness & Secularity

Upload: tnua-publish

Post on 18-Mar-2016

26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2 download

DESCRIPTION

西藏是一個以上千年佛教史為背景的,長期奉守部落制度、政教合一制度的地區。全民信教於酥油燈前、桑葉之中,“輪回轉世、因果報應”觀念充斥於整個社會的精神世界。如此的人文環境薰陶下的民間藝術多數均與宗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熱巴作為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一例,在揭示與宗教深層結構關係方面,更能顯現其清晰的脈絡。本文欲從以下方面闡釋。

TRANSCRIPT

Page 1: Tibetan Music

論文集International Symposium Proceedings

Tibetan MusicSacredness & Secularity

Page 2: Tibetan Music

II

Page 3: Tibetan Music

Tibetan MusicSacredness & Secularity

III

目 錄

Sacred Music and Dances of the Nepal Mandala

Study on Tibetan Court Music, Karl

From Written Sources to Performance in the Nyingmapa Monastery of Shechen, Bodnath (Nepal)

Introduction to Religious Chanting Notation in the Gyudmed Tantric Monastry of Gelupa

A Living Fossil in Tibetan Traditional Arts -Recto Tone Song, "Bo-Xie"

Study on Tibetan Folk Music in Yunnan(China), Guozhuang

A Study on the Learning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Yangyi in the Gyudmed Tantric Monastery of Gelupa in Tibetan Buddhism

Opera from Tibetan Plateau Lhamo Illustrated by "Sugkyi Nyima"

A Religious and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Reba Dance

Tibetan Chanting Music

Visual Aspects of Tibetan Music

Tibetan Court Music、Folk Songs and Dances

主題一:西藏神聖法舞音樂Tibetan Religious Dance and Music

主題二:西藏宮廷音樂與民間樂舞

主題三:西藏音樂中的視覺圖像

主題四:西藏音樂中的歌詠

熱巴之宗教文化闡釋

來自西藏高原的歌劇-Lhamo拉莫 —以《蘇姬寧瑪》為例

藏傳佛教格魯派下密院「央移譜」之教學與相關音樂評鑑制度之探討

雲南地區藏族的民間音樂—鍋庄

藏族傳統藝術百花叢中一塊“活化石"-“一音歌曲"伯諧

下密院讚頌譜介紹

從文本到表演—以尼泊爾菩納斯寧瑪派寺廟「雪謙寺」為例

論西藏宮廷卡爾音樂

聖樂與尼泊爾曼陀羅之舞

王華

Franck Bern de

更堆培杰

李姿寬

Mireille Helffer

廖英如

慈仁扎西

毛繼增

吳榮順

1

3

19

47

49

71

91

93

101

131

133

149

165

Page 4: Tibetan Music

IV

Page 5: Tibetan Music

主題一:西藏神聖法舞音樂Tibetan Religious Dance and Music

Page 6: Tibetan Music

Page 7: Tibetan Music

Tibetan MusicSacredness & Secularity

熱巴之宗教文化闡釋A Religious and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Reba Dance

王 華(中央民族大學音樂系副教授)

主題一:西藏神聖法舞音樂Tibetan Religious Dance and Music

Page 8: Tibetan Music

熱巴之宗教文化闡釋A Religious and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Reba Dance

王華,漢族,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央民族大學音

樂學院副院長;中央音樂學院兼職研究員、博士生;中央

音樂學院美國留學生導師;人民大學《舞臺藝術》編委;

北京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副秘書長、

常務理事;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傳媒學

會理事;第二屆全國青少年單簧管比賽組委會秘書長;中

央音樂學院沈心工一等獎學金獲得者;“CCTV西部民歌電

視大賽”初評、複評評委組長。

曾留學美國;國家教育部重大課題《藏族音樂》專

案人之一;國家211工程《中國少數民族音樂資料庫》專

案負責人;國家級規劃教材《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概論》

專案主編;曾編著《中國少數民族合唱》、《邁進藝術殿

堂的金鑰匙》(合編);曾發表論文《薩滿教活動與“安

代”歌舞的考察研究》(曾獲香港中文大學優秀碩士論文

獎)、《查嘎子杜瓊熱巴之考》、《內蒙古科爾沁地區安

代歌舞的傳承與變遷》、《關於少數民族音樂教育中複合

型架構模式的若干思考》、《電腦音樂》(系列)等論文

與文章;曾為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電影《孤兒淚》作曲

(該片曾獲電影銅牛獎)、曾擔任的課程有:《中國少數

民族音樂概論》、《資料搜集與分類》、《各少數民族

音樂與文化專題》、《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研究與論文寫

作》、《音樂學概論》、《民間音樂概論》、《音樂作品

分析》、《中國音樂史》等。

王 華(中央民族大學音樂系副教授)

Page 9: Tibetan Music

Tibetan MusicSacredness & Secularity

Education:HeBei (province) Normal University , Education 9/1983—7/1987 Bachelor's Degree, 1987Central Conservatory of Music,China . EthnoMusicology 9/1992—7/1995 Master's Degree, 1995 Central Conservatory of Music,China. EthnoMusicology 9/2002—5/2007 Doctor's Degree May,2007

present faculty position:Vice- President of Conservatory of Music,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 From 2001

Honors:1) Survey on Shamanism Activity and Andai inner Mongolia, got the Excellent Thesis Prize of Chinese

University; 2) Variance of Andai Songs and Dance of Kerqin Area, got the Excellence Prize of Chinese Minorities Music

Institute3) Chen xingong scholarships first-class prize in Conservatory of music

Bookmaking:The Chinese Minorities Chorus,Beijing, published on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2002..5 Songs of Nationalities in Century (cooperation)(one of the editor) CCTV Book concern.2001.9

Published thesis:Research of Tibet Chagazi Rabar Dance and Songs,Chinese music,2005.3Survey on Shamanism Activity and Andai Inner Mongolia,People Music,2000.10The art structure of shamanism tunes,Journal of CUN,2000.3The Variance of Andai Songs and Dance of Kerqin Area,Collection,2002.3 ect.

To take the project items: One of the members for national great project item Tibetan traditional music;Representative director of project items of 211 "tenth five year"nation: The Music Database of Chinese

Minorities Chief editor of national level scheme teaching materials: Chinese national minority music general outlineRepresentative director of project items of 211 "eleventh five year"nation: The Music of china Minorities

Positions:1) Vice- Secretary of Chinese Minorities Musician Institute; From 2002.2) Director of Peking Musician Association; From 20023) The Member of Union of Chinese Musicians; From 20024) One of the Principal of《The stage art 》Publication ( People's University Sponsor) ; From 2003.5) Academic Commissioner of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From 2003. 6) Director of national research sub-topic the Chinese Minoritie's Music Education7) Representative director of 211 project items of nation: The Music Database of Chinese Minorities. 8) One of the Principal of Western Folk Song Competition of China Central TV , 2003.

Field works:My field work on this subject began from April, 2003 and it lasted 2 months. Later on in January, 2004, I went

to Tibet and stayed in Dingqing county and Chaya county in Changdu Region for two months to do investigation. In July, 2004 I returned to Tibet and stayed in Dingqing county, Leiwuqi county and Basu county in Changdu Region for two and a half months to carry out my investigation. In July, 2005 I will embark on a two-month-long investigation in Tibet etc.

Wang Hua( Associate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Music,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

Page 10: Tibetan Music

熱巴之宗教文化闡釋A Religious and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Reba Dance

摘 要

“熱巴”是主要流傳在西藏東部昌都地區的民間樂舞。它主要以家族為組織、流浪賣藝謀

生、傳播宗教思想為主要特徵。其典型形態為“男搖鈴、女敲鼓圍圈而舞”的樂舞形式。熱巴不

僅歷史悠久,流布廣泛,而且技藝高超、內容豐富。擁有西藏其他歌舞形式所不及的特點。如今

熱巴是藏族歌舞藝術表演中的重要代表形式之一。同時,它暗含的深刻社會內涵和深層文化結構

關係使之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西藏是一個以上千年佛教史為背景的,長期奉守部落制度、政教合一制度的地區。全民信教

於酥油燈前、桑葉之中,“輪回轉世、因果報應”觀念充斥於整個社會的精神世界。如此的人文

環境薰陶下的民間藝術多數均與宗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熱巴作為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一例,在

揭示與宗教深層結構關係方面,更能顯現其清晰的脈絡。本文欲從以下方面闡釋。

1、熱巴樂舞活動實錄

2、熱巴的起源與噶舉派代表人物“米拉熱巴”研究

3、寺廟儀式活動中的差役熱巴考證

4、僧侶熱巴調查

5、民間流浪熱巴中的宗教儀式研究

本文將以PPT檔形式陳述。其中包括筆者在西藏昌都地區六個多月居住式調查中採錄的圖片

和音像資料。

熱巴之宗教文化闡釋

Page 11: Tibetan Music

Tibetan MusicSacredness & Secularity

A Religious and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Reba Dance

Abstract

"Reba", a folk dance prevalent in Changdu district, east of Tibet,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a lineage organization which roams about trying to make a living and spread religious beliefs by performing. It typically takes the form of a dance accompanied by music with "men ringing the bells and women drumming and dancing in a circle". With a long history and rich contents, Reba dance is widely spread and highly skillful, boasting a lot of characteristics which no other Tibetan dances can match. Now Reba dance i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forms of Tibetan song and dance performances. In addition, the profound social connotations and deep cultural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that it implies have made it well worth researching.

Tibet is set against a Buddhist history of more than one thousand years and has long been pursuing tribalism and theocracy. All the Tibetans are religious and they engage themselves in religious practice before ghee lamps, among mulberry trees, or anywhere else, and beliefs in "reincarnation and karma" have filled the spiritual world of the whole Tibetan society. Folk arts nurtured in such a socio-cultural environment are often interrelated in innumerable ways with religion. And as a representative example of such folk arts, Reba dance can show a clearer context of them in revealing the deep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s and religion.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it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A faithful record of Reba the musical dance

2. A research into the origin of Reba dance and the Kagyupa representative "Mila Reba"

3. A verification of Wula Reba in ritual activities of temples

4. An investigation of Reba among monks

5. A research on religious rites in the folk roaming Reba

( Translation: Ling-Huei Tsai )

Page 12: Tibetan Music

熱巴之宗教文化闡釋A Religious and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Reba Dance

一、熱巴樂舞概述

傳統“熱巴”或“日巴”(藏語的漢語標注)是主要流傳在中國西藏東部昌都地區的一種民

間樂舞形式。其典型形態為“男搖鈴、女敲鼓圍圈而舞”。據民間傳說,熱巴樂舞距今已有800多

年歷史。它主要以家族為組織形式,流浪賣藝謀生、傳播宗教思想為目的。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

前,傳統的熱巴活動比較多見。家族式熱巴、寺廟差役式熱巴、寺廟僧人熱巴等活動形式時常出

現於各種寺廟祭祀及藏族節慶活動中。其中家族式民間熱巴以其豐富有力的文化關係和較強的社

會功能發展和流傳下來,成為西藏熱巴活動的主要形式。它流布廣、形態多樣、文化樣式豐富,

特別是在西藏全民信教的宗教歷史環境中,熱巴活動與宗教活動相互交織、水乳交融,形成包容

性交叉連接及複雜的多層面疊置關係。表演中不僅表演主體僧俗混雜,觀眾文化背景多層次,而

且表演目的、內容、場合也複雜多樣。熱巴成為寺廟傳播宗教思想和親和民眾的重要方式。它在

充分體現表演主體的宗教思想的同時,顯示出熱巴與宗教的協調關係。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熱巴

活動中的宗教因素逐漸發生變化,傳統式的活動形式日漸稀疏和淡化。在新社會形式的需求下,

活動目的和方式發生本質性變化。許多宗教形式和內容不再羅列於表演程式之中。在政府的要求

下,熱巴樂舞作為一種娛樂和宣傳的工具,主要為西藏新形勢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需要服務。

傳統的熱巴僧、俗藝人將熱巴樂舞的部分或全部技藝傳授給由政府組織的宣傳隊,藝人們得到部

分酬勞和土地,生活方式由流浪賣藝糊口逐漸改為定居務農。由政府組織和培養的“新熱巴”在

新的社會文化土壤中形成。與傳統的熱巴相比,新熱巴更多的保留了傳統熱巴中的表演技巧、娛

樂功能及其它藝術特質,而對傳統熱巴中的各種具體元素的釋義,特別是宗教性的含義不再著重

表現。總之,熱巴作為一種傳統的文化藝術形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形成各自的特徵。本文的調

查資料一部分來自傳統熱巴藝人的口述和表演,另一部分來自於現在正在從事熱巴表演活動的藝

術工作者的口述和表演。其目的在於對熱巴樂舞的研究能夠基於比較全面和完整的觀察之上。

二、家族熱巴個案調查舉證

採訪家族:冬洛熱巴家族

採訪時間:2004年8月18號至24號

地點:中國西藏昌都地區丁青縣桑多鄉迥學村娘巴組冬洛熱巴家族所在地。

背景:根據1986年昌都地區對熱巴的普查及2002年以來筆者近6個月的調查結果,昌都地區

十一個縣中,現有較著名的熱巴家族13個,他們分佈並非均勻。主要集中在幾個縣。如:丁青

縣、察雅縣、八宿縣等。其中丁青縣的三個熱巴家族影響較大,舞蹈風格獨特。他們是桑多鄉冬

洛熱巴家族、覺恩鄉的窩托熱巴家族、色紮鄉的嘎措熱巴家族。傳說有500至900年的流傳歷史。

本文所列個案是2004年夏季對冬洛熱巴家族的採訪實錄。

熱巴之宗教文化闡釋

Page 13: Tibetan Music

Tibetan MusicSacredness & Secularity

冬洛熱巴是丁青縣最為活躍的熱巴家族之一,是新中國建立以後,保持活動時間較長、傳承

遞接較好、傳人梯隊較完整、活動的層次清晰、藝術形態保留較好的家族熱巴。這也是本文將其

作為典型個案的原因。

1、家族組織成員及其關係(家族傳承中的疊制與鏈結)(隨機性組合)

丁青縣桑多鄉的“冬洛熱巴”家族,又稱“康沙熱巴”和“加那熱巴”。“冬洛”是該熱

巴隊上三代人中主要領隊人的名字(已故),熱巴隊的自稱。“康沙”是昌都地區洛龍縣的一

個鄉名,是該熱巴家族西藏民族改革前生活的主要區域。1959年後家族流浪到現在的丁青縣桑多

鄉。熱巴家族的熱巴表演隊一般由兩代人組成。其中每一代人要經歷兩代人的演藝生涯。現調

查到的較老一代的家族主要成員有紮西曲珍(女),73歲,康沙熱巴家族的主要女鼓手,“對

口辯辭”節目的表演人,1959年民主改革時隨父親冬洛遷移桑多鄉。信仰藏傳佛教黃教派;加

納果,男,2003年76歲故去,熱巴隊領舞人,舞技高超,“對口辯辭”的表演人,紮西曲珍的姐

夫,由於遠近聞名,人們又稱康沙熱巴為“加納熱巴”;羅卓(男)74歲,紮西曲珍的丈夫、25

歲時(1957)從覺恩鄉到桑多鄉,熱巴弦子演奏人之一,信仰藏傳佛教的噶舉派白教;格桑旺姆

(女)、60歲,紮西曲珍的堂妹,熱巴鼓手之一;嘎吉央宗(女),30歲,熱巴隊領舞人加納果

(已故)的女兒,14歲開始隨隊跳熱巴。貧措旺堆,男,格桑旺姆的兒子,舞者之一。羅松卓嘎

(又稱果果),38歲,紮西曲珍的女兒,自幼隨母親跳熱巴,女鼓手之一。

下面是家族三代人家譜。

父輩 熱巴占堆……冬洛-主跳—卓嘎……米拉側仁……瑟郎宮布

本輩 甘崩……卓嘎措……仁增羅布……紮西側嗒……阿納……慪卡才旺

|

加納-主……紮西曲珍-主……格桑旺姆

 ‖    ‖       ‖

子輩 嘎吉央宗-女兒……果果-兒子……平措旺堆-女兒

2、熱巴表演程式

(1)看場子

流浪的藝人們每到一地,首先要征得本地神靈們的允許,立下心中的神位,以保佑表演能給

自己帶來好運。

“看場子”是表演前首先要做的保證表演成功的一步。藝人們用自己的標準衡量場地的條

件。主要從方向、所處聚居區的地理位置來審定。

“敬神佛”禱告詞。康沙熱巴家族均為佛教徒,心中敬佛受佛保佑是言行前的重要步驟。 賣

藝表演前,在清理好的場地中央堆土盤墩,然後將象徵米拉熱巴佛保佑的羚羊角插在堆上。“羊

角上的塄段是佛的手印,羚羊角是佛手中之物。佛物在此,萬事吉祥”紮西曲珍說。“山神地神

八方神,希望我們的鼓聲不會驚擾你們,聲大聲小請原諒,祈求爸爸米拉熱巴、兒子熱瓊巴、瑪

巴木拉、山神、樹神均保佑我們的平安,我們在這給你們獻禮祭拜了……”。

Page 14: Tibetan Music

10

熱巴之宗教文化闡釋A Religious and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Reba Dance

(2)樂舞表演

熱巴藝人首先表演的是慢一點鼓。在緩慢的一敲鼓點伴奏下,男人在前,女人在後,藝人

們在男女領舞人的帶領下,邊圍圈而舞,邊誦唱六字箴言。祭所有故去的人,祈禱他們到極樂世

界,來世求得好生……。誦經祈禱完畢,進入二敲節奏的舞蹈。之後是三敲、六敲。一般,快一

敲、快九敲的節奏密集,舞蹈動作激烈,難度較大,是否表演它們要依觀眾情緒及所得佈施獻物

的多少而定。

在任何節奏鼓點中,只要情緒高漲,藝人們便會停下律動性的鼓點,在鼓和鈴碎敲的熱烈的

聲音中,表演更加高難的舞技和雜技。表演一段時間後又回到有規律的鼓點中繼續舞蹈,最終,

在快速旋轉的舞技表演中結束。

(3)對口辨辭

在休息片刻後,兩個人表演的幽默逗趣的對口辨辭上場,用相互取笑的話語和幽默的動作逗

笑觀眾。他們時常帶著面具,用默劇形式表演。手中拿鼓或其他簡單的道具。表演的內容常是民

間傳說故事。

(4)結束吉祥祝詞

結束時,康沙熱巴藝人會大聲吟誦吉祥祝詞:祝願各方神靈不要嫉妒我們的快樂,現場的所

有人不要生病,我們的牛羊平安吉祥,山上的田地豐收吉祥,雹霜不要帶來災難,吉祥如意!幸

福永遠陪伴我們!

3、熱巴舞鈴鼓點節奏

冬洛熱巴舞蹈時,鈴和鼓的節奏是一致的。其主要節奏型有“散敲” “一敲”“二敲”“三

敲”“六敲”“九敲”幾種。

1) 散敲:召集觀眾、立場說辭時邊說邊敲的隨機性節奏。基本樣式有自由散拍式,:如密集

碎敲節奏,××××××××××;肯定性一拍重敲型節奏×;氣氛型語氣節奏:××,×××; 話語結

束型碎敲節奏等。

2) 一敲:節奏速度很慢,是開始時跳的初級熱身性舞蹈,同樣又是調整和適應等待的過

程。幾個人圍圈而舞,速度緩慢。節奏型為:× × × × × × × ×

一敲的節奏型在充分的慢敲之後突然轉為中快速度,有力而響亮。 

3) 二敲: 節奏由一敲變二敲,在原來的速度上節奏加密一倍。鈴鼓聲清脆而有韻律。節奏

型為: ×× ×× ×× ××……

三敲: 預備拍節奏× × 

快慢三敲節奏 ××× ××× ××× ××× ……

4) 六敲:分為快慢兩種  ××××× × ××××× × 

××××× × ……

5) 九敲:首先是預備敲節奏或稱轉換式節奏: ××× ××× × × 

轉換式節奏是敲在鼓邊上的變化音色。

快慢九敲節奏:××××××××× ×

××××××××× × ……

Page 15: Tibetan Music

Tibetan MusicSacredness & Secularity

11

三、熱巴樂舞的起源與宗教的關係

(一)特殊的宗教歷史背景

在關於西藏民族傳統歌舞音樂的研究中,多數歌舞的歷史沿革均與宗教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

關係。它們或是來自宗教儀式中的祭祀歌舞,經過了長期的演變,脫離了宗教活動,轉變為民間

歌舞;或是產生於非宗教活動中,但被宗教儀式吸收容納的、專用於祭祀活動中的宗教性歌舞。

這種宗教與非宗教性質的相互滲透和變異性是西藏傳統歌舞歷史形成與發展中的顯著特徵。而該

特徵的本質即體現在西藏地域文化系統中的宗教歷史環境。

西藏地區自古至今一直有著綿延不斷的宗教歷史和全民信教的傳統。這構成了傳統歌舞產生

和發展的基本土壤。早在藏族原始社會時期,西藏民族就十分盛行本教,人們信奉巫術,崇尚萬

物有靈論,相信自然界一切物體都有善惡的神靈棲居。它們運用歌舞和法術與神靈溝通,運用歌

舞來去災祈福,與自然界作鬥爭,以保生存。在本教的三個發展時期中(篤本、洽本、覺本),

篤本、洽本是本藏民族原始巫術盛行的黑本時期。它的產生時間無從考證,也許自從有了人類,

就有了精神信仰,歌舞也隨著信仰的產生而逐漸形成。“巫”即是舞蹈家,也是音樂家。歌舞是

他溝通神靈的行為和手段。第三個“覺本”則是佛教傳入西藏以後,受到佛教影響的本教階段。

此階段的歌和舞也處於碰撞和相互吸收階段。佛教從西元7世紀前後傳入西藏後,由於受統治者

的青睞,逐漸變得壯大起來,它與原始的本教經過了多次的較量。這種較量中手段尤其重要。本

教在施展法術中,利用語言、音樂和身體語言表達複雜的思想情緒和意願。這種較量在西藏整個

社會中自上而下的展開。從上層社會到貧民百姓,在思想和認識上激烈交鋒。正如史書中所記載

的,西元770年前後,西藏贊普赤松德贊大力推行佛教,認為佛教的思想中有最好的安邦之法。其

中“消除煩惱、種姓平等,不分尊卑”的思想吸引著社會下層的的貧苦百姓。在上層社會的號召

下,佛教很快在西藏傳播開來。贊普從印度聘請高僧,修建第一所佛教寺廟桑耶寺,招收僧人,

多次舉行開光典禮和其他宗教儀式,在西藏社會界產生巨大影響。本教受到排斥,但這個過程是

複雜的,不是簡單的消滅。最終本教和佛教之間經歷了辯論、競爭,在碰撞中相互容納和吸收。

從藏傳佛教的神祗上看,蓮花生制服並收納了本教的眾神做為佛教的護法神。並運用了他們的法

術等手段為佛教服務。吸收進來的本教神祗依然操用本教傳統的、但被佛教接受的歌舞,降妖娛

神,護佛護法。這在佛教活動中使用的樂器和道具上便可辨認一清。一直到藏傳佛教各宗派的產

生,政教合一制度的建立,直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所以,西藏歌舞是在一個具有相當歷史時期

的宗教環境中發展起來的,宗教統治、全民信教的社會上層意識早已形成。 在這種意識下的歌舞

音樂創造自然的體現在宗教思想和行為中。在形態上帶有明顯的宗教標識。

(二)、民間傳說與宗教  

1、民間傳說

在熱巴起源的研究方面,本文主要的依據是民間傳說。根據筆者採訪的家族實錄資料以及

其他學者對熱巴的研究結論,歷史上對它的文字及實物性的記載微乎其微。因為熱巴是主要流傳

在西藏貧民中的樂舞,是下層社會的藝術形式。從事熱巴活動的人主要是沒有土地家產、無家可

歸,或由於各種因素背井離鄉的人。他們以流浪賣藝打零工為主要的謀生手段,以山洞、棄房為

臨時住所。作為藝術實踐者和創造者的民間藝人階層本身沒有文化能力對自己的藝術活動加以記

述。儘管他們也經常為寺廟和貴族表演,但由於社會地位低下,歷朝歷代達官貴族僧侶文人們在

階級等級觀念的影響下,從根本上無視下層社會的熱巴樂舞。所以在著述和撰文中少予記載。只

有在記述上層階級宗教與社會活動時,作為附庸陪襯手段的民間藝術才有被一筆帶過的可能。但

Page 16: Tibetan Music

1�

熱巴之宗教文化闡釋A Religious and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Reba Dance

目前據本文的查證,還沒有發現相關的記載。這是本文的研究資料中較少有熱巴歷史文獻記載和

考古成果直接參考的原因。因此,對於民間藝術歷史淵源的追溯,尤其是熱巴這種乞丐流浪式樂

舞活動的研究,民間傳說是主要的參考資料。

筆者走訪了近40位熱巴藝人及知情人士。搜集了許多關於熱巴的民間傳說。在關於熱巴樂舞

起源的民間傳說中,有如下片段的描述:“苯根”(乞丐)米拉熱巴路過正在修建的“桑耶寺”

時得知,塔寺由於妖魔的破壞不能修成。米拉熱巴用對修行之功力和法術,變出俊男美女與他一

起表演了熱巴舞,吸引妖魔觀舞而最終使寺廟建成,熱巴舞被創立……”。“米拉熱巴為教育弟

子日瓊巴,施展魔術鑽在牛角裏,並絳雹,弟子由於功利不夠只能變成鴿子而鑽不進去,下身衣

服被雹砸破,最終變成熱巴藝人穿的碎條繩式的繩裙……”。“米拉熱巴與他的弟子日瓊巴流浪

佈道,看到大象屍體內的五臟六腑,便頓生靈感,將大象的腸子做成黑白顏色的繩子紮在腰間,

用大象皮做成鼓,大象的肋骨做成鼓敲跳起熱巴舞來……” 等等。這些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凡

是採訪到的熱巴知情人都講述這樣的故事。這些傳說更被熱巴藝人們在表演中作為說辭來朗誦。

如藝人紮西曲珍在她的熱巴表演中誦道:“米拉熱巴是熱巴舞的創始人,我們是聖者米拉熱巴的

後裔,是米拉熱巴創造了熱巴舞和我們……。看看我們的鼓,是米拉熱巴當年用過的鼓,我們的

敲是當年熱巴用過的敲,我們穿的網裙是當年米拉熱巴用大象的腸做成的神裙……”。

從以上以及其他未列舉到的民間傳說中可知,絕大多數的民間傳說故事都描述了米拉熱巴與

熱巴舞鎮服妖魔,幫助建蓋佛教寺廟的情節。這其中必然暗示著熱巴樂舞的起源與宗教,尤其是

與宗教人物米拉熱巴的關係。

2、宗教人物——米拉熱巴

據筆者在西藏的採訪資料,以及《米拉熱巴大師集》(米拉熱巴著,張澄基譯,民族出版

社,2001.1)等的敍述,米拉熱巴(西元1040-1123年)是藏傳佛教噶舉派的創始人之一,是佛法

實踐中的重要歷史人物。他早年曾經修煉西藏藏族苯教密法,深愔吐蕃民族原始巫教,是苯教的

教徒之一。練得咒語,能施展魔法,與苯教有著不解之緣。38歲時開始皈依佛教,潛心修煉。擺

脫罪孽,苦中修煉。他使肉體受盡折磨和勞累,飽受精神之痛苦。跟隨噶舉派創始人瑪爾巴6年

多潛心厲煉,修得了殊勝成就,得到大師瑪爾巴“大手印“等密法的灌頂和口訣,之後又作《無

貪歌》自勵,繼續在深山苦修九年,不僅用親身實踐證實了噶舉派最高法門“大手印”,而且普

渡眾生,傳道弘法,為後人留下十萬首道歌……”。然而在傳說中,建蓋的寺廟名稱可能不同。

如:被建蓋的寺廟有的傳說是西藏第一所僧侶寺廟桑耶寺,該寺位於西藏山南地區紮囊縣境內,

屬於寧瑪派。據寺廟記載,建寺時間為西元775年。有的傳說是昌都地區丁青縣境內的類烏齊寺,

又稱查傑瑪大殿。該寺屬於噶舉派,建於西元1276年,還有的傳說是位於山南地區洛紮縣境內的

桑康古多寺,屬於噶舉派,該寺建於西元1040年等。

上文民間傳說中的米拉熱巴是否真正創造了熱巴舞,依現有文獻記載等資料而言,還不能

斷言。從米拉熱巴傳、佈道詩歌集、米拉熱巴對人間弟子說法的故事及其它宗教文獻記載中,

沒有查到米拉熱巴與熱巴舞之間相關聯的可靠記載。筆者在閱讀其他學者文論時得出同樣的結

論。其文論關於熱巴淵源和歷史沿革的所有推論的前提均建立在米拉熱巴就是熱巴舞創始人的結

論之上,而這個前提又以民間傳說為依據。如:阿旺松熱《羌塘丁嘎熱巴》(西藏藝術研究,

1988.1)和丹增次仁《熱巴》(西藏藝術研究2000.3)等。雖然民間傳說能否作為重要的學術依據

是立論成立與否的關鍵。但在探討歷史,尤其是在民間歌舞歷史研究方面,民間傳說仍然充當著

主要角色。客觀而論,民間傳說若作為唯一的學術依據則還缺乏學術研究的科學性。關於民間傳

說的可靠性問題,本文不做更多的探討。本文想在上文論述的基礎上,對熱巴樂舞的宗教性做出

進一步的闡釋。

Page 17: Tibetan Music

Tibetan MusicSacredness & Secularity

1�

四、熱巴樂舞與寺廟之間的地理關係

(一)熱巴的流布

1、地理分佈

根據20世紀80年代西藏昌都地區多次搜集整理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資料,以及筆者對昌都、

那曲、林芝、迪慶、麗江等地區的實地調查,總結出了熱巴流布的一般性理論。熱巴主要流布於

我國西藏自治區東部的昌都地區。據目前資料顯示,昌都地區是熱巴文化的發源地和流傳中心區

域。這裏聚集著較多著名的熱巴家族,流傳著許多有關熱巴的傳說。也矗立著多座熱巴傳說中的

佛教寺廟,還具有著廣泛而雄厚的群眾基礎。特別是二十世紀50年代以後,傳統的家族熱巴表演

活動廣泛傳播開來,陸續成為昌都11個縣“烏蘭牧旗”表演內容的重要部分。部分鄉鎮也在本鄉

熱巴藝人的傳導下,組織了業餘熱巴表演隊。最活躍的有丁青縣色紮鄉的色紮熱巴隊、尺牘熱巴

隊、察雅縣的吉塘熱巴隊等。在昌都的11個縣中,丁青縣“烏蘭牧旗”最為突出。其他熱巴活動

較活躍的縣還有察雅縣、八宿縣、類烏齊縣、洛隆縣、邊壩縣、左貢縣等。

昌都地區的周邊地區也有熱巴的流布。如與昌都地區隔金沙江相望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

鄰接昌都東南部的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坐落昌都西南西北的西藏自治區林芝和那曲地區;與昌

都北部交界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這些中國境內的、與昌都地區相毗鄰的地區均有疏密程度

不同的熱巴活動的足跡。而昌都地區是處於整個熱巴流布區域的中心地帶。另外,與西藏鄰接的

境外國家,如: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在歷史上也曾有從西藏流浪過去的熱巴。筆者根據四次進

藏采風的實錄資料以及有關文論的提示,將熱巴流布情況按照行政區劃區域範圍由大到小列出表

格。

一級流布國家:中國——尼泊爾——印度——不丹;

二級流布省區:1西藏——2青海——3雲南——4四川;

三級流布地區:1昌都、1那曲、1林芝——2玉樹——3迪慶——4甘孜

四級流布縣:1丁青縣——1察雅——1洛隆——1類烏齊——1八宿——1比如—

—1左貢——1邊壩——芒康 3塔城——3麗江——4巴塘;

五級流布鄉鎮:色紮鄉、桑多鄉、沙貢鄉、加尚卡鄉、下曲。

文後的附表1說明,中國境內的熱巴主要流布予以西藏昌都地區為中心的區域,流行於丁

青、察雅、察瓦隆、松宗、索縣為中心的區縣,以察雅、色紮、桑多、覺恩、下曲、松宗、察

瓦隆為主的鄉鎮。在這些地域裏,活動著諸如康沙(咚洛、嘎那)、窩托、嘎措(查嘎子、色

紮)、煙多等著名的熱巴家族。另外,在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麗江地區表中反映出的是歷史上

稱為康巴的地理區域。所以,還可換言之,熱巴主要流布于藏族的康巴聚居區。

2、“文化圈”的流布狀態

1)昌都地區。在熱巴流布區域中,主要盛行藏傳佛教的四個派別,即寧瑪派、格魯派、薩

迦派和噶舉派。另外,西藏原始宗教與佛教融合後的苯教在昌都地區也非常盛行。西藏最大的苯

教寺廟孜祝寺就坐落在昌都地區丁青縣的覺恩鄉。熱巴傳說中有不少關於苯教的情節。西藏最大

的查傑瑪大殿就在類烏齊縣境內。

Page 18: Tibetan Music

1�

熱巴之宗教文化闡釋A Religious and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Reba Dance

在長期的實地普查和集中調查中筆者發現,傳統熱巴的流布狀態可以用“三個層級地理文

化圈”來描述它的顯著特徵。即一層級核心圈;二層級中心帶圈;三層級週邊圈。一層級核心圈

是指在歷史上有著許多熱巴起源之說,及擁有與熱巴有著不解之緣寺廟的丁青縣熱巴地理文化

圈。(該縣1998年被西藏自治區命名為“西藏熱巴之鄉”稱號)此縣至今仍存在著有多代之傳的

熱巴家族和現今普及性極高的熱巴活動。如享譽西藏的康沙熱巴、窩托熱巴、嘎措熱巴等。以及

色紮、尺牘、丁青熱巴歌舞隊等。二層級中心圈是指,丁青縣以外的昌都地區其他諸縣,以及相

鄰地區的那曲、林芝內的個別區縣,其中有些區縣在歷史上也曾有著熱巴起源之說和藝人流浪活

動,而現今已經沒有完整熱巴家族、熱巴活動痕跡不甚明顯的區縣。如:察雅、左貢、類烏齊、

比如縣等。三層級週邊文化圈是指西藏自治行政區劃以外的、在其他民族區域內形成的熱巴文化

圈。如雲南迪慶藏族、麗江納西族、青海玉樹藏族等。此地理文化圈內的熱巴(納西族稱“勒

巴”)在文化形態上與一、二層級圈內的熱巴相比差異較大。特別是納西族的“勒巴”、傈僳族

的熱巴,在活動中散發出的文化氣息有著明顯的本民族特色。無論在形式還是內容上,均暗示著

她們與西藏熱巴歷史發展脈絡間千絲萬縷的聯繫。從熱巴流布的宏觀角度俯瞰,三個層級文化圈

已經構成具有自然文化流向的系統整體。其中暗含著該整體內部的縱橫結構形成與康巴地區歷

史、地理、民俗文化差異下的諸多因素有著直接的關係。其中宗教、經濟等因素是基礎因素。同

時,三層級文化圈同時向我們展示了它的歷史發展脈絡。在三層級文化圈基礎上若再向外擴展,

還可以劃分出四層級文化圈,即是與中國西藏臨境的印度、不丹、尼泊爾、錫金等國家內形成的

熱巴文化圈。但目前由於多種原因的局限性,四級文化圈現象不在本文研究內容當中。

(二)、熱巴文化圈中寺廟的地理分佈

熱巴藝人及其活動區域集中于上文分劃的三個層級文化圈內,而根據調查,熱巴活動主要

是圍繞著寺廟展開的。因此寺廟與熱巴活動在地理分佈上有著必然的聯繫。在一級核心區域的丁

青縣,由於它特殊的宗教歷史,苯教將此地作為全西藏地區最隱蔽、最安全的生存之地。一邊與

佛教靠攏融合,一邊力求保存實力發展自己。丁青縣成為最有典型、最有代表性的苯教勝地。丁

青縣成為西藏歷史上苯教寺廟和教徒最多、影響最大的苯教地區。傳說有三千年歷史的最古老的

“孜珠寺”就坐落在丁青縣的覺恩鄉,離縣城約45公里。本文所調查的著名的窩托熱巴家族的後

裔就居住在此鄉。窩托家族成員之一吳金是本寺廟的出家僧人。他的父親和兄長就是窩托熱巴的

主要藝人。另外,據苯教典籍記載,藏曆鐵牛年,公園1061年由瓊波西繞江村創建了苯教的永忠

登傑林寺和貢卻林寺,苯教派在此地長期堅持密宗修行活動。諸如此類的苯教活動場所在丁青縣

有34處。其中,孜珠寺、擁忠巴日寺、丁青寺、日追寺、果貢寺,在藏區有較大影響。這些寺廟

在歷史上也是熱巴活動最多的地方。丁青縣有熱巴家族8家,均主要活動在上述寺廟的周圍。其中

包括最為著名的三個家族在內(康沙、窩托、嘎措)。

二級中心帶圈是指丁青縣以外的昌都地區其他各縣。據1999年行政區劃地方誌記錄,昌都地

區包括11個縣。除丁青縣外,其他昌都、類烏齊、察雅、八宿、洛隆、邊壩、左貢、芒康、江達

縣在歷史上都有熱巴活動出現。其中,察雅、類烏齊的熱巴家族活動最為多見(見上表)。

丁青以外的各縣,宗教發展及其寺院建立上也有其清晰的脈絡。根據昌都地方誌記載,最早

傳入該地區的宗教是佛教的薩迦派和噶舉派。噶瑪寺建於1185年,是噶瑪噶舉派最早建立在昌都

地區的寺院。它曾經是該教派的中心聖地,對噶舉派的早期形成和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另一所

在昌都地區有影響的寺廟是位於類烏齊縣城30公里的拉康查傑瑪大殿。該寺廟建於 年,屬佛教的

噶瑪噶舉派。格魯派於1444年在現在的昌都鎮的位置上建立起了自己的第一所寺廟強巴林寺,又

稱昌都寺。它不僅標誌著格魯派在昌都地區的傳播和發展,而且對格魯派在整個康區的傳播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