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monthly november, 2014 issue

19
2014 11 ISSUE 11 贊助出版 : 今期文章 : 百年浩劫 網絡時代的壟斷 我膚淺 血型決定命運 雲高爾管理哲學

Upload: read-monthly-publishing-limited

Post on 14-Jul-2015

84 views

Category:

Education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Read Monthly November, 2014 Issue

2014 年 11 月ISSUE 11

贊助出版 :

今期文章 : 百年浩劫 • 網絡時代的壟斷 • 我膚淺 • 血型決定命運 • 雲高爾管理哲學

Page 2: Read Monthly November, 2014 Issue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32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目錄 Content 2014年11月 • ISSUE 11

出 版 :Read Monthly Publishing Limited

執行編輯 :華少

編 輯 :田佑珍

助理編輯 :菲獵

美 術 :JK Design

說 書 人 :王勁威、謝毅、盛韻、柯景騰、彭礪青、佳如、Mr. Grey、小書、 戴雲露、四斗米士、梁鑑倫、夏心妍、薇言輕、華殊、阿哲爸爸

地 址 :香港北角渣華道 8 號威邦商業中心 1008 室

網 址 :www.facebook.com/readmonthly

索取《閱刊》,請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

香港編印

Follow our Facebook page

03

04

06

08

10

12

14

16

20

22

24

26

28

32

說書人自白 • 千里之行 始於足下

閱讀 Crossover • 百年浩劫

非常讀者 • 借網絡之力當紙媒的遺老

追過的股神 • 靠「父」幹的成名秘笈

序人書話 • 網絡時代的壟斷

字得其樂 • 聚沙成佳作

小說尋書 • 我膚淺

小書說書 • 給迷惘中年嶄新開始

性情中人 • 魚子醬淪為馬鈴薯

春歸樓 • 血型決定命運

蜂忙筆路 • 雲高爾管理哲學

同場加映 • 女性的自由 在那一段黃金時代

我們都是說書人 • 人人皆是「策展人」 • 人類以外

兒童理財 • Santiago

千里之行 始於足下

隨著互聯網的出現,人類生活文明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說自工業革命以來最大的突破。

活在當下,網絡科技已經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必然組成部分。誇張一點說,是突破了時空與地域的阻隔,為文化的傳承及創意的發揮帶來潛力無限的機遇。

通訊的便捷,能減低家庭維繫的成本,擴大都市人去尋找發展機會的領域;資訊的直接交流,能減低企業推廣的成本,便利商業的交流及機遇;透過貼身的程式設計,可以提供不同的文書處理以及網購的服務。

無限發展的機遇,同時亦伴隨著無限的危機。

進入了虛擬世界,每一個使用者都會多了一個或更多的虛擬身份,亦容易混淆真偽難辨的現實世界與網絡世界。使用者對網絡科技的認知程度不一,防範意識參差,極容易成為網絡罪行的受害者;個人資料被盜竊可能會帶來經濟上的損失,又或者被網絡欺凌而成為社會公審的對象。

王勁威說書人

說書人自白

此印刷品由環保紙製成 Printed on recycled paper此印刷品可循環再造 This product can be recycled

贊助出版 :

網絡科技的影響並不止於個人,同時亦對社會的政治、經濟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第四權及第五權的興起,突破了傳統媒體壟斷資訊的封鎖,同時讓每一位使用者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透過理念的共享而形成不同的社會力量甚至政治力量,更利於達致社會上的權力分享。

網絡資訊的發展速度遠高於使用者能接受,而資訊的真偽亦極容易形成潮流,容易令個人對自己抱有的價值觀造成懷疑,失卻了思想的批判能力。

處身於網絡科技的世代,就如 16 世紀大航海時代向著無邊際的海洋探索世界的奧秘,尋找人類的未知,發掘改變歷史的領域;憑藉對航海工具的運用及認知,對危機應變的經驗及應對,對搜尋方向的確定等等,知識,就是人類經驗的傳授。

由光纖的發明提供了器材發展的基礎,到網絡的廣泛應用達致社交網絡的發達,至今後的網絡商業價值,再探討往後的發展方向,今期《閱刊》透過不同作者推介的書籍,總結成為讀者們前進的攻略。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Page 3: Read Monthly November, 2014 Issue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54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然,他的表情已經超越了中伏的驚訝,而是根本無法想像,敵我之間竟然這樣懸殊!是誰下的命令?難道他不知道在機關槍前,騎兵是不堪一擊?軍方高層尚且如此無知,何況一般士卒?

Remarque 筆 下 的 主 角, 一 直 奮戰到底,就在停戰前夕,他終於躲不過死神的呼喚,中槍倒下了,面容安詳,沒有痛苦。那一天,前線一片沉寂,指揮部只用了一句 話 概 括:「 西 線 無 戰 事。」 主角無機會看到戰後的日子,看不到還好,因為和平過後是蕭條,繼而納粹崛起,二戰爆發,最後是東西方冷戰,全球有一半人口陷入萬劫不復之地。一戰之禍,就像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為人類帶來了長達 100 年的災難。主角走得快,好世界,未嘗不是一個福氣。

戰,必有盲點,尤其跟後來的二戰比較,更加覺得一戰不外如是。問 題 是,19 世 紀 的 人 無 經 歷 過「世界大戰」,也不知道原子彈為何物;世紀之交,軍事科技一日 千 里 ── 機 關 槍、 坦 克、 飛機,還有令人聞風喪膽的化武,他們統統跟不上。當上了戰場後,才發覺自己誤闖地獄,他們沒有這 個 心 理 準 備。Remarque 有 生動的描述:「敵軍的大炮雖然密集,我們看不見;步兵如潮水淹至,也不過和我們一樣,是血肉之軀。惟有坦克,是刀槍不入。它們輕易越過彈坑,跨過戰壕,一路噴煙吐火,四處破壞,銳不可擋。面對這些鋼鐵巨獸,我們猶如脆弱的蘆葦,手榴彈也變成了一支支的火柴。」

電影《雷霆戰駒》以一戰為背景,其中有一幕令我印象猶深。話說英 軍 騎 兵 隊 突 襲 德 軍, 後 者 敗退,逃入叢林,英軍乘勝追擊,不料德軍的機槍隊早已埋伏。英軍無路可逃,帶頭的將軍一臉茫

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百周年祭,要不是世界各地舉行了一連串的紀念活動,世人或許已經遺忘了這場浩劫。回想以前

讀書,大家都一窩蜂修讀二戰史,一戰反而乏人問津。無他,二戰戰況激烈,英雄輩出,最後更以原爆作結,非常震撼。反觀一戰,除了那場空前絕後的日德蘭大海戰,大部分時間都浪費在敵不動我不動的戰壕內,令人悶出鳥來。後來年紀漸長,讀歷史不再單單追求刺激,也不用為了考試而專研前因後果,純為興趣,反而讀得更深入。我才發覺,二戰雖然精采,論影響,卻遠不如一戰之深遠。

百 年 來, 關 於 一 戰 的 著 作 如 恒河 沙 數, 其 中 以 Erich Maria Remarque 的《 西 線 無 戰 事 》 最為 膾 炙 人 口。 一 如 上 期 介 紹 的Stefan Zweig《 昨 日 的 世 界 》,一本是小說,一本是自傳,皆非嚴肅的歷史著作,然而勝在夠寫實,內容均是作者的親身經歷,有血有肉,讀者也可以從中窺探戰爭的禍害,補傳統史書之不足。

兩本書還有一個共通點:一戰是歐洲歷史以至人類文明的分水嶺;大戰前是崇優、尚智、鄙愚。大戰後,仇恨滋生、反智當道、低俗 橫 行。Remarque 在 入 伍 前 還是一名高中生,對老師心存敬畏、百般信賴,「但經歷過第一次的密集炮火,我們就知道信錯人了,老師教給我們的那套世界觀,已在隆隆的炮聲中徹底崩潰。」

是 甚 麼 原 因 令 Remarque 大 徹 大悟呢?因為戰爭殘酷?當然了,打仗又不是請客食飯,難道會跟你 客 氣? 用 現 代 人 的 眼 光 看 一

經歷過第一次的密集炮火,我們就知道信錯人了,

老師教給我們的那套世界觀,已在隆隆的炮聲中

徹底崩潰。

百年浩劫

閱 讀 Crossover說書人 謝毅

書蟲,主修歷史,副修心理,自修經濟,愛音樂,好軍事;以文會友,自得其樂;人生無所求,惟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也。

生於德國一個有天主教背景的工人家庭,18 歲時被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於西線負傷。1929 年,發表《西線無戰事》,並獲荷里活拍成同名電影。他的小說帶有強烈的反戰情緒,1933 年納粹掌政後,其 作 品 被 禁, 同 年 他 移 居 瑞 士。1938年,他索性放棄德國籍,與妻移居美國。1958 年,他與差利卓別靈的前妻 Paulette Goddard 結婚,此後在瑞士終老。

作者Erich Maria Remarque

(1898-1970)

《西線無戰事》(Im Westen nichts Neues)(Propyläen Verlag/1929)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54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Page 4: Read Monthly November, 2014 Issue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76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非 常 讀 者說書人 盛韻

文學博士、《上海書評》編輯、《倫敦書評》撰稿人。理想生活是每天睡懶覺看書看電影聽音樂,順便寫寫字。

《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的主編毫不掩蓋自己的「精英主義」傾向,麾下大牌雲集;《倫敦書評》(London Review of Books)的編輯定會大刀闊斧把稿件改到符合本刊發表標準的文字水準,以 stylish 著稱。作為文學藝術及評論的生產者和傳播者,門檻高點兒可沒錯。

《紐約客》(The New Yorker)創刊時定位是「有深 度 的 幽 默 雜 誌 」, 上 世 紀 60、70 年 代 在 威 廉 肖恩(William Shawn)擔任主編時搶走了不少《黨派評 論 》(Partisan Review) 的 大 牌 作 者, 儼 然 躋 身highbrow 文化刊物的行列,然而 90 年代後日漸沒落,連媒體一姐蒂娜布朗(Tina Brown)亦無法挽救

頹勢,現在只能靠幾位固定作者的文章勉強維持聲譽。《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是 幾 十 年 如 一 日的平庸無奇,去年換上一位童書編輯當主編,那麼,不看也罷。 當互聯網企業谷歌(Google)、阿 里 巴 巴(Alibaba)、 亞 馬 遜

(Amazon)先後成為經濟巨頭,Buzzfeed 等 聚 合 網 站 稱 霸 新 聞界,社交媒體主導生活潮流,網絡 文 化 已 經 滲 透 到 人 生 的 各 方面。我只好默默地付費訂閱那三份 依 舊 highbrow 的 文 化 刊 物,成為他們各自不到十萬的讀者中的 一 員。TLS 去 年 底 才 緩 緩 推 出app, 網 站 設 計 也 相 對 簡 陋, 由於 1994 年以前的刊物電子版被Rupert Murdoch 的 新 聞 集 團 打包 賣 給 了 一 個 美 國 資 料 庫,TLS在大集團中根本沒有話事權,就

這樣丟掉了自家過去刊物的電子版權,今天 TLS 網站搜索過期內容 僅 到 1994 年 為 止。《 紐 約 書評》至今沒有向移動用戶端妥協的跡象,最近升級網站期間還鬧出了付費使用者無法登入的低級錯誤,需要打電話給紐約辦公室一一手動解決 ── 文人辦刊不堪技術困擾,只能無奈一嘆。《倫敦書評》今年 9 月才有 app,因為主編家族財力雄厚,不惜工本,紙版、網站和 app 都較為美觀。我住在大陸,無法及時欣賞到三刊的紙版之美,互聯網技術也算做了樁好事,讓讀者能從網站或者 app 的皮囊裡體味到文化紙媒的精神。

小眾之力注定無法阻擋網絡文化的垃圾大潮,那就讓我們借網絡之力當一回紙媒的遺老吧。

借網絡之力

當紙媒的遺老

我曾 採 訪 過《 泰 晤 士 報 文 學 增 刊 》(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簡 稱 TLS)的 主 編 彼 得 斯 托 瑟 德 爵 士(Sir Peter

Stothard),作為百年文學刊物的繼承者,他說:「將 TLS 的讀者聯合在一起的,是一種信仰 ── 文學判斷能夠通過見多識廣的理性和教養良好的感性獲得。光有觀點是不夠的,能夠論證觀點的正當性並檢驗它才是最重要的……你要是問 TLS 的讀者關於編輯創新的問題,他們會說最擔心害怕的就是創新啦。現在嚴肅的文學批評已經不流行了,要說過去十年有甚麼創新,那就是網絡上大量出現且不斷增加的那些未經討論的觀點和個人判斷。可是不是每一個文學觀點都有同等的價值或者有效性。」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76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網絡文化時常給人造成一種民主的假像,有了博客(Blogger)和 推特(Twitter),似乎人人都有發表觀點的機會,並且似乎無論甚麼 觀點都能佔據一席之地。於是在互聯網時代,大量垃圾內容充斥網絡 空間,導致人們上網瀏覽好比披沙揀金,平白耗費大量精力。

Page 5: Read Monthly November, 2014 Issue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98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籌措 1,000 萬美元成立 Greenlight 基金的想法事後證明太進取……1996 年 5 月,我們推出時得 90 萬美元,多過一半來自我父母。」(It turned out that raising $10 million to start Greenlight proved too ambitious…We launched in May 1996 with $900,000-more than half from my parents.)

── David Einhorn《 Fooling Some of the People All of the Time》

上期本欄以喬布斯自傳為主題,講述「出走文學」的「股神」故事,柯某險著過關,豈料《閱刊》繼續玩刁鑽,今期主題為「網絡 • 閱讀」,

對於一直在追股神的柯某,以為這樣就能考起我?「少年,你太年輕了」。 今期介紹的書,是美國「著名」對沖基金經理 David Einhorn 的 著 作《Fooling Some of the People All of the Time》。本書作者,據其書中所述,在美國基金界是有一定名氣,因其所主理的基金 Greenlight有一點點往績,但對柯某等非美國行內人而言,聽過此君名字主要是因為他積極就科網股蘋果的股價發言,例如要求將蘋果巨額現金回饋股民,又或發優先股等,就像香港的股壇長毛一樣。

此書所寫的,是他成名之作 ──針 對 一 間 公 司 Allied Capital 進行 沽 空, 由 David Einhorn 本 人執筆,內容難免都是對自己有利的, 例 如 他 發 現 Allied Capital的帳目有問題,他如何鍥而不捨地挑戰該公司管理層等等,在此不贅。 但 據 第 三 方 資 料 顯 示,Allied Capital 的確有會計問題,偏偏美國 證 監 會 卻 放 生, 反 而 Einhorn遭 緊 咬 被 指 操 縱 市 場。 最 後,Allied Capital 在 金 融 海 嘯 中 大跌,賣盤收場。 這一仗他出名了,但不算贏得漂亮。海嘯前他沽空雷曼兄弟,公開空倉、公開批評,即使管理層馬上聯絡回應也不領情,還多加一刀 ── 08 年 5 月公開自己正在沽空。四個月後,雷曼宣布破產。這才是經典之作。

這亦解釋了為何近年他公開批評蘋果:因為網絡上要「上位」,就要「向上打」,攻擊比自己更有名望的人。此規則中外皆宜,歷久常新,然而一如打遊戲機,太渺小的跑去挑戰畢菲特,是沒有人看見的,必須打敗幾個「大佬」(遊戲中奸角頭目),才有資格再向上挑戰。 對,Einhorn 已成名,基金回報不俗,他狙擊過 Allied Capital 雷曼兄弟,接著挑戰蘋果,令我等身處遠東地區的股民,都可從一般「零售散戶」刊物中逐漸認識他。 我反而對他的創業故事更有興趣。對沖基金經理給人的刻板印象,都是名牌大學畢業「西裝友」,在投行工作幾年,收入不錯,經理很「like」 他 …… 以 上 的,Einhorn都有,但還有一點更 Viral 的 ──他也是「成功靠『父』幹」。

追 過 的 股 神說書人 柯景騰

追女神,可以令你傾家蕩產;追股神,跟風落注,可以興家創業。作者細時追女神,大時追股神,無黨無派,不信圖,又忌fundamental,炒股彷彿回到那些年,一起追過的股神。

美國金融界名人,任職對沖基金經理,又創立投資公司,曾出書講述自己與金融公司鬥法的故事。

作者David Einhorn

《Fooling Some of the People All of the Time》

(John Wiley & Sons, Inc./2008)

原來,當初他辭工跟朋友搞基金公司,打算籌 1,000 萬美元,兩人各自開一張 1 萬美元的支票就開業。而現實是,一個沒有往績的 金 融 才 俊, 靠 一 張 A4 紙 和 一把口,原來是沒有人信的。最後開 業 基 金 規 模 是 90 萬 美 元, 當中超過一半是來自父母的資助。 從 前 佛 家 禪 宗 強 調 人 人 皆 可 成佛,今日互聯網之境界,與禪宗哲理隔世互通,人人皆可成名,不論是成功靠「父」幹、西裝友、不同界別的「長毛」,還是向上打博上位,不需再按論資排輩等俗世規定,從此拈花成佛,直線曲線皆可上位。 與其讀此書學股票,不如讀此書學上位。作者是個「60 後」,成名 之 初 Google 也 許 仍 在 車 房 的討論中萌芽,但他上位的伎倆放諸今日網絡文化,每一招都用得著。傳統文化也好、網絡文化也好,成佛成名的,永遠是人;其他的,終究是一場空。

靠「父」幹的

成名秘笈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98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Page 6: Read Monthly November, 2014 Issue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1110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網絡時代的意義,相信不用贅言也知道,是對傳統壟斷者的衝擊。網絡時代的特色是:多元、差異、沒有主導性,還有匿名性等,這

些特色往往掩飾了我們生活的當下現實,但開闢了一個自由溝通的傳播世界,但也意味著新的權威推倒舊的。放眼舊媒體的歷史,尤其是站在潮流先驅的美國,每種新的媒體發明,都在某程度上與舊媒體服務爭取市場佔有率,當中也有政府的介入。貝爾發明電話後創立了至今仍壟斷美國的 AT&T,愛迪生在美國

取得電影放映專利後建立了 Edison Trust,歷來都有新進者以新的經營方式,打破壟斷。而網絡遠比這些媒體的操作還要複雜,它不涉及用家和服務商的商業交涉,只要你手上有電腦或者智能電話就可以了。

《 誰 控 制 了 總 開 關?》(The Master Switch: The Rise and Fall of Information Empires) 的 作 者 吳修銘,就在書中梳理美國媒體發展史,剖析媒體爭

霸戰及美國政府在背後的干預。政府總是想扶植一些對它有利的媒體,例如尼克遜總統因為電視新聞媒體不斷報道水門事件而扶植有線電視;BBC 建立初期不受英國政府青睞,後來卻成為國王名下的企業。另外,作者認為這種產業結構就像經濟學家 Joseph Alois Schumpeter 說的,是一種企業間互相吞噬的過程。貝爾建立的電話公司之所以能夠獨霸美國市場,全靠將其他地區的獨立公司一一併購。韋爾想將貝爾電話系統的 AT&T 變成全美國的「單一 系 統 」, 日 後 AT&T 也 以 其 電腦系統壟斷這方面的技術。60、70 年代,一位名叫巴蘭的學者開始想透過多個路由器的網絡代替一個開關的電腦系統。這就是網絡躍進帶來的挑戰,然而網絡真的可以打破一個開關的壟斷嗎? 時至今日,大家都以為網絡世界已經打破了壟斷,蘋果 iPhone 更標誌著一種新思維的出現,但作者回答說:沒有,我們依然活在壟斷之下。蘋果的傳奇領袖喬布斯很快就與壟斷全美國的 AT&T 合作,而不是與同樣衝擊網絡傳統的 Google。也許,蘋果這種雙面

性格更令人迷惑,它一方面自視為革命者,另一方面亦只是新來的壟斷者,而蘋果產品的設計者 Steve Wozniak 和執行長喬布斯,就分別代表著這兩張面孔。作者在書中枚舉的例子,如荷里活對電影業的壟斷,AT&T 的分拆和重新整合,甚至蘋果帝國等,都說明新挑戰者很快透過重新整合成為新壟斷者,這通常是弊多於利。而在這人人貪圖資訊的年代,我們會否被那無所不在的「總開關」控制,這正是作者所擔心的。

序 人 書 話

美籍華裔律師及學者,哈佛法學院畢業生。現為哥倫比亞法學院講座教授,在報章雜誌發表文章,並出版多本關於國際網絡法律及政策的著作。

作者吳修銘 Tim Wu

《The Master Switch: The Rise and Fall of Information Empires》

(誰控制了總開關?)

(Brilliance Audio / 2012)

說書人 彭礪青

遲熟的 70 後,畢業於浸會大學,主修政治與國際關係學系,文史哲愛好者,人到中年遂立志閱讀,為香港及國內報刊撰寫書評,間中創作文學作品,亦為序言書室之義工。

《what.》生活文化誌近一期介紹香港各族裔的生活故事。

香港從開埠以來 ,不斷聚集來自不同地方的人。因為不同的原因 ,來到這個城市居留/停留/滯留 ,過客的身份讓他們既是「香港人」 ,也不是「香港人」。對於這些非華裔的「異鄉人」來說 ,香港會是一個怎樣的地方?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究竟是怎樣建構而成?而每一個人 ,對於「家」的想像又是怎樣?他們追求的「歸宿」又能否在這個城市裡體現得到?

《what.》issue 5:異鄉人

出版社:三聯書店

只有 44 歲的馬斯克(Elon Musk)是當今最耀眼的創業明星,他創立和投資 PayPal;參與設計新型火箭,計劃 15 年內讓八萬人移民火星;投資生產第一輛在三秒內從 0 加速到60 英哩的電動跑車 Tesla Motors,並成功量產。馬斯克的創舉,大大開拓了人類對智力與能力限度的想像,要認識這位商業新偶像,就由這本書開始。

《下一個喬布斯: 領航世界的馬斯克》

出版社:天窗出版社作 者:邱恒明

新上榜 • 必讀選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11

網絡時代的壟斷

貝爾 喬布斯

Page 7: Read Monthly November, 2014 Issue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1312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字 得 其 樂說書人 佳如

中學教師,常在趣味與知識的書海間遊走, 望能尋覓兩者兼備的作品,傾力演出知識速遞員的角色。

光纖 之 父 高 錕 領 取 諾 貝 爾 獎 時, 其 妻 黃 美 芸 代 為 演 說。 因 光 纖 的原材料玻璃是提煉自沙粒,故高太以「古沙傳捷音(Sand from centuries past; Send future voice fast)」為題。她憶述在 70 年

代,高錕剛發明光纖後,收到一封信,批評他「打開了魔瓶,釋放了瓶中的惡魔,將導致世界資訊氾濫,真理被掩蓋。」批評雖忽視了高教授的貢獻,但潘朵拉的盒子打開後,沙塵滾滾,連喬布斯(Steve Jobs)等多名科技領袖也限制子女使用數碼產品的時間。網絡領域一望無際,良莠不齊,如何辨別方向?

從恒河沙數的網絡中,尋找資訊正確與設計精美的網站,猶如沙漠尋寶。文章透過光影傳送,充斥著海市蜃樓等幻象。一個優質網站,就是一本佳作,能傳遞真實的知識。「可汗學院」(Khan Academy)這個免費教育網站,就具備這種威力,Bill Gates 的子女都愛造訪。它獨佔鰲頭,全因能發放數以千計的教學影片,涵蓋多個學科,程度由小學至大學,更提供互動式複習

可汗學院(Khan Academy) www.khanacademy.org

香港教育城 www.hkedcity.net

粵語審音配詞字庫humanum.arts.cuhk.edu.hk/ Lexis/lexi-can

東東錯別字詞典 www.kwuntung.net/check

Google 文化學院www.google.com/culturalinstitute/home

推介網站

聚沙成佳作

題。網站至今被翻譯成 28 種語言、跨越 200 個國家、影片有數以億計的點擊率。若嫌網站未夠本土化,可瀏覽「香港教育城」的網站,影片數量雖未及「可汗」,但提供的學習資訊與本地課程接軌,網站的文章、工作紙與教育短片,全以繁體字和廣東話製作,充滿親切感。課程由「加減乘除」至「納米科技」,深淺隨意,是一本具教育意義的「好書」。

然而,唱籌量沙的網站,確實不少,凡事以搜尋去解決問題的人就更多。若要從沙礫裡淘金,就要看製作單位是否信心保證。由香港中文大學人文電算研究中心開發的「粵語審音配詞字庫」,甚具學術權威,是網絡字典界的「名著」。網站提供傳統字典的字詞解釋和配詞外,更連結「漢語多功能字庫」,提供古文字搜索,還打破「啞老師」的傳統,備真人發聲讀出字詞發音的功能,更推出智能手機程式下載。同樣系出名門的,還有由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謝冠東創立的「東東錯別字詞典」。網站列明查閱字詞的收錄處,除引用常規字典外,更參考中國教育部《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台灣教育部國語辭典》、何成邦《香港別字追蹤》、Google 搜尋頻率等資料,涉獵範圍甚廣,屬網絡詞典的誠意之作。

大漠風光,無遠弗屆,滿足無限的好奇心,令人樂而忘返。「Google 文化學院」帶領網民跨越地理界限,探索世界各地的文物、藝術品或歷史古蹟。網站拍攝實景後,提供如步行般的虛擬模式,親歷其境的感覺是書籍難以媲美的。網站以超高解像度拍攝展品,在 360 度的鏡頭下巨細無遺地展示。在屏幕 前 遊 歷 波 蘭 的 集 中 營 博 物 館 Auschwitz-Birkenau State Museum,細看筆記檔案和照片;到美國的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欣 賞 梵 高 的《The Starry Night》。我們更可建立「個人展覽藝術廊」,收藏和評論欣賞的藝術品,再使用 Facebook、Twitter 或email 與友共享,以科技推廣藝術。至今,已有逾 3.7

萬人使用,一起透過光影去拓展這本藝術「巨著」。回 望 在 18 世 紀, 早 已 有 英 國 詩 人 William Blake創作名句:「一粒沙中看世界(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詩句仿似預知未來,描繪出現今的求知方法。沙漠化後的世界,人類依賴網絡,結果是滿載而歸,還是誤入歧途,還看我們的尋寶技巧。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1312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Page 8: Read Monthly November, 2014 Issue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1514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小 說 尋 書

說書人 Mr. Grey

廣告人。艷羨前輩八面玲瓏,怨恨自己學藝未精。無神論者,卻喜歡拿著聖經舊書新解。

告業膚淺得多。傳統廣告業,最重要是「𠱁掂」客戶,只要客戶點頭,接下來都是流水式作業,基本上沒有大問題。做社交媒體截然不同,諗好 ideas,客戶點頭,作品出街,這只是第一步。接下來,我們要看粉絲數目有沒有上升,Facebook 每一個更新,有多少個like、 comment、share。這些全都是實實在在的數字,客戶、行家、老闆亦能隨時查看,冇得呃。在網絡世代,有時創意就是這麼膚淺,膚淺得只關心數字。

不過有時膚淺與否,視乎觀點與角度。日本戰國時代,霸主豐臣秀吉極喜愛茶道,他甚至禮聘當時的茶道大師千利休擔任「茶頭」(茶道老師)。茶道本力求樸素,用來反省心神。不過出身低下的豐臣秀吉,出於自卑感,每件事都極盡鋪張奢華,連品茶的茶室,都要用黃金製造。黃金茶室,有違茶道精神,千利休的徒弟當然極力反對。不過大師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難道你們對金色有偏見嗎?」大師眼中,眾生皆平

等,金色與否,毫不重要。從此,就再沒有人反對興建黃金茶室。

黃金茶室,膚淺嗎?很膚淺。大師之見有深度嗎?再有深度的答案,都不過如此。所以你說我膚淺嗎?對,我很膚淺,我只關心數字。在「創意」和「數字」間,我永遠站在數字那邊。顧客每一個 like、comment、share 都反映他們有多喜愛這品牌。所以數字才是反映顧客喜好的客觀標準。

所 以 在 這 Facebook 世 代, 要 看一 個 人 是 否 成 功 很 簡 單, 看 他Facebook 的粉絲數目,就可略知一二。我欣賞的作家陶傑,正正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很多「Pre-網絡世代」的作家,來到網絡世代都變得水土不服。不過陶傑是一個例外。網絡未普及前,他的文章有觀點有資訊有內容,完全是「 香 江 第 一 才 子 」 應 有 的 文

章。他以往寫過最精采的文章,都 集 結 在《 峰 青 夕 陽 紅 》, 對「舊世代」的陶傑有興趣,這本書是不二之選。來到網絡世代,他成了「香江第一抽水才子」,行文風格變得淺白,同時亦更幽默抵死。你說他沒有知識分子應有的風骨嗎?我只會說他極快適應了時代。在這世代,他連書名都改得特別入世,如《這個荒謬的快樂年代》或者是《剩女時代的通識智慧》,這類書名,好「呃 like」。 信 我, 當 你 走 進 書 店,見到這種書名,就算這本書不是陶傑寫的,你都會有興趣翻閱。那 麼, 陶 傑 轉 型 的 結 果? 他 的Facebook 專頁有 10 萬多粉絲,絕不遜於時下的網絡紅人。

所以,當我買了兩張、每張價值980 元 的 演 奏 會 門 券 時, 我 就應明白大師厲害之處。對不起,Ally,我錯了。

1958 年生於香港,17 歲赴英求學,學成後曾於英國廣播公司任職 8 年。在英國生活 16 年後返港,加入報界工作,曾於多家傳媒機構任職。由於學貫中西,評論一針見血,有「香港第一才子」稱號。

作者陶傑

《這個荒謬的快樂年代》(皇冠文化出版 / 2010)

《剩女時代的通識智慧》(皇冠出版社 / 2012) 膚

淺。這是我跟 Ally 欣賞演奏會後,她對我的評語。事緣我陪她去演奏會,曲終人散後,她滔滔不絕地向我解釋,演奏家如何

將柴可夫斯基的作品詮釋得淋漓盡致。那時我心想,她應該可以跟鄰版的說書人謝毅做個好朋友,交流一番。可惜我女友沒有謝公子的好脾氣,更沒有他的包容。在她開始冷靜下來時,我很不識趣地問了一句:「呢位演奏家,對上一張唱片,賣咗幾多隻?」她說:「乜你咁膚淺!下下都睇錢!」結果接下來的 30 分鐘,她沒跟我說過一句話。

最後我點𠱁番佢?唉,講呢啲!

不過我認,我是個膚淺的人。我從傳統廣告業「跳槽」到社交媒體(即 Facebook、Instagram 之類的推廣),不是貪圖「Creative Director」這個名銜(雖則有少少虛榮感),更重要的,是社交媒體比傳統廣

茶道大師千利休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1514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Page 9: Read Monthly November, 2014 Issue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1716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小 書 說 書

近十幾年來,互聯網的普及和滲透把人類的控 制 慾 推 到 極 致, 我 們 認 為 自 己 掌 控 命運、甚至有權力插手別人的生活。偏偏在

這個時候,我們的脆弱也給一點一點的揪出來。從911 恐襲到福島核事故到高雄氣爆,我們敵不過天災人禍,也阻不了生老病死;由毒奶粉、地溝油到千元呎價的劏房和五百多萬的蚊型豪宅,我們連生活日常也由別人宰割。

因此,自癒系列書籍近幾年大行其道,佔據大小書店裡不少空間。從五花八門的必讀法則,到 20 歲、35 歲你不得不做的甚麼甚麼,到零零碎碎的人生指南……形形色色的自癒書籍筆者都看過不少。儘管花了不少心力去實行書中的心法,那些保證你看了之不再迷失的書,始終沒有幫助筆者重整生活。 前幾天筆者發現書店內的自癒系列書架有了微妙的變化,在令人眼花繚亂的本子中突然出現了一片米白淡啡的簡樸,封面都印上了松浦彌太郎的名字,而吸引筆者注意的就是《給 40 歲的嶄新開始》一書。40 歲,男的是大叔,女的是大嬸,生活過得不過不失已經是托賴,有一番成就更是要開香檳慶祝了,一個「已成定局」的年紀到底怎樣有新開始?市場上鮮有針對中年讀者的自癒書系,究竟 40 歲

後「接下來的人生,該怎麼過好呢?」作者寫在序言的一個問題刺中不少人的要害,的確,許多的恐懼都源於對往後日子的不安感覺。

跳出自癒系窠臼 毋須否定過去人生 松浦彌太郎擅於觀察日常生活中細微事物,從外在的剪髮、潔齒、衣飾禮儀,到內在的心態、包袱、枷鎖。松浦透過首三章節,引領讀者重新審視 40 歲以前的自己。 坊間絕大部分要求讀者摒棄過去的自癒書籍,它們都要讀者跟從作者的法則、竅門改變一切,重新規劃自己以後的道路,這種自我否定的人生重整是注定失敗的。反觀,松浦沒有要讀者摒棄過去,而是要把 20多歲剛踏足社會到 40 歲時的經歷,用年表和分類圖等方法用紙筆逐一疏理。對成就 40 歲的你那些好的壞的人和事都表達感謝,把握自己現有的能力,記下自己未能做到的事情,然後把「我不做這種事」、「抱歉,我不知道」和「人生就是這麼回事啊!我現在這樣就很滿足了」三種令人故步自封的心態封存起來,當自己就是個「閃閃發亮的一年級新生」迎接 70 歲(作者假定了 40 歲以後他還想活 30 年)。

付出與學習 成就耀眼的 70 歲 在松浦眼中,按自己的格式,不絕的付出和不斷的學習,就是 40歲以後仍能耀眼的關鍵。你可能會疑惑,像松浦一樣事業有成的中年人應該是收成的時候,為何還要付出和學習?整理好 40 歲以前的行裝後,松浦就在餘下的四個章節以自己的經驗為例子供讀者參考,如每一季請後輩到高級餐廳用膳;跟自己心目中的典範

長輩成為朋友;學習中、英、法三國語言等,親身示範如何鋪路,踏進更豐盛的人生下半場。 誠如松浦所言 :

「顛峰等於終點。70 歲是陳年,不是老年。70 歲才是顛峰,40 歲只是開始。」

閱 畢 全 書 , 筆 者 終 於 明 白 要 重整 人 生 就 必 須 要 從 誠 實 面 對 過去 開 始 。

謹將此書獻給迷惘的中年們。

日本《生活手帖》總編輯,同時也是文字工作者、書店經營者。

作者松浦彌太郎

《給 40 歲的嶄新開始》(麥田出版 / 2013)

說書人 小書

曾經的英文教師。浸大 HUM、嶺南 MCS,現為全職自由人。主力寫作、攝影、做手作。愛書如命,在蝸居中自設小型圖書館,與書為伴。

松浦彌太郎的書店 COW BOOKS。 《給 40 歲的嶄新開始》書中不時出現的抽象插圖。給迷惘中年嶄新開始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1716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Page 10: Read Monthly November, 2014 Issue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1918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講起閱讀,浮現腦海中的是書及文字。有沒有想過「閱讀」可以在書本之外?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新地)致力透過多元化的活動,成立「新閱會」,為不同年齡人士創造輕鬆愉快的閱讀體驗。今年 10 月中,由「新閱會」主辦、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協辦的首屆「拉闊生活 —— 賞創營」,在挪亞方舟舉行,近 60 名高中生在兩日一夜的活動中,從文字、戲劇、舞蹈及音樂等多媒體媒介出發,結合日常生活的經驗,豐富「閱讀」的含義,體驗新時代下多媒體「賞創生活」。

閱讀在書本之外

《呼蘭河傳》 《蕭紅小說散文精選》

作者:蕭紅出版社:商務出版社出版年份:2014

作者:蕭紅出版社:商務出版社出版年份:2014

好書推介

「閱讀」之大 豈止於書本

這個「賞創營」,以「拉闊生活」為主題,讓學生感受文學閱讀如何存在於生活之中。來自不同界別的名人講者到場分享,包括作家廖偉棠及曹疏影、浪人劇場藝術總監譚孔文、作曲家陳慶恩教授、編劇意珩、戲劇藝術工作者盧偉力博士、填詞人李峻一,及廣東歌詞研究專家朱耀偉教授等,乍看之下,好像和閱讀的關係不大,原來卻是主辦單位的巧妙心思。 「『新閱會』今次與藝發局共同舉辦『賞創營』,希望推廣不一樣的閱讀體驗。」新地執行董事兼首席財務總監陳國威先生說。「在這個多媒體的世代下,閱讀不只局限於文字,而是存在於不同媒介如音樂、舞蹈、戲劇。我們希望鼓勵同學拉闊日常生活,多角度感受閱讀,樂在其中。」 藝發局藝術支援委員會及文學組主席,「賞創營」策展人及顧問吳美筠博士就解釋了「賞創營」名字的由來。「營名中的『賞創』二字,代表了文學裡最根本的兩個方向,賞析及創作;我們希望可以為同學打開閱讀的無限空間及可能性,並深入感受閱讀的全新意義。」

「這次藝發局跳出文學圈,與商界合作創造共贏局面,共同推動香港的文化風氣。我們相信,這種模式更多元化更活潑,成效會更好。」她補充說。「藝發局很高興能夠成為『新閱會』『賞創營』的協辦單位,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經驗及合作過程。」

閱讀新意 創作悸動

對不少參加同學來說,這是一次非常新鮮的「閱讀」體驗,聖公會呂明才中學戴安同學便是其中一位。「我特別喜歡『拉闊生活詩與詞』講座。朱教授準備得非常用心,從七、八十年代的歌曲娓娓道來,分析了不同詞人黃霑、鄭國江、林振強、林夕、黃偉文等的風格,令我覺得日常聽的歌原來和新詩一樣美麗,閱讀也可以跟生活息息相關。」 戴安同學續說:「李峻一先生的分享也非常『動聽』。除了會作曲填詞,想不到他連唱歌也這麼好聽。聽完這個講座之後,我也對填詞產生了興趣,想要試試。」 除了各式各樣的閱讀,寫作也是「賞創營」的一大重點。元朗商會中學馬凱霖同學對「文學寫生」的環節留下深刻印象。「我本身很喜歡寫作。今次可以置身在這個環境優美的地方,遠離都市的繁囂,全心全意投入寫作,是一次非常舒服的旅程。負責指導的年輕作家經驗豐富,在他們的指導下,讓我明白更多有關寫作的要領及心得,而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都是可以書寫的對象。」 東華三院郭一葦中學朱淑霞老師則認為「賞創營」可以幫助同學加強寫作能力。「我特別欣賞『從平面到立體』的講座。講座的形式活潑,尤其是那個在白紙開洞,觀察世界的遊戲,可以讓同學收窄視野,專注於一個點進行更深入的觀察,十分活潑。平時同學在學校作文,同

學都要搜索枯腸;今次同學可以用另一個方法,融入環境表現自己的真實想法,我認為可以令他們的寫作能力有所提升。」

豁免入營費  學習無分彼此

為了支援有經濟需要的同學,所有領取綜援或書簿津貼的參加者,均獲豁免入營費。至於大會收取的費用,將全數用於慈善用途。

出席嘉賓新地公司傳訊總監廖國偉(右九)、藝發局藝術支援委員會及文學組主席吳美筠博士(右十)、浪人劇場藝術總監譚孔文(右八),一起啟動「拉闊生活 ── 賞創營」。

在「賞創營」的「文學寫生」環節中,年輕作家黎偉傑(右一)擔任導師,引領同學在挪亞方舟周遭的優美風景下創作。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1918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香港大學音樂系主任陳慶恩教授(圖)及新進編劇意珩從歌劇中的音樂及文字之間的精煉互動出發,探索蕭紅的傳奇文學人生,及多媒體對文本不同的詮釋。

有關新閱會新地於 2013 年底成立「新閱會」,歡迎任何人士加入。「新閱會」已經開始陸續推出不同的文化活動,包括免費贈送閱讀雜誌《悅閱》及《閱刊》、名人嘉賓閱讀講座、閱讀寫作營、本土文化導賞團等,讓更多人細味書本的樂趣,培養輕鬆、愉悅的閱讀習慣。

網上登記www.shkpreadingclub.com

寫作路上或會孤身,卻總不會孤單。一眾年輕作家包括可洛、鄭政恆、梁璇筠、羅樂敏及黎偉傑,擔任「文學寫生」導師,分享各自的寫作心得,令同學大有啟發。

可洛︰「創作是由形象到印象再到意象的過程,三者的關係互為緊扣,需要多加注意。」

羅樂敏︰「寫作的第一步是集中,不要貪心;如何詳略也十分重要。」

黎偉傑︰「要把握當下靈感湧現的瞬間,勇於表達自己心中想法。」

鄭 政 恆 ︰「 可 以 先 將靈 感 歸 納 為 四 句, 再由此深化成作品。」

梁璇筠︰「只靠視覺的觀察並不完整,要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出發才是真正的觀察。」

立即掃瞄此 QR Code登記做會員

年輕作家寫作心得分享

藝發局藝術評論組主席、「賞創營」的顧問盧偉力博士為是次活動提供專業意見,令活動以多元角度啟發學生。

Page 11: Read Monthly November, 2014 Issue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2120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性 情 中 人

魚子醬淪為馬鈴薯

說書人 戴雲露

鍾情亞當斯密,著重情感互通,心靈交流,夢想成為道德倫理學家。

這是一本於 1997 年出版介紹網絡世界影響的書,為甚麼我要推介這本書?一、互聯網是於 90 年代開始正式普及化。二、於每次科

技革命後出版反思科技帶來影響的書,具有前瞻性及參考價值。

網絡世界的興起為人類社會帶來史無前例的改變,亦不斷衝擊現有的社會及文化制度。「科技是中性的」這個論述人人皆知,但作者引用傳播界著名學者 Marshall McLuhan(1911-1980)的理論指出,科技據有服務(services)及反服務(disservices)

的作用。同時間,作者把大部分篇 幅 放 在 反 服 務(disservices)方面。 首先,網絡世界興起令資訊出現過剩情況,人們要用大量時間去處理垃圾訊息。根據 Asia Spam-message Research Cen ter 在2014 年 第 二 季 的 統 計, 垃 圾 郵件佔整體郵件的比例約八成,令每個人每一日也要浪費大量時間處理。 作 者 指 出, 資 訊(information)在二戰前的社會作用是支撐整個文明、消除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以及令社會變得更加自由。但是,網絡世界的興起令人們吸取過多資訊,導致缺乏辨別資訊的能力,哪些資訊對我有用?哪些資訊是不必要的?不分資訊的真偽,人類開始把資訊內容照單全收。 其次,網絡世界的資訊如空氣般唾 手 可 得, 要 吸 引 人 的 注 意 就須 要 有 eye-catching effect。 為

「資訊曾經像魚子醬一般地稀有而珍貴,但是現在就如 馬鈴薯一般地唾手可得。」

–––– David Shenk

美國著名作家及學者、1988 年畢業於美國 布 朗 大 學, 著 作 有《Skeleton Key: A Dict ionary For Deadheads 》、《The End of Patience: More Notes of Caution on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及《The Immortal Game: A History of Chess》,而作者提倡的概念 ── 資訊超載(data smog),於 2004 年正式收錄於牛津字典。

作者David Shenk

《Data Smog: Surviving the Information Glut》

(資訊超載:數位世界的綠色主張)

(HarperCollins/1997)

人 愈 出 位、 愈 粗 俗、 愈 將 別 人批 評 得 體 無 完 膚 就 愈 能 得 到 轉載, 甚 至 傳 媒 的 廣 泛 報 道。 但是,這些資訊的資訊價值可能是零,著名傳播學者 Kathleen Hall Jamieson 將此情況稱為「誇張行為 正 常 化 」(normalization of hyperbole)。 最後,是資訊監視。由於電腦中儲存大量個人資料,當資料外洩等 於 所 有 網 絡 使 用 者 能 夠 查 閱你 的 資 料。 根 據 資 料 安 全 公 司SafetNet 在 2013 年的研究指出,該年企業的外洩資料數目有 5.75億宗,每宗的成本約 188 美元。資料外洩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造成金錢損失。最重要的是,外洩 的 資 料 會 不 斷 在 網 絡 世 界 瘋傳,不會消失。 全書用了很大的篇幅說明網絡世界的禍害,但我認為,科技始終利大於弊,關鍵在於是否正確使用,以下是我向網絡使用者的幾個建議:

思考自己需要甚麼資訊 ── 在網路世界,應集中注意自己想要的資訊。例如:我喜歡哲學,我的facebook 裡只 like 和哲學相關的page,增加自己的知識。 學會過濾資訊 ── Email 早上只check 一次;工作需要集中精神時把行動電話的數據功能關閉;看報紙只把當天最重要的新聞消化。 學會感受寧靜 ── 資訊充斥在電腦及智能電話中,我建議大家每天 抽 30 分 鐘 時 間 去 感 受 寧 靜,如看書或靜坐等,讓腦部放鬆及休息。

傳播學者 Kathleen Hall Jamieson 傳播學者 Marshall McLuhan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2120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Page 12: Read Monthly November, 2014 Issue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2322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血型決定

在《韓國漫畫血型書》中,四個卡通人物戴著所屬血型的面具,在不同情況下各有不同反應,呼應各種血型的傳統定型︰ A型血循規蹈矩、為人著想;B 型血追求自由、天生樂觀;O 型血充滿自信、直言不諱;AB 型血沉著冷靜、超凡脫俗。

也曾有人不甘只將血型連上性格。1996年,Dr. Peter D'Adamo 推出《Eat Right for Your Type》 一 書, 認 為 不 同 血 型 人士應進食不同食物。他的論據概略如下︰O 型 血 是 最 原 始 的 血 型, 所 以 擁 有 該 血型者應像人類祖先一樣,進食大量動物蛋白質;B 型血源出遊牧民族,是故適宜多進食奶類製品;A 型血是火耨刀耕後演化

春 歸 樓說書人 四斗米士

70 億分之一,好讀書,餘無足道。

現今的醫學能延長壽命,但同時亦延長痛苦。身為外科醫生的作者指出,醫術及藥物不應只用於延長壽命,還應用作改善身體健康狀況。作者並提供更先進和更實際的「善終關懷」方法,協助體弱多病、無依無靠的老人,在臨終前的數月,依然可以活得豐盛,活得有尊嚴。

《Being Mortal: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

出版社:Metropolitan Books作 者:Atul Gawande

從台灣移居法國的人氣法國家常菜老師陳芓亮,在她的食譜書中,教讀者以簡易步驟做出不求奢華,平實真味的傳統法國蛋糕、批撻和果醬。無論讀者有否烘焙經驗,都能輕鬆做出可口地道的法國家常甜點。同時曾為造型設計師的亮亮老師,亦將猶如時尚的法國甜點,細說背後的歷史和文化,深化讀者對法國甜點的認識和鑑賞能力。

《法國甜點家中出爐》

出版社:萬里機構作 者:陳芓亮

新上榜 • 必讀選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23

《Eat Right for Your Type》 《我的 B 型男友》

韓國慶北大學教育研究所畢業,現任大邱慶北女子商業高等學校美術老師。因創造戴著 A、B、O、AB 四種血型面具角色漫畫,以血型性格為題材,在網上發表一炮而紅,並結集成書。

作者朴東宣

《韓國漫畫血型書》(中國鐵道出版社 / 2010)

而來的血型,因此要吃素;而 AB型血人士則可進食上述適合 A 型與 B 型血的食物。

乍 聽 其 言, 頗 覺 荒 謬, 可《Eat Right for Your Type》 就 成 了 暢銷書,更影響深遠。反觀《韓國漫畫血型書》不曾試圖包裝為科普健康書籍,只作佐酒談資,倒顯得樸實可愛了。朴東宣在書中便不諱言︰「我雖是 O 型,但好像又擁有各種氣質似的。在人的個性形成上,許多環境因素都會造成影響。」

的確,就算不看科學和統計,也知道複雜的人性是不可能簡單分為四類的。例如,依《韓國漫畫血 型 書 》 的 看 法,AB 型 血 的 人「很有正義感,卻不輕易出手」。此說假如屬實,不得了,看看身邊的香港人,遇上巴士上發生打鬥罵戰,又或看到火車軌上有流

2011 年 3 月,日本因地震及海嘯受重創。松本龍受命出任復興對策擔當大臣,但時僅一周,便因輕侮岩

手縣和宮城縣知事,復又出言恐嚇記者,結果備受批評,及後被迫請辭。在解說自己的行為時,松本龍說︰「我是 B 型血,所以傾向暴躁和衝動,令自己被人誤會……我妻子早前來電,便指出了這個問題。我想,我要好好反思一下。」

在日本,「血型決定性格」之說大行其道,松本龍的講話正是其體現。一海之隔的南韓亦絕不遜色,例如九年前的電影《我的B 型男友》(B 형남자친구)和朴東宣這本《韓國漫畫血型書》,就是例子。

浪狗時,馬上會不顧一切,先掏出智能電話拍照片拍短片,然後逃之夭夭,再放上網絡大肆聲討 —— 看 來 我 們 身 上 全 都 流 著 AB型血!

命運

22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Page 13: Read Monthly November, 2014 Issue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2524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蜂 忙 筆 路

雲高爾管理哲學

有睇 波 的 人, 一 定 識 雲 高 爾(Louis van Gaal),更因為他是曼聯的新希望。他做教練,不一定做得好,但肯定是個話題人物。

荷蘭是今屆巴西世界盃其中一匹黑馬,在分組賽已經輕易橫掃上屆冠軍西班牙,一雪前恥;至少在準決賽輸給阿根廷之前,大家都不能否定他們仍然是捧盃大熱。

大家覺得今屆荷蘭強勁的同時,大家又是否記得2002 年日韓世界盃,當時荷蘭的成績是甚麼? 記不起很正常,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打入決賽周!當時的領隊就是雲高爾,他因此引咎下台。然而真正懂足球的人,不是只看短期的賽果。好像有些曼聯迷在 8 月開季見曼聯打三場二和一負就罵聲四起,卻沒看到背後領隊的長遠策略和臨場戰術。

說書人 梁鑑倫

數理底,電訊業,人文心。深信科技再進步、經濟再繁榮,沒有人的故事和感情,一切皆徒然,因此好研掌故軼事,喜見文化承傳。

「領隊」一詞在英文叫「manager」或「head coach」, 我 特 別 喜 歡「manager」這個字,因為雲高爾的角色,不是「教」或「領」,其實是「管理」。這也是這本傳記和雲高爾這個人引人入勝之處。 在進一步講雲高爾之前,我也嘗試解釋荷蘭這個地方為甚麼盛產足球教練。因為荷蘭的「市場」比其他歐洲國家的規模小,荷蘭的球會經常成為「獵頭」的目標,而 且 好 的 球 員 也 經 常 一 去 不 回頭。故此,荷蘭的領隊好像經營一家經常流失人才的中小企,經常要發掘非明星球員的潛能,準確地將他們放在最有利位置以產生最大的協同效應。 隨意一問,荷蘭和香港不也有很多相似之處嗎?我們回來看看雲高爾「管理」的幾大特色以及對企業管理的啟發: 1. 注重青訓,保障球隊長遠發展,這對荷蘭本土球會更為迫切。這

也是好些行業也很注重的部分,特別是一些培訓時間長和人才供應不穩定的行業。 2. 當球員的時候,已經是「智慧型」球員。他是「人之患」,很喜歡對其他人的踢法甚至領隊的戰術提供意見。他對足球有一種獨特的洞察力,敏銳留意到一些重要的細節,例如每個球員臨場的表現和個別動作的優劣。他當領隊時就憑他的分析決定球員的位置和其出場時間,以及如何改善個別球員的技巧。如果連職業運動都要用腦,更何況商場上其他的行業? 3. 他 是 一 個 果 斷 而 不 會 感 情 用事的領隊,完全只為團隊的最大利益;而且要贏。他既不會怕球員 是 甚 麼 明 星 和 正 選, 例 如 雲佩 斯(Robin van Persie, 荷 蘭球 星 級 前 鋒 ) 或 施 利 臣(Jasper Cillessen, 荷 蘭 新 進 門 將 ),他要他們甚麼時候出場就出場,打甚麼位置就打甚麼位置。曾有

荷蘭足球評述員及學者,曾為荷蘭足球名帥 希 汀 克(Guus Hiddink) 及 艾 禾 卡 特

(Dick Advocaat )撰寫自傳。

作者Maarten Meijer

《Louis van Gaal: The Biography》

(Ebury Digital/2014)

在他麾下的球員因為不滿新的位置或出場太少而離開。筆者也遇過一些很友善但太優柔寡斷的老闆,作為員工,表面上感覺良好,但到頭來公司生意做得不好,年終花紅少了,甚至要裁員;所以有時候我寧願老闆「殘忍」一點。 如果他轉行離開職業足球界,他應該還是一個不錯的「經理」。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2524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Page 14: Read Monthly November, 2014 Issue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2726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同場加映

第一 次 在 香 港 看 電 影, 經Mike 介紹後一起去看湯唯主演的《黃金時代》。

電影由許鞍華執導,重現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蕭紅(原名張廼瑩)的一生。在入場前做足功課,看了蕭紅的生平。由於小女子從小在英國長大,因此好奇一個傳統華人女子的想法及遭遇。 蕭紅自小失去母親,在盛氣凌人的父權環境下成長,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流的封建思想十分抗拒。因為不滿父親安排的婚事,為了自由戀愛,憤而離開

說書人 夏心妍

雖然在英國長大,卻有著傳統華人女性的內心。喜歡學新東西,往新處遊走。

導演 : 許鞍華演員 : 湯唯、馮紹峰片長 : 178 分鐘

《黃金時代》

家鄉,與情人私奔到北京。好景不常,情人竟在蕭紅懷孕時離她而去。人財兩失的她只好寫信向哈 爾 濱《 國 際 協 報 》 求 助, 並在報社認識了另一個生命中很重要的男人 ── 蕭軍。滿以為人生有好轉,但原來壞事一浪接一浪…… 導演許鞍華特別鍾情拍攝女性題材的電影,今次處理這套蕭紅傳記時,在說故事方式花心思,部分 情 節 由 演 繹 蕭 紅 身 邊 人 的 演員,望著鏡頭敍述他們認識的這位薄命紅顏,配合一幕幕故事,多角度描述蕭紅。這齣電影的劇

情不是線性發展,單靠電影的劇情推進,或會不明白事情前因後果,不熟悉時代背景的觀眾,看起來可能會有點吃力。 相反,如果對《黃金時代》的時代背景略知一二,或會懂得欣賞電影的場景、道具、服裝及對白等細節的細膩之處,是戲劇情節和人物刻畫以外的另一面風景。 蕭紅最引人入勝的,除了她的文學作品,就是她的愛情故事。一次又一次被男人拋棄,卻未見過她放棄人生或愛情,可能是因為每一段感情,畢竟都是她的選擇。 看 畢 電 影,Mike 向 我 分 享 了 他太嫲(曾祖母)的故事。在二次世界大戰前,婚姻大事是由父母決定,當事人根本不能作主。太嫲對父母安排的婚事萬分不願,卻理解到除了順從之外,別無選擇。因此太嫲為丈夫生了一個兒子後,自覺完成任務,便遠走他方,尋找屬於自己的生活及愛情。

女性的自由

在那一段黃金時代

聽說當時 Mike 的太爺(曾祖父)一家被氣得吐血三升,這是後話。 作為 21 世紀的女性,選擇自己的方 向、 對 象、 工 作, 是 那 麼 理 所當然。想像如果小女子早生大半世紀身歷其境,也許早就抗命不從,像蕭紅般一走了之。因此我十分佩服朋友太嫲的處事手法。說到底,丈夫不是自己的選擇,幫他傳宗接代後才離開,可算是仁至義盡。

【導演簡介】許鞍華

香港女導演及電影製作人,是香港電影新浪潮電影人之一。作品題材廣泛,文學、女性、社會、政治等均是她拿手好戲,名作包括《女人四十》、《男人四十》、《天水圍的日與夜》、《天水圍的夜與霧》及《桃姐》等。

【作家簡介】蕭紅

蕭紅(1911-1942)原名張廼瑩,出生於黑龍江一個地主家庭。求學時期,深受魯迅、茅盾等著作影響。1933 年與蕭軍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翌年發表成名作 ── 長篇小說《生死場》。《生死場》猛烈批評父權社會,同情產婦所受的痛苦,也嘲諷傳宗接代近乎自我毀滅的災難,得魯迅讚賞,部分學者把小說視為「民族寓言」。其後相繼推出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短篇小說集《牛車上》等。抗戰時輾轉抵港,寫下最成功的長篇小說《呼蘭河傳》。文學批評家夏志清給予《呼蘭河傳》很高評價,認為蕭紅是 20 世紀中國最優秀的作家之一。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2726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Page 15: Read Monthly November, 2014 Issue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2928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我 們 都 是 說 書 人說書人

薇言輕

近年形形色色的藝術展覽在香港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這些宣傳上一定見到「策展人」這個職銜。此外,在其他不同活動的宣傳上也一樣見到,活動當中為人認識的是 TEDx 的活動。

同時間,「策展」兩字被在網絡上列入熱門的字眼之一,甚至有人提出「這個資訊時代也是策展的時代」的觀點。在網絡世界上,無處不「策展」,人人皆是「策展人」。 「策展」(Curating)這份工作源於 16 世紀的歐洲,指的是在博物館或美術館等場所「策劃展覽」,工作範圍包括作品的收藏、保存、研究,更進一步挑選、安排、詮釋作品,透過一眾作品相互之間的關係交織出新的意義,透過展覽展現這個策展脈絡。而負責「策展」的,就是「策展人」(Curator)。這份工作是不少藝術畢業

生夢寐以求的,通常需要多年專業工作經驗及學習才可以勝任。 不過,在上世紀 90 年代之前,負責這份工作的人士,都有各自的職 稱, 例 如 Keeper、Selector、Programmer、Commissioner 或Exhibition maker。直至在 1990年,「策展人」這個職銜成為了對外的通稱。 為甚麼,忽然人人都可以做策展人? 資訊不斷膨脹,現今的消費市場或大眾傳播已經出現莫大的變化;20 世紀強調提供「更多」的價值,到 21 世紀重視「好用」的價值。因此大眾都渴望與價值觀、興趣、品味等等相似的人串聯,他們的需求亦被改變過來,從過去期望

「獲得更多資訊」,到現在渴望「以資訊串聯人們」。「以資訊串聯人們」的關鍵,在於賦予共鳴的脈絡與情景。 例 如 大 眾 往 往 是 透 過 Twitter、Facebook、 微 博、WeChat 等 社交平台,迅速地取得重要的頭條新聞資訊,這些新聞媒體在社交網站的群組,把讀者或觀眾「串聯」起來,新聞媒體為資訊賦予脈絡、創造共同的立場,為讀者提供「觀看世界的方式」。 從可說氾濫的資訊洪流中,基於個人價值觀與世界觀選取資訊,賦予新意並與眾多的網友共享。為一則訊息、一件作品或一個商品,篩選資訊、賦予脈絡、創造情景,並且提出看法、重組價值、分享串聯。當大眾在這個人的觀

人人皆是「策展人」

策展的時代(CURATION)

點上按「讚」、在所在地「打卡」,就是一種「策展」。提供這些觀點的人,英文的網路世界中稱為Curator(策展人)。 因 為 由 英 文 翻 譯 中 文 詞 語 的 緣故,結果發生這個美麗的誤會。以這個定義下,於不同的層面或場景,「策展人」可以是意見領袖、 博 客、 編 輯、 網 路 經 營 人、電影製作人、活動策劃人、項目經理等等。策展已經和資訊本身同等重要,而每個人都可以是「策展人」,也可以是「策展人」的跟隨者。所以,以人為本的「策展的時代」,來臨了。

1961 年出生,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政治學科肆學,88 年任職《每日新聞》、99 轉 職 月 刊《ASCII》 編 輯 部, 至 03 年離 職。 著 有《 電 子 書 的 衝 擊 》、《2011年報章.電視的滅亡》、《決戰網路「光之道」革命》(收錄與孫正義對談)等書,現為自由作家。(佐佐木俊尚個人網頁:www.pressa.jp)

作者佐佐木俊尚

(Toshinao Sasaki)

《策展的時代》(經濟新潮社 / 2012)

Content Context Comment Conclusion

把一個訊息,賦予關係、提出看法、並說出結論,就是策展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2928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Page 16: Read Monthly November, 2014 Issue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3130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陳海鷹(1918-2010)桃李滿天下,由 1948 年起的 60 多年來,培育了不少出色的美術人才和畫壇大師,連同眾多徒子徒孫計,門徒超過幾十萬,不愧為香港畫壇教父。

本書選錄自 20 世紀 40 年代至 21世紀,近 70 年間各界權威人士的評論,包括學者、藝術界、教育界、新聞界、軍政界及勞工界,他們多數都與陳海鷹一起經歷過大時代的變遷。文章從不同角度解讀陳海鷹,真實地勾勒出他的藝術世界,讓讀者可以細味這位「香港畫壇教父」在不同年代的生平事跡。

《畫壇教父 ── 陳海鷹》

出版社:天地圖書有限公司作 者:時代藝術研究會

對很多女生來說,29+1,儼如一條死線。

因著其經典戲碼《29+1》而被認為是最有「資歷」的 30 歲代言人,彭秀慧卻說:「信我,30 歲,眼光變得不一樣了,一切其實只是個開始。」

此書談的,不是告訴大家單身如何美麗,或教你如何吸引異性,而是讓你學懂怎樣令自己更快樂。

《29+1 過後 我們重新做女人》

出版社:亮光文化有限公司作 者:彭秀慧

新上榜 • 必讀選說書人

華殊

我 們 都 是 說 書 人

你或許沒興趣關心用哪種瀉藥對付獅子最有效,也應該不會想知道如何處理黑猩猩的糞便樣本好讓帶上民航機。可是,如果有

關注牠們存亡的心,不妨也關心一下《前進非洲》。《 前 進 非 洲 》 是 生 態 及 演 化 與 行 為 學 教 授 Craig Packer 的著作,中譯本由來自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的陳秀娟翻譯,書名的 「前」 和 「進」 正好切合英文書名本意;作者「前往」非洲考察,「進入」野生動物的世界。

作者在 90 年代初到非洲研究獅子、狒狒和黑猩猩,記錄牠們的習性再作分析,如雌獅數目對獅群存亡的影響。同時亦記載調查期間和到野外旅行的見聞,像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以及培訓接班人等,從中可窺探動物學者在研究過程中的喜怒哀樂。

《前》提及的科學觀察及研究成果中,包括在非洲國家坦桑尼亞沙隆吉地地區(Serengeti)研究獅子群落、在坦桑尼亞剛比國家公園觀察狒狒和黑猩猩,並

人類以外簡要記錄研究結果,以及作者對動物研究及科學工作的感想和展望。此書並非嚴肅難懂的動物行為報告,當中摻雜了非洲景致的描寫以及考察期間的人和事,比起撰寫學術論文,多了點文學味道,且更具生命力和人性。

Craig Packer 教授在坦桑尼亞研究獅子族群,夥伴當中一名寄生蟲學家,專責分析獅糞樣本,研究獅子體內寄生蟲增減對族群的影響。其中描述了採集樣本,如制定採集方法、取樣過程和樣本處理等。研究過程好像很骯髒,但這只是科學研究的小步驟而已。而且,這些學者收集樣本的認真態度,以至屢敗屢試、 勇於破舊立新的精神,或許就是人生的正確態度。

然而,研究地點氣候潮濕,加上衞生條件惡劣,即使樣本處理妥當,又有防疫注射,仍難以完全防禦其他病毒侵襲。一些野地考察常見的疾病,如寄生蟲、 瘧 疾、 痢 疾 等, 作 者 無 一 倖 免。 這 些 疾 病, 生態學家,主力研究傳染病的生態環境、

非洲草原的生態變化,以及人類與動物衝突的緩解方法。曾多次深入非洲研究野生獅子、狒狒和黑猩猩。

作者Craig Packer

《Into Africa》 (前進非洲)(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

常帶來浪接浪的腹瀉,為旅程增添考驗。當以為在航行極不穩定的螺旋槳飛機上忍受腹痛已夠狼狽, 怎 料 下 機 後 還 要 在 廁 板 下有大量非洲蟑螂蠕動的廁所解決「人生大事」……

除了病害,在政局不穩、民不聊生的非洲落後地區,罪案亦是阻礙動物研究的因素之一。例如研究所遭匪徒明搶暗盜,輕的是記載研究資料的紙張被用作包裹花生的包裝紙;嚴重的是研究人員被擄走,性命受威脅。不過,他們並沒有因此退縮。反之,他們視之為考察過程的一部分,甘願為喜愛的工作去冒險。

那些辨認每頭獅子的技巧、外來異性對黑猩猩的吸引力等,看罷未必立刻明白,即使知道也未必用得上。然而以自然科學為題材,

記錄動物研究過程,讓世人認識更多野生動物行為和研究野生動物的經歷,更可悟出看待人生的態度。並不奢望單憑此書就令人們培養出愛護動物、保護大自然的意識,但至少,希望更多人明白,在地球居住的,並不只有人類。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3130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Page 17: Read Monthly November, 2014 Issue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3332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玩家在氣候乾燥炎熱的聖地牙哥拓荒開墾,透過種植各種農作物賺取回報,最終由擁有最多財富的人勝出。遊戲的主要道具包括 :

• 圖板一塊

• 葡萄牙紙幣 150 張,面額分 1 元、2 元、5 元、20 元、50 元

• 藍色圓柱的水源標記

• 15 條藍色水道

• 紫、黑、白、棕、灰 5 色的水道建築提案,每色 1 條

• 收成標記也是分為紫、黑、白、棕、灰 5 色,合共 110 個,每色 22 個

• 農地牌共有 45 塊方形小卡,分為香蕉、甘蔗、薯仔、豌豆、辣椒 5 種不同農地,每種各有 9 張,牌上印有 1 個或 2 個農夫圖案,代表這塊農地的最高收成量。

以下採用一個 5 人遊戲作為示範,這是最佳的遊戲人數組合。首先將水源標記隨意放在圖板的粗線交叉點上,初玩不宜放在角或邊上,換言之只有 6 個位置可供選擇。每位玩家在紫、黑、白、棕、灰中選出代表自己的顏色,各取所屬顏色的水道建築提案、收成標記,然後每人各取 1 條藍色水道和 10 元紙幣,餘下紙幣便是銀行的資產。農地牌覆蓋洗好,按照遊戲人數平均分成同樣數量的牌庫。完成後便可開始遊戲。

5 人遊戲便有 5 組牌庫,故此每組只有 9 張牌,代表整局遊戲只有 9 個回合 (4 人遊戲是 11 個回合)。每個回合共有 7 個階段,分別是競投、播種、 提案、興建、急建、灌溉、援助。

謝菲父子兩人是我的多年棋友,他因兒子公開考試的成績不濟,未獲任何專上學院取錄而感到煩惱。謝菲希望兒子能夠繼續升學,兒子卻想投身社會,兩人無法達成協議,於是找我協助調解。謝菲的兒子對我坦言,明白自己不是讀書材料,獨愛繪畫,而且畫功不俗,最近還找到一份全職的插畫工作,可是另一方面他也知道父親言之有理,害怕「過早」投身社會,等同貼上失敗標籤,慨嘆升學恍如唯一出路,為此感到無奈和痛苦。我請他們父子兩人一起來到我家,還要帶同一套謝菲仍未開封的珍藏桌遊 ──《聖地牙哥》(Santiago)。

遊戲道具

遊戲準備

開始遊戲

兒 童 理 財

阿哲爸爸

會計師,深信學習理財,應該從小開始, 提倡「遊戲學理財」。

競投:隨機決定一位起始玩家,由他在每組牌庫中翻出一張農地牌,5 人便有 5 張,各人看過牌上的農作物種類和收成數量後,順時針方向輪流出價競投,但是每人只能出價一次,高低不限,故此必須小心衡量得失。 播種:競投完畢,開始播種。行動次序按照競投價格的高低,叫價最高者在付款後可優先選擇農地牌,還可率先在板圖的空地上放牌,再按牌上的收成量,放下同樣數量、顏色屬於自己的收成標記。播種位置一般也會貼近水源,或是靠攏同類作物形成協同區域,藉此取得倍乘效益。

玩家在競投時也可選擇棄權(Pass),便可以免費獲得一張農地牌,但是收成量相比原有的減少 1 個;如果該牌只有 1 個農夫,這張免費的農地牌在扣減後,變成一幅沒有收成的土地。 提案:種植完畢,開始提案。在競投階段中出價最低、或是首名棄權的玩家,將成為本回合的建築工人。餘下的玩家成為地主,並由工人左面的地主開始依次行動,他可選擇提案、支援、棄權。由於未有現成提案,首名行動地主除了棄權以外,只能使用他自己的「水道建築提案」作提議,並且暫繳願意支付的工程費用,目的是接駁水源流經自己的農地。餘下的人除了棄權、發起新的提案,還可選擇支援現有方案,支援不是空談,他需額外資助 1 元或以上的工程費用。 興建:工人每次只能建築一條水道,故此只能選擇一個提案,一般都是價高者勝,但是也可因應時勢策略,選擇其他價錢較低的提案。工人決定後即可收取該項提案的全部款項,扣減 1 元材料費給銀行後,便可將「水道建築提案」換上藍色水道,並將「提案」交回所屬玩家,餘人各自取回落選的「提案」和暫繳的工程費用。

如果工人不滿所有提案,他可以自行出資另建水道,但是需要付出現有提案的最高金額,另加 1 元建築費用,例如現有 3 人支持白色水道方案,累積工程費用為 4 元,工人需要付出 5 元給銀行才可興建新的水道。

1

2

3

4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3332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Page 18: Read Monthly November, 2014 Issue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3534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閱刊》公開派發地點書店三聯書店(中環、灣仔、 西環、九龍灣、觀塘、紅磡、 將軍澳、荃灣、葵涌、青衣、 元朗廣場、元朗文化生活薈)序言書室博學軒春藤書坊樂文書店(旺角及銅鑼灣)開益書店(旺角及銅鑼灣)綠野仙蹤書店(旺角及銅鑼灣)天地圖書(灣仔及旺角)森記書局上海印書館國風堂天窗出版社田園書屋城邦書店人民公社書得起讀書好棧精神書局(北角及西環)實現會社陳湘記書局(旺角及灣仔)尚書房新亞圖書中心 基道書樓

CafeRoundavy's Kitchen青木咖啡店ThinkTC2 cafe & workshop

大專院校城市大學(社會科學系) 嶺南大學珠海學院(會計及銀行學系)專業教育學院(HKIVE)

(摩利臣山、觀塘)香港知專設計學院 東華學院 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

中學拔萃女書院 拔萃男書院 德望學校聖公會林護紀念中學聖士提反女子中學香港培正中學嘉諾撒聖瑪利書院瑪利諾修院學校(中學部)

聖保祿學校(銅鑼灣) 聖若瑟英文中學 藍田聖保祿中學荃灣官立中學 聖嘉勒女書院英華女學校華英書院瑪利曼中學 港青基信書院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元朗公立中學校友會鄧兆棠中學路德會西門英才中學佛教善德英文中學佛教大雄中學香港培道中學寧波第二中學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宏信書院路德會呂祥光中學

幼稚園仁愛堂顏寶鈴幼稚園仁愛堂葉德海幼稚園仁愛堂劉皇發幼稚園暨幼兒園仁愛堂吳黃鳳英幼稚園暨幼兒園仁愛堂鄧楊詠曼幼稚園仁愛堂龐盧淑燕幼稚園

商場及酒店天際 100 香港觀景台新鴻基中心新世紀廣場創紀之城 5 期新都會廣場九龍貿易中心環球貿易廣場帝京酒店帝都酒店

其他Noah's Ark教協(旺角服務中心)仁愛堂伯樂音樂學院S Fashion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基督教香港信義會聯保醫務所(尖沙嘴、 中環、浸會大學)環宇醫務協會有限公司聯合醫務保健集團(中環)維健醫務有限公司(尖沙嘴) 東安健社區圖書館離島婦聯

當工人從牌庫翻開最後一張牌時,代表這是終局回合,急建階段完畢,遊戲也告結束。所有農地不論仍有多少收成標記,如無水源接連,便會全部枯萎,並且即時變成沙漠,然後開始計算各人的收成所得。收成的計法是每張牌上的收成標記,乘以該牌同種農作物相連的農地牌數目,相連定義是指最少一邊接連,相連區域可以由多名玩家分別擁有,例如附圖 6 塊豌豆農地已經組成相連區域,黑色玩家可得 2(收成標記)乘以 6,因而得到 12 個農產品。每個農產品可向銀行換取 1 元,總計收成所得款項和手上現金,擁有最多財富的人勝出。

雖然使用原有規則也可,但是為了加強解讀效果,我修訂了一點遊戲規則:• 工人角色不能轉換,並由謝菲的兒子擔任;• 工人沒有起始的 10 元,也沒有每局 3 元的援助金;• 每次競投均由不同人開始,工人只能透過棄權方式取牌;• 提案金額不限手上現金,可以開出期票,直到終局後才付款。

遊戲終局

特別規則

地主在遊戲內透過先選和先放土地取得明顯優勢,但是接近無產階級的工人,只要運用得宜,也能利用他的技術分享地主成果,從而爭取勝利的機會。如果謝菲的兒子明白自己無心向學,即使勉強成功入讀專上學院,由於競爭力不足,容易變成沒有水道的地主,白白看著農地枯萎,浪費金錢。相反只要目標清晰,謝菲的兒子能夠培養一門手藝,就如建築工人擁有獨特的技術,即使沒有任何資產,也能創造財富,加上省下競投的支出(昂貴的學費),以及賺取工程費用(全職的收入),更可累積成為日後發展事業或是繼續進修的豐厚資本。

理財解讀

567

急建:水道建築完畢,所有地主考慮是否建築「緊急水道」。行動也是由工人左面的玩家開始,他可使用手上唯一的藍色水道拯救農地,棄權的話便到下位玩家。如有任何一位玩家使用「緊急水道」,或是全體棄權,急建階段便告完結。 灌溉:任何農地如無任何一邊能夠接連水道,農作物便會開始枯萎,並且損失 1 個收成標記。假如農地再無收成標記,翻轉該牌,變成沙漠。 援助:每位玩家均可獲得銀行提供的 3 元發展援助金,派發完畢,回合結束,開始新的合回。工人負責翻開 5 張新的農地牌,並由他左面的玩家開始叫價,然後按照以上程序繼續遊戲。

本期書目書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年份

Being Mortal: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 Atul Gawande Metropolitan Books 2014Data Smog: Surviving the Information Glut David Shenk HarperCollins 1997Eat Right for Your Type Dr. Peter D'Adamo Cornerstone Digital 2012Fooling Some of the People All of the Time David Einhorn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8Im Westen nichts Neues Erich Maria Remarque Propyläen Verlag 1929Into Africa Craig Packer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Louis van Gaal: The Biography Maarten Meijer Ebury Digital 2014The Master Switch: The Rise and Fall of Information Empires Tim Wu Brilliance Audio 201229+1 過後 我們重新做女人 彭秀慧 亮光文化有限公司 2014下一個喬布斯:領航世界的馬斯克 邱恒明 天窗出版社 2014法國甜點家中出爐 陳芓亮 萬里機構 2014呼蘭河傳 蕭紅 商務出版社 2014峰青夕陽紅 陶傑 Cup 出版 2005這個荒謬的快樂年代 陶傑 皇冠文化出版 2010給 40 歲的嶄新開始 松浦彌太郎 麥田出版 2013剩女時代的通識智慧 陶傑 皇冠出版社 2012策展的時代 佐佐木俊尚 經濟新潮社 2012畫壇教父 ── 陳海鷹 時代藝術研究會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2014韓國漫畫血型書 朴東宣 中國鐵道出版社 2010蕭紅小說散文精選 蕭紅 商務出版社 2014

34 閱刊 Read Monthly • NOV 2014

Page 19: Read Monthly November, 2014 Is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