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ural disorders & musculoskeletal dysfunction

22

Upload: greenbean-cheng

Post on 06-Mar-2016

23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3 download

DESCRIPTION

Diagnos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TRANSCRIPT

22

  在解剖學上,姿勢需要仰賴骨骼、肌肉、

非收縮性結締組織系統 (包括肌膜、肌腱、韌

帶 )之間的互動。在生物力學上,這三個系統

組成複雜的應力結構,彼此之間產生互補的力

量,使身體可以維持直立與平衡。因此,本書

的內容會談到身體姿勢在解剖學、生物力學與

肌動學上的理論知識。

這些知識可以讓治療師在工作時更有自

信,根據對身體動作的了解來作判斷,同時減

少因運動不當而造成傷害的可能性。從事運動

治療的專業人員,必須善於描述各種會影響運

動表現的因素,而這也是給予適當、負責任的

治療的先決條件。

2第 1 部

CHAPTER理論背景

身體姿勢的基礎解剖學與肌動學24 基本的動作專有名詞28 人體的動作平面30 肌肉系統:維持姿勢的解剖學與肌動學觀點

32 足部34 踝關節36 膝關節44 髖關節48 骨盆54 脊柱64 肋廓66 肩帶72 神經系統在姿勢的角色74 動覺處理能力對動作與姿勢模式的影響

C_1-2.indd 22 3/18/2013 10:19:48 AM

23

  在治療過程中,單單透過書本或解剖圖

譜與模型,並不能充分認識動作系統解剖學

的知識。解剖學知識的學習,須透過系統化

的努力與廣泛的經驗。觀察、聆聽、發問,

當然還有實際的演練,都是將這類知識內化

並加以運用的主要方法。

  解剖學可分為描述解剖學 (系統化且精

闢地描述身體的解剖結構 ),以及局部解剖

學 (涉及身體的構造,討論特定區域內各器

官之間的關係 )。本章會闡述解剖學與局部

解剖學的實用層面,並討論人體姿勢的肌動

學,詳細說明各身體關節之間的功能性連

結。除此之外,本章亦會談到神經系統在維

持身體姿勢時的功能。

  綜觀實用解剖學與肌動學二個層面,是

希望能讓讀者輕鬆地整合與姿勢相關的資

料,以便往後可以進一步地研讀,並在理論

與實際之間相互對照。

第二章

C_1-2.indd 23 3/18/2013 10:19:48 AM

24 第 1 部 理論背景

基本的動作專有名詞

屈曲 (彎曲 ) 伸直 內收

外展

C_1-2.indd 24 3/18/2013 10:19:48 AM

25第 2 章身體姿勢的基礎解剖學與肌動學

外轉/內轉 背屈

蹠屈

外翻

內翻

C_1-2.indd 25 3/18/2013 10:19:49 AM

26 第 1 部 理論背景

前突 縮回 上舉 下壓

C_1-2.indd 26 3/18/2013 10:19:50 AM

27第 2 章身體姿勢的基礎解剖學與肌動學

肩胛骨內收 骨盆前傾/骨盆後傾 (見圖 2.1)

A.P.T

P.P.T

以髂前上棘 (ASIS)位置為參考點的動作。骨盆後傾

(PPT)是減少腰椎前凸使腰椎變的平坦,並將髖關

節向前移。骨盆前傾 (APT)則是增加腰椎前凸 (圖

2.1)。

Abdominals

Posterior pelvic tilt

Reducinglumbar lordosis

Hamstrings Gluteus

圖 2.1 骨盆前傾與骨盆後傾的機制。

肩胛骨外展

C_1-2.indd 27 3/18/2013 10:19:50 AM

28 第 1 部 理論背景

人體的動作平面

身體動作分別在下面三個平面來表現:

1. 矢狀面動作,如

屈曲 (彎曲 )

伸直

2. 冠狀面/額狀面動作,如

外展

內收

外側屈曲 (側彎 )

C_1-2.indd 28 3/18/2013 10:19:50 AM

29第 2 章身體姿勢的基礎解剖學與肌動學

3. 水平面動作,如

外轉/外轉

內轉/內轉

脊椎轉動

  

4. 涵蓋所有平面的動作,如

肩關節全旋轉 (迴轉 )

C_1-2.indd 29 3/18/2013 10:19:50 AM

30 第 1 部 理論背景

肌肉系統:維持姿勢的解剖學與肌動學觀點  正常的身體動作功能,必須有穩定且平衡的肌肉系統來支

撐身體,並且讓身體在動態與靜態下都能有最佳的表現。

  身體動作是透過肌肉細胞的收縮來執行,然而我們都知

道,肌肉系統不僅要移動身體,也要支撐與穩定身體。肌肉系

統內隨時都保持著一定程度的張力,並且在任何時刻,都會有

少數的纖維在進行微小的運動。

  從解剖學的觀點來看,肌纖維的排列方式決定了肌肉的功

能與設計。肌肉內包含許多的肌肉纖維,而肌肉纖維會集結起

來成為「肌束」。肌肉在活動時,並不會啟動所有的纖維:有

些纖維會處於「儲備狀態」,當肌肉出現疲勞跡象時,才會開

始動作。

  每個肌肉都有起點與終止點 (圖 2.2)。在日常活動中,

起點維持不動,而終止點會移動。肌肉的主要終止點在骨骼

上,它的位置不一定呈直線排列,也有呈斜線走向 (如腹斜

肌 ),這樣的排列方式能促使肌肉以較少的收縮量達到快速的

動作,並節省收縮時消耗的能量 (Baharav,1972)。

  本章會提及肌肉系統,以及其與姿勢相關的功能:

• 執行身體許多部位的動作

• 維持關節穩定

• 協助呼吸過程 (以橫膈膜與肋間肌為主 )

肌肉活動──肌動學觀點

  肌肉在動作的時候,須拉動其所依附的骨骼,所以在肌肉

系統的排列方式,每個關節都被彼此方向相對的肌群覆蓋著,

即拮抗肌群。

  拮抗肌群之間的平衡,是姿勢保持正常的絕對關鍵要素。

拮抗肌群之間缺乏平衡,可能會危害到骨骼的支撐狀態,使

下肢關節、骨盆、肩帶及脊柱的負荷過多 (Nudelman & Reis,

1990)(圖 2.3)。

  每一個動作都會牽涉到數個肌肉。從這種「合作模式」來

看,我們可以將肌肉的功能分成下列幾種類型:

• 執行指定動作的主要肌肉 (主要動作肌群 )

• 藉放鬆而允許動作執行的拮抗肌

• 協助主要動作肌群的協同肌群

• 使身體特定部位成為穩定基座好讓動作執行的「穩定肌群」

Origin

Tendon

Radius

Ulna

Insertion

Humerus

Scapula

Bicepsbrachii

圖 2.2 肱二頭肌的起點與終止點。

圖 2.3 拮抗肌群之間不平衡而造成脊椎側彎的例子 (Nudelman & Reis,

1990)。其他脊椎側彎的成因,在第四

章有詳盡的說明。

C_1-2.indd 30 3/18/2013 10:19:51 AM

31第 2 章身體姿勢的基礎解剖學與肌動學

  肌肉功能也會隨著身體的位置而不同。除了產生動作,肌

肉也可以阻止動作產生,因此應該將肌肉的活動分為靜態與動

態。舉例來說,在動態活動中,三角肌是負責使手臂側舉 (外

展 )的主要肌肉,在手臂外展後,它同時也是維持手臂高舉

(靜態動作 )的重要肌肉 (圖 2.4)。

  因此,肌肉主要有三種運作方式:

1. 藉著收縮抵抗重力或其他外部力量 (向心收縮 )來執行動

作。

2. 藉由重力的作用產生延長 (離心收縮 )來進行動作。

3. 防止動作產生──靜止狀態下抵抗重力。在靜態動作中,肌

肉可根據活動性質與身體位置,以正常、縮短、延伸的長度

來發揮功能。

肌肉系統在維持姿勢時扮演的角色

  儘管肌肉系統有靜態功能,其最基本且必要的角色仍然是

產生動作,而身體的任何靜止狀態,只是這個基本活動的一部

分而已。許多研究學者 (Kendal & McCreary,1983;Kisner &

Colby,1985;Chukuka et al.,1986)認為姿勢肌群是在幫助身

體直立,但我們必須記得,在最佳的生理學狀態下,維持平衡

站姿僅需要極少的肌肉能量,如果出現大量肌肉活動,則表示

姿勢出現異常。請注意其中的弔詭之處:有些人認為是姿勢肌

群讓身體可以在站立時保持靜止不動,但實際上,這個靜止狀

態所需要的肌肉活動卻非常少。

Basmajian(1978)注意到這個弔詭並提出爭論,他認為如果

只有當身體直立,且各方向的力量取得平衡時,才能稱作正常

姿勢的話,這樣的定義將會非常狹隘且受限 (圖 2.5),因為這

只涵蓋了維持身體站姿對抗地心引力的能力,以及平衡身體重

心和位於其上下方肢體的能力。然而,更廣泛的定義應該是要

考慮到其他的情況,像是坐、躺臥,甚至行走等人們在日常活

動中會用到的姿勢。

  本章有詳細的表格 (表 2.1到表 2.7),根據專業解剖書籍

中一般通用的專有名詞,列出肌肉以及相連的骨骼系統的英文

或拉丁文名稱。

  我們會從以下的特點切入討論各個關節:

• 從解剖學觀點,概述各關節的結構性構造與骨骼

• 概述會影響到關節位置與功能的主要肌肉

• 從肌動學觀點,概述維持姿勢所需的關節活動度

  本章有詳細的表格 (表 2.1到表 2.7),根據專業解剖書籍

中一般通用的術語,列出肌肉以及相連的骨骼系統的英文或拉

丁文名稱。

圖 2.4 三角肌 (圖下 )及其動作。

圖 2.5 靜止站立時的姿勢肌群。

C_1-2.indd 31 3/18/2013 10:19:51 AM

32 第 1 部 理論背景

  因為足部的結構以及許多骨骼之間彼此相連的關節,讓足

部可以直接承受身體的重量,且兼具最佳的穩定度與活動度。

如果足部結構正常,肌肉系統只須消耗最少的力量,便能支撐

住身體重量。

足部同時也扮演避震器的角色,所以它必須要在走路、跑

步、跳躍等等行走位移的動態功能中,適應各種表面。即使腳

下所踩的不是水平面 (如沙地、草地、坡面 ),足部仍然必須

看情況進行調整,使在其上方的結構與關節有穩固的底座。

  足部骨骼可以分成三類 (圖 2.6):

1. 7塊跗骨

2. 5塊蹠骨

3. 14塊趾骨

Hindfoot(posterior segment)

Calcaneus Talus Cuboid Cuneiformbones (1–3)

Metatarsals(1–5)

PhalangesNavicular

Midfoot(middle segment)

Forefoot(anterior segment)

(1-3) (1-5)

圖 2.6 足部骨骼。

肌動學觀點

  從結構上來看,足部必須承受許多重量,且承受的重量通

常比體重更多。為了承受重量,足部有二個足弓 (圖 2.7):

• 縱向足弓

• 橫向足弓

  正常的足弓弧度對姿勢非常重要,因為正常的足弓可以讓

足部有力量、穩定度、柔軟度,以及彈性。足弓過低或過高都

是異常的現象,可能會對一般姿勢帶來不好的影響,我們會在

第五章個別說明各種足部異常狀況。

  足弓正常與否,取決於沿著費司氏線 (Feiss Line)排列之

數個結構的解剖學位置 (圖 2.8)(Norkin & Levangie,1993):

• 內髁

• 舟狀骨隆起

• 第一蹠骨頭

足部解剖學觀點

Transverse archA

B

Longitudinal arch

圖 2.7 足弓。(A)橫向足弓;(B)縱

向足弓。

C_1-2.indd 32 3/18/2013 10:19:51 AM

33第 2 章身體姿勢的基礎解剖學與肌動學

影響足部的肌肉

表 2.1

起點 終止點 動作功能 圖解

脛後肌 (Tibialis posterior)• 脛骨:後外側表面

• 腓骨:近端內側表面與骨間

•舟狀骨隆起• 三塊楔狀骨的足底面

• 足部蹠屈與內翻

•維持足弓

屈足 短肌 (Flexor hallucis brevis)• 內側楔狀骨與脛後肌的肌腱

• 通過第一趾骨的外側與內側

兩條肌腱

• 大腳趾彎曲• 協助維持足弓

腓骨長肌 (Peroneus longus)• 腓骨頭與腓骨的外側近端區

• 第一蹠骨的足底面與內側楔

狀骨

• 協助蹠屈與外翻

•維持足弓

腓骨短肌 (Peroneus brevis)• 腓骨遠端外側表面

• 第五蹠骨的基部

• 足部蹠屈與外翻

第三腓骨肌 (Peroneus tertius)• 腓骨的遠端前內側表面

• 第五蹠骨基部的背側

• 足部背屈與輕微外翻

Calcaneus First metatarsal

Naviculartuberosity

Medialmalleolus

Talus

圖 2.8 評估足弓的費司氏線。

C_1-2.indd 33 3/18/2013 10:19:52 AM

34 第 1 部 理論背景

  踝關節位於兩個腿骨 (脛骨+腓骨 )與距骨的交會處 (圖

2.9)。

  踝關節讓足部可以在矢狀面作背屈和蹠屈的動作。一般踝

關節在矢狀面的活動範圍為 70°。足部的冠狀面/額狀面動作並不會出現在腳踝,但會出現在腳踝正下方、稱為距下關節的

位置。這個關節由距骨與跟骨組成,有三個關節連接面,讓

腳作內翻與外翻的動作。這些額狀面的動作活動範圍約為 60° (Kahle et al.,1986)。

肌動學觀點

  儘管踝關節的面積較小,但卻在身體姿勢上,以及站立、

行走、跑步時將身體重量轉移至足部的任務上,扮演著重要的

角色。自然地,在腿部肌肉張力與來自各方向的支撐韌帶的協

助下,踝關節能保持本身的穩定度。

  從解剖學的角度來看,外踝的位置相對於內踝在較為遠端

且偏後方,這也是踝關節動作軸心不平衡且側傾約 10度的原

因 (Hamilton & Luttgens,2002)。

由於所有機制的每個部分和結構都會遇到各個方向的動

作,因此當過度施加力量在腳踝上的時候,腳踝很容易受傷。

踝關節對身體動作與方向猛烈快速的變化尤其敏感。

Fibula

Tibia

Talus

Calcaneus

Fibula

Tibio�bularinterosseousligament

Calcaneo-�bularligament

Tibia

Talus

Deltoidligament

Talocalcanealligament

踝關節解剖學觀點

圖 2.9 踝關節。                                          

C_1-2.indd 34 3/18/2013 10:19:52 AM

35第 2 章身體姿勢的基礎解剖學與肌動學

影響踝關節的肌肉

表 2.2

起點 終止點 動作功能 圖解

腓腸肌 (Gastrocnemius)• 內側/外側股骨踝與膝關節

• 從阿基里斯腱至跟骨隆起

•足部蹠屈• 協助膝關節彎曲

比目魚肌 (Soleus)•脛骨比目魚線•脛骨內側 1/3• 腓骨頭與腓骨的上端前方表

•跟骨隆起 •足部蹠屈

蹠肌 (Plantaris)•外側股骨踝 •跟骨隆起 •足部蹠屈

• 與比目魚肌和腓 腸 肌 合 作

(小腿三頭肌 )

前脛肌 (Tibialis anterior)•脛骨上外側 2/3 • 內側楔狀骨與

第一蹠骨的基

• 足部背屈與輕微內翻

伸趾長肌 (Extensor digitorum longus)•脛骨上外側 1/3• 腓骨頭與腓骨的上端前方表

• 第二至第五趾頭

• 第二至第五趾頭的伸直與足

部背屈

C_1-2.indd 35 3/18/2013 10:19:52 AM

36 第 1 部 理論背景

  膝部是身體最複雜且脆弱的關節之一。膝關節位於二個長

骨 (股骨與脛骨 )之間,利用長的動作槓桿來支撐重量,這就

是解釋為何有強大的力量與力矩作用在膝關節上。

Femur Femur

Menisci

Lateralcollateralligament

Medialcollateralligament

Patella

Patella

Patellarligament

Posteriorcruciateligament

Anteriorcruciateligament

Lateralcollateralligament

Fibula Tibia

Medialcollateralligament

膝關節解剖學觀點

圖 2.10 右膝,從正面至側面 (前視圖與側視圖 )。

BA

圖 2.11 膝關節 X光 (A)側視圖 (B)後視圖。

  膝部由三個關節連結組成 (見圖 2.10):

• 髕股關節

• 內側脛股關節

• 外側脛股關節

  在解剖學上,當膝部面對直接來自外側的橫

向外力與旋轉力時,脛骨平坦的關節表面,並

無法給予大腿骨的半圓部分 (踝狀突 )足夠的支

撐。由於這個機制是如此地精細且複雜,儘管半

月板增加了些許支撐,整個關節機制仍舊非常脆

弱 (圖 2.11)。

C_1-2.indd 36 3/18/2013 10:19:53 AM

37第 2 章身體姿勢的基礎解剖學與肌動學

影響膝關節的肌肉

表 2.3

起點 終止點 動作功能 圖解

股直肌 (Rectus femoris)

股四頭肌

•股直肌有兩個頭:

a.長頭:髂前下棘 (AIIS)

b.短頭:上髖臼槽

•脛骨隆起 •膝關節伸直• 長頭協助髖關節彎曲

股內側肌 (Vastus medialis)•股弓粗線內唇 •脛骨隆起 •膝關節伸直

股外側肌 (Vastus lateralis)•大轉子的外側表面與股弓粗

線外唇

•脛骨隆起 •膝關節伸直

股中間肌 (Vastus intermedius)•股骨前方表面 •脛骨隆起 •膝關節伸直

股二頭肌 (Biceps femoris)•長頭:坐骨隆起

•短頭:股弓粗線下側 1/2

• 腓骨頭 • 長頭:大腿伸直 、膝部彎曲、小

腿外轉

• 短頭:膝關節彎曲與小腿外轉

股二頭肌是唯一可

以執行小腿外轉動

作的肌肉

C_1-2.indd 37 3/18/2013 10:19:53 AM

38 第 1 部 理論背景

影響膝關節的肌肉

表 2.3 (續 )

起點 終止點 動作功能 圖解

半腱肌 (Semitendinosus)•坐骨隆起 • 脛骨內踝之下

• 大腿伸直,膝部彎曲,與小

腿內轉

半膜肌 (Semimembranosus)•坐骨隆起 • 脛骨內踝之下

緣 • 位於半腱肌肌腱的外側

• 大腿伸直,膝部彎曲,與小

腿內轉

縫匠肌 (Sartorius)•髂前上棘

(ASIS)•脛骨內踝下方 •大腿彎曲

•大腿外轉•膝關節彎曲•小腿內轉

股薄肌 (Gracilis)•恥骨下支 •脛骨內踝 •大腿內收

• 協助大腿彎曲與小腿內轉

•幫助膝部彎曲

腓腸肌 (Gastrocnemius)• 內/外股骨踝與膝關節囊

• 從阿基里斯腱至跟骨隆起

•足部蹠屈•協助膝蓋彎曲

C_1-2.indd 38 3/18/2013 10:19:53 AM

39第 2 章身體姿勢的基礎解剖學與肌動學

肌動學觀點

  膝關節是身體中最大且最強壯的關節,日常工作及生活

中,有許多經常的活動都會用到膝關節。但是因為其結構、功

能、位置的緣故,膝關節也極容易受傷。

股骨、脛骨,與髕骨相連在一起,讓膝關節可以彎曲與

伸直、同時讓脛骨相對於股骨進行轉動與些微地前後滑動

(Mitrany,1993)。膝關節主要的動作均在矢狀面上進行 (屈曲

/伸直 ),當膝關節彎曲時,也伴隨著轉動的動作 (圖 2.12)。

          

髕骨在膝關節動作中的功能

  髕骨是位在股四頭肌肌腱中的種子骨。髕骨與股骨相連的

關節面,分成外側面與內側面。

髕骨幫助將股四頭肌的力量,從不同方向傳送並引導會合

至同一點上,集中各股力量,並藉由增加槓桿臂力矩來幫助膝

關節伸直 (膝伸直機制 )。因此在生物力學上,當膝關節內產

生靜態與動態力量時,髕骨具有槓桿的功能 (Rasch,1989)。

從肌動學的角度來看,髕骨會在幾個平面上進行動作,包

括:

膝關節伸直時,相對於股骨踝,髕骨會出現上升的動作;

膝部彎曲時,髕骨會下移並擠壓股骨。髕骨在矢狀面除了有滑

動還有轉動的動作,這些動作之目的是能確保膝關節在任何角

度,髕骨的某個部位和股骨均能保持接觸 (Kahle et al.,1986)。

Quadriceps femoris

Medialcollateralligament

Patella

Patella

Menisci

Tibia

Tibia

Fibula

Fibula

Femur

Femur

圖 2.12 膝關節的旋轉動作。

C_1-2.indd 39 3/18/2013 10:19:53 AM

40 第 1 部 理論背景

  髕骨須仰賴一套結合數個支撐關節的韌帶與肌腱、兼具靜

態與動態的穩定系統,才能正常運作。在最佳的情況下,施加

在髕骨上 (主要在外側與內側 )的各股力量可取得平衡。當此

功能上的平衡被破壞時,會造成髕骨排列位置出現異常,擾亂

正常的動作軌跡。這類問題的主要原因,通常是外側力量過大

以及內側無力 (Kisner & Colby,1985)。

股四頭肌為膝關節的主要伸肌,許多動作產生的負擔都是

由股四頭肌來承受,例如站立、行走、跑步、上階梯、下階

梯。為了在這些活動中保持膝關節的平衡,股四頭肌必須產生

巨大的力量。

膝關節具備許多韌帶,可以與肌肉系統共同合作,維持關

節在各項運動中的穩定度,然而,膝蓋的各個部位在同時間會

執行許多動作,加上在結構與解剖學上有其一定的限制,因此

這個關節非常容易受傷 (Mitrany,1993)。在姿勢方面,當股

骨的動作受到控制並保持平衡,則可讓兩個踝狀突分擔關節的

負荷。正確地組織身體重量,並瞭解膝關節特有的功能,將能

讓這些關節在許多動態情況下保持穩定。而拮抗肌群間的平

衡,以及支撐韌帶的正常功能,將是達到此一穩定的主要因素

(Enoka,1994)。

測量膝關節的 Q角

  除了肌肉功能之外,髕骨位置正常與否,也依解剖學上的

結構組成而定。計算 Q角是檢查髕骨位置的方法之一。

  我們可以根據兩條直線來測量 Q角 (圖 2.13):

1. 從髂前上棘 (ASIS)到髕骨中央,以及

2. 從脛骨隆起到髕骨中央。標準的 Q角為 15°,當角度大於15°時,會增加作用於髕骨的外側力量。

  如果要認識複雜的膝關節功能,就必須了解下面三個軸

心:

• 下肢的力學軸心

• 股骨與脛骨的解剖學軸心

• 動作軸心

力學軸 下肢力學軸是指從股骨頭中心至距骨之間連成的一直

線,在正常情況下,這一直線會穿過膝部的中心 (圖 2.14)。

β α

β α

Anterior superioriliac spine (ASIS)

Patella

Tibialtuberosity

圖 2.13 測量 Q角。

C_1-2.indd 40 3/18/2013 10:19:53 AM

41第 2 章身體姿勢的基礎解剖學與肌動學

圖 2.14 (A)下肢的力學軸心;(B)下肢的解剖學軸心。

解剖軸心 解剖軸是指一條穿越骨幹的直線,一般來說,股

骨解剖軸與脛骨會在形成一個約 170∼ 175°的外側夾角,稱為脛股角。當脛股角小於 165°時,會出現「X型腿」(膝外

翻 );當脛股角大於 180°時,會出現「O型腿」(膝內翻 )。

  脛股角的角度落在正常範圍內時 (圖 2.14B),從地面而來

的力量會通過膝蓋的中心,平均分攤在膝關節的內側與外側。

角度過大或過小,會使膝關節因受力不均,出現軟組織受擠壓

磨損或斷裂的現象 (Steindler,1970)。

C_1-2.indd 41 3/18/2013 10:19:54 AM

42 第 1 部 理論背景

動作軸心 膝關節彎曲與伸直的動作軸,是一條穿過股骨踝的

水平線,關節的動作發生在矢狀面。

  內外轉動的軸心,為一條穿過膝關節中心的縱向直線。在

開放鏈運動中,當膝關節維持在彎曲 90度進行內外轉動時,

股脛關節內側關節面的活動度會比外側受到更大的限制。

外轉時,脛股的內側平台擔任這個動作的軸心。脛股內側

平台相對於內側股骨踝會產生少許前移的動作,而外側的脛骨

平台對外側股骨踝則出現大幅後移的動作 (Enoka,1994)。同

樣地,內轉時,也是以脛骨內側作為動作的軸心。

膝關節轉動的最大範圍約 70°,其中,外轉佔 40°,比內轉 (30°)大一些。

A B C D

圖 2.15 閉鎖鏈運動 (A、B)與開放鏈運動運動 (C、D)的膝部動作。

C_1-2.indd 42 3/18/2013 10:19:54 AM